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梁祝

    邵氏电影中国香港1994

    主演:吴奇隆  杨采妮  徐锦江  吴家丽  刘洵  孙兴  何润东  侯炳莹  刘瑞琪  

    导演:徐克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梁祝 剧照 NO.1梁祝 剧照 NO.2梁祝 剧照 NO.3梁祝 剧照 NO.4梁祝 剧照 NO.5梁祝 剧照 NO.6梁祝 剧照 NO.13梁祝 剧照 NO.14梁祝 剧照 NO.15梁祝 剧照 NO.16梁祝 剧照 NO.17梁祝 剧照 NO.18梁祝 剧照 NO.19梁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1 20:50

    详细剧情

    公元337年的东晋时期,门第风气极盛,三品官家祝氏为了巩固朝中地位攀附权贵,将独生女儿祝英台(杨采妮)许配马氏太守,因为担心无心向学的女儿失礼于人,遂叫她女扮男装来到书院好好进补,因书院均是男儿,祝氏夫人(吴家丽)拜托院长夫人对爱女特别关照。   在书院,祝英台结识出身贫寒但苦心向学的梁山伯,因情义相投,两人相交甚笃,日日相对中,祝英台的女儿身被梁山伯识破,两人相爱。自此梁山伯更加发奋读书,期望取得功名后将祝英台迎娶进门,然而门第的隔膜终难消除。

     长篇影评

     1 ) 双手一摊化蝶飞

           

           2008年8月去了趟浙江上虞。在上虞博物馆里,有个满是保藏“梁祝”的陈列室。当时身处其间,有点迷糊:梁祝是两只蝴蝶做的一个梦,抑或是两只蝴蝶做的一个梁祝梦,谓之梦蝶,或蝶梦,哪个是真的呢?我看出《梁祝》尝试给予答案。
     

           94徐克版《梁祝》,喜爱极了。事后我看了不少影评总结了一下。

        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梁祝故事本身就是永远动人心脾的;二是片子有许多我年少的记忆,尤记得在小学这看到后半部时就总是哭,然而后来就多是眼泪在眼眶徘徊了,且心里每每都会涌出一种诚挚的感动。三来这是我喜欢的导演徐克的经典影片,当年的杨采妮与吴奇隆又何其可爱, “小帅虎”梁山伯,一个健康英俊的小伙子,“憨厚而不流于木讷,真诚而不失之迂腐”,“玉女” 祝英台则是一个健康美丽发着青春梦的的小姑娘。梁祝的个性便已是郎情妾意的绝配。

        徐克的妙笔生花,让《梁祝》脱胎换骨于梁祝,不仅使此片成为传世之作,也让观者对梁祝有了全新的解读。评家所谓徐克挑战经典是“新瓶装旧酒”之举,也不尽然,我们虽看到《梁祝》里面,故事还是原来的故事,结局还是那个结局,可是鬼才就是鬼才,此时的《梁祝》已是开阔的江湖情怀,天真无邪,青春四射,柔情侠骨,属于徐大侠独有的童话了。

        暂且先在几个细节上做番比较,便可略窥此片之奥妙。

        传统的祝家小姐聪颖,自幼随兄学诗文,恨家无良师,才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而这里祝英台却是因为胸无点墨,才被家人送去书院女扮男装读书的。影片开始就是祝英台倚卧在自家围墙上,眼神天真清澈,自然地引出那段英台父母考英台的轻松逗趣情节。

        传统的梁祝相遇是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的途中,邂逅了同赴杭求学的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
     
        而此片却是神来之笔——林间,学生们正在上音乐课,山伯所抚琴音不纯,被老师训斥心肝脾肺肾惟独缺情。此时英台从林间走过,传来一阵像清脆的悦耳笑声,打断了老师的授课。山伯一抹间算铭记这么个有趣的人了。

        然后就是夜晚英台与山伯在书库的偶遇,于是两人快乐的求学生活开始了,挑灯夜读的双影,清水分席的顽皮,开课前相互扮鬼脸,摔琴受罚的惺惺相惜。直到后来的中秋夜,山伯给英台抹胭脂,此时两人已是真情流露了。

        传统的梁祝有个十八里相送途,英台不断借物暗示爱意,山伯却始终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此片两人在途中观音洞耳鬓厮磨私定终生的一幕——这果真是很现代的故事发展脉络。片中的山伯本非传统的呆头鹅,一句“乱就乱吧”就让此生无怨无悔。

        传统的梁祝化蝶是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而此片虽仍是“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然化蝶却是借情僧若虚之手——他撕掉了英台早先在纸上描绘的两只蝴蝶,双手一摊,便是两只世世共舞的蝴蝶了。

         徐克从来不是墨守成规之人,他在自己构思的电影世界里也始终不落窠臼。“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正是解读者对作品的最佳解读方法吗?真的无须过于拘事理,这样才更能求新求出彩。

         看看《倩女幽魂》的小倩与宁采臣,蒲松龄和李翰祥不会叫声好么?再看《青蛇》,小青与法海居然暧昧了,你会觉得突兀吗?而到了《东方不败》,东方不败和令狐冲恋在一起,金庸批评了吗?一切都如此自然,映像与故事的完美结合。徐克的《梁祝》符合我们现代人的审美意识的,并坚守着中国古典的韵味。

        此外,我还想提及《梁祝》的爱情。引用李碧华的话,这句话大家大概都有听过:“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蚊蚋、苍蝇、金龟子,就是化不成蝶。并无想象中之美丽。”正是一位网友说的那样:“红尘中的痴男怨女们很多都很羡慕梁祝,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全身心地去爱一个人,并且也能被所爱的人全身心地爱着?又有多少人能够面对爱情不计较得失与受伤,并且不会受伤?”《梁祝》把梁祝的爱情在凄美的《梁祝》音乐下显得那么美好浪漫。

          
        如果你还没看过这部《梁祝》,去看看吧,相信它多少会给你些相见恨晚的感觉。

     2 ) 徐克的视角

    1

    此处所言,仅指徐克导演执导《梁祝》一片的独特视角。

    说实话,打算观看这部影片前我很有些好奇:对于一个几乎所有国人都耳熟能详的经典爱情故事,徐导究竟能让我们在这旧瓶里喝出怎样的新酒?

    亦或说,这旧瓶里又究竟能有怎样的新酒可装呢?

    毕竟,很多时候,太熟悉太经典了则往往就意味着想像及突破的受限。

    2

    然而,徐大导演果然有独到之处。

    首先,他完全保留了该故事之凄美动人的核心元素,即让无数人为之泪奔之主题——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当然是不可动摇的前提,是对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坚决捍卫。

    而这一捍卫无疑是成功的。至少,我本人在观看此片过程中所洒的泪一点不比早年看越剧版《梁祝》来得少(不过要声明一点,袁雪芬和范瑞娟演绎的“楼台会”依然无可替代)。

    在此基础之上,他做了一增,又做了一减。

    减去的是十八相送。这是原剧中用来表达梁祝二人同窗深情、祝英台的机灵俏皮及梁山伯木讷憨厚的最主要桥段。

    增加的则是梁祝二人朝夕相处的同窗时光,那些细致入微的点点滴滴。

    这一增一减中有许多意味。

    3

    原剧中,其实直到十八相送,这一场爱情故事,依然只是祝英台的独角戏。

    对于被她戏称为“呆头鹅”的那位梁兄,他之于她,至此,依然只是单纯的同窗情谊。只不过,是特别要好的同窗,以及特别深厚的情谊而已。

    一直到后来当梁山伯得知祝英台其实是女儿身,并且她早就倾心于自己,他内心爱的花朵才倾刻间完成了从含苞到怒放的过程。

    而徐克的版本,梁祝二人的恋曲从一开始就是相生相长、你侬我侬的合奏。

    在那世外桃源般的书院里,那样朝气蓬勃的青春,那样俏皮烂漫、清澈明媚的笑容,那样雨后新芽般潜滋暗长的情愫,那样的柔肠百结、百转千回,那样的两情相悦、欲说还休,那样的相缠相绕、让人无可救药甘心情愿沦陷的眼神,真是醉了,醉了。(片里的人醉了,看片的人也醉了。)

    就仿佛春风唤醒了大地,仿佛柳条吐出了新绿。祝英台爱上了梁山伯。梁山伯也爱上了祝英台,在他还不知她是女儿身的时候就已经无法自制地爱上了她(原来真正的爱真的是可以超越性别的)。

    原来,梁祝爱情故事之动人心弦,绝不仅仅是其凄美的结局,更在于其如春天那般自然美好的萌发与滋长。

    而因为有了这样的美好,才愈加衬托出其结局之凄婉。

    也因为有了这样的美好,才让我们(至少是我)愈加理解了梁祝二人生死相许的选择——

    当你在最美好的年华里遇上了那个最好的人,当拥有过这样倾心醉人的爱情,还如何能够将就,又如何能够舍弃?

    4

    而徐导在片中还新增了一个堪称重要的人物:祝英台的母亲。这是原剧中所没有的角色。

    正是这个角色,让本片看起来更添许多景深。

    祝母早年也曾女扮男装去读书,且读书时也曾与同窗相恋,最后却不得不遵从父母之命嫁给了祝员外。

    话说这位原本最应该理解和同情梁祝恋情的母亲,却在此片中俨然成了门第观念的化身和代言人。

    我们看到了她身为员外夫人的如鱼得水以及她对梁祝恋情所表现出的冷酷无情。她身上又何曾有丁点往日经历的影子?

    尤其她在逼病榻上的梁山伯给祝英台写分手信时的那段话更是让人听了直冒寒气:

    “你以为愤怒就会改变你跟英台的命运吗?你以为很不满胡人就会忍让南面的汉人吗?要怨就怨你们生错了地方,生在我们这个汉室没落的时候,人人都这么虚伪、迂腐和势利,要怨就怨你们太多想法,年少无知到了以为你们不喜欢就可以改变周围的人,以为靠你们两个就可以改变这个时代!”

    她究竟是在自怨自艾,还是在代表这个迂腐势利的时代向不知天高地厚者发出警告?亦或许兼而有之吧。

    只是,曾经的被压迫被束缚者,如今却转而站在了压迫者与束缚者的阵营之中。

    曾经也是那样如花般鲜活明媚的生命,却在被迫(亦或许不完全被迫)埋藏了自己的青春之后,又毅然决然地要亲手埋藏女儿的青春。

    这似乎真是让人不可理喻。

    5

    而其实,又或许并没有什么不可理喻的。

    或许正因为曾有过相似的经历,祝母才更明白现实高墙之不可逾越以及抗争的无力吧?

    作为一名旧时代里的弱女子,她在看清了现实之残酷后,明智(亦或幡然醒悟)地缴了械,从此心甘情愿、死心踏地地精心扮演命运所安排给她的角色,且貌似心满意足地享受着员外夫人的优越生活。

    (只是不知,午夜梦回时,她是否曾想起当年的情深意长、意气风发?想起时,是为曾经失落的怅然叹息,还是会为现今拥有的暗自庆幸?)

    又作为一位母亲,她既已看清了现实,自然就要阻止女儿去作无谓的抗挣。她的初衷应该肯定还是为了女儿好吧。当然她的种种在很大程度上显然也是为维护祝家在这个门阀政治体系中的利益,也其实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

    没错,她也曾拥有鲜活蓬勃的青春,也曾对爱情对未来有着无比热烈的期待和向往。

    可那又怎样?春花终将被雨打飘零去,能否结果以及结出怎样的果子却不完全取决于花。

    6

    其实,又何止是她,我们大多数人,年轻时应该都曾经是理想主义者吧(不仅仅是对待爱情)。

    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入世的渐深,随着不断地碰壁,这大多数人中的大多数人却终于渐渐地把理想搁置,彻头彻尾地陷入了庸常的现实。

    这并不稀奇。从某种程度,这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成长的代价。

    只有极少数人,那些特别受命运厚爱的宠儿,才有可能让理想主义贯穿自己的一生。

    所以,吾辈凡人,即使在跌跌撞撞之后不得不向世俗和命运屈服,或许也真算不了什么。

    最可悲的其实还是,很多时候,未等我们在现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就有人提前把我们挡在了途中:不要再往前走了,再往前必撞南墙,趁早回头。

    又说,你必须听我的,我是过来人,我都是为了你好。

    于是,不够坚定、不够勇敢的我们情愿亦或不情愿地,什么墙都还没有撞到,就匆匆地从追逐理想的道路上仓皇而退,失败得连一败涂地的机会都不曾拥有。

    这算什么事啊。可这又能怪谁呢?

    有朋友用了一个很不好听的词来形容那些声称为我们好的人——“过来人婊”。

    我说,别,千万别这么称呼。因为他们,往往有可能是我们最亲的人。

    且说不定何时,我们自己一不留神也就成了他们。不是吗?

    而梁祝的爱情故事之所以如此动人,或许正是在于他们尽管被告知撞墙后果之惨烈而依然义无反顾地去撞了。

    在于祝英台终于没有踏上像她母亲在过来人粗暴干涉下最终自己也成为同样过来人的那条路途。

    在于两人至死都没有放弃那样美好的爱情理想。

    是他们的勇敢,让那些貌似强大的种种虚伪与势利一败涂地。

    而他们的化身为蝶,则为这个无望得令人窒息的时代带来了一丝希望。

    7

    此外,徐导在影片中还清晰凸显了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

    原剧中梁祝爱情悲剧的根源在于祝父的嫌贫爱富。这样的剧本其实可以放在任何朝代,时代背景因此可以忽略不计。影片主题就只为歌颂男女主人公的爱之坚贞。

    而徐克这一版则不仅是歌颂了爱情,同时也直截了当、入木三分地揭示了东晋时期畸型的的门阀政治。

    祝员外夫妇并不是简单的嫌贫爱富,而是把姻亲作为巩固提升士族门第之手段。在他们眼里,一切都以是否有利于稳固家族地位为标准,爱情又算什么,甚至子女的幸福也无足轻重。

    当祝英台临出嫁悲痛欲绝面容憔悴而无法上妆时,祝父脸上全无一点心疼之意,只是命侍女在其脸上厚厚地涂粉,涂得白白胖胖的。他只要女儿看起来白白胖胖就好,至于她如何悲痛根本不在他关心之列。

    本片还极力渲染和讽刺了东晋时期连男性都以化妆为容的荒诞社会风气。那些涂脂抹粉看不出悲喜的、木偶般的脸孔,展示的是一个毫无生机、醉生梦死的社会现实。

    这样的背景之下,梁祝纯真爱情之不得实现,也就不足不奇了。

    而影片尾声,祝英台出嫁途中去梁山伯墓前祭奠,突如其来的暴雨把她脸上的脂粉冲洗得一干二净,然后所呈现出的那张脸,是那么清新自然,那么沉静坚定,那么美。

    心里忽然就想起了高尔基《海燕》里的那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样腐朽的社会,这样没落的世道,真的太需要经历一场狂风暴雨的涤荡,才能回归应有的自然与美好,才能灿然如新。

    从这个角度,梁祝之抗争的意义,又岂止在于爱情。

     3 ) 徐克谈“情”

    对徐克的印象,总是停留在《新龙门客栈》的刀光剑影,《黄飞鸿系列》里的英雄情长,《青蛇》的风情万种,他的武侠世界自成一派,豪情万丈看的畅快淋漓。我第一次看《梁祝》的时候,并不知道是徐克导演的,只是觉得最后的镜头好有种徐克的味道在里面。最后的大风狂卷,大雨倾盆,让我恍惚又回到《新龙门客栈》里苍茫大漠里的最终大决战。再看的时候会惊叹原来是徐克,原来徐克镜头下的爱情也可以这么荡气回肠。

    徐克镜头下的情,有如《青蛇》里的小青和法海,有如《新龙门客栈》里周淮安和莫言,也有如《梁祝》里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有蜻蜓点水似的潇洒自如,欲语还休的心有灵犀,但也绝不缺乏让人无法忘怀的刻骨铭心,唯美至极。

    他镜头下的爱情在嬉笑怒骂间愈见情深。影片前面的90分钟的节奏轻快舒缓,让人甚至会有些错觉,这个广为世人所知的悲剧难道会被改编得与原来的故事大相径庭,然而我错了。这种种轻快诙谐只为了衬托最后10分钟悲怆。先扬后抑让这段情更显得有很浓烈的悲剧色彩。

    不得不感叹旧时的胶片电影,色彩显得分外瑰丽,整部影片就像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幅,浓冽而震撼。祝英台出嫁前雪白的脸上两行血泪,真真让人觉得触目惊心,心痛的无以复加。从祝英台除去一袭嫁衣露出一身麻衣的时候,到最后瓢泼大雨抹去祝英台的一脸厚厚的脂粉,再到大风吹的祝英台的一袭红纱覆上黑发,爱情被还以最初的面目,让人为她痴为她痛。生不同裘死同穴,待祝英台再披嫁衣的时候,就是两个人同生共死化蝶之时。

    徐克镜头下的情,大却不空,如同他镜头下的江湖武林,自有一种侠气在其中。

     4 ) 化蝶只是传说,实际上她被困了一辈子

    本片最妙的设定是,徐老怪把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的故事背景改成梁山伯家里是没落士族,后来科考考上县令之后再去提亲。其用意就是在于强调祝英台和梁山伯抛去家族势力,两人有一样的起点,他们是一个世界的人,祝英台哪怕嫁给梁山伯也是不会为生活发愁的。

    徐老怪想讲的门第之差,抨击的是祝英台她爹娘朱门对朱门,竹门对竹门的虚伪,电影里祝英台的爹妈根本不是为了女儿的生计考虑反对这门亲事,而是想把他们的女儿当联姻工具来巩固他们士族派系的权力,至于对面的人爱不爱祝英台,女儿过得会不会幸福他们根本不在乎。

    故事中胡人把他们打的赶过江了他们仍然在盘算着自己的乌纱帽,为了衬托出这种虚伪和无能的士族权力争斗,徐克甚至根本都不拍马文才这个角色,因为马文才是谁根本不重要,梁祝的悲剧在于这个他俩都想要抗争这虚伪的官场,都想要靠自己的才华和双手打造出一个自由的世界,这两人根本不是恋爱脑。

    梁山伯有着报国之志,他在上学的时候士族子弟全在摸鱼玩乐,只有他发着高烧还在点灯夜读,后面是靠自己当上县令才去提的亲,祝英台想要的也不是爱情,从电影一开始她娘问她如果前面的路走不通了怎么办?她把面前的阻挡物挪开继续往前走,她要的是不被当工具利用的人生,只要她爹为她的幸福稍微考虑一下,都不会把她心爱的人打得半死,更不会在她流出血泪之后仍然让下人把她抬进婚轿,生在这样的大门大户,谁能说不是可悲?

    她的爹娘都是大厦将倾下自欺欺人的蝼蚁罢了

     5 ) 繁花一梦已败

    正是徐克的意气风发,吴杨的青春年少当时,黄霑的词,梁祝的曲,雷颂德的编曲。
    服装写实,风雅再现。
    ……

    不气不气,我们有回春膏。

    白衣少年坐于树下抚琴,情自指尖流出。

    不要变虚啊,不要变虚。
    不要变实啊,不要变实。

    要怨,就怨你们生错了时代。
    生在了这个汉室式微,人人虚假的时代。

    为什么不多等我几年?
    几年之后,你还是无法与马家抗衡。

    小姐哭了几天,粉擦不上去。
    小姐的泪是红色的。

    山伯,你等我。

    ……
    原来片中有这么多熟悉的面孔啊。
    彼时孙兴白衣袈裟,眉眼和善,恍恍就是倚天中杨逍的超脱模样。
    彼时侯咏莹还是小姐身边贴心丫鬟,但已有日后绝代双骄中慕容九的清冷。
    一曲梁祝贯穿始终,由轻快渐入凝重。

    却原来,太过通透,好似繁花一梦已败。

     6 ) 从配音开始就很美

    徐克很坏,之前的那些快乐全是为了被之后残忍的现实击碎而突显其存在价值的。徐克看得很透彻,梁祝的故事,就是梁与祝的故事,没马什么事,只有三流国产剧导演才会让马文财来凑热闹搞个“三角恋”。徐克对色彩用得很绝,英台出嫁,使用的是出殡的色调,只有摘下凤冠后,颜色才恢复了正常。

    梁山伯很累,要读书,要干活,还要研究与亭望春、祝英台之间的“虚虚实实”。要是能像祝英台那样上学多快乐,没动力,没压力,受同学追捧,有钱的让老师也敬畏三分。不过出了书院,梁山伯还是梁山伯,祝英台就不能当书院里的祝英台了。吴奇隆挺适合演梁山伯的,瘦弱渺小得抵抗不住时代的沉重,也抵受不了祝家的拳脚,要是1米85的何润东被打在地上抱头鼠窜,我会笑的;表情木木讷讷的,没有一见钟情,却逃不了日久生情,迟钝是梁山伯的一大特点,也是吴奇隆成不了好演员的一个原因,所以我不记得他还演过其他什么。老是记不起梁山伯是姜小亮还是张秋冰的声音,这个角色还是因为吴奇隆的形象才让我记住。

    我喜欢杨采妮的祝英台。想了一会,发觉这句话不准确,其实我喜欢的是晏晓陶的祝英台。我以前把杨采妮记成王祖贤的脸了,原来她没有那么美。邢金莎第一,晏晓陶第二了,那一声凄厉的“山伯”叫得屏幕外都心碎了。喊是考验配音演员功力的一大法宝。

    看这片发觉何润东还是有可爱之处的。或者说徐克的电影,能让白痴也变得可爱?

    最初很痛恨祝母这个角色,后来看多了感觉这个人物才是最值得玩味的,理智?抑或是被现实击溃了理智。不觉得她是嫉妒女儿会获得她当年没有的(爱情),所以狠心拆散他们俩。她是爱英台的,否则不会在花脸面前处处维护她,也不会答应英台在出嫁的路上经过山伯的坟墓。她那么卖力的在剧中充当着黑脸的角色,以为是自己在影响着英台和家族的前景,但女人,终究就是个女人,真正的黑手永远是她服侍的那个花脸。所以就算不是她,也会有别人去做同样的事。策划是可恨的,但她,只是个执行而已……

    以前看这片最惊奇的是里面还藏着个高人,并配有高人的声音。孙兴+李自学,造就了[梁祝]中长得最不美但最有魅力的男性。如果全剧是以英台投坟告终,也无可厚非。但加上“撕蝶”这个尾声,感觉境界又深了一层。蝶不是由苦由悲所成,而是早早就定下了,在最快乐的地方,超脱,遁去。

     短评

    【无敌老港片】行云流水。无言到面前,与君分杯水

    8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力荐
  • 改编经典传说是最难的,一点不改毫无看点,改得不好糟蹋经典。徐克做到了让经典传说有了自己的风格,还做到保留了原来的精义。

    10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推荐
  • 小时候看还以为是鬼片...

    15分钟前
  • 糟糕槽
  • 还行
  • 原来何润东是先演过喜欢梁山伯的同性角色后再去演梁山伯的!18岁的时候长得还蛮清爽

    20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 魏晉病態審美也有~傻了吧唧在梁山伯要葬在祝英台出嫁的路旁哭了起來……由彈珡至談情,皆發自心肝脾肺腎。若這情止不住,便還君此生此世,今生前世…… 閨蜜輕責猶記耳邊,要談婚論嫁,你卻要和人談愛情?不是都能這麼任性妄為去愛…吾終究精明現實不起來,是個癡狂之人。傻點好!寧波有座梁山伯廟…

    22分钟前
  • 宿命论
  • 力荐
  • 比我以为的梁祝要可爱的多,深刻的多,奇幻的多,也前卫的多。我好爱啊!以前的徐老怪真是迷人💓怎么2022了我还在为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哭的死去活来😭😭

    27分钟前
  • 一只眠羊💤
  • 力荐
  • 凭什么同性恋就是虚的异性恋才是实的,想看何润东和吴奇隆搞基。

    32分钟前
  • 肖浑
  • 还行
  • 这故事家喻户晓,等于是大部分受众都先天被剧透了,但徐克太牛掰了…太牛掰了…实在是太牛掰了…再到对蝴蝶的写意处理,徐克太牛掰了还要乘以100。徐克太牛掰了。

    35分钟前
  • 张文豪
  • 力荐
  • 徐克的改编保留了原著精髓又有自己的特点,是最好的梁祝版本之一。杨采妮的反串也是经典之一,从中可以窥见徐克中意的女生类型(袁,林等)。

    36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 如果祝英台嫁入马家,几年之后就会和她母亲一样

    41分钟前
  • 血容融
  • 力荐
  • 徐克拍片,即便是爱情悲剧也带着几丝侠气。

    45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 还是那问题,梁山伯到底是知道祝英台女儿身之前喜欢上他的,还是之后?

    49分钟前
  • 我靠
  • 推荐
  • 模糊了性别的感情.徐克加进了相当多的同性恋暗示……

    52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 梁山伯说,同性之间的爱是虚的,异性之间才是实的。

    54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 五年里只看过两遍,可是我想我可以看一辈子的电影是梁祝,而不是东邪西毒。

    55分钟前
  • 野兔子叔叔
  • 力荐
  • 徐克还是很不错的.从嫁衣奔到丧衣那幕把我震得无语良久.

    56分钟前
  • 静下来
  • 推荐
  • 不只是门第之见,而是被制度奴役以后沦为同党之悲。连信仰都会变质,不妨趁青春正好,在最爱的时候死去即为永恒。

    59分钟前
  • 小锡兵
  • 力荐
  • 明明知道结局,怎么会还是那么感动,最后十分钟就是催泪的。如果什么时候看这部不会哭了,就是老了吧。

    60分钟前
  • fefe
  • 推荐
  • 7/10。徐克的改编尊重传统又趣味化,绑在英台脚上的绳、瓶中的蝴蝶象征世俗标准禁锢着纯真,祝父用回春膏增强面子并强迫出嫁的英台抹上厚重脂粉,化妆也是礼教掩饰纯真的意象;作弊纸团、书院足球赛、同席而睡水碗划界、敲钟时扮鬼脸充满现代气息,和尚/避世与祝母/妥协这组爱情参照诠释了时代悲剧性。

    1小时前
  • 火娃
  • 还行
  • 李碧华曾说这样一段话:“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蚊蚋、苍蝇、金龟子……,就是化不成蝶。并无想象中之美丽。” 从前我不懂李碧华为什么要这么说,现在有些依稀明白了。红尘中的痴男怨女们很多都很羡慕梁祝,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全身心地去爱一个人,并且也能被所爱的人全身心地爱着?又有多少人能够面对爱情不计较得失与受伤并且不会受伤?   

    1小时前
  • 世界的背面
  • 还行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