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悲悯之情油然而生 演员在角色塑造上很棒 独立于剧情之外 或许我们更应该认识到 无论是抑郁症还是任何一种人格缺陷 或是痛苦和压力 在经历的人 或是正在经历的人 每个人都可以认识到 自身能量的强大 因为沦陷在混沌里 窒息和痛苦都没有把你推向死亡 你仍然在生命中旋转和呼吸 没错 给自己一秒钟感受呼吸和心跳 举动微妙 但是你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变化 清醒一下 把这股能量用在正确的路上 不要再用来伤残自我 也不要用来伤及他人 回到爱来 回到自然来 找寻到自己的路。 用爱唤醒彼此,能拯救更多的生灵,挽回无辜的生灵(即便是命运注定,这也是祈祷和祝愿)。 世界如此运转,每件事的发生都会带来思考和学习,这是宇宙的自我,万物皆为宇宙,皆为一体,或许枪支收回也拯救了一些悲剧
任何造就了强大影响力的人都值得被称颂,称颂的不是这些成就,而是他们背负的难以忍受的力量,如此强大,即使成就是否定的是丑陋不堪的,但至少它曾扛过的过人的负担,冲破了牢笼解放了。 至于成就是什么,是不值一提?是丑闻?是惊悚案?是好是坏?不应该被世人所定义,因为那是宇宙安排好的。
你我皆为宇宙
宇宙的真相——love。
有人骂导演在为杀人犯洗白。我倒不觉得,我看到了一个边缘人格的孤独,隔阂,和格格不入。 我们可以大概率庆幸自己把棱角磨平,融入社会。他没那么幸运,他没有过女朋友。在女性面前,他自卑,他骗他妈他有一个臆想中的女朋友。面对抑郁的父亲,扇父亲耳光是他想到的唯一方式。 善良?妈妈捉迷藏找不到他,找了一个小时,找到哭,发现时,他却在嬉皮笑脸。hellen走时,他伤心到痛彻心扉,爸爸走时,也一样。他的救命稻草被一根根薅走时,扒光了他的善,顺带打包着稀碎的善意,被逼入绝境。 绝境包里还有别的:
冰冷的社会,不闻不问的卖枪员,不讲情面盯钱看的房产中介,帅气男性朋友对他的抛弃,看枪时脸色大变的眼神,妈妈对他不咸不淡的爱,不走心的对话,永远发现不了儿子的谎。 儿子的快乐,于她而言,成了麻烦,成为了一万个不理解。她不理解买冲浪板的儿子,更不理解参加葬礼穿成小丑的他。 他在她的脑海里,写满了丢人,大写的丢死人了,麻烦,可真够麻烦的。 全片的绝境自然也真实,没有直来直去的霸凌,全是克制的,却充斥着格格不入,不被理解的孤独滤镜。 直到他看到电视里的校园枪击案时,眼神开始放光了,大概是,我得不到想要的善意和尊重,那我干脆就让你们怕我好了,怕我的时候,我就存在了。 其实还会记起一个细节,他在枪击案前,清理了hellen的房间,放走了狗。
以上。
人们普遍更接受的是阿甘、雨人这类正面弱智的励志故事,抑或是Joker、JinX这类反面心理缺陷角色,但要是拍的真实、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匪夷所思的成长故事,那就太令人反感抓狂了;这效果就类似黑夜骑士中的小丑的台词“炸坦克问题不大,但要炸校车人们就吓疯了”,要符合人们的预期,人才会接受,士兵属性的一部分与死亡相关,被恐怖袭击也不会引起恐慌,而学生和校车不行;弱智有天生短板,那么有些特殊技能也符合预期;邪恶要有归因和来源,要有人可以责备,有办法可以清除,没有就不行,人会难以接受。所以在有些荒诞的真实世界里,一个弱智不怎么费力就得到了陌生人的关爱和理解,no fxxking way;那陌生人还是个孤寡女,澳洲博彩业寡头继承人,no fxxking way!想尽办法也是没有道理可讲。我不觉得电影最后的字幕是创作者的妥协,也不觉得是词不达意的落脚点,我就觉得是故意的。这是一件没道理可讲、没人可指责、无处归因、文明社会共同作用下的荒诞至极的恐怖事件,我们必须 找出他的原罪!要怪到什么事情上去。那就怪枪支法案好了。怪异吗,扯淡吗,真实世界里就是这么干的,12天内所有人,都迅速同意了,就这么定了,我们就怪它。
1、该电影虽注明为惊悚类型,但是看了这部电影,让人感到更多的不是惊悚,而是恶心!
2、电影中,男主作为一个天生智力有缺陷的人,从小到大受到了周围人的一些嘲讽、戏耍,他的母亲或许有一丝丝嫌弃他。但是这些能成为制造大屠杀(35人丧生,23人受伤)的理由?
3、这种天生智力发育迟缓、不讲卫生、行为古怪的人,本应该是个万人嫌。但是他父亲一直是宠着他(想方设法筹钱为弱智儿子买海景房),母亲也算是关心他(经常去海伦房子看望他,送吃的),海伦富婆更是关照他、理解他、陪伴他,舍得为他花钱。
4、不过,男主既非低能儿,亦非精神病。他四肢健全、不瘦弱,生活可以自理,能开车能弹琴能打枪能摄影。不社恐,能独自进酒吧;不羞涩,能主动搭讪陌生女生(在海边)。
5、评论里竟然还有人指责男主母亲,扪心自问一下,你有这样的儿子,你做得能比这位母亲更好?整天与这样不讲卫生、行为古怪,惹人嫌(经常放烟花吵到邻居)的儿子相处在一起,除了偶尔口头上的争执,母亲有亏待、虐待过这位儿子?要换做是坚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你,也许早就撒手人寰了吧。
6、整部电影中,除了父亲,海伦是对男主最好的人,而且是一个与男主毫无血缘关系的陌生人。海伦作为一个富婆,能没有老公独自一人生活了几十年。对于男主,完全是出于善良。不然是图啥呢?图他不洗头?图他不洗澡?
7、再看看男主是怎么对待海伦的:晚上向海伦道晚安(挺好的,男主也关心海伦);
两次同海伦坐车时,肆意拉拽海伦手里的方向盘。
第一次是在海伦路上试车时犯病,被销售打了几巴掌,不长记性。
第二次是在去买机票的路上,狗改不了吃屎,再次犯病,直接导致车祸,害死海伦。
8、就这种畜生,怎么跟他爸坐车时不拽方向盘?怎么他自己开车时不拽方向盘?就跟海伦坐车时忍不住了?身上有蚂蚁爬是吧?这就是对待自己喜欢的人的方式是吧?出了车祸,不死自己死别人。
9、我要是男主这种畜生,在害死海伦后,我哪怕不自首,我也会选择自尽!怕痛就吃一瓶安眠药!不然活着就一直祸害别人是吧?
10、海伦死后,看不出男主有多痛苦,该吃吃该喝喝,该逛酒吧逛酒吧,一觉也是睡到自然醒。拿着海伦的钱,坐飞机旅游、摄影(为了完成已故海伦的夙愿?言情偶像剧?)。
11、纵观全片,导演既没有洗白杀人犯男主,也没有谴责他。那么这部电影拍了两个小时到底拍了个啥?拍了受害者的痛苦?拍了行凶场面的血腥残忍?拍了杀人犯被绳之以法的大快人心场面?两个小时呈现给我的是?杀人犯的传记?
12、该电影全篇用了99%的篇幅展现了杀人犯男主的日常生活,1%的篇幅略带还原了一下犯罪现场。仅凭电影末尾荧幕上几句“现在澳大利亚的枪支拥有量比1996年还要多”的文字,就能说明这部电影是为了反映“澳大利亚枪支管理混乱”的问题?画龙点睛之笔是吧?
13、对于一个丧心病狂的罪犯,作为一名群众,我不想了解他犯罪的“苦衷”,也不想知道他是否忏悔,只想看到正义对他的审判!
-----------------------------------------------------------------------------------------------------------------------------
刚网上搜了一下亚瑟港大屠杀事件,显示资料与电影剧情大相径庭,不得由衷佩服西方国度对艺术的包容性!不知道受害家属看了这部电影该是什么感受。
电影的主要事件在发生地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是个禁忌,所有人都试图把凶手的名字从历史中涂抹掉。
旅游丛书《孤独星球》中澳大利亚篇会提醒游客,去塔斯马尼亚州亚瑟港的人,不要主动与当地人谈起亚瑟港枪击案,他们或许有亲友在这次枪击案中死去。这部电影讲述了此案凶手行凶之前的一段经历。影片名字Nitram是主人公名字的倒序,是他母亲生造的词,暗示她的儿子发育迟缓,与他人不同。他的名字在电影中没有被提起, 在澳大利亚的新闻中也很少出现。人们约定俗成把注意力留给无辜的逝者与伤者,不给凶手任何知名的机会。
所以,在2020年底,这部以凶手作为主角的电影开始拍摄的时候,澳大利亚社会广泛表达了对这部作品的担忧:这个时代这个社会需不需要这样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会不会美化凶手?会不会让亲身经历惨剧或失去亲人的家庭再次陷入当日的痛苦中?
因此,很多平台都试图降低这部敏感电影的关注度:这部电影的出品方是Channel 9旗下的在线平台Stan,政府没有任何补贴或赞助(除了基本的税务优惠);拍摄地也在维多利亚州的Geelong而不是案发地塔斯马尼亚州。主创人员三番四次解释,不会美化凶手,不会出现杀戮的场面,甚至不会说出凶手的名字——他们会尽可能尊重生者与死者。
这个紧箍咒在上,导演与编剧在艺术创作与社会影响角力之中艰难地产出了这部作品。故事很顺畅,选角很精准,气氛铺垫很到位,但难以避免的缺点就是整部电影主题的着力点很轻很浅。
为什么要有这部电影,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如果表达是主人公的心理疾病与社会福利网络的脆弱,那未免有洗白他主动杀人之恶。更何况共情是理解的基础,而这种视角必然会让观众与凶手贴近,但这样一来,电影上映必然将引起轩然大波。不知是不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这部电影对主角的注视是冷漠的,有距离的,并没有将他作为心理病人剖析。导演所展示的喇叭声、一次又一次的最后时刻才抛出的烟火,痛殴父亲时冷酷的表情,干枯的头发和孩子气的着装,不停在提醒大家他的与众不同。
如果仅仅表达主人公的内心之恶,不谈他生活的环境,那未免有复杂问题简单化之嫌。他在生活中不是没有平静的日子,不是没有朋友,不是没有自己的情感。他也不是没有遇到过敌意,不是没有被挑衅与侮辱过。他就算没有同理心的畸形怪物,那也是人类社会产出的。导演与编剧有试图创造真实的社会环境,母亲的疲累,父亲的颓废,海滩的搭讪,车里的对话,校长的怒吼,邻居的怒骂,医生的问候……但这部电影的社会性也浅尝辄止,有真诚地描述,但没有深层次对话与讨论。
最后,电影似乎把立足点放在禁枪政策上,但这也是电影被诟病的地方。从电影的比重来讲,枪支根本就不是描写的重点,更何况澳大利亚已经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全社会在12天通过禁枪法案,执行地也不错。影片最后单薄的文字介绍根本不足以也不应该作为影片情绪的出口。
这也难怪影评人Keva York在澳大利亚新闻电视台(ABC)对这部电影做出了尖锐的批评:不敢主观,不够客观。一方面假惺惺的不提凶手的名字,一方面仍把他作为电影的主线;一方面事无巨细地刻画他的心理疾病,一方面又难以克制地展现了观察者的傲慢;一方面展示了新闻报道对凶手的刺激,一方面又制作了这部商业作品;一方面强调不同情不理解凶手,但也没有提供情绪的出口;一方面拍了个澳大利亚的故事强调禁枪,但澳大利亚早就做到了:所以说,这部电影到底拍了个什么?
但我没有像她这么苛刻。或许我毕竟是个局外人,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澳大利亚人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一段很多人不敢碰不忍碰的历史。它曾真实的发生过,现在它被讲述出来,或许导演的情感与视角被现实太多左右,但至少他用优秀的电影语言表达了一个如此这样的人竟造成了如此这样的创伤的故事,仅此而已。我最喜欢其中母亲角色扮演者Judy Davis,她为平常人提供了参照物,也作为了惨案的倒计时。她是唯一有可能知道但无力阻止的人,她的疲惫与克制,疏离与母性,麻木与担忧,她的独白,她的漠视,她在等待最可怕的事情发生……这个角色的存在与演员的演绎都太完美了。
最后说一些在搜集资料中的趣味小发现:
Ø 导演Justin Kurzel与编剧Shaun Grant之前合作了澳大利亚其他著名凶案True History of the Kelly Gang 以及Snowtown。
Ø 主演是美国人Caleb Landry Jones是在疫情期间来澳拍摄,根据当时政策,他只能见到必要的摄制组人员,这种隔离之下的孤立感,也帮助他塑造了这个角色。
Ø 除了男主角,其余主要演员都是澳大利亚人,Helen的扮演者Essie Davis更是来自案件发生地塔斯马尼亚州首府霍巴特。
Ø Helen扮演者Essie Davis也是澳大利亚知名罪案系列《费雪小姐探案集》主演,且是导演Kurzel的妻子。
Ø Helen的原型Helen Mary Elizabeth Harvey,是澳大利亚博彩业巨头Tattersalls的继承人之一。
Ø Essie Davis与母亲的扮演者Judy Davis没有血缘关系。
表面强硬的母亲在家庭中实际上拥有最大的权力 对孩子即爱又恐惧 但更专注于虚假的母亲形象和权力营造 对内特拉姆没有真正的责任感 父亲则是精神正常版的儿子 唯唯诺诺 毫无节制的宠溺 “为什么你总要激一下,你把他逼到边缘了”就是他的设定
海伦被塑造成一个最后的善念时刻 成为全片重点 也是窥探内特拉姆复杂性内核的关键 但这没有答案的探寻就像无因的真实 没有辩驳和隐喻的余地(因为海伦和这段经历完全真实存在)电影只是利用这个事件做了些小改动 以强调这与区别于全片调性的时刻
海伦只看见内特拉姆体贴温柔的一面 首先对他放下戒备 并且给予包容 在这一步上就已经替代了父母的存在 还以自己的能力给予他更多的自由(物质和精神)到这里已经升级了父母的存在(父母给予的是一个虽不可控但依旧有栅栏的空间 而海伦则在此基础上完全打破了栅栏)对他不设限的纵容 但因此内特拉姆也格外温和且稳定
不过危险也早有预示 方向盘就是一个鲜明的警告 只不过第一次海伦随感受到危险的同时在(人物关系逐渐亲密) 兴奋中选择性忽视了 而第二次 海伦对内特拉姆危险的举动报以玩笑的口吻回复 这是在人物内心将危险动作合理化 于是 成了最后一次
杰米也许是内特拉姆希望成为的样子 有漂亮女友 会冲浪 阳光健康 在真实事件中他在与警察谈判时谎称自己是杰米 / 最后的镜头 母亲靠在窗边抽烟 窗子里映着她的镜像 而电视里播放的内容则正好和镜像中的母亲合二为一
电影开始塑造内特拉姆时 用的是塑造一般主角的相反方式 即把共情变成共愤 他不顾邻居和小孩的乱玩烟花 大吼大叫 这是用动作和视觉对故事内人物的的冒犯 而之后坐在车上疯狂鸣笛 声音持续不断的聒噪 则是通过听觉对观众的冒犯 此刻观者无不对他产生一定厌恶 / 格斯•范•桑特《大象》
最后竟然是禁枪运动……
2021戛纳影帝。摄影非常好。导演似乎是要尽力不去剥削(比如就把杀人和大屠杀场景略过去了),但是剧作又束手束脚,忍不住去搞精神分析,建立的逻辑链最后推到禁枪宣传上了(???)。其实写这类人物,剧作就不用去试图让观众去理解或者共情啊……
只有我爱慕Essie Davis备受摧残的容颜。对于剧场化风格化的影像期待太大了,心理落差一下子有点大……但是结尾是节制优秀的,没有exploit任何。
符合预期的病态感。或许适合与《凯文怎么了》双片联动。两部作品对女性意识到自己生下无法控制的怪胎的恐惧/焦虑表达得都非常到位(这部的母亲角色造型气质很有《凯文怎么了》里斯文顿角色造型的意思,或许有意为之?)不过《凯文怎么了》的恶意是清晰发自反社会主角之手的利箭,这部的恶意则混沌得多,融在所有角色共同呼吸的空气里
1.5 / 2021年了,居然还有如此陈旧的“心理”电影。绝对单一的叙事宰制,套上标准的家庭和社会模板,各种偶然情节毫不偶然地叠加,还得加一些时兴的多媒介目视,然后就拼凑成了一篇沉稳、克制、感伤且不乏大师气象和人性洞察的特稿了。实在是不知道这种电影除了证明我们当下彻底(创作的、理解的、所谓“治疗”的)的无能之外,到底能为认识这样一种“病症”带来什么……BTW台版译名真是令人作呕啊。
越是想当然地做反向推倒,试图解答出一种“正常人”的逻辑,越是导向了个体的特性,与末尾引申出的共性的呼吁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7.5/10。《小丑》1.50版。随着房子、爱人、父亲的一一消失,观众可以脉络清晰得看到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被逼疯的全过程,仿佛在观赏凌迟之刑。最无力之处是你找不到能变好的方法和该指责的对象,重点根本不是武器杀人,满洲里的大象、电视中的出国。爱情救赎的粉色泡沫被亲手捏破,最后车上的鲜花分外艳丽。
库泽尔希望构建某种日常,累积的强度,有如范桑特的《大象》。《内特拉姆》从美学上可以视为2021年听觉本体论影片之一,噪音与歌剧指向了主人公主观的具身体验,噪音形成一个可怖的世界,后者宿命地生成叙事,Helen必须出现,然后用死亡形成创伤。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影片大量使用的浅焦镜头中,却显现出了对于混乱外部的无兴趣,或者被完全归结于个体主观。时常出现的慢镜头以及风格化的视觉效果如烟花,海浪,DV则如同一部直男版本的多兰,且均存在潜在的恋母情结,但托名为Nitram的Martin毫无疑问是发育滞缓的。
他在无性别猎杀前,亲吻了镜子里的自己。他从来不是懦弱的。小时候,被火花烫伤,问他还会不会玩。毫无畏惧。发育迟缓,被当白痴,他试图合群,一次次被阻止、拒绝。父亲得不到的房子,他怒其不争把他暴揍一顿,拿着一袋钱简单粗暴上门交易被拒,这是他不理解的社会。父亲自杀,他穿上了自觉最得体的衣裳,扎起凌乱的头发,一坛子鲜花,却被母亲当做小丑,葬礼都不让出面。有了钱,他能做自己,能冲浪,能去好莱坞,能买枪支。那颗种子早已埋下,与小朋友们玩烟火,被火花包围的时候,他渴望被瞩目。他平静地看着窗外欢愉的人们,吃完了水果杯,打开了录像机,无性别猎杀。
怎么跟多兰拍的似的……
只有人物状态,没有动机甚至没有事件。你不能说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来告诉我。一个精神病患者一旦有了枪后果将不堪设想。很多无效台词和镜头,这种题材也能抒情真是万万没想到。
没有狂拽酷炫吊炸天的视听裤泽尔也依旧可以做到,高饱和度的蓝天、花草、海滩、小狗、黄色小车,看似艳丽温暖的镜头中他对intense的氛围掌控低调而高效。clj disturbing af 但一直把爆点压着演,暗流涌动的能量太强了(firebug本来就很戳我)【he's like joe alwyn (slightly uglier but 19910221x better version) 唯一弱的地方是结尾字幕直接控枪了,醉了,不是character study啊?(哦对了片中出现了韦尔曼版珍妮盖诺主演的《一个明星的诞生》>3<)
现实太沉重,他本应被温柔耐心对待,虽然我支持枪支私有
当年《佛罗里达乐园》和《三块广告牌》就有留意CLJ,没看走眼~该角色与他随兴浪痞性格几多相似。像未发育健全孩童一般痴傻嗜玩、歇斯底里,父母满脸抒写无能为力,导演很明显在从精神心理与家庭教育双向分析整起事件成因,压抑克制的节奏及最后反高潮拍法稳稳当当,只是结尾突然抛出来控枪的议题不免去题万里。
全程看得屏息凝神,危机被推向爆发的过程拍得尤为顺畅。男主表演竞争力太强,现在最看好他!结尾太可惜了,为什么给了政治化这么强烈的落脚点,甚至出现得有一点突然和说教,落在人文关怀上不好么?有没有武器,被边缘化的病人都容易走向爆发。
3.5 反高潮的处理让本来应该更加压抑的故事因为高潮的缺失,反而在全片过程中都有一种无形的压抑,每一步成因都沾染着鲜血,每一个经历都有着恶的原罪,这才让人毛骨悚然。命题作文的完美表达。
一部纯粹的关于恶的电影。男主从小就是一个反社会人格者,他对痛觉、对烧伤这样强劲的惩罚结果丝毫不敏感,甚至只记得这个事件让他上电视(被关注)了。他没有任何的善,对于helen的感情也不过出于对家庭的逃离的,在直接导致了helen的死后,连承认自己是罪魁祸首的勇气都没有。同样,他也直接导致了父亲的死,眼泪都不曾流。他就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杀手,父母已经在极大程度上去理解他了,然而连他自己都理解不了自己,更何况父母。影片结尾,他在枪杀当天早上亲吻自己在镜子中的脸,我想镜子中的自己也是恶魔的形象。整部影片看着太过压抑了,在事先知道这是一部关于屠杀的电影后,从电影开始便在等这个注定的结果,仿佛等一场即将到来的死刑。反高潮的处理虽然加深了影片的余味,但却无助于观众发泄压抑,一切都闷着,让人不敢再看第二次。
眷恋有关塔斯马尼亚的一段记忆,但这部电影太窒息… 演员太棒。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世界上与大多数人不同的“异类”呢,我不知道。Nitram在大海中的镜头,蓝天碧海之下N苍白的皮肤和凌乱的金发让人绝望,谁有能力对他说Its going to be fine呢?没有。这种事情早晚必然会发生,但是发生之后,世界还是一样没有任何改变。上帝没办法拯救那么多破碎的灵魂,一部电影也是一样。
天真乖戾同时潜伏CLJ演技精湛的孩童般脆弱脸庞,Judy Davis和Essie Davis的表演则是反照主角心境的玻璃幕墙。蜂鸣和唱针噪音不断增强如同脑海难以消音的混沌,不设立场的聚焦影像既为未来潜在悲剧信号对滥用枪支发出警告,又把镜头对准新闻失真在勾勒恶魔字词虚焦中的枪手「失常」前兆的心理面貌和散点社会病态,肩负探讨视角的剖析。艳阳海岸的杀机如何滋长?报复社会的恶行无从归咎元凶,亦无法解答。惨案转播穿越两重屏幕牵连枪声未绝的当下耳鸣,结尾倏忽切断与屠杀事件的冷静处理合为一种屏息沉浸状态,默然黑白留给观众缓释,却在噪声波频沉入更深无力:鲜血已经酿成,无需直视赤裸尸体。恶的序章不过虚张,主角与父母名字刻意隐去,Nitram,Martin,反写就像Redrum的预示,合群法则的清剿是厌世之始。
核心问题是整部电影的内容跟创作意图不搭,最后强行转到意图的感觉,让电影本身和表达目的各自都面临头重脚轻的尴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