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一个时代的好与坏,是有标准的。
当处在一个好时代时,你会发现文化与社会的发展是浑然天成的,最明显的就是好的资源随处都是,而且很容易就能发挥出任何一个环节的光彩。
比如你要拍电影,就有优秀的剧本、好的导演、一流的制片人、最好的演员以及能获得正向收益的大环境。而这最直观的结果就是:随着好的作品出现,最终又反过来激励社会,朝着他该有的方向发展。
这原话不是我说的,我只是将他说的这番话润色的一下,而说这话的人已经被🤐。
我一直觉得上个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在那个时代里,物质资源不见得有多充沛,也没有如今发达的互联网技术挟持而来的——爆炸繁杂且污浊的资讯,却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的文化环境,且拿到手的(放在今天看来)都是经典好货,你说这是多么的美妙。
所以,当艾玛·沃特森对着镜头说:“我们每个人都收获了远比角色本身更多东西”的时候,我由衷的认同。
因为凡是那一代从小就看哈利波特的人,何尝不是和他一起成长,再逐渐洞悉着这个世界点滴的变化?比如极力惩罚说真话的人是最怕面对真相的,比如颠倒是非的新闻人有可能拥有庞大的阅读受众。
你身边遇到过吗?现实中我都见识过,还不止一次。所以这种荒谬感是深刻的,也是加倍的。
制片人大卫在纪录片里说,拍摄哈利波特时,我们需要换导演,因为世界变了、时代变了,这部作品呈现的方式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以及时代所需要的角度给予呈现。
你觉得世界变了吗?看看现在,都tm变成什么样了。
如果说小时候爱看是出于单纯的喜欢,那站在如今这个时间点上,我更感激这部作品在对的时间、对的状态、对的大环境让我遇见。我至今在困惑的时候都会联想到书里类似的情节,或许那是心底保留着的对勇气、正义和光明的向往。
2021年初,clubhouse刚刚风靡的时候,我们建了一个Harry Potter的话题,那天晚上竟然聊到了凌晨2点多。也是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人,在过了这么多年,书里的每个细节、每个复杂的名字、咒语都记得比背课文还熟练。
试想如果是当下的环境,三十多岁的我拿到这部所谓的儿童读物,我一定不会记得这么牢,也不会有这样深刻的理解。
所以我想说,哈利波特可以出现在那个时代,对我们这代人而言,就是最好的礼物。
豆瓣上有人说这部纪录片泪点很多,后劲很大,我心想:不就是一部纪录片,至于到那个地步吗?
看完以后,卧槽,是真的。
以上 是一个麻瓜 在地铁上 从油麻地做到将军澳 写下的小作文
2022.03.30
英国电影界有句老话:“英国演员分为演过哈利波特的和没有演过哈利波特的。”当代很多英国演员,都出演过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这一系列电影是英国电影的巨作。为什么人们会喜欢它,与原著的情节安排脱不开干系。书中写活了许多人物,如斯内普(矛盾体)。B站上有个视频描述了斯内普,标题为:“勇敢的懦夫”。该视频深刻思考了斯内普这一人物,我就不多说了。
主要的泪点是那种披荆斩荆,最终找到真理的过程。这是艺术作品的惯用手法,称为麦高乐。在哈利波特中,麦高乐是友情,爱与正义。这是十分正能量的主题。用得虽多,但在哈利波特系列上却不落窠臼,不得不说,罗姨真的很会写。作者在老套的主题中加入了时间的元素。“真挚的友情经得起时光的磨砺”,我们在电影中,亲眼看见了哈罗赫三人从最初的几个小豆丁成长为lovely的帅哥美女的过程;亲眼视察到了他们三人历经重重磨难,始终不离不弃的真诚;以及彻底打败伏地魔时的那种满足,饱和感,同时也有些不舍和感伤,因为哈利的故事结束了,要跟大家说再见了。
时光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的模样。时光又像一架摄影机,拍下了岁月静好。时光的堆积,使哈利波特系列得到了升华,有了一种厚重感,让人难以忘怀。无论何时,只要听到“哈利”,我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额头上有闪电伤疤的男孩,和他的伙伴们一起,一步一步的长大,学会了责任,学会了去爱。时光不出凡品,《HP》是关于一个少年长大成人的故事,所以不管是小孩子,青少年,中年人甚至是老年人都会与故事产生共鸣,回忆起简单的开心快乐,亦或是初心与奋斗的美好岁月,作者很完美地让哈利勾起了太多回忆。看完《HP(下)》我有点想哭的感觉,但又哭不出来,心中的想法大概是“不舍”吧。
我追哈利波特的电影追了很久,如今终于完结,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最近抽空才看到这演员重聚,我也倍感欣慰,大家都长大了。
最后祝大家2022合家欢乐!
2022.01.02
《哈利波特》整整 20 年了。(2002年 1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国首映)
被它陪着长大的孩子,没人能忘掉它。
为了纪念,新年第一天,片方放出《哈利波特》20周年特辑。
20 年的时间,足以改变他们许多——
“哈利”蓄起了胡子,差点没认出来。
“罗恩”感慨时间真快,自己有了一个肾结石,还有一个孩子。
最惊喜的,是死对头“马尔福”和“赫敏”,终于承认,两人竟“互相爱了很多年”。
这些改变,都是这些演员人生真实的改变。
20 年的时间,也足以改变我们许多——
我们长胖了,体检报告里显示长结节了,都毕业工作了,还是没等到猫头鹰送来魔法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但某种程度上,我们跟着魔法学校里的他们,也从霍格沃茨毕业了一次。
今天我想和你分享剧中 6 位主演真实的人生变化。这一路,你会发现,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被质疑,会受挫,有迷惑,也有成长。
但最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我想通过这 6 个人的人生向你确认:
我们有幸毕业于霍格沃茨。
我们始终被魔法庇护、被提示珍视该珍视的、被指引追寻该追寻的。
正如作者罗琳所说:
“故事里最重要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这些孩子们都长成了很优秀的大人。”
魔法发生在他们身上。
魔法也发生在我们身上。
哈利的形象,差点就不是你现在看到的那样。
因为演员丹尼尔的父母,一开始是拒绝的:
“不行,
这对他的人生影响太大了。
所以,不行。”
事实证明,丹尼尔就是哈利。
但父母的担忧,也是正确的。
巨大的成功使他陷入了焦虑:
“等我不再是哈利了,人们是不是就不会再爱我了。”
17 岁时,压力和焦虑一度让他开始酗酒,在小镇的酒吧里喝到断片。
后来他回忆那段时光时,最刺痛他的,是即便他喝得烂醉,酒吧里的人还是在说:
“看呐,哈利·波特喝醉了。”
他想活成另一个人,一个不是哈利的人。
他搬去了纽约西区,不剃胡子就出门;
他演各种出格的角色,裸男、同性恋,甚至还演过一具只会放屁的尸体;
……
就这样,经年累月的自省让他不再迷失。
他不再执着于活成另一个人。他活成了一个踏实又谦逊的大人。
“我讨厌自大和不良的言行,
但很庆幸,
我身边一定都是些只要你表现得像个混蛋,
他们就会提醒我的人。”
有人问他是否愿意再去演一些大投入的系列片?
他说很愿意,但这一次,他想演一个很棒的配角。
赫敏的演员艾玛,是最早、且最激烈地想要逃离的人。
早在《凤凰社》开拍前,她就想退出了。她觉得自己性格过于严肃,不适合当演员。
全系列杀青后,她立马剪了一个超短发,和过去的自己划清界限。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
艾玛以全 A 的成绩,拿到了牛津、布朗、圣三一三所学校的 offer;
她片约不断,各种角色都可以尝试;
她热心公益,在联合国为女性权益演讲;
……
但镁光灯并没有放过她。
在大学校园里看运动会时,广场上的大屏会随时跟着她;
18 岁被偷拍了照片,还在她生日当天放出;
常年因为恋情上头条,还被王子公开表白;
……
有一次她甚至仅凭一通电话就买下了一套房子,只因为那套房子有防狗仔通道。
她头脑里一直有一根紧绷的弦。必须完美,不能出错。
像赫敏一样。
而她要学着把那根弦放松。
现在的她,随身会带两个手机,一个工作,一个只用来生活;
她的包里有一本日记,每天花五分钟记录下来今天发生的三件好事;
她学着接受自己会出错,接受自己已经尽力了;
……
像长大的赫敏一样。
曾经她在每一个采访里都极力撇清自己和赫敏的共同点。
直到杀青时才终于承认:
“我固执于撇清的样子,更像赫敏。”
当所有人都在为《哈利波特》的结束而迷茫时,罗恩的扮演者鲁伯特却很坦然:
“没关系,我永远都是罗恩。”
这句话他说了十几年。
在小演员们第一次接受采访的发布会上,鲁伯特就说了这句话:
“我和罗恩非常像,
我来自一个七口之家,
我有一个红头发的妹妹,
我也住在陋居里。”
丹尼尔的父母都和电影圈相关,艾玛的父母都是毕业于牛津的律师。
而鲁伯特的爸爸是售货员,妈妈是蛋糕师。
和罗恩一样,他也来自一个贫穷却有爱的家庭。
而他和罗恩最大的共同点,是真的都很好笑。
电影结束后的鲁伯特,带着罗恩的心气,长成了一个乐天的大人。
他很少拍戏了,偶尔接的,也都是些喜剧电影。
谈了一场平淡的恋爱,走了十几年,在 2020 年的春天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
甚至还完成了年少的梦想,买了一辆冰淇淋车,给社区里的孩子免费吃。
有媒体用一句话形容过鲁伯特:
“他的心房完全是由窗户制造的,
一眼就能看到头。”
马尔福的演员汤姆其实试镜过哈利,又试了罗恩,最后才被选为了马尔福。
他在很多个采访里对这件事情感到庆幸。
他庆幸自己不是故事里的英雄,没有逃离的压力。
去年还在网上直播分院,结果被分到了格兰芬多。网友惊呼:斯莱特林完蛋了!
他很自在。他长成了一个关心同伴的人,总是组织聚会。
他把演赫敏的艾玛当成了小妹妹,能理解她默默承受了多少。
他甚至不怎么拍戏了,时间都花在了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上:钓鱼。
演哈利的丹尼尔一度担心汤姆会和鱼过一辈子。他鼓励汤姆好好拍戏,总有一天能和女神安吉丽娜·朱莉同台。
汤姆却说:
“当一辈子演员可不是我的抱负,
演员很酷,
但我对钓鱼兴趣更大。”
“疯姑娘”卢娜是一个怪人。
罗琳偏爱她,认为卢娜是少有的完全不在意他人看法的人。
她的存在让全世界的“疯姑娘”们找到了同伴。比如她的扮演者伊文娜。
她是个铁杆哈迷。11 岁时就写信感谢罗琳,因为如果没有《哈利波特》,她的人生将毫无希望。
2020 年 3 月,伊文娜发了条推特,说自己失去了味觉,评论瞬间被挤爆了,很多人都来催她快点去做检查,可能是感染了新冠。
伊文娜立马又发了一条推特让大家放松:
“我会去做检查的!
我只是想告诉大家,
这种感觉非常奇妙!”
人们不禁感慨,这个反应真的太卢娜了。
离开了魔法世界后,伊文娜和卢娜走上了同一条路。
她在野生动物保护的公益组织里工作;
她坚持素食,推广素食的生活方式;
养了一只叫做卢娜的猫;……
“卢娜让我知道了,不属于任何地方是什么感觉。
卢娜也让我明白了,不属于任何地方也没有关系。”
因为卢娜,伊文娜成为了一个不再孤单的人。
而这次的重聚特辑,引起了最大的讨论的,居然是当年的配角:
纳威的扮演者,马修。
原因只有一个:帅。帅了太多。
毕竟,在故事里,他一开始不过是个圆脸小草包。
用韦斯莱兄弟的话来说,就是一个连蟾蜍都抓不住的小孩。
从魔法世界离开后,马修身高长到了 183。和《哈利波特》主题公园的一名员工结婚,养了两只小狗。
他还在电视剧《欢乐谷》里演了一个酗酒招妓的年轻人。
“有时候,不演英雄会更有趣一点。“
你可能不知道,纳威的角色,一开始拿的也是救世主剧本,他差一点就是主角。
有人问过马修,如果纳威成为主角会怎样。
纳威说,也会很好,但是这个故事让他明白,没有人能只靠自己的力量成功。
他始终相信家人和朋友,相信他们带来的爱的魔力。
年少成名,总会有无数只眼睛盯着他。但纳威坚定地说:
“我不会变坏,
我有一直支持我的父母,
还有一直陪伴着我的哥哥和朋友。”
“那种事情,永远都不会发生。”
20 年了,魔法确实发生了,我们见证着,我们也经历着。
*部分素材来源:纪录片《创造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重返霍格沃兹》
“赤子之心未变,他们都长成了最棒的年轻人。”
哈利波特二十周年电影将当年的导演、编剧、演员聚在一起,回想那十年记忆的点点滴滴,这部也是陪伴着我成长的系列电影,依然感动影片里的他们和我。有些语无伦次了,说说印象最深的几个点。一是我震惊哈利波特的电影居然换了这么多导演,影片质量一直在线,而且每一部都拍出了导演的风格,都能将演员的潜力发挥到最大,每一个导演是真的拿心血在拍,倾尽所有。二是这部长达十年的电影居然基本上所有人都坚持下来了,并都全心投入,孩子们在成长,把童真保留在了影片;大咖们在飙戏,将演技与情感全部投入。更让我感动的是他们似乎都成为了世界上最适合那个角色的人,而且他们都成为了家人,无论是韦斯莱一家还是德拉科一家,他们好像都属于魔法世界,都属于霍格沃兹。三是主题的连贯及震撼,在这里再次致敬JK·罗琳和每一任导演编剧,我小时候看的时候就是觉得是一个一个的冒险故事,在这部影片中其实一群孩子的成长,从孩子走向成人,现实世界里所要学的所有道理,这系列影片都有,友谊的珍贵,表面不等于内在,生死的问题……成人去看也能收获很多。四是魔法世界的构造,在这里要大大夸赞影片中贡献美术、道具、色彩等每一个人,太震撼了,将作者的魔法世界从虚拟带来现实,如果没有他们,哈利波特不会这么闻名于世,每个细节、每个道具都仿佛演员们真的来到了魔法世界,虽然指环王、权力的游戏也有震撼的世界,但是我对哈利波特就有特有的偏爱,想到那个世界心里就有一丝柔软,就想登上通往霍格沃兹的小火车。
那个魔法世界,是这一辈子都想去的地方,想从头,从神奇动物在哪里开始,甚至更早以前,邓布利多的戈德里克山谷出发,参与里面的每件事,遇见里面的每一个人,如果未来AI能做到的话,那真的是圆梦了。(其真实水平请参考哈利波特和神奇动物在哪里)
哈利波特 20 周年:重返霍格沃茨 是华纳兄弟工作室旗下 HBO Max 的特别节目。将观众聚集在一起,重温美好时光。并采取麻瓜追溯到2001年,在一开始的电影改编,第一部分从该书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插曲。
观众将看到的是三位主演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艾玛·沃特森和鲁伯特·格林特饰演哈利·波特、赫敏和罗恩·韦斯莱的选角镜头揭晓,从我们所看到的来看,就好像他们真的天生就是为了演戏一样这些字符《重返霍格沃茨》的吸引力不仅仅在于向观众展示事件的幕后花絮。但是作为这部电影专营权一部分的主要演员 有机会像聚会一样坐下来聊天,结识许久未见的老朋友 观众可以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感受到他们对彼此的“思念”。在最后一部电影关闭相机之后 作为演员,他们都成功地分开了。 以列表的形式呈现 回到第一部电影。并逐渐向观众透露 哈利波特系列的结构改变了每一期的导演。这是人物随着年龄增长的故事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在 1-2 期间,哈利还是个孩子。故事的基调因此充满了纯真和奇妙的魔幻世界。但随着电影进入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3,他们成长为青少年,黑暗逐渐开始蔓延。该工作室主任交换克里斯·哥伦布到阿方索卡隆给电影更严重的,成熟的基调。 除此之外,《重返霍格沃茨》带领观众探索电影迷们一直期待的汤姆·费尔顿(饰演马尔福)和艾玛·沃特森等有趣的方面。你们会交往吗?但最终,他们清楚地意识到,他们的关系更像是一个有爱心的朋友。不包括带观众向今天逝去的演员致敬。为什么我们还要考虑它们? 总体而言,《哈利波特20周年:重返霍格沃茨》是一部将吸引哈利波特电影迷的作品。波特重温了我们在这个系列中长大的美好时光。当我们看完这个节目时,这将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想让我们回去再看第一部电影的哈利波特。
想不到20多年过去了,三人组还是那么经典,还是那么让人感动,我觉得哈利波特系列这个电影不单单只是电影了,他也是讲述了西方思想的生活和感情,确实,哈利波特这个电影拍的特别好看,情节特别好,在那个时候特效算是厉害的了,主角也是让我们印象深刻,不管是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还是鲁伯特和艾玛沃特森,他们三个是这个电影的灵魂,当然其他人物也很重要!就算过去了100年,这个系列也永远是人们心目中永远爱戴的系列电影:
现在回想起来,都是神奇的经历和美好的回忆,它始终在脑海中滚动播放着。会感慨海格、小天狼星渐露老态,也会缅怀那些逝去的人。深爱我们的人永远不会真正离开我们,你总是能找到他们,就在心里。
新的一年从暴风哭泣开始了。
初中毕业同学录 “你的愿望” 一栏我都重复写着“嫁给Rupert Grint”
我与《哈利·波特》的时光:8部电影(每部都看过至少4遍:《死亡圣器(下)》是我人生中第1部在电影院观看的电影,2013年北影节在影院重温过,后来也给小朋友们放映过 …) + 7本书(加1本《诗翁彼豆故事集》,已珍藏10多年)+《哈利·波特系列的50个精彩瞬间》+《再见,霍格沃茨》+《哈利·波特:一段魔法史》+《哈利·波特故事中的女性》+《J·K·罗琳:生命中的一年》+《创造“哈利·波特”的世界》系列纪录片 + …… +《哈利·波特20周年:回到霍格沃茨》。
大卫叶茨瞎改剧本石锤!为什么把最后的决战弄成一起跳楼!还得意地讲讲讲,恨死。
首先说,这部纪录片里面有罗琳,别瞎杠。也许这就是电影工业的魅力,从气质上来说,HP系列大致可按三个阶段划开,每个阶段其实都需要不同导演来lead,这个事虽然不大会是换帅时要考虑的唯一因素,但足够见出制片人的英明,这个才叫合理的IP开发,不是说看谁导了哪个类似的片子出名了就拿过来用,OK?全片按八部的顺序分章节串连对各主要角色、导演和总制片的采访,除了海报上的那几位之外还有海格、小天狼星、亚瑟韦斯莱、伏地魔、贝拉特里克斯、多比和马修斯的采访,都是在影片中的实景拍摄的。汤姆(马尔福)对艾玛(赫敏)的表白让主角三个人之间的尬聊更显得假了。奥德曼提了我才想起尖叫棚屋那场戏有多经典,那是三个老戏骨PK的华彩时刻啊……以及不得不说拉尔夫费因斯太好了,好演员真的值得高价。结尾是斯内普,差点泪崩。
Feel magical to be a small little tiny part of this after all these years. 最感动也最欣慰的是看到最喜欢的罗恩变成了最成熟最稳当的那一个。
海姨部分前后不超过十分钟,作为贝拉毒唯我觉得OK。其他无所谓,I don't care.p.s.《娱乐周刊》报道称该节目曾邀请罗琳参与,但罗琳的团队认为使用她的旧视频就足够了。消息源表示团队的这个决定与她关于跨性别群体的发言和引起的争议无关。
单从纪录片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使用部分现在的镜头来穿插了大量曾经的蓝光盘纪录片内容,很感慨曾经多年的拍摄回忆与趣闻往事,也是对曾经那段快乐岁月的向往。影片中大家在片头依旧对罗琳女士充满敬意,我也很感慨,真的希望这么好的一个大家庭不要被舆论与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所打扰,盼望着大家真正意义上重新聚在一起时的一天。
“等孩子到了年龄,我们会带着他们看,然后孩子带着他们的孩子看。这个电影会代代相传。所以50年后我不在了,但是海格还在。”
聊的尴尬,明明不熟了强装作 we're family,丹尼尔还算真诚最后说他的一切都是哈利波特带来的,贝拉真的是青春期男孩的爱慕对象,最后的镜头是斯内普节目组没有心,华纳是找到了财富密码,一部部IP拉出来炒冷饭,四星只给那个魔法世界。
20年: 12—32岁,和罗恩一样“多了一个肾结石和一个孩子”…… 豹哭
一群白眼狼的聚会,就像一群久未归家的孩子回家团聚,吃着妈妈做的年夜饭,却把妈妈赶出家门。西方人所谓的政治正确,只是少数不食人间疾苦的精英狂欢,少数人的权益获得却意味着大多数人权益的丧失,这是特权,绝对不是平权,西方真是越来越魔怔。
海格演员:"50年后我不在了,但是海格一直都会在。"没想到才过了半年多,就那么快走了,百感交集。
非常幸运可以和哈利波特活在一个时代。像Rupert说的,“我用这部电影丈量我的人生。考驾照的那年,哦,是凤凰社”。片子用海格和斯内普教授做结尾,无论是看见的还是看不见的地方,无论是活着的还是逝去的,都有人在守护着你,always。😭
被尾声时“海格”那番话深深击中
- After all this time? - Always.
和《老友记》重聚的观感不同,和《老友记》的初次相遇是结束多年后的偶遇,而HP的所有人物是伴随着我整个高中到大学到毕业到工作的大段大段的青春生涯,随着角色悲喜,随着主演成长,曾经的美好与不完美都早已封存在了自己的记忆里,偶尔拾起,依旧感动常在。
哈利波特对我太重要了。十年前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读到邓布利多死的时候,我都没察觉到自己哭了,只觉得眼前越来越模糊,无论怎么努力也看不清后面的字了。那时恍恍惚惚地难受了一周,想起来就能趴在桌上大哭一场。再者就是小天狼星的死,我到今天还能感受到那种撕心裂肺的伤痛。大概是哈利波特首先教会我友谊和死亡。也可以说20周年纪录片也是回顾了演员们的友谊和死亡。我们的斯内普我们的纳西莎……无论多少岁我都相信这个世界有哈利波特,真的太好了。
我以为我会很冷漠,看完还是哭了十吨眼泪,这是伴随着岁月的情感。我永远都记得在无望而寒冷的中学寒假,被迫补课的课堂上,我们传阅完了前四本哈利波特,黄油啤酒和巧克力娃如何温暖一个孩子的冬天,也记得和发小们一起在院线看了每部电影,幸运的是我们还是好朋友,成长的岁月无价,bl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