雨果在《笑面人》里讲了这样一段话——黄金的体积每年要磨去一千四百分之一,这就是所谓“损耗”。因此全世界流通的十四亿金子每年要损耗一百万。这一百万黄金化作灰尘,飞扬飘荡,变成轻得能够吸入呼出的原子,这种吸入剂象重担一样,压在良心上,跟灵魂起了化学作用,使富人变得傲慢,穷人变得凶狠。
雨果在这一段话里,辛辣地讽刺了不同阶层的两类人殊途同归的本性——富人为富不仁,穷人也刁民频出。而电影《疯狂的外星人》里同样设置了这样的两个阶层对比——驯化兽的人类,与驯化人类的外星人。
纵观历史,人类是在不断的驯化牲畜中成为万物之灵的。同样是动物,谁赋予了人类驯化的权力,凭什么“国粹”猴戏可以绵延千年?人类在驯化老虎、狮子等猛兽,更遑论驯化同祖的猴子。外星飞船降临,一种拥有更高级智慧的外星生物充满了主宰地球的可能,但是这种可能却被荒诞地消解了,只因为外星人弄丢了一个能拍照的神力头箍。
这是电影第一个有趣的地方——弄丢了头箍的外星人瞬间从最高级别的生物,变成最低端的可驯化的猴子。《西游记》里大圣是被可以念经的紧箍咒控制,《疯狂的外星人》里,外星生物却完全仰赖一个高级信号头箍获得超能力。
耿浩在五指山下祖祖辈辈表演着猴戏,一个头箍才认得出谁是猴王。不小心重新获得了头箍的外星人同时拥有了超能力,开始反驯化人类。把受到了凌辱借助驯化全部转嫁回去,如此粗暴而直接。在此消彼长的驯化中,谁拥有了“头箍”谁就拥有了话语权,就拥有了凌驾于另一种阶层的权力,这种对现实的映射是影片另一个有趣之处。
片中对外国特工的描摹也是不可或缺的,C国的霸权侵袭到世界各地,可以任意凌驾他国主权,只为达到自己的目的。C国与他国同样是一个阶级的对照。但这里的C国特工是愚蠢的,他们的愚蠢在于不依靠GPS,而是通过景观标志去寻找目标,也在于他们笃信只要依靠一场荒唐的仪式就可以与外星人建交。影片对这种愚蠢表达直接的讽刺,是C国特工吞下了被耿浩排泄出的基因球。
另外一个有趣的细节,是白人特工夺走黑人助手的领带、西装外套,让对方一丝不挂,自己却摇身一变,成为仪表堂堂的高端文明人士。历史是如此相似,鲁滨逊驯化星期五,白人驯化黑奴,殖民者驯化土著,夺走了对方的一切,摇身一变成为了统领,还要仪表堂堂伪饰成文明。在《迷失Z城》、《蛇之拥抱》等等影片里,都能看到相似的母题。某种程度上,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侵略和驯化的历史。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居然适用全部生物,可能这是巴甫洛夫本人也没想到的。人参蛇酒地方特产风靡整个宇宙,更是中国酿酒师不敢想象的。完全被条件反射驱使的外星人,即使带上头箍,还是摆脱不了去表演杂耍的生理驱动。耿浩和大飞后期则是完全利用这个弱点,将外星生物玩弄于股掌之间。
一个从小吃不到白馒头的穷人,即使依靠自身努力,跨越阶层变成富人,吃遍海味珍馐。当某天看到街角的白馒头时,他依然会感受到饥饿,这就是条件反射。这个是驯化的关键,也是被奴役者终身的宿命。
宁浩将故事场景设置在了一座世界乐园,这乐园拥有微缩白宫、小型神像,生长在南方的金字塔,象征着禁锢的自由女神。在贾樟柯的《世界》,李睿珺的《路过未来》都出现了这样的世界公园,这种乐园曾经风靡在90年代的中国,足不出户就能游遍世界,对当时国人来说非常诱人。《塔洛》里的照相馆背景可以从布达拉宫瞬移到自由女神,《未择之路》明明身在戈壁却能借助背景回到大海。导演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魔幻的现实,并将故事放置在这样的场景中,更添荒诞。
米兰·昆德拉说,令人反感的,远不是丑陋的世界,而是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世界公园里披上漂亮面具的微缩建筑,不过是不堪一击的混凝土。外星人虚张声势的神力面具,不过是摘下头箍后外强中干的动物。大圣落难还要在这等穷山喉顶枪尖,特工遇险继续飞跃五湖四海无头鼠窜。可怜这高等生物竟然败给了千年猴戏,这建交明珠还是走了一遍消化系统。《疯狂的外星人》嬉笑的面具背后,亦藏着一层辛辣的社会与人类的映射和讽刺。
黄金烟尘,吸入后能使富人变得傲慢,穷人变得凶狠。信号头箍,戴上后能使人类驯化动物,外星物种凌驾本土生物。电影结束,富人依然高傲,穷人仍然凶狠,生物依旧彼此倾轧,霸权继续褫夺文明。但是哪怕关于电影多一些深入的思考,或许都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
“地球给你了,随便吧。”
“毁灭吧,赶紧的,累了。”
屏幕上的黄渤和沈腾,一个脑袋上裹着纱布,一个脖子上架着固定器,生无可恋地吐出这两句话。
简单几个字,丧出国界,丧出地球。
出了影厅,商场里灯光明亮,装饰火红。再想那两张丧脸更觉得有意思。
上头提到的画面,出自宁浩的新片《疯狂的外星人》。
主角还叫耿浩,演员还是黄渤。
与他搭戏的,是这两年观众缘极好的沈腾,这阵容很难让人不期待。
除了演员,开场几分钟后,片头字幕的一句“本片灵感源自刘慈欣作品《乡村教师》”,就让我在心里暗骂卧槽——大刘和宁浩,这俩人各自的故事创作能力都老牛了,叠加起来不得开挂。
读过《乡村教师》的人都知道,原作讲述了某银河系内高等文明将地球视作垃圾文明,差点将其毁灭的故事。
大刘的宏大叙事很香,宁浩则擅长拿小人物做故事。让小人物偶遇外星人的设定并不稀奇,可奇就奇在两者的相处模式。
未知,促使人们对外星人的构想花样百出。
好莱坞传统的外星故事有《独立日》——讲述英雄抗击外星人。反传统一点的,有蒂姆·波顿的《火星人玩转地球》——拯救地球的不是英雄,而是老太太热爱的复古音乐。
电影中外星人搞侵略是常态,偶尔也有互助友好的一面。经典影片《E.T》就讲了外星宝宝和人类小孩的友谊。
总之拍了几十年,外星人与人类的关系逃不出这几种:侵略与抵抗、了解与交好、沟通与研究等。
在《疯狂的外星人》中,外星人与人类建立了全新的相处模式——戏耍。
黄渤饰演的耿浩是位耍猴人,祖上几代专职耍猴。这一设定,导致了他“看啥都像猴”。
外星人坠落后院,耿浩慌张的带着这只不明生物来找沈腾扮演的损友大飞求助。大飞惊呼“外星人啊!”却被耿浩一本正经的纠正,啥外星人,这是猴,两条胳膊两条腿属灵长科,没毛的样子像是刚果那边来的。
荒谬到不行,但又说得通。毕竟用正常逻辑来讲,遇见怪猴的概率可比外星人高不知多少万倍。
外星人醒来,在受惊的情况下想攻击两人。大飞一边拦,一边提醒耿浩“别被它挠着!”
上帝视角的观众,眼见外星人搭配“挠”这个动词,很难不发笑吧。
耍猴人见了猴,难免生出栽培之心。再加上原来驯的猴受了伤,倒霉的外星人刚来地球不久就要在耿浩的鞭策下学习踩高跷、骑自行车、银枪锁喉等苦功。
原本将人类文明视为垃圾的外星高等文明,在影片的前半段被完全拉下神坛。搞笑只是表面,内里夹杂更多荒诞。
无序、反常规、消解意义,是我对荒诞的理解。
外星人与人类的相处模式是荒诞的,人与人的关系亦是荒诞。
和众多外星人题材影片一样,本片的另一条线,讲的是科技较为发达的C国竭力寻找这只外星人。
眼镜反光的科学家和西装笔挺的特工齐上阵,在全球范围内搜索。
理论上,高精尖的设备登场,一切便在掌控之中。可C国特工们根据已有线索游历半个地球后,仍未见外星人踪影。
在答案揭晓前,他们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是两个屌丝和一座满是各国名胜模型的世界公园,让他们白白浪费了那么多机票。
直到耿浩和大飞的照片被记录并追踪,两条线索交汇。
在当面对峙前,耿、飞的行为无意间“戏耍”了远在C国的特工。
后面为了隐藏闯下的大祸,二人的“戏耍”则是精心计划的。
用猴子代替外星人,在C国领袖和顶尖科学家的眼皮底下,自导自演了一出星际间的交流盛会。
在场的人都被唬住了,认真记录“外星人”的一举一动。片中作为主角的特工约翰,自告奋勇地上前开展星际交流(此处有个很屎尿屁的梗,留给没看片的朋友自行期待)。
地球上最聪明绝顶的脑瓜,被屌丝耍得服服帖帖。
后半部分的“星球大战”中,因被戏耍而发狂的外星人,意图毁掉低等文明的地球——至此《乡村教师》的核心观点得以呈现。
但整个故事的设定和细节,和大刘的这篇作品丝毫无关,只是借用了上文提到的梗作为灵感来源。
没看片的观众也会猜到,地球没被毁灭。
更有机智的朋友可能猜到,解决一切的,绝非神通广大的特工,而是倒霉蛋耿浩和大飞。
至于拯救世界的方式,又要归结到“荒诞”二字(不剧透了,自己看吧)。
峰回路转之后,最打动我的一幕,便是文章开头提到的两张丧脸,说着“毁灭吧,赶紧的,累了。”
看多了主角光环加身的设定,片中俩人都不打算向着英雄的方向努力的态度,真是我的心头爱。
一般的编剧套路是,主角经历了种种磨难,心灵升华、个人成长。耿浩和大飞却在外星人奇遇后,几乎没变。
他们没有因为拯救了地球或自诩高尚或飞黄腾达,仍旧为了各自认为重要的东西而行动,为了先前的困扰而烦恼。耿浩寻求的是别人对其耍猴的职业认同,大飞则一门心思想着赚钱。
没毛病,毕竟不是所有人在受了刺激后都能变成蝙蝠侠。
想起《疯狂的赛车》的结尾,倒霉透顶的耿浩虽然没有更加不堪,但也没多幸运——命保住了,也如愿给师傅办了场有黑社会十八相送的葬礼,美金却被深埋地下。
一场并非他的错误造成的代价,耿浩已经承受太多:师傅仙去,丢掉赛车手的身份。误会平息后的日子,也还是晒着二手的太阳,开车送着海鲜。
宁浩导演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过,比起喜剧,他的作品被称为“荒诞剧”更合适。荒诞消解意义,看似很丧,是种向下的态度,实则是对权威的降维打击。
在谈及之后的创作,导演曾笑称自己可能会去制作一部古装荒诞剧。
如果还是黄渤主演,那还真是很难脑补呢。
疯狂的外星人果然是一部疯狂的作品啊。从头到尾,我也没明白导演到底要表达什么。这次的剧情里,黄渤是一个坚持以耍猴为国粹,心比天高的穷手艺人(没明白为啥耍猴就是国粹了,哪来的自信,动物保护组织同意吗,猴子同意不?),沈腾是个卖药酒的(鸿茅药酒的事情没听说吗,这么肆意的给一个不知名的药酒插入这么多广告)。两位主角所塑造的形象,爱耍小聪明、爱骗人、邋遢,没察觉出来有什么优点,两人还被僵硬地塞进了一段基情。外星人的外形倒是符合平时的想象,但是没有什么性格和特点可言,被黄渤当成了刚果猴子被羞辱训练一番,夺回了属于自己能量的头箍后开始打击报复。
而里面的老外们干脆是完全无脑的存在,在外太空和外星人交接dna的上校竟然在历史性的一刻莫名其妙的自拍(在外太空被撞以后平安的回到了地球继续自拍),被照片误导全世界飞来飞去的(实在不理解他们为何可以追踪到头箍拍的照片,有什么连接点),好不容易找对了地点一堆人翻天覆地的搜索愣是没看到被泡当药酒的外星人(此处实在中国特色,甭管是个啥反正都是可以用来吃的,外星人也不放过)。黄渤和沈腾是害怕被老外发现了他们把外星人当药引子直接毙了他们才拿个猴子去充数?这种撒谎欺骗人的手段不恶劣吗?还要一副和老外在对峙探险的样子,对于这样人品的主角我只希望他的光环赶紧销售领盒饭。而老外在我中国土地上如此肆无忌惮的抓人携带枪支器械也是醉了。剧里面黄渤工作的游乐场挤满了各种世界知名建筑,这是故意在讽刺我们中国人山寨能力强吗?
剧里面,老外特工硬是吞下了黄渤屎里面找出来的dna球(这个梗实在是恶趣味啊),末了还一个人跑到黄渤那里单挑。黄渤养的猴子欢欢莫名的被外星人操控,上演了一出美猴王大战人类的戏码。此处不得不说黄渤很坚强啊,即使是在汽车里被甩到各个高楼上汽车也没有爆炸可以坚强的生存下来,人倒挂在车里呢,居然还可以变出个电子琴,靠着平时练猴的背景音乐和沈腾的锣鼓声分分钟就召唤出了猴子的属性,完美的控制住局势。最后外星人莫名从药酒中苏醒,带着整屋子的酒回到自己的星球。我朝的酒文化牛逼啊,别说是老外,你看,这外星人来了不也得好好给咱喝上一杯嘛。我们不难可以看出在导演的眼里,老外也好,外星人也罢,都是愚不可及的存在,该被国人当猴耍,大家都该美滋滋的喝着白酒,甚至是吃屎。这种低俗的爱国和爱地球情怀,实在令人欣赏不来。
我从这部电影中感受到的就是人类又蠢又坏,丝毫没有真善美。非常同情剧中的外星人奇卡,以前et来地球感受到的温暖,来这个片场就是虐待、欺骗和鞭打。电影里,黄渤一直在说“活人还能让尿给憋死?“所以,为了活就可以恃强凌弱,欺骗殴打,无恶不作?或许电影里外星人说的是对的,我们是低等文明的生物,真该被消灭。谢谢宁浩导演专门拍一部电影毫无美感的给人讲述他作为人类的自我反省。作为报答,我只能以后再不看他拍的电影了。甭管他再拿疯狂的xx来做任何噱头,从《疯狂的石头》到《疯狂的外星人》,真的是令人感慨,原来人的变化可以这么大的,哦,可能是百粮魂喝多了,上头了。
对《疯狂的外星人》的期待,完全出于对两个人:黄渤、宁浩的好感。
他们二人的过往合作,从《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到《无人区》、《心花路放》,再到今年的这部《疯狂的外星人》,大大小小共有九次。
十多年来,两个人都各自走上了“人生巅峰”:一个成为了“中国最具号召力演员”,一个成了“中国当代最好的喜剧导演之一”。黄渤,无疑是与宁浩电影在节奏和气质上都最为契合的演员;而宁浩,也无疑就是最适合黄渤的那个导演。
《疯狂的外星人》作为他们再度合作的“疯狂”IP3.0,表现的确还算不错。灵感来自于刘慈欣的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便在于做到科幻与喜剧之间的平衡。而面对着春节档的观众,宁浩成功地把喜剧和科幻的类型元素糅合得很溜,让全场从头笑到尾。
影片一开场,黄渤就以我们熟悉的角色名称“耿浩”登场。电影讲的,就是耿浩(黄渤)与好兄弟沈腾飞(沈腾)遇上外星人的故事。他们二人经营着各自惨淡的“事业”,然而“天外来客”意外降临,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
宁浩的野心显然不是随便做一出贺岁档的商业喜剧,《疯狂的外星人》在简单的外星人降临地球的故事里,做了很多加法。影史上有很多经典的关于外星人入侵的喜剧电影,《疯狂的外星人》则完全没有陷入以往的老套路,而是以此为设定,通过黑色幽默、荒诞的表现手法,把很多中国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并通过聚焦小人物的方式来获得故事背后的寓言色彩。
如果说“疯狂系列”的前两部还是围绕在国内某城市,那这次的《疯狂的外星人》则堪称是宁浩的《世界》+《火星人玩转地球》,甚至突破国界跑到了宇宙——“犯我地球者,虽远必诛”。
黄渤的角色能让人联想到他在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里的孙悟空,再加上电影中对《2001太空漫游》、《邪不压正》等电影的化用和大量中国文化、民俗符号的重新解构,这次的宁浩算是玩嗨了。
《疯狂的外星人》里有一个反复使用了多次的梗,令我非常印象深刻,就是巴甫洛夫定律(条件反射定律)。耿浩赖以生存的“国粹”猴戏其实就是以此为基础进行的,即猴对人命令的条件反射,而电影则想要进一步讨论的是人的行为和心理处于社会的位置。
从外星人的高等文明到人类中的不同阶层再到猴,耍猴表演的概念被几队人马层层之间进行倒转,不断衍变出新的花式。
在电影结束之时,美国人用锣作为武器来一段“天兵神降”,这是最后一处因这个定律而来的关键戏点。在这场设计感非常明显的戏里,除了用经典的反差梗来营造辛辣的讽刺笑料,背后的意义还在于揭晓——文化与社会的错位、中美之间权力关系的转换。
一直在看“黄渤×宁浩”电影的观众,想必看出来了:这一次,黄渤在《疯狂的外星人》中扮演的“耿浩”,已经是他的第三版了。
《疯狂的赛车》里的职业自行车运动员耿浩,错失金牌后又被坑终生禁赛,生活潦倒到去送海鲜。
《心花路放》里的二手音响商耿浩自暴自弃,走不出失败婚姻带来的阴影,随即开启了段“治愈之旅”。
而《疯狂的外星人》中的耿浩,是那个想要和命运做抗争的“耍猴人”。
是不是堪称“中年危机”魔咒三连?甚至可以说,他们是一个混得不如一个,到第三任这,已经到了生活的底线。
如果让观众进行票选,那么21世纪最会演小人物的男演员,黄渤必然名列前茅。他仿佛一直都在关注并出演这些让人可怜、惹人发笑又令人发省的角色。而且从未失过手。
这当然离不开他一波三折的生活经历和对阅历的积累,在未成名之前,他就是舞台中心旁边的那个无名之辈。黄渤之所以能在转型之后就一路开挂走红,拿奖到数不胜数,基本都离不开最陈词滥调的那两个字——努力。
从未受过专业的训练,28岁时仍旧名不见经传的黄渤曾经连着考过三年北电,最终考上了配音班。他的条件,其实并不适合当一个演艺明星,但努力弥补了这些,自学成才的跳舞、唱歌和多年的北漂生涯,磨砺出的就是能更好地进入角色的世界进行表演。毕业那年,他甚至获得了唯二的留校名额。但他为了出演一个当时和他一样名不见经传的小导演的戏,《疯狂的石头》,再度陷入抉择,最后放弃了那条坦途。
2006年,三十多岁的黄渤遇上宁浩,两个人的走红都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宁浩的电影所刻画的,永远是一群不同中又带着相似的小人物。
他的幽默是一种对人物和人性深刻理解后表现出的真相,常常设置一个荒诞的情境,将角色们放置其间。他们宛如身处命运的迷宫,阴差阳错地面对生活的玩笑,搞笑之余尽显无奈,随着剧情发展,也在荒腔走板地改变人生的轨迹。
黄渤饰演的耿浩,也一直都是那些当下有代表性的小人物,但他又一直不止步于小人物的所谓辛酸、困顿的塑造,而是在人物中书写宿命感与阶级反抗。在《疯狂的外星人》中,他演的更狂、更疯了,把耿浩骨子里那种执拗和拼命赌一把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上,也许就是宁浩的电影序列里,《疯狂的外星人》与“耿浩宇宙”的意义所在。
*载于《新华日报》2019.2.14
其实说起来,我在进电影院前完全没想到大年初一会选择这部《疯狂的外星人》,我在春节前标记的也是另外几部贺岁片。然而初一早上到姥爷家拜年后,当我说自己准备下午去电影院时,一众早已忍不了长辈们“关怀”的表弟和表妹纷纷都跑出来要跟我一起去看电影……
由于带着这群既不是硬核科幻迷、又不文青的弟弟妹妹们,我只能放弃原本的观影计划,临时选择了从阵容上看最不可能是烂片的喜剧片——《疯狂的外星人》。
因为事前我甚至连预告片都没看过,所以当影片一开始,一帮说着英语的老外在空间站准备跟外星人接触时,表弟还凑过来问我:“哥,咱是不是走错厅了,到哪个好莱坞大片的厅了?”
我说你别傻了,现在国内哪儿还有2D的好莱坞电影了!
果然当宇航员和外星人的接触发生意外,天空上的火雨落向亚洲的西南某城市后,电影就又回到了宁浩那特有的接地气风格。在接下来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影片就在特工和黄渤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风之间反复切换:
一方面某国出动常人难以想象的军力在满世界追查外星人线索,甚至一度强攻莫斯科;而黄渤和沈腾面对这个失去了装备的外星人,坚定的认为这是一只外国猴子,一门心思的想在“别被挠着”的前提下把对方训练成一个可以表演的猴子。
当整个放映厅的观众都被这一场场“猴戏”逗的下巴都要笑脱臼时,外星人也终于找回了自己的装备,看着外星人将自己飞船召唤到自己面前,他们也终于意识到线索中出现的全世界景点其实不过是中国的一个世界公园时,我心里想着,下面应该画风一变,来一场经费爆炸的打斗了。
哪成想画风倒是一变,只不过却是我完全没想到的神展开……
在进场之前,我在排队买爆米花的间隙扫了一眼豆瓣的评价,发现有人说导演不够忠实于原著,但是我觉得这种独特的宁式风格更令人惊喜呀。
当我捂着笑的已经有些疼的腮帮子从影院走出来时,再回想这些评价,觉得也不能说是错了。只不过上述的缺点是我并不算太在意的,而片中许多出彩的地方是让我特别喜欢的。我想哪怕是到了年底当我回想起2019年的观影体验时,像外星人放大招的同时脑袋上还挂着黄渤的裤子迎风飘扬、南美洲的走私贩们端着几只AK47自以为防守严密,却迎上了密密麻麻的大型潜艇……这些经典的场景也一定会让我记忆犹新。
原本我是没准备给本片打4星,但是转念一想,作为一部春节档的贺岁电影,可以让我带着家里的一大帮子亲友不带脑子的从头笑到尾;作为一部科幻片,宁浩能用一种观众们从没见过的方式把中国文化融入到一个科幻故事里,又顺路挖苦了一下西方对我们的文化歧视,电影的最后,一句“都在这酒里了”,我再一次笑了起来,只不过这一次并不是被剧情逗的开怀大笑,而是在这场荒诞的冒险中,又看到了那个随意的宁浩,孰是孰非,谁对谁错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只要能让观众开心,其他的还较那个劲干嘛。
能把一部商业片拍出十足的作者性,宁浩是少有的几位大陆导演之一。
现在市场上的绝大多数国产商业片还是停留在“乐呵乐呵得了”的阶段,但宁浩从不满足于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而是要在故事后面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思考。
《疯狂的石头》表面讲的是围绕一块翡翠的争夺故事,但如果你把翡翠对位为行将倒闭的国企的剩余价值,那么这场争夺就变成了一则极具现实性的寓言。
厂长的儿子、流氓无产者、资本势力纷纷登场,对翡翠虎视眈眈,而守卫者则是一群濒临下岗的工人,他们要守住的是翡翠,更是自己的生计和饭碗。
把这样一个“下岗潮”背景的社会结构融入进一个追逐与嬉闹的喜剧故事中,是宁浩的功力,也是《石头》之所以经典的原因。
在《疯狂的外星人》里,我欣慰于依然看到了宁浩极强的作者性。
而且手法依旧。
表面看,《外星人》就是一部闹剧,讲一个耍猴人遭遇外星人的故事,充斥着大量因错位而生的笑料。
这种错位很有意思,看着看着你还能明白错位背后究竟是什么。
是什么呢?
这部电影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创造了一个三级的人际结构。对应到影片里的角色,就是外星人、人和猴。
对于人来说,猴子是低等生物,自然沦为被欺凌和驯服的对象;而外星人是更高等的生物,拥有无上的智慧和力量,面对它人类只能听之任之。宁浩特别聪明地设计了一个道具,就是那条黑色头带。这条黑色头带就像一架阶级跃升的天梯,带上它,外星人就是神,而摘掉它,外星人就成了猴。
为什么说这个设计特别聪明呢,因为它揭示了阶级残忍的相对性——见风使舵又媚上欺下。
通俗点说,每个人在每个时刻都会面对两类人,即强于自己的人和弱于自己的人。
而人类的天性是什么呢?
就是把强于自己的人视为“外星人”,对其表示臣服和攀附,而把弱于自己的人看作“猴子”,对其诉诸于驯服和暴力。
哪怕这个人昨天很强今天变弱了,或是反过来,人类都能迅速找到最精准地应对模式。
这是宁浩第一个要黑的东西。
在影片中不止表现为耿浩、大飞把失去头带的外星人当猴耍,当外星人戴上头带后秒怂并连称“大哥!”
也体现在美国人(影片中化名为C国)自视为人类代表,以为能和外星人建交,最后不过是被看作同样的低等生物;而另一方面,白人特工对待黑人又是完全不同的态度,他逼黑人脱下衣服,而“衣服”是人和猴子的重要区别,于是这个动作就带有白人将黑人视为低等生物的表意。
还有耿浩和公园老板的关系,也发生了前后变化。前面,老板强耿浩弱,所以耿浩对老板俯首帖耳,老板对他爱答不理;到了后面,耿浩因外星人事件大火,老板成了弱势,于是两人关系也彻底反转。
这就是这一“三级人际结构”的普适性,它一语道破了人类根深蒂固的阶级观念,不止适用于物种之间,也适用于人类内部。
而外星人的到来,不过是打破了人类至上的地位,使得这一结构得以延展并获得更高维度的反证。
那么这就完了吗?当然不会。
除了黑全人类的“劣根性”之外,宁浩还试图在本片中建立一种中国本土的文化自信,当然同时也是自嘲。
这两者相伴相生,有时你甚至很难去揣度哪个更强烈。
这也是宁浩“蔫坏”的地方。甚至你可以“阴谋论”般的猜测,前者只是过审的说词,后者才是表达的真意。
不管怎样,影片都给你了,怎么想是你的事。
黑美国人的部分就不细说了,太直白了。
从宇宙自拍惹的祸,到被世界公园的照片牵着鼻子全球跑,再到和猴子建交,吞沾了屎的基因球,最后把铜锣当武器到刚果抓猴子……
宁浩非常自嗨地让高傲的美国人被中国底层民众的处世智慧玩弄于鼓掌之间。一句“活人还能让尿憋死”,就够美国人喝一壶的了。
坦白说,这是种不够高明的意淫,甚至是《战狼》的某种阴柔的变奏。
但值得肯定的是,美国人这一视角的引入有其独特的意义。意义就在于突显文化差异。
面对外星人,美国人遵循的是国际惯例,双方建交。
建交是基于独立和平等之下的友好,面对远远高出人类的外星人,怎么可能实现?
因此这只是美国人单方面的臆想,并不奏效。
而当外星人到了中国人手里,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中国人不会跟你讲什么独立、平等、友好,而是把你拉过来大家搓一顿,酒过三巡后成为一家人。
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东西,你可以叫它包容,更准确说是一种同化能力。无论是你们还是他们,到了我们的文化环境里,最后都会变成“我们”。
表现在影片里,宁浩建立了双向的同化过程,即猴子升维变人和外星人降维变人。
先说猴变人。
刚开始比较简单,耿浩驯猴,其实就是某种让猴更贴近于人的驯化,只不过那时是为了取悦人类。
到了后面,宁浩将猴演变为人的过程做了非常清晰的对位展示。
先是去毛,穿上衣服,之后从树上跑到地面,再到最终获得智慧,直立行走。每一步在影片中都有直观的画面呈现。
至此,猴成了人,还因为外星人的启蒙而成了高于人的人。
不过也没关系,因为之前所做的驯化依然有效。铜锣一敲,猴子便本能的敬礼,香蕉一举,猴子便听话的流下口水。
这是同化的力量,也在变相地阐述着:人不过是穿上衣服的猴子,而人性的弱点就是猴性。
至于外星人变人,就不得不提中国所谓的“酒桌文化”了。
背后更有着整个人情社会的积习作为土壤。
影片中,外星人第一次重获能力大发神威后,耿浩和大飞想到的和解方法,就是喝一顿大酒。
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很自然的事,没有什么是喝酒不能解决的。
“我干了,你随意。”
“弟弟深一口。”
“啥也别说,都在酒里了。”
只要三杯黄酒下肚,意识变得模糊,什么阶级、地位、尊严,就可以全都抛之脑后,大家自灵魂深处赤裸相见,达成彻底的平等。
这就是酒的威力,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也可以化夙敌为挚友。
于是在影片最后,我们看到外星人从酒缸里跳出来,伴着《中国功夫》的音乐练起了武术,并且带了一堆烟酒土特产回去自己的星球。
烟、酒、铜锣、功夫、五畜奶奶、武财神……这些符号共同构成了一个抽象的中国文化,成为驯化外星人的武器。
最终,原本一触即发的星球大战并没有上演,美国人没办成的事,中国人不费一兵一卒就办成了。
外星人喝了一口酒,说了句,“建交成功!”之后转身走了。
它已经不需要获取任何地球人的基因了,因为此时的它,自己已经成了地球人。
按照大飞的话就是:“泡透了。”
是的,在中国文化的染缸里泡久了,你就成了它。
至于这究竟是一种文化自信还是自嘲,我觉得宁浩有自己的看法。不然你看那场戏,就是影片唯一一处拍得极像恐怖片的一场戏。耿浩打发走警察后回到小院里,走过幽闭的走廊,有阴风不时吹过,他在黑暗里摸索,手足无措,最终看到了被大飞泡进酒缸里的外星人。
为什么要在此处营造恐怖氛围?
难道不是在说这种不动声色取人性命的染缸文化,本身就是细思极恐的事情吗?
当然,这部电影你还可以最最简单的看待。
它不过是讲了一个传统的手艺人如何维护自己尊严的故事。
耿浩是个耍猴人,是西南猴王的传人,可惜这项传统技艺已经没落,他成天被人骂作“臭耍猴的”。
如果把影片里出现的各色人等拉一个图谱,耿浩显然处于这个图谱的最底层。
然而最后正是这个耍猴人用自己的传统技艺驯服了外星人,变相地拯救了人类。还奇迹般地完成了他对于耍猴技艺的创新想象,飞龙追猴。
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故事将极为单纯。
而单纯背后又有着一股不寻常的倔强,那是弱势在面对强势时的倔强。就像外星人问“你以为你赢得了我吗?”耿浩的回答,“不知道,但得试试。”
无论是传统面对现代,还是落后的人们面对更强的科技和智能,似乎都应该抱持这样的韧劲。
不认输,就已经赢了。
这话听起来鸡汤,有时却是身处弱势的人唯一的武器。
这个春节档的几部影片都值得一看,但在这之中,《疯狂的外星人》是我最喜欢的一部。
在其他几部电影依然停留在过于集体或过于私人的情感抒发时,宁浩的电影是唯一一部具有自我表达的电影。
它是一部喜剧,它的幽默建立在辛辣的讽刺之上。
光凭这一点,就足够绝大多数的国产喜剧片学习的了。
希望结束了疯狂三部曲之后的宁浩,可以继续疯狂,继续保持身上的那股邪劲儿。
很早之前我就想过,宁浩的电影好适合二手玫瑰的音乐,这不,《外星人》里真的就有了。
那么,请继续邪下去,勿走“正”道。
“荒诞剧+科幻”只是噱头,嘲讽文化阶层论才是内核,宁浩疯狂依旧
7分,可能,最大的争议,还是这部影片在风格上没有那么欢腾吧,包括剪辑与摄影,也比前两部疯狂电影克制了很多。我比较喜欢的,还是融合风格之后的本土风,这倒是宁浩一直没变的,把各种熟知的类型模式,拿过来,混在一起,并本土化处理。之前有提过染缸文化,所以,外星人也会被猴吃了(非字面意思)。宁浩,还是有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的。
你们念叨的中美合拍齐天大圣文体两开花,你看这不是就安排上了么?
黄渤回归自己的招牌小人物角色耿浩,再次延续“疯狂”魅力,想要证明自己却屡屡失败,试图光富“国粹”却被外星人折磨的抓狂,但他越抓狂观众就越想笑。宁浩还借着猴戏,把美国政府,好莱坞电影,甚至战狼全恶搞了一番。在看似无脑喜剧的背后,电影甚至还着了层讽刺。美国自以为是全世界主宰,外星人却觉得他们是低等生物,驯兽师以动物主人自居,却差点被自己的宠物弄死,都以为自己是人,其实都是猴。
糟糕至极,生平最坐立难安的一次影院观影体验。油腻、恶意、躁狂、审丑、狂妄、人类沙文和民族沙文,毫无掩饰的放大到屏幕上,每一秒都让人无所适从。这才是真正的战狼式意淫。外星人骑单车飞起来那幕气得我直接跟同伴吐槽,这特么还有脸致敬ET,ET比他们可爱一千万倍。多么希望影院里的那些孩子他们第一次关于外星人的观影体验是ET而不是这玩意儿。
黄渤+沈腾+宁浩+徐峥+于和伟=喜剧之王
借用刘慈欣的原著外壳,内核还是宁浩的黑色荒诞。或许,时至今天,喜剧之王的宝座不可避免地要换人了。
把刘慈欣的感人短篇小说“乡村教师”拍成了逗逼喜剧.......
看到这么低分反而特别兴奋,感觉理解这部电影的人越少,我就成为了越幸运幸福的少数。简单说下两大优点:首先,能戏谑性的引用近10部电影(也许更多),搞笑且高效的糅合在一部电影里。电影舞台是中国特色式山寨,剧本的构思却有意识的对“山寨”进行再创造。更厉害的是,只用了一个元素,耍猴表演,的5次反复变奏,就拍出一处中国现实魔幻主义的荒诞喜剧。宁浩可以说是当下难得的中国商业娱乐片电影大师。
宁浩已经不是昆汀/盖里奇/科恩兄弟的模仿者,而像火锅一样能够将各色食材融汇吸收(即便再摆不上台面的土味),炖煮出自身的风味。《2001太空漫游》《西游记》《喜剧之王》《美国队长》《战狼》玩得信手拈来,本以为《无人区》之后拍出平庸的《心花路放》,已是武功全废,没想到五年磨一剑,借一部贺岁喜剧的壳,讲一出阶级和人性讽刺的寓言,功力更深厚了,了不起。
7。遛人遛猴遛美帝,吃肉喝酒涮火锅。东方实用主义解构并同化西式科幻。宁浩恒久的落伍主角及土味山寨画风,在欢庆春节档里也算留有一丝自嘲与自省。在喝死算球的疯狂地球人面前外星人就太实在了。
疯狂系列第三部仍然通过结构和叙事制造笑点,比那些只会讲段子的电影高级不少。 开头多次给耶稣和世界公园特写,为巴西、俄罗斯、埃及做铺垫,这才是高级幽默。 耿浩从来都是耍猴,结果被耍了;人人说他是臭耍猴的,结果他又表演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耍猴,前后形成呼应。 外星人看不起美国人,美国人看不起中国人,中国人看不起耍猴的,结果耍猴的把外星人制服了,一物降一物,形成循环。猴和外星人角色互换产成的笑点,则是延续《疯狂的赛车》骨灰和毒品的手法。 外星人吃火锅、用外星人泡酒、把生意做到全宇宙很荒诞,又是通过科幻和文化差异做文章。 “犯我地球者,虽远必诛”调侃《流浪地球》,“我养你啊”调侃《新喜剧之王》,“咋不上春晚”调侃沈腾上春晚,绝了。 一部《流浪地球》,一部《疯狂的外星人》,刘慈欣成为春节档最大赢家。
我真是脑子抽了大年初一一大早来看这个…… 除了沈腾自带的两三次笑点以外,全程冷漠脸:)而且这种把所谓的c国:)和外星人都当猴耍的设定,我觉得非常不尊重人:)
没有笑点
3.5 这是宁浩的《火星人玩转地球》+《世界》+《银湖之底》。中华土味大舞台风味的荒诞科幻喜剧,混搭得很有趣。正所谓六学是国粹,中美合拍文体两开花,文化元素用的特别好,是构成自反性的。黄渤塑造的“耿浩3.0”很出彩,他一直都在关注并出演这些惹人发笑又令人发省的角色,而且从未失过手。
中国土味科幻,戏谑地把国人面对外星人的反应与西片区分开来,从中看到劣根性,很有中国特色。外国特工保留了《石头》《赛车》香港大盗、台湾黑帮的水土不服。有技巧的是把“孙悟空”形象与外星人土洋结合,包括耍棍棒、紧箍咒、醉酒蟠桃园、给孩儿们带酒归山等,都进行了有效的嫁接。这片至少有中国人自己的想象力。就是沈腾的表演太舞台了,完全配不上黄渤。
春节档当然不可能没有西游题材,但我确实没料到外星人最后也能变成西游题材……讽刺意味大过喜剧元素,所以完全没有期待的那么好笑,能笑出声的地方不多。说实话看得还是有点不舒服,一半是因为对着拿鞭子抽猴这样的笑点笑不出来,一半是因为边上有很多人对这样的情节能笑出来。总体来说是一个包装得热热闹闹的残酷故事,这部电影放在春节上映本身就是一场讽刺艺术吧……
宁浩+黄渤+沈腾+徐峥 个顶个单拎出来都是中国喜剧届能独当一面的人物,但是这部真是大写的笑!不!出!来!
很多照葫芦画瓢的翻拍都羞于提原著,宁浩很尊重作者,其实电影已经跟乡村教师没什么关系了,只是借鉴了一个星球大战夹着孩子王的壳,然后拍成了宁氏本土草根喜剧。相比疯狂前两部,这一部剥离了当初作为新导演想要被看见的急切,不再炫技,从容讲述着一个寓言式小品,透析着宁浩对中西文化根源性差异的思考,和对好莱坞科幻体系的解构与戏谑。致敬了一些经典,调侃了几位同行,还拍了一把大闹天宫,没想到这是今年春节档的西游IP。黄渤一如既往稳,像宁浩说的,他不仅是好的喜剧演员而是好的电影演员。
本质上一个臭耍猴的,其文化就必然是一种耍猴的文化。耍猴的文化简单粗暴,鞭子加香蕉。此外,还需要一个卖酒的。这样的文化能够代表人类打赢外星人,那只有一种可能:外星人成为猴。宁浩不仅化用西游记的人物关系,去拆解外星人科幻片的模式,更用了中国古代朴素的智慧去设定人物关系,化解矛盾冲突。挺有意思的。不能只看到猴戏,还要看到耍猴人隐蔽而深刻的自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