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Dark Star
一艘以超光速推进的离地球58光年的飞船“黑星球号”发生了故障,指挥官死亡,因为太远地球基地已经没有能力给与协助。船上的其他四名宇航员必须继续执行他们的任务——摧毁最后一颗不稳定的行星,完成殖民化清空。宇航员们已经离开地球20个地球年,但他们只老了3岁,无聊的太空生活无时不在折磨着他们。
2 ) 炸弹学会了现象逻辑学后
20120302上午观。
炸弹拒绝停止引爆指令,代船长请教被激活的前船长,后者让前者和炸弹谈谈,teach it phenomenology.教会它现象逻辑学。
Bomb:the only thing which exists is myself .in the beginging there was only darkness.and the darkness was without form and void.and in addition to the darkness there was also me.and i moved upon the face of the darkness.and i saw that i was alone.let there be light. (惟一存在是我自己。一开始只有黑暗,而且黑暗是空虚混沌的。除此之外,黑暗中还存在着我。我转头去面对黑暗,黑暗中只看见我自己。要有光。)
9分52秒处,代船长Doolittle下达指示:我们需要音乐。音乐响起。
主题曲充满乡村音乐风格。Benson Arizona ,lyrics by Bill Taylor
Doolittle想念冲浪,片尾捡到飞船残骸当冲浪板。
船员Pinback的奇遇:成为宇航员需考700分,他考了58分。因一个宇航员精神分裂,脱下宇航服,跳进了燃料槽。Pinback穿上宇航服要救人,却被人赶在了前面。这时,有人跑过来通知他登船。他想告诉人家他不是那个宇航员,却不知怎样用无线电头盔,于是稀里糊涂成了宇航员。
3 ) 有趣的几点
1.电影的特效渣到不能再差,宇航船的操作界面都是一堆花花绿绿的按钮,但是即使这样,70年代的导演们还是对于人工智能给予了最高级别的想象。人性的中央电脑,会不好意思打断宇航员听音乐,会和炸弹进行对话。即使是一颗炸弹,也会思考,会和宇航员进行亲切交谈。现在我们离这一想象还是很遥远。
2.某位宇航员和第20号炸弹的对话。因为设定了炸弹要爆炸,但是发射装置坏掉了,根据被座椅爆掉而挂掉的船长的建议,需要和炸弹谈谈现象逻辑学,但是最终好像谈的是存在主义,结果电脑自己整个虚无主义爆掉了……
4 ) 大师的处女秀,不同凡响
约翰卡本特是大名鼎鼎的B级片大师,本片是他第一部剧情长片。
1974年出品的电影,特效粗糙的像是50年代的作品,但这非但没有降低观影乐趣,反而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可见卡本特的B级片魅力风格,在当时就已经形成了。
影片以太空航行为题材,但却独树一帜的表现了太空生活的枯燥乏味。宇航员的任务是炸毁挡道的星球,开辟航线,但即使在轰炸任务过程中,也没有特别激烈刺激的场面出现,宇航员互相拿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互相打岔开玩笑打发时间,以至于如果把布景从宇航船换成办公室,观众会以为这是一部反映我国公务员工作状态的电影。
支持全片发展的,是一些别具一格,甚至充满了黑色幽默的桥段。不得不说,这些妙趣横生的桥段实在是太有意思了,我抱着观赏一部科幻特效片的心情打开此片,却意外被它们吸引住了。本片的笑料绝对令人捧腹,尤其是“电梯猎捕”一段,诸位看了便知。
卡本特拍完此片后,接连拍了一系列成功的名作《血溅13号警署》,《月光光心慌慌》,以及经典恐怖片《怪型》,名利双收,但是像本片这样幽默风趣的作品却不复见了,十分可惜。
5 ) 83分钟的非导演剪辑版哪里找?
71分钟预测跟83分钟缺少的剧情如下:
但炸弹20非常倒霉,碰上了各种意外,三番五次被送到舱外待命,飞船电脑系统发现问题之后,又屡次要求炸弹20取消任务。黑星球上炸弹的逻辑,跟广大计算机一样,认定的事情不会轻易改变,于是电脑系统只能连哄带骗,最后双方达成协议,下次再出仓,我就一定要爆炸。麻烦来了,最后一次出仓后,炸弹20却卡在了架子上发射不出去,但爆炸倒计时已经开始了。
6 ) 我是如何学会停止恐惧并爱上炸弹的
设想一下:你身处太空,除了一艘飞船,身边一无所有,太空漆黑、冰冷,仅有飞船上的指示灯在闪耀。你的飞船下面带着一颗炸弹,完全智能,随时准备遵从指令去消灭敌人——不幸的是,它没有被放出去,而是被卡住了。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炸弹君很快就会坚定不移地完成它的生命使命:爆炸!
你唯一的机会,就是跟这颗有自己头脑的炸弹谈人生谈理想,期望它自己打消爆炸的念头。于是就有了以下对话——
船员杜立德:你好,炸弹!你在那儿么?
炸弹:当然在。
杜立德:你想不想接受一些新观念?
炸弹:我从来都是乐于接受新观念的。
杜立德:太好了,那你这样想想看:你怎么能确定自己是存在的呢?
炸弹:呃,我当然是存在的。
杜立德:但你怎么知道你自己是存在的?
炸弹:这不是一目了然的事么。
杜立德:没错,一目了然,但没有证据呀。有什么具体的证据能证明你存在么?
炸弹:嗯……这个嘛……我思故我在!
杜立德:很好,非常好。但你又怎么知道其他东西都是真实存在的呢?
炸弹:我的传感器告诉我的。这真有意思。
经过一番充满存在主义哲学味道的探讨之后,这位炸弹20号君深深陷入了思考,它的智能系统现在成了“缸中之脑”。最终它大彻大悟了:“宇宙间唯一确定的存在就是我自己。混沌之初唯有黑暗。黑暗是无形、空寂的,只有我存在于其间。我靠近去面对黑暗,只看到自己形只影单。要有光。”于是,嘭!宇宙间有了光。
这是科幻片《黑星》中最为有趣和荒诞的经典一幕。
我们知道,科幻电影的导演就像是一根绳子上串的螃蟹,一拉扯发现都有连带关系,比如卡梅隆是看了卢卡斯的《星球大战》之后受刺激拍了《终结者》,雷德利·斯科特也受了刺激拍了《异形》。这部1974年的科幻片《黑星》则是导演约翰·卡朋特受了1968年的《2001太空漫游》刺激而拍出来的。不同的是,《终结者》和《异形》制作精良,特效出色,都成了科幻电影史上的Top10常客。而这位“木匠”约翰则走了另一条路:拍不出“2001太空漫游”,我就拍“太空梦游”!《黑星》可以看做是《2001太空漫游》的黑色幽默极low版,或者科幻版的《巨蟒与圣杯》(不过它比《巨蟒与圣杯》还早出世一年)。
影片抱着一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B级片态度来呈现粗陋的特效:飞船如同山寨电器的工厂一样毫不精致,外星异形就是个番茄式的大气球套在人身上,太空场景好比儿童在画板涂出来的……《2001太空漫游》的史诗气象,《星际迷航》英雄主义的探索精神,在《黑星》中是完全看不到的。在本片中,太空不再是人类最后的疆域,仅仅是几个百无聊赖的管道工一般的年轻嬉皮宇航员工作的领域。
粗糙的特效、大量内景拍摄、大段段子式的对话,这些元素混合起来却形成了一种奇异的风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叛逆、茫然、无理性、绝望、消解情绪(船舱内)与太空的孤寂、寒冷、广袤、伟大(船舱外)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宇宙和人”的关系这个主题透过几个主角荒诞、搞笑甚至莫名其妙的举动体现出来。尤其是影片最后,当船员和片中堪称科幻电影史上最被忽视的AI/机器人炸弹20号探讨哲学问题,以此试图解决一个非常现实的生存困境时,《黑星》的境界一下拔高到了“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高度!
不同于三十到五十年代那些粗糙简陋的科幻恐怖片——比如艾德·伍德的名作《外太空计划9》——《黑星》把低成本科幻电影变成了一种故意而为的风格特色,让这种制作上的粗陋成为了滑稽、荒诞、讽刺的精神内核的表象。自1977年之后,《星球大战》令科幻电影成了特效大片的代名词,倒是约翰·卡朋特一直秉持着B级片的精神理念,不断拍出《怪形》、《纽约大逃亡》、《极度空间》、《天魔回魂》等极具特色的科幻、恐怖片。
在《黑星》结尾,宇航员们随着炸弹爆炸,如同超人或神灵一般在太空中高速冲浪,飞向地球!那一刻,他看到了传说中12.3万亿年绕宇宙一次凤凰行星——不管是膜拜、恐惧还是戏谑,宇宙都以神性的胸怀包容着你渺小的人生。反之,正因为有宇宙这个宏大的背景,再渺小的人生也都可以归于永恒。
【B+】怀疑卡朋特在之后的作品里再也无法复刻这部处女作里的幽默随性,极尽粗糙的制作下是无法掩盖的才华灵气。单从形式来看,是鬼马行空版的《2001》+《奇爱博士》,一切扯淡的效果都是为了激发戏谑恶搞的类型语气而设立,宇航员与气球人互夺扫帚对打一段便是最佳证明,卡通音调、机械重复的肢体语言,和互相对位的剪辑点皆是如此,高效的喜剧段落。最后二十分钟绝赞,与炸弹AI的哲学谈判,“要有光”,拥抱凤凰行星,以及最浪漫的太空冲浪。如此简陋下的灵光乍现,可遇而不可求。
8.3 简陋粗糙便宜WTF假的要死,却无处不彰显非凡的想象力,以及受用一生的省钱功底。约翰卡朋特的处女作真颇具鬼才之势:外表十分令人崩溃的外星人,被灌输逻辑现象学的导弹,沉闷的黑色幽默更像一段冷笑话,等到了结尾,便知此等小成本独立电影究竟有何魅力。
卡朋特的腔调其实跟莫比斯很像;冒牌宇航员是Dan O'Bannon;benson arizona竟然也是卡朋特写的,老爷子好强
嬉皮士上太空,小成本科幻片,各种土法制作。恶搞的味道很足,教炸弹现象逻辑学
实在是难以评价......教炸弹现象逻辑学够搞笑的~~
如一场孩童游戏,卡朋特肆意暴露这材质的简陋,更也是在展示影片中蓄着大胡子的“婴孩”们的孤寂,但正是在剥掉了所有的神圣感之后,影片却最终创造了最神圣的时刻。
74年首映时,卡朋特称其为“外太空的等待戈多”。等到异形和月光心慌成功之后,此片在79年获得了重映机会,宣传语聚焦,“异形作者与月光导演携手奉上,终极宇宙喜剧!”……
约翰·卡朋特处女作,B级片质感的嬉皮科幻喜剧。1.丹·欧班农担任编剧、主演、美术设计与特效总监,也正因佐杜洛夫斯基与雷德利·斯科特对本片的喜爱,他最终成为[异形]系列编剧。2.聚焦一群近乎被流放的宇航员(执行清道夫式炸毁人类殖民宇宙之路上的“绊脚石”行星之任务)及他们空虚、琐碎、颓废的日常生活。3.休息舱布置犹如大学宅男寝室:脏乱涂鸦+覆盖整面墙的[花花公子]照片,玩牌抽烟打架闲聊,在木架子中装上瓶瓶罐罐的DIY乐器也能奏出另种味道。4.由气球+一对爪子拼凑成“史上最低成本外星人”,电梯井的受困与逃生戏拍得张力十足,卡朋特的亲自配乐功不可没。5.飞船主电脑既有人情味又是女声配音,与会思考现象学和存在问题的炸弹都戏仿解构了老库[2001]。6.同冰冻死者交流借鉴自菲利普·迪克。7.同凤凰小行星漫游宇宙&太空冲浪。(8.5/10)
科幻喜剧,卡朋特称其“太空版《等待戈多》”,后者为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成本六万美金,本片也是五年后异形的原型,二者类似东成西就与东邪西毒。影片以基友告白剧终。摇滚乐队Pinback命名来自本片角色(角色命名有趣又深意:做的少站的高…),神秘科学剧院3000和红矮星号都深受本片影响。
好玩死了,卡朋特跟卢卡斯走了完全不同的路子,本片简直是科幻版的《巨蟒与圣杯》。影片中的炸弹堪称科幻电影史上最被忽视的AI/机器人之一。结尾非常闪亮,一下拔高到了接近《2001:太空漫游》的地步——以一种荒诞、神奇、搞笑的方式探讨了宇宙和人的关系。
一开始,我真的是很严肃地在看
因为佐杜洛夫斯基的推荐。是那种能让人展开恶趣味想象力的小电影。
7/10。最后绝望的工程师化作繁星飘向太空,而同伴骑着飞船残骸当作的冲浪板落入行星大气层烧毁,配合乡村音乐具备了太空西部片独特的迷幻主义。船员跟气球外星人在舱内拿扫把打架、电梯井瞎折腾的桥段最好玩,片中死去长官的意志提出让科技停止思考的法子显得荒诞而深沉,前期铺垫的对话单白有点闷啊。
卡朋特/奥班农解构了库布里克—卢卡斯的史诗叙事科幻,《黑星球》是60年代嬉皮迷幻的产物。宇宙航行不再关乎人类命运存亡,而是将边缘人物遗弃荒诞派戏剧般的庸常往复与同外界的困窘境地。宇宙本身呈现为LSD带来的精神幻觉,飞船的电子ui想象在设计风格上与嬉皮士的波西米亚风格有着一定的关联。《黑》可以被视为一个廉价视觉效果的学生作品,其有趣之处在于宇宙,技术和控制论的乌托邦特质成为了东方宗教,致幻性药物以及激进政治的替代物,人们可以模拟地通过存在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哲学游戏同机器negation,也因此自我爆裂,而飞船爆裂之后的宇宙则是对于地球规则的废止,随着星团或冲浪板奔向解体。在随后的《异形》,作为影片作者之一的奥班农重复了相似主题以及场面调度,但在斯科特的保守视野之下更像是乱伦禁忌的道德意识。
电梯间杀异形,炸弹20号对存在主义的思考,跟随七彩星辰流浪太空,踏着滑浪板成为流星。
卡朋特的冷笑话,除《怪形》外最好的片子
可以理解卡朋特想拍一部充满荒诞的存在主义Sci-Fi作品,但内容是真无聊啊。除了最后炸弹要有光于是有了光不错,以及飘出太空两人的结局设定还行之外,只是普通无厘头喜剧。只能说灵感往往并不来自神作。
黑、冷、恶趣味直戳我心,土法炮制的太空奥德赛。
电梯坠落那场戏真是看得我瞠目结舌,对这种电影我的观点一向是节操虽然不值什么钱,不过也不能丢得如此干净,这鬼马扯淡的能力只有吉列姆能相提并论吧。最后和炸弹讲道理那段也是神来之笔,讲得一道一道的,太奇葩的黑啊
爆笑点太多了。不愧是[异形]的编剧,太敢想了。让嬉皮士上太空就会变成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