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两部温暖的纪录片,探寻宝岛各地十余个市场,展现了市场中普通人奋斗而温暖的情怀。导演兼出镜主持李明璁,社会人类学博士学者,专长为大众文化研究,采用的是田野调查工作方法。本片两个系列获得第55届当地年度节目创新奖。 这部记录片的最大亮点就是“爆炸头”学者,放下身段,走入市场寻常百姓摊位,一个劲地“哥哥妺妹阿姨阿伯”地叫,现身在各个小摊点,与各位摊主聊天共情。本部片子关心细节,但没有被琐碎所困扰,能够提炼总结,对人性人情作了提升。 人情温度。 一个小摊位往往是一家人共同努力奋斗,共同生活的地方,世事艰辛,但又能一起努力,一个小店往往养活了几代人。 应时而变。坚守几十年的打拼,但又往往不是墨守成规,时事变化,经常创新才能够立足,一个小生意也能生存和发展。 自强不息。一个小摊,一个小店,经常会受到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的影响,往往又没有很大的人脉和财力支撑,小摊,小店靠的就是摊主,一家人自强不息的奋斗。 专注精进。一个小店,一个小摊,往往是一个产品,一门手艺。从小处入手,从细节入手,精于各类的专业技术,让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往往是体现了专注职业的精神。 接地气,同时又能够体会出人生的经验和意义,这是一部文化产品受到欢迎的基本品质。
放平心去看会觉得很踏实,要更惜物惜福解禁后好想去待个15天
华语 纪录片 2021
对在烟火气中长大的孩子来说,市场简直是一个小的人情浓缩地。想到小时候每天早上跟着外婆去家门口那一路摆摊的小贩上买早,闲唠家常,也想到在姑姑开的小超市里当老板娘算账,招揽生意,日子总是那么漫长而美好。希望时间能过得慢一些,让这些人情味留的久一点就好了。ps:我上辈子一定是生活在湾湾,不然这疯狂的心动真不知该从何解释。
看完不仅很饿,还很暖。想到自由行年代如白驹过隙。我立马看一集康熙美食单元逃离现实。
我在市场待了一整天,他们在市场待了一辈子。
市场不死,只是凋零。最喜欢菜车那一集,这或许就是真正超出生意之外的人情味,是人与人之间最淳朴的连结。扣一星理由同前作。
台北不是我的家
5月疫情居家后看过最治愈的片子。初看平平无奇,慢慢发现传统市场的烟火气和人情味最为珍贵,卖家与买家都平和乐观,特别是台中菜车那一集。很喜欢李明璁旁白那种个人风格。
同樣是社會學「紅人」,李教授雖然也是在搵食,但這個搵食卻又完全不失身份(李明聰教授確實很紅,其實不用加引號的)。希望可以做到「我又又…又在市場待了一整天」🤣
跟着主持人逛市场这种拍摄方式导致内容零散,但篇幅和旁白又太focus主持本身,所以会觉得“市场”缺了点灵魂。但是,很喜欢每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以及那些努力生活的人,尤其每天到山上卖菜的流动菜车老板阿峰与买菜人们之间那种浓郁的人情味,最为难得。
喜欢菜市场、老社区、流动摊贩和家庭伦理剧,只要这些东西还存在,世界似乎就还没变得太坏。项飙老师在《把自己作为方法中》中谈到:“大家一定要对自己生活的小世界发生兴趣,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生活讲出来,做一个独立的叙述——也不用分析,就是叙述。”当什么都改变不了的时候,至少身处“凡尘俗世”中叙述着附近生活的“我”始终是个确定性。
好馋好馋好馋
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无意间看到,一集转粉,查了节目单每天早上11点打开电视追着看。每集都很有意思,看主持人“傻傻的”就像自家表哥,疗愈的同时又有高度,完全没有学术人士的架子。是我最喜欢的故事中见真理的作品,墙裂推荐。
最爱菜车那集
真好
我又在电脑前坐了一整天,思考自己当年为什么没去台湾旅游?😶 (整体没有第一季工整,最后一集有点像番外。)
最喜欢台中东势山区菜车那一集。开车卖菜的阿峰老实憨厚,认真负责,没有丝毫夸耀和刻意,却洋溢浓浓人情味。
人间之所以还值得流连。
展示了人间烟火。
是宣传片,更是风情片,当最要还是充满人情的宣讲。都是人间烟火气啊,人只有活在烟火气中才可以.....片中有:菜车服务山区、仁爱市场老店、澎湖北辰市场、台南新化市场、屏東中央市场、嘉義東市場、龍岡忠貞市場。看见了二代货郎、基隆跳手、炸枣和海鲜、老街米食文化、太空棒种子行、美食人间药、多元族群的共生、还在桃园忠贞市场看见了当年从金三角被撤退到台的军人家属二代,现在专卖东南亚地区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