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追,叙事方式非常平实感人。
人物塑造的真实,场景道具也很有年代感。内蒙古大草原的雄浑壮阔通过镜头展现出来了,幼小的生命和生活在大草原的人民仅仅抓住了人心。生活在辽阔大草原的蒙古族牧民心胸宽广善良,但各自有各自的性格和缺点,人物塑造真实可信。
刚才从网上查一下,乌兰琪琪格的原型就是这次勋章和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主席授予了“人民楷模”的荣誉称号的内蒙古的老人——四子王旗的都贵玛老人。
都贵玛,19岁就做了25个孩子的额吉。
在抚养这25个孩子的漫长岁月中,可以想象肯定充满了辛酸苦辣同时也是个充满了爱的故事。
把这部剧完整的看完了,里面的女人看着没一个正常的。老公出轨,这个乌兰其居然还能原谅,更夸张的是还要去照顾他。并且时刻表现出一张圣母脸,仿佛在说你看啊我就是老好人来打我,我也绝不会反抗。 里面的阿藤花自私自利,没有做过一件好事,居然晚年还跟朝鲁搞起了黄昏恋,这是想晚年再找个长期饭票了。全剧看着正能量,细看下来全是不符合当下女性的价值观。编剧想表示:出轨可以原谅,自私自利也能过上好日子,善良的人早死。行了,我们知道了。
埋了一些只有了解内蒙现代史才好理解的梗
这部电视剧的创作态度是相当现实主义的。个人的活动真正深嵌入内蒙当代历史的进程。
1、哈图的腿为什么被打断,这里留白了;关键词:内人党案。去搜索内蒙文革史料,会发现,整肃新内人党之所以失控,在旗县以下,苏木嘎查里,往往就是徐连长这样的汉族流民,依赖“退伍军人”或“城市工人阶级”的身份,利用社会失序的状态,到内蒙牧区基层“闯世界”造成的。口含天宪,出现了一批又一批李德到苏区式的悲剧。徐连长的来历正是这样一种意味深长的留白,他到苏木后的所作所为,其实等于交代了他走向本地权力中心的方法。此外,徐连长整个人物“时代弄潮儿”的身份在其后得到了延续,改开后分牲畜单干制度的设计者,外出经商,倒腾服装的商人,来收羊绒和找矿的资本家们的掮客...
2、片子里第一次出现了对分牧场的负面描写。朝鲁因为拒绝分苏木的草场而弃职出走,而之前他热情地支持和参与了分牲畜。牲畜被收归集体,在内蒙不是五十年代的事,而是在六十年代初所谓”少数民族地区民主革命补课论“的背景下做的,同时也违背游牧民的传统伦理,所以分牲畜是轻易可以推行的。但是,分草场是和游牧生产方式的基本形态截然相悖的;因为一家一户产权清晰的”草场“,带来的后续结果就是”游“不起来。在清末之前,传统的蒙古封建社会里,也是只有领主,没有地主;封建主依赖人身依附关系控制牧民。实际上,牧区”分地“是八十年代初一刀切地搞”分地“的产物。但是,”分地“也就成为后来牧民定居,草场过载,局部地区荒漠化等一系列变化的基础;这种操作本质上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牧区的发育奠定了基础。
3、片子里出现了养山羊的片段,反映了牧区经济由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市场的一个环节转变的过程,但是,山羊伤草场(反映哈萨克族牧区生活的电影《远去的牧歌》里也有这一点),对本地生态环境的长远影响是负面的。
4、片子里,朝鲁在徐世铎撺掇下把草场包给外来商人找矿,但被若水机械降神阻止了。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当时的内蒙极其普遍,草原上到处都是开矿留下的坑;张承志在九十年代的写作中,也提到自己回到牧区看自己的”蒙古族哥哥“时见到这种情况的震惊。
5、片子最后,提到阿勒坦豁阿的哥哥当时因为收到她的蒙文信件,被革委会里其他派系的红卫兵指控”里通外国“。这种对待”异域文化“的心态,在世界革命的年代里其实已经有所发展,可以参看项飙在《寻找一条中国道路》里对前三十年”革命“、”反帝“话语所指由阶级革命向民族主义偏离的相关分析。
我的父亲就是马倌,内蒙古锡林郭勒,给国家放军马。这个剧我觉的编剧还是可以的,有很多地方挺真实的也反应人性,我在草原长大,纯朴的牧民真的就像剧里那样善良,我爸他们放的军马,马群活动范围比较大,有时候出去找跑丢的马一走就是半个月,吃住都在草原上的老乡家,基本上好多都不认识,老乡奶茶手扒肉都招待,草原上有草原的规矩,不守规矩的人也有,但是以前确实是这样。所以通噶和乌兰其其格的善良并非有的人不理解的圣母心态。只能说你来过内蒙古但是你未必能了解草原和草原上的人。上海三千孤儿的事情是最近几年才宣传的,锡林郭勒也收养了很多,我在锡林郭勒生活了三十多年也是最近一两年才听说的,宁才导演有个《静静地艾敏河》可以看看。我想很多人是今年国庆看到都贵玛老人被授予国家荣誉称号才了解这个事情的。有些人感觉内蒙古地大物博,现在锡盟和乌盟一个旗县只有3-5万人,全锡林郭勒人口加起来也刚过百万,60年前一个旗县根本就没几户人家,所以三千孤儿也不是个小数目,平均到牧民头上可想而知。我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都贵玛老人要收养28名孤儿的原因了。近几年有好多人来旅游,来看草原,但是真正懂草原的是这些扎根草原的人,草原真正的美是给人赋予的宽广的胸怀之美。
40集故事,要讲尽这么多人在这个历史时刻的人生,显然很多都是粗粗一笔的略过。再细细地说说对这些人物的看法。 整个剧里,整体来说,朝鲁和阿藤花是明显借着别人的宽容和爱,做自己想做的事。在前面,朝鲁是不多想着别人,也不想着别人是怎样的爱他照顾他,就一门心思地要回上海,要放电影,身旁的亲人被他伤害着,却又宽容待他。幸好有毕力格这个深爱他妹妹的男人,把自己的孩子过继给他,让他忽然间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飘忽的心思终于安定下来,事业有成,成了全剧里最富裕的大老板,最后在上海买个四套房都是轻而易举的小case。电视剧里可以这么塑造,在真实的世界里,每一次的闯祸,都可能是一次人生的掉落,而每次的掉落,大概都需要爱和机遇来回到起点。
阿藤花,从一开始就是只想着自己,缺吃让她缺爱,脑瓜子很活,吃不了苦,会挑人。每次选择都别人吃亏她得好处。同来的孩子还和她做朋友,不知道是真实的可能,还是全靠编剧的努力。这种只想着自己,舍他人的利益,得自己的好处,看着生气,实际中大概每个人都难免做个一两次。故事能这么写,也全靠草原上人的心胸宽广了。
故事里这两人最后都还是单身,没成为一家,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因为缺了替他人着想的能力。
若水,就像弹幕里说的,是最知道感恩的孩子,放弃自己爱的选择,回馈了妈妈对她的爱。
通嘎拉嘎,她得到的爱,和她给出去的爱,都很多。
人生,很曲折,好好爱,好好努力。
哭哭喊喊苦啊苦,苦啊苦哭啊哭喊啊喊,一哭哭好久半天不剪辑,疲劳出戏。第一集一进孤儿院就惊现抠图假背景,最一开始火车车窗抠绿明显,真的很尴尬,最后一集一大堆年轻人脸上抹胶水、戴上厚重假发尴尬地出演老年人,不知道的以为是低成本的校园舞台剧,真的很粗糙,断断续续看了不几眼,阿藤花随着时间可以莫名洗白,朝鲁也可以主角光环处理掉草原大叔的儿子,说不通没关系,这是中老年喜爱的剧,没办法,定位精准,粗糙也有人买账。
篇幅不长,剧情还算紧凑,氛围比较严肃,题材也是以前没看过的。内蒙的风土人情味道醇厚。演员演得好。
正好这段时间我重温特种兵火凤凰,三位演员都是出演过火凤凰的,以至于看剧中人物总会出戏😂
阿滕花看得我气死,不得不说演员演得这么让人生气也是难得…
疫情期间跟着我妈看的大概最好的一部,像小时候那会儿的电视剧。
间断看了几集,觉得成年演员演的都很不错。被通嘎拉嘎与谢若水的爱情吸引,最后被毕力格折服。草原太美了,草原上的人太美了。略微伤感。片尾曲太好听了。
这部剧呢,是我最近才看完的。第1集开始我就想问一下编剧,为什么卢小忠和卢小鱼的父亲去世了,连个遗体告别仪式都没有,就被邻居连哄带骗地送去了孤儿院。厂里领导呢?
孩子们和大人全部演技在线
本来打五星。越后面越不行。
很震撼的一部电视剧,也很震撼曾经60年代确有其事的历史。
阿藤花这么婊真的会善终吗,欺软怕硬,自私自利,偷奸耍滑。后面抛夫弃子都是轻的吧
“零下十七度,人体的极限是7个半小时,他们已经呆五个小时了。”这台词有点尬 一本正经的台词 紧皱的眉头 让人出戏。。。
CCTV8播出,在家陪家人看,主演都是《我是特种兵》的演员,影片水平都不差
哥哥小演员演技也太好太细腻了吧,看他哭我也哭😭
小时候看电视剧是看那些“偶像”,现在我更愿意去看那些好演技,好剧本,好导演,好配乐的电视剧,《国家孩子》就是这样的电视剧。 从第一集开始到小演员下线,每集必哭得稀里哗啦。这些小演员演技真的比现在很多成年演员都要好很多,特别是哭戏,看的人心疼。 看到现在我有几点想说。第一点是我爱我的国家,国家是我们最强大的依靠。第二点,孤儿真的太可怜了,虽然我现在还没有孩子,但真的,以后我如果要生,也一定要对他负责到底。第三点,不要多生,而且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剧中的黄小仙演得我又爱又恨,小小年纪怎么那么多心眼儿,回来才明白是因为家里孩子太多,东西根本轮不到自己,才学会的抢啊,所以要优生优育。 电视剧很好看😊
很好的剧本和历史背景,但是人物三观太有问题了,阿藤花凭什么拿了通噶的名额?!弃剧弃剧
巅峰在孩子那8集,不解释
要被这个阿藤花气死了!自私无耻不要脸!专门为她记录一下-_-
好剧,现在的小演员演技都这么了不得了,数次泪目。片尾曲蒙古长调太好听了。
编剧还是差点意思,靠角色的死亡来推进剧情也太生硬了吧!宝力刚、王朝阳、图雅的死都太缺乏合理性了。。。所有的星星都献给演员的演技。编剧真是拖后腿。
在草原成长多么好啊……那个一直在草原拉琴的人,在80年代到来之际,死去了。后期剧情走向真的是有点恶心了,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