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牛
  • 闪电
  • 金鹰
  • 新浪
  • 猜你喜欢

     剧照

    无声婚礼 剧照 NO.1无声婚礼 剧照 NO.2无声婚礼 剧照 NO.3无声婚礼 剧照 NO.4无声婚礼 剧照 NO.5无声婚礼 剧照 NO.6无声婚礼 剧照 NO.13无声婚礼 剧照 NO.14无声婚礼 剧照 NO.15无声婚礼 剧照 NO.16无声婚礼 剧照 NO.17无声婚礼 剧照 NO.18无声婚礼 剧照 NO.19无声婚礼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27 00:43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1953年的9月罗马尼亚的一个小村庄里,兰库(亚力山德鲁·波托西恩AlexandruPotocean饰)和玛拉(MedaVictor饰)即将迎来他们盛大的婚礼,这一对男女是如此的相爱,除了做爱与结为夫妻,他们似乎再也无法找到什么更好的方式来传递他们的感情。然而,就在这大喜之时,传来了独裁者斯大林去世的消息,为了表达对他的祭奠,兰库和玛拉被告知他们必须取消婚礼。\r对于兰库和玛拉来说,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的死亡怎么能够阻挡他们的爱情?一场无声婚礼应运而生,这里的无声代表了彻底的静默,没有语言,亦没有碰撞,拉扯,咀嚼所带来的任何声响。对强权和独裁的反抗带给了村民们久违的快乐,却也让这特殊的婚礼最终演变成为了一场葬礼。

     长篇影评

     1 ) 《无声婚礼》悲伤的喜剧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小说宠儿,而对王小波的书迷而言,没有哪一篇不是他们的宠儿。在低吟的《沉默的大多数》杂文集中接受睿智、幽默、坚定的文字洗礼,站在属于他与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标杆前,感悟的是沧海桑田,而其意义对生长于现代的我们,则是正视拥有的,寻真相,令自己的头脑更清醒,令自己的身体不被感染成行尸走肉,书写我们的责任,即便足底的大路并不为你铺,硌脚的石子让你无暇顾及沿途的美。 看罗马尼亚影片《无声婚礼》,我的脑海一直盘旋着与之并不相连的王小波的文字。或许有相通之处,以嬉笑怒骂,敌沉默之竭,留给历史一丝响动,是哀,是怒吼,用活的气息拖住丧气的步子。 关于《无声婚礼》,这篇感悟不好写,因为要触及到一些话题,对于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我来说,来来回回三五下就能把自己憋进死胡同,我八股刻板的思绪中有太多不能触碰的惊雷,所以在未提笔前,已觉前路漫漫,思泉陷于拘泥,不知如何“挥键问情”了。 但从心底里愿意写这么一篇观后感,看到好看的影片,不愿无动于衷,更想推荐给路过的影友。或许对于看片的人,仅以看一部娱乐片的心态来对待这部悲喜剧比较好。那样,就容易看到万花筒里的魑魅魍魉,那可不是妖魔鬼怪,而是部分受控于罪恶的木偶,做成的有血有肉的历史标本。在别人的家园,谁都不能像强盗一样飞扬跋扈,而守在自己的家园是否就是家园的主人了呢,影片的和平宣言与回望的自省意识在滑稽的故事里显露出山水。 如果你好奇一个葬礼是如何摧毁了一个婚礼,并用整个村子的男丁来做陪葬品,你就看看这部剧。如果你想了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苏联老大哥“照顾”的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是如何在曲解的爱国精神下被戴上叛国的枷锁,并被放逐、抛弃,你就看看这部剧。如果你嫌上面的看点都不能让你感冒,你就喜欢看能纾解压力的,让人一笑而过的片子,你也看看这部剧,这里融入了灵异、奇幻、纪实、黑色、爆笑,随你享用,而且还能听到幽默、粗俗、智慧、胡闹的百姓之声。 当然,哪里都有好人坏人之分。放置于历史长河中淘漉,显现战争、掠夺与不公,对我个人而言,从狭隘的个人情感靠近事实,往往能从中看到不干瘪无味的人生百态。所以我对此片最直接的感受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怎一个“戏说”了得? 在那遥远的年代,在遥远的罗马尼亚,在熟悉的社会主义旗帜下,在待苏联红军如自家兄弟姊妹的革命岁月里,我们想象的“军民一家亲”确实是想象出来的。在《无声婚礼》中,那是千呼万唤也不顶用的入党号召,军民相斥的关系达到白热化,那国那军绝对服从于苏联的指示,而国民却在承受无尽痛苦的无声中怒吼着。这多少会冲击你的认知体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片子要告诉你罗马尼亚被苏联“保护“”着,而它的人民并不领情。要如何领情呢?这真是个讽刺且残酷、愚蠢的索求!没错!老大哥在家说了算也就罢了,他还要做别人的家长。

    我觉得必须走出这个沉重的话题框,自由抒发情感了,陷在上面的文字里实在不好受。就从一个想要拍摄灵异电影的团队来到一处荒凉的“寡妇村”,由市长戈戈尼卡做向导,回忆寡妇村神秘过往为起点,开始倒带,回到1953年3月6日——斯大林同志逝世后的第一天。对于寡妇村的村民来说,幸福与不幸都发生在这一天。 要交代一下寡妇村唯一活下来的男人,在影片开头顶着市长头衔的向导,也就是抠着鼻孔,看兰库与玛拉在野草地里疯狂做爱的小男孩儿戈戈尼卡。这孩子要没有成为苏联红军的“漏网之鱼”,这故事也就不好讲了。 先说一说可笑的。如果翻译没有太多的失误,对白是本剧最亮眼的喜剧元素。愤怒、低俗的话语不仅刻画出了特定的人物性格,彰显了贴近生活还原历史的内隐态度,而且还揭示出了笼罩在人们心头的不满的社会情绪。 难道那真是文化传统的差异?玛拉老爹扯着玛拉的裙子,一张嘴对付娘仨,连珠炮式的唇枪舌战,满口“为老不尊”的粗话,听着真让人费解。叫老岳父赶紧下地狱去,那更让人咋舌。想必是对爱管闲事的苏联有了特殊情结,农田里开着用来战斗的塔克,肝火不旺,心不怀恨都怪了。但愿是我想多了,或许民风如此,小乡村能有什么大事?至少老百姓们还坚持着往日的生活方式,大家谁对谁都不会隔着肚皮说话。若怕隔墙有耳,极敏感的话,实在说不得,也能用张狂的傻笑,用狡黠的眼神传递彼此间的心领神会。老乡们如此不惧无所谓的性格,对唯一一个类似“狗腿子”的男人,小戈戈尼卡的父亲老戈戈尼卡都不避讳。 曾经村子里的当红妓女也无可奈何于冷酷的身心摧残了,满嘴少儿不宜的糙话,不受控的怪异脾气,一枝花变成老豆腐渣,变得更加凄惨,或许“笑傲江湖”的勇气没有变。没有彻底洗心革面没有彻底吐干净身体里残留的狼奶,然后进入被资本家操控的时代,老妓女央市长给她安排个教授宗教的教师职务,这要求聪明绝顶。 长得像希特勒的电影放映员指着老戈戈尼卡的鼻子说过特经典的话,意思就是不服从,俺就向上级打你的报告,阻碍人民的启蒙教育可不是儿戏。啧啧啧,这套用揭发告状来苟活发达的做派看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平庸的恶啊,殊不知最终的真相是,桎梏精神、封压民智才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就像他的摩托车,熄了火,就很难打着了。 真正可观看的闹剧出现在无声的婚礼上,因为一切可听见的声音都可能招致危险,所以要屏蔽掉。刀叉要撤走,乐队要假弹奏,新娘新郎要跳没有音乐的舞蹈,打嗝要压下去,放屁要憋没音喽,连苍蝇都不能放过,这么艰难,但他们还是要忍受着痛苦,快乐地狂欢。而这期间故事戏剧化的推进,就像蓄积了大块雾滴的天空,只等一声惊雷,痛痛快快地笑,自由自在地呼吸。 忘了说酒席间的一个“传话”环节,挺有意思的一段情节,我就是愿意把它说严重了,我看过后马上想起那句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接下来我要说一说死,或许说“离去”更为妥帖。 第一个离开的是那个白衣少女,能感知到黑暗天使撒旦降临的怪异女孩儿。她唾弃兰库与玛拉自由恋爱的真挚情感,视肉体与自由精神上的愉悦为罪恶,像捍卫“禁欲”的卫道士,虔诚的神的女仆。结果却落得无比讽刺、悲惨的下场。在马戏团来到村子里的那天,被苏联大兵捆绑在树上,强奸后杀害。而她在被埋葬后,流浪的孤魂回到家,撞到端着葡萄酒的母亲,又像犯过错的小孩仓皇而逃,那真是对宗教的嘲弄,如此清心寡欲一心向主的女孩,竟要为杀人犯的错,背负罪恶,进不了天堂,她的信仰也背弃了她。 扎着翅膀的知识分子虽然用他不喜欢的方式被结束了生命,但在这些可怜的牺牲品当中,他虽无足轻重,满脑子的科学理论、先进的思想武器毫无用武之地,但死的最拉风。像鸟一样拥有了一对漂亮的翅膀,飞向另一世界,假若预见了他将拥有自由的灵魂,那看起来真帅。 玛拉的老爹死得很壮烈,似乎赋予了将军身份的味道,拍桌子时就领略了他的气魄,指肚大的子弹印被他擦拭得越来越大,殷红的血渍,再也回不到原来的雪白了。他一定希望那不是血,那是不小心沾染在衣服上的葡萄酒渍。然而,希望在无法补救的遗憾中成为了最残酷的无望。 而兰库的朋友小矮人,他的离开,是令人开心的好结果。因为与死亡无关,只意味着觅到幸福的新生。遇到马戏团里的另一矮小美眉,俩人一见钟情,从此天涯海角,比翼双飞。这是自由与爱开出的幸福果实。 还有老戈戈尼卡,全心全意为苏联战友服务的罗马尼亚公民,没有悬念,一并处决。这老哥哥的命运是最窝囊的,但也是最好的注脚,服侍者的身份注定没有自主的权利,还好能留下个儿子。 玛拉,最悲惨的活死人。她代表着村子里无数失去父亲、丈夫、儿子、兄弟的妇女,也是全片中最敏感最诡异的角色。这个女人多愁善感有主见,像她的父亲一样叛逆,总之她的脸,她的眼,就是电影故事的晴雨表,带有奇幻色彩。 我发现我自己是个无趣的人,总会把话题拐进特沉重地方,其实电影中有关死的情节并不像我说的那么无情。本片导演懂得太多的电影技巧,他用动听的配乐,优美的镜头,展现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乡村生活。只是在前后呼应的阴暗镜头中,你才能体会历史上留下的错误的冰冷。 最后看到老婆婆取下头巾,露出颈部的胎记,观众明白了,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个闹鬼的寡妇村,就是由像玛拉一样的女人延续着它的传说。

     2 ) 无声的反抗,是悲痛,也是解脱

    开头黑灰色的镜头,一个诡异的村庄。故事的开始,大片绿色的树,黄色的草丛地。人们的野蛮,醉醺醺,乱哄哄,奔放,看电影是人们脸上的泪,吉普赛人杂戏团,女孩的死去,无声婚礼,寂静下一颗颗激流涌动的内心……

    在强权专制下,用放肆的情欲表达情感,人与人之间不避讳直戳戳的调侃,没有文明的礼仪,富有的生活,面对这样的生活压迫,他们愿意用一场喜悦的婚礼,换取短暂的解放。

    残酷的是,斯大林的死去,让他们短暂的喘息的机会都要夺取,一场无声的反抗,短暂的压抑的婚礼,荒诞的寂静,身躯之下,是被压抑的愤怒,无奈与渴望幸福。

    如果没有这场婚礼,这场灾难能否避免?

    当然不会,这根源的压迫造成的悲剧,会在每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悄然的发生着。

    不禁感叹,人是多么的渺小,但有一些人,却企图领导世界。

    但谁是救世主呢,我们以同样的方式来到世界,为何最后,却成了一些人妄想的工具。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命不由人,他们却勇敢去解放与反抗,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很勇敢,平凡却伟大着。

     3 ) 突然感觉应该给个力荐,因为……

    部分内容可能不符合社区指导原则,待审核通过后会自动发布。无需重复提交。
    (若审核未通过,文章会被自动发往你的注册邮箱)
    刚才的发言被“无声”了,出于的这个可爱的理由,所以,我觉得,我通过这部影片,找到了当年罗马尼亚人民在xx主义zf暴政下的精神痛苦。这是一份苦涩的共鸣。所以,生活在今天中国的人值得看这部片子。真的值得。
    要么在沉默中变态,要没在毁灭中爆发。我发言了,

     4 ) 『呼啸而过的常常孱弱无力,唯有无声的才刻骨蔓延。』

    一直犹豫要不要写这部电影的影评,因为题材略敏感。罗马尼亚电影《无声婚礼》的海报上鲜红色的斧头镰刀标志下是一对新婚的小夫妻,蓝天白云,周围都是欢笑的人们,谁能料到这故事的结局竟是如此令人唏嘘,于是,这又是一部被喜剧包裹的悲剧电影。
          这是一段被遗忘的人和他们的故事,1953年,罗马尼亚的一个村庄正兴奋地筹备著连个相爱的年轻人的婚礼,婚礼的日子是3月9日,正当一切准备就绪,欢乐即将上场的时刻,斯大林去世的消息传来,苏联老大哥决定举行七天国丧,派驻当地的苏联军官带着村里的领导来发布这一消息,并要求他们立刻取消婚礼,新娘父亲苦苦哀求说为了婚宴已经杀好了牛和猪,这些东西可是放不了一星期的,但军官果断的拒绝了请求,在军队枪管的威慑下,村民不得不低头。当军队离开后,一场无声的婚礼在深夜举行,全村的人们都前来赴宴,强权镇压之下也挡不住老百姓追求快乐的权利。但是一场惊雷带来的动静让所有的欢乐氛围再度引发,他们狂欢起来,但苏联军队用坦克碾压了这份快乐。
          我看的上一部罗马尼亚电影是《只爱陌生人》(与法国合拍片),全片充满自由和放荡的吉普赛气息。感觉罗马尼亚人天性奔放,乐观豁达,这部《无声婚礼》中你可以感觉到戏谑、癫狂,荒诞不经中又有反讽意味。据说这是导演的处女作,之前他是位舞台剧演员,这部处女作里确实有点舞台剧效果的感觉,重头戏婚礼的群戏,灰常精彩,无论是演员的演技还是节奏的控制,收起来的刀叉,假装演奏的乐队,新郎新娘跳着没有伴奏的舞蹈,像是奋力反抗的压迫的无声呐喊,隐忍但也快乐着。新郎父亲那个沉默中爆发的屁声也要憋到没声,众人在席间传话那段也妙趣横生,一句话传着传着就变味了,但老百姓们就是享受着这样俗气的快乐,直到一声轰鸣的打雷声传来,才打破了积蓄已经的沉默,可惜这份维持了片刻短暂的狂欢就被接下来的坦克大炮毁于一旦。热闹非凡的场景让人有看库斯图里卡电影的感觉,《白猫黑猫》里荒诞不经的吉卜赛式狂欢和这部电影里的热闹的场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新娘父亲被子弹射中的那刻,他下意识的用手擦拭血渍,越擦血渍越大,如此悲壮却透露着喜感。村子里的男人们都被抓走了,唯一的男丁是一个小男孩,新娘脱下了白色婚纱换上了黑色寡妇服,一穿就是几十年。
          斯大林这位独裁者在那个年代的影响力的极大的,简单粗暴的统治手段是赤裸裸的压迫。苏联老大哥的强权政治之下,罗马尼亚执政党的软弱可见一斑,作为罗马尼亚人民却用行动力极力反抗这样的强权政治。罗马尼亚被苏联老大哥关照,但罗马尼亚人民却不领情,因为干预他国的内政,无异于侵略。
          死了的女孩还魂和借助人造翅膀翱翔这两个镜头颇具超现实色彩,女孩被苏联军人凌辱致死,灵魂却一直走不出这个小村子,所以村里经常可以看到灵异现象,相比之下之前和吉普赛马戏团一起离开村子的侏儒才是幸福的,因为他跳脱出这个被限制的框框,奔向自由的彼岸。驾着人造翅膀被苏军枪杀的人死后居然在天空自由飞翔,也许寓意死亡才是解脱,不被政治枷锁禁锢自由。
          影片结尾摄制组采访已经老去的新娘,老太太年事已高,听不清年轻人的问话,直接回了句:你们还想从我们这儿拿走什么? 这一句一出来,更加让人觉得讽刺,一生的转折点都在那一天,大喜大悲之后都归于平静了。
          狂风叫嚣而过,磐石坚韧岿然不动。

     5 ) 原谅我修为不够实在是看得尴尬

    相比起叫它电影,老老实实拍成纪录片的话挺好的。不能说有了反讽有了映射就是好电影。凭心而论,实在尴尬。

    前一半都属于不知道在说什么的状态,尽管导演舞台剧出身但把所有的惊恐,转折,剧情的推进都放在演员表情的卡顿上实在是欣赏不来,并且每次惊讶过后也并没有剧情递进的感觉。

    好好地一部电影,导演在不停的给大家按暂停,怎么可能会让人看得爽。或许是舞台剧不用转场吧。前半部分就在导演亲自的播放暂停播放暂停中什么都没说。

    无声婚礼部分其实单看还是不错的,但是前面实在太长,导致也并没有把节奏完全拉回去。其实单看婚礼部分和看电影部分是可以的,节奏,主题,处理几乎都没有大毛病。

    但是虽然他是喜剧,但是最后结尾的对比还是太显僵硬。讽刺也好,警示也罢,整个结尾就像和剧情分割了一样。录像团队的仰天长笑,也真的是…一言难尽…

    还有埋的女主胎记的梗,男主一句:你还是不准备告诉我它的由来吗?本来就已经让人觉得奇怪了,胎记就胎记,还要由来?莫非女主在娘胎里让人给揍的?!结局才知道是为了介绍身份。那和前面的由来又有什么半毛钱关系吗?!!这梗埋的简直不要太烂。

    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推荐,还感动到了?!!原谅我实在盖不到点。不能说揭示现实,反映问题,铭记历史的电影我们就一定要高分。电影总还是要回归作品本身。战狼一样,摔跤吧如此,二十二也难逃被点。

    总之这部片给人感觉太散了,主要是尴尬转场实在是吓到了胆小的我。觉得三星差不多了。

     6 ) 哭着笑着哭

    找了很久的资源都没有找到,于是只能在某视频上看删减版了,当时想看这个片子是因为片子有两个噱头,一是情色,咳咳,这不是重点,二是让好多人笑着笑着就哭了的情节。第一个已经非常无奈的无法感受了,所以只能着重感受第二点了。

    这部影片就是《无声婚礼》

    影片开场就是一个摄制组要找选题,到了一个村子,而村子就是摄制组其中一个成员的家乡,这个村子现在变成了寡妇村,而这个摄制组的成员就是这个村子里唯一的男性幸存者。

    影片的开场是一种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时不时运用照片的形式定格,模拟相机视角,这部分的色调是偏冷的,表现的是现在这个村子的没落和萧条以及现在的社会情况在导演心里的态度。

    这里出现的妓女衔接了影片,她经历了所有的事情,仍然是以放荡的语言和行动来面对世界,但是当真的触碰到她的时候,像触碰到的是那段记忆,让她本能的阻止一切冒犯。

    嘴里的来者不拒和身体的极力排斥的反差是心理层面的最佳体现。

    在车上,他们开玩笑的说的一句话却是意味深长:

    以前是个村庄,共产党人为了建厂,把村子推了,如今资本主义要把这里毁掉,还原成村庄--做度假村。

    深刻的讽刺了社会,共产主义带来的和资本主义带来的都是创伤。

    影片从探寻村子为何变为寡妇村为线索,进入了当年的年代。这时影片的色调就从冷调变成了暖调。

    回忆的部分不叔就不详述了,不剧透。

    不叔在这里主要想讲影片中的特色。

    第一,色调。

    回忆的部分其实是最残酷的,是揭示这个村子的悲剧和讽刺社会的,但是反而是在更残酷的部分运用暖色调,是一种欲抑先扬的表现手法。

    第二,喜剧元素。

    影片的表演手法和表现手法都是用夸张的方法处理的,漫画般的舞台剧表演风格和帧定格的剪辑手法加上各种捧哏式的“笑”的表演,都是反衬后面的悲剧,前面笑的有多大声,后面哭的就有多大声。

    第三,重场戏。

    这是戏剧情境的设定引起的重场戏,规定了婚礼不能被人发现便不能发出声音。

    于是便有了这一段有机沉默的表演,影片用很多细节来使得节奏不拖沓。

    1、放屁 2、苍蝇 3、老人的帕金森抖动 4、钟的叫声,扯下钟上的鸟 5、无声的乐队 6、传份子钱 7、传话 8、堵上小孩的嘴 9、桌下调情

    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这一段精彩的有机沉默,大家为了不发出声音,把所有餐具都包上了布,所有的餐具都上交,用手抓。

    有机沉默类似于默片,默片中杰出的代表就有喜剧,自然而然使得这部分的喜剧感增强了许多。

    不叔在看片子之前就知道肯定是悲剧了,所以在这场戏的时候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悲剧的产生,首先肯定不能是客人,因为客人是外因,一件事情的悲剧一定不能是外因作用,一定是内因为主导,所以一定是婚礼的主要人物引起的声响,果然,最后是因为父亲看到女儿跳舞的时候的眼神知道她对这个婚礼不满意,于是拍桌让大家都欢快起来,于是乐队开始了伴奏,大家开始了欢呼。正是内因的作用使得悲剧色彩发挥了出来

    子弹射入父亲的身上,父亲心里想的是不破坏女儿的婚礼,想擦掉身上的血渍,结果越擦越多。这个细节的力量很大。

    第四,超现实主义--“三种疯”

    1、白衣少女

    白衣少女是一个拥有西方油画圣母影调的疯女人。在不叔看来是哑巴的女儿,之前和男主发生过关系,而后来变成了唾弃自由恋爱的某种神一样的角色,反应了当时社会对于恋爱婚姻关系的封闭,而她最后被奸杀,也是一种讽刺,她说她能预知死亡和撒旦,她的诈尸可能是一种透露讯号或者救赎的方式,只不过跟生前一样,疯惯了,便没人再相信她的认真。

    2、空中飞人

    这是个知识分子,死了以后满足了自己的愿望,假翅膀带着自己飞上了天空,这个结局是好的,像大多数科学家一样,生前被认为是疯子,死后后人才知道他是天才。天才只是因为太过有远见,人们只是因为无法理解便将天才认成了疯子。

    3、马戏团

    这是最适合小矮人的归宿,找到了知己,便抛下一切跟她去。

    --当孩子多好,长大了就会有一大堆麻烦事了

    --那为什么孩子们都想长大

    --因为他们傻

    这是电影里常用的成长类的台词。如《这个杀手不太冷》里“人生总是那么痛苦吗?还是只有小时候是这样”。无不反应长大是痛苦的。

    而马戏团是商业娱乐中的残次品,残缺与残缺的结合是一种自我妥协的适应。

    第五,影片的结尾

    不叔在看完整个重场戏高潮戏之后都觉得没有泪点,直到最后。

    影片的结尾是点睛之笔,又回到现实的采访,村庄里最后幸存的男孩采访老妇人,老妇人脖子上的胎记说明她就是女主。而她的回答:你们还想再拿走什么?

    这个对社会的质问和这个身份加上这个年纪,足以煽动泪点,而这里导演又用了对比的手法。

    一是主题音乐的使用,从头到尾的主题音乐在这里起到升华的作用。

    二是摄制组的笑声,他们对于老人听不清的嘲笑。这个笑声反映了这个幸存的小男孩被社会同质化,这种悲哀用笑声来表现,以乐景写哀情。

    最后的全景镜头更是神来之笔,一个身着白衣的女子,不知是穿着婚纱的女主还是那个疯女人,还是和当年的诈尸一样,不瞑目,依旧想要昭示这个社会正在毁灭,一直在腐朽。

    影片的问题在于舞台剧化的表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影片的代入感,莫名的笑和奇怪的举动让人无法产生共情。但是作为导演的长片处女作,处理手法的稚嫩也是瑕不掩瑜,而且影片的配乐值得回味。

    喜欢文章就微信扫一下二维码关注一下啦。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烨烨影乐

     短评

    他们在看电影,却被银幕前的现实逗得前仰后合。所有无台词的段落都堪称精妙,作为一部略显荒诞的黑色喜剧,本片应该称得上是数一数二了,甚至我不知道今年还会不会看到比它更伟大的电影。

    5分钟前
  • 铅纸鹤
  • 力荐
  • 笑聲中眼淚。

    10分钟前
  • 北极光
  • 力荐
  • 国际共产造的孽呀

    12分钟前
  • 武小郎
  • 推荐
  • 向作风彪悍,乐观豁达,在关键时刻敢于拍桌子的罗马尼亚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

    15分钟前
  • 推荐
  • 很像一部命题作文。丑化是必须的,费里尼是必备的,夸张的,舞台剧式的象征主义。“自由”这个主题只要登场,必然就会赢得许多人的好感。自由是伟大的,但电影是小小的,它虽然有想法,但却刻意,虽严肃,却也单薄。我如一个屠夫,如此一来,电影只剩一具并不出奇的骨架。

    16分钟前
  • 小马.王
  • 还行
  • 细节大于情节。有些地方使力过重,但婚礼宴会一段实在太精彩。极富戏剧性。摄影精彩,森林彷佛仙境,结尾让人揪心

    1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 “XXX是俄罗斯人的走狗”

    20分钟前
  • 珊瑚树红春常在
  • 推荐
  • 二战结束后,一个罗马尼亚老太太,看见街上贴的照片,说像自己死掉的老公。旁边人训斥她:噤声!这是斯大林同志。老太太问:他是干嘛的——他赶跑了纳粹——老太太忙又问:那他能不能把俄国人也赶跑啊

    23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 结构和情绪变化的控制堪称完美,尤其是过山车一样的情感摆荡。压抑-爆发-压抑,一场从喜剧,到闹剧,最后演绎成悲剧的婚礼。原本宁静的村庄却因为斯大林的死亡遭致毁灭,倒置的镰刀斧头已说明了一切。无声的婚礼让人在苦笑中含着心酸的眼泪,一个在专制下失语了半个世纪的国度,最后依然在冷雨中飘摇

    25分钟前
  • deus
  • 力荐
  • 1.小小村落欢声笑语,遗世独立自得其乐;2.无声婚礼是无视政权最有力的声音;3.小趣小乐,大悲大恸;4.死去之人的魂灵犹在徘徊,向往自由的精神从倒下的躯体飞起,佝偻老女人还在悲伤。

    3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 我们无声不代表我们不存在

    35分钟前
  • [x]
  • 力荐
  • 祝福被消音,誓言成了诅咒。小男孩或许会忘记那天的婚礼,但一定记得翌日在藕粉色的朝霞里看到鸟人自由地飞过。笊篱为壁困囿的百姓像那只提线木偶,一言一行或喜或悲都需要被权柄操纵。在循环的曲调伴衬下,片子呈现荒凉而悲情的味道,无声婚礼现场寓意极深堪称经典片段。屈服等同苟且,流血无惧毁灭。

    3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 极致的残忍粉碎了那一晚的无言狂欢,而就此被葬送的生活却只是后来者理解不了的笑话。摄影出色,恍若梦境。

    40分钟前
  • 成知默
  • 推荐
  • 最后穿着带血的白衣新娘,静默的站在被毁掉的房前那一幕看得我真是五味杂陈啊,因政治原因而毁掉无辜人民幸福的一场悲剧。话说无声婚礼那点真的还蛮浪漫的(艰苦中的浪漫还透着点无奈、温情)

    41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 宁可在炮火中高歌欢畅,也不要在黑暗中忍辱偷生。这才是一部真正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剧,不知道多少年后才能看到我们的悲剧在荧幕上出现。

    42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力荐
  • 4.5 猝不及防,喜剧转悲剧,过去累积建成的现在,瞬间便能崩溃。“你们还想夺走什么?” 今天看这一部实在太伤感。

    44分钟前
  • vivi
  • 推荐
  • 4.5;迷你版的库斯图里卡,典型的东欧式狂欢与超现实元素,癫狂闹腾幽默表象之下的残忍冷酷揪心;前半段如梦幻般的田园牧歌,与震撼的无声婚礼段落呈鲜明对比,凡人的幸福被剥夺得如此轻易,政治icon的巨型阴影至今仍覆盖在历史的废墟上,时隔半个多世纪的质问“你们还想夺走什么?”振聋发聩。婚礼段落利用多种道具与精湛表演,将“无声”与小心翼翼的喜悦表达得淋漓尽致。

    4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 在花田,在谷池,肆无忌惮的做爱,在极权的压抑中,可能唯有身体上的释放能缓解麻痹的灵魂。但独裁者的魔爪岂能因为自己肉体的嗝屁着凉而退缩,他的狗腿子还会在既有的权利下去泯灭人和性。二十分钟的婚礼在原始的欲望下无声但有形的滚动,偶有的噪音成了笑点,直到坦克的轰鸣终结了一切。留下冤魂

    5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 村里的男人都被抓走而没有再回来过,新娘从此就不再听到任何声音

    58分钟前
  • 今天小熊不吃糖
  • 力荐
  • 4.5 诡异,幽默,讽刺,荒唐

    60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