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台北一直有種又愛又恨的複雜情愫:它曾是我最想停留的地方,也曾是我最想逃離的所在。我愛它的豐富多元,也愛它的無所不能;我恨它的寂寞疏離,卻也愛它的自由空曠。 記憶中所有曾在台北發生的一切,都與夢想和自由緊密連結,它是一個讓人習慣期盼,卻又慣性失望的城市。 如果以台北比喻「愛情」,那個他,肯定是我靈魂的伴侶,又同時是我生活的難題。遊走在愛恨邊緣的情感,總是在放棄與堅持之間不斷拉扯,最後才赫然發現,緊握不放的,是自己猶豫不決的心。 離不開台北,就好似離不開心中的愛情與夢想,連自己都搞不清怎麼會固執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但就是想多停留一秒,就是想多看一眼,就是想多感受一會兒,就是想努力結合現實與夢想,就是相信一定會到達期盼的明天。 所有的”就是想”成為我心中對台北最深刻的印記。 台北,絕對是飽含情緒,卻故作淡定的文藝樣貌,但它又不僅止於表面的詩意,那是城市飽滿內容之中,骨子裡的真實文藝,是一種精神上的文藝,不時帶有淡淡哀愁,卻仍擁有無盡希望的生命情調: 複雜中不失純真,純真裡又不止簡單,無法一眼望盡,但又不至於永遠疏離。 我所能想像最貼近台北真實樣貌的是歌手:陳綺貞。 有人說她氣質清新,有人說她聲音童真,有人說她思想繁複,有人說她難以親近。她既擁有天使的純真樣貌,也同時保有魔鬼的犀利思緒。於是,她總能帶著令人致命的笑容不著痕跡地一刀切開你的心,她看似毫無殺傷力,卻又能讓人在她的歌曲中自然釋放所有負累,與自己坦誠相對,不管結果是好是壞,一切心甘情願。然而,最重要的是,她不止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之中,她的眼光不斷向外幅射,她關心周遭發生的事,她不止看見少數人的成功,更看見多數人的失敗;她的歌裡有個人的情愛,更有我們生活的悲歡。 在我心裡,她不是高不可攀的女神,反而更像一個懂得的朋友,用她的歌與我們的平凡日常對話。她有時離得很遠,有時又近在眼前。所謂距離的遠近,在於心的視角。 關鍵在於:你的心,看到了什麼? 文藝的陳綺貞,一如文藝的台北,充滿人文風情,卻不僅止於外表的文藝。 生活的陳綺貞,一如生活的台北,擁有各種可能,卻絕非天馬行空的想像。 我在她身上看到了文藝的精神,以及踏實生活的知足與溫暖,這才是我心中的台北。 可惜,兩部關於台北的電影『一頁台北』和『第36個故事』都讓我失望了。本來還對『第36個故事』充滿期待,我一直認為咖啡館是台北人文風格的重要基礎,走在台北街頭,隨處可見隱身在街道巷弄內的特色咖啡館,性格的老闆,低調的顧客,共享一個隱密的空間,彼此又有著默契的連結,既隱密又相通,於是,生命的故事悄悄誕生。 一間咖啡館,代表一種個人風格,同時也代表了城市的可能性。 以此為台北主題,的確予人極大的想像空間。再加上女主角又是氣質絕佳的桂綸鎂,我原以為應該會十分好看。沒想到,結果竟和『一頁台北』一樣,劇情空洞,缺乏細節,看不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互動,彷彿少了靈魂,儘管情節之外的部分並不差,仍無法擺脫看完之後的失落感。 他們眼中的台北和我心中的台北,毫無共鳴,不知道是因為我長大了,還是他們的世界縮小了? 【只有文藝,沒有生活的台北】 兩部電影有一樣的問題,明明是講述城市生活的故事,偏偏呈現出來的劇情一點也不生活。 『一頁台北』最後演變成黑社會的無厘頭追逐,雖然有些逗趣的橋段,但整體的感覺十分荒誕,我完全想像不到這與台北有什麼關係?男女主角的情感建立也沒有說服力,兩個人莫名其妙跑了一夜,天亮之際,男主角就決定不去法國,要留在台北了。一夜之間,他們彷彿突然找到彼此,於是男主角就此放棄之前堅持的夢想,他的夢想也未免太輕微的吧!如果主題不是台北,或許它可以算是個不錯的黑色喜劇,但主角明明是台北,我卻完全看不到台北,只看到誠品書店的書架,萬頭鑽動的師大夜市。我看不到台北表象之外的精神,換言之,這故事可以在台北發生,也能在東京紐約發生。 它說的是台北,卻不屬於台北,這是最讓我困惑之處。 『第36個故事』則是故事點子不錯,但劇情生硬做作,還畫蛇添足加了許多沒必要的橋段。 一開始,朵兒(桂綸鎂飾)開了一間夢寐以求的咖啡館,妙的是她以前工作的同事不約而同送來家裡沒用的東西當開店賀禮,這其實不太合常理,一般人不會故意送沒用的東西給朋友當禮物,那些佔據咖啡館空間的東西,成為朵兒的妹妹薔兒”以物易物”的點子來源。以物易物,交換每個人的心理價值,是很有意思的想法,倒不如這點子就直接出自搞怪的薔兒,藉此營造咖啡館的東西只換不賣的特色。 張翰演的客人拿了35塊世界各國的手工香皂來交換,並為每個香皂附上一個故事,這是一個與夢想連結的橋段,甚至是引發朵兒後來決定旅行出走的關鍵,但電影呈現出來的感覺就是不痛不癢,可有可無,走過35個城市的記憶應該不會如此不著痕跡,我甚至想不起他曾說的任何一個故事片段。有好的故事立意,卻沒有豐富的內容,彷彿拿掉任何一個橋段都不會妨礙整部電影,這似乎又犯了某些台灣電影的老毛病。 最莫名其妙的是貫穿整部電影的OS,明明是簡單至極的劇情,還要旁人解說,更誇張的是每段出現的街頭訪問,直教人傻眼。或許是導演希望電影能呈現出如同記錄片般的情境,但是訪問路人甲,只會讓看電影的情緒被打斷,我看不出這些訪問與電影有何關聯?只覺得突兀至極。 我不喜歡這兩部電影的原因就在於,完全找不到台北生活中的感動,除了文藝,毫無生活細節。 咖啡館的故事其實可以拍得無比動人。例如:日劇『溫柔時刻』,一個發生在北海道咖啡館的故事,或者是類似的東京『深夜食堂』。兩部日劇都讓我看到人與人之間的美好互動,看似毫無關聯的彼此,因為咖啡館的存在,而讓時感孤單的心有了溫度。 重點在於:咖啡館主人與常客的生命,因此有了連結。 每個人的生活或多或少都有不為人知煩惱,有些人不願對身邊的人訴說,咖啡館就成了存放心事的好地方。我一直覺得每個城市咖啡館如同旅人的家,它應該是予人溫暖,令人心安的所在。 其實,不需要太奇幻美麗的故事,反倒需要注入日常生活的暖意,這才是咖啡館之所以令人流連忘返的緣故啊!可惜,我只看到朵兒咖啡館的美麗,卻沒有感受到它的暖意。 【配角比主角出彩的『第36個故事』】 我認為一部電影最重要的,仍是說好一個故事。 之前我很喜歡的『海角七號』和『聽說』都是劇情自然流暢,沒有太多可有可無的支微末節,也不會沒頭沒尾的出現突兀的情節。仔細想想,把故事說好,不是電影的基本工夫嗎?就像是房子的地基,沒有穩固的基礎,就算房子的裝潢擺設再美,也僅是曇花一現,沒有安全感,就無法讓人產生”家”的感覺;少了家的感覺,就不會有想停留的渴望。 所以,無法與人連結的咖啡館,終究只是咖啡館,不會成為心裡溫暖的印記。 如果電影劇情是主角,那麼演員配樂攝影就是配角。 『第36個故事』的配角明顯比主角出彩。飾演咖啡館老闆朵兒的桂綸鎂深具人文氣息,她在吧台煮咖啡做甜點的身影看來十分美好,與咖啡館自然融合成一股令人安心的氣氛。桂綸鎂身上兼具兩種矛盾的特質,對於她想要的東西,固執到底但又缺乏自信,她想擁有屬於自己的咖啡館,有了咖啡館以後,卻又因為與想像中的情況不同而倍感失落,這感覺就像心被夢想成真的快樂填滿以後,不知不覺又空出了一大塊,空出的部分如實存在,但一時又無解。 我們渴望夢想成真,然而夢想一旦成真,少了追尋的動力,人反倒無所適從了。也許人心就像蔡健雅唱的「無底洞」,不可能有被填滿的一天,只有時感匱乏,才有追尋的意念與繼續向前的勇氣。 我喜歡桂綸鎂身上散發出的"無限可能"特質,她讓我想起總是遊走在希望與失望邊緣的自己,有時不顧一切也要堅持到底,有時卻又自暴自棄想轉身就走。 她讓我相信,轉身,也許不是壞事;離開,可能海闊天空。 重點是:不要害怕改變,也不要否絕從前,慢慢往前走就好。 飾演妹妹薔兒的林辰唏,非常有型,有著讓人過目不忘的強烈個人特質,很適合電影中那個天馬行空愛搞怪的女孩。 她騎著腳踏車,穿梭在街道巷弄之間,午後的陽光穿越樹梢,映照她意氣風發的臉龐,微微上揚的嘴角,彷彿前往未知的通關密語,那是一種不害怕的表情,是我們曾經熟悉,卻不知不覺隨時光流逝的美好青春。 耳邊同時響起雷光夏充滿故事的歌聲,那一刻我突然有些感動!我看著電影中自由穿梭的薔兒,想起那段在台北隨心所欲的好日子:睡不著,就在誠品書店看整晚的書;想唱歌,就和要好的朋友到好樂迪唱一整晚,天亮再說晚安;最喜歡在十三樓看夜景,想像黑夜之下的點點星光,當時陪伴我的人還為我在陽台上佈置了小茶几;當時極為鍾愛的山中咖啡館,就像心有靈犀的戀人,擠了半天公車上陽明山,就為了去翡冷翠咖啡館喝下午茶。 那時,一心往前看,只看到光,看不到光背後的影,還不知道生命中有些錯過已無可挽回。 那時,也還無法體會雷光夏歌裡的疏離,其實是緩步的靠近。我愛她歌裡的寂靜,更愛寂靜背後被音符層層疊起的暖意:『給我想要的生活,面對最坦白的眼眸,前方是一片晴朗星空,答案靜靜擁抱我。』如此貼近的感觸,依然擁抱了仍時感孤獨的我。 雷光夏輕唱的「第36個故事」,有我記憶中的台北輪廓,也有我不知不覺的改變,它屬於我熱愛的城市:溫柔又暴烈,疏離又靠近,最寒冷也最溫暖,將愛與恨的極致情緒融合為安靜的深層情緒,讓人想哭,卻又不自覺溫暖的笑。 即使離得再遠,依舊想念,即便時光不再,記憶永在。 這就是台北在我心裡的位置。 雷光夏音樂本身強大的情感張力為電影增色不少,電影沒有觸動我,反倒是音樂讓我想起電影的畫面,勾起記憶中的城市輪廓。 【城市的美好,應該在生活的細節之中】 發生在咖啡館的故事,一向是我非常喜歡的主題,地點是我喜歡的城市,演員是我喜歡的桂綸鎂,音樂是我偏愛雷光夏,感覺天時地利人和一切完美,偏偏欠缺了最重要也最基本的故事呈現。 看電影的過程中,我和同伴不時無言對望,除了對電影情節不夠細膩不甚滿意之外,更多複雜的情緒來自於這幾年彼此心境上的轉變。十年前,我們也許會喜歡這部電影,那時覺得劇情不重要,只要有我們喜歡 的文藝情調就好,但現在卻怎麼看都覺得這樣的故事十分空洞,完全無法被打動。 原來,動人的故事應該來自生活的養份,而不是為了達到某種結果刻意塑造。以前我分辨不出兩者的差別,現在我很清楚自己的感受,我不再喜歡那種表面唯美,實際上卻缺乏細節的作品;我還是喜歡關於夢想的故事,卻比較偏好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往前探索的心情。 雖然兩部關於台北的電影都令我感到失望,但我依然喜歡雷光夏音樂故事中的台北,也還是很愛身在朵兒咖啡館的桂綸鎂,她們仍貼近我靈魂中的某部份。但我也知道那些不再讓我輕易感動的文藝氛圍,同時意謂著我的改變。 我想,真正的浪漫,應該是日積月累的文藝氣息,加上來自生活的溫柔與挫折,兩者合而為一,在失望與希望中安然度過每一天。 原文發表於:http://blog.sina.com.cn/aiyung
只有文藝情調,卻沒有生活細節的台北。
故事八错……
他们讨论的梦想都建立在富二代的基础上,他们纠结的问题也是建造在这样空虚的空中楼阁上,我等穷人还是好好读书天天向上不胡思乱想,争取下一代可以这么无聊得闲地环游世界开咖啡馆做沙发客。再想赞一下雷光夏的配乐。
温暖的梦~
给我...我想要的生活...
总是有人多了骨瓷有人少了车,怎么都换不尽的欲望清单
文艺青年应该都喜欢这部电影吧,通俗版的小津安二郎简单版的侯孝贤。我们都渴望这样的生活,开这样一家店,拥有这样一些朋友,甚至,感受一些这样的忧伤。香港有志明与春娇,台湾有36个故事和桂纶镁,大陆有什么,只有地震吗?
评分虚高
我看過的最文藝最空洞的電影 蛋疼小清新 不過挺喜歡 大愛雷光夏的配樂
朵儿的梦想跟我的一样!哇哈哈……
我还想 再收到一张小卡片
我也不知為何 就好喜歡
2010年听过最好的国语原声,虽然theme有点抄袭the shadow of your smile之嫌,小清新和小文艺耍到极致,花絮里的短片很有爱,拍摄无人台北的那几个镜头很赞
我的梦想都在这个电影里头了T_____________T
一对哀怨的文艺姐妹花,经营着一个小清新的文艺咖啡馆,因为一个文艺的车祸,得到一车皮文艺的花骨朵,用一种文艺的方式,换来一堆文艺的破烂,遇见一个文艺的男人,讲了36个文艺的故事,用文艺的破烂以文艺的方式交换各种文艺……侯孝贤罩着的台湾电影真让人担心……
故事5星+配乐5星+意境5星+演员4星半=超5星!
你听了我三十五个故事,画了三十五幅画。你是否愿意陪我写第三十六个故事,为我画第三十六幅画?
除了电影本身都挺好看的.........
不要害怕从前 也不要否定过去 慢慢往前走就好。
其实就是富二代文艺女青年犯矫情,不过,不过,有桂纶镁和林仔仔就够了,男的看也够了,女的看也够了,les看也够了,gay的话……gay一向爱看台湾文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