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报社 剧照 NO.1报社 剧照 NO.2报社 剧照 NO.3报社 剧照 NO.4报社 剧照 NO.5报社 剧照 NO.6报社 剧照 NO.13报社 剧照 NO.14
    更新时间:2023-09-01 12:42

    详细剧情

    剧集的故事围绕着两家虚构的英国报社展开。一家是由女主Holly Evans(Charlotte Riley 饰)工作的《先驱报》(Herald)。作为一家老派、左倾且主打严肃新闻的报纸(普遍被英国观众认为影射了现实中的《卫报》),《先驱报》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面临着销量锐减、受众缩小等问题。剧中的另一家报社则是主打八卦、民粹新闻的《邮报》(Post)。在主编Duncan Allen(Ben Chaplin 饰)的带领下,该报靠着吸引眼球但又时刻在道德界限打擦边球的新闻不断壮大。

     长篇影评

     1 ) 从HERALD与POST之争看几个基本新闻原则问题

    1.符合立场就可以罔顾事实吗?

    女议员丑闻事件:H遵循政治正确原则没有进一步挖掘真相 P曝光女议员的裸照之后继续深入调查 挖出其吸毒的事实 最后议员不得不引咎辞职;莱戴尔童工事件:虽然维护劳工权益的立场无可厚非 但因为信源可信度问题 H摒弃了更具煽动性的童工故事 而是选择用客观数据呈现商业模式成本和价格不匹配的问题 即便前者能带来更高关注度 甚至把被剥削的童工从黑心工厂拯救出来

    2.功利主义还是真相至上?

    医院有害材料超标事件:如果事件曝光医院倒闭反而会更多人得不到救助 是否还应该继续报道?实际上 功利主义是个伪命题 表面上姑息纵容能让更多人获利符合功利主义原则 但一开先例 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整个医疗制度的崩坏 得不偿失

    3.报纸要销量还是真实性?

    这一困扰无非是因为夸大事实、具有煽动性的文章更能吸引人眼球 记者是否要讲动人的故事迎合观众 不过归根结底这不应该是报社需要考虑的问题 而是通过普及逻辑学 提高受众的信息筛选鉴别能力 遵循市场规律优胜劣汰 最终好的新闻就是好卖的新闻

    4.传播伦理

    校园霸凌者自杀案:P的激进报道使舆论持续发酵 引发新一轮霸凌最终逼死实施霸凌行为的儿童 这本应是反思媒体严重侵犯私生活边界的时候 但P的公关策略是在此基础上威逼利诱 让痛失爱子的母亲为他们站台(手段和之前的同性恋球员自杀案如出一辙) 这同时涉及到用钱买新闻媒体专业性问题和零共情能力的道德问题

    5.公检法介入阻拦新闻发布 是否应该妥协?

    #MeToo:法官基于H取证过程侵犯大亨隐私权 勒令将第二天的报纸撤回销毁 而P对大亨的行动早有预料 抢先报道 更多受害者站出来指控 然而直到最后发现了未成年受害者 大亨才得到应有的惩罚 不得不反思成年人之间“自愿性行为”的判定;Resonance:当公检法已沦为国家机器的傀儡 新闻的职责是即便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披露真相 以维稳之名剥夺言论自由 本质上就是一种恐怖主义

    6. 最后说说女主角 很久没有看到过如此丰富有层次的角色了 在表达上 Holly给人一种理想主义者、维护pure news的错觉 但她灵活的处事风格是介于Duncan和Amina之间的灰色地带:原则上不能花钱买新闻 但爆料人需要且新闻的确有价值她会破例;原则上攻击私生活违背了所谓专业记者的素养 但Duncan用这种方法逼未成年人自杀 她选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被室友偷了新闻 她睡一觉再无情赶出(虽然性别换一下观感就变了hhh) 这才是真实的新闻工作者 有勇气也有弱点 不是白莲花 不是黑玫瑰

     2 ) 内容过于真实引发……

    “《Press》打动人心的原因之一在于,故事发生的背景正是我们所处的时代。”贯穿剧中的新闻事件所涉及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著名人物长期性侵、“斯诺登”式国家监听……

    “编剧想要揭穿藏在新闻业背后的大秘密。

    编剧一直在努力为观众呈现一幅现实中报业的困局,不让记者流于空洞的新闻卫道士,同时避免外界以一种简单的是非黑白‘二元观’来看待新闻业中各方的角逐。

    除了刻画记者们的职业生活,剧情还描绘了他们的私人生活,以及工作状态给他们的价值观和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

    剧里引起共鸣的不只是英国社会的问题,而是同一个时代下整个新闻行业的担忧。”

    最后一集末,本片女主Holly Evans坚持报道代号为“谐振”的政府阴谋。ta们的对手,《邮报》主编因想争夺儿子的抚养权,但缺钱请律师和打离婚官司,因此接受了他的上级(与政府有商业合作)以丰厚的“回报”作为交换条件,要求其“保守国家秘密、保卫国家安全”的指示,在《邮报》头版将Holly 称为“人民公敌”。Holly的职业生涯甚至或许因此受阻,也不得不面对各路记者的追问,她干脆开诚布公地来了一场记者发布会,“but if we don’t have freedom of speech, freedom of thought, and privacy when we need it,then the fight for our society is already over. The terrorists have won. I just ask that before you jump to a conclusion, a judgment,that you read the facts.Jon Brooks has given up his entire life for this. And leading from his example, I’m not sorry about this story. I’m actually far more determined. I won’t give up.”

     3 )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报社PRESS》剧评

    BBC新剧《报社》讲述了英国两家报社之间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新闻之争,秉承严肃认真,报道事实,自称左派的《先驱报》与善博眼球,爱讲故事,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邮报》。相信整个英国的报业必然门派林立,绝非只有2家纸媒,而主创选择这样的设定,无非因为剧中俩家报社各代表了当下社会新闻业的两大路线:精英主义还是民粹主义?

    《先驱报》处处体现出前者,它的掌舵人是位美丽干练、优雅知性的独身女性,爱好是听歌剧。剧中本阵营一共出现5名主要角色,3名是女性,而且其中2位更是本剧的C位、一番。他们关注社会弊病、警惕政府、愿意深度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希望用自己的笔唤醒社会的良知和制度的改进。从头到尾,无不透露着强烈的“政治正确”,他们的核心读者是知识分子与社会精英,这些人愿意每周花2英镑的“巨资”购买这份报纸,是因为对它的深刻信任,然而他们的报纸发行量被《邮报》远远甩在后面,时刻面临着裁员倒闭的风险。

    《邮报》深知它的核心读者都是街头引车卖浆之人,新闻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要新鲜、刺激、猎奇、轰动,他们每期的头版一定要抓人眼球,首相、政客、罪犯、恋童癖 、魔王,他们用词简单粗暴,就像一顿美式快餐,不必有营养也不必精心烹制摆盘,只要口味刺激,快捷方便即可。它的掌舵人是一个社会老油条中年男,所有的主要骨干以男性为主,女性员工要么是负责时尚版面的“花瓶”,要么是唯唯诺诺的女助理(还必须在老板面前装作迟钝愚蠢)。他们花钱买新闻、为了宣传效果操控舆论、昨日批评、今日赞成,一切以利益为出发点,他们的报纸只要50便士一份,却仍然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我觉得,这部剧的意义并非褒此贬彼,反而在这种戏剧性的冲突中,我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一个真正意义上“乌合之众”中的一员思考的却是“当我们看到新闻时?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同样一件事件,因讲述者视角不同,听众立场不同,甚至几个词句的措辞不同都会产生巨大的反差。就像本剧最后那个关于“谐振”的新闻,一方面你可以说是揭露国家阴谋的大快人心,另一方面也可以被说成危害国家安全的罪大恶极。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善恶之间只看你听什么?信什么?这样看来,记者,这个被称为“无冕之王”的职业真的是名副其实,笔笔如刀,字字如铁。言语的力量是巨大的,而记者就是那个古老传说中的鬼怪——“言灵”,无论美好的或者可怕的语言,都会化为现实中的真实……

    当然现代的读者已经不是维多利亚时代坐在乡间别墅中,只靠一张报纸几封电报坐井观天的旧式贵族老爷了,我们有了互联网,突然间每个人都成了“报道者”,形形色色的信息来源纷至沓来,看似我们对每件事的了解更加全面,然而“谨慎站队、小心吃瓜”却成了更多群众的口头禅。虽然接收信息越来越便利,我们对信息做出判断却似乎感到越来越困难。因为现实往往是一出出的罗生门,真相永远像雾中的花朵,更何况看花的人每个人都戴着不同颜色的眼镜。

    在《报社PRESS》这场龙争虎斗的精彩戏剧之中,作为观众的我一直在想,我究竟该赞成谁?反对谁呢?政治正确并不一定就是正义,有时候左派也往往太过“圣母”;博人眼球也不一定就是瞎编乱造,有时候敢于大声说出事实也是一种勇气。就像女主霍莉也曾一度受不了《先驱报》的墨守成规,期望通过《邮报》的大胆作风实现自己的新闻之梦。

    然而看到最后,我想明白了一点,个人认为,对于这两个报社来说,新闻的展现形式并不重要(简单粗暴的曝光了道貌岸然之徒,紧守规则的却只能开天窗),新闻的讲述者并不重要(虽然霍莉发现了新闻,却是对手完成了报道), “初心”才最重要,作为人民的“喉舌”,社会的“良心”,你是为了什么做新闻?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先驱报》做到了不忘初心,作为一份自诩“有良知”的报纸,他们势必扛上更多的枷锁去跳舞——营收的压力、与广告商的对峙、谨遵行业规则、恪守国家法律。这期间他们当然有很多的挣扎——是否要妥协卖广告?是否要因为销量更改头版?甚至美丽优雅的女主编要借助婚外情释放压力,犀利的王牌记者想要跳槽。但是,最后他们还是选择了自己的初心,选择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尽管观念也许有差异,但仍互相支持,守望相助,直面挑战,用创新和对自身新闻内容的自信面对新时代的浪潮和纸媒的没落。他们看似是不自由的,但是最后做成了自己想做的事,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人。

    而《邮报》背后有强大的靠山,不愁销量与营收,对于有用的线索不吝金钱,BOSS号称“我不为赚钱,我只想做新闻”,总编言语犀利、锋芒毕现,是个持才傲物、精明绝伦的霸道总裁。一切看似顺风顺水,然而繁荣的背后却暗藏危机。出钱的金主号称要做新闻,其实只是把这份报纸当做自己的舆论武器,批评他不喜欢的,恭维与他有利的。而看似掌控一切的总编不过是BOSS的提线木偶,金钱的傀儡。明天的头版写什么?完全看怎样才能对己有利。最为一个曾经的优秀、锐利、充满责任感的记者,最后却不得不对资本妥协。前一秒他决定反抗暴政,抨击政府,甩BOSS一个响亮的耳光,后一秒为了个人与家庭的利益马上调转枪头,给对手按上危害国家安全的罪名,为政府摇旗呐喊。作为一家“民粹”报纸,却为政府侵犯民众隐私的项目叫好,这是否也是一种讽刺呢?

    这世界上也许本来没有真相,然而每个人都有对事物的看法,我们不强求价值观的一致,但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坚守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特别是一家报社、一名记者,如果没有“信”,没有“心”,那么你是为什么做新闻?为谁做新闻呢?

    当然,作为一出优秀的英剧,《报社PRESS》绝非简单的褒此贬彼,它只是将新闻业的现实和挣扎真实地展现给你。剧中的主要角色每个人也都有强烈 的人格魅力,绝非简单的善恶二元论可以概括。如果说美剧《新闻编辑室》是展现给你一个理想状态的新闻媒体团队的状态,他们对抗的是外部的压力。那么《报社PRESS》则是拨开这个行业的外衣给你看内部更深层的纠结与同行间的角力和对抗。果然,论起犀利与辛辣,英国人总是胜美国人一筹。

    美剧《新闻编辑室》海报

    还能说什么呢?期待第二季吧。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天地璇黄”,不定期更新各类影评、剧评、书评。

    寂寞都市里,一个人读书刷剧看电影,与自己谈心;

    茫茫尘世间,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找知己为伴。

     4 ) Sharp and Alone

    强烈剧透


    纸媒日薄西山的今日,BBC出品的迷你剧《报社》力图从展示给观众媒体行业三个矛盾之处:1)媒体与政治权力的斗争与媾和;2)媒体人对行业理念的坚守与放任;3)传统媒体在数字化冲击下的挣扎与迎合。

    关于第一点,讲斗争比较少,媾和反倒比较多,Duncan与首相,Amina与政府高层千丝万缕的联系,都在暗示这一点。

    关于第二点着墨很多,《邮报》与《先驱报》体现的就是两种极端,娱乐至死与理想主义;但好像也没有那么纯粹,Duncan坚持不懈地挖到内阁大臣的吸毒丑闻,谐振项目如果不是Duncan的提醒进展不会如此之快;就新闻嗅觉而言,他与Holly其实不相上下, 不同的是Duncan对人的本质看得更透。

    关于第三点,2018年却还在讨论纸媒要不要接广告创收,这种观点未免陈旧;先驱报最后给出解决方案是免费发放,深度文章再收费。短期确实达到效果,长期而言需要观望。

    不过比起这个行业,更让我关注的是这个行业中的人, Duncan与Holly,他们被行业所塑造,也影响了行业;能把一件事作到极致的人到底是怎样的?

    剧集本身给出的答案:是敏锐的,也是孤独的。

    Duncan算是俗世意义上的“赢家“,能跟首相把酒言欢也能让首相服软接受家庭采访,金主老板一向充分授权,《邮报》几乎是他的一言堂,不缺名不缺利也不缺性,对婚姻无感,唯一的软肋是他的儿子。

    Holly的处境就尴尬了很多,专业上她是Duncan也敬佩的记者,然而目前的副主编位置却让她有些难以施展;生活中只有工作,所在的报社却日渐衰退,就连唯一的合租密友在几天前发生事故死亡。剧中的Drama Queen第一集就恶意满满地指出Holly的种种困境:Fail to find a man, fail to have children, fail to even have a close group of friends, using work to cover a sort of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ir lives. Work is your one and only thing, and even at that you are failing.

    画风如此不同的Holly和Duncan之间,却始终存在一种张力,两人在剧中都因为对方发生过关键的立场转变:Holly跳槽到原先鄙夷至极的《邮报》担任特派记者,Duncan没有按照金主的意思阻止《先驱报》刊发谐振项目。何以发生呢?

    首先,Holly与Duncan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感,Holly惜的是初入行时意气风发心怀理想的Duncan,Duncan惜的是Holly十五年如一日的才华横溢及理想不改。

    其次,Holly与Duncan天性的敏锐,使得他们能洞察到对方都未必察觉的隐痛:Duncan洞察到的是Holly在《先驱报》的环境艰难,以及该报社并没有Holly设想的那么推崇理想主义,所以从发给Holly那段事故的视频开始,到快递送上Holly在《邮报》的特制工牌,他一点一点将Holly拉近到自己的影响范围。而Holly如Duncan所料,她并没有那么享受目前的副主编岗位,她享受的是到现场跑新闻,写稿发稿的成就感,Duncan愿意提供的特派记者一职,并且是Holly拿手的严肃新闻题材《邮报》的办公环境也确实比《先驱报》光鲜体面不少,这个offer不能说没有吸引力;而Holly也对自己长期服务的《先驱报》有了一次印象坍塌,在慈善大亨性侵报道事件,因为大亨阻挠《先驱报》头版被迫开天窗,主编迫于压力选择在次日头版刊发道歉信而没有选择继续追踪该新闻,这次导火索导致了Holly的离开。

    Holly则洞悉到Duncan的软肋:孩子与孤独。Holly在Duncan震怒时没有退缩,反而对Duncan直言报社所有人都害怕你没人敢对你说出真相,而Duncan无法探视孩子一事,她也分析出来七七八八。Duncan平常算是个邪魅狂狷的角色,面对Holly的一番鞭辟入里,难得地卸下了防备,开口谈起了糟心的家事;也因为对其袒露过心声,即使到最后Holly打算刊发针对Duncan特稿的一刻,Duncan对Holly的态度仍是特别的,甚至于在告诉Holly他会阻挠其报道谐振一事,他的声音和神态完全没有以往的倨傲,反而更像一种恳求,我感觉他最后没有报警阻拦而让线人安全离开,一方面是因为Duncan即使信奉娱乐至死,但也绝不媚上的性格,因为权贵利益阻止报道这件事原本就有违其本意;另一方面是因为Holly,因为Holly算是少见的试图走近他的人。

    但是这两个人最终没有按照理想化的剧本走下去,即线人安全离开,Holly成功报道,Duncan辞职重拾本心;剧本设置是线人安全离开,Duncan儿子的一通电话让Duncan再度改变,接受了金主原来的计划,将Holly塑造成为国家敌人,Duncan风光升职,有了与前妻现任聘请律师对抗的筹码。

    Duncan儿子也许是一个诱因,更深层的原因是Holly和Duncan纵然有绝佳的洞察力,但这两人的痛苦从本质上无法共通:

    Duncan只知道Holly愿意拉下脸求自己给她一段事故视频,却不知道这段视频的死者是Holly之前唯一的朋友,Holly在生日酩酊大醉,对着当时是个陌生人的Ed说起这件事,口气似乎很淡然,倒是Ed相当震惊,说你没事吧?没找人聊聊吗?Holly平静地说了一句话:No one to speak to. 再回过头看,Holly为什么听了Drama Queen的一席话后当场发飙,倒不一定完全因为那席话失态,而是她刚刚痛失了一个挚友,却无法告诉别人她很难过。Ed走后,Holly从垃圾桶里找出了室友出事前给Holly留的,被她撕碎的生日贺卡(上面写着你看上去真的是老了),然后一张张拼起来,没有落泪,镜头所及却满是悲伤。

    Holly知道Duncan对儿子的感情,但用这件事拉近距离,只是为了让自己完成工作,她对Duncan与儿子关系如何,如何化解心结并不关心。在Holly眼里,Duncan用舆论把一个未成年学生逼上绝路这一行为本身非常冷酷,之后Holly支招反转舆论,Duncan却强迫刚自杀的学生,还在悲悼中的母亲加入这次反转行动中,也让Holly觉得齿冷,所以她想要让全国知道Duncan的真面目。Holly也许认为自己是正义之师,但她并没有想过,一旦真正刊发这篇文章,受伤害最深的是Duncan未成年的儿子,他除了面对原生家庭破碎外,还得在众目睽睽下被迫接受自己父亲是个非常糟糕的人,即使那是事实。Holly不知道这点,Duncan却太清楚,他全季唯最狼狈不堪的现身就是得知这一消息后,冒雨冲向前妻家恳求让他见儿子一面。是不是有点讽刺?第一集Duncan攻击的母亲就说过,是啊,你要完全的真实/透明,直到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结尾,两个同样敏锐而孤独的人,最终还是无法挽回地交恶了;但通过这场交恶,让这两个曾在路线上犹疑徘徊的人,变得坚定而纯粹了。

     5 ) 新闻媒体的存在是正义可能的一端

    美国国父杰斐逊的说过:“如果我来选择,在没有报纸的政府和没有政府的报纸之间,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BBC的新剧《报社》从不同视角,让你看到,现代社会新闻媒体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和《聚焦》《华盛顿邮报》等影片不同的是,这部6集迷你剧没有突显媒体的艰辛与执着,而是通过报格不同却影响巨大的两份报纸,在纸媒与网络之间的勾心斗角,让你着实觉得报纸或记者其实也没那么高尚,而且可能是不入流的甚至“同样下流”!然而,正是这样的记者在追逐新闻、报道真相的过程中,才有可能令位高权重者、有钱有势者心惊胆寒并且为自己的不义付出代价。

    换言之,正义在何方?官员政客、资本家、报纸媒体,无论哪一方都有可能造福大众,也有可能堕落贪腐、恣意妄为,你不能指望某一方是圣人,但恰恰是任何一方似乎都是不可或缺的,恰恰是它们之间的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才让正义成为可能。所以,你能想象没有新闻媒体的现代社会吗?其实也不用想象啦,各大报纸头版图文高度重合的社会是怎样的?(没错,是和谐的,呵呵。)

    印象最深刻的是剧中相关的三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我自然有自己的答案):

    1、为了正义的目的,普通人的个人隐私可以真实报道吗?比如剧中的报纸揭露一个未成年人的校园霸凌行为,结果导致其自杀,这份报纸是不是同样在霸凌?

    2、为了正义的目的,公共机构的负面新闻可以真实报道吗?比如剧中的一家医院因过错致使非正常死亡率增加,而报纸的揭露却可能让医院倒闭,失去拯救更多病人的机会,这是符合正义吗?

    3、为了正义的目的,政府机关(首相)的侵权行为可以真实报道吗?比如剧中的政府为了反恐目的监听所有公民的行为,媒体对此的揭露是泄露国家机密吗?你愿意牺牲你的自由来换取安全吗?

    《报社》必须是我的2018年度十佳剧集之一。还想说一点,关于职业素养与职业操守。一个人一旦进入某些专业领域,如法官、律师、记者、教师……,即使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素养,也会不知不觉中面临追求成功与内心操守之间的巨大冲突,这时候每一次选择便决定了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每一次你得到的必将付出代价,通常不可兼得。尤其在某些国家。

     6 ) 灰色正是新闻的主调

    最吸引我的一点就是,这部片子忠实记录了每一个选择和输赢,并且没有用太多的情绪渲染和政治正确,就跟新闻本身一样。对比之下,美剧#新闻编辑室# 就套用了很多英雄主义模版,剧情简单直白、泾渭分明,基调也过于明朗,观众都能感应到每次转折和走向了。这部的灰调很写实,严肃和娱乐对立,不一定是严肃最后胜利,amina因顾全”两方都有权发表意见“的程序给了韦斯特消息,最后不仅把成果拱手让人,还开了天窗赔了大将。反倒是没什么节操的邮报为受害者伸张了正义,这不能说是娱乐的胜利,但很多特质是捆绑在一起的,因为邮报的娱乐属性来源于他的价值观,而它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才有了这种敏感和果断。 我觉得邓肯说的没错,对于资本家,你不能给他反应时间。邓肯虽然是个小人的基本设定,但很多观念确实大胆甚至超前。这部每个人物都很有趣,这个有趣指的是复杂性,就是我觉得每一集,你都能了解某个角色的一个侧面。不说两个主角,比如小黑人,一开始以为是正面角色,到后来的为偷新闻翻包,再到放弃邮报晋升岗位。我觉得围绕他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霍莉一直问他的,“你怎么不把你在邮报工作的事告诉你的父母”,让我很出戏地联想到咪蒙工作室的员工跟圈外朋友介绍自己都是怀着什么心情。我设想一下,还是不希望他的结局是幡然悔悟这种烂尾,要接受价值观长久混沌的可能,现实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顿悟。和他对比的,在先驱报工作的leona,性格无疑更适合邮报的风格,编剧把他们反了放就很有意思,有意或者无意地又点了复杂的主题。 人物的所有特点都可以反射到故事中,每一个故事都呈现两难的局面。梅森夫人是女性权利的发言人,因为个人曾经的黑历史被爆而引咎辞职,这种爆料显然不利于女权运动的发展,其实私生活作风也不影响个人政绩,但她是公众人物就没办法,民众都是很好被煽动和哄骗的。如果不考虑收益,让我做编辑,我就会放她一马。然后是医院那集,还有受害者亲人那部分,关于大局、利益、个人隐私,其实都不那么轻松做决定,在资本社会,利益大于真相大于“全局”,社会主义的话可能影响力远比真相重要的多。背书时候看到说要从历史进程去看利弊,但每个具体的真相都不去处理,谈全局不是显得太虚空吗。 每个事件选择都很恰当,也不会像新闻编辑室密集夸张到看得我头疼,是故意让观众眼花缭乱的炫技之作。对应现实,现在不缺文绉绉、情怀洋溢的故事,一针见血、平实直白的大实话,才是稀缺。关于第二季,片尾讲到先驱报选择订阅制来更新传统广告盈利模式正好对应了卫报的支持者计划,第二季可能是一直亏损,然后达到卫报现在的收支平衡。再往后怎么演,就看现实怎么走了。

     短评

    民主制度下,新闻再衰落,也总还是有一些追寻真相的人,有一些能揭示真相的渠道。题材加一星。

    4分钟前
  • 拔刀诀
  • 力荐
  • 后半段滑坡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空间来丰富邓肯的人物形象,最后牺牲了逻辑。所以这种剧为什么不拍10集,非要憋在6集里,累不累?

    6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 Life is a mess./What does this industry do to people? Keeps us sharp. It keeps us alone. It means we see the world exactly as it is. No distractions, no loyalty/ There isn't a solution to the world... there's not always progress... While you try to hold up a mirror to expose hypocrisies around the edge of a world that doesn't really exist, we influ

    10分钟前
  • mai
  • 力荐
  • 最精简的体量塑造出最丰富的人物,包括新闻伦理的挣扎和传统纸媒的日薄西山,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所带来的沮丧和希望。初心这种东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才发现能坚持三天都是好样的。

    13分钟前
  • 胖丁桃
  • 推荐
  • 那些人找到你,跟你讲他的不幸与悲哀,期盼媒体的曝光和宣传,那种对你全心全意的信任和希望,第一次,你感动甚至落泪,你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做一个有良知的揭露险恶的无冕之王。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你见过太多的底层无助,见过太多的阴险黑暗,你免疫了、你司空见惯了、你视若无睹了,最后你放弃了。屠龙者终成龙,热忱是年轻人的专利,即使有那么一束照进内心的光,也会被最后一扇屏风堵到门外。所以,那些执着、坚定、拥有信念的人,才显得如此珍贵,是这混沌中的一点光。即使困惑、无助、伤心,依然能找到自己的初心,了解自己的使命。世界如此纷扰复杂,至少,我内心坚定。

    17分钟前
  • 林雨尘
  • 力荐
  • 有序之下尽是无序,只有瞬间和制衡。

    19分钟前
  • vivi
  • 推荐
  • 千万不要以为它是新闻编辑室那种媒体人一路披荆斩棘实现新闻理想的燃剧。相反剧中所有新闻人都很丧,简直就是像我这样每天都很丧,在丧中强颜欢笑,丧完还得继续努力工作、鸡血活着的成年人的写照。没有理想主义的非黑即白,只有被现实折磨的矛盾纠结。Life's a mess.以为结尾要老套了,没想到最后十分钟来了个精彩的反转。姜果然还是老的辣👏

    23分钟前
  • 咖喱娜
  • 推荐
  • 摒弃了那些堂而皇之的宣言和正义优越感,反而显得真实可爱。啊,磕上男女主角相爱相杀的CP了!

    24分钟前
  • Donuts🕳️
  • 推荐
  • 职业类型剧最怕真的从事这一行的人去看,比如医生看医疗剧,比如我作为记者看这部剧,看着一定尴尬。说的那些外界看起来好像都是道理,什么商业和新闻伦理之争啊,新媒体传统媒体之争啊,各种新闻背后的人性困境啊,其实日常里也满不是那么回事。

    25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 故事性很强的职业剧,人物设置鲜明,剧情紧凑,每一集内安排了合理的反转和剧情推动。看过这个再去看spotlight,和后者相比,这部剧还是戏剧化了一些。

    26分钟前
  • 呼。
  • 推荐
  • 娱乐VS严肃的新闻伦理之争,议题不新鲜啦。从人设来看,正派是女人和黑人,政治正确到哪都不可幸免。照片来源与警车撞人,这两个线索,引出了权力机关。所以正反两派在角力的过程中逐渐合力,对权力机关的利用和压制形成一种对抗,维护新闻媒体的独立性和监督性,是更好的立意。四颗星押宝观望。

    29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 权力压迫无处不在,法律也并不能总站在弱者一边。至少世界上还有人在乎新闻自由,媒体的伦理道德,想揭露,想批判,想让世界变得更好。

    32分钟前
  • 小山生桂枝
  • 力荐
  • #A 预测会有大批新闻学子前来打卡(汤老师的老婆Riley真的美炸,黑帮剧酱油喜提新闻界C位演员表)(请编剧吸取福斯特医生S2的教训,不要烂尾靴靴)

    36分钟前
  • 波吃曼
  • 力荐
  • 3.5;剧集常见毛病——坑大来不及填,考虑到妥妥第二季,先给四星好评。职场剧各项元素具备——二元对立的阵营,相互攀扯的人物关系,政治势力的介入,各股力量的较量与制衡。如此丰富复杂的图谱,以六集体量完成,虽紧凑也不无紧赶慢赶之嫌;剧本编织得较为紧密,工作与个人生活的结合,更能凸显人物个性;黑人小哥两次cheat太过廉价,秒白太突兀。喜见David Suchet客串。

    4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 “如果你再这样……”“我会的。”“你再这样……”“我说了我会的。”

    44分钟前
  • 窗边的呆妹
  • 力荐
  • 挺好,新闻专业的人看会比较有共鸣。/看了两集,编剧很厉害,一定对这个行业做足了功课了。对比之前美剧的《新闻编辑室》,这部更有深度,因为前一部只是在探讨新闻价值,而这部上升到了新闻伦理。很多事物都有两面性,尤其是一些行业准则,位置变了,性质也会改变。剧中的两家报社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追求纯粹的新闻,只是两者呈现的方式不同罢了。英剧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电视剧的拍摄会采用拍电影的手法,质感真是不止提升了一点半点。/六集都看完了,这应该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的行业剧了。关于结尾,这不是一部纪录片,作为电视剧,没有一些戏剧化的元素,就太难看了。另外,对错、好坏应该不在这部剧的讨论范围,制作团队对待“新闻”的态度还是很正的。

    45分钟前
  • cyfloel
  • 力荐
  • Ben太好看了😍😍😍😍

    50分钟前
  • DuoDuo🐿️
  • 力荐
  • 男主声音太好听了吧

    55分钟前
  • 小绵
  • 推荐
  • 看了四集,并不在意结果怎样,一家之言,这部剧的优秀不会在于结局的圆满,邪能胜正。而是一种冲突的展示,理想的实现与价值的坚持之间的冲突,纸媒会面对新媒体的冲突,书店会面临网店的冲击,个体也受外力与内心的双重影响,深陷冲突的人怎么应对,我们如何思考。电影也好,电视剧也好,不本该是还原现实的艺术作品吗,怎就成了消费情怀与迎合价值的榨取。

    60分钟前
  • 肆年
  • 力荐
  • 希望今年英国学院将能提名,金球奖那种沙雕还是只去舔权力的游戏吧。简直够了。

    1小时前
  • 我不是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