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江湖郎中

    欧美剧英国2017

    主演:罗里·金尼尔  汤姆·巴斯登  马修·贝恩顿  莉迪亚·伦纳德  艾德·高根  杰弗里·麦吉弗伦  鲁伯特·艾弗雷特  丽莎·杰克逊  莎拉霍尔  

    导演:安迪·德爱蒙伊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江湖郎中 剧照 NO.1江湖郎中 剧照 NO.2江湖郎中 剧照 NO.3江湖郎中 剧照 NO.4江湖郎中 剧照 NO.5江湖郎中 剧照 NO.6江湖郎中 剧照 NO.13江湖郎中 剧照 NO.14江湖郎中 剧照 NO.15江湖郎中 剧照 NO.16江湖郎中 剧照 NO.17江湖郎中 剧照 NO.18江湖郎中 剧照 NO.19江湖郎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2:41

    详细剧情

    BBC Two的全新喜剧,以维多利亚时期极其狂野激情的医学环境为背景。让我们跟随着四位年轻的医学拓荒者的奋斗脚步,看他们如何震惊世界,顽强斗争——以及拯救生命。

     长篇影评

     1 ) 《江湖郎中》:人类从未放弃折腾自己(上)

    “江湖郎中一直都在,在科学和医药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之前,他们时刻准备利用人类的绝望牟利。”
    前几天在看完热门英剧《古宅老友记》后,对憎恶拜伦、爱美如痴、细腻多情的中世纪诗人幽灵托马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仅仅是不是对角色的喜欢,而是自觉古典诗人在当今已经绝迹,只能在幽灵族群中回味其余韵,另外扮演托马斯的演员mathew充满了馥郁的英伦调调,上一次令我为之着迷的还是年轻时的一美。++++++
    因此按图索骥,找到了这部不那么正经的《江湖郎中》,看后却觉得太有意思了,甚至超过了医疗剧和喜剧本身,而在我这里为它贴上了第三种标签,维多利亚无厘头医疗历史正剧。
    和大多数英剧迷你剧的套路一直,《江湖郎中》架构工整、三位主角各有特点,贡献不同的性格和职业:骄傲自负的伦敦知名外科医生Robert Lessing;率性自由、充满探索精神的牙医、同时研究麻醉剂的John Sutton;以及由mathew饰演的同样细腻温柔、悲天悯人的精神病医生William Agar。
    看完搭配《荒诞医疗史》一书食用,更能理解《江湖郎中》狗血背后的历史逻辑。

    维多利亚时期众人观摩的外科锯腿手术并非编撰,且切掉睾丸也真有其事。

    关于片名

    The Quacks翻译为《江湖郎中》给人印象是蒙古大夫、赤脚医生,但一定不要被这个片名误判,剧中的三位医生是当时乃至现在再正当不过的三种职业:外科医生、精神科医生和牙医。被冠上江湖郎中的污名,大概也是他们在当时的医学界是不断试错、不断在荒谬中找到平衡、不断在有明显阶级区分的医学界谋求生存的戏称。
    像牙医john不断的在各种奇怪植物中试验应用于麻醉的方法,颇有中医“神农尝百草”的意思,同时他也用泻药兑制包治百名的“秘方”,在街头叫卖,以纾解外债。
    “江湖郎中并不是一直以行骗为生。尽管这个词通常指的是那些蓄意进行虚假医疗操作的行为或宣传,但也包含了一种情况:那些人兜售的是他们相信真的会起作用的东西。也许,他们是对科学真相视而不见,也可能是在故意挑衅。或者,也可能是因为他们生活在几百年前,毕竟当时科学的方法尚未进入文明的意识观念。”《荒诞医疗史》
    在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尚在用水银、放血、吃黄鼠狼睾丸来解决病痛的时候,有在坚持不断的创新和试验推动者医学、科学的进步,但革新者必将遭受误解和羞辱,但是没有敢于挑战现状的人,我们很难达到当今的医学进步,The Quacks是基于误解和时代的戏称、来自保守派的嘲讽,非常的贴切。(有评论说支持翻译成《庸医》于情于理还是不合适)

    关于女性

    可惜bbc没有续订这部剧,不然相信我会看到本剧的唯一女性主角——lessing妻子Caroline,成长成一名果敢、坚毅的妇科医生,这是最意难平的一点。
    caroline好像是整个剧中的一道光,当三位男主角分别表现出刻薄、颓废、软弱的时候,caroline勤奋、好学、对新知充满了热情,敢于大胆尝试、大胆发表见解、不断的输出观点不断的寻求自我,就算在男权至上的维多利亚时代,像当下的每一位独立女性一样,她没有被公共道德束缚。
    「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女人是失败的男人。”女性的器官被认为是男性器官腐坏或是与其相反的样子,而女人都是“漏了的容器”(月经、哭泣、分泌乳汁)。月经就是一种“污染”。
    上千年来,很多人都认为子宫是大多数女性疾病的生理学和病理学的根源。这个器官被认为很难伺候(尽管它通过月经自行排毒),四处“游荡”,在身体内窜来窜去,引起各种麻烦」
    因此才会有剧中内科医生在为妇人诊断妇科疾病中用非常鄙夷的眼神和语调,让妇人用烧红的土豆塞入腹下。
    caroline的确十分适合成为一名妇科医生,她的女性身份、她对科学的求知欲、她对生命用不完的热情……她简直是一个完美的妇科医生,只不过没有第二季,我们只能脑补,caroline在她的妇科诊室热情、自信、认真的处理每个困扰女性的病痛。
    lessing无法理解caroline,他只是爱她,但像无数丈夫一样,lessing不知道也不会想去到底是爱caroline的哪里,历史赋予他的自负和大男子主义,认为caroline的唯一工作就是“把家收拾好”,“女人不能上医学课”他从意识根源上就否定了他的妻子。
    相比之下,精神医生William也在剧中表现出了对女性的极大尊重,他迷恋、认同并支持caroline想法,也对逼婚的女土绅充满了绅士的礼貌和敬语。william的原型很可能是美国精神病医生本杰明·拉什。作为参与签署《独立宣言》的美国开国元勋之一,拉什医生提倡女性教育和废奴。他致力于以人道的疗法治愈精神科疾病患者。
    同时,护理界的鼻祖南丁格尔也出现在剧中,在剧中初为实习护士的南丁格尔,也是一个坚毅果敢的女性,她在lessing的医院里大胆提出开窗通风、防止病毒空气传播,引来了所有男性医生的嘲笑;她主张在手术前后消毒,也被嗤之以鼻;她大胆挑战权威、甚至在她的照护之下本来快要丧命的病人,康复出院,也引来了男性的嫉妒和嘲笑……并在lessing的污蔑中,逐出了医院。虽然时代已经变化,但在当下职场中也是女性的困境依然来自于男权社会的偏见。
    如果不是坚持科学观点的果敢和坚决,南丁格尔不会称为改善医疗环境的先驱、也不会成为护理学的创始人,同样克里米亚战争伤员的死伤率不会降低到2.2%,但不得不说,也跟她显赫的家世和父亲的资助分不开的。
    当然,如今空气传染也是病毒的传播媒介、消毒极其重要、术后的照顾的重要性,已经是人人皆知的生活常识,但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医学界还是认为,病毒是接触传播的、医生医术越高深手术袍上的鲜血越多,相信现在还有很多认知需要被颠覆,而应当是创新者是无论男女的每一个人。
    (未完待续……写到这里,我都把自己迷惑了,这明明是一个充满各种荒诞医学、妙语连珠的喜剧,为什么分析过来却被沉重裹挟,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在维多利亚时期,中西医的battle,我站中医)

     2 ) 哪个江湖?谁的郎中?

    【摘自个人公众号「流浪的该隐」】

    最近在重温一部英国医疗剧《江湖郎中》(The Quacks)。说它是医疗剧似乎太超过了,因为整个剧充满了各种吐槽和反转,无论如何也很难归入严肃故事行列,倒更像是情景喜剧的作风,所以第一次看只单纯觉得有趣,也并没有深究。这次重温带入了一点社会历史语境,这才突然意识到,这个剧还真是了不得呢。

    首先是关于剧的名字。乍一看以为quacks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江湖游医,那种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社会中随处可见的沿街兜售万灵药的贩子。但回过头来再看,虽然剧中也出现了这等术士一般的人物,但主要角色还是三位医生:以研究麻醉剂为主要工作的牙医John Sutton;以治疗精神疾病为己任的William Agar,以及伦敦首屈一指的外科医生Robert Lessing。但就是这几个人成了剧里的quacks。这从何说起? 我们不妨先来推算下故事发生的时间。第二集女主人公Caroline,即Robert的妻子,说她刚刚参加了狄更斯长达七个半小时的小说阅读会,会上狄更斯谈到了他的新书《董贝父子》,而这本书的成书时间是在1846-1848年间,根据这一信息,这个故事应该就发生在这几年间。此时离1858年的医疗改革法案(the Medical Act of 1858)以及由此开始的医生行业的正规化还有至少十年时间,想来这就是该剧选择了“quacks”这一说法的主要原因吧。那么1848-1858年间,在英国医学界中这三类医生怎么就落得quacks的标签呢?

    (女主眼中的狄更斯)

    (我眼中的狄更斯)

    在以按身份、地位和个人财富而不是专业能力来判定医生等级的英国医学界,身份最高的是出身显赫且受过牛剑古典教育,有正经文凭还能说一口流利拉丁语的内科医生(physician),至于同样需要苦学多年的外科医生(surgeon),充其量只能算是理发师(barber)的继承人——毕竟他们所从事的截肢、放血等手术,在18世纪末期还是理发师的职业技能之一;而所谓神经科医生,此时也还没有psychiatrist一说,而是统称为alienist,人如其名,如果说他们的救治对象本身就是“alien”,是社会边缘群体和被规训的对象,那这些医生自然也成了医学界的弃儿。事实上,到了1885年,神经病学(psychiatry)才终于有了自己的网上伟德入口标准和文凭,但因不涉及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其业务范围依然受限,文凭的含金量也相对不高,因此相比其他独立出去的专科,如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甚至是妇科和产科,精神病科仍算不上科学,不但无法成立自己的专科医院,即便是在综合医院里也没什么地位可言;至于牙医行业,在19世纪也基本是非医学人士的领地,1878年通过的牙医法案(the Dentists Act)甚至明确提出牙医行业在职业培养和机构组织方面完全独立于一般的医学行业标准。

    如果说仅仅是因为被排除在正统而高贵的医学系统之外就被称作江湖郎中,那还真是委屈了这几位医生。事实上,正是因为他们身处江湖,所以才有更多机会做一些超出医学规范的实验,而医学的进步,恰恰是在不断的发明和试错中诞生的。这一发明的过程,以后世的眼光来看,自然是由伟大的科学工作者推进的,但以当时人的想法,这些大胆的创新恐怕也很难和江湖术士的万灵药区分开。 以剧中的Robert为代表。在国内,外科医生要受到有地位的同行的挤压。医院事务多由内科医生负责,在剧里面的代表人物是Hendrick医生。从他的穿着打扮和说话方式就不难看出其身份和地位,而他对待病人也常常居高临下,比起检查和实验,他们显然更喜欢以病人的描述作为判断的标准。相比之下,外科医生却要挤破脑袋才能在医院获得一席之地,并且要听任内科医生的指挥;通过在公开场合展示手术的过程而积累起的名望,也很可能因为一次失误而消耗殆尽。除此之外,来自欧洲的先进技术时刻都在威胁着他们的地位,甚至就有不少法国的医生亲自跑来英国抢饭碗,所以这些医生一方面日常乳法,一方面又要偷偷学艺,得随时搞点儿新的发明出来才行。而在这一过程中,病人自然成了一切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试验场,手术死亡率也并没有随着医学的进步而下降,在这些奇奇怪怪的新发明和居高不下的死亡率的衬托下,外科医生被当成江湖郎中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再说John。最初为了确认麻醉剂的功效,他竟拿自己老婆做实验,结果把老婆送上了西天。但即便如此,他仍在一边愧疚一边探索,终于从氯仿换到了乙醚,于是第一集里还有提到因剂量过大而没再醒来的病人,后面几集就没再出现了。当然除了正儿八经的麻醉剂,他也尝试着各种能改变人的精神及意志的致幻剂,从秘鲁的酒到印度的树叶,可谓应有尽有。但他还不限于此,在想念亡妻的日子里他寻求过通灵术的帮助(结果自然是被灵婆所欺),同时还对催眠术颇感兴趣。催眠术(Mesmerism)同样是欧洲的舶来品,最早可以追溯到奥地利医生Mesmer那里,在1840年代的英国极为流行,但这里作为催眠术师登场的竟然是个卖咖喱饭的印度小哥,并且在剧里催眠术很明显被当作骗术来讽刺,不知道这里是不是有昔日殖民大国的骄傲在里面,但总而言之,探究人的意志如何被操控并不是医学界人士真正感兴趣的话题,对此剧里的三位“江湖郎中”已经明确表了态。只不过John在这方面的兴趣明显多过另外两人,他那各种有关药物的实验,也让他看上去不像个正经的牙医。

    最后是William。来自地方乡绅家庭的他本算得上衣食无忧,结果父亲因疯癫常年在私人精神病院疗养,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也使他陷入家庭和职业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他本身是公立精神病院的精神科医生,但另一方面他却不敢把自己的父亲放到公立医院中来。究其原因,1840年代的疯人院还尚为野蛮,对待病人如同对待恶犬一般,不拿铁链锁住已是万幸,用棍棒加凉水的方式体罚也只能说是司空见惯。因此当时但凡有点条件的家庭都会首选私人机构,只有穷人才会被迫关进由政府管理的疯人院。而William想做的就是改变这种非人道的管理方式,他提出要和病人进行平等的对话,甚至带他们出去散步等等。但收效如何呢?第二集里他给一个强迫症患者读柯尔律治的诗,结果只把对方整得更加躁狂;第五集里他给一个有被迫害妄想症的人治病,这个人以为自己是法国贵族,因参与了革命而被人追杀,而William想出的办法是把朋友们叫来演一场庭审大戏,以证明他根本就不是什么法国贵族,但结果自然又被反转。就在这一次次的拯救和一次次的失败中,William不仅在疯人院的管理者眼中,甚至在他的医生朋友们眼中也成了一个奇怪的人。他这些前无古人的实验方法自然也成了群嘲的对象,至此他也算和“江湖郎中”挂上了钩。但事实上自1839年-1843年,John Conolly就已经在Hanwell Asylum开始道德管理(moral management)的新方法了,只不过在当时这还只是小范围的试验,并没有在伦敦得到推广。不过另一方面,按照Elaine Showalter的说法,在维多利亚时期精神疾病大多被视作一种女性疾病(female malady),但在这部剧中,至少在关于精神疾病的治疗方面,编剧并没有针对女性患者,这似乎有意打破了疾病的性别化问题,倒是挺让人意外的。

    但因此以为编剧人为制造了性别的平等倒也不必。实际上,剧中狄更斯的登场有多惊艳(和尴尬),南丁格尔的出现就有多令人心酸。南丁格尔现在自然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但作为护理界的鼻祖级人物,她为了改革英国医院病房的环境所付出的努力是凡人难以想象的。最主要的难处在于,她所提倡的公共卫生方案是建立在瘴气学说上的,也就是说,她认为疾病是通过污浊的空气进行传播的,但当时医学界并非都这样想,一派很主流的观点就认为疾病是通过接触传播的。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论对错,但在维多利亚时期四次重大的霍乱危机(1831-32年、1848-49年、1853-54年和1866-67年)期间,环境传染说一度占了上风,南丁格尔这一非专业人士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推进卫生改革的领军人物,这让医学专业出身的人情何以堪?于是在剧中我们看到,以Robert为首的外科医生对南丁格尔的建议和作为始终冷嘲热讽,并最终用计将南丁格尔赶出了医院。或许这才是当时所谓职业女性的生存常态吧。

    但南丁格尔是幸运的,因为她有良好的家世,这多少为她的大胆改革减少了阻力,她也才有日后在克里米亚战场上大放光彩的机会;但剧中Robert那默默无名的妻子Caroline可就没那么幸运了。Caroline同样兼具胆识和行动力,同时又对医学感兴趣,可不满足于充当家中天使的她,却连一场关于妇科的讲座都没办法听,原因只是因为,举办讲座的学会只接受男性会员入场。她每每向丈夫提起自己学医的想法,都只会引来后者一阵轻蔑的嘲笑,因为任谁都知道,女性是无法进入医学院学习的。

    (南丁格尔如是说)

    当然除了这些略显压抑的元素,剧中还有不少有趣的细节值得细品,只不过有时我也怀疑,看个电视剧也这么认真真的没问题么(笑)。但不管怎么说,这部剧选择这一时期为背景来编织故事,本身就已经很成功了:真正的医学规范化和职业化还没有到来,于是各方神圣都能自由地争夺市场,这背后既是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在召唤,又有名垂青史的远大抱负做根基,但最重要的恐怕还是为了填饱肚子、维持生计。但正因为管束不够严格,目的也各不相同,这个时期的医学界才成了各种“江湖郎中”的舞台,这段历史才显得格外精彩。所以这个剧没有第二季也很正常,毕竟到了19世纪后半期,江湖郎中就要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到那时,大概也是能拍出真正的医疗剧了。

    不过我也是写到这里才发现英国人厉害的地方:本来是一个充满权力竞争的修罗场,个人的前途和整个行业的命运也正处在命悬一线的时刻,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悲伤和忧愁,但这样略带悲感的内核却以6集短剧的形式轻快地道出,包裹在一个个段子和一大串妙语连珠之中,对想看个热闹的人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也不用太当真;但真要如我这般闲着没事儿乱分析一通,看似恶搞的每个细节也完全经得起推敲。我想一部电视剧能做成这样,真的很可以了吧。

    p.s.有些细节未必记得准确了,如有笔误请见谅。

     3 ) 谁改变了历史,谁又转身离去

    不是正八经的影评,只是记下自己的碎碎念,拯救一下自己饱含零碎思维片段的大脑。

    先说题目,我更喜欢《庸医》这个翻译,因为在我的个人认知里,江湖郎中这四个字意味着故事的发生地是在古代中国,带着布帽子的郎中会在街市上摆一台桌子挂一面旗卖一些狗皮膏药(我也不知道狗皮膏药是什么),而庸医则没那么特定的地域含义,全世界学艺不精夸夸其谈的医师都可以被这样称呼,原名Quacks对应故事中的人物也是很中肯,哈哈哈。不过离开了对古代医师的戏谑想象,我内心更多萌生出对生产力不发达却仍努力寻求办法的人的同情,哪怕当时的人们诉诸神灵与宗教来免除疾病的困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细致灵活的头脑放到不合适的时代总会产生种种微小或者宏大的悲剧,从我个人有限的人生经验来瞧,我们当代人普通人一点也不聪明(当然我们的信息优势使得我辈聪明人站在了更高的山巅,同时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新困境),只是恰好出生在了此时。庸人一个的我即使头脑满载知识回到过去也不会成为什么历史的推动者的,而某些聪明的头脑虽然总受到种种限制,却能从最真实的境地出发,通过解决现实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而一步一步促进当时的社会与科学的发展,即使头脑们的初心各自不同,但小人物的纷争、缺点和努力铺就了历史,让我很爽,我的意思是,这些事情,本来就很巧合很爽。

    无意从剧集中总结出多么深刻的道理,但这部剧的确引人浅思考(指Wow知识连成片了,从别处积蓄来的知识点和自己的感悟在某处剧情里被印证了)。只有真正进入剧集内容,而不是只看一个喜剧或者医剧的标签、看了别人的推荐和影评就下出自己的判断,才能体会到贯穿始末的幽默和细微枝节处的用力点。

    好了正文开始。

    正文结束。

    看一下能修改吗。

     4 ) 这是一部三观超正的历史剧

    维多利亚时代。 科学发明浪潮汹涌澎湃,社会迈入大机器生产时代,文学艺术发展极度繁荣,各种新兴的科学技术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 在这样的时代,三位医生,在探索中为现代医学拓荒。 说实话“江湖郎中”这翻译不怎么样。还是怪诞医生更好。 我一开始还以为真的是三个骗钱的,在剧院里做手术,草菅人命+卖票+愚弄大众。 这部剧如何成为喜剧?因为我们医学常识完备的现代人看这部剧找到了巨大的落差和槽点:卧槽不洗白大褂兄弟你是杀猪的吗?握草吸氯仿不会死掉吗?在剧院里做手术那病人不死在手术台上也会死于细菌感染呀。

    然而时人还不具备这样的医学常识。 众所周知,显微镜于16世纪被发明,但是真正到19世纪才开始被广泛用于研究,以此为基础的微生物学建立得更晚,也就是说当外科医生喜爱穿从来不洗的沾满鲜血的白大褂进行手术时,这只是他无知,还有体现他对工作的骄傲。 麻醉术在当时更没有广泛流传。各种镇痛剂往往被当做毒品使用。所以牙医对乙醚吸入量的尝试,不得不说是开创了西方麻醉术的先河。

    还有剧中护士提出的通风、清洗手术器械、清除创口周围的烂肉,更是无数临床中才能得出的宝贵经验。 更不用说对于精神疾病的治疗在现在仍然是世界性的难题。而威廉提出的人性化、平等地对待他们,让精神病人进行简单地劳作从而能糊口,也是在人性角度上对待弱势群体的一种新高度。

    对了,这正是我要说的。 其实本剧以医学上的拓荒和进步为基础,也很是讲了在这样一个大爆炸的时代,一些人性的进步。 最突出的代表就是一心想成为医生的莱辛夫人。 女性不再满足于整顿家务、服侍丈夫、照顾孩子,甚至是医院的一些基础性护理工作,她们更期待能直接参与到对病人的救助和治疗当中。

    在维多利亚时代,进步的不止轰鸣的大机器生产,不止是医学,很多的像莱辛夫人这样的女性挺身而出,竭尽所能地学习知识、拓宽见识,才有了后来对女性地位的提高,社会上的认可。尽管——说句实话——现在女权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最初那些敢于扮上男装溜进医学会听课的女性,有了她们,才有了我这样的女生能在豆瓣上胡说八道。 医生们的拓荒是这个时代的剪影。新奇的、激进的思想像烟花绽放在旧时代黢黑的夜空。这个角度很巧妙,因为生命和健康是改革的保障,而医生正是生命的守卫者。诚然在改革和创新的道路上有许多病人牺牲,我们对这些人表示十分尊敬——正如我们不能否认这一步步的试错最终带来了宝贵的经验一样。 所以我们不断进步,进步过程中疯狂犯错,后来在改进中进步,又在进步中反思和进化品格,后来又犯错。 我们从不因为犯过错就努力遮掩,冠冕堂皇——恰恰相反,我们承认犯错,并从中吸取教训。 这才是我们的历史,和我们对历史的态度。

     短评

    发量惊人的罗胖

    5分钟前
  • 侃侃而谈
  • 力荐
  • 过于大胆的医学尝试,谨小慎微的爱情旅程。刚看完“维多利亚时代的药铺”看这个真是非常有趣。罗胖的头发是真的吗?不过一本正经医术精湛胡说八道真是非常可爱。老太太Marcia Warren只出镜了两集,辨识度太高。期待下一季。谢谢小仙藏

    8分钟前
  • vivi
  • 推荐
  • 女士们先生们,是的!Rory Kinnear老师是一位美丽的实力偶像派!

    9分钟前
  • Nanccccccy
  • 推荐
  • 后之视今,亦如今之视昔

    14分钟前
  • 织雾爱卿
  • 推荐
  • 以喜剧的形式表现医学启蒙时期的荒谬和伟大探索,他们是现代医疗的拓荒者……

    16分钟前
  • 大罗
  • 推荐
  • 每次开头的照片都会笑喷

    17分钟前
  • K
  • 推荐
  • 看似荒诞,可这里可以看到一个人被所处时代,境况的限制。时代科技水平带来认知水平的限制,歧视的限制,阶层的限制,生活境况的限制。可是我觉得第一集说的对,他们这样的人是伟大的。也许站在我们的位置会觉得道德有失,认识有限等等,但是每个时代的先驱者身上多少都要有点疯狂存在吧。

    20分钟前
  • Echo
  • 力荐
  • 这不就是现代中医吗

    21分钟前
  • 越审越多
  • 推荐
  • 我觉得挺有意思啊,西医当年也就是这么乱来的。医疗题材凭什么不能戏谑。看到目前目测精神病医生和外科医生的老婆要有一腿。南丁格尔和外科医生的斗争也一定有很多后戏。

    23分钟前
  • 秋水sunny
  • 推荐
  • 正经中混着不正经,不正经中混着正经的医务剧,“江湖郎中”也是推动医学进步的动力,同样也是半部药剂师、麻醉科和女性医师发展的小小历史,英式冷幽默笑死,匹克威克外传看五十页就不想活了,狄更斯居然是莫娘演,快让南丁格尔走开啦哈哈哈,历史悠久的遇法国必损的老梗在手术台上再一次发扬光大

    27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 “当你爱上一个人,你能从洋葱中发现美。”

    29分钟前
  • 李阿鲁
  • 推荐
  • 看完后觉得以前的病人能活下来真不容易,外科手术没有消毒措施,一帮观众围观,不死在手术台上也得死于术后感染呀。

    31分钟前
  • dj
  • 推荐
  • 一个伦敦有名的外科医生,妻子喜爱文学对从医也有兴趣,但丈夫不太支持;一个牙医在调制麻醉剂方面特别擅长;另一个是精神科医生基本没啥成就,但却很懂女人。这样的四个人组成了手术四人帮,在 类似于剧院的场合直播手术,环境苛刻卫生条件差,有过失手,但不断完善不断挑战,才有了今天的西方医学!

    34分钟前
  • 秀才Bui出门
  • 还行
  • 还不错,长知识

    39分钟前
  • LoVe
  • 还行
  • 你们有没有发现编剧把人物写的这么可爱,试图掩饰剧情丧得一比这个事实。偶像是傻逼,爱情会消逝,神迹是编的,催眠术倒是真的。疯子怎么治都是疯子,前妻还被自己药死了。哈。哈。哈。好好笑哦。

    40分钟前
  • HHG🥱
  • 力荐
  • “剧迷们曾经评价[糟糕的历史]系列的那句话,如今放在[江湖郎中]身上依旧适用: 外表荒诞无节操,内心高洁学问高 ”

    42分钟前
  • 天天红烧肉顿顿
  • 力荐
  • Rory有头发的时候还是很帅的,尤其装X的时候lol。维多利亚时代就是我的最爱,之前HH专门用无厘头的方式回顾国人类医学发展的无数脑残时期,维多利亚时代就是其中之一。这部剧算是专门focus the ridicullus method and accidental breakthrough moments:)

    44分钟前
  • 灵感贪吃蛇
  • 力荐
  • 狄更斯被黑得好惨

    46分钟前
  • 小 陳
  • 还行
  • 一开始看还不舒服,后来觉得这是难得一见的话题与角度。科学和迷信交错的年代,一群不靠谱的医生逐渐靠谱起来。非常有启发的剧。

    49分钟前
  • 响指
  • 力荐
  • 胡扯版医疗Horrible History

    50分钟前
  • t0psh1t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