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真情》
作为传记片如何呈现贝多芬和贝多芬的音乐,才是电影真正要做的事。
我查了资料,贝多芬没有妻子,没有儿女。只有一个侄子,而这个侄子并不成材,不仅耗费了贝多芬的大量心血,还反过来把贝多芬气个半死。当然,正如传记作家的理解:贝多芬有自己的爱情追求,只是没有结果而已。从他身为著名音乐家,出入名流,自然很容易与那些贵族千金有交错,也有蹉跎。但始终是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电影,用了一个比较蹩脚,但有效的悬念:贝多芬死了,好友兼秘书辛德勒要维护他的遗嘱,找到贝多芬的心上人,把财产都留给她。一开始找了他的贵族情人,但是因为贵族情人家族的干扰,毕竟门不当户不对,所以父亲告诉女儿,贝多芬已经没有了才华,不再创作出什么东西来,于是他们就设局让他独自演奏,看他还能创作不,贝多芬陷入了创作,而且即兴就创作了一曲动人的作品。可是,受到感染的贵族千金半途跑了出来,惊扰了贝多芬的创作,加上贝多芬彻底失聪,靠盖板来“听”自己的演奏,这让他对于自己“秘密被发现”感到愤怒,因为听不到她的道歉和爱意,匆忙离开。她最终转而嫁给了一位伯爵。当然,这个故事是有事实依据的,她对应的人物是朱丽埃塔•圭恰迪尼。而那首即兴创作的就是《夜光曲》。
第二个怀疑的对象,是一个带着一对儿女的贵族寡妇。因为她在众人嘲笑贝多芬的时候(因为他失聪,根本无法指挥,演奏乱成一锅粥),勇敢地站起来,上台去挽着他的手,把他带到了自己家中。战争中,她遭遇丧子之痛,而他为她创作乐章。因为她与贝多芬个性相投,而且也懂贝多芬的音乐,所以两人还曾经合作,表演反战主题的音乐会。但是,她却始终只是他在人间的慰藉,而非真爱。当贝多芬把侄子接到身边时,开始对她淡漠,她就发现了问题。而后,贝多芬一方面自己因为耳聋而无心创作,另一方面他把重心摆在了侄子的培养上。但可惜,侄子并没有天赋,而且性格浪荡,对于参军比音乐更感兴趣。
贝多芬弟弟死去,但还有另外一个弟弟活着(片头,他说他一直照顾哥哥,所以该获得遗产)。假如侄子是他唯一的亲人,而他自己又没有孩子,把一切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这很合理。不过,电影给出了另外一种揣测,他是通过贿赂法官,当然也利用了侄子对自己的感情,从弟媳身上把孩子“抢”到自己手中的。就因为其实孩子是自己的!
贝多芬爱的居然是自己的弟媳,而其中爱恨却是世人所未知的。正如一开始的悬念,影片还埋下了更大的一个悬念,那就是辛德勒最初接触到贝多芬时,贝多芬就给他上了一节课:
贝多芬:音乐是件可怕的事,它是什么?
辛德勒:我不了解。
贝多芬:它要来干什么?
辛德勒:它升华人的灵魂。
贝多芬:胡说八道,如果你听进行曲,你的灵魂会升华吗?不会,你前进;如果你听到华尔兹,你会跳舞;如果你听到一个大杂烩,你会交流;它直接引领人们到作曲家的那种精神状态。这就是音乐家的力量。聆听者没有选择的余地。就像是催眠术。那,我写这个的时候,我脑子里是什么?一个男人正努力地去和他的爱人会合,但他的马车坏在了雨中,轮子陷在了泥中。她只是默默地等待着。这是他着急的心声。这就是事情的经过……音乐诉说着,不是你所做的……
那个女人是谁,他从来没有告诉过我,我也没有问过他。他使我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
在这段对话中,他们讨论的音乐作品是《暴风雨》,而有趣的是,这里的解释,不仅简单而且清晰。贝多芬直白地告诉了辛德勒,他要表达的是:他曾经在约会的路上,遇到暴风雨的阻遏,他万分着急。这样也就暗示着,贝多芬是为了真爱写的《暴风雨》。而后面就引到了他的弟媳——乔安娜。
有趣的是,我们看电影时,电影所截取的音乐片段,伴着贝多芬的讲解,似乎契合无假。
但是,查阅资料,我发现贝多芬的《暴风雨》源自莎士比亚的遗嘱——最后的一部戏剧,戏剧的主题是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被弟弟安东尼奥夺去爵位,被迫带着女儿米兰达和魔术书流亡荒岛。普洛斯彼罗调派精灵,呼风唤雨,将对手安东尼奥、那不勒斯国王和王子乘的船刮上荒岛,让恶人倍受折磨,而且在安东尼奥痛改前非后,饶恕了他,并且成就了女儿和那不勒斯王子的婚姻。很明显,这与《哈姆雷特》有相似情节,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展现人文主义精神。而对应的贝多芬,他被剥夺了听力,和普洛斯彼罗被夺走了权力一样,如果解释为他对命运的接受与和解,也是说得通的。毕竟命运对待我们如何,也只能接受,只有接受才能活得自在,获得幸福。贝多芬命运坎坷,但也因为他接受了命运的不公,才能够继续创作世界闻名的音乐。
贝多芬的音乐,说到底要说什么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他是在讲对命运的接纳与和解,还是在讲自己的一段爱情经历。对于我们而言,我们是难以分辨的。不过,电影这样解释,既具有合理性,也使得电影整体更加一致。
正如最后揭露的,贝多芬和乔安娜相爱,甚至有了孩子,两人约好准备私奔。可是因为路上遇到暴风雨,贝多芬的马车陷入泥淖。本来他还先寄出一张情书给乔安娜,可惜因为怀孕,对食物的味道厌恶,所以乔安娜没有注意到食物下面压着的信,就匆忙离开了。而赶来贝多芬也刚好与急促离开的乔安娜擦肩而过。而后,两人因此也都认为对方背叛了自己,所以分道扬镳。贝多芬的弟弟又爱上了乔安娜,与之结婚。但是贝多芬清楚那个孩子是自己的。所以,这样也就解释了他对侄子异常的爱护和牺牲(估计也有一些学者的研究支撑这样的结论,电影才这样处理)。
而乔安娜,也与现实中贝多芬的另一位情人特雷泽•德•布伦瑞克。他们曾秘密订婚,但最终没有成婚。而影片辛德勒手中遗嘱的开头,也来自贝多芬曾经写给特雷泽的信:“我的天使,我的一切,我的心里装满了和你说不完的话。当我想到你在星期日之前不能收到我的信件时,我难过的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我爱你,像你爱我一样,但还要强烈得多。我不敢想象,没有了你,我将面对怎样的生活。”
不过电影,让贝多芬和乔安娜在最后获得谅解。乔安娜虽然恨贝多芬,但是因为《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而原谅了他。而这次表演,不仅是贝多芬耳聋之后,侄子离开之后的成功之作,也是历史上维也纳音乐厅获得五次掌声的作品(国王也只能获得三次掌声)。电影这样处理,明显既是要给贝多芬的爱情一个结局,虽然悲剧但是临终前获得谅解。也展现了贝多芬音乐背后的感情世界:命运虐我千百遍,我待人生如初恋。
电影采用艺术的手段,尽量地串起、还原贝多芬的爱情经历,也运用三个乐章展现了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历程,尽量地让我们感受他的作品背后的世界。应该说,付出了诚意。但是,仍然无法实现我的期待。2021/2/7
他的爱很纯净,没有怨恨。
他的爱情使她欢乐,同时又让她苦不甚言。
他的温柔眼神总是小心翼翼,目光清澈,生怕触疼了每一片风景。
可惜的是,他表达爱的方式有时太过锋利,他的心也太敏感,而在当时的世界上,还没有谁能够完全理解他这个被造物者用纯粹的爱与音乐锻造出来的人。
思念是两个人在一起时很难做到的,只有一个人静静在远方的时候才会自然发生,而且是那么的清晰,那么的撩人。
真正相爱的人是无法彼此原谅的。只有当他对你来说,已经无足轻重的时候,一切又再次显得那么自然。
爱情面前,无论是谁,都应放下身段。不说,就是没有改变;永远不说,就是永远没有改变。
一直觉得她才配得到他的爱。可惜爱不是以配不配为前提存在的。
也许仅仅时隔几秒,两个人一辈子都没能在一起。
贝多芬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应超乎东方人民的想象。不仅在古典音乐领域,贝多芬在哲学、意识形态甚至政治上都有重要地位。他在世的名气、后世愈发巨大的名望都离不开时势的需求和众人的追捧,可谓“神话”的诞生。
贝多芬神话的崛起与耳疾密切相关。无论是传记和电影,耳疾都是无法回避的重要事实。它虽然对贝多芬的生活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但贝多芬的坚强意志使不可能成为可能,反而达到了音乐家的最高成就。这种强烈矛盾增强了悲剧性;又使他的成功变得更加不可思议,进而使人们获得超人的印象。
既然是在表现“神话”,那么电影稍欠真实性,也是可以理解的。它是典型的传记电影,既以历史资料为基础,又有夸张、渲染、二度创作的成分。它可以起到古典音乐宣传的作用,但由于真实性的缺失,假如全盘相信,则造成对历史人物的某些误解。
此片以遗书作为线索,回溯贝多芬的年轻到年老的一生。不同的角色转述自己的记忆,这种“老套”叙事是对影史著名影片《公民凯恩》的效仿。
剧本人物塑造较好。三位女主角不一定美得倾国倾城,但各具特色,使人印象深刻。比如温柔的Giulietta倾慕贝多芬的才华,贝多芬已为她下了聘书;他为她即兴创作了月光奏鸣曲,发现自己被测试时愤然离开。此时观众知道,贝多芬的耳疾使他不能自如演奏,也不能娶到所爱的姑娘,更不能让其他人知道,而世人皆误解他是暴躁的。还有尊贵的伯爵夫人,全力支持他的事业和生活。第三位是弟媳Joahnna,没有贵族的高雅风度,有着倔强冷漠的眼神和坚定的力量感,出身卑微,人格高贵。抛开真实性不说,剧情的衔接完整流畅。
选角是一大优点。Oldmann先生的造型和演技都很优秀。除了贝多芬标志性的雄狮般的鬈发,先生湛蓝的深情的眼睛更是表现贝多芬纯洁精神的一扇窗户。这位艺术家的喜悦、忧愤、愁闷、痛苦、渴望,单纯善良、赤子之心,都通过微妙的表情和眼神彻底地展现(临终时的化妆有些夸张了,贝多芬去世时应该没有老到满脸皱纹和白发苍苍)。
导演对配乐的处理可谓用心。电影中多次使用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作为背景音乐Score Music,它沉重的节奏暗示贝多芬背负着耳疾的十字架,在追求极致的艺术道路上踽踽独行。它渲染了贝多芬人生的悲剧性,更反衬出神话性和超人色彩。
第九交响曲演奏时加入青年贝多芬夜闯丛林看星星的场景,既是插叙,也是声音与画面的蒙太奇。漫天繁星和“欢乐颂”的旋律相呼应,暗示着贝多芬心系宇宙、全人类的胸怀,具有世界大同的意味。“欢乐颂”的歌词一定最能体现贝多芬全人类的和谐愿景,正因此作曲家把它放到伟大的合唱交响曲末乐章。
配乐多选择著名作品,有助于观众了解贝多芬音乐。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第九交响曲等作为Source Music在片中由角色演奏。然而,为服从剧本需要,演奏情节略缺乏真实性。历史上,第九交响曲的首演是他本人指挥乐队并大获成功,即使那时近乎全聋,听不到乐队和掌声,也没有对演出造成影响。片中第九交响曲由旁人指挥,作曲家中途登台就显得突兀了,不符合音乐会常规礼节。另外,第五钢琴协奏曲是由当时其他钢琴家而不是贝多芬本人首演,不可能出现演出事故、听众嘲笑、由伯爵夫人搀下台的场面。对于著名音乐家来说,这样的场景是违背专业素养、不可能发生的。
如评论家Hoffmann所说,贝多芬是浪漫主义第一人。浪漫主义的本质是指向内心活动。导演对于音乐和情节的处理也是浪漫主义式的,侧重于心理描绘。但卡尔是其亲儿子的设定真实性不强。贝多芬争夺卡尔的抚养权,阻止母亲看他,无视儿子的真实才能和个性,步自己暴躁极权父亲的后尘等等,这些情节以20世纪心理学研究为启发,以塑造人物为目的,但并不符合历史人物的原貌。
这不是一部纪录片,没有准确还原历史。它是一部建立在伟人题材上的戏剧,因此只能从戏剧的角度作评。
不是最好的传记片。悬念倒是完整的,叙事脱离不了平庸
很触动我的两段,一段是贝多芬伏在钢琴上缓缓地弹奏着《月光》,是尚未被打破的平静;一段是贝多芬在病榻上与乔安娜无声地交流,是临终前的和解。这两段Gary Oldman的表演堪称完美,特写镜头里记录了所有细腻的情绪变化,配合贝多芬的音乐十分动人。天才一生的悲与癫,在命运重压之下反而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永远震撼人心。本片败笔就在这个杜撰的狗血爱情主线上,配不上狗爹如此优秀的表演。
片中出现的音乐有:皇帝钢协、致爱丽丝、奏鸣曲(克鲁采、悲怆、月光)、交响曲(第3,5,6、7、9)、小协、鬼魂三重奏……
@5教 影视鉴赏课 无字幕 配乐如下《致爱丽丝》《钢琴奏鸣曲、第8号第2乐章、第14号第1乐章》贝五第1乐章 贝六第4乐章 贝七第2乐章 贝九第4乐章 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
在电影院看过大银幕的关于贝多芬的故事已经忘了,在21:9全屏屏幕的高清画质下重新再看一遍“贝多芬”的不朽爱情故事……我的天使,我的一切,我唯一的珍爱。今天,我只能写上几句,要用铅笔来写(这是你的铅笔)。因为,要到明天,我的居所才能确定下来,多么无谓的时间浪费啊! 在相互需要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深深的忧伤——我们的爱情能不能在无需做出牺牲、相互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天长地久;你能不能改变你我相互不能全身心拥有这个事实。哦,天哪,看看这大自然之美吧,它一定会使你的心情得到无比慰藉。爱情要求一切,天经地义——正如你之于我,我之于你。但是你却时常忘记,我必须为你为我而活。倘若我们完全融为一体,你会像我一样少受煎熬。 我的旅程充满惊吓:昨天凌晨4点才抵达此地。由于马匹不够,邮车只好改道,但这条路
《欢乐颂》响起的那一刻我泪奔了…起初觉得古叔演贝多芬,气场太不合,印象中还是06年版的艾德.哈里斯从形象上更贴近点,可看到他耳朵伏在琴身上弹《月光》那一节时彻底被征服。天才混蛋的一面,混蛋天才的一面,那狂暴痴癫,那一抹微微的神经质,舍古叔其谁啊!
gary oldman实在令人心碎,编剧比较巧妙的从乐章写出贝多芬的一生故事,中间第七交响曲被当背景用了,第九用来做高潮升华,但我最爱的还是第七。
情圣贝多芬,无论你多么爱我,我永远爱你更多。
开头那雷一打,以为他要变成Immortal Beloved vampire了,GO在形象上与贝叔差别太大了。葬礼比M叔的凄惨强点儿,但贝叔活着时可孤寂惨了【音乐是作曲家的催眠术】后面的推论说卡尔就是贝叔的亲生儿子,囧。史上到底有无这封情书呢?传记片实在太没谱了,纪录片还能少扯点淡
苦难和折磨更容易成就伟人。肉身成神的伟人。
贝多芬多舛人生的一种演绎,狗爹的演技就不必多言了,女主各个都很精致啊,很好看的传记片
No one, No one can define Beethoven for you, He can only be felt by his music on yourself.
我擦,原来此版贝多芬是加里-奥德曼演的!小时候真是谁都不认识,长大之后全蹦跶出来了。
Their love will last for a while, because they parted so early, and met in such a way afterwards.
讲的是一个关于Ludwig van Beethoven虚构的错过的爱情故事,这让人想起1984年的电影amadus,看起来这些伟大的音乐家在某种程度某种方面的晚景凄凉....
太一般,里面也没有什么太多有爆发力的段落,尤其是他爱上他兄弟的女人这个最后的秘密抖出的时候让我很难信服。这种公民凯恩式的一人讲一段本身没错,只是根本没有用力在点子上。
幼年的贝多芬身着白衣逃离醉酒的父亲的家,奔跑在星光下的丛林,自由得像一只小鹿。当他脱去外衣,赤身浸入星河,欢乐颂响起的时候,我飙泪了。前面漫长压抑的部分都是为了这一刻吧。还有25分钟就是2010年了。
罗生门式拼凑的贝多芬的情感历程,还安排了狗血的擦肩而过结局,痛苦造就艺术,高潮略微不给力。全片铺背景音乐,有的地方显得太喧腾了,奥德曼演贝多芬有点不对劲,说不上来是为什么……
梅德明老师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错过,即是永远。我要么和你活在一起,要么就是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