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看完了模仿犯,好看到让我这个很懒的人都想写点什么,我是一个非常爱看悬疑剧的人,这部剧和普通悬疑剧的感官刺激不同,让人看到更多的真实,看到不同人的内心。看这部剧的时候总会想到另一个我心中类似题材的TOP1电影《踏雪寻梅》,他们都探寻了真实的犯罪心理,深层的人性,以及真实压抑的社会。 这部剧让人看到一种“天生的表演型恶人”,他们完全没有一点人性,不会被亲情羁绊,从小就会在众人面前表演善良,感到不被重视时就会发疯,用一起起血腥案件,发泄自己内心的愤恨(有时也不发泄什么,单纯就是为了爽),同时用真人秀式的“剧本”报道方式,引起众人关注,引导舆论继续sha人,享受控制生命并站在世人之上的兴奋感。 联想到近些年的“恶小孩”事件,他们残忍的笑脸立刻浮现在脑海,他们是还小,但他们真的没有心。他们的恶,与原生家庭,与成长环境无关,根本没有什么童年阴影,就是天生! 当然,剧里的善良、正义、信任等等情感也都是真实的让人触动,并没有无脑的不符逻辑的情感,父亲真的会为了女儿去杀人,警察也不是在面对极恶之人时还能保持理性。剧中还有句话让我感触很深“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应该无条件的爱你”,是呀,活在这现实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很累,即使ta是父母,是爱人,但他们与我们一样,也是活在烦恼与痛苦中的人,无法时刻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与包容。所以,不要让自己的任性,错过心中重要的人。 不想拉踩同期有“烂尾”嫌疑的大陆剧,只能说台剧对人性的恶与现实的社会挖的太深了,太真了,太大胆了,让我们真正的相信,人不都是善良正义的,也不都是会知悔改的,那些天生的恶,很可能存在在我们身边,窥伺着我们,精心伪装,策划他们可怖的演出。也让我们看到,社会中有许多无形力量,总会阻碍寻找正义的道路,但这种对抗也许就是心中大爱的存在意义,仅是想象到受害者们的嘶喊,也会想拼尽全力地去救他们,尽管是陌生人,也会为他们感到切身的痛苦。写到这里,突然很想感谢那些保护我们的可爱的人们,也为你们感到心疼,请你们也好好照顾自己。 最后,再强烈推荐一下这部剧,近期心中TOP1,希望能看到更多这样的好剧!
看完整部剧,你是否觉得幕后的凶手莫名其妙,不可理喻?
但仔细想想,这不就是我们每天看到的网络现象吗?
标题永远是耸动的,故事永远是夸张的,民众的反应永远是盲目狂热的。
“娱乐至死”、“乌合之众”、“景观社会”……这些上世纪的经典社论,精准预言了我们当前的社会环境。
每当一个新闻爆发成热点,真相是什么,我们真的在乎吗?
没有多少人关心真相。我们只想要一个迎合我们情绪,宣泄我们情绪的娱乐景观。
面对严峻的社会议题,我们戏谑、冷漠,面对和自己想法不一致的声音,我们嘲讽、谩骂。
所有的热点新闻,都仿佛一场热闹的集市。这里面有人表演,也有人鼓掌。
我们总是风风火火地来了,又一地鸡毛地散去。
这确实是一个人均「变态」的社会。网络上充满戾气的发言,与现实生活中的一片苟且“祥和”,互为对照。
我有时候甚至觉得,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看上去温和可亲的人,在背地里很可能是另一副模样……
所以很显然,《模仿犯》中的那位「变态」杀人魔,更像是一个“拟人化”的隐喻。
他的形象,其实就是我们网络现状的一个缩影。
可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这位变态杀人魔能够如此精准的操控舆论?
他才是那个制造苦难的人,却打着“公平”“正义”的旗号,到处耀武扬威。
他向社会散布恐慌,煽动民众不满情绪,只是为了给真正善良,被迫害的人继续「施压」。
如此变态,究竟图什么呢?
「施压」的本质,是权力欲的释放。「施压」和「虐待」一样,都是通过伤害别人,来确证自身的优越感。
就像在古罗马时代,上至皇帝,下至暴民,都具备同样残暴的人性。
他们挑选奴隶和死刑犯,在角斗场贡献一场场刺激,血腥的娱乐演出。
是的,无论皇帝还是暴民,都将别人的苦难视为自己的享乐。
当他们舒适、安全地围绕着角斗场排排坐,看热闹的时候,角斗场里的苦难反而更加突显出他们自身的优越感。
“我让你去死,只是为了找点乐子,但你无法反抗,只能服从。”
这就是权力带来的快感。
剧中还有一个细节,就是所有受害者均为女性。
然而,女性在这里仅仅只代表一种性别吗?
不,它还代表一种固有印象,一种特质。
女性给人的感觉,总是“柔弱可欺”的,女性在这里隐喻了实质上的弱势群体。
男性与女性,施暴者与受害者,他们也构成了一对权力关系。
而权力压迫的作用,就是转嫁苦难。
施暴者把对生活的不满,甚至把对自身懦弱无能的不满,统统嫁祸到受害者身上。
他们伤害了别人,却能叉着腰说:“你看,都是你们弱,都是你们自己造成的恶果,是你活该。”
比如所有关于女性被强奸被暴力伤害的新闻,总有网民会先去指责女性。 仿佛指责别人,就能转嫁掉自己的恐惧不安。
仿佛崇拜强权,屈服强权,就能成为强权的一部分,就能免于承认自己的懦弱。
是的,当一个人无法战胜一种力量的时候,他就渴望成为这种力量本身。
我的意思是,当有些人恐惧苦难降临到自己身上时,就会试图成为苦难的一部分,先对别人展开施暴。
转移苦难,制造苦难,煽动苦难,并成为苦难的一部分……就是大部分网民获得片刻心安的精神胜利法。
然而,这种盲目的网络暴力,并不能真正免除苦难。
就像权力并不能使人真的强大,权力只能使人“显得”强大。
权力只是一个掩饰。它掩饰了人们心底的自私怯懦,虚伪短视。
当一个人主动用权力对别人施暴的时候,他其实隐蔽了真实的懦弱的自我,同时,又享受到了一种赢得虚假胜利的自我。
这部剧的名字起得多好,「模仿犯」。 那么,究竟是谁在模仿谁?谁在崇拜谁?
施暴者的权力是不是真的很诱人?你要主动去模仿他吗?
每个人都自以为是权力的主人,结果到头来每个人都沦为了权力的奴隶。 杀死受害者的从来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凶手。
因为在病态的社会环境中,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模仿犯」。
每一个人都可能是「帮凶」。
又是一部把观众当智商低能的剧。 首先检察官和警察明知道谁是凶手,连个跟踪观察都没。你说跟丢了也罢,实际警察勇哥却可以随时找到凶手,一顿无脑输出想用蛮力解决问题,哪怕有最基本的智商也不至于啊。更何况是警察? 反而是凶手如入无人之境,想杀谁杀谁。想干谁干谁,想知道什么秘密就知道什么秘密,无所不能。凶手更像警察。 还有那个自首的田,所谓为了保护残废的老板,被威胁自己抗下杀人罪进去坐牢。大佬!明知道谁是杀人凶手,报警都抓起来不就保护老爸了吗?反而自己坐牢就保护了?更搞笑的是最后的坦白和自杀,既然都敢坦白谁是凶手了,为啥要以写信的方式?电话不行?约见不行?既然都不怕威胁了,为啥还要自杀啊大佬?不合常理啊,导演你是脑回路比别人长,九曲十八弯后找不到东南西北了? 还有,最后前女友,一个心理学博士,像个傻白甜也算了。明知道和平是最后的凶手,怎么能让他进自己家里杀了自己的?多脑残才得让别人得手?前面警察勇哥就被针对了,检察官猜不到自己这么刺激凶手不会被针对?总得有一个正派这边有个人有点智商吧? 不得不说还真有一个智商在线的,那就是马主委了,通情达理,豁达大度包容,单凭一通电话,一台电视机,一本书就猜出大部分警察日思夜想,日夜加班查找各种线索都猜不到的关键。警察还不如吃白饭的。 不想吐槽了,只希望以后的嫌疑局部,能真把观众当正常人。
这剧拍得就像湾湾警察都是废物似的?各种案件相关的物品来源不去查不说,连最后就锁定了唯一一个嫌疑人了,还不去跟梢是吧,嫌疑人的行踪是一点不管。想要表达都是不加班的检察官和警察是吧。建议不会拍刑侦、悬疑剧建议别拍,这还是网飞的剧呢。平时一直在喷大陆电视剧差,我看这还没咱大陆的剧逻辑严谨呢。
又是一口气看完,从白天看到晚上,吓得不轻。总体来讲感觉满足感肯定有,但是失望的点也让我很难忽略。
先说好的:
1. 不多做剧透了!不过对于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剧情是比较缓慢,但还是比较勾人的。刚看完第一集其实感觉有点无聊,但坚持到后面之后发现反转很够,观感上还是比较满足的。我很喜欢这种前面铺好一些线索,同时不过度神话主角的视角和能力。我个人是不喜欢那种完全被剧情和主角所掌握的线索带着走的推理剧的,但这部剧作为观众还是可以有不同意主角的和自己进行一些推理的空间的,喜欢。
2. 吴慷仁真的演的很好诶!他这个角色的复杂度立住了。前面说实话感觉很老套,很男主光环,感觉是随便爱干嘛干嘛都没有人管的超能打工人,但尤其到最后,看到他快被逼疯了,那种破碎,痛苦,情感和理智反复拉扯的感觉,真的很打动人!停车场那场戏(不多说了)那几个仰拍的镜头真的绝了!!
3. 还是能看出来制作组在镜头语言的使用上还是有一些巧思的。主角和第一个凶手在梦境和幻境之中的呈现很有惊悚效果。我尤其很喜欢沈嘉文面对着镜子,用血在镜子上给自己眼下画了一道之后光线直接切成红色那幕,和吴慷仁在想象中亲临犯罪现场的那几场。
4. 雅慈姐我太爱了。完全不屈服与凶手的恐吓,在极端情况下还能看破凶手的弱点,在意识到没有自保的可能之后果断选择反击,真的太勇敢了太强大了。(而且每次看雅慈姐从烟盒里拿烟抽我都会立刻闪回《华灯初上》……)
下面吐槽:
1. 感觉全剧只认真在写男主一个角色。其他人全都很扁平,感觉完全是一两个词就能形容出来的。而柯佳嬿的角色更是完全标准的工具人啊:前期老好人,温柔的辅助,给男主一个表达浪漫和感情的机会;在弟弟的案子上负责感性,衬托男主的冷静;后期惨死,刺激男主暴走,标准“冰箱里的女友”,连她是怎么死的,死之前有什么表达都没告诉观众。
2. 我真的有点分不清,里面如此频繁的关于女性受害者被凌辱虐待的戏份,到底是为了满足类型片元素的必要?还是只是一种偷懒,简单粗暴维持惊悚感的方式?而且即使在沈嘉文已经死了之后还只是虐杀女人,老套的同时让我作为女性观众也有点不适。另外,片中专门提到男主的舅舅抱怨女性乘客“过度紧张”,同时舅舅在没有男人遇害的情况下心疼自己作为成年人的男性外甥,能理解,但还是忍不住无语一秒。不过还好有妍真的专题节目,让这个剧在性别意识思考的展现上扳回一城。
3. 其实男主的角色也很套路化。大家肯定都看过那种警匪片、刑侦片,里面的主角是一个厉害,但独行侠的正义战士。他们不喜欢组织的规矩,和上司对着干,但上司基本不会真的把他怎么办。女人都喜欢他,在他受伤的时候治愈他。他一个人对抗邪恶,而且永远都会成功。所以第一集看到男主不开会,一遍一遍打游戏就为了求证和拉近和男孩的关系的时候我真的有点麻了。一个检察官,为什么可以花两个星期上班时间打游戏啊?他没有别的工作了吗?不知道是不是我长大了,看到这种有主角光环的社畜角色真的会出戏。
4. 对于新闻的意义、新闻的责任、媒体的能量、媒体当中的真实与虚假...就是没什么新意,感觉已经看了很多很多遍了。而且有很多时候会很突然地让某一个角色上价值,也很出戏。
5. 还有很多现实层面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没人盯着嫌疑人,为什么没有保护家属等等,大家都说的很好了。
从小迷恋电视剧,看到高度近视,也算阅片无数。其中数不清的瞬间被蠢哭,但这部剧,绝对是不同的,我第一次被一部剧这么耍弄。倒是点题,陈和平为什么是模仿犯,他模仿的对象是谁?编剧本人。
对象劝我冷静,说这是对社会的批评。这是批评吗?它刻意给观众希望,立起主角的光环,在成功近在咫尺的时候,突然让主角崩塌,无理赋予忙碌的杀人犯超能力,把一切摔得稀巴烂。这和陈和平故意引导郭检,让他看到雅慈刚死没多久有什么差别?!
批评社会是希望社会进步,而报复社会,是对社会绝望。这剧带着对社会无法释怀的恨意,耍弄无辜的观众。珍爱生命,远离《模仿犯》。
最后,吴慷仁是帅的。
为啥怀疑陈和平是凶手了,还不监视他
我想知道 你们是怎么做到一小时十集的???
检察官教警察破案,警察也是太废柴了,剧情大部分都在人物身上,对于案件没有拍的很紧凑,但是质感还行,故事差了点
有评论说怎么台湾拍来拍去就林心如吴慷仁,我寻思这俩人不就能吊打你这一大群废物演员吗?
剧名对福建人太不友好了。
马主委这个角色真的绝了,一直都是一个有自己思维,非常有思想的角色,完全演绎出了饱经风霜仍能心怀阳光。为了救孙女可以跪下放弃尊严,知道孙女信仰别的宗教说的是只要善良就可以,到后面更是非常清醒,完全是经历坎坷但内心坚强且智慧的老者。
怎么办。越来越喜欢林心如。很有脑子的亚子
吴慷仁的表演是好的,但这电视剧就很一般,内容上没有新意,乏善可陈,如果不是因为他还有几个配角的表演有打动我,三星也不想给。不是说画面拍的像电影就是高水准,情节始终是与表演并列重要的部分。以及我真的很不喜欢这种虐杀女人的剧情了,我当然知道现实里是有这样的故事,但是到底展现哪一面很重要,这些剧情里这些女人完全是工具,为了完成博人眼球耸动人心的血腥画面罢了。为什么影视剧那么爱“杀女人”,因为这其中有色情凝视和可以编排剧情的点,一个经常去夜店的男人死了你也加不上社会对他进行人格抨击的剧情甚至他去夜店都没什么好说的,所以以为这样的剧情是在替女人平反吗?根本没那个意思。就像是剧情里的电视台一样,作秀罢了。
只能说这部剧上映太晚了,梗都被现在的悬疑片用烂了。悬疑剧经典套路之第一个凶手绝不是凶手,可疑角色是烟雾弹,满怀负罪感的替罪羔羊,凶手有童年阴影或从小反社会人格,尽管知道了凶手也定不了罪。。。看一部剧仿佛看了烈日灼心、非自然死亡、窥探、摩天大楼、追凶十九年……
觉得这部剧又能吊打的,劝各位真吃点好的,滤镜别太重。
允慧给晓其耳机的那一刻,我以为lastdance要响起来了,莫名串剧。
柯佳嬿分享半边耳机给吴慷仁的时候,我以为他们要一起听last dance。
柯佳嬿按下随身听的那一刻我以为音乐要响起所以暂时将你眼睛闭了起来…… 林心如宛如还在演肉丝妈妈…… 但是吴慷仁从宝宝长成男子汉了
台剧这几年和奈飞合作的飞起啊,真香
想问一下,最近的台剧怎么全是吴慷仁和林心如?台湾是没人了吗……感觉一直在看他俩演的戏(−_−#)
相较于日版,台版更注重人物刻画,毕竟电视剧时间更充足,但与此同时也有个弊端,节奏略显温吞,1.25倍速刚刚好。不得不说吴慷仁的个人魅力还是挺强。
这不比那个他是谁好看太多了吗,他是谁到底拍的什么玩意
吴慷仁依然牛逼 反派也蛮出彩 整体一般般吧
3.5 有赖于百万字厚度的社会派推理原著,这部台剧从剧本概念到制作拍摄,都布满了巨细靡遗的细节,做出的社会观察聚焦、透彻。剧中将电视台与悬案深度绑定,凶手的无差别行凶,是为了做电视上被注目的“演员”,霸屏大众眼球。这种自恋的动机,就是对社会媒介境况的提喻。林林总总的事件归结,都是在讲说,我们的世界因媒介形式的多次迭代,导致人在信息感知和思维模式上发生了改变,进而导致价值体系的崩毁/重组,世界已是“注意力的世界”。虽存在节奏冗长拖沓、过度表演的问题,但本剧仍是非常推荐一看。
不得不说,湾湾拍这种题材还是很有质感的。看看之前的谁是被害者就知道了。这是真正的「台湾犯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