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
标题只能用表情来表达了。言语已经无法表达。。。
首先要说,这部电影实在是太烂了。这是真篇评论的基调。
第一,主演&导演 徐静蕾。
拉拉这个女主人公不知道是不是和自己过不去,净挑一些不适合自己的衣服给自己穿。。。结果就是穿上PRADA人家能看出衣服的材质看不出牌子的效果。当然了,配饰就不说了。。
老徐喜欢的款一看就知道了。。可惜她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是适合扮嫩。
化了妆以后的老徐我都认不出是谁。。
噢,说到化妆,老徐白天的妆容一般都很清秀,到了晚上不知道怎么的必须有蓝色眼影。。。还是我没看清楚是灯光效果?
反正就是。。哎,真的。。。各方面的品位都有待加强。。。
第二,玫瑰。
我觉得是不是为了特别突出女主啊,所以玫瑰好低调的说=0= 年会上的口红真的很吓人……衣服普遍来说也是比较一般。。。
莫文蔚拍起来也是要看角度的吧。。。那手是稍微干了点儿。脸正面看真的不是最佳镜头。。。
第三,海伦。
这部片里我是真真正正觉得吴佩慈美丽了。。
李艾怎么好意思穿着一样的衣服和人家撞衫。。。人家能穿出feel……
李艾只能把衣服撑开来。。。
花瓶还是很能赏心悦目的!还有泰国的那个吊带连身长裙。也很美的说=0=
其他角色就不说了吧。。李艾。。哎这不知道她傲气从哪里来orz,放低姿态会怎么样呢。记忆犹新在泰国party的那身装扮。。。那头发。。。那花。。。哎!还有女主也是。。。蓝色的裙子蓝色的花+金色的耳坠。。。。哎!
整个片子的节奏。。。我很疑惑啊,现在的片子怎么都是一个半小时了?
好吧,抛开长度不说,剪辑的那是相当烂。
进公司,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就直接一年后了。。。
一年后也没什么那啥。就马上湿身了。。。居然也不会感冒。就直接泰国了。。没有喝醉的感觉,就直接上床了。。。显然两个人很期盼对方啊!更没有什么升职记的感觉!
看过书的人勉强知道在说什么,没看过书的人基本上就只能看两个人恋爱过程了。。。
噢,还有广告什么的。。
我总觉得以前看棒子电影电视剧什么的人家还把车子牌子遮掉。。。(现在不知道是不是
然后国内就整个一反着。然后电影电视剧的质量也就整个一反着。。。
拍的最棒的广告当然是那个车子!堪比广告了。
出现最多的广告应该是智联招聘和立顿(不知道我统计失误否。。。
完。
2 ) 《杜拉拉升职记》“才女”幻灭记
《杜拉拉升职记》打的是中国版“欲望都市”的口号,这样一部本该很时尚的电影被我们的北京大土妞徐静蕾拍的乡土味十足,如果不是“洋气的”莫文蔚及时出现救场,这电影真是一点看头都没有。
原小说被称为是中国女白领的职场生存手册,小说我没看过,无法对比。但我敢肯定的是这电影看完后对我们这群女白领的职场生存没有任何帮助。电影的前半小时,杜拉拉还时不时的在博客上发一些工作心得以及牢骚,虽然所分享内容也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职场经验。再之后这一块的内容就完全省略了。电影在讲述杜拉拉是如何“升职”时,举的若干事件也不够代表性。在“公司搬迁”事件中,杜拉拉满脸委屈又很没底气的对销售部喊道“搬!”,如果不是销售部总监王伟(黄立行饰)发令销售部配合,未必会有人对她买账。而这种“借力”的方式归结成“杜拉拉的工作能力强”未免有点太小看我们观众的智商了,这分明就是靠男人上位嘛;另外选取的细节是杜拉拉第一天担任总监助理“忙碌一天”的情景,工作任务是订机票以及统筹六地销售额——这是有多难?!在这样的工作量下徐静蕾在公司从白天一直待到了半夜时分。我们在银幕下看的咬牙切齿:你们这些电影工作者,实在是还不够了解我们白领的艰辛啊。
证明一个人工作能力强,除了歌颂她本人外,贬低周围的人也是一种方法。导演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杜拉拉身边多了若干能力低、样貌美的女花瓶。她们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负责犯错,而且又个个都好像长了一个不长记性的脑子。比如,领导问“电话会议安排好了吗”,美女的回答必然是“诶呀我忘记了,这就去”。或者领导说“怎么三个月了你还没准备好?”美女可怜兮兮的说“明天就好”(怎么听都感觉这事明天也未必能搞定)。杜拉拉在这群“废柴”的衬托下显得不那么的“废柴”,而且又有一个绯闻总监男友相助,所以也就很能理解为何她能从一个小职员迅速升级到总监。如果非要说我们能从《杜拉拉升职记》中“学”到点职场法则的话,那恐怕就是:尽量聚集在废柴周围,以及尽快傍上公司高层。
片中黄立行和徐静蕾饰演一对办公室恋人,两人的状态却始终游离在情侣之外,哪怕是再多十场激情戏也都救不了两位演员木纳的表演,眼神完全不来电,又彼此无法欣赏对方的冷幽默……演情侣演到这个份上也真的是悲哀。所以当徐静蕾说出“我们分手吧”。我在银幕下暗爽到“太好了!大家都解脱了!”
一直都觉得徐静蕾是一个没太多特色的女演员,所谓没特色也就是说她演绎的角色换别的女演员演一样可以,或者可能比她演的更好更让人印象深刻。当年她能凭借《将爱情进行到底》一炮而红,一半是因为当年大陆女演员中能演戏的确实没几人;另一半也是因为角色设置本身的讨巧,那时候的大陆银幕缺少一位像文慧那样清纯可人的银幕情人形象。再后来徐静蕾做了导演,《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里面当然少不了姜文的友情出演和精彩的原著。后来再提到她的时候多数会在名字前面加上“才女”两个字,只是“才女”很少有原创的剧本,而人缘不错的她拍戏时总有一帮牛人相助。
《杜拉拉升职记》虽然有上面的总总不是,但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它无疑已经成功了一半:不仅请来了全球五百强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做该片的荣誉编剧,更是邀请来了“时尚女魔头”帕翠西亚·菲尔德为影片角色做造型。 如此营销手段,难怪影片还未上映投资已经收回了三分之二。所以当您在影院观看此片过程中,时不时会有这样的错觉“是在插播广告吗?!”——没错,您这张电影票中包含了十几分钟的广告时间。
3 ) 年华辛辣,你和你的杜拉拉
有人倾羡北京,中国顶级城市里四通八达的地铁,二十四小时的便利店,霓虹灯般的三里屯,传奇般的商业大亨、政客、文艺青年。于是念大学,找工作,纷纷跻身于这里,却也纷纷撞得头破血流。
有人倾羡外企,世界五百强的光环耀眼,朝九晚五工作日,高得惊人的加班费,传说中比食堂好上百倍的工作餐。于是姑娘们脚踏高跟鞋,黑丝袜,高盘发,男士们西装革履,风度翩翩,说着半中半洋的外企话,最后忘记爬过的桑树,丢过的手帕,忘记捉秘藏时躲过的乱坟堆,忘记曾经熟练使用过的家乡话,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的一颗螺丝钉就可以自以为伟大。
有人倾羡杜拉拉,典型的中产阶级代表,没有特殊背景,受过良好教育,靠个人奋斗获取成功,有自己闪光的事业与辉煌的爱情。于是一本书苦读十几遍,处处笔记摘抄,一部电影看来看去骂声不绝要看的奋斗史怎么变成了外企办公室恋情外传,只恨自己不是徐静蕾不然演绎杜拉拉比老徐不知道会好多少倍。
生命原本应该是丰饶的沃土,事业应是人一生中开出的最好的一朵花。杜拉拉原本应该是好好工作天天向上的好榜样,徐静蕾再怎么也强过有胸无脑可以算才女一枚。可这个被物化的世界,在人与人,工作与工作的对比中,职场枯燥成每日的勾心斗角,业务提成,朝不保夕的惶惶恐恐。演艺圈中永远有比你年轻的,比你美丽漂亮有身材的仙女们成群结队下凡来。于是,这样一部广告云集的电影,灰姑娘变身白雪公主还顺利遇上了白马王子的剧情,谁信?
一部电影高票房高骂声本身就能说明很多问题,比如这个时代的浮躁浮华浮夸。当杜拉拉这个名字像当年雷锋一样家喻户晓时,“向杜拉拉学习”已经成为职场的人尽皆知的口号。
电影开头,炒掉不正经老板鱿鱼失业了的杜拉拉要在这个看起来无比繁荣,对自己而言却是华美衣裳,镜中花水中月的大城市里重新奋斗,从五百强公司的小助理到秘书到HR,对于杜拉拉来说是水到渠成,付出就有收获,对于焦头烂额的小职员们,杜拉拉的轨迹是一种物理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得排除一切外力,处于一种理想状态,没有风吹,没有摩擦,没有空气,什么都没有。这不是一部让小麻雀白领一夜变成金凤凰主管的职场电影。它远不能告诉你你想知道的全部。它没有义务和职责,在你二十几岁的时候重振你的人生。它给你看一眼浮世绘,你自己的那张还要自己去描绘。杜拉拉们的积极向上,永远斗志昂扬,永远在那里,职场人生的美好的生活,永远在那里。
没有211大学的名头,没有500强的管理培训生基础,没有明确的职场生涯规划,没有过人的履历,这一切都不可怕。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争取,只要你像杜拉拉一样聪明能干善于分析和学习,那么,像可以复制的SOP一样,杜拉拉的成功模式也一样可以复制,你也可以成为职场高手,外企丽人。
这是一个物质的时代,要在这片令人窒息的土地上过日子,需要不懈努力和很多很多的运气,有时甚至要牺牲别人来成全自己。原本在光鲜亮丽的背后,就是褴褛衣衫。电影版的《杜拉拉升职记》本身就像是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把焦点放在镁光灯照射的地方,观众所看到的,就是华美壮丽绚烂澎湃,杜拉拉身上不断变幻的世界名牌。对于光线照不到的角落,即便里面有灰尘,甚至有死耗子,谁会注意呢?老徐能对外展示的,别人看到的杜拉拉,还是繁华,而繁华下的沉重,感受不到,拍出来也没有意义。不如去问问身边月薪三千的小白领,她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生活。她可能住在650元一月没有窗户的隔断间,可能每天挤地铁公交上下班,可能每周要吃三天方便面才能在换季时买件不打折的品牌衣。
嫉妒电影里里穿比基尼的泰国旅游,嫉妒电影里的杜拉拉和王老五的恋情,嫉妒那些植入式广告商的巨额投资,而无数个自己却在漫长无聊苍白的职场中,不知不觉地就被剩女宅男。所以现在纷纷躲在最好最坏时代社会压力的名称下,以这样的方式过完青春苟延残喘的尾巴。如果运气陡然降临,想挡都挡不住的升职,最新款的香车,新来的美女同事,温泉五星级酒店,新马泰旅游……这些是什么?就像影片中的德芙巧克力、立顿红茶、联想笔记本……它们都是代表和象征着你存在的符号。
我们在玻璃球和作业本里度过了孤独的童年,港台流行乐是扭开电台最爱听的歌曲,麦当劳和肯德基是最好的犒赏。有一辆自己的自行车是一种生活品质保证,更重要的是,它也许代表一种时髦。当上班长、学习委员、小组长,小红花装点自己,还有大队长小队长中队长的共青团袖标。父辈母辈的铁饭碗并没有让我们对于工作有明确的概念。他们的工作一成不变,他们的工作已经僵化成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从来没有一块自己耕耘和浇灌的职场、事业。
我们和杜拉拉们所面临的世界与老一辈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必须权衡生活与工作,致力于在瞬息万变的社会找到一个自己的立锥之处,在职场的红茶与生活的清汤之间,在公司的律令与生活的爱情之间,杜拉拉是做得很好,徐静蕾也是。
在世界上,职场与生活,除了我们思维领域或科学技术达不到的我们解决不了,其他问题没什么不可商量的。一定有一把钥匙,或是一个通道可以把两边的门打开。只是,有时候双方都把钥匙当宝贝藏起来。事实上,你藏自己的钥匙不让人进,你也出不去。杜拉拉所做的一切,不过是站在局外,掂量一下两边的底限,找把钥匙,给两边建个通道,然后各取所需。这是她成功的原因。职场与生活的平衡。在You Deserve it与whatever之间,你做出的选择至关重要。
片中随时可见的植入式广告商之一的联想公司有一个著名的slogan,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那么人类失去杜拉拉,职场将会怎样?
但是我发现这是一个无需忧心的问题,杜拉拉们总会如雨后春笋般一茬又一茬得长出来。
比如我那刚高考完的小表妹,已经坐在床上捧着联想笔记本,边上放着立顿红茶,幻想她的外企生活了。
4 ) 《杜拉拉升职记》:光鲜亮丽的“中国梦”
《杜拉拉升职记》(以下简称《杜拉拉》)作为一部电影来说,其实乏善可陈,无论导演手法还是演员表演,都仅仅只是合格而已。但是作为一个流行文化消费产品,《杜拉拉》光鲜亮丽,每一格画面都充满了肉欲气息和物质符号,对于任何试图想和这种生活沾边的观众看来,看这部电影的过程都会是一次性价比不错的“中国梦”虚拟体验。
请不要将《杜拉拉》这部电影当成一部职场科教片,它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办公室环境里,但它其实和个人梦想、职场奋斗什么的并无关系。《杜拉拉》只是一个现代版灰姑娘的白日梦,白领也好外企也好,都只是这个白日梦里华丽的景片,观众最后看到的还是灰姑娘在聚光灯中翩翩起舞,和或邪恶或愚笨的姐妹们虚情假意地斗争,最后有惊无险搞定白马王子的故事。
对于这样的一部电影来说,如果把那些文艺青年们基于电影本身出发而顽固坚持的小众审美趣味排除掉后,《杜拉拉》无疑能够在当下的市场上受到欢迎,并获得一个理应还不错的票房成绩。环顾当下的国内电影市场,对于这种能够拉下脸面放下身段全身心投入去娱乐观众的产品,毫无疑问是会得到相应回应的。考虑到《未来警察》和《越光宝盒》这样的电影最后都能获得不错的票房成绩,《杜拉拉》这种精心迎合观众的电影,自然也能够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期望。
作为一种翻版“中国梦”的精致模仿,《杜拉拉》中最引人注目的并不是徐静蕾或其他明星,而是片中无处不在的广告植入。它们或含蓄或奔放,出现在影片的每一个细节和背景中。在影片所设定的这个世界中,口香糖一定是维系这个世界运转的最重要的物品,因为任何时候车窗前和办公桌上都会有一瓶口香糖,即使片中主人公万念俱灰了无生趣准备离家出走或率众造反的时候,都不会忘记在镜头前顺手带上一瓶口香糖。类似的植入广告在影片中见缝插针,虽然试图润物细无声,但其实它们每一次在画面中出现都在无声无息地提醒着观众:这是一个物质的时代,如果你不拥有这些代表和象征着你存在的符号,你就可以去死了。
对于这种不无炫耀而且无孔不入的广告植入,我作为一个观众只能将其转化为一种观影乐趣,权当这部电影同时还免费附送了一个“大家来找茬”的游戏。因为有了这个游戏在分神,所以我在面对影片情节和人物时,也少了许多质疑的机会。
只是对于我来说,当我把自己的判断力完全交给这部电影后,我还是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太过于苛刻的观众。在我的心中,不断会有两个声音在不停地辩论,一个说你何必呢这电影拍的多有卖相啊肯定会大卖的你为什么一定要在趣味上自绝于人民呢,另一个声音则低声地辩解说我的要求真的不高我只想看一个有趣的人物一个合理的故事一个能打动我的电影为什么就这么难为什么……
5 ) 您还是回去拍文艺片吧
这部电影,多给几剪子,就能卖得更多--因为它根本就是个广告片集成。
我并不反对在电影里植入广告,我深信,这将会是未来的营销的大势所趋,《天下无贼》和《手机》就做的很好,技法纯熟的导演植入了广告仍能令人看得开心,而尚未明白导演是怎么回事儿就急急的忙着做marketing捞钱,就是这么个下场,老徐的前几部片,都是文艺片,一路以来,仰仗几位圈中大佬,走的也还算顺利,文艺片是小众,看懂看不懂的闭闭眼也就过去了。在这部商业味道浓的化不开的电影上,一直以知性、文艺、内涵著称的才女,一条又粗又长的花瓶尾巴露出来了。
我去年看了这部小说,以通俗文学的标准度之,相当不错,有俊男美女,职场斗争,阴谋与爱情,事业和人生,情节跌宕起伏,叙述流畅紧凑,堪称五星。疲累的时候看看这种精彩的通俗小说,就像看港片和台湾娱乐节目,是很好的放松,倘若看过之后还能有点余味,就更为难得。当然,这不是文学,谈不上有多大的因欣赏而产生的感官享受--这个话题,以后再谈。
我毕业后一直在做HR的行业软件,对公司运作和人力资源理论多有参与,我记得看得时候回想真实情形,还挺入戏的,她写到的那些职场生存体验,完全可以直接付诸行动并能取得预期效果。所以,初入职场的人,的确是可以作为指南的。小说描摹的杜拉拉,是个善良可爱,脚踏实地,有上进心,有职业和人生追求的公司人,也许许多职场白领,刚开始也都是这样的,但走着走着路子就斜了,像杜拉拉这样坚定不移的守着做人底线走到底的,据我所见,不多。
我记得读完这本书,我怅然若失,杜拉拉左冲右突,豪情万丈,让自己每天都精神抖擞的,一点点的积累,买了自己的小房子和小车子,小心翼翼的平衡着工作与生活,职业与男友,而这就是公司人的无奈人生,而且还是成功的公司人。忙碌光鲜的生活中看不到一点诗意。回头看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不想说,人人都是杜拉拉,若人生真如此,倒真令人绝望。
全书中,我最不满意的就是爱情的缺席,关于爱情的章节,太少了---也许,真实情况也大多如此。这个光怪陆离的商业世界,爱情和理想一样,是不能希望的太多拥有的太多,享受的太多的。她什么都好,就是在爱情上,也太理智了。仿佛,这既是杜拉拉的性格缺陷,也是这部小说的缺陷。
然而,上述成败,在电影里,全都不见了。这部电影可以作为一个导演系的反面教材,彰显了导演的几大致命伤。
其一,故事讲的很差,情节没有呼应和起伏,没有细节,没有铺垫和发展,也许这样说太理论化了,但安排得当的电影表现出的效果是不同的,它时时抓着你的眼球,给你意料之中的意外。小说中对办公室政治的描写可谓入木三分,看起来很过瘾,而电影里几个闪回的广告画面biu的一声就过去了,你根本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人物关系、事件发展在这轻飘飘的广告画面中轻飘飘的飘走了;其二,人物性格模糊,她还是多少有点自知之明的,将原著中的主要人物做了压缩,从而把关系更加简单化,这样的恶果就是剧情单薄,情节发展苍白无力。本来原著就对爱情着墨不多,但还是写到了杜拉拉在爱情面前的两难选择,和一点点感性软弱,追求完美爱情的性格,令这个人物更加真实完满。我还指望电影可以用画面再弥补一下,结果在电影里,连原来的那点韵味也失掉了,整个爱情让人看起来更顺理成章的解释是:睡了一个高管,然后,升职了。
我总是会提起《教父》,2个小时,几十个重要人物,一一出场,是外国人,但看的时候,你不会记错。几大帮会之间的恩怨纠葛交待得清清楚楚,有细节又有全景,完全没有打打杀杀而让人时刻提心吊胆。这就是功力,靠天份和汗水。
电影把故事讲的支离破碎,故事背景和几个主要人物也面目模糊,比起小说,大大的失真,也就失去了感染力。于是整个电影给我们的只有一个个推近拉远的硬生生的广告片段和远远的脱离真实的职场人物以及一个蹩脚至极的爱情故事。既不像职场片,又不像爱情片,不是集而优之,而是兼具两者之不足。
我个人觉得,这个小说拍成电视剧(好像已经在拍了),一定会比《蜗居》更真实,更好看。
至于片中的植入广告,太硬,太假,不再提了,我只是想说,一个美资公司里,那么多人端着晶莹剔透的高级玻璃杯,津津有味的品着立顿,这个场面,太诡异了!
虽然老徐不用裸替,不惜一脱,但是脱了一看,比我还黑.....汗死。不过她的声音还是一如十年前那样好听,所以有段时间我是闭着眼睛的。如果这部电影真的是她导的,如果她真的不想做演员了,我看她还是去做广告导演这份有前途的职业吧。
杜拉拉的作者李可,一直搞得挺神秘的,八来八去也八不到什么猛料,谁知得来全不费功夫,今天偶然得知原来竟是我新同事的一个网友。哈哈~~
6 ) 《杜拉拉升职记》:徐静蕾堕落记。
文/冯凝
我记得高中语文老师对我们讲作文的时候,拿徐静蕾做过例子:当时那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刚刚上映,她说,最近老听人称赞徐静蕾是才女,于是琢磨着,这年头是不是“才女”的门槛降低了,看了《来信》后才知道,老徐“才女”的名头名副其实——据说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只不过如果王老师现在还在教语文,我想她一定会用《杜拉拉升职记》做例子,然而从铺天盖地的宣传和最终成片的对比看来,她要教给学生的是另外一种修辞手法,叫做“虚张声势”。
《杜拉拉升职记》大可算作是徐静蕾自毁才女形象的一大步,无论是《我和爸爸》还是《梦想照进现实》,我都认为虽然徐静蕾摆脱不了正式步入女性主义之前的那种稚气,但至少她从行事与创作作品本身,都带有了一丝在中国大陆为数不多的女导演中坚守的一面,对于一个演而优则导的女人来说,更多的要求实在有些过分,因为她不像蒋雯丽一样,有一个超一流摄影师兼导演老公。因此,根据之前的作品和原著小说推测,《杜拉拉》应该是徐静蕾将她那种小资情调的女性主义发扬光大的契机,可惜我们没有猜中过程,也没有猜中结果。
根据李可的原著,杜拉拉的故事本来应该建立在一个运气超好的女小强像蜗牛一样“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结构上,中间穿插了一段俗而不媚的办公室恋情。但徐静蕾硬是将杜拉拉职场成功学的部分删减到只剩下爱情故事的框架,以邂逅-交往-误解-重逢来统筹整部电影,对于一向追求探索实验的徐静蕾——《梦想照进现实》的单空间双人物,《来信》的茨威格小说中国化——来说,期待与真实的落差令人扼腕,而这样的创作脂粉气十足,学生腔浓重的后果便是,既满足不了白领们对职场宝典的渴求,也无法抚慰影迷影评人对老徐的期许。
电影混乱的节奏是影片的又一大败笔。《我和爸爸》中,徐静蕾同样以略显碎片化的桥段拼凑起一部生活流风格的电影,然而《杜拉拉升职记》显然不能如法炮制,因为一段父女故事可以以情节中蕴藏着深厚的情感线勾连细碎的场景,但一个女白领的成长,必然要求导演呈现出每个阶段的特点——虽然徐静蕾强行用月薪和职位的升高来结构杜拉拉的发迹,但这种依靠特技生硬的分割,有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她也许是想模仿《罗拉快跑》那样让游戏式结构,飞速剪辑,分屏并置统领电影节奏的方法,但《杜拉拉》的观感又是那样的缺乏起承转合,缺乏必要高潮,于是最终结果是碎了一地的散片。
也许《杜拉拉》早已输在选角的阶段——黄立行磕碜的长相和那双小而无神的眼睛,与原著中王伟的形象相去甚远。那个在故事的尾声成为了杜拉拉另一半的男人应有的伟岸、善良、一丝丝的大男子主义,在黄立行的身上被唱流氓歌的秉性瓦解得荡然无存,似乎从未拍摄电影的他又有那种新人普遍的怵镜头感——估计在拍MV时他可以用翻天覆地的街舞动作掩盖那双已经很小都还是要经常看镜头的眼睛,但在电影胶片数倍放大一笑一颦的境况面前,他的道行还是太浅。
对老徐的电影创作历程总结一番,我发现《我和爸爸》《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有姜文助阵,影片的质感达到一定水准,至于《梦想照进现实》是王朔的剧本,两名主演的台词功力因为剧本的原因得到了充分发挥,而到了《杜拉拉升职记》,那个举着金曲奖奖杯的黄立行只会对着镜头傻笑然后被取笑,酿成现在的苦果,我想应该是才女徐静蕾选错了男人的缘故罢。
徐有才,你是导演啊,怎么能把自己糟蹋成那样~你看《非常完美》里章子怡怎么整范冰冰的~~
电影杜拉拉可以看看,女一号徐静蕾基本上不能看。时尚这个事情,内地女星的道路还相当遥远,40岁的莫文蔚,包括吴佩慈,都能穿出时尚,不像老徐玉女那么装出时尚。将爱情进行到底都十多年了,老徐的表情还是山寨莉香版那三把刀,只是多了很多褶子,还不如梦想照进现实那么随意爆粗,方显老徐本色。
老徐个祸害,把杜拉拉给拍成激情片!!
老徐演28岁的少女实在很难忍啊
莫文蔚气场强大,佩慈演得不错,老徐又老又土,黄立行太瘦了。电影没什么剧情可言,职场故事太弱化了,感情线又不行。两个字:糟糕。
很好看啊
办公室恋情都这么直接吗。。。
黄立行吃惯了山珍海味,换换口味吃农家菜。
谁都不能免俗,玉女终究会欲女。
几场关于豆瓣的办公室恋情。如果有可能,我也想进豆瓣,。徐静蕾真的老了。广告敢再多点么。烦死那些嗖嗖嗖的快剪了。
一个老女人的装纯的商业狗血巨作~~~~!
拍的比电视好看多了,对这样的傻白甜电影来说,这部拍摄水准,演员表现都不错了
借拍戏泡男演员,就这点出息
这片儿虽然闹腾、庸俗、口水多过茶、赤裸的拜金、物质主义、到处都是广告等等,但它一定会卖的不错。现在的观众就喜欢这种干净明亮的白日梦。
徐静蕾打扮起来真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老徐太富态,在一堆麻豆中间实在太像大妈。影片已经和杜拉拉升职记没什么联系,完全就是杜拉拉恋爱记。看完后就仨感想:五百强的餐厅好牛X。女人的王道还是瘦+白。男人太瘦就不要勉强穿西装了好么。
这么多大牌衣服套在徐静蕾身上居然都显得那么山寨……史上最土杜拉拉,电影应该改名叫杜拉拉恋爱记,而且是单调乏味的办公室恋情。徐静蕾演员和导演的才华都欠火候,最好的是自我经营的能力。
老徐,你太土了好吗?你太肥了好吗?你演的太over了好吗?你不要再让黄立行开马自达了好吗?你不要再穿bikini了好吗?你不要再揉黄立行了好吗?你不要再娇嗔了好吗?你不要再迷失自我了好吗?你不要再为了艺术找一堆时髦大姐来丑化自己了好吗?希望你能早点找回真我。爱你!
老徐不大关心职场,只会扮小女生谈情说爱,而且看上去老是无精打采强颜欢笑,是不是做导演太累了。不过确实是个称职的产品代言人,几时都不忘展示下产品。
这是杜拉拉版的《败犬女王》!老徐真的有点老,当中一段露肉的雷到我了,演得也没那么自然。比起来那些女配们,虽然讲话不知道为啥有点京味儿,可真的自然,特别是佩慈,也太可爱了吧。整部戏比起升职记,恋爱记更合适,应该是偏离原来的本意了。黄立行灰常性感,连说话都性感,个么亲吻就更加性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