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知青2012

    大陆剧中国大陆2012

    主演:唐曾  傅晶  王凯  张龄心  程枫  李欣凌  霍亚明  李倩  周游  苏茂洋  瑛子  李超  任帅  杨圣文  王双宝  刘威  岳红  杨立新  岳旸  王姬  王奎荣  李强  赵亮  范志博  蒋欣  冯雷  吕凉  费伟妮  韩丹彤  缪婷茹  林依婷  王海地  潘晓莉  唐静  黑妹  刘向京  黄小蕾  

    导演:张新建  王滨  高力强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知青2012 剧照 NO.1知青2012 剧照 NO.2知青2012 剧照 NO.3知青2012 剧照 NO.4知青2012 剧照 NO.5知青2012 剧照 NO.6知青2012 剧照 NO.13知青2012 剧照 NO.14知青2012 剧照 NO.15知青2012 剧照 NO.16知青2012 剧照 NO.17知青2012 剧照 NO.18知青2012 剧照 NO.19知青201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04:38

    详细剧情

    1960年代末期,千百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红卫兵和老三届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奔赴全国各地农村生产建设兵团,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青春之歌。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涌现出赵天亮(唐曾 饰)、周萍(傅晶 饰)等一大批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有志青年。在陕北、山东屯涌现出赵曙光(程皓枫 饰)、冯晓兰(李欣凌 饰)、许蕾(周娟 饰)等志愿献身农村的知识青年,在城市家中,他(她)们大多是父母眼里的长不大的孩子,可是在边疆、在农村,他们成长为真正的战士,也有部分青年永远长眠在了那片土地上......

     长篇影评

     1 ) 椿木—那个青年的时代

    椿木(致敬齐勇)

    野途生大椿,

    岁岁复吐新。

    灼灼紫叶华,

    巍巍枝入云。

    寥寂无人顾,

    且结芳草邻。

    玄鸟轻啼绕,

    金蝉恣欢吟。

    久旱甘霖短,

    他年荫更深。

    愿为长青木,

    守得明月心。

    (大椿,太古神木﹐以三万二千岁为一年。后亦用以喻指父亲。以此致敬在恶劣条件下,依然野蛮生长,心向暖阳,支援上山下乡的父辈知青们)

     2 ) 总要有人生活在理想世界。

    知青。 一部没看之前嗤之以鼻的剧。自我检讨来说,我很容易在心中将事物留下或好或坏的第一印象,人事物皆是如此。明知不好,也有在认真克服。 因为家人的原因,对那个时代有一定的灰暗印记,从他的口中我得知那个时代的暗色与不谐,所以对剧中能够直观体现的欣欣向荣的青春年代多少带着质疑。没看剧之前我以为是刻板的歌功颂德,对一切肉眼可见的问题一笔带过或者避而不谈。但是真正看过之后,确实是高明的编剧,不愧是梁晓声。

    一面用兵团那个多多少少有一丝能够幸免于难的理想世界来摹写着那个年代激昂的青春,一面在面对问题的时候用反讽述说着他的观点,让人能够悄无声息地赞同,真是高。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冯晓兰去西藏的时候,革委会的牛主任来找茬,最后开会批斗的时候大喊口号,可笑的是没有一个人附和, 旁边人揣手坐着翻个白眼,那尴尬的样子真是让人想笑。

    所以世界上没有傻子。

    又想了想,我喜欢的是什么呢?

    我想,是那个场景里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善良和真诚的热爱吧。周萍在探望天亮的过程中与一班的人也结下深厚的友谊;在防卫边境的时候,一班的人与小白,与苏联的那条娜嘉,都让人感动。特别是娜嘉过河的那一段,我想起了忠犬八公,想起一句话,它在你的生命中或许就是短短十数年,但你在它的生命中便是它的一生,这样的深情厚谊让人动容。

    还有便是陕北的春梅与晓兰。春梅说她知道晓兰的心中会记挂着她们,但这样友谊没有亲情的支撑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格外脆弱。这样的话,让人不得不认同,时间地点是剥离感情的一大利器。我们理想中的状态是情感可以永久维持,但事实往往让人难以说出具体走向,所以或许说一切都不必言及长短,顺其自然便是最好的结果。

    灵魂人物应该是齐勇,他永远清醒疏离骄傲又有些微感性,应该是人理想中的性格特征。他可以因为想养马放弃当班长,但是弹幕也都说他应该是最适合当班长的人了,我也认同;可以在曼玲拿到高考名额时不因为传统的偏见而恼恨于人而是尊重她自由的思想,鼓励她迎接未来的生活。这样一说,好像他的人格特征更为完美,但是,确实是这样。

    他是一个生活在理想世界中的人。

    有人说,这部剧过于美化那个年代,也顺带着说山影(或者正午阳光)拍的剧都一贯伟光正。之前,也同样有这样的疑问和质疑,我们的世界中有那么多问题,并不只有一片和谐。

    这世界会有禁止不了的恶性事件,会有打破和谐的只言片语,会有难以言表的龌龊思想,我们的世界不是只有爱与美,真与善,但是爱与美真与善永远能够绝对击中出我们心底里最柔软的地方,而正是一刻的动容会让迷途知返和放弃破坏的几率多上一些。

    我们并不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人呐喊着造就一个理想世界,该是生活之幸。

     3 ) 知青看不懂《知青》(五)

    三、试恋者——“搞对象干啥?”“不知道,别人都在搞我也不能干瞅着。” 20来岁的知青不管男女对异性都有吸引力,今天才知道那时处在多巴胺生长旺盛期,可是刚下乡的知青大多数不会搞对象,见到女人就心里明白嘴打镖,不好意思求爱,只好心里有她,晚上睡觉前想到她,做梦梦到她,也就是说暗恋,用今天的话说:时间长了就是抑郁症。 那时候的年青人为什么这样?因为我们十几岁时看了电影《千万不要忘记》以后就听说处处都有“阶级斗争”,总有人喊“狼来了!”提起女人,可没有90年代有一首歌叫“女人是老虎”那么幽默,而是说“女人是腐蚀剂”,,美人计里的阶级斗争最残酷,爱情是陷阱,谁要敢当众向所爱的女人说一声“亲爱的,我爱你!”那可就和地震了一样,下场会是啥样?我不知道,因为那个时代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事情。那时候每个人的行动就像火车一样只能在规定的两股线上朝着指定的方向跑,“阶级斗争”这个“纲”套在每一个会喘气的中国人的脖子上,时刻在提醒你“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所以连说话放屁都得“以阶级斗争为纲”,男女结婚能产生合力“1+1=3”,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首先要政治挂帅,有人说今后每个人的婚姻问题取消自由恋爱,更不许父母瞎操心,由组织分配男女发票对号入座;有人说彻底的革命者两口子做爱时男的说,“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女的若是回答“纲举目张”才有戏。其实谁都心知肚明都怕被“阶级斗争”这张大网扣住,使多少年青人都不敢冲破男女之间的界限。 2000年代初的一天,有一位长春市某大学的女教授给我打来电话,她说是我初中同学,可是我怎么也想不起来她是哪一个?后来他提醒我她是40年前我“同桌的你”,我才想起来,他和我说,“初中时咱俩同桌一年半,并肩坐了三个学期,可是咱俩没说过一句话。” 我承认,“属实!” 1962年到1965年,三年初中我一直是班长,班长和同桌的女生一年半,3个学期却连一句话都没说,今天听起来很奇怪,是变态,可是在那个时候却是自觉为一种高尚的行为,当班长应该做榜样,可见在那个时期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就是井水不犯河水,“男女授受不亲”,男女同学之间是沙漠。 到了高中,我仍然是班长,高中上了一年课,1966年5月22日正式停课,一直到1966年12月22日在长春气象仪器厂学工结束,吉林省体校造大、公安联总等发革命组织头头被抓,社会上武斗公开化,我就成了逍遥派整天呆在“48号大院”里。几乎一年多见不到同学,直到1968年10月老师挨家通知让我们下乡后同学们才陆陆续续的聚在一起。我记得那时在被大火熏陶过的学校里仿佛就是战后的景象,大家你瞅瞅我,我看看你都觉得目光呆滞,可是都长高了,快成大人了,说实在的我第一次觉得同学都是可亲可爱的,却没有一丁点儿要和哪个女同学搞对象的想法。 我说的这些话现在的年青人肯定听不进去,可是中国确实有一段时间是这样的,就像以前大多数中国人都横着刷牙,把牙根都刷出沟来,要是谁不相信中国人会这么傻,这事儿不是真的,那你就看看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那几颗还没完全掉净的上下门牙就明白了,今天一个人若是横着刷牙,立马最少有3个人来制止。接着往下说,现在别说中学生,就是小学5、6年级的小学生在班上若是一个异性朋友都没有,父母马上就会当回事儿发现孩子的情商有问题,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也可能指导孩子“怎样在同学门前表现自己?” 1968年我们到了农村,在集体户的小天地里没有阶级敌人,男女同学吃一锅饭,低头不见抬头见,擦胳膊蹭腿“触电”的事儿时有发生,有了解女人的机会,有谈情说爱的条件了,可是多数知青因为没有基础知识和常识却都成了“爱盲”,只能遭遇浪漫,或者被爱情了。 其实我们是渐渐被女人、情感和爱情所侵蚀,包围和俘虏; 1968年11月13日长春市的雪下得没膝盖深,可是在长春火车站一些同学就公开了自己的恋爱关系,我头一次看到有高三的同学一对一对的站在人群中; 那次我们学校下乡近千名同学,第一次享受有10节车厢的专列待遇,火车一开,有的同学还在流眼泪,可有的同学却唱起了歌,唱的不是什么“广阔天地,我们来了!”而是唱的反动歌曲——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车》,这些歌曲我都是第一次听着的,到了集体户我也学唱,一次我在半掩着门的男生房间里正学唱“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时一个女同学开门进来了,羞得她满脸通红,我还记得我没咋的,我当时还挺高兴的,我还看清了那个同学的脸涨得通红。 至今还使我们记忆犹新的就是农民们那些打诨的笑话,农民的艺术和聪明。我们那个村的居民基本都是被汉化的蒙族人,仅有几个老人不会说普通话,却能听懂,所以凡是有我们知青在时他们都说普通话,开会的时候更是如此,他们喜欢说笑话,更喜欢荤笑话,只要聚集在一起,不管规模大小,时间场合都要“哨”上几句,那时候斗批改运动上面精神多,斗争的对象千变万化,所以,会就多,从另一方面说农民需要交流,所以他们非常愿意开会,喜欢聚堆,热衷张扬自己。 我们来那天吃完饭我们在外面转悠看见一个车老板扛着大鞭往家走,一个农民问他“长春学生来了多少(人)?”车老板说,“多少人没数,反都一对一对来的,有个十来对吧。”农民仿佛故意问,“都是一家一家来的?”车老板说,“没看见带孩子的,谁跟谁是一家的不知道。” 有一次队里开大会,一个农民看见凳子脏没坐起身要走,一个大队干部麻溜问他,“XX,你怎么不坐那儿”,农民说,“埋汰”,干部说,“你媳妇那儿埋汰,你咋还天天往那儿凑乎呢?”引起周围的人哈哈大笑,当时我就没听明白干部说的这句话怎么这么给力?农民怎么这么喜欢听?我没法问别人,因此,他的这句话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直到很长时间以后我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有一次,几个农民在一起“扯大膘”,过后,我也幽默的说,“毛主席让我们接受你们的再教育,结果你们就用这些不堪入耳的骚话教育我们,把我们都教坏啦,我们怕将来进了监狱没人给送饭,我们不学了,明天赶车把我们送回长春去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集体户里,不长时间我们男生在晚上睡觉前就都要议论一阵女人了,通常议论同户女同学的速度最快,也就是所见所闻一两句话,因为,她们就住在对面,说话声大了她们都能听见,另外男女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都怕那句话得罪了谁。而议论村里“沾点腥”的农民却是一个长久的话题,我们对他们的“档案”很感兴趣,每个人的出身历史和故事、经典常常把我们弄得捧腹大笑。 村里有个蒙医和他小姨子发生了关系,结果不但被取消了行医资格,而且还被定位“坏分子”,每天晚上都要去刨粪堆。一天,一个同学说,他发现那个医生的小姨子长得像猪八戒一样,可是他老婆却是标准的蒙族美女,他咋么就得意猪八戒呢?大伙得出个结论“王八瞅绿豆,对眼了”,第二天早晨有一个男同学半真半假地说,“昨晚,你们说得像真事儿似的,弄得我都‘跑马’了。”原来医生和我们知青关系很好,他家就住在集体户房后,他两口子的容貌大伙都很熟悉。 村里有一个初中毕业的蒙族女干部,因为几年前在柴火垛被人抓住了,从此,一落千丈,被打入冷宫,但是,我们集体户的女同学都和她很好,说她有文化,和她有共同语言,对她的处境很同情,说他说自由恋爱,应该受《婚姻法》保护,这个女干部也是我们男生经常议论的话题。 笑话和议论都是精神软件,如果是碰上了动正格的硬件,就容易发生质的变化。1969年元旦后,一件事使我茅塞顿开——知道自己是大人了,每天看见的、听到的事情很可能就发生在自己身上。 村里有一个对佛教非常笃诚的蒙族老农民,他老伴瘫痪,我们常看见他赶着毛驴车拉着老伴在山上走,一次,他对我说,明年他要用毛驴车拉老伴去五台山上香,因此,我很尊敬他。一天,他女婿找我上他家喝酒,酒桌上老人说找我有事儿,他说,他看我善根很深,想把在内蒙的一个外甥女嫁给我,我要娶她娘家会陪送一匹好马。我一听他说得这么严重,当时把我都吓死了,我坚决推辞,一再对他说,我有对象在长春呢。 打那以后,就就有了“我应该找个对象了”的想法,这时我想起了几年前我妈说的一句话,她对我说,“你们班那些女生多好,你找一个领回家给我当儿媳妇我就十足了”,于是,我就想到高中时“同桌的你”。春节后,我回长春要给我姥爷买个羊皮袄,想向她借了15元钱,我通过另一个男生和她说了以后她很痛快的就把钱借给了我,以后,我就有意接触她,可是她好像全然不知,我想向她求爱又不敢说,结果一拖关系就发生了变化。1969年夏天通榆县知青代表会请来了很多家长,其中我们户一个学习好的女生妈妈来了,在会后的交谈中这位母亲表示很喜欢我。回去不长时间“同桌的你”要转走,要我还债,我囊中羞涩可急坏了,谁知晚上我赶着毛驴车去拉水,“学习好女生”来了,意外的是她给了我15元钱,并且一再告诉我“不用还”,使我解了围还天上送给我一个林妹妹,接着我俩就处上了,到了1970年春节恋爱关系就向同学公开了。后来我去了吉林油田,联系了扶余县附近的一个公社想把她调来,然后再进油田,因为,那时吉林油田大批招人,可是,她不同意,因为她要回长春就调到了长春外五县。 那时油田几万年青人的头等大事就是找对象、谈恋爱、年龄大的找房子结婚、南方来的转业兵回家接婆娘,不长时间我就当了小头头,出头露面的机会多了,就有没对象的女知青来试探我,也有老工人给我提媒,一时间,我被“月老风”冲昏了头脑,就和她吹了,很快就和扶余县的一个返乡招工的女知青处了对象,一年多也吹了。 我还记得在农村,一次,我们上洮南送公粮,晚上住在一个经常到我们村捡粮食的孤寡老头的两间漏风的土房里,半夜车老板喂牲口回来,看见我没睡着,就把马鞍子搬来让我枕着,一会儿,他突然问我,“你们集体户的这些城市人在这儿找对象干啥?”一个只读过一年书的农民这一句再简单不过的话竟把我问蒙了,我仿佛大梦初醒,情急之下,我突然冒出一句“不知道”,谁知他步步紧逼,又问我,“我们(农民)找对象结婚生孩子,你们找对象又不能结婚,又不能在这儿生孩子,我没去过长春,真不知道你们大城市的小青年在农村将来肯定得回去,在这儿急着找对象干啥?”我觉得这句话他是经过好长时间思考的,于是我就随便说了一句“真是不知道,别人都在搞,我也不能干瞅着。” 我们集体户在农村组成了四对,成功率44%,回城后结婚了两对,成功率22%,后来到了80年代初两个在我们集体户毫无恋爱迹象的同学结婚成家,这样就有了三对,成功率33%。后一对男同学有残疾,后来根据政策回城后在一个大集体企业读了业大,得到了工程师证书,女同学进城后是某市级局的干部,热情、健谈,很早就皈依了佛教。一次我问她,你俩是怎么鼓捣到一块的?她笑着说,“他老上我家去,赖上我了,那我就嫁给他吧。”她虽然说得轻松,但是就有我们这样的知青才知道这句话的内容比山还重,因为,我们一起告别课堂,一起下乡,一起笑过,一起哭过、、、、、、、、、

     4 )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这是一个血色年代。

    既有浪漫也有疯狂,这部剧里的很多台词真实地让人害怕,荒凉而澄澈的北大荒,土地与土地上人的故事动人又悱恻,雪和夏天。

    很想谈谈齐勇,眉毛没有好好修还留着小胡茬面色黝黑的“老高二”,他的个性冲动,有深入骨子的温柔和仗义,虽然作为配角剧情着墨不多,但是每一次出现都十分稳妥出彩,作为一个演员遇到这样一个坚毅大气的角色其实是那时候的王凯先生的幸运,这个角色让他沉淀下来扎根现实,也给了他机会。

    在广袤的土地上,播撒青春,实现理想,背井离乡。青年人的活力洋溢在剧中,却没有一丝一毫地矫情,或重墨或轻描的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立体,极具代表性地展现了特殊年代中一群特殊人群的悲欢离合。

    作为一部背景为特殊年代的正剧,它的台词深度和剧情展现其实有不少已经到了违禁的边缘,但是这样坦诚而深刻的讨论恰恰是影视文学作品缺乏的精神内核,编剧导演藉由演员说出的不少言论放到现在,同样有针砭时弊的效果。

    创作是严肃的,情感却是软性的,唯心的。齐勇和孙曼玲大胆也甜蜜的恋爱也许比诸多偶像剧中所展现的浮夸而虚伪的爱情要更让人动容,是两种人格的互相倾慕,是两个灵魂的互相支撑。

    真诚地向大家推荐《知青》。

     5 ) 知青不足,偶像有余

            可能是为了迎合当下年轻人的口味,《知青》这一片子时代背景浓烈,演的却是几个知青的稚气理想和暧昧人生。即使是穿着麻衣土布,还是能明显感觉到几位主角帅气、美貌的偶像特质。在某一种程度上,剧中人物虽然是当年那种标准的“国字脸”,但个个都是白净青秀。赵天亮偶尔傻呵呵卖萌,周萍则是标准的偶像剧“苦情公主”角色,孙曼玲是贴心的闺蜜,齐勇是酷拽型;赵曙光是正义英勇的男二号,而李君婷则是白富美小三;孙敬文和徐进步是最标准的一胖一瘦插科打诨,这种搭配可谓是标准的“偶像剧演员套餐”。情节上也不外如此,男一号爱上了苦情的女一号,却是重重波澜;男二号有坚定的理想,感情却被小三玩得团团转。而最让人喷血的,不知道是编剧和导演有意还是无意贴近时代,加入了天亮和排长张靖严的“基情戏”,排长对天亮,那照顾和关爱,为了天亮舍弃职务,甚至夜里卷铺盖去马棚促膝长谈……应了排长那句台词:“我们这是在犯罪啊!”
         关于整个主题,其实描写知青的劳动场景不多,放假过节倒是挺多的,年轻一辈看了,不免觉得那个年代也不像父辈人说的那么苦。而知青们似乎有预兆地说“这个时代会过去的”“将来还会要高考、进工厂”,我想也不会是当时的人会去思考的。此外、知青们过于团结,对“资产本家后代”帮助很多,也不会是当时的主流思想。相反,吴敏和李君婷这两个角色,更像当年人们的形象,虽然她是不讨喜的角色,但当年,死背语录、对“敌人”盲目嫉恨和批斗、随波逐流必然才是主流。而配角们天天打闹过日,胸无大志才是当时年轻人的真实写照,因为看不到明天,整日颓然过日。主角的奋斗更像当代年轻人的典范,却不是知青的代表性人物。
          不过当然,也正是因为这部片子的偶像气质,得以让年轻一辈愿意去接受和观看此片,去了解和思考这段历史,也算是片子的一大成功之处。很多人评论此片过于温婉,没体现出那个时代的现实情况。但大家忽略了这只是一部电视剧作品,并不是写实纪录片。文艺作品重在表达作者的思想,作者的思想是依赖于当前社会大环境,如果拍得像当年抗战题材的老革命电影,大家又会吐糟搞英雄主义。相比《抗日奇侠》、《新乌龙山剿匪记》这类雷人偶像抗战剧,央视的这种《知青》过渡比较自然,年轻和老一辈都比较容易接受,算是比较接地气的一部“偶像剧”。

     6 ) 一场全民传销闹剧

    看了一些对知青的评论,感觉自己有些话不吐不快。文笔不好,请大家轻些拍砖。
    我看电视剧知青是冲着编剧梁晓声去的,当然目的是为了打发时间。看国产电视剧,对于质量,确实没报什么希望,只要过得去,矬子里面拔将军而已,当然也有质量比较高的,如本剧。
    我个人认为电视剧的质量的关键首先是剧本,然后是导演。(我说的质量我自己的定义是情节经得起推敲,剧情引人入胜,跌宕起伏,有高潮,有过度,相声一样的包袱,伏笔等等)
    剧本像食材,导演像厨师,食材够新鲜够分量,那么,一般的厨师也能做出一盘不难吃的菜来。
    而编剧是剧本的生产者,因此,一个本来就是作家的编剧提供的剧本,就像一个专业水产商提供的鲈鱼一样,清蒸鲈鱼味道也差不到哪去。
    首先声明我是八零后,对于文革那段历史的了解程度跟大部分八零后一样,但我们都有各自的理解,大体都是相当的,文革是浩劫,是历史的倒退。我的理解,文革就是一场全民传销洗脑,很多人被彻底的洗脑,深深的沉迷,如剧中的吴敏,很多人没有被洗脑但被传销所累,如剧中的一般的贫苦农民,很多人在洗脑过程中,做到了独立思考,认识到了传销的危害性,但反抗无效,因为他们的上级或者他们的上级的上级,已经被洗脑或者就是发起传销的始作俑者。
    我非常认同剧中赵曙光说的:中国病了,而且病得不浅。
    剧中有很多很多人物场景可以说明这部电视剧是对文革的批判和反思,如杜主任、牛主任、吴敏,杜主任抓坡底村卖拖拉机,他的结局是在反击右倾翻案风中自己也被牵连进去了,牛主任抓羊,开批斗会批斗赵曙光,他的结局剧中没有透露,但最后一个场景是他在暴雨后主动把坡底村村民转移到公社了,吴敏,我想每个看过此剧的同学对他应该都是恨得咬牙切齿,深恶痛绝,恨不得把她碎死万段,编剧和导演太“黑”了,哈哈,把一个那个时代又红又专,提出24不的红色典型代表刻画得入木三分,吴敏是那个时代一类人的代表,人缘极差(这个不需要说场景了吧),无时无刻不在挖别人缺点专心整人(主动偷沈力的画),工作没有方法没有效率(磨镰刀总是最后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拉帮结派(上大学得票最少拉拢齐勇),心机重(给四人帮(剧中没讲是四人帮,我猜的)写信,获得大学资格),最后获得了上大学的资格,这是对文革的最大批判。网上有一些资料说参与文革这场全民传销的组织者和传销的积极分子文革后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我坚信真实存在的或者虚拟的吴敏这位传销积极分子最终也得到了惩罚。
    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不是真实的历史,戏剧化和文艺化的电视手段是必须的,好的电视剧对于历史应该是尊重的,不是丑化,也不是美化,而是带给观众感官上的愉悦,郭德纲说:观众花钱听相声不是为了受教育,但如果能给观众带来一些启发,是人向善,这也是郭德纲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的贡献。我个人认为知青做到了。那个时代,每个人都有信仰,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领导有原则,不会把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他人利益之上。而现在呢,ZF以自己小集团利益至上,社会的道德底线一再被打破,权钱官商交集,一切以私利唯上。
    这是我的看法,当然知青给我感官上的愉悦很多,周萍两次捉弄赵天亮,似陈相识吧,你也许也经历过类似的恶作剧吧,哈哈。齐勇和孙曼玲一起坐火车去山东弄海带,在火车上齐勇让孙曼玲把腿放他身上,浪漫吧,哈哈。
    对于剧中人,我最佩服的是小黄埔,老谋深算,以后必定是一名精明,财富无限的商人,最羡慕的是小地包,有这么好的姐姐,我也想有啊,最崇拜的是沈力,对艺术的追求,那个时候画周萍哺乳圣母,他只是想画下美好的东西,追求美好的东西,沈力画上周萍很好被理解,在一个除了娜嘉这条狗是母的以外,远离其他同学的边防哨所,孤独,寂寞,心灵没有慰藉,周萍是唯一出现的女子,而周萍给他们带来的不仅仅的快乐、美好,也给沈力带来了创作上的灵感,临摹也是一种创作。因此临摹哺乳圣母画上周萍也是情理之中。
    演知青的都是些生面孔,我不是专业的,但感觉演的水平也有点参差不齐,整体还不错,演得最好的,个人认为是孙敬文和小黄埔徐进步,尽管小地包的东北味不足。

     短评

    最震动我的是那个细节,齐勇对感情深厚的要去读大学的女友孙曼玲说:“该分就分,该分不分也不对。”孙曼玲责怪齐勇不懂自己。但是齐勇平静地说这句话的时候,却是最震撼的时候。他既感到了命运的不确定性,又有强烈的无力感。人心易变,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人性。这是合理的,不必责怪的。

    3分钟前
  • 沧木生
  • 还行
  • 为毛我觉得好好看!!!

    5分钟前
  • Ruby﹡
  • 推荐
  • 齐勇太迷人了

    9分钟前
  • 巴西松子
  • 力荐
  • 看完了王凯的cut,被帅惨。造型和人设好适合他

    13分钟前
  • dadasuperman
  • 推荐
  •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剧的评分会这么低,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很优秀的电视剧。年轻演员们几乎没有一个是我认识的,可是不过几集,我就喜欢上了他们和他们的角色,这是演员的功劳,是导演的功劳,也是编剧的功劳。我不曾经历那段历史,但是我相信每段历史中即使充满尔虞我诈,也总还是有爱和温暖,我们都深知那

    14分钟前
  • lvlalala
  • 力荐
  • 王凯这演员真是个妖异的存在!只要看他的一场戏就会无可救药的爱上他,然后只要一天不看他心里就空落落的,简直生无可恋;可要是放任每天看他,会更心塞——这样的男人怎么我就睡不到呢!!!QAQ

    16分钟前
  • 还行
  • 因为王凯认识了齐勇宝宝,认识了这部剧,了解了那个特殊年代里的不一般的故事

    18分钟前
  • 推荐
  • 打一星的真是豆瓣脑残渣。这剧里年轻演员也能塌下身子来演,接地气难得。对时代不予置评,痛与暖并存。齐勇尤其好。难怪后来能一飞冲天。

    22分钟前
  • 厄庇墨透斯
  • 推荐
  • 真是搞不懂,文革年代的故事,不够惨不够脏兮兮就不能给高分吗?

    26分钟前
  • 花满楼
  • 力荐
  • 好看 本来是想去看凯凯王的 但是很惊喜 整部剧都非常棒!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啊 闪烁着理想的光辉

    31分钟前
  • 力荐
  • 不为某一个人感动,只为那个时代的所有知识青年感动,他们放下所有的一切,做好到农村扎根的准备,把最美好的青春都留在了那里,挥洒着热血。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是那个时代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

    35分钟前
  • 乐筝
  • 推荐
  • 因为王凯才看的,但是完完整整看完之后觉得真的是一部很好的电视剧。不用看CUT,真的拍的很好。各方面都不错,人物的塑造、故事情节、取景都很不错。

    36分钟前
  • Aly
  • 力荐
  • 王凯最好的表演,齐勇太生机勃勃了。

    38分钟前
  • L
  • 推荐
  • 扎实的正剧。只看了凯凯王cut。凯凯王在《知青》里的人设比靖王宝宝还要好。虽说造型是糙了点,但符合背景且man气爆表。有学识打得了嘴炮,有良知看得到阴霾,谈正事耿直诚恳有担当,撩妹也干脆利落不含糊。bg线在一部正剧里简直可爱得不科学。

    43分钟前
  • 嘟嘟啦啦鹿茸
  • 推荐
  • 虽然是为了王凯去刷的剧,但是意外地很感人。

    45分钟前
  • 墨索
  • 推荐
  • 群戏很棒。齐勇哥哥苏到没有我。在电视剧这个要求老少皆宜不能尺度太大的形式下,风格比较接近于Ridley Scott?

    47分钟前
  • lothron
  • 推荐
  • 高中语文老师推荐的剧,知青们的理想主义纯真又美好,无处不在的浪漫主义气息,可惜历史背后的针脚总是残酷隐蔽的,怎么可能毫无保留地呈现?

    48分钟前
  • 秋天的黛西
  • 推荐
  • 对知青上山下乡是有反思的,也揭露了一些丑恶现象,但还是太避重就轻了,主人公不管经历了什么磨难,还是都好好活着连婚都结了,真正的坏人只有一个小兵吴敏,领导人都还是无比伟大的,发生了那么多混蛋事的回城运动,完全没有,整个剧当成架空历史的玄幻剧可以看看,要舔着脸说这就是真实那太不道德了

    53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还行
  • 看过齐勇cut,土帅的齐勇萌萌哒。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55分钟前
  • 且隐杉木街
  • 力荐
  • 齐勇大兄弟真是我最想嫁的凯凯的角色!

    57分钟前
  • wink
  • 力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