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有者》(2020)的导演布兰登·柯南伯格,是著名的“惊悚电影大师”——大卫·柯南伯格的儿子。
果不其然,一脉相承的首先就是表达主题的高度统一,那就是暴力和噩梦元素。
毕竟老爹可是拿过“威尼斯终身成就奖”和“戛纳评审团奖”的人,儿子决不能掉队。
当年柯南伯格老爷子创作中期的《变蝇人》《扫描者》《灵婴》《孽扣》《欲望号快车》《暴力史》《蜘蛛梦魇》等等等等,我都极其青睐。
这些经典影片都是“独一无二”的作品,若要简单称之为“恐怖片”,未免太小看老爷子的想法了。
在看过老爷子10多部作品后,我对他的后代——布兰登,将如何延续和拓展父辈的创作主题“暴力、意识、身体”,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
《占有者》的创意可简单的归纳为——采用了“盗梦空间”和“感官游戏”类似的点子。
这个故事也是由意识植入开始的,安德丽娅·赖斯伯勒染了一头白发,饰演一个利用“意识植入业务”来为公司谋取黑利的关键人物——沃斯。
沃斯很孤立,除了她的直属上司——戈德(詹妮弗·杰森·李饰演)对他的关照和重视。
这个工作一般人做不了,需要有强大的精神负载和理性分辨能力。
当然,最重要的还要敢于“杀戮”。
作为戈德的继任者,沃斯要通过“精神寄生”来控制目标宿体,以完成公司的要求和任务。
而沃斯大部分时候是要干掉某些人,来让客户获取不可告人的商业或政治利益。
这就是故事的基本背景和人物发展动机。
当沃斯的“客体意识”从别人的身体和意识中“撤出”后,戈德就要对她的“精神健康”进行测评,以保证她自己的意识没有被污染,携带上扮演他人所产生的“伪装心理”,从而逐渐失控。
影片中,这个流程是通过沃斯的两样私人物品——烟斗、蝴蝶标本,来实现的。
也就是说,如果沃斯能够准确说出这两样东西是不是她的、来历如何,就可以初步证明她的意识没有问题。
在“意识操控”这个架构上,《占有者》并没有采用《盗梦空间》或者《感官游戏》那样,着力描写意识中、或被意识操纵后的虚幻世界,而是把“两个意识”对一个身体的“争夺”作为了一个突破点,试图用存在主义的方式来解读身体意识和精神意识的关系。
一个原本属于机体的主体意识,和另一个侵入的客体意识,到底谁会影响谁?身体又会对客体意识做出什么样的识别和反应?
很熟悉对吧?
大卫·柯南伯格也是这么过来的,他的创作也一直都没有离开“关于意识和身体”的高概念主题。
所以,布兰登可以说是受到了老爹的高度影响。
沃斯的家庭已经开始出现裂痕。
她自己曾告诉戈德,老公迈克尔已经无法给自己“提供安全感”,而由于自己未知的状态和心态,他们将处在危险之中。
而这种潜意识中的动机,在沃斯工作的副作用下,变得越来越清晰。
任务过程中的场面闪回在沃斯眼前,明晃晃的刀子,无助的脖子,血如泉涌。
这让他感到害怕、兴奋、内疚,侵入期间的意识残留,让她的身份边界开始变得模糊。
沃斯是爱迈克尔的,但她不知道那个沃斯是否是真正的自己。
在操纵影片中最重要的一个宿体——泰特(克里斯托弗·阿波特饰演)的时候,沃斯发现自己在扮演男性的时候,有压抑得到解放的状态。
显然之前与迈克尔的婚姻生活中,她没有得到相应的满足感。
而泰特的身体给了沃斯更多的可能性,她开始对男性的身心地位产生了亲切感,这体现在他用VR监视器观察别人生活的“工作”中,也体现在他与泰特女友艾娃的肌肤之亲中。
显然沃斯在使用宿体时的经验和压力,无可避免地被带入了自己的意识中。
沃斯的开始对自己的身份产生质疑,也因困在泰特的身体中,开始重新思考自己是谁。
简单来说,她的心理性别很可能是男,并且她可能不像自我描述那样“内疚”,而是热衷于“杀戮”。
而沃斯自己的人格也渗入了宿体的行为中,她习惯于用尖锐的硬物来“解决问题”,但在用枪自我了结以便退出“连接”时,宿体的求生欲会在自杀即将发生时产生抵抗。
这很危险,任务有可能无法“干净”的完成,沃斯也有可能无法及时“撤离”。
戈德接了新的订单,客户是数据企业“佐斯罗”老板约翰·帕斯的继子,他希望借助继父的女婿泰特,来杀掉继父及其女儿,以得到公司的实际继承权。
而“瘾君子”泰特,没有亲人,没有背景,被老丈人轻视,被女友压制,是最好的嫁祸人。
在完成侵入后,影片中出现了奇妙的一幕,泰特总会看见空中飘着的一个微小的白色物质,抓过去却又空无一物,这预示着泰特和沃斯精神上不稳定的结合,也就是系统BUG。
在蓝色的房间中,导演用相似的桥段和对话,对照了沃斯面对迈克尔和艾娃的两个场景。
泰特的女友说出了跟迈克尔相似的话语,而不断燃起的激情,让沃斯与泰特的身体高度融合,之前的冷淡不再,过量的沉浸程度让沃斯享受这副躯体,同时也被这具躯体反噬了。
沃斯依旧没有用枪快速的结束任务,而是利用泰特的不满的情绪开始鞭挞“佐斯罗”的老板约翰·帕斯,捅碎了他的脸颊,还剜出了他的眼睛。
果不其然,在再次试图退出连接时,泰特的自我意识压过了沃斯,他困惑和痛苦地损坏了植入的连接部件。
此后,泰特和沃斯的意识便混在了一起,无法轻易分辨谁在控制这副身体。
一个躯体,两个意识,开始博弈。
沃斯杀了泰特的情妇,泰特杀了公司的内应并进一步压制了沃斯的意识,反过来侵入了她的记忆。
这让泰特找到了沃斯的家。
泰特疯狂的寻找着这个控制他大脑的女人。
对着迈克尔,他用第三人称说了一番话:
“如果你的妻子在清理猫窝时染上了寄生虫,而寄生虫在她的大脑中停留,又产生了自己的想法,她已变得不是原来的她,你觉得你娶的是你的妻子还是那只虫子?”
这番话同时对应着泰特和沃斯的处境,他们的思想在互相侵蚀,互为对方意识上的寄生虫,他们都已经不是自己,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
他们此刻的思想再也无法分开,所以“泰特&沃斯”杀掉了迈克尔,也杀掉了沃斯的儿子,完成了“泰特&沃斯”意识和潜意识的冲动。
影片最后的这个段落,是非常具有迷惑性的,我们从外部再也无法分辨什么才是“泰特&沃斯”的“真实想法”。
泰特和沃斯因为不同的原因,促成了共同结果。
最终,是戈德侵入了沃斯的儿子,用刀捅了泰特,才成功协助沃斯安全撤离。
泰特想杀掉迈克尔来报复可以理解,那为什么沃斯也想杀掉迈克尔和儿子?
其实在开端和片尾,我们都看到了沃斯在接受精神健康测试,这两次有一个微妙的区别:
开篇的时候,她说在得到蝴蝶标本时,感到非常内疚,因为这是她还是小女孩时杀的第一个人;而结尾的回答,她同样复述了蝴蝶标本的来历,但是并没有说她很内疚。
这微妙的区别说明了什么?
这预示着沃斯的心理态势的变化,也就是说她借由“泰特&沃斯”杀掉迈克尔和儿子的事实,彻底抛弃了自己的牵挂和身份质疑,让自己的潜意识剥离,摆脱自我的枷锁,接近更加纯粹化的“本我”。
这或许有点牵强,但是鉴于她回到家对儿子不算热情的态度,她的呐喊更像是发泄而非痛苦,而“撤出任务”之后眼角无泪,似乎也预示着她希望丈夫和儿子消失的潜意识。
其后的健康测试,在结构上与开篇完成了对照,也将主线安置在了沃斯的“心理成长”上。
布兰登·柯南伯格还是非常有才华的,《占有者》由他自编自导,但影片的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
优点自然就是表现意识植入的那段画面,用仿照腊人融化的方式,来表达意识重建的外观。
这点特别像老爷子的手法和哲学观念——即将意识和精神上的抽象概念,通过强调感官上的形式来具体呈现,借此来传达肉体灵魂合一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意识就是电波,灵魂即肉体,肉体即灵魂。
而女主角沃斯的心理成长,也是老爷子一贯的主题——进化。
虽然影片并没有明确的表达,沃斯到底是跨性别者,还是仅因权利意识,对自我认知出现了偏差,但她的身份确实是经历了由侵入和血浆带来的满足感,从而蜕变地更加纯粹。
影片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有些晦涩,以至于节奏很慢。
布兰登痴迷于用蒙太奇和虚焦的摄影来营造意识的视觉感,尤其在“泰特带着沃斯的人皮面具游走她的意识”那个桥段,体现的尤为有趣。
这种气氛营造的功力是值得肯定的,但有时候会过于形而上。
导致故事有点不知所云,再加上泰特和沃斯的精神混合这个设定和切入点,确实比较难表现,所以影片完成的结果并非词如其意。
布兰登试图要说的实在有点多,以至于影片无法确立明确的意图和方向,又受困于形而上的表达方式,有关人物和世界观的构建实际上是不够的:
比如沃斯为何不喜欢自己的家庭,为何一定要做这个“煎熬的工作”,她为何很小的时候就杀过人,戈德又有什么样的身世,是如何建立这个项目的? 同理,泰特为何能够突破沃斯的精神控制,他具有什么样的特质,佐斯罗公司到底在做什么?帕斯死了没有?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这些部分都是难以名状的模糊,有着与实验性常伴的缺憾,甚至看到结尾有种“好戏才刚开始”的感觉。
似乎布兰登无心营造一个具有完整逻辑的世界,也无意描绘更加魄力的戏剧性,而是选择在结构上完成自己的设计和设想。
但是,我能看到布兰登的野心,这就够了。
鉴于老爷子不再想拍电影了,所以我把希望寄托在了布兰登·柯南伯格身上。
我觉得是有理由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的,毕竟《占有者》只是他的第二部长片。
有趣的是,饰演戈德的詹妮弗·杰森·李也曾主演了大卫·柯南伯格的《感官游戏》,具有相似概念的两部影片,《占有者》可以看成是《感官游戏》另一种演绎。
当初老爷子早期片子的晦涩程度相当的高,拍了近10年各种实验性的片子,才通过《灵婴》得到了广泛认可。
这么看来,布兰登也许要更优秀一些呢?
*本文首发于头条号“电影stalker”
(些许剧透)
在不久的未来。有一家神秘的杀手公司。它们拥有潜入他人意识的黑科技:锁定目标,就可让特定‘员工’潜入对方意识。兼可掌控对方的一举一动,从而‘借刀杀人’,再让意识被潜入者自杀,神不知鬼不觉。但因为潜入他人意识也会对潜入者造成一定的脑损害、神志不清,所以每次执行任务后,’员工‘都得作一系列的鉴定程序。
Tasya (安德丽娅·赖斯伯勒 Andrea Riseborough 饰) 是这家公司的明星’员工‘,她有一位老公及年幼儿子。但因’工作‘,聚少离多。老公无业,靠老婆维持家计。老公每天在家还为博士论文绞尽脑汁,自觉怀才不遇。
有一天,Tasya 接到一个任务 - 刺杀一位高科技大公司的CEO。最佳的切入点,竟是被公认为依靠CEO女儿吃软饭的男友 - Colin (克里斯托弗·阿波特 Christopher Abbott 饰)。此男为与女友在一起,不惜委屈求全地在女友老爸的公司,当一名小员工,生活得十分憋屈。Tasya 潜入了 Colin 的意识后,要制造 ’男友不满未来岳父而争吵互弑‘ 的假象,从而达成目的。但这一次的任务竟发生了差错,让身经百战的Tasya措手不及...。
《占有者 Possessor (2020)》是编导 - 布兰登·柯南伯格 Brandon Cronenberg 的第二部作品。此君乃鼎鼎大名的导演 - 大卫·柯南伯格(David Cronenberg)的儿子。大卫·柯南伯格,这位加拿大籍导演,作品多以恐怖怪诞著称,他电影常出现暴力血腥场景,但在脑洞大开的情节、及骇人的画面中,多能给予观众反思的课题,是各大影展及奖项的宠儿。
儿子 - 布兰登·柯南伯格 - 顶着父亲的光环,在业内获得了不少资源。第一部作品《病毒抗体 Antiviral (2012)》便得到了戛纳影展首映的礼遇。但也因父亲的盛名,其作品多被评论拿来与老爹比较。
《占有者》也不例外。意识/梦境潜入、真实与虚幻颠倒混淆,这种题材已被他老爹及其他编导玩得不亦乐乎。只能说《占有者》有其一些特立独行的情节设计,依然没能青出于蓝。
电影依然有其值得细细玩味的地方,其中不乏让影迷们津津乐道/诟病的暴力情节。或许编导深懂 Less is more、有些事不必明说,让观众自己去解析:Tasya 是否已经厌倦了自己的老公及家庭?她个人是否有暴力倾向?明明是可以一枪解决对方,为何还要在杀害前,对目标加以肉体上的凌虐(电影中血腥暴力场景诸多:断肢、利器刺穿肉体、血浆四溢、等,奉劝心灵脆弱的观众勿看)?
电影最后安排了 Tasya 对 Colin 的意识失控,竟让对方看到了自己的意识,从而找到了自己的家人将其绑架要挟。结局是无可避免的悲剧:Tasya 的老公与儿子、及 Colin 都无一幸免、呜呼哀哉。而 Tasya 因是远程操控 Colin 意识,而得以幸免。这个看似意外的事件,是否是 Tasya 自己有意无意的安排?得以借刀杀人地把自己厌倦的家人也顺便给干掉?!
电影聪明地对以上问题都没有解答,而是交给观众自己解析。但明眼人应该可以清楚看出编导的意图:Tasya 在事件发生后,依然能冷静地进行任务后的鉴定程序,毫无愧疚之心,让人不寒而栗!
电影仗着过硬的化妆技术,尽可能不用电脑特技而是实景拍摄(Practical effect),看得出来这方面的用心及成功,值得赞赏。但比较其老爹,导演没能于电影中提出什么值得细述的课题:大公司明目张胆地窃取数据、侵犯公众隐私?这些似乎都不是编导兴趣的,人物描写也过于单薄,反而是对暴力血腥场景巨细无遗地描述,似乎有点上头!崇尚暴力?‘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但在众多愈发流于公式的大片中,这部’小‘电影还是值得一看。
7 / 10
PS: 这里也介绍他老爹的另一部作品:《感官游戏 eXistenZ (1999)》。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如果你的妻子在清理猫窝时染上了寄生虫,而寄生虫在她的大脑中停留,又产生了自己的想法,她已变得不是原来的她,你觉得你娶的是你的妻子还是那只虫子?" 这段台词很好地表达《占有者》的创作意图。沃斯是寄生虫,泰特是那个妻子,但与此同时,沃斯是那个妻子,而作为霍莉时的杀戮记忆是激发她杀戮基因的寄生虫。沃斯与藏在深处那个嗜血的自己搏斗,导演用了一个很好的细节来处理沃斯的蜕变,从开始对那只年少时杀死的蝴蝶仍有愧疚,到最后回忆蝴蝶时的沉默,证明了沃斯不再因为"杀戮"而感到愧疚。沃斯完全沉浸于泰特的世界,并且在模仿中逐渐释放自己。我觉得沃斯的完全蜕变应该在射杀丈夫后,第一次任务结束时的沃斯和侵蚀她时的泰特一样,需要重复地模仿"沃斯"的语调,前者是迷失,而后者是模仿。与泰特进行控制权的争夺时,沃斯这样说"我从未真正掌控过自己的身体",所以她射杀了她的丈夫,呼应了开头透露的线索,"她不再对迈克尔有安全感"。
尽管影片情节拖沓又混乱,但是画面和配乐挺出彩。有好几处让人眼前一亮的处理。第一个是沃斯侵入泰特意识时的处理,用大量的零碎镜头和沃斯融化滴蜡之后成泰特的场景说明沃斯"成为"泰特的过程。第二个是泰特夺回控制权,布兰登再次运用蜡像,让泰特带上沃斯的人皮面具并读取她的记忆,来到她家。最后一个则是泰特和沃斯相互控制并最终合为一体。两个人都成为了彼此的寄生虫。
2020年,科幻惊悚电影《占有者 | Possessor》
短评里大家逼格都还是非常高的,反正我是看不出什么的。
剧情不难理解,就是最后更加胡乱了~
男主的工作和女主的工作这种套娃的设定还是很有想法的。
镜头也非常的暴力,颜色运用给我留下挺深的印象,然后呢。。
就没什么然后了,基本没什么剧情可言吧,很意识流的电影了。
还是开始梳起头来好看。。
这段的描绘很有感觉~
杀了人还能各种晃悠。。
画面感不错~
~~~~~~~~~~~~~~~~~~~
有一些亮点,但是我对于意识流的电影没那么感冒,我觉得比较一般,我还是更看重剧情一点吧。
这个设定已经不算前卫了,最后又并没有挖掘出来什么深层次的东西。可惜了。
-------------我是占有的分界线---------------
推荐指数:★★☆(5/10分),谁又是本体呢?
《占有者》就好比直接从揭露两位幕后“监控者”的《心慌方·零 Cube Zero》开始整个系列
从《傀儡人生》《盗梦空间》及《满洲候选人》来比较《占有者》的异同点
//www.douban.com/people/1180239/reviews 之前两年三月的评述链接
以及相关“电影人”评述豆列(应该需要登录豆瓣)
//www.douban.com/people/1180239/doulists/all
还有香港电影魔鬼辞典
//www.douban.com/doulist/152095448/(电脑页面 可点击“香港电影魔鬼辞典”各条目开头的“李翼的广播”链接 进入比较“人性化”的排版:(
2020年的《占有者Possessor 》是布兰登·柯南伯格 Brandon Cronenberg自编自导的电影,一部重口味的科幻片,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一部带有科幻元素的重口味作品,讲述不遥远的未来,甚至也可能就是在不为人知的当下,有组织利用大脑植入技术来“占有”TA人的躯体,以及思维,借此实施受委托的刺杀任务,成功后被占有者自杀,占有者全身而退(未果)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其实跟布兰登今年的《无边泳池 Infinity Pool》有着异曲同工,只是那个所谓的高科技组织“扩展”成了境外孤岛上的“国家机构”。后者初看起来,类似于那种美国公民在一个通常的第三世界国家受到不公平(法制)待遇,比如1978年艾伦·帕克 Alan Parker导演,奥利佛·斯通 Oliver Stone编剧的《午夜快车 Midnight Express》,但一个峰回路转后,就发现《无》基本上就是《占有者》的姊妹篇,讲述的是同样一个“高科技”脱罪(未果)的故事,只是高科技由精神技术控制,变成了自我克隆。
而这到底算是作者导演的不断重复相似主题?还是科幻重口导演的元素排列组合呢?
应该是兼而有之吧……
像《占有者》里的精神技术控制,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以技术及想象力的不断发展,而花样翻新,以不同的形态出现……比如中国自古有“叫魂”,特别是在满清乾隆年间变成剪人发辫后作法,据说就能控制人的心神,为其所用的一种妖术。
而在电影中,较文艺走向的是1999年的《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 Being John Malkovich》,相对较科幻类型的,当然就是2010年的《盗梦空间 Inception》。
至于二者相对兼而有之的,应该要数1962年的《满洲候选人The Manchurian Candidate 》,以及2004年的翻拍版本。
《成》中并没有什么杀戮,男主角是一个卑微且不失阴暗的木偶戏表演者,为了生计去一家位于奇怪楼层的公司工作,此处的奇异和哈利·波特中的站台有着异曲同工,男主角当然没有就此发现魔法学校,却发现了一条通往演员约翰·马尔科维奇大脑,或者一开始是视角的通道……就此,他木偶操纵的职业“本性”越来越表露无遗,难以自控,无从收拾。
《成》中也没有看得见的高新技术,更像是一出现代都市传奇,而且欲望本身涉及的也无非是控制,性(异性与同性之间),以及某种绑定式的世俗成功……而与赤裸裸的杀戮无关,毕竟都可以毫不费力的“诛心”,又何必杀人呢?更何况是血淋淋的。
而《盗梦空间》与《占有者》有着更多一些的元素共通,比如一个行动小组,一个商业社会中的权力之争,利用飞机的“时间差”来开始一个行动,当然还有所谓各层潜意识的“干扰”……当然不同之处在于,《盗》比《占》在细节上要丰富许多,就好比从地毯的细节,以及陀螺的转停来判断是真是幻。而这些在《占》中似乎并不是编导所关心的焦点。
特别是在《盗》中行动小组的“终极”目标,只是要“人”不知,鬼不觉的在对方的“心”中植入一个理念,而不是要完全控制TA,用来杀戮,并且在得手之后,原地“爆炸”毁灭。于是《盗》中会做得更为小心翼翼,不留痕迹,而《占》则更为直截了当,甚至是简单粗暴的。但另一方面,《占》在视听的某些层面,又在预算范围内做得极其唯美……这样的反差,给人的感觉是先精心做好一件脆弱的艺术品,然后在拍卖之前,亲手将其摔碎!
同时可能也像布兰登2012年的《病毒抗体 Antiviral》中对于男主角演员的选择上,远看是极为瘦削和苍白,而特写中则会发现他皮肤上满是那种如同胎记般的斑痕……可以说是一种白净与斑驳的矛盾共同体。
老实说,诺兰与很多美国导演并不相同,不仅在对胶片和实拍方面的嗜好,更在于对幻想空间衔接方面的想象,以及用电脑特效展现上的取舍。于是《盗》虽然在很多“逻辑”细节上是丰富的,但对于从现实到梦的进入,以及各层梦境之间的衔接上,又相对呈现出某种粗略来。
至于两版《满洲候选人》,则完全是以近似于希区柯克的悬疑视角介入,整个“行动小组”,或者说“特别情报机构”,几乎是隐在幕后,而不像《盗》《占》那样是一开始就站到前台的。而且两版《满》,特别是1962那版,把更多的焦点都聚集在“被占有者”身上,表现他的惶恐,懵懂,错乱,以及反抗……在这一点上,《占有者》虽然也有一定的笔墨,但更多是以占有者和被占有者之间的争夺主控权来展现,那其实更像是一个双重人格症者的天人交战,争夺哪一个能成为显性人格的惯有戏份。
当然提到布兰登,似乎永远不可能不提及他的老爹,便是大卫·柯南伯格,毕竟布兰登并没有改名换姓,更没有在自己的电影中,竭力回避那种几乎是“遗传”式的影像风格及主题。当然相比较大卫的电影,布兰登的作品在科幻主题上更纯粹一些,影像风格也更极简一些,而不会像他老爹那样更喜欢昆虫,以及卡夫卡式的人的异化,还有那种塑胶式的道具,和斑驳,甚至是污浊的空间环境……
举个比较的例子,如《黑客帝国》中也有那种虫子进入肚脐眼的镜头,或者那种机器章鱼的设置,但画面本身肯定是“净化”过的,以彰显一种科技与未来感,以及实验室般的精确,而不会执着于呈现昆虫的汁液,以及肉体在异物进入时的非常规反应,甚至是一种扭曲的快感……
而在道具设置上,如果说早期大卫的电影,是出于成本与技术上的考虑,于是大多都是胶质状的,但后来渐渐成了一种无法“摆脱”的风格,甚至到去年的《未来罪行》,可以说是文艺大牌云集,但那种类似于2012年《普罗米修斯 Prometheus》中机械外科手术场景,虽然在剧情中是被转换成了某种行为艺术表演,但在细节效果上还是做得“胶质”感十足。
不只是外在的视觉画面上,内在的主题与精神同样也是,“肉与灵”当然是人类电影“永恒”的主题,太多的导演终极一生去探讨肉体,痛苦,选择,精神和信仰,而大卫·柯南伯格看起来也是其中之一,但最特别的地方却不是摆脱臭皮囊,实现精神与灵魂的升华(不管是果或未果),而反过来恰恰是对于肉体本身永无止境,不可抑制的痴迷,与纠缠……
而父亲的这一癖好在儿子的《病毒抗体》中表现得更为露骨一些,特别是片尾那有着机械把手形状,同时又兼具人类肌肤外表的“人体工程学”设计……而在《占有者》中,则相对要“贫乏”一些,对于肉体本身的展露,更局限在片中一些重口味的杀戮和折磨镜头中,比如肖恩·宾 Sean Bean的眼球……至于这是否有必要,则可能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其实在大卫的电影中,我个人更想拿来与他公子的《占有者》进行比较的,倒不是看起来更为接近的1975年的《毛骨悚然Shivers》,或1983年的《录影带谋杀案 Videodrome》,反倒是1999年,据说布兰登也参与视觉特效制作的《感官游戏 eXistenZ》。
大卫的电影中,通常会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所谓正常的,另一个则是异化,或者精神的。但问题在于,他跟一般北美导演不同,所设计的那个所谓正常的世界,本身也是怪异和奇特的,而且也不刻意强调两者之间的区别,以及过渡,于是所谓的两个或者更多的世界,往往是水乳(血)交融,混作一谈的。
《感官游戏》在其中相对来说,是比较清晰的,因为有“游戏”这一关键词,而男女主角则是裘德·洛Jude Law扮演的看起来对于游戏一无所知的“保安”,而后来也在《占有者》出演的詹妮弗·杰森·李 Jennifer Jason Leigh,则扮演一个女王般的游戏设计师。影片从一个铁粉试玩大会上的刺杀开始,接下来男女主角就非常“离奇”的开始逃亡,还边逃边玩。女主之所以不回自己的游戏“总部”,理由是怀疑刺杀者就是自己的合作伙伴派来的,虽然这个理由不能说一点都站不住脚,但也是很不寻常的,就像是女主角自始至终一直在逃避关键问题的所在,而这一点在通常的科幻或奇幻电影中,都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类似的情况在《占有者》中其实也是很明显的,虽然在后半段中男主角的戏份似乎不轻,但他其实始终还是个工具,就算是反抗了,也还是悲剧性的结局。而真正在这个“游戏”中占主导的,其实还是女主角,以及同样由詹妮弗·杰森·李 Jennifer Jason Leigh扮演的角色,虽然后者只在片头和片尾出现,但所起到的作用,在《占》中至关重要。
和《感官游戏》相近的人物设置,就是两大角色对于整个计划,或者游戏都是知情的,而不像一般此类型电影中,第一主角都是被蒙在鼓中,然后通过一些端倪,以及提示,慢慢的将背后的真相如拼图般拼出来……
《占》与《感》中的两大关键角色,都不懵懂,更多的是应对别的角色对于其掌控权的挑战,修成。如果说裘德·洛Jude Law的角色一开始还是相对而言的“局外人”,那《占有者》中的两大女性角色则自始至终是幕后操纵者,片中甚至都不需要介绍两者的来历,进入这一计划的过程,这就好比《心慌方 Cube》系列,不是从1997年文森佐·纳塔利 Vincenzo Natali自编自导,展现被困在立方体杀戮迷宫中的六大“受害人”的第一部开始,而是直接从2004年揭露两位幕后“监控者”的《心慌方·零 Cube Zero》开始整个故事。
“Like father like son” is a stock, even faintly vexing expression subjected to the gilded youth, but in the case of Brandon Cronenberg, it is more than apposite, POSSESSOR is his second feature, a taut, sleek body horror corker that papa David can be proud of.
Tapping into the similar ground of inhabitant/host dyad explored in his father’s EXISETNZ (1999), not least by the presence of Jennifer Jason Leigh here, both star in both films, POSSESSOR uses this hard sci-fi invention of body-possessing as an unethical means of assassination. It is operated by an unspecified organization whose killer of the first order is Tasya Vos (a transmutative Riseborough), and Girder (Leigh) is her superior.
Not everyone is cut out for occupying the body of a total stranger and using that body to shed blood, Tasya is also affected by occupational hazards. In a recent case, whiling possessing the body of a girl named Holly (Graham, pulls off a startling opening gambit with élan), instead of a surgical killing with a gun, Tasya opts for a method involves much bloodletting, and when it’s time to “pull out” after snuffing the target, which indicates Holly commits suicide, perversely, Tasya is unable to pull the trigger.
Her next job, the host is Colin Tate (Abbott), who is going to marry Ava Parse (Middleton), the daughter John Parse (Bean, and Cronenberg archly joshes viewers with the actor’s rep of high-level on-screen demise), the CEO of a massive corporation, and her targets are both Ava and John. Interestingly, inhabiting a male body triggers Tasya’s latent animus to become more dominant during copulation, along with her blood-thirsty leanings, and the difficulty to “pull out”, an internal grudge match between Colin and Tasya takes shape in Cronenberg’s masterfully conceived and reified visual legerdemain: monochromatic repression, blurred and distorted montages, waxy transmogrification, etc.
POSSESSOR, in spite of its impression of foreshortened scale and logic (the perplexity of “pulling out”), even the central tug-of-war between the possessor and the host is left much to be desired (whose clarity is significantly wanting), vaunts Cronenberg Jr.’s genre-savvy instinct and execution, both Abbott and Riseborough go gangbusters in terms of emotional commitment, also the fair amount of gore and eroticism finds its balance without going overboard. Then, there is the surprising, twisted ending, unmasking a sinister undertow that expunges empathy and the last barrier between a human being and a killing machine is chillingly removed.
referential entries: David Cronenberg’s EXISTENZ (1999, 7.0/10), DEAD RINGERS (1988, 7.4/10).
父子二人都是虐杀高手,执行个任务有枪不用一定要铁棍插嘴,可谓一门忠烈。
故事还行,色彩、画面和配乐都可以,但Andrea Riseborough饰演的女主,怎么看着很苍老,额头皱纹那么多,还不到40岁呢
人物和故事都太单薄,难以支撑起这个花哨的视觉。当我看到肖恩·宾后,我立刻就被剧透了……
小黄小暴力~影像风格比较独特,画面色彩和视效设计都有眼前一亮,剧情融合了许多潮流元素,细节中处处包含抽象模糊的信息,调动观众参与情节的思考和解读。只是晦涩的表达和缓慢的节奏赋予了这部片强大的催眠效果,要喝杯茉香奶茶加芋泥芋圆打起精神才能勉强看下去
某种程度上,布兰登和其父(大卫·柯南伯格)有什么风格上的继承,唯一的联系也许是“Sci-fi”这个好莱坞式的类型概念,“柯南伯格化”通常被用来指涉一种血肉机器,或者是二者不再区分的后人类状态,而布兰登则以炫目有如加斯帕·诺的风格却展现了一种肉体—机器的古典二元论,表面上来看,它是一部未来主义的时尚大片,充满了新art deco风格,关乎记忆,性别等等的流动性,但实际上,无论是幻觉还是观念,《占有者》是一部廉价的中产肥皂剧,所有的概念都为一种前技术的情感,回忆等cliche进行服务,我们甚至可以大胆猜测,如果直接让布兰登玩一个观念导向的反情节,也许影片该不会如此不堪入目。
3.5 单薄的剧作无法支撑起长片应有的体量,由因追求形式感所产生的废篇堆积而成。当观众耐性失去后转而寻求于期望再次看到蒙太奇段落而非剧情的推动,恐怕导演也没想到自己的电影会被这一段落暄宾夺主吧。视效的呈现功底是可以的,弱在缺乏他爹作品中的文学性去对高概念题材进行形式上的填补。
“谢谢你带我认识了自己。”
万刃穿肚,铁棍撬嘴,颤抖断指,相融血亲;认知替身丢失自我,阴阳合体屠戮全家;没有导演前一部长片《Antiviral》那么极致风格化,但故事要狠了许多
腥红气四溢的摄影,冷色调的城市氛围以及对死亡不懈余力的展示;不得不承认它构建了个充满可能性的故事世界,仿佛像一部科幻题材剧集很高级(或是很震慑人)的引子。但输于它对Jennifer Jason Leigh为代表的角色以及背后的故事浅尝辄止,很多时候它只是沦为一种VR似的展示,不停地在所谓虚实之间摇摆,却未有想过它希望真正完成的结论。
很黄很暴力。
这部影片属实今年不容错过的一部科幻惊悚片,导演的色彩用得实在是太棒了,蓝色的癫狂,红色的罪恶,把占有者的内心完美地诠释出来。我觉得苔丝其实至始至终都控制着科林的身体,她只不过是想借用科林之手杀死自己的丈夫(比如做爱时幻想自己丈夫被割喉,以及后面的蝴蝶都有暗示),因为女主渴望的爱情是以她为主导的爱情,从女主与她丈夫和与艾娃的做爱的享受程度我们可以看出女主更喜欢在爱情方面占主导的位置,她是一位绝对的占有者。我特别喜欢导演在精神融合时的蜡像化的设计,这个真的惊艳到我了,这个镜头绝对是今年科幻片里数一数二的惊鸿之作。占有者不仅是肉体上的占有也是精神上,生活上的占有。
子承父业 and then some — Cronenberg Jr.’s clinical attention to colors and shapes and willingness to embrace narrative enrichment are at once an upgrade from and a sideway extension to his father's B-movie body horror. Also, filming violence should be a privilege reserved for truly visionary auteurs like Lars Von Trier and this father-son duo. Top 2020
寄生大脑控制宿主杀人的创意非常棒。看似清冷的基调实际上杀戮场面跟slaughter类型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剧情上有很多坑没填,比如女主作为杀手的动机,但是不影响整体的冲击和呈现
影片设定很有趣,有一点类似导演他爸的<感官游戏>. 片中意识传输的桥段设计(熔蜡定格)让人眼前一亮, 男主'套娃'式的工作也很奇特. 很多镜头非常暴力, 但剧本结局处理的较合理, 没有落入强行反转的俗套. 整体来说完成度较高. Metascore评分较为合理, 7分左右.
与处女作相比,还是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并同其父亲早期作品的气质愈加趋同,然写作能力依然欠佳,我们看到的仍不是期待中的柯南伯格式“影像病例报告”,当酷烈的视听组织能力与邪魅的物理特效成功化为父子间的传承纽带,布兰登接下来急需改进的,是对传统短片式做戏手法的摒弃,在畸变的人与科技面前,情节化的扭桥毫无任何严肃性。
学到了他爸那种暴力的皮毛,镜头的节奏和情绪方面还和上部处女作那会儿一样干,其实这种剧本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故事或者如何结尾,而是这个故事最后能不能有更深层次的解读,这种没有的,充其量就等于《黑镜》的新一集。
到底是两个灵魂的意识冲突还是杀手嗜杀的本性使然,好几处设计都特惊艳,诸如女身男性器官和男宿主与杀手脸皮融合,重复两段女杀手拿着蝴蝶标本自述:“这是当我还是个小女孩时,杀掉一个人的纪念品。”这段已经给出了答案了。剧情表面看挺迷惑人,但细节都讲得挺明白。影像风格很有特色,不流俗,我个人蛮喜欢
影像风格太好了,完完全全长在审美点上。可惜剧本太浅,视觉与暴力奇观并未将内容导向更深一层的挖掘与探讨,空有形而乏神。其实作为主旨的人的解离与表演性,也完全在我的点上,女主站在家门外反复排练见到家人后要说的台词,那是我一直在日常生活中干的事前三十分钟我的代入度还是很高的。可惜后面一路平铺直叙的暴力展示,反而让我抽离出去了。
完全是短片的体量,摄影上再强调个性也撑不起极度空虚的文本和人物,再加上大可不必的血腥,整个片子看下来很难不让人怀疑小柯南博格其实是在卖弄风格和形式
确实恶心到了,有人可以做出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