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y Warhol Diaries这部Netflix拍的纪录片,一共有六集。是用AI合成的Andy Warhol的声音,来读由他生前助手根据他历经多年的电话口述记录、整理、出版的日记,配合早年的影像资料,电影、画作,以及与他相熟的朋友、亲属、前员工、合作伙伴的讲述,来展现Andy Warhol一生中一些私人和艺术领域重要的阶段。
Andy Warhol 的一生真是短暂、灿烂、神秘、放纵、勤奋,又充满悲伤和不幸。他是波普艺术的“教父”级领军人物,是有超强商业头脑的现代艺术家,一生致力于把自己当作艺术品来打造(标志性银色假发、出格的言行、与众多名人的交往)和经营。
他1928年生于匹兹堡,父母是捷克移民。早年到纽约闯荡,成为有名气的商业插图画家。自己成立工作室“工厂”,逐渐吸引了各种前卫、嬉皮的青年艺术家,加入他的团队,拍电影(很古怪或限制级的)、画画。他最先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创作了成为其代表作的罐头、玛丽莲梦露肖像等视觉艺术作品。1968年在工作室遭在“工厂”呆过的女权主义者枪击,几乎丧命。经手术幸运地活下来之后,他关闭了“工厂”,继续经营杂志Interview(他曾到白宫采访南希里根,并将其作为封面人物),接肖像画订单。他是各种名人派对的座上宾,出没于纽约各个最火最酷的酒吧夜店,身边俊男美女围绕,夜夜笙歌,也善于利用自己的名气,在一个团队的协助下营销自己以及自己的作品。在感觉才思枯竭时,他会去给时装走秀做模特,拍变装(就是穿女装)照片,和年轻艺术家来往,去进行新的探索,和寻找激情。
他是生前从未承认也未否认过的同性恋。先后有两个长期的恋人(图5 的Jed Johnson和图6的Jon Gould)。1960-70年代的纽约,是同性恋艺术家“天堂”,直到1980年代,出现被称为gay cancer的AIDS。他认识的很多名人都相继死于AIDS,他的男友Jon也是(1986年,33岁)。他自已却很突然地在58岁时(1987年)死于一次摘除胆囊的手术。他的家人对医院提起医疗事故诉讼,后来庭外和解。
通过看这部纪录片,才知道,常见到的波普艺术作品(乱七八糟的色彩丰富的怪物,以及各种线条色彩的抽象人形)的另外两位艺术家是Jean-Michel Basquiat (图7、8)和Keith Haring (图9)。他俩和Andy Warhol都颇有交集。Andy 和 Jean-Michel 有一段时间交往非常密切,经常一起出入,曾经在1984-85年合作艺术作品,但因为当时的艺术评论-大致是说Jean-Michel图Andy的名气,使得年轻的Jean-Michel感觉很受伤,两人关系疏远。Jean- Michel 在1988年死于嗑药过量,年仅28岁。Keith Haring于1990年死于AIDS引起的并发症,年仅31岁。Andy的前男友Jed 于1996年死于飞机失事(48岁)。
我本来以为在记录片里会看到上面那几个重要的人回忆,结果看到影片快结尾处,这几个人全都早逝,而仍然在世的朋友、亲属、员工等出现在画面里,讲述他们的回忆,原本出现在早年影像里年轻的俊男美女们,现在也都是垂垂老矣,令人唏嘘。
Andy Warhol是太复杂和丰富的人物。以上只是看过纪录片记的一篇“流水账”。
看了两集,被Warhol强烈的商业意识惊讶。艺术家和佛教徒的策略差不多,从权贵入手,secure定价权/话语权,即便他们的最终目的或者艺术形态都是面向最大众。但我感觉Warhol的历史评价会越来越低
存留下的大量珍贵影像以及艺术作品丰富了纪录片的内容,再加上亲朋好友的记忆描述,让Andy的性格更立体,也让日记展现的内容得到补充与修正。Jed无疑教会Andy如何去爱,Jon是Andy的挚爱及深爱,Michel则思想契合知音之交,这3位结局都很惨,最让我可惜的是Jon。
艺术讲的不多,主要是扒一扒Warhol和他的男朋友们❤️想好好过日子的Jed,隐忍又爱的深沉的Jon,直率可爱的Basquiat,个个都才华横溢、帅气逼人。跟他们在一起时,率真、执着、敏感的Warhol很多时候显得卑微又脆弱,但其实聪明如他,是他选中了他们,纵容了他们的“攀附”。The master hides his weakness, the grandmaster uses his weakness.
没想到安迪沃霍尔跟我想象的很不一样,我以为他是像Anderson Cooper那种出身很好的贵族青年,没想到银发是假发,而且来自农村,而且他也有得不到的人,再有钱社会地位再高也没有完美的人生啊
unique soul,率真,浪漫,执着
已知Andy、福柯、Kanye都有容貌焦虑
音乐很不错 远超过纪录片的品质
AI人声模拟的噱头+故事汇编了一下确实说来说去就那些事
17.3G。纪录片。因为出了一本他的自传书籍而拍摄。了解了一些他的生平,有商业头脑。
Netflix. 他消费了美国文化,美国文化也在持续消费着他。又见到可爱的basquiat,讲他不喜欢人群,又或者觉得一切无聊,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闻风而动的艺术藏家们觉得他快要死了,所以要来收藏,也是悲伤又现实。"america is a very complex, violent, crazy culture."喜欢最后一集采访者拿着Andy The BIG C的作品问Christopher Makos,这个C是不是gay cancer还是 christ,他说,你怎么知道的,也许他只是觉得C这个字母很适合填满这个空白。Andy对于‘重复“的迷恋,Partner Jed Johnson(有个双胞胎兄弟Jay Johnson),Partner Jon Gould(有个双胞胎兄弟Jay Gould)。那个要拍卖Gould妈妈家东西的中介,以为是个$25的水彩画“家庭日用品”,因为发现了Andy的手写,顺带找到了KEITH,KENNY SCHARF, JEAN MICHAEL BASQUIAT的作品。
如果你能意识到Andy Warhol等同于美国的达芬奇,你就能明白他的传记与纪录片或者电影,总是隔几年就有,也许讲来讲去都是那些故事。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文化象征,他已经不仅仅只是艺术家,他是一个传奇故事,一个同性恋,一个移民二代,第一个拥有并自建大量影像档案的名人,所有一切构成了一个路径与切口,并借由他的故事通往着战后-80年代或者到今天的所谓的“美国”。
他是现代最伟大的预言家,一个小镇青年、平面设计师,一个有容貌焦虑的人,一个同性恋者,一个剥削者,一个最纯粹的纽约客,一个从不掩盖对名利的渴望,并一直处于名利漩涡中心的人,一个永远戴着面具的人,一个孤独的人,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一个商业奇才,一直嘲弄世界……他也可能是最适合被拍成纪录片的名人,他本身就是最优秀的记录者,周围也总有优秀的记录者环绕,因此留下了无数影像资料。再加上用AI模拟出的第一人称朗诵私人日记的旁白,对还在世的当年围绕在他身边的人的取材,以及弥漫全剧的动人配乐,足以打动每个对那个群星璀璨的年代有所向往的人。
无论把安迪沃霍尔归类为怀疑主义还是享乐主义或是虚无主义,安迪沃霍尔这一生都揭示出一个清晰无疑的既定事实:艺术已经死了。留给艺术的只剩下奢侈品的外壳。
Resemble AI读日记太逼真了,影像资料也很多……人过世后,他的日记只好任人摆布,他再也没办法干涉哪些不可以发表了……生前把日记交给助手打印,似乎准备好了要被别人看见,这给日记的可靠程度、私密程度打了折扣,加上助手又以时过境迁的视角重新梳理过去发生的一切,解读其中的因果。至于比较少谈及的艺术,杜尚曾说:任何一个天才艺术家,一生数得上的创造也就四五件,其余不过是投稿交稿,类似商人做买卖……安迪·沃霍尔擅长批发,以量取胜,也一直努力开发下一个热销模式。
一个商品时代的伟大商品
sad story really sad | 安迪 太惨了 被扒得一丝神秘感都没了 活脱脱被讲成了一个 觉得自己难看 没有自信 补偿心理各种创作各种刷存在感 情感上很作 还伤害伴侣的gay
在warhol的自述里,他是想和cool kids一起混的nerd。纪录片集中在这个视角,给观众一种他才是弱者的错觉。不是的,他一直是天才和教父,是别人攀附他,他挑选一些人纵容他们的攀附。a master hides their weaknesses, a grand master uses his weaknesses. 他是self-invented 性冷淡机器艺人,也是艺人背后经营有方的经纪人,作为经纪公司经理同时还能搞创作,创作的成果又由艺人演艺出来。
六集,六个小时,每集只有开头稍微讲点关于艺术的内容,大量篇幅是在说沃霍尔的八卦,尤其关注他的同性恋生活。比如他在媒体面前并未承认过自己是同性恋,而使用的无性恋这个词,比如沃霍尔被同性伴侣刺杀,杰德·约翰逊、乔恩·古尔德、让·米歇尔三位伴侣的故事,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尾声是沃霍尔向宗教回归,不仅在个人生活中每周参加弥撒,还在艺术作品里大量融入相关主题。由帕特·哈克特编辑的沃霍尔私人日记构建的沃霍尔生平。奈飞出品纪录片。
“But I don’t want to talk this morning”
Eating and learning. What a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