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看完点映场后,我无比强烈地感受到,小哪吒将是这个由于种种原因而愁云惨淡、青黄不接的暑期档的拯救者。它不仅呈现了建立在丰富想象力上的先进技术画面,更生动地讲述了一个足以打动全年龄段观众的精彩成长故事。
哪吒的故事在中国已经是家喻户晓,因此影片主创们所做的绝非一次简单的复刻与翻新,他们让这个古老神话所再度焕发新的生命力,让观众们意识到在更深的精神层面上,我们一直与祖先共享着一些朴素的真理。
一
悲剧的内核,是哪吒的故事最牵动人心之处。在对死亡还没有感知的孩童时期,当读/看到哪吒自刎时,不知有多少人如我一般倒吸一大口凉气,同时陷入深深的恐惧。在《哪吒之魔童降世》里(下简称《哪吒》)也有“必死”的剧情设定:因为哪吒是魔丸转世,因此天生就万劫不复、恶贯满盈,满3岁天雷便会降临令其粉身碎骨,魂飞魄散。于是,当既定结局无法改变时,我们要如何选择过一生?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该为不是因自己的错而造成的后果负责?《哪吒》的故事紧密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这也是影片为何是一部观看时很轻松,但回想起来又十分沉重的作品。
命运,是影片的题眼。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生下来便因为自己的出身遭受唾骂与囚禁,这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是纵然他表现出友善,身边的人们也依然用最大的恶意揣测他,并躲得远远的;是其他孩子可以肆意朝他扔脏东西和臭鸡蛋,并不相信他会做任何好事。这就是属于哪吒的阴暗童年:他在发现所有人都放弃他后,决定自暴自弃。
“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受尽世人白眼的哪吒,用加倍的堕落去报复那些不怀好意者。此时,他已然认定了自己生而为恶魔的命运。
哪吒的转变发生在他真正读懂父亲李靖的那一刹那。起初,他因发现父亲和师父让他闭关修炼只是为了拖延他到死去的那一天,从而避免他为祸人间而悲愤交加。后来,他才知道父亲愿意替他承受天雷,爱他胜过自己的生命。于是,他终于能够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修炼,除魔,皆为了让他今后可以作为一个英雄被人们记住,而不是作为怪物。那一刻,他突然认识到了人的命运是由客观条件和主观行动所共同造就的。纵然天性至恶,可他仍然有向善的选择。这是他对自身命运新的认识。
至此,影片借哪吒从“认命”到“认识命运”的改变,完成了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显然,主创们相信,没有一个孩子是生来就注定被放弃的;即便全世界将你抛弃,也请你不要放弃自己。这是一个稍有不慎就会被讲得很鸡汤很乏味很说教的道理,但《哪吒》却表现得很成功,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电影构建的独特的善恶观体系。
二
深刻的艺术创作往往能最大程度地还原真实世界的复杂性。观众已不是当年满足于欣赏脸谱化的正反派斗争的孩子。因此,唯有超越正邪,在更高的维度探讨正邪为何而生,又因何而对立,才能让一个故事变得更加丰满与动人。令人振奋的是,《哪吒》做到了。主创们通过再创作神话故事中因被哪吒抽筋而死的龙太子敖丙,来进一步阐释影片的主旨:人是被天性和成长环境共同决定的,后者在很多时候起到的作用往往更大。
在新的版本里,敖丙一出场便是自带光环的好学生,心地善良,练功刻苦,乖巧懂事。他幸运地得到了能量强大的混元珠的另一半——象征善的灵珠。可不幸的是,他没能像哪吒一样有一个好父亲。从始至终,他都被当作龙族复兴的一件工具。他要背负起整个家族的荣誉和未来,而父亲从来没有想过这是否是他能够承受的。这是他在做出冰封陈塘关、灭口所有人的疯狂之举时,心中迈不过的一道坎:他应该完成父王、完成师父的嘱托,这是对的;但理智又提醒他,所有的一切从开始就是错的。
影片有一个很巧妙的设计。敖丙出发前,父王和所有龙族长辈都撕下自己身上最硬的龙鳞,给他做了一件刀枪不入的万龙甲。当哪吒经受天雷惩罚时,敖丙挺身而出,牺牲了万龙甲为他挡住了一部分。于是,这件本应用来完成龙族任务的装备,最终被敖丙用于保护了他内心的善良。因此,尽管险些令全陈塘关人丧命,敖丙还是收获了观众的好感。他与哪吒天性的比照,说明了即便是至善,也可能误入歧途;而即便是至恶,也可能被爱感化。同时,他在最后一刻的醒悟,又体现了人性的善良不曾泯灭,只是会经历考验。
从《大圣归来》到《白蛇:缘起》,再到《哪吒》,近年不断涌现的优秀国产动漫一直在回应一个期待:中国能否拍出适合全年龄段观赏的院线动画片?如何让动画片摆脱长期以来的“低”、“幼”标签?几部口碑和票房双赢的作品告诉我们,国产动画需要升级的不仅仅是制作的技术,更有制作的理念。就现阶段而言,选取经典IP进行老戏新说,可能是最合适的道路。耳熟能详的动画主角有助于打开更大市场。在此基础上,《哪吒》不仅让观众看到有开发续集的伏笔,结尾姜子牙的彩蛋,更让人惊喜地管窥到它打造封神宇宙系列片的蓝图。我想,《哪吒》或许是中国动画发展史上新的重要一页的开启。
三
福柯言:重要的不是神话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神话的年代。回到影片的主题,在“不认命”和“善与恶”两大主题外,《哪吒》还包含了对家庭的思考。我们看到两位主角的行为背后,其实都是家庭在推动。就像在面对有限的寿命时,哪吒的母亲提出让哪吒去游山玩水,快乐过完此生就好;而哪吒的父亲却认为,有限的人生要实现自己的意义,才算没有白活。龙王则是另一个极端,他要求儿子完美执行为他规划好的人生。
同样是爱孩子,每一位父母却有不同的方式。从这个角度而言,《哪吒》像是一部披着神话外衣,意在引发观众对亲子关系思考的作品。如果说,代表美式超级英雄的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使命观,那么对于塑造一个东方英雄来说,如何平衡家庭的期待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的伦理观,或许才是更贴合本土文化语境的议题。
被父母影响的自我认同,可能会跟随我们的一生。但影片告诉我们,它并不会决定我们的人生。一个人真正的长大,是认识到父母的局限性。正如哪吒不让父亲替自己去遭受天雷,敖丙也放下了父亲强加给他的执念。独立,对事物形成
自己的判断,遵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父母的安排,才是我们踏上属于自己的人生征程的第一站。
写到这里,关于本文开头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似乎有了答案。
哪吒是魔丸转世,这不是他的错,要在天雷中灰飞烟灭,他坦然接受了这样的命运,并且选择独自承担;
哪吒遭受天劫咒,这不是敖丙的错,但他无法袖手旁观,而是选择和哪吒一起承担。
成长是去独立做出人生选择,成为英雄则是去勇敢地承担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剧情流畅地完成了“成长”与“英雄”主题的两层交代并递进,在回顾影片的时候,我意识到当时我不仅被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场面震撼,更被影片主旨所包含的充沛而浓烈情感而深深触动。当时情感与画面共同造成的冲击力,是用语言难以形容的。因此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哪吒身上,我看到了国漫的力量。
四
如果说,《哪吒》还有一个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最通俗的主题的话,那么就是与偏见对抗。
哪吒,敖丙,申公豹,无论在剧情中他们站在了正方还是反方,他们的境遇其实是相通的:作为群体中的异类,哪怕他们付出再多的努力,做出再大的贡献,也难以得到充分的认可。人们仍然时刻提防着他们。
影片中,一个盲人老者是偏见的化身。在每个剧情发展的关键时刻,他都会出现并慷慨陈词,目的是代表所有民众,用压倒性的人数优势对哪吒实施制裁。而我们也看到,人们冷漠的态度,正是不断激化哪吒邪性的原因。同样地,敖丙也因为龙族身份在人们面前的暴露而遭受了非议。他无奈地看到,比起他做了什么,人们更在意他是什么。
因此,《哪吒》中的最大反派,其实是民众,具体而言,是民众无知的恶,来自本能的恶。当孩子们都能坦然地朝哪吒扔石子,随意地骂他的时候,你会感受到那种因自己占据了道德高地的深深优越感。古往今来的人们行恶的时候,往往都会找一个正当的理由,他们太擅长于用合理的动机去掩盖不合理的手段。
为了照顾儿童观众,影片在处理分派戏份时加入了喜剧化效果。比如申公豹设定为结巴,每次都卡在关键词上;而那个盲人老者,说话时总是对着错的方向。这些笑点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影片在揭露人性阴暗面之时生发出的惊悚感。但有心的观众仍可以通过细细品味,觉察到群氓无知、人言可畏的可怕力量。
而《哪吒》的终极主题,仍是落在如何选择上。片中哪吒脚踩的风火轮,原本是太乙真人的乘坐的猪。这个法宝因主人而变化的有趣细节,多像导演所相信的“命运由你型塑”理念的象征!从一开始,混元珠的善恶就集于一体,正如每个人,全看你去激发它的哪一面。同时,我们所处的环境也在时刻影响着我们展现善或恶的一面。回想哪吒的遭遇时,我深深地感受到其实他人如何看待你并不重要,但当你也开始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时,你就真的成为了那个异类。这才是最悲哀的。
五
对于电影,我并不持线性史观,认为新作品的水平必将超越旧作品。
但我的确在《哪吒》身上看到了,中国动画创作者不断完善,不断补足短板的努力。我相信,“现阶段国产动画的集大成者”对《哪吒》而言,不是一个过分的评价。
还有什么理由不吹爆《哪吒》?暑期档的小魔童,请快快降临吧!
首先定性,《哪吒》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是现在国产电影市场,尤其是国产动画电影里的良心之作。具体的优点都肉眼可见,交给营销号和豆瓣大V们去夸;而缺点其实也肉眼可见,太明显的我都不说了(比如为啥会有乾坤圈突然变手镯就能控制查克拉这样的设置),谈谈我在思考的问题。
不得不承认,除了一小部分有点强行热血的中二桥段和冯巩春晚式的尴尬台词外,我在这部电影的观影过程中是极其愉快的。而电影尚未结束我就意识到,这种愉快全部来自周星驰。相信大多数看过几部星爷作品的朋友,都能看出本片导演对周星驰的戏仿与致敬。从神话故事主题(对神话故事解构《大话西游》),到无厘头台词(例子太多,比如顶不顶得住《少林足球》),从边缘人设(娘炮猛男、无脑大妈大爷、如花),到数不尽的细节(自带乐队《西游降魔》、托举大平台并爆炸《大圣娶亲》)。写这篇评论前我还没看过别的文章,不过我猜想豆瓣上应该已经有大神列举过所有致敬了吧。平心而论,我认为这部电影的成功(或者说我为什么称自己喜欢这部电影)一半以上得益于这些周星驰的元素。这也是我在标题里说的,在这个普遍认为周星驰已经日薄西山的电影舆论市场上,《哪吒》这样的爆款电影的出现充分说明了你星爷还是你星爷,周星驰就是牛逼。实际上以“两周一成”为代表的香港电影黄金时代走过来的那几个老东西,实是我们现在电影市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扯远了,说回哪吒。
在我看到第三幕陈塘关大战的时候,我明显感到这个电影的水准下降了。这种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技术上的硬指标。诚然哪吒可以说是近年来不错的动画制作了,但在大战场面上的技术短板还是很明显的,肉眼可见不展开讨论。
其次是情节上因为风格混搭必然会带来的主次难分的问题。尽管导演不断用周星驰式的无厘头喜剧桥段在消解,但观众冷静下来一思考就会发现问题,即第三幕的侧重点究竟在哪吒和敖丙的朋友情谊,还是哪吒与父母师傅之间的亲情成长,还是这个灵珠与魔丸的惊天阴谋上呢?导演每个点都不肯丢,导致每个点都差点意思。展开来说:
朋友情谊上导演明显是想按双雄片来拍的,可是电影的名字已经叫《哪吒》了,他又觉得不能把太多笔墨放在敖丙上。这样一来,两个人的感情变化特别简单随意:为啥好朋友突然反目成仇,哪吒内心的挣扎呢?为啥突然又愿意一起赴死,敖丙内心的挣扎呢?当然人物成长在整部电影里都有点欠缺,只是第三幕里尤为明显。
亲情的塑造可以用尴尬来形容。哪吒的人设本来是按俄狄浦斯来做的,最直观表现在哪吒一成魔立刻想要弑父。可是突然父亲就成了为儿子甘愿去死的人,甚至这成了让哪吒回头助阵的原因。逻辑上的问题我们暂且不论(因为哪吒想自己死只要把符扔了就行),这样设计最大的问题是父母人设统一了,完全成亲情符号了。这就很好解释为什么母亲这个前两幕里那么重要的角色,第三幕几乎可以说消失了。我自己也在给导演找补,这么突然拔高父亲的形象,可能是想和龙王父亲形成一个对比,但说实话这个对比也是失败的。所以为啥说古希腊那些写悲剧的人高明,俄狄浦斯一个人物就足以看得出了。
在政治惊悚上,导演处理得也比较糟糕。其实在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这个所谓天尊应该已经料到了最后会发生什么。因为导演把天尊安排为最早的叙述者(电影结尾叙述者是天尊还是胖子徒弟我没搞明白),所以这不是一个丑角,换句话说这是个有脑子会思考的人,那他这么个大神仙怎么会不知道胖子徒弟有多不靠谱,豹子徒弟多有野心,而他居然敢当着两个徒弟的面直接说了胖子徒弟能成为巨牛逼的十二圣斗士星矢那样的人物。有点阅片经验的观众应该会一拍脑袋,这是导演埋的伏笔,天尊这么做肯定有深意。那么顺理成章地,我以为最后的大战是政治阴谋,更何况天庭在前面的戏里一直是个幕后boss的角色。这当然有很多表现形式,比如说天庭并不是要消灭魔丸,而是借这个机会挑起人族和龙族的纷争;再比如天尊说的那么最厉害的咒是个最传统意义上的麦格芬,闪电根本不存在,邪恶的是人的内心。好了作为观众我都能想那么多东西,结果导演最后居然就按部就班地拍下来了,没有任何转折,没有任何意外,这某种程度上对我来说算是个意外了。
给我的第二点做个小总结,友情、亲情和政治大局三个东西都要顾到并且做好当然是很难的,但导演可以做出取舍,这不是在拍复仇者联盟,这只是在塑造哪吒。把三个里面任何一个东西做好了,即使剩下两个东西没顾到,这个电影也会更加优秀。当然啦,面面俱到也不是做不到的,大众点的例子有芬奇的《社交网络》或者诺兰的《盗梦空间》。
最后在技术和情节以外,这个电影第三幕还有个最大最大的问题,或者说最值得商榷和改进的地方,是在价值观的输出表达上。整部电影宣传的一大卖点是哪吒在大战时喊的一句话:
我命由我不由天!
这句话是啥意思?可以参考吴彦祖在《窃听风云2》里说的“我的命我自己操盘”,但不同点是麦兆辉和庄文强在那个电影里塑造他就是为了说这句话,这就是他的价值观。但哪吒呢?其实在第二幕里我们就已经能看出来,哪吒需要认同感。尽管他说民众是煞笔(我不觉得这是赌气,参见最后知道身世以后哪吒破罐破摔说的话),但他需要煞笔对自己的认可。于是第三幕的最后,民众开始围拢到这个坑里,这是对哪吒价值观最终实现的一个结尾。单拎出来看不矛盾,但和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放在一起看,就有说不出的奇怪。试想一个自己主宰自己命运、全然不顾别人看法的人,为啥要求最广大民众的认同呢,何况这些民众在他的眼里是乌合之众是煞笔啊。
这是整部电影我最难接受的地方,可以理解导演设置“我命由我不由天”是为了热血为了燃,设置民众认同感是为了用一种更普世的价值体系为自己的电影作结。但当两种价值观起冲突而无法自洽的时候,电影的天花板就限死了,它最多是优秀,不可能伟大。
当然有无数的导演给我们提供过无数种解决方案,比如科恩兄弟那种黑色幽默的东西就非常适合《哪吒》这个本子的两种价值观对撞。不过这里我想点个题,我们来看看周星驰的《大圣娶亲》是怎么做的。同样是对神话故事与人物的解构,《大圣娶亲》讲的概括起来就是“我要成为孙悟空去做孙悟空该做的事,还是丢下一切只拥有紫霞”,抽象一下就是两种生活态度两种价值观里选一个嘛。周星驰很明确选择了,他选了前者,孙悟空最后要去西天取经。但是呢,星爷(和刘镇伟)牛逼就牛逼在他还给你搞个结尾,给你搞个夕阳武士和他的心上人(甚至两个演员就是周星驰和朱茵),让另一种可能性仍然延续,并对自己选择的价值观无情地喷一句“他好像一条狗啊”。看吧,价值观表达在《大圣娶亲》里是自洽的,甚至可以说是高级的,星爷在对孙悟空这个人物解构的基础上,还完成了一次自我解构,以此作结,不能更妙。其实类似的表达伍迪艾伦也玩过,《安妮霍尔》结尾的那场话剧就是这个意思,所以那些作品可以突破优秀这个形容词。
最后插个题外话,星爷在今年春节档《新喜剧之王》里也用到了上面那招,仔细回想如梦获得“成功”前的那次试镜,这场戏对我来说是近十年的国产电影里少有的观影时刻。但是发现没有,这种最牛逼的东西大多数人是看不到的,他们只会喷星爷江郎才尽、用遍烂梗和欠电影票营销。更讽刺的是,以《哪吒》为代表这些学习到周星驰浅显优点的作品,能够继续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上叱咤风云。不管你承认与否,这就是我们的现状。
其实还有点想说的,关于我对一部伟大电影的理解。简单来说,《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是伟大的电影,而《大圣归来》和这部《哪吒》的天花板就是优秀的电影(抛去技术因素我觉得《大圣》做的更好一点)。说起来有点繁琐,但有的朋友看到我这么举例应该就能明白我的标准吧,所以就不赘述了,这篇影评的主要任务还是吹我的星爷吧。
写于2019年7月26日
首发于公众号 深邃的电影
道友,请留步!
开门见山,2019年暑期档最值得一看的电影,就是这部。
依照目前的发展走势,《哪吒之魔童降世》大概正在重走当年《大圣归来》的路线,或许在这个青黄不接、缺斤短两的暑期电影市场,本片的承担的“任务”,要比后者更加重,空间也更加广阔。
为什么如此肯定,近几年的华语动画生态表示,技术早已不是衡量华语动画的标准,文本才是。
我们见证了太多拥有优秀画质的动画电影,但拥有好故事的没几部。但凡一部拥有好故事的动画电影,一定是爆款,比如《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也是如此。
还记得我上学时候,导演饺子的短片《打,打个大西瓜》我就很喜欢,当年跟《李献计历险记》一同横空出世,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记忆犹新,如今我并不担心电影的质量,但令人意外的是,这部作品,把脍炙人口的经典神话故事、全新的角色塑造、无厘头笑料以及当代价值观结合的如此紧密。
我之前一直担心的就是“魔改”的故事跑偏,但如今看来,电影的故事和人设虽然翻新,但整体还是以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以及神话故事大框架为底色的。
这就需要了解一下电影之外的故事,恰好我是个《封神演义》的粉丝,恰好俺对中国传统神话、神仙谱系比较感兴趣,所以这里继续八卦,哪吒为什么是魔童?电影里有哪些封神的梗?太乙真人为什么那副德行?申公豹为什么是豹子精?
当各位了解这些内容,您就会明白,这部电影虽然故事和人设大变,但这些是有依据的,骨子里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一套。
PS,目前电影已经点映过多轮,口碑早已炸裂,豆瓣8.7、猫眼9.7、淘票票9.6。。。
哪吒这个神话人物家喻户晓,但比起我国历史上那些吕洞宾、赵公明、孙悟空等有名有姓的神仙,“哪吒”这俩个字实在有些奇怪,也难怪相声里把这位错叫成“哪儿托”,成为著名的包袱笑料。以至于曾经一度,哪吒还被写作为“那咤”。
您大概已经猜到了,哪吒是外来人口,这两个字是音译。
哪吒,真正的名字叫“那罗鸠婆”、也被翻译为“那拏天”(参考文献:《中国神话大辞典》),这是印度神话人物,早期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中的天神,在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等书中就已出现过。后来跟他老爹一起,被吸纳入佛教,在古籍《佛所行赞·第一生品》和《北方毘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中都有记载。
哪吒的名字,取自“那拏天”的梵文发音“哪吒俱伐罗”。
那拏天在佛教中的职位,是护法神。
当然,哪吒的“祖籍”也不是印度。神话故事是跟民族文化息息相关的,印度也是一样,哪吒的诞生,最早要追溯到波斯。
这个人物来自波斯琐罗亚斯德教,也就是是我们熟悉的拜火教、明教。传说中的王朝“皮西达德王朝”第七位国王努扎尔(Nuzad),是波斯战神。
首先努扎尔在读音上与哪吒读音几乎一样,其身份也与哪吒相似。努扎尔是国王玛努切赫尔的儿子,也是玛努切赫尔国王的太子。在长达120年之久的玛努切赫尔执政期间,努扎尔作为太子一直四处征战,奠定了其战神的地位,可惜后来登基没多久,就让人给宰了。
随着波斯的入侵,为婆罗门教带来了波斯的拜火教基因。战争努扎尔也是这个时候进入到印度神话中,后来成为佛教的一员。
在我国,哪吒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代的梁朝书籍中。
梁武帝(萧衍)执政时期,释惠皎撰写《高僧传》,其中记载高僧道宣的故事云:“道宣持律精苦,尝夜行,道临阶,坠。忽一人承其足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门天王哪吒太子也,以护法,拥护和尚,时已久矣’”。
可见,这个时候,哪吒还是我佛的护法大神。
说到他爹,哪吒(那拏天)在印度的老爸,在是佛教四大护法之首——毗沙门天王,在中国他有个更熟悉的名字——北方多闻天王。哪吒是多闻天王的第三个孩子。
PS,拜火教中,努扎尔也是玛努切赫尔的第三个孩子。
这位说了,哪吒老爸不是托塔天王李靖啊,怎么又成了四大天王的孩子?这就到了显示我国民俗神话极强极强的包容性和随机应变能力的时候了。
当佛教被传入中国之后,哪吒与四大天王也进入到了中国神话体系之中。但在隋唐时期,四大天王还不是这个亚子,造型那时候还是直接源自印度大乘佛教的形象,法器拿什么的都有,而且当时北方多闻天王手里拿的是宝塔。
后来唐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靖(李药师)因功勋显赫,被后人纪念,就像关羽被封为武圣一样,李靖也借了北方多闻天王的形象,手托宝塔,成为与唐朝名将结合演变而成的神话人物。但人们觉得四大天王中,只有多闻天王名字,其他三位不配拥有姓名吗?干脆把让李天王单独出列吧,自立门派,就是我们熟悉的托塔李天王。
关于这段详细内容,可参考俺《狄仁杰四大天王》的文章:
至此,手托宝塔的这位,就跟四天大王已经没关系了,从多闻天王升级到了托塔李天王,变成了天庭军区总司令。没想到多闻天王儿子哪吒沾光了,摇身一变李靖的儿子,抛弃了“旧爹”,随着新爹一块“鸡犬升天”。还多了一个姓:李哪吒
有意思的是,托塔天王的全称叫做“高上神霄毗沙门托塔天王”,没错,虽然李靖不当多闻天王了,但他的印度名字“毗沙门”却得以保留,这份乱啊。
PS,四大天王也后来变了样子,融合了本体民俗和神话故事,不拿宝塔的多闻天王后来改拿伞了,也有了新名字叫魔礼红。
可见,从波斯拜火教传到印度婆罗门教,又在印度佛教中形成体系,再从印度传到中国,被传入本土后,先有民间传说,后有戏曲和小说等内容,综合了波斯战神和佛教护法神的精华,我国道教的哪吒即由此流变而来。
但,虽然哪吒这个人物是舶来品,但从形象到故事,都是基于我国文化原创的,跟印度波斯一点关系也没有。
音译的名字,为什么用这两个字?也是有原因的。
“哪(ne)”在《康熙字典》里指“傩”,本意是驱邪消灾,鬼神之偶像;“吒”字为正义,咤(异写)即 叱 吒,指叱吓邪恶之意,万邪诸恶的克星,象征叱怒也;哪吒合一即以傩叱祓禳鬼怪,有毫无阻档之威力与战无不胜之意义,此神名叱咤风云,代表至高无上的神威。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被设定为天地灵气孕育出一颗能量巨大的混元珠,元始天尊将混元珠提炼成灵珠和魔丸,灵珠投胎为人,助周伐纣时可堪大用;而魔丸则会诞出魔王,为祸人间。
这个设定,大家会觉得是参考了《西游记》中孙悟空,混元珠与猴子的仙石对应,而且电影里,也把乾坤圈当“紧箍咒”用。其实无可厚非,比起孙悟空斗战胜佛的身份,出身于波斯战神的哪吒也不遑多让。
来到道教之后,哪吒的职位,叫做“中营金环大元帅、威灵显赫大将军”,更直白一些,在《三教搜神大全》中描述:“玉帝封他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天神之领袖,永镇天门。”在《西游记》第八十三回,莲花化身后的哪吒,“降服了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广大。”
PS,三坛海会大神 :
这个称号是《西游记》的里,但不是职位,而是头衔。 这其实跟“高上神霄毗沙门托塔天王”这样佛道混搭的名字一样,是《西游记》的特色。三坛是道教词语,天地水三坛,海会是佛教词语,就是僧人聚会的意思,所以“三坛海会大神”就是个混搭的,这是收拾孙悟空时,玉帝给哪吒的名号,相当于“海陆空总领先锋官”一样,并不是个职位
可见,天庭军区总司令的儿子,也不是省油灯。
而且电影中这样的设定,也跟哪吒的出身有关。咱们不考虑前身拜火教和佛教中的出身,单说道教中的哪吒,就有两种来历。其一是《三教搜神大全》,其二是《封神演义》。
在《三教搜神大全》卷七中,哪吒的前身是玉帝账下一位大罗金仙,而且形象唬人,文中描述:
身长六丈、头戴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脚踏磐石、手持法律、大喝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
从其描述来看,要不是他是神仙,称之为恶鬼绝对有人信。玉帝命他下凡除妖,所以才托生为李靖之子。
电影里,哪吒魔童的形象,正是来源于此,“头戴金轮”不言而喻,只是电影中为了避开紧箍咒,将其变成了项圈,眉心中的印记,在哪吒变身后也有“三头九眼”的象征。
在《封神演义》中,哪吒的前身是灵珠子。
灵珠子是我国神话传说中在昆仑山天池处因久遇仙气而成天灵地宝的一块宝石。是采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形成的。也有民间传说灵珠子原本是女娲娘娘座下的护法童子,后出世换名为哪吒。
在《封神演义》中也沿用了设定,灵珠子是阐教的镇教之宝,乃玉虚宫掌门元始天尊赠给乾元山金光洞的奇宝,由太乙真人送下凡间,托生为李靖之子,后来成为太乙真人的弟子哪吒。
电影里,混元珠的设定,正是来源于此,只不过电影分化出阴阳二珠,变成了灵珠和魔丸,这是电影的原创,一方面强化了“魔神前世”,另一方面也符合道家阴阳学说。
说白了,魔童就是《三教搜神大全》与《封神演义》的结合体,二者的共同点,决定了哪吒是天地之灵、万物之精,这一点也决定了其叛逆的性格。
“哪吒三太子”的称号想必大家不陌生。但李靖又不是皇帝,哪吒为什么被称为“太子”。
很简单,不一定是皇帝的孩子可以被称为太子,“太子”的名号在周朝时期,诸侯、王爷的孩子也可以被称为太子,在汉朝时期,太子才被确立为接任未来皇位储君的称号。 诸侯王的继承人改称“世子”。
“哪吒三太子”这个称号,正式被确立是在元朝。因为在金国、元朝时期, 皇子与宗王之子均可称“太子” ,是源自女真的称谓,比如四太子金兀术, 是汉代之后的例外。
而李靖贵为“天王”,儿子哪吒被称为太子也是可以滴。同理,东海龙王的儿子敖丙,被称为“龙王三太子”也是成立的,哪吒和敖丙不愧是好基友,连名号都一样。
但在《封神演义》中,哪吒被称为“三太子”是错误的,因为当时李靖只是个总兵,相当于地方司令,也不是诸侯和王爷。而三太子的称号,则是李天王时期哪吒的头衔之一。
《哪吒之魔童降世》很有新意的地方,就是对故事大刀阔斧的改动,而且改的不错的说,因为这是有关哪吒诞生故事中,第一次没有“闹海”。
“哪吒闹海”,家喻户晓,从电视剧到动画片,小正太洗澡的故事,风靡万千少女。这个典故之所以出名,要感谢原著《封神演义》,但很少人了解,封神演义也不是“哪吒闹海”的原创。
就像《水浒传》中将水泊梁山宋江三十六员礼赞、武松打虎、石秀杀嫂为首的元曲等写进书中,从而让这些典故流芳千古一样,哪吒闹海也是脱胎于民间传说,被写进了《封神演义》中。
这里要多说一嘴,虽为《封神演义》小说的粉丝,也不得不承认,原著内容实则过于公式化,角色扁平,故事推进生硬。说句不好听,整本《封神演义》,就是一本人物设定集,或者是一套故事梗概,所以封神的改编空间非常大。
但就这本“设定集”中,唯独哪吒发迹,是完整的故事。这是连姜子牙、杨戬都没有待遇,后几位都是从下山开始说起,只有哪吒从出生到莲花化身、学艺下山是自成一派,整整三回都是他的故事,好似《水浒传》中的“武十回”(武松从打虎到上二龙山的十个章回)。
而且读者明显能感觉到,哪吒这套故事跟全书明显不在一个节奏中,封神武王伐纣的格局,但唯有哪吒故事里有天庭也有龙宫还有阴曹地府,这块更像是《西游记》的故事。
这就要托当时民间传说的福了,哪吒的故事,起源于何处不时而知,但在元代成书,明代完本的《三教搜神大全》中就有过记载。没错,就是我们熟悉的那一套:闹东海、杀龙太子、水淹陈塘关、灭石矶娘娘、莲花化身、折骨还父、追杀李靖。
原来《封神演义》在写这段故事时,把《三教搜神大全》又抄了一遍。
正因为有着完整故事为依托,哪吒的诞生和发迹才家喻户晓,也有了后世大量文学、影视作品对其二次加工。话又说回来,这也是最难改编的。也是电影的不俗之处,能对如此深入人心的故事进行大幅改动,而还有的放矢,改的挺好。
比如原著中对父权的反抗,迂腐的李靖,在电影里变成了亲情的维系,符合当代审美。原著中的毫无存在感的殷夫人,变成了巾帼女强人,也是时代潮流。原著中哪吒与敖丙这对冤家,在电影里成了好基友。这种阴阳对比、互为转化的设定,乃是导演一贯的手法,看《打,打个大西瓜》就知道了。
谁说没有闹海?下一部肯定有,龙王水淹陈塘关,哪吒大闹东海,在南天门前活捉龙王,这都是原著故事,敖丙大义灭亲?希望是吧。
下一部肯定会有的情节,就是莲花化身。
与《封神》不同的是,《三教搜神大全》的后半段,就是莲花之后的情节,因为后者里,哪吒跟武王伐纣没关系,后者描写:
哪吒“折骨还父”之后,去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见到了世尊(就是释迦摩尼,《封神》的时间里还没有这位呢),希望辅佐世尊(也算回归故里了)。世尊见他可以降妖除魔,便以“荷菱为骨、莲藕为肉欧、莲叶为衣,令其复活,并授以密旨以及“木长子”,使其能大能小,穿河入海、斗转星移”,至此哪吒被引荐到凌霄宝殿,成为玉帝账下大将。
在《封神》中,化莲花是师父太乙真人给他的。
当哪吒还是佛教护法的时候,哪吒就有“析骨还父、析肉还母”的典故,比如宋代佛经《密庵和尚语录》《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中就记载了类似的故事,可见哪吒“自杀”是从印度那边带过来的。而借莲花托生复活则是中国人创造。因为莲花是道家所尊奉的至沽、至妙、至神、至圣之物的象征之一。民间传说中哪吒以莲花为身,正意味着使其彻底脱凡去俗,走向神圣,走向永生。
另一个意思,就是从佛教正式转行,加入道教。《三教搜神大全》中哪吒“莲花化身”的典故,真实的记录了哪吒这次跳槽:咱原本可是一心向佛,但是如来佛不收留啊,也怪不得俺了。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会变身,跟超级赛亚人一样,而且脾气不太好,这也是有渊源的。
哪吒的形象深入人心,源自《哪吒闹海》《哪吒传奇》等作品中,玲珑剔透的小正太,非常卡哇伊。这其实是“误读”,是后世对哪吒形象的二次加工,就跟电视剧《西游记》里把孙悟空等人“去妖魔化”的一样,是约定俗事的大众化改编。
《封神演义》原著里,哪吒是一位帅小伙,但跟小正太没什么关系,原著形容:
“面如傅粉,唇似涂朱,眼运精光,身长一丈六尺,此乃哪吒莲花化身。”
我们暂时不考虑“一丈六”为多高,就这个造型,威武霸气。而且书中对于战场上的哪吒,也有大量诗赞,其中多少将其形容为猛兽,比如打帮助黄飞虎打韩荣那一回:“哪吒锏枪生烈焰,韩荣马上逞英豪。众将精神雄似虎,哪吒像狮子把头摇。”倒是跟跟电影中哪吒变身后的形象倒是差不多。
哪吒虽然帅,但其行为和性格,却是典型的“魔童”。
“哪吒三回”的故事不再赘述,只是从杀龙太子、揍龙王、挑衅石矶娘娘,每次都是他先挑事,这都是他七岁时候干的事情。后来小哥一怒之下竟然把自己剖腹挖心,还是不安生。
书中形容“哪吒他生前性格勇猛,死后魂魄也是骁雄”,逼着她妈殷夫人给自己修宫殿:“不肯造行宫与我,我便吵你个六宅不安。”等到重生之后,哪吒更对老爹穷追猛打,不弄死李靖不罢休。要不是燃灯给了李靖玲珑宝塔降服哪吒,李靖估计就封神了。
如果说是哪吒小时候不懂事,那么长大后这位照样没咋收敛。
书中有大量哪吒凶狠的描写,从打张桂芳到力敌魔家四将,到生抗闻太师手下的四大雷部正神,都是一马当先,而且是个火药桶:“哪吒听罢大怒:这泼道焉敢如此放肆。。。”此等描写太多了,可见哪吒很容易失控
姜子牙账下唯一一次内讧,就是哪吒和黄天化,俩人差点打起来。要不是姜子牙在场并及时阻止了他们,恐怕这两位性烈如火的猛将就要展开一场内战了。
所以,后来姜子牙金台拜将,哪吒被封为前部正印先锋官之一,哪吒后哨,其余三个是黄天化、武吉、南宫适(kuo),后俩位是吉祥物,黄天化嗝屁之后,哪吒成为第一先锋官了。
比如睿智低调的bug杨戬,先锋还是需要霸气一些,狠辣一些,哪吒当仁不让,加上莲花化身,不惧魂魄攻击(余化、张桂芳真倒霉),还有一身法宝。令他成为了封神中周军乃至于所有角色中杀人、伤人最多的角色,用“狂战士”形容哪吒再合适不过。
这样的哪吒,是否与大家印象中的小正太不一样呢?无可厚非,文艺作品对角色进行加工,才使得哪吒的形象落地生根,更加大众化,那么《哪吒之魔童降世》在这个原创性很大的故事,对哪吒的正太形象进行了“魔化”的塑造,绝非凭空捏造,也是有道理的。
原著里,哪吒本身就是个脾气暴躁、容易失控的狂战士,更别说小时候干得那些出格之事。将魔童的设定放置在电影大环境下,造成了很多搞笑事件,也突出了格格不入的特质。
所以电影正是运用了这个噱头,魔童一样的小正太,但骨子里面还是大众熟悉的“小英雄”人设,魔化与正太化之间的冲突,哪吒对于之间心智的控制都有描写,使得电影并没有跑偏,与当代观众印象中的哪吒完成融合。
这世界上所有的伤害都是一场误会。美好的主流价值观,勿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哪吒。
虽然在《西游记》里美猴王压三太子一头,但毕竟是猴子的主场,哪吒论本领也不亚于猴子。二位都是战神,而且出身相似,一位是灵珠,一位仙石,都会“三头六臂”,可见二者都是民间神话约定俗成的产物。只不过二者区别之处,一位从道教齐天大圣跳槽到佛教成为斗战胜佛,一位则是从佛教护法神,跳槽到道教成为中坛元帅,佛道之间互通有无,你来我往。
值得一提的是,在元朝杨景贤的《西游记戏文》中,哪吒是护送唐僧取经的十位保护神之一。
而且从《大话西游》《西游伏魔篇》再到《悟空传》,这些作品有意无意的都在强化孙悟空的异类熟属性和魔化特征,有点发掘其原著形象的感觉,而《哪吒之魔童降世》也是如此,这绝非偶然。
哪吒作为道教大神,其形象早已固定成小娃娃造型,而本片则是对其真正的形象进行了挖掘,一方面让观众感到新颖,另一方面也会打破哪吒传统的小儿科定位,人家本来就是凶神一位,如今三太子施展空间太小,而这部电影对其形象的重塑,以及“英雄不问出处”的草根定位,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叛逆精神,这才是符合当下观众审美的超级战士属性。
如今满银幕猴子乱跑,随着本片大热有望打破垄断,三太子未来可期啊。
与哪吒一样,都是“三太子”,这位则是哪吒的反向映射。
无论是原著,还是各类影视作品,敖丙绝对是十足的反派。原著里很惨,被哪吒打死并抽筋。《哪吒传奇》里则是诬陷哪吒偷龙珠。本片里对敖丙进行了正向的塑造,成为英俊潇洒的玉面侠客,这个三太子身上,体现的同样是反叛精神。
但电影阴阳互相转化的设定,决定了该角色绝不简单,这一集就差点黑化。下集龙族水淹陈塘关,敖丙的选择也是关注点。
敖丙可是封神榜上有名之人,死后被封为了“华盖星”,在紫微斗数中,代表孤傲、孤寂、超然的命象。这大概也是敖丙的未来命运了。
电影里哪吒会变身,也是有依据的,因为原著里哪吒也会变身,叫做“法相”。
《封神演义》原著中,哪吒是三头八臂,出自第七十六回,哪吒食饮太乙真人所赠的三枚火枣和三杯仙酒所得,每当哪吒变出三头八臂法身后,蓝面獠牙赤发,三头九眼,并且每只手上都拿着一件神兵利器,分别是:“乾坤圈、混天绫、金砖、火尖枪X2、九龙神火罩、阴阳双剑”,一共手使八件神器法宝,而双脚下踏着风火二轮,这副模样,魔神无疑。
收了法身就会变回原来面如傅粉的莲花化身模样。电影里并没有表示其“蓝面”的形象,赤发+尖牙还是有的,再加上超级赛亚人的发型,更像原著中形容的“狮子”形象了。
但这个形象跟西游记里有所有出入,后者是“三头六臂”,包括《哪吒之魔童降世》也是如此,这其中有着民俗的诉求。
“法相”这种东西,是源自佛教,《封神演义》中有法相的不少,比如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三大师收狮象犼的时候都现了法相,基本都是一副鬼样子,而三位也就是后来的文殊、普贤和观音三位菩萨。还有西方准提道人, 更离谱,三十四头,十八只手。反正去过庙里的朋友都知道,头多胳膊多都是佛教法相的特征,也不知道他们脊椎能不能受得住.
其余还有几位,是被“被动法相”,跟哪吒一样都是师父骗徒弟吃点毒药进化而成,肋生双翅的雷震子、三头六臂的殷郊、吕岳、眼眶长手的杨任,可惜这三位比较倒霉,都变不回去了,只能这么呆着。唯独哪吒可以跟三大师一样,能够变回去。
哪吒早期是三头八臂的,这是他从佛教带回来的,也是最著名的。
《佛学大辞典》:“那吒,毗沙门天王之太子,三面八臂大力鬼王也。”
元朝修建大都城,明朝刘伯温重修北京城,也参考了八臂哪吒
正阳门东边的崇文门、东便门,东面城的朝阳门、东直门,是哪吒半边身子的四臂;正阳门西边的宣武门、西便门,西面城的阜成门、西直门,是哪吒那半边身子的四臂;北面城的安定门、德胜门,是哪吒的两只脚。从此北京城也叫“八臂哪咤(哪吒)城”的说法。
但后来,哪吒逐渐成了“三头六臂”,这是中华传统文化里的“三六九”数字连用的习惯影响,“三头六臂九眼”,这才像话。
另外也有一种说法,相传古人参考了佛教哪吒的画像, 佛教天神要两手合十,哪吒有八条手臂,其中两条手臂合十,另外六条手臂手持法器。那么当哪吒跳槽到道教之后,就不用行外国礼了,所以就去掉了两只手。
可见,很多明代小说里哪吒都是八臂,比如《水浒传》里“八臂哪吒”项充,但在《西游记》里还是选择了“三头六臂”的说法,更符合我国民俗,也无可厚非。
有意思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作品,对哪吒三个头开始做文章,哪吒不同的面相和身份,三头各表现一种,乃是主流。比如天开工作室的1/4哪吒雕像,三个头分别是:愤怒、女相、罗刹。正好代表了在大众心中的三种特色。
跟老师学艺去了,书中李靖交待的很清楚:“不才有三子:长曰金吒,拜五龙山云霄洞文殊广法天尊为师;次曰木吒,拜九宫山白鹤洞普贤真人为师。”
两位哥哥第一次出场,就是阻止哪吒杀李靖的环节,话说李靖也够没面子的。随后二位下山,金吒有文殊给他的遁龙桩(七宝金莲),木吒用吴钩剑(雄)、干将剑(雌),两位亮眼的环节,除了消灭九龙岛四圣,就是智取幽魂关了。
二位的原型值得一书。
作为老大,金吒的原型自然是毗沙门天王的大儿子——甘露太子,这位四头八臂,比哪吒还多一个脑袋。
但“金吒”这个名字,则是来源于军荼利明王菩萨,也被翻译为“军吒利明王”,意思就是“持甘露瓶的明王”。只不过这个甘露明王跟甘露太子不是同一个菩萨,反正金吒的形象跑不掉的就是“持甘露瓶”,可惜原著中这位拿的是“七宝金莲”。
比起大哥,木吒的存在感高了很多。
木吒,也被写作“木叉”。他的原型是毗沙门天王的二儿子——独童子,是马头观音的化身之一,也被说成是观音的化身。而木叉又是观音的徒弟(《封神演义》里他是普贤的徒弟),在《西游记》里收沙僧时,观音的徒弟惠岸行者就是木吒,至少这里就跟毗沙门的二儿子有了联系。
如果说《哪吒之魔童降世》对哪吒的挖掘是有着原著依据,那么对于李靖和太乙真人则是原创了,对了还有殷夫人。
有道是“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两位在《封神演义》中,口碑都不咋地,哪吒叛逆的性格全拜二位所赐,必须改。
★先说李靖。
李天王在《西游记》里那副德行就别提了,《封神演义》也好不到哪儿去。书中这位是西昆仑散仙度厄真人的徒弟,但水平一般,宝塔还是燃灯给他的,加入武王伐纣后,只干了一件事,用宝塔压死了火德星君罗宣,其余寸功未立,最后混了一个天王之职位.
相比之下,同门师兄弟郑伦不知道比李靖高到哪里去了。
原著中李靖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哪吒小时候不管不问,只是操练军马,不教儿子,才惹出祸事。龙王熬光要上天庭告御状,李靖听后“大哭不止”,殷夫人给哪吒修了行宫,这个傻X还骂老婆,拆行宫。一系列行为导致哪吒复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追杀老子,把李靖追的狼狈不堪,这样的爹不要也罢。
同样是总兵,汜水关总兵韩荣和余化龙这俩忠义无双的凡人,比李靖强太多了。
★太乙真人就更离谱了。
这位就是护犊子,给了哪吒混天绫和乾坤圈之后就不管了,要不是他,哪吒就是去洗个澡,这两件法宝还不至于大闹东海。然后呢?哪吒无故射死了石矶娘娘的童子,这位不但不责骂徒弟,还下山帮着徒弟打石矶,用九龙神火罩把人家烧死了,你昆仑十二仙之一啊,哪有这样当老师的?
后来太乙给了哪吒三头八臂,原因也是很搞笑:“子牙行营有许多异士,然而有双翼者,有变化者,有地行者,有奇珍者,有异宝者,今着你现三头八臂,不负我金光洞里所传”。
眼瞅着广成子赤精子都把镇洞之宝番天印、阴阳镜都给了徒弟了,自己一咬牙,把压箱底的九龙神火罩、阴阳剑也给了哪吒。意思就是,给你这么多法宝,要给我们家涨涨威风,不能输给其他仙人哦。
要知道,当时哪吒已经是周营杀人最多的武将了,太乙还是这幅攀比不忿的形象,吃相难看。
不过太乙这幅折腾,还是有成效的,老大老二广成子和赤精子教了殷郊殷洪俩反骨仔,至此沉沦。万仙阵亮眼的三大师后来跳槽去了佛教,玉鼎真人跟他徒弟杨戬一样都很低调(这人极为抠门,连法宝斩仙剑都舍不得给杨戬),唯独太乙真人,仗着徒弟的声势,最后升职到了道教四御之一“东极青华大帝”的职位,跟南极仙翁平起平坐了。
再多说一嘴,十二仙里最倒霉的当属清虚道德真君了,自己一洞宝贝连带两匹坐骑都给了俩徒弟黄天化和杨任,看样子有跟太乙真人叫板的意思,让自己的徒弟不能输给哪吒。结果徒弟都挂了,自己的宝贝一个也没留下不说,他也再没了消息。。。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二位形象完全扭转。
太乙真人,憨态可掬的形象,不再咄咄逼人,直接将其踢出了十二仙的行列,他跟申公豹争夺最后一个仙班,成为搞笑角色。电影中的太乙真人,大概参考了《封神演义》中的黄龙真人,昆仑十二仙的搞笑大师,熟悉原著的朋友,一定知道这位的梗。
电影对太乙真人的改动,非常成功。
而最成功的是李靖夫妇,弱爹变成了严父,殷夫人从毫无存在感的路人甲,升级为慈母。哪吒的反叛精神是不被世界所理解,孤独而战绝不妥协,唯有血脉至亲能够理解自己的儿子。比起原著中以死亡以绝望割裂过往与血亲,到了本作中,父亲以命换命时真的感受到父爱如山,成为电影最感人的一幕,多么正能量的价值观啊。
这是《封神演义》中的至尊法宝之一,并不是太乙真人的法宝,而是女娲娘娘的。
这玩意在原著中出场了一次,收服梅山七怪的老大袁洪的章回,原著里,袁洪神通广大谁也打不过他,女娲将此宝给杨戬,让他抓白猿:
话说袁洪上了“山河社稷图”,如四象变化,有无穷之妙,思山即 山,思水即水,想前即前,想后即后,袁洪不觉现了原身。忽然见一阵 香风扑鼻,异样甜美,这猴儿爬上去一望,见一株桃树,绿叶森森,两 边摇荡,下坠一枝红滴滴的仙桃,颜色鲜润,娇嫩可爱。白猿看见,不觉忻羡,遂攀枝穿叶,摘取仙桃下来,闻一闻,扑鼻馨香,心中大喜, 一口吞而食之。方才倚松靠石而坐,未及片时,忽然见杨戬仗剑而来。白猿欲待起身,竟不能起。不知食了此桃,将腰坠下,早被杨戬一把抓住头皮,用缚妖索捆住,收了“山河社稷图”。
可见,山河社稷图的功能就是迷魂阵,类似凤凰幻魔拳的效果。虽然没啥攻击力,但厉害之处就在于连袁洪这样拥有九转神功的妖怪都能抓住。《哪吒之魔童降世》,利用了山河社稷图这个特制,变成了一个千变万化的空间,也成就了全片最搞笑的大战。
并不是叫“豹”的就是豹子精,那么黄飞虎还是老虎精呢!
想必《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导演混过贴吧或者天涯,因为“豹子精”的说法当年在粉丝群体里很火,以至于百度百科如今都跟着起哄。
申公豹是元始天尊门下,姜子牙的师弟,并不在十二仙之列。之所以有“豹子精”的说法,主要有二:
★其一修为千年,是申公豹抢夺封神榜时对姜子牙的一席话:
“炼就五行真始诀,移山倒海更通玄;降龙伏虎随吾意,跨鹤乘龙入九天。紫气飞升千万丈,喜时大内种金莲;足踏霞光闲戏耍,逍遥也过几千年”
姜子牙修为40年,比他入行晚的申公豹却有“千年修为”,所以很多人怀疑申公豹是并非以人身修道的弟子,前面所谓几千年的修行只是修成人身的修炼。
★其二,申公豹的行为不像阐教之人,倒像是通天教主的截教门下。
阐教就是后来的道教,截教是封神原创,但从属性构成来看比较杂,既有闻太师、赵公明这样的俗家异人,也有精怪物化所成。比如龟灵圣母、乌云仙、灵牙仙等等,不是乌龟王八就是三大师坐骑,还有后来的孔雀大明王孔宣,更像是万物之灵的派别。
《封神演义》就是中国版的“权力游戏”,武王伐纣的背景下,是阐、截二教相争,结果是截教被灭,阐教元气大伤,一旁的西方释教渔利,偷了不少人。
其中申公豹搬弄是非,教唆截教门人反抗姜子牙,抢夺封神榜,而且跟截教的能人异士(三十六路人马)意气相投,三言五语便能说反对方,后期更是投靠了截教,是万仙阵的一个阵眼。说他是精怪修炼的人形,才与截教一拍即合,也是有一定道理。
可见,申公豹这样的行为,让大众有了相关的说法,但终究是猜测,并无任何根据,不过作为民间故事中的角色,他们的形象不就是在老百姓口口相传中才逐渐成型的吗!也是百家争鸣,多些争论也不是坏处。
但,首先咱们还是要明确,哪些是原著梗,哪些是来自民间二次加工,大家了解这一点即可。(同人文和原著党很容易打得死去活来,比如犹太、基督和伊斯兰)
更何况,申公豹的形象在大众中早已深入人心,单凭那一句口头禅,就无人能敌。
公号:电影文酷
dreamcrowflim
微博:乌鸦·火堂
天热又大雨,但还是跟基友一起去看了哪吒,不得不说这片子的宣发很到位了,铺天盖地的藕饼cp,只要打开社交媒体就能迅速冲进眼睛,让你感觉不看这部电影就会脱离当今青少年潮流。
然而看完之后的感受,怎么说呢,五味杂陈。首先体现在对哪吒故事精神内核的感受上。哪吒的故事怎么能这样?叛逆孩子受到父亲感召后痛改前非,最终打败了“自身命运”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最终成就父慈子孝皆大欢喜,仿佛一出《变形计》。这样的故事,安到哪个神仙身上,都不如安到哪吒头上令人难受。你哪怕安到红孩儿头上呢?哪吒是谁啊,没有一个中国神仙像哪吒一样,光明正大又掷地有声地对父亲喊:“爹爹,你的骨肉我还给你!我不连累你。”他一贯以来以反抗父权的形象出现,却在今天出演着父子亲情大过天的剧情,跟各种速食主义合家欢电影别无二致。就好像某些红楼梦的续书,写结局皆大欢喜,宝玉金榜题名,和林妹妹或者宝姐姐喜结连理,融融泄泄,一妻二妾团圆到老——这成了一个娶老婆生儿子的故事,话本子和街头巷尾小说里最不缺的就是这种故事,老百姓最爱听这种故事,这种故事也最符合当时统治者推崇的儒家价值观。那或许是一个很完整很好的故事,但那还是红楼梦吗?所有人都知道那不是。
再说哪吒口口声声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嘴上说着反歧视,身体却很诚实,本故事处处充满歧视。申公豹因为身为豹精备受歧视,师父宁愿将德不配位浑浑噩噩的太乙委以重任,也不愿把衣钵传给申公豹。换个方式说,导师宁愿给学术水平一般的白人男生发sci也不给有色人种学生指导实验。申公豹当然不服,奋起反抗,然后被贴上反派标签。再有就是敖丙。敖丙的人设大概可以贴住历来吃香的美强惨,风度翩翩又功力深厚的美少年,因为出身的问题备受歧视,背负着全族的殷切期盼准备放手一搏。他因为善良的秉性对哪吒的父母师长出手相救,得到的却是李靖的恩将仇报,愚蠢的人民马上见风使舵: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把敖丙逼上绝路。敖丙在这个故事里的反抗精神似乎是强于哪吒的,他想为了自己的子民杀出一条血路,“我命由我不由天”,靠斩妖除魔跻身工雾猿队伍来为父老乡亲致富,然而结果是什么样子的大家都看到了:没戏。你不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老路,还想搞花样逃出海底囚笼,最终免不了死路一条。更不用说本片以一种强行咯吱人的类似春晚笑点的方式歧视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人群:口吃、超重、盲人等等。
李靖夫妇的人设完全成为了《变形计》里对叛逆娃儿束手无策的慈父慈母,除了没时间陪伴孩子成长没有其他缺点,仿佛一对去人性化的玩偶,仅仅保留了一种名为“父母”的符号化身份并且永远对孩子有无尽的疼爱溺爱。这两个精致漂亮的父母形象恨不得跳出银幕告诉观众: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就连平行世界里小蜘蛛的模范老爸,也会跟儿子大吵一架的吧,这边李靖和殷十娘演爸妈却完全演出了“天父爱你”的感觉。怎么说呢?稍微有点过了。
当然本片最倒霉的还是陈塘关片区的居民。地方官生了个儿子是妖怪,天天祸害老百姓还不让说。三天两头房子被拆酒缸被炸,居民人身安全难以保障,着火发水那是家常便饭。最让人崩溃的是你们家人欺负小龙王搞出一场大劫难,把老百姓房子拆了个稀巴烂,半个城都炸没了,老百姓到头来还得给你们家磕头谢恩。你们家真的是姓李而不是姓别的什么?看到这里我不禁怀疑陈塘关当地是不是饮用水被违规排放了什么污染物,怎么当地居民的脑子都好像不太好用,还是说咱们这边居民是由《科利奥兰纳斯》里面的老百姓扮演的,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当然我不否认本片也有其优点,有几个片段还是很打动人的,比如哪吒敖丙踢毽子的温情瞬间,比如太乙和哪吒在山河社稷图里练功时的快乐过往;制作和特效看上去也不赖,打戏也比较过得去,不过用这些优点来弥补故事上与逻辑上的缺陷似乎有一定难度,8.7分的分数或许有些虚高也未可知。
首发于「MOViE木卫」 公众号:moviesss
早先就看到几位朋友推《哪吒之魔童降世》,心里是怀疑的。大约平时总被明星结婚生子,八卦绿帽劈腿,综艺乐队夏天之类的东西刷屏,搞乜嘢啊?!刷得多了,感觉现实世界太无聊。一年到头,压根没几部中国电影可看。放眼望去,水面一片浮尸。
动画开头,一堆LOGO晃过,跑出来一丢晶状体,还有用一口川普逗人乐的胖子版太乙真人。两个封神榜里的人物,围着一块石头打架,我内心是相当不屑的:什么玩意?!
看到结尾,才反应过来,这个开头也不是那么露怯。我甚至明白了,有人不喜欢这版哪吒,除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哪吒闹海》,更多还是接受不了哪吒被塑造成痞痞坏坏,口出狂言的小大人角色,包括不讨喜的烟熏钢牙外型,由何而来(叉烧一句:我觉得特别像那个商场里的斜眼熊猫。)
我到现在,也未必想接受哪吒这个人物的性格设定。整个封神榜的故事,被拆开打乱重组。神仙打架,人间遭殃,最底层苦大怨极、比海更深。片前幕后的动作,发现片方摆明了,要打算制造动画世界的封神宇宙——出彩蛋的方式,尤其尤其明显。
这个时候,我才有点震惊。哪吒有缺陷,是个被人当做妖怪魔鬼的野孩子,可是,那有什么关系呢。封神榜最不缺这些奇形怪状、天赋异禀的家伙,有人入了魔道,有人辅佐文王,不就是这么个神话奇幻故事嘛。
总体而言,《封神榜》的故事,也算是我的一个童年情结。毛阿敏和屠洪刚的片头片尾曲一出,那就是暴露年龄的时刻。剧集后面,跑出来各路仙家,牛鬼神蛇太多了点,死的人也接连不断,如今都有点记不上来。
这版哪吒的意外之处,不仅包括对哪吒形象的重新塑造(严格说来有多个造型),对敖丙的洗白,父爱如山等段落,还是挺意外。拿上美影的版本去批评本次动画改编,我不太同意。依此来想象当年,《大话西游》对《西游记》的改编,真是惊世骇俗。早先少年的我,始终无法接受那个尖着嗓子、胡子开裂、化妆大失败的家伙,会是孙悟空。
以这个例子做对比,并不是鼓吹《哪吒》有多惊世骇俗,而仅仅是,如果众人总怀念惦记前人的宝藏,而不是在宝藏之中,取之长处,那么这些宝藏,就只能是墓室里的落尘文物。再者,这次的热议,也对《哪吒闹海》有一个话题热度——即便它完全不用靠这个方式来证明其经典。
能看出来有海夜叉,敖丙的武器,李靖王府的家仆……它们都有《哪吒闹海》的影子。《哪吒》是一套商业娱乐取向的动画片,埋了很多影迷可以猜到的梗,尤其是顽童连环设计的独木桥、眼镜蛇、童子尿坑的无敌恶作剧。这个恶作剧,从福娃头套的小屁孩一出来,不少影迷就猜到了之后一系列走向。但从剧作上,它和前面大闹陈塘关市镇的捉迷藏游戏一样,只是一个三岁小孩所需要的娱乐方式,成为小恶魔或熊孩子都不为过。父母忙着斩妖除魔(父亲一年在天上),没人陪他玩游戏——踢毽子好坏另当别论。
这些看似无关的游戏埋设,是可以深化哪吒这个人物的内心。即便他从一出场,就是看破红尘俗世的惨绿样子——反正我是不祥之物,人之初,也不过一块顽石。
哪吒的几度挣扎,父母的老泪纵横,火与水、魔珠与灵珠的正反设定,同样力拓了这套封神动画宇宙(如果真有的话)的深度。三界九地的任何一个人物,是否从诞生之时,就被认定是好,或者坏。尽管打破这一切的口号,有点像撸直了金箍棒的《悟空传》,但不可否认,《哪吒》有讲的好上太多。
变身的哪吒,无法控制自己的能力,完全是暴走状态、打不死的绿巨人。他后来立马找到了驾驭自己能力的方法,实在有点小意外。敖丙身为王子,却是没落破败,替天庭看守大牢的龙族。对龙族的血与火设定,同样不再依据封神西游之类的中国古典神话,而是西方舶来。
如此摊开的话,封神的宇宙,已经可以展现多个精彩的人物,性格鲜明,感染力惊人。例如《封神榜》里,还有真正的王子们:伯邑考或两位纣王之子。不过,这段话纯属典型的想太多了。
回到穿插在正片中的三俗屎尿屁笑料,高明与否另说,个人并不反感。尖着嗓子叫“大家快跑,哪吒来了”的如花角色,瞎了眼、啥都没看见又出来总结发言的白头老汉,斗嘴不断的结界兽(比那个天上的“细云龙”好多了),人物设定都更像是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电影,而非许多人所想象的,对人体缺陷的取笑讥讽。就连踢毽子的方式,其实都很容易想起,周星驰在《少林足球》里,对着城中村的墙壁,猛轰大力金刚腿。
再者,动画片人物的高矮胖瘦,本身顶多只代表创作者和作画师的审美,而非散播歧视偏见。否则,你说宫崎骏《千与千寻》的老太太和巨婴吓不吓人,泥巴怪黏液怪又怎么会被看出来美感?《玩具总动员4》都可以在儿童向的故事里加入了迪士尼的王子与公主,调侃这个地方更像恐怖片的瘆人氛围。观众看待或评价一部动画片,是时候放开一下想象力了,甩掉动画片是给学龄儿童看、会教坏小朋友之类,陈旧迂腐的心理包袱。
《哪吒》我欣赏的部分,是大战开始后毁天灭地,还有喊台词的方式(比如前面说的想起《悟空传》)。我个人尤其喜欢的,是变身以及三头六臂形象出现的那一瞬间,以及结尾,《哪吒》又神奇地回到了没有肉身的原著故事中,本来以为天雷滚滚无法收场,此时此刻,惊觉一个封神的世界在等待,胃口大开。片中有两组二元对立的人物(哪吒/敖丙、申公豹/太乙真人),以哪吒和敖丙达成互相理解、一损俱损的CP方式,远不同于之前剔骨还父、割肉还母的惨烈故事。
人如果生活在谎言和欺诈之下,会变得对眼前世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正如哪吒以为自己是妖魔,敖丙无视他人性命,百姓听风是雨抱头鼠窜。《哪吒》没有《大护法》那样血淋淋地映射时代,但片中人物尚能做出无畏义举,已是不易。尽管有人物性格转变过快的问题,爸不得爱你之类的包袱,作为娱乐元素浓厚,且不乏硬煽情爆破点的动画片,依然是不错的暑假档选择。
其他几部中国动画评星参考:
《大护法》 ☆☆☆☆ //movie.douban.com/review/8678627/
《大圣归来》 ☆☆
《大鱼海棠》☆☆
《大世界》☆☆☆
首先說一句,《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製作水準確實不錯,在商業性上當然也已經被觀眾口碑證明了成功,這些方面便不再贅述。
只談談自己在創作角度對於這部電影的看法,包括劇作、改編和人物等等。
有不少人覺得《魔童降世》的劇作很好。這種「好」的印象來自於戲本身的節奏或情感得宜。但在我看來,這個戲的劇本寫法其實是頗為老派的商業片做法。何謂老派呢?舉個例子,香港80年代拍商業電影最厲害的新藝城電影公司,做劇本是按照所謂的「九本戲」原則實行。過去電影膠片一卷十分鐘,遂稱之為「一本」,「九本」就是90分鐘電影。「九本」劇作法就是每一本戲(10分鐘)內,都要計算好這10分鐘之內是否有出現一些喜劇、奇觀、煽情或是官能刺激的東西,如果每本戲的商業元素足夠,這本戲的劇本就算成功,值得拍攝。換言之,所謂「九本」創作,就是堆砌商業橋段,保證戲劇內商業元素密度之法。但是這種當年曾被奉為金科玉律,注重商業元素的創作法則,後來卻漸漸被淘汰了。
《魔童降世》的劇作予我而言,就是元素太密集太多了。尤是那些被很多人稱為「周星馳式」的喜劇橋段,密度更是過猶不及。這類創作方法在保證可看性上當然非常奏效,只是就像「九本」劇作法後來被拋棄,也是因為這類劇作太過注重商業元素堆砌,但常常忽略了人物,也容易使得商業元素和戲劇本身割裂。就像《魔童降世》中其實已經存在不少負責喜劇的角色(包括守門的結界獸,或是給元始天尊守門的那條龍?),這些角色們作為配角設計和效果其實都不錯,也是商業劇作中常見的調節節奏之法。但太乙真人作為主要角色之一,卻依然全程負責製造「喜劇」位,沒有花筆墨在戲劇上描寫出他與「哪吒」的師徒關係或他與「申公豹」的關係,這個人物便顯得非常的功能化。
尤其是通觀全片,你甚至都會為「申公豹」有點鳴不平,像「太乙真人」這樣全程賣萌賣蠢但看不到有任何真材實料的人反而被元始天尊委以重任,實在說不過去,這樣說來「申公豹」其實也是在反抗天命呢!只是導演當然無意豐富「申公豹」這個人物,他的形象設計已經決定了他只是一個刻板的反派角色,而在創作思維上對這個人物依舊是堆砌「喜劇」元素,於是乎「申公豹」的角色也便多了「口吃」的設定。
過份注重商業元素而忽略了對於「人物」的塑造,當然也包括在人物動機和人物完整性上的粗疏。包括不少觀眾會吐槽最後的戲裡李靖莫名其妙去揭敖丙的面紗,而敖丙的立場左搖右擺,一會兒說要幫哪吒一會兒決心要滅了陳塘關,動機異常飄忽等等,而在這場戲裡這些人物的行為邏輯其實統統讓渡給了商業上打鬥與奇觀場面的營造。
當然,在這類堆砌商業元素的劇作範本裡,難免會有一些套路化的設計:好似太乙真人在畫中醒來,沒有發現哪吒變身成為殷夫人;又或是哪吒佯裝成村民小朋友,設計讓他們掉入自設的陷阱之中,這些戲劇的設計是為了通過「反轉」製造意外和喜感,我不知道別人怎麼看,但對我而言全部都是可預期的和老套的,也並不覺得有趣。商業上依舊奏效當然沒話好說,但劇作上孰優孰劣就見仁見智,此處不再細表。
再談「改編」。我以為優秀的改編一定是大膽反叛的,既能傳達出有力的精神內核,且能表達出豐富的人性的。就像《大話西遊》改編《西遊記》當時看起來頗為離經叛道,它將刻板動物性的孫悟空寫出了人的情欲,精神內核其實是關於「人」與「情感」的,這也是它能夠成為經典的原因;又或者1979年版本的《哪吒鬧海》,它的改編令哪吒反抗父權的形象更加鮮明,整個精神內核其實非常大膽和反建制,充滿了政治性,實則是呼應了1979年短暫政治解凍的中國氣候,也幾乎預言了十年後所發生的事。而《魔童降世》的改編當然不是改的《哪吒鬧海》,它改編的自然是封神演義裡原本的哪吒故事。表面上看《魔童降世》的改編也非常大膽,突破了舊有的人物關係,融入了命運自主、父子情深等等主題,以我的個人審美趣味來說,我當然覺得反抗父權的主題性要比舐犢情深並要藉此煽情的商業邏輯要有力量得多,但這些個人審美的判斷暫且不說,我要問的是,《魔童降世》的改編真的反叛、真的大膽麼?
首先是人物上,有人說《魔童降世》裡的哪吒也是頗具反叛性的,一點也不比《哪吒鬧海》中的哪吒形象弱。我想問,他反抗的是什麼呢?在戲中,他的命運是緣於申公豹的從中作梗,但申公豹作為唯一的反派其實並非他的反抗對象,他反抗的對象是天命。但天命在這部戲中卻是虛無縹緲的,既沒有角色亦沒有蹤跡,像是宿命論一樣的天災。其實這類反抗宿命的題旨早在武俠小說中就已經見得多了,一點也不新鮮,但在那些武俠小說中,那些所謂「魔教」主人公們,要反抗的對象也是非常具象的:無論是世俗的偏見,或是正派人士的偽善和威脅。而哪吒反抗的天命,對我而言是完全虛無,完全感受不到的,我不知道是由於審查語境的限制,還是創作人的偏愛,在中國電影中常常都會發生不知道反抗誰,也不知道為何反抗的局面,到最後就是一句「天意」解釋了一切,然後藉此煽情一番,製造所謂的「燃」。對我而言那種情緒是特別空洞的,我既不明白他的反叛性在哪裡,也不知道大家所說的「燃」到底是什麼,難道這種「燃」就只是一種缺乏對象,大喊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自我感動嗎?
其次,在人物關係的改編上,我也覺得《魔童降世》的改編看似反叛,實則是非常安全而保險的。包括對父子關係的塑造和煽情,是非常主流溫情的,符合商業片的操作;哪吒與敖丙的關係,從敵對改成了友情,亦是如此。兩人在人物關係上組cp也好,抑或是敖丙的形象參考了仙俠特色也好,都是商業上流行元素上的考量和計算,皆是「迎合」主流的做法。
當然,「迎合」並不是問題,非但不是問題,「迎合」更應該是商業電影的天職。電影有不同的種類,改編上沒有對錯之分,但是藝術上一定有高低之別。就像《西遊記》和《封神演義》中,為何「大鬧天宮」與「哪吒鬧海」兩則故事能夠經歷時間考驗,流傳和影響力如此大,就是因為人物本身的離經叛道,反抗權威和不迎合主流倫常的那份姿態與精神內核。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沒有要批評這部電影的意思,相反我覺得它的製作認真,商業元素豐富,是一部成功的商品;只是當有人在藝術水準上不吝讚美這部電影時,我會有所保留,當然更不會同意。一部「好看」的電影,並不代表它的藝術水準就高,這自然是兩碼子事。
正因為《魔童降世》其實可以代表現時中國動畫電影的最高水準,所以我覺得對它苛刻一點也不為過。如何在創作角度更進一步,不僅僅是迎合主流;又或在人物設計能做出真正的原創性(《魔童降世》的人物設計顯然受了不少日漫和美國動畫的影響,美術風格上並不統一),我想中國動畫其實有更長的路要走。
不要太容易自滿,別動不動就覺得「燃」,總歸不是壞事。
神话故事新编,以一种不令人悲伤的方式来讲述悲伤的哪吒童年。丰富多元充满想象力画面;包含幽默、热血、感人和人生观点的剧情;还有安排得当的叙事节奏,结尾处高潮更是一波接一波,让观众又是激动万分,又是感动落泪,实在令人佩服,这就是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
年度最佳动画,不,年度最佳影片,剧作上的成熟应该让同档期的《狮子王》跪下来叫爸爸,起承转合水到渠成且饱含情感力量,这种成熟度不管是在动画这种形式里还是脱离动画都值得所有国产商业电影学习。整部影片看下来,在形式上非常现代化,包括笑点台词都贴近现代网络化的生活,是谓形散,但是影片把握住了哪吒这个神话人物的内在精神:我命由我不由天,并且自始至终都贯彻下去,是谓神不散,包括反派敖丙及申公豹都人物弧光饱满,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人类世界里,《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为所有异类书写的颂歌,这部片子就如同蔡依林在金曲奖上说的:献给那些曾经认为自己没有任何机会与选择的你,请你一定要记得选择你自己,支持你自己。
暑期档到目前为止最好看的一部。真正打动我的不是哪吒的人设,而是找回了久违的看港片喜剧的快感!
“不成,功变成仁”、《神仙的自我修养》、“申公公”、内服外敷效果都一样的解药…前面快笑死;指点江山笔、英气的敖丙、猪鼻子倒带器…中间各种神来之笔;“人心的偏见是座大山,你是谁只有你自己才说了算”、父母面前的生离死别…结尾又被感动得一把老泪。老妈的性格更立体,老爸李靖对哪吒说你的真实身份其实是…时,生怕他说出个“蛋”,这是这部毫不正经却又硬气热血至死的片子能干出来的事。集丧逼和燃于一身,在哪吒面前,没人帅的起来!锁定今年最佳国产动画。
“所有龙把鳞片扣下来的时候,我真的感觉敖丙压力太大了。”“我们全村可就指望你一个人去考大学了啊,一定要上清华啊。”“就算把其他报清华的人都杀掉你也一定要考上啊!”
【B】这才叫真正的国漫崛起!美术,制作,人物塑造,立意都比大圣归来更好。最重要的是你真的能感觉到创作者不故步自封的力求突破,也终于在国漫里看到了一直缺少的“想象力”存在(虽然只是在场景,物件设定上这些较为基础的部分,但未必不是个好的开始),缺点是整体风格略显杂糅,笑点像港式无厘头,战斗场面像日漫,有的地方又有仙侠和好莱坞动画的影子,但最后个效果居然不错,而且对于仍处于摸索阶段的国产动画来说这完全能理解。另外,一个动画片的父子情都比隔壁《银河补习班》更真实动人,邓超和俞白眉请出来挨打。
牛逼了!没想到国产动画能把故事内核写得这么成熟,远超《大圣归来》。好几场戏被震撼到,必须五星鼓励了。将“水淹陈塘关”的故事元素打碎了重构,人设和剧情完全依照阴阳哲学来做。太极生两仪,混元珠分为魔丸(火)和灵珠(水)。太乙真人与申公豹,哪吒与敖丙,皆是一体双生。命运的偏离带来了秩序的倒错,于是,善与恶的边界变得越加复杂起来,耐人寻味。每个主要角色都带着宿命感,向死而生,阴阳相合打破命运。哪吒形象很颠覆,华语电影里也是难得一见,最重要的反叛精神立住了。导演想击打全龄观众,而那些嬉笑段落在关键时刻也催生出了悲情,让人泪目。高潮部分的场面戏够燃够磅礴,而且情绪饱满。以后再出国产动画,都将和它比较。
哪吒就是那种看完了刷评论压根不会点开差评去读的片子,一定要看IMAX。
休说苍天不由人,我命由我不由天。新的故事,改编的很不错啊,就是有点短。友情提醒:观影记得带纸巾
技术上还是当下国产动画电影的水准,但在剧作的完成度上,却是第一次这么成熟,这么优秀!以前大圣大鱼或者白蛇这些剧本有先天缺陷的庸常之辈,都被称作是国产动画电影的良心之作,直到这部哪吒,才算是做到了剧本层面上的优秀,兼顾了喜剧元素和主题深度,还为之后的封神宇宙开了一个好头,大家以后可以忘掉大圣了。导演把哪吒的故事做了颠覆性的改编,逆天改命的主题在哪吒身上爆发了耀眼的人物弧光,最后哪吒直接对着电影院里的观众说,今天是我生日宴,你们谁都不准哭,这一刻的泪点实在是太可怕了。第一次给国产动画做自来水,在这个萧条的暑期档,这部肯定会是爆款。
讽刺的是,尽管角色口口声声说着“做自己”、“我命由己不由天”、“最害人的是成见”,电影却依然一直在用对肥胖、结巴、娘娘腔等特征产生的成见制造无价值,且一点都不好笑的笑料。
2019年,哪吒都成家庭教育成功典范了,就算你是魔童转世奔着毁天灭地来的,只要家里有钱有权有天命,妈妈爱你爸爸把命都给你,再顶级名师1V1封闭式教育,不愁养不出一个精英来。金吒木吒抱头痛哭:“这个家里没有我们的位置……”敖丙是真可怜啊,背负了整个家族的不甘心,一人给片鳞好比读大学前村里每家每户给抓把小米,可走到城里,人家一看你头上的角就知道底细了。纵使哪天真能修炼成仙,身后还林林总总一大串亲戚呢,可敖丙能成仙吗?不被社会生吞活剥扒皮抽筋就不错了吧
邓超救不起这暑期档,哪吒可以。
牛逼!牛逼!牛逼!4年前翻着白眼看完了《大圣归来》,4年后热泪盈眶地看完这部《哪吒之魔童降世》。没想到2019不仅仅是中国科幻大片元年,本片更是和《白蛇:缘起》一块儿创造了国产动漫作品前所未有的高潮。扎实的故事,生动的角色,饱满的情绪,炸裂的场面,这一切都构成了110分钟云霄飞车式的、畅快淋漓的观影体验,表面上是哪吒的传奇,骨子里面是《绝代双骄》+《悟空传》,毁天灭地的逆天气势更是燃破天际,好一曲震撼人心的“冰与火之歌”!都给老子去看!
火然,意思是要火的样子。比大圣厉害多了。冰与火。不虐(让再长大点再来虐吧,先美好童年先),从头笑到彩蛋,踢毽子感人。丑萌喜欢。坐等好影院屏幕二刷。3D记得带上眼镜儿~火,火个小哪吒吧
这个夏天还有比“藕饼”cp更火的吗?
看到海报和预告片,人们第一反应就是:哪吒太丑了。觉得丑就对了,因为本片讲的就是打破偏见。正如很多人一看这是国漫,就不看了;或者去看了,看了觉得还不错也要自动先扣20分。电影之中,骂哪吒是政治正确,只要你说哪吒是妖怪,就会有人跟着说;电影之外,骂国产片、国漫也成了政治正确,只要你骂它,就会有人给你点赞。其实哪吒不是妖怪,他也想降妖除魔洗清骂名;国漫也不都是烂片,也有人想拍一部佳作证明自己。比如这部《哪吒》。山河社稷图一幕真是天马行空,震撼无比,将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物品具象化,也将中国神话的无穷想象力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不再只是故事,而是能看到,能听到,能享受一场视觉盛宴。今年有《哪吒》,明年有《姜子牙》,封神电影宇宙即将开启。是时候以电影的形式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了。
卧槽居然看哭了,这才是货真价实的国漫新希望,终于不再是假大空的中国风堆砌,而开始借神话寓言塑造真正的“小人物”。背负原罪的出身,命中注定的死期,对存在的笃定和身份的动摇,竟指向《刺客聂隐娘》的内核:一个人,没有同类。完整的世界观构建,父子母子师徒兄弟友敌,每一段关系都处理的有血有肉全无敷衍。美术剪辑配乐动作设计,处处都是亮点,就连喜剧部分也绝非装疯卖傻而存在无数细节作为支撑。海边夕阳踢毽和社稷图虚幻仙境两部分堪称绝美段落,飞驰想象力和一流制作实力的结合,值得一刷再刷。严格说是四星电影,但愿意加满五星狂推鼓励!
比白蛇缘起更成熟,国漫又进步了!!!又燃又有内核,打戏,画面,人物表情,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心理建设,都堪称完美。“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我命由我不由天”“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天生倔强,打破成见,这,就是哪吒!
这种段子堆成的对白恕不是我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