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这个木偶剧,还是在我初中。那个时候,中央六台中午经常播出80-90年代上美厂出的一些经典的动画、美术片。我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把几乎所有知名的美术片都巡礼了一遍。
要说其中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崂山道士。
在工业美术电影没有大行其道的时候,定格动画算是美术片的显学。很多至今流传很广的中国美术片,都是使用的定格动画。在80年代,拍摄技术还不算很发达的时候,定格动画与木偶的结合,配合相对比较昏暗的背景,往往都会给人一种比较诡异,消极的感觉。
所以木偶定格的这种气质,特别适合暗黑童话的气质。我们可以在《蟋蟀》、《镜花缘系列》、甚至《大盗贼》这些片子中感受到这种气质。而在2005年,蒂姆伯顿在僵尸新娘中,把这种暗黑气质和哥特分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这是后话。
崂山道士则不然。他是用木偶定格的形式,完美的呈现出了一个从头到尾的喜剧故事。这个在国产定格美术片历史上,算是相对比较少的。有人说阿凡提也算,但是我觉得阿凡提的故事是以智慧和诙谐为主,而且到了后面,阿凡提的一些表达,也开始走诡异风了。。。只有崂山道士,他是从头到尾的喜剧。
首先,主角王七的形象就是个丑角,这是中国古典传统喜剧类型的标配。而主创对这个形象的设计,无论造型、语言、动作包括活络的心思,都是极其传神的。
造型上来说,感觉上角色的腿相对比较短,身子和头却很长,配合丑角的脸谱,给人很搞笑的感觉。
语言浮夸,极尽好高骛远之能事,一介读书人,毫无稳重的城府。
动作也非常夸张,尤其是拿着神仙传,那种意淫式的好高骛远,学会了穿墙术之后狂喜之下的狂奔千里,都很好的诠释了这个愚蠢而搞笑的人物。
而影片当中其他角色的设计,包括仙风道骨的老道士,包括温柔贤惠的王七妻子,虽然出场不多,但是角色形象的拿捏,与我心目当中的形象,也是非常吻合的。
除了角色设计之外,本片的音乐绝对是一大亮点,有唱白的几首曲子曲曲经典。有的甚至传唱至今,成为相声表演当中的包袱。不夸张的说,本片的喜剧效果之所以如此只好,音乐的作用功不可没。
第一首曲子是王七看神仙传的时候自然吟唱出来的,曲子里面洋溢着王七个人的意淫,和对神仙生活的无比向往。但是这个时候,王七的情绪是收着的,他对于神仙之术是只有心向往之,心念念之,虽然整个念白有灵动的感觉,但是那也是在意淫的状态之下产生的。
但是到了王七学好穿墙术之后,曾经缥缈,相对缓慢而灵动的唱腔被灌输了主人公狂喜的心情。整个的情绪完全高涨,唱腔和念白也不自觉的加快。并且在念白中很细致的规划了穿墙术的具体实践模式“拿了就跑。。。”
两个曲子的曲调完全相同,但是在主人公不同的心境下,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而我最喜欢的则是王七爬山时,看到樵夫出现之前的那一首曲子“
老樵夫自砍柴
捆青松夹绿槐
茫茫野草秋山外”
据说是郑板桥的名句,但是用在这里,配合上曲子和刘异龙大师婉转的演绎,算是给这个木偶剧画上了点睛之笔。
王七追逐的是神仙的生活。而神仙的生活就是道士与徒弟好友举杯邀明月的那种洒脱,和捆青松夹绿槐耕读天地间的这份飘逸。这种不食烟火,不问世事的气质,非常完美的通过这个曲子表现出来,虽然曲子很短,但是意味和意境却绵长,实际上这也跟王七别有用心的世俗功利心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王七一方面缺乏道士隐士在精神层面的超脱(这种气质是真正的神仙气质),另一方面则缺少求仙问道脚踏实地的步步登高(这种气质是道士手下那些老老实实砍柴的师兄们的气质),他根本就不是求仙学道的料。
崂山道士改编自蒲松龄的同名作品。在没有对原作品的情节进行任何删节调整的接触上,还加入了更多的传统元素。其中最为亮眼的就是成语元素的加入。仔细去品味句子,可以发现很多对白,都是四个字的,其中不乏精彩的成语演绎:
如王七离开家,对小狗说,我若得道,你也成仙啊。。。暗合成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如王七面对樵夫的鼓励,脱口而出的是“高不可攀、行走艰难”
再如本片的结局是所有的剧情只是王七的一个梦,这不也暗合成语“南柯一梦”么
崂山道士其实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戏曲、木偶剧、名著、成语这些元素都被很巧妙的融为了一体。是一个非常精致的动画作品。个人以为,这是国产定格木偶剧的一个高峰。
在我们小时候的世界里,总会留下很多未解之谜。这部《崂山道士》对我来说,也是如此。倒不完酒的酒壶,从壁画上下来的仙女,从月宫里飞来的嫦娥,还有穿墙术,都叫人看得一愣一愣的。 也许是这样一些不符合现实逻辑的事物,使得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表面与内里多了一份疑惑与思考。总之,经由那些神秘的事物,就不由得心存了一种敬畏。 多年之后重看,惊讶于其水墨画与木偶两种中国元素的结合,使得它是一部彻底的中国动画,而丝毫不逊色于他民族。 《聊斋志异》原著中,对于王七上崂山的经过可说寥寥数语,动画片里却作为一个重要部分,从在家里看闲书,想入非非,到黄粱一梦,再到翻山越岭去崂山,这一段描写的很详细,是改编较大的地方。 这种铺垫与原著的直接切题不同,但是也别具风趣。事实上,幽默风趣反讽是本片的最大特色。 王七爬山的场景就很详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淡妆浓抹作为背景,其清淡的风味,长镜头的拉近与淡入淡出,貌似平面的山水与木偶人物的鲜活生动的结合,有一种惊艳的效果。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质地的杂糅,但却结合的很巧妙,不仅不突兀,反而使两种特质都得到了凸显。 对于一路经过的描述,正是一个中国艺术展现的舞台。它也许没有那么急迫,没有那么功利,但是在这一路的艰苦中,反而令观者充满好奇,是卖一个关子,使后面的故事的登场显得格外令人期待。 好的导演不强加于人,留有足够的空间给观众思考,去发挥各自的想象。在那样一个广阔的、没有明显指向的空间里,反而是一个意外的发见。撇去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各自感受不同的时空里去感受到属于自己的存在,我以为这乃是导演的贡献。于是一部经由观众参与的电影才算真正完成。
昨日游崂山,玉清宫内偶遇一道士往大门口走,也许是要下山。此人蓄发留须,满脸的清心寡欲,一身素净的道袍,一看便知是道行不浅的修行者。这一副清风道骨是某释的外形不能比的。 之后这让我想起以前听说过的一部动画短片《崂山道士》,于是就去看了一下。短片叙述的故事不算复杂:一个人喜欢看怪力乱神的“闲书”,整日想着成仙得道能抱得大元宝。想着想着他真出门去学仙了,爬上崂山来到道观里想拜师。师傅给他斧子让他每天去砍柴,担水砍柴皆能悟道嘛。让这个四体不勤的人每天上山砍柴的确实为难他了,于是就打算回家。临行前他要师傅教他穿墙的本领,师傅告诉他了咒语并告诫他若心不诚则不灵。他一回家就想做鸡鸣狗盗之徒,结果本来灵验的咒语马上不灵了。这个故事脱胎于《聊斋志异》,《聊斋》想讽刺那些习得一时灵验而其实无用“小术”的人。 短片用木偶作为人物的造型,让水墨画成为故事的背景,配乐也十分契合画面,营造出了古典的意境。动画将道士穿墙、纸剪的月亮、倒不完酒的壶、投箸变成嫦娥和月宫饮酒等瑰丽的想象生动反映出来,带给观众无尽的想象。 前几年有一个叫《海公子》的动画短篇的创意与本片类似,它也取材于《聊斋》也有着木偶加动画的元素,不过还多了陶瓷的元素。
忍不住为现在的国产动画悲哀。
现在反过头去看,依然称奇
那时的主旋律,现在的手机铃声。
朴素用心不浮躁
各种戏法啊,就喜欢这种。。
小时候看撞墙那段好乐呵
这个超好
儿时的记忆,穿墙术
哈哈哈哈 原来我没有勾掉!
穿墙穿墙~~~
看年代秀能勾起不少回忆
很美画面,多元化,现在是看不到啦
小时候科教片啊,穿墙术是不行的
经典
纯属回忆
定要到崂山去学仙here we go here we go。全片在飞,美感前卫,头晕目眩,嗨到升天。小梦想:学点头能360度旋转的仙术,这样蹦迪就不会扭到脖子了,不算干坏事吧。
要学神仙,驾鹤飞天,点石成金,妙不可言~~~~~~~~~~~~
超喜欢!那道士的妻子很好看~
水墨与定格动画的完美结合。到了这把年纪来看本作,这片真是在引发观众的吐槽欲望呐!!还有嫦娥姐姐,你在天上飞呢,你可是在天上飞啊!在天上飞!在天上飞!在天上飞!在天上飞!在天上飞!在天上飞!在天上飞!在天上飞!有什么问题吗?关键是姐姐你穿着裙子!那些臭男人可都旋转着头在看呐!!!!
如今,迷信的人可能真的越来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