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剧透
简 介
梵尚,四十岁,即将第一次成为父亲。一天,他受邀到伊丽莎白和彼得(即他的姐姐和姐夫)家里用晚餐,在那里他遇到儿时的朋友克劳德。梵尚年轻的妻子安娜经常爱迟到,因此在等她的过程中,大家很开心地聊起了他未来作为父亲的生活。但是当被问到是否已经为即将出生的孩子想好名字时,梵尚的回答令全家陷入一片混乱……
影片的剧情很简单,讲述了梵尚正期待他第一个孩子的降临。一天他受邀去姐姐伊丽莎白家做客,偶遇儿时朋友克劳德。大家聊到未来的生活,当被问及是否已经为即将出生的孩子取好名字时,他的回答令全家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一句话评论
每个人都见识了他极致完美的角色,并由此认定他罕有的演出是成功的。贯穿始终的狂热、疯狂的效果和不间断的节奏……,让我们真正地一直笑到影片的最后一秒。总而言之,《名字》一片从此可以步入无法绕开的经典喜剧之列。
—— 《Excessif》
精心推敲琢磨的对话成就了一个完全属于喜剧的时刻,没有破坏原作的精彩之处。
——《电视七日》
《名字》是一部喜剧?毫无疑问,是的。但是戏剧化过于强烈了。
——《巴黎人》
罐子老了,不过汤很不错。
——《大银幕》
幕后制作
在不靠高科技、大制作和大场面的视觉利器的情况下,影片上映首周一举冲到票房榜的次席,在投放了457块拷贝的基础上吸引了1086313人观影。该片是两位导演--亚历山大·德·拉·巴特里耶和马修·德拉波特联合指导的第一部影片,后者则指2005年已经与人合作编剧《热带丛林》(La jungle ),并获得良好的反响。
这样一部影片上映之初就有如此骄人的成绩,除了归功于法兰西民族的幽默感和观影偏好之外,部分也因为布吕埃尔效应。男主人公梵尚的扮演者正是法国著名的歌手帕特里克·布吕埃尔,他拥有庞大的歌迷群,制片商自然不愁这些人为该片贡献票房。
影片从2011年8月开始拍摄,制作周期达11周
电影《名字》改编自同名话剧,合作者马修•德拉波特和亚历山大•德•拉•巴特里耶分别负责自己的部分。没有闪回倒叙,也没有次要情节。马修•德拉波特和亚历山大•德•拉·巴特里耶只是保留住故事的核心部分,以确保其作品的成功,同事特别坚持作品的节奏和自主性,以期《名字》尽可能实现。
在被改编为电影之前,话剧《名字》在巴黎的爱德华七世剧院已经演出不下250场,有着良好的口碑。对于大多数演员来说,一个意外收获就是他们不需要再经历漫长的演出季排练,而只是需要拍一遍电影。
一个敏感的话题
为新生儿选择名字一直是我们社会的一个敏感话题,因为总是伴随着家庭成员中的意见不统一,有时甚至还有一些不善迎合的朋友提出自己的看法。导演亚历山大·德·拉·巴特里耶由此产生了特别的想法,他向媒体吐露:“例如‘良好’、‘伤口’,我们已经给孩子取了这些相当有创意的名字了。在全家一起度假的时候,人们会明显注意到,这些名字会导致多少下意识的反应,甚至在我们这样一个文明的世界!”
隐藏在喜剧背后的面孔
“与这些演员日常一起工作的乐趣,在于对他们的重新认识和利用开发他们的潜力。在展示其意想不到的面目的同时,展现其爆发力。”导演亚历山大•德•拉•巴特里耶评价道。从这个意义来讲,每个演员在电影中都有非常独特的个性:一个闪闪的右派(帕特里克·布吕埃尔)、一个酸腐的左派(查尔斯·贝尔林)、一个躁狂的家庭主妇(瓦莱丽·本圭圭)、一个腼腆的人(纪尧姆·德·东吉戴克)和一个歇斯底里的金发女郎(朱迪斯·艾尔·赞)。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再来回顾影片的各个段落,相较于话剧,导演为某些场合特别增加了一些场景。如弗兰西丝·法比安扮演的角色弗兰西丝是皮埃尔和伊丽莎白的母亲。“这就是电影比话剧的灵活自由之处,即我们能创造一些在话剧中无法想象的东西”演员纪尧姆·德·东吉戴克向媒体透露。
电影中的所有主要演员的名字都出现在了话剧海报中,除了查尔斯·贝尔林,他所扮演的角色——彼得,在话剧舞台上已经由让·米歇尔·杜比诠释过了。
一个真实的假公寓
电影中的那间巴黎公寓的装饰是完全由室内设计师玛丽·凯米诺设想出来的。因为看到她在《巴黎》(2008)设计的房间并被深深吸引,两位导演便邀请她承担这项工作。
花絮
·在《名字》之前,很多影片已经完成了这个过程——从舞台到银幕。这其中有阿伦·雷乃的《几度春风几度霜》、约瑟夫·L·曼凯维奇的《侦探》、让-马力·普瓦雷的《圣诞老人是垃圾》和法兰西斯·威柏的《晚餐游戏》。
·本片的制片人迪米特里·哈桑是让·皮埃尔·哈桑的儿子,后者正是克劳德·贝里的内弟。因此,贝氏的儿子,即《艺术家》的制片人托马斯·朗曼,也就是迪米特里·哈桑的表哥。
·瓦莱丽·本圭圭已经给她的两个儿子取名为恺撒和亚伯拉罕,但是也不得不面对她父母的反对意见。因此当亚伯拉罕出的那个上午,她和她的丈夫在诊所里就决定把他们的儿子叫做艾里。但是他们很怀疑是否有以“艾里”打头的名字(西方人的正式名字很长,平时都以开头为昵称),最后还是取回了最开始想好的名字。“现在皆大欢喜!”瓦莱丽·本圭圭笑道。
·纪尧姆·德·东吉戴克的名字或许你并不熟悉,但是他的确在电影中多次扮演配角(《亡命夜巴黎》、《让我们述说雨日》、《漫长的两天》、《最好的朋友》等等),同时他也在电视荧幕上小有名气。
2 ) 甘于平凡的伟大
看完这部电影笑得很多,也有很多感触。前面的一切好像只是铺垫,从他们因为一个名字而争吵不休开始,一切鸡毛蒜皮的撕逼点都为了衬托女主最后那一段爆发。当女主再一次接起母亲的电话时才是高潮的开始,女主说出的每一句话令刚刚在电影前九十分钟都一直争不出高低的社会高端人士都哑口无言,他们再无法用他们所学过的知识辩驳,因为女主一直用来质问他们的,是日常生活的零碎小事,是他们根本不想花精力,而实际上最需要他们研究的,真正重要的事情。可能女主在电影开端似乎只是一个普通不过的已婚妇人,没有高学历,也没有闪耀的人生经历,一切都是如此平凡,可是她懂得作为一个妻子应做出的付出,她懂得身为一个姐姐应有的包容,她懂得作为朋友应付出的信任,而这恰恰是那三个高知识高学历人生轨迹闪耀的人没有做到的。闪耀的人生无疑需要很多的努力,而甘于平凡更需要努力,更别说是在平凡的人生中做好每一个应扮演的角色。毕竟每个人都想要获得成功,而不是归于平凡,于是总有人得为了他们的成功而做出牺牲,而女主在这部电影里正是那个将他们衬托得更加闪耀的人。这部片里最有智慧的,难道不是女主吗?
3 ) 《起名风波》——另类的法式幽默
说实话,这部电影我没太看明白。当然了,剧情内容非常简单,没有太复杂的波折。整部电影发生场景都凝固在女主人的房间里,或者更小一点,凝聚在一张餐桌前。更像是一部戏剧。我没太明白的可能更多是由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冲击吧,高度密集的对白、跳跃式的语言让我感觉是受了一场狂轰乱炸的袭击。
片初的那一段长镜头带着我们领略了法国巴黎的大街小巷,随着一顿送错的外卖印出来剧中的主人公夫妇。这是一部法语喜剧片,吵吵闹闹的一大家子人,用着快语速的法语讨论着家庭、社会的琐事和自身的亲密关系存在的问题。
片中出现的有姐姐伊丽莎白、姐夫皮埃尔夫妻两人作为主人公迎接朋友克劳德和弟弟文森、弟妹安娜的到来。
皮埃尔是一位知识分子,学校里的教授,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则是小学里的老师,家里充斥着浓郁的知识分子气息。克劳德是伊丽莎白家里的养子,和姐弟两一起长大,是一位中提琴手,和姐姐伊丽莎白情动手足。
剧情进行了20多分钟后,弟弟文森登场了。正是由于他引出了片名的来源——他年逾四十才快当父亲,大家都很关心他的儿子的名字。文森一本正经地告诉大家,他计划给孩子取名“阿道夫”,当然拼法不是同样的拼法,由此引发了第一场激烈的争吵。书呆子气的姐夫差点就暴怒了。
虽然事后文森承认自己只是开个玩笑,计划用父亲的名字来为孩子命名。但由此产生的紧张气氛又引起了新一轮的争执。正是这种大吵大闹才暴露出了每个人内心的真心话:妻子不满意丈夫在家里的表现、弟妹一直都瞧不起姐夫给孩子的起名、大家全都误会克劳德是同性恋……种种冲突,在一次又一次的争执中不断爆发。而最高潮的冲突则是克劳德爆出自己和伊丽莎白的母亲、也就是克劳德的养母之间的爱情。
短短一个晚上,凝聚了五个人一生的故事,看似亲密无间的亲情、友情、爱情实则存在着种种的误解和冲突。这么密集的爆发之后,每个人都有所明了自己的问题、周遭的关系。可是争吵之后则是更亲密的关系和相互谅解的过程,在我看来,如此这般也不妨为家庭亲密关系的调节剂。
英语的语速已经比较快了,法语更是哇哇哇快到不行,再加上五个人丰富的肢体语言,让我在回顾这部电影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就是影片中乱糟糟的现场。
不过这种法式幽默依然是我所青睐的,一种比较另类、比较冷幽默式的喜剧片。
&tz
4 ) 瓶子剧
对于学法语的来说,这部电影就是瑶池会的蟠桃啊。
对白精彩,情节有趣,将瓶子剧的那种奇妙反应呈现的精彩纷呈。
我蛮喜欢瓶子剧的,这部电影做的不错,剧本很好,一个新生命在法国文化氛围中即将诞生,幽默的父亲对来聚餐的亲朋好友开了一个玩笑,此后的剧情围绕这个导火索展开:信息差,人们的教养信念,人们之间的联系、关心,作为试剂在宛如烧瓶中的法式房间里汇聚,发生反应,产生情感,砰
节奏的话,注意听对白看字幕的话,完全没觉得慢。
5 ) 台词撑起一部佳作
一开始看简介据说是票房极佳加上这名字以为是喜剧片,后来弹幕不断有人吐槽节奏慢,em以台词撑起来的又觉得是文艺剧情片,后来怼来怼去渐入佳境,原来是讽刺片,性别歧视,传统偏见,年龄差爱情,夫妻琐事,人生价值……非常完美的揉杂了如此多的元素,分两次看完,一半在无聊的思修课上,确实有点觉得节奏慢,一半在宿舍,笑到停不下来,除了看不见的客人,谜一样的双眼,黑暗空间我看的欧洲片还是太少了,更别说是喜剧了
6 ) (非常)不完全记一些片子里出现的法式梗
之前看一个日本电影的时候发现评论里很多人因为get不到日本文化的梗所以打低分,觉得这样对于电影太可怜了。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来讨论区找科普发现没人写那我只能自己来了_(:_」∠)_没按顺序,想起什么写什么,水平有限,欢迎补充和指正🙇♀️
1.阿道夫Adolf
法德,世仇国家,不赘述了因为我历史也很差(。总之非常不对付,所以故事里这一家在听说Vincent要给儿子取名为纳粹领袖希特勒的prénom(即firstname)时几脸震惊。希特勒名字Adolf Hitler,法语中音同Adolf的名字是Adolphe,“phe”在词末时发音同英语的“f”,所以Vincent强调他要取的名字是phe结尾,跟希特勒的f是不同的。(实际上也确实没什么法国人叫Adolphe这个名字,我只查到了一个刚果的领导人叫这个
2.朱利安·索莱尔
《红与黑》中主人公的名字 Julien Sorel
3.阿弄斯
阿弄斯=annonce,名词,“公告、告示、通告”
4.“你们的舌头给猫了吗”
这里Vincent说的是« Vous avez donné votre langue au chat?»,俗语donner sa langue au chat=abandonner une réflexion,意为“对一个问题放弃思考,放弃寻找答案”。
这里的字幕的译法选择mot à mot的翻,译者估计不知道这个俗语吧(。
5.Astérix
他们猜以A开头的名字时出现的一个名字,出自法国一个家喻户晓的漫画,主人公叫Astérix和Obélix。
6.“弗朗西斯·欧尔姆更现代”
Francis Heaulme 上世纪法国连环杀人案的凶手
7. 弗朗索瓦·密特朗
François Mitterand 法国前总统,1981-1995在任
-
没写的就是没查到或者没get到,电影还提到了一些法国左派政党的知识,可以自行查一下。就先这样吧想到我再补充_(:_」∠)_
完全就是法版的Carnage嘛。。。不过这部更讨我欢心。说实话里面太多的法式小笑话我们听不懂了,整体还是很有意思的。
跟《杀戮》一样很难喜欢上的室内话痨剧。
妙!
一场因为小舅子玩笑要给自己未出生的娃起名叫阿道夫引发的风波,各种打嘴炮唾沫横飞期间穿插暴力,这一群老爷们儿老娘们儿生活的真特么的活色生香。
法版的Carnage
再次感叹 场景越局限 剧本越牛逼
全都在跟杀戮比,其实这个明明就是法国版的完美陌生人,只不过是喜剧收尾,真的像极了,这种全是对白的电影也是考演技,敢拍拍出来的都不差,一个名字引发的血案,四星推荐。
这片子无疑让我想起11年的那部《杀戮》以及更早的《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纯粹的室内剧。一个场景几个演员,纯粹靠故事本身和演员演技还有台词来吸引人。这种电影要么就精彩的要命,要么就枯燥死人。这部很好,矛盾冲突,情节反转都有看头,表现也自然而然,还有特有的法国式幽默。
打趣讨巧却不媚俗的好点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影片的开场劲头迅猛三个酸文青的口舌之争高谈阔论儒生雄辩针锋相对令人痴迷,就其切入点而言甚至要优于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只可惜开头过后这部影片就以不可阻挡之势沦落为了泼妇骂街和庸人自扰的掐架,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优雅成了挥拳相向的简单粗暴
妙趣横生!旁白开场让我以为这会是另一个爱米丽,结果才发现是杀戮法国版。台词真是太棒了,这种几乎全靠对话推动情节的片子需要的各种承转启合都由完美的台词一一实现。演员的表现也简直超出水准,重心到谁那谁就光芒万丈。结尾峰回路转笑死我了,片尾设计超可爱,音乐也超好听。
BJIFF@MOMA
事兒逼姐夫,最後姐姐大爆發……(重要的難道是別人的想法嗎
三星半。舞台剧风格,节奏紧密,矛盾冲突有点刻意。表现人物关系的微妙,有时候不堪一击,有时候又能一笑泯恩仇。
法版《完美陌生人》,一个嘴贱男人玩笑引发的连锁爆炸。法语空耳听力十级考试现场,大量用典和隐喻,吓坏了。不敢想象现实生活中,遇到这种争吵我该如何自处。话剧改编,讨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逊色于意版,结尾更是弗能及也。我们是一家人,彼此讨厌,却相互包容,于是我们可以相亲相爱地在一起。
像四方格內一場淋漓盡致又奔放的自由體操
从头到尾都好吵,这些人的声音都好刺耳。人生实难,大道多歧。2020.11.19 才发现妈妈是Françoise Fabian.
一部吵出来的电影,各种高八度。接近于密闭空间的叙事,大部分时间都是靠演员之间的对话来推动这个故事,好在对话很有趣,由之引出的矛盾也很精彩。我觉得他们问题的根源在于家里没有一台电视机,如果先看看电视,少聊天就没这么多事了。
和《杀戮》极像,都是在室内几个中年人通过对法发生的故事。这部发散的事件更多,不过却不如《杀戮》饱满。
"Thoughts (feat. Debra Reynolds, Pascale Salkin & Sacha Crépin)"
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