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各种商业片影评时,特别是那些续集电影,常常有人会评论“第一部果然是无法超越的”。多数情况下,是因为首部作创造了超出创作者预期的商业效益,才会很快上马续集。因此续集在诞生之初,就有着“超越首部”这一先天的禁锢,在吸引了更多投资者目光的同时,也增加了创作者的压力。都说让压力变成动力,但是对于一个万众瞩目的项目来说,更多的时候压力还是作为压力继续存在的。
但是b级片则不一样。可能首部作投资也不是很高,但是收获了观众的青睐(大多是在影碟市场获得了良好反馈),就更容易让创作者继续以此ip拍摄续集。这种类型的续集,往往不需要与首部作有很强的联系,需要的是强化首部作中吸引人的“点”。像这部《马桶妖怪2》就是这样。这部续集完全无视了上一部片尾留下的扣,而是另起炉灶,讲述了一个濒临倒闭的马戏团里,醉酒的经营者用黑魔法召唤出妖怪们,让他们在鬼屋里吓客人以招揽生意。然而妖怪们却由于嗜血的本性,开始了恶作剧与杀戮。
虽然和舞台局限在老宅里的第一部相比,续集的成本明显增加了,有大场景、还有很多的群众演员,甚至是人型大小的皮套怪物巨型古里(Giant Ghoulie)。但是相较于A级制作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但是这部的特点在于充分有效地利用了戏内戏外一切资源。例如马戏团里其它的表演游乐场地,不像其它片子里一样只是背景板,而是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戏份。还有奈杰尔爵士的怪物皮套,最后成为了破局的关键。
不过,随着影碟市场的萎靡,这样的系列作越来越少了。近年来各大制片厂的项目越来越畏首畏尾,可能也与此有关吧。个人认为,新时代可以顶替影碟作用的只有网络电影。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看到这类作品的再度辉煌与遍地开花。
提起《马桶妖怪》恐怕知之者甚少,但如果说起电影另一个中文译名《鬼食人》恐怕很多80后会从记忆中翻出录像带风行时期那个很著名的美式恐怖电影。的确,如果你是以前常年混迹于录像厅的风流人士,就会以本片为代表的美国B级恐怖片记忆犹新,尤其是电影的海报,几个面目可憎的小怪物于马桶中冒出,似乎还略带些许搞笑的意思。
其实电影跟马桶没什么关系,只是封面上醒目的马桶才被冠以这个不着调的名字。上世纪8、90年代中国观众对美国大片还处于雾里看花的态度,尤其是恐怖片。意识形态的相对落后还不足以让我们接触到更新的电影,同时又有与生俱来的猎奇心理作怪,于是在美国这些优点不入流的小成本恐怖片便流入中国录像带市场。其实同期那些经典恐怖片也不是无人问津,包括《僵尸黎明》、《德州电锯杀人狂》、《13号星期五》等经典恐怖片在录像带市场还是有货的,但受众面似乎没有这些小电影大。归根问题就在于封面和译名。当时国内流行的恐怖片译名基本来源于港译,港译的特点向来就是不靠谱就是现在也这样,包括《狂鬼舔人》、《烈血海底城》、《试管人魔》、《恐怖食蛇人》等电影无论从封面还是译名都极为夸张,大多都是血淋淋的鬼头和骷髅占据主导位置,给人直接的视觉和感官刺激。看恐怖片最需要的是什么?当然是刺激了,尤其是对于刚接触美式恐怖片不久的中国观众来说,所以这些封面党就毫无疑问成了首选。
另外还有译名,大多是以“鬼”字见长,而且翻译的越离谱越好,那些僵尸、狼人神马的根本不入流。比如《狂鬼舔人》,光看译名就能打动很多当时像我这样年少无知的小儿童,再有封面一个可怖的女人头在舔一个骷髅棒棒糖,更是直接唬倒一片。有意思的是山姆·雷米的经典之作《鬼玩人》和克里夫·巴克的《养鬼吃人》就是沾了封面和译名的光,在当时很常见。还有就是维斯·克莱文的《猛鬼街》,在当时被译成《鬼上床》,其含义不言而喻。
其实到了VCD时代,这样的问题依旧出现,而且电脑技术的普及也给了封面很多PS的机会,记得很多时候恐怖片的封皮都相当夸张,基本就是鬼脸和半裸美女占据主导。但过多的山寨封面给人一种很假的感觉,对于老牌影迷来说这种单靠封面吸引人的作品指不定内容是什么货色。记得有一回朋友丢给我一盘封面被P的很严重的电影,恐怖而且香艳,效果极为山寨。一直以为是那种不入流的封面党便丢在一边,久而久之想起后找出观看,才发现这个电影乃是意大利经典恐怖片《魔诫坟场》,险些因为山寨封面而错过一部经典,看来乱搞封面也不总是是一件好事。
有点跑题,返回再说《鬼食人》,这部电影在当时在录像带时期诸多恐怖片中曝光率是最高的,身边的朋友无论是否是恐怖片fans一律都看过。其实国内流传的《鬼食人》是《马桶妖怪》第二集。这个系列一直拍到第四集,后面几集有的无缘相见,有的是在质量粗糙。相反《鬼食人》别看是续集,却是系列中最好的一部,虽谈不上经典,但无论是凭先入为主的印象还是脚踏实地的质量,均能勾起很多人那个时代的记忆。
《鬼食人》第一集,也就是《马桶妖怪》,诞生于1985年,时下正是小鬼怪电影风靡之时,1984年有斯皮尔伯格监制,《哈利波特》导演克里斯·哥伦布导演的神怪喜剧类电影《小魔怪》火爆一时,1986年又有主打恐怖的《魔精》系列一时风靡(这片也是当时国内录像带市场常客)。《马桶妖怪》夹在两部电影中间,糅合了恐怖和喜剧的成分,在当时也是随波逐流的产物,小成本和另类的Q版鬼怪也就成为其买点。
无奈《马桶妖怪》实则乃是一部烂片级别的电影。故事缓慢做作,高潮姗姗来迟,利用美国恐怖电影中老套的巫术故事,在一座大房子里将这几个小鬼怪从地狱带出,接下来又是什么走火入魔啊,鬼怪杀人啊等情节,其实电影题材相当不错,加之几个小妖怪造型别具一格,布景又哥特化,化妆特效被充分发挥,可惜导演将这个大好题材拍的相当无趣。说其为恐怖片但令人昏昏入睡,而且还在努力的营造一丝喜剧效果,结果令电影恐怖感尽失,同时也没有丝毫喜剧色彩。
1987年,《马桶妖怪》的续集,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鬼食人》,导演由原来的哥们换成了Albert Band,电影的风格也发生了大变。不再装神弄鬼的召唤妖怪,而是直接将几个小家伙带到了游乐场,这样本片就由之前的恐怖中带点喜剧的电影变成喜剧主打,恐怖为次的娱乐片。在游乐场中妖怪们从玩笑到杀人,一气呵成。值得注意的一点,片中的真正主角小妖怪虽说与前作大同小异,但在电影整体氛围中这些家伙们给人的感觉没有一丝恐怖之感,甚至有的无厘头的恶搞。因此电影很夸张的带有了卡通色彩,比如片中将活人做成木乃伊那段,惊恐的人面对着却是几个嬉皮笑脸的小怪物,尖叫声伴随着怪笑,这是给人的感觉不是害怕而是好玩。而且小怪物之一躲在马桶中咬掉片中大坏蛋老二的那一幕更是大快人心。结尾之处从地下出来了一个大怪物吃掉了几个小家伙,但惟独漏掉了那个躲在马桶中的家伙......
总体而言,两部《鬼食人》在当年并未造成轰动,却阴差阳错的在国内录像带市场上小有名气一回,其实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还要感谢当年录像带租贸业与录像厅的火爆,那相对低廉的价格成为影迷们认识东西方电影的一个契机,真的好想重回那个无忧无虑的看片时代。
电影里终于出现了马桶;马戏团,小怪物,蛋糕炸弹。
90年代的凤凰卫视电影台真是啥都有。
一群丑不拉几的小妖怪在恐怖屋制造血腥场面的故事,吸引力不太够,续集终于切题了,有一只出现在马桶里的妖怪
比第一部更娱乐
大绿皮怪和小绿皮怪是什么关系?鹿晗领衔,电锯惊魂2.
越老越OPEN了~第一集太严肃了~
全片和马桶基本上没有任何关系。
最后的怪物炸弹蛋糕有点意思
比第一部好看多了,一改第一部的宗教风,这部主打娱乐喜剧,加入了马戏团和2个正太。怪物的形象更加具体化,电锯惊魂里二叔的摆斧游戏也在这里找到了原形,终于也和马桶搞上了关系,结局明显为续集做准备
"Gigantus daemonium exhoritor. Commodestrum daemonium...runt." 故事太平庸
很无聊的一部 可能看的版本画质太差了 只是觉得里面的怪物很可爱
10岁看的第一部CULT
转场游乐园但没啥趣味啊
童年记忆。。
我艹到第二集电影名中另一个主角马桶才出现一个镜头这是什么水平哈哈
看完“奥雷卡尔克斯”的剧透来的,下面附上链接:https://b23.tv/2Q9lnT。很不错的怪物电影。
马桶吞便便,妖怪咬鸡鸡。
当时看了好多遍……回家找找搞不好还有盘
"All we need is a little appetizing ghoulie."
终于和马桶有一毛钱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