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百炼成钢

    大陆剧中国大陆2021

    主演:王雷  夏德俊  汪涵  朱刚日尧  刘威  陈晓  

    导演:毛卫宁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百炼成钢 剧照 NO.1百炼成钢 剧照 NO.2百炼成钢 剧照 NO.3百炼成钢 剧照 NO.4百炼成钢 剧照 NO.5百炼成钢 剧照 NO.6百炼成钢 剧照 NO.13百炼成钢 剧照 NO.14百炼成钢 剧照 NO.15百炼成钢 剧照 NO.16百炼成钢 剧照 NO.17百炼成钢 剧照 NO.18百炼成钢 剧照 NO.19百炼成钢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11-02 04:22

    详细剧情

    剧集讲述百年党史,既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又是重大现实题材。沉浸式音乐剧元素的巧妙深度融入,让音乐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正面力量,串起从大革命到新时代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同时,与“歌以叙志、舞以宣情”的中国古典美学一脉相承。剧集首度采用百年党史的“通史”表达,在剧情中对百年党史进行全景式描绘和传播,让《百炼成钢》不仅是对建党百年的献礼,更是为当下年轻人创造了一次与先辈跨越时空的价值碰撞和对话。

     长篇影评

     1 ) 清越的歌声,串起了故事的光和影

    看这部电视剧时,有一种历史书在眼前翻过的感觉,那些从小耳熟能详的、又或是以前不太熟悉的故事在眼前一一上演,想起了上学时那些曾经努力背过的历史知识,但那些背得滚瓜烂熟的名字显然已经不再是历史课本上冷冰冰的铅字。

    在他们的时代里,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有信仰,有干劲,对革命充满了热情,会流血,会牺牲,会为了理想而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让人特别感慨的是很多革命者年纪轻轻就慷慨就义了,他们死的时候都很年轻,并将永远年轻,正如歌声里所唱的那样,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一首激昂铿锵有力的歌曲一直贯穿着前六集,《国际歌》的歌声串起了那些远去故事和逝去的时光,串起了那些不应当被时光所遗忘的人和事。

    国际歌与瞿秋白

    跟耳熟能详的很多革命先烈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比起来,很多人对瞿秋白的故事了解得并不多,但他在党的革命初期非常重要。他敢为天下,曾有过很多第一,是他第一个翻译了《国际歌》歌词,也是他第一个系统译介了马克思文艺理论和苏俄作品,是他第一个把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介绍到了中国,他也是第一个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研究中国革命的革命者。

    特别是他与国际歌之间,有着无法割舍的重要情缘。

    1920年11月7日,瞿秋白参加了哈尔滨俄国人的俄国十月革命纪念三周年的纪念会,会场设在了哈尔滨工党联合会预备开办劳工大学的新屋里,到处人满为患,根本挤不进去,瞿秋白于是就坐在了演说坛上。宣布开会时,全场欢呼“万岁”,并起立齐声高唱《国际歌》,这是瞿秋白第一次听到《国际歌》,歌声雄壮浑厚,铿锵有力,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此时,离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还有一周年。

    而后,瞿秋白赴俄留学,并成为了陈独秀先生的翻译。1921年6月22日,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开幕式。瞿秋白以记者身份出席了这场大会,剧场里人山人海,万头攒动,革命的热度达到了空前的热潮,季诺维也夫致开会词后,全场掌声如雷,奏响《国际歌》,瞿秋白的思想也被莫斯科的这股红色浪潮激荡着。

    1923年回到北京后,瞿秋白才知道堂弟瞿纯白已经是共产党员,成为了职业的革命者,他跟堂弟夫妇住在了一个四合院里,闲暇时,他也曾绘声绘色地给侄子们讲解自己在苏俄的见闻,就并教孩子们唱《国际歌》等歌曲。瞿秋白就是在这个时候重新翻译了《国际歌》的歌词的,此前在中国《国际歌》已有了三种译文,但由于译文不够确切,而且没有跟原歌的曲谱配译,所以都无法歌唱。

    为了使《国际歌》真正成为广大中国劳工大众的歌曲,瞿秋白按照曲谱配译中文歌。瞿纯白家里有一家风琴,他一边弹奏风琴,一边反复吟唱译词,不断斟酌修改,直到顺口易唱为止。因为法文的“国际”(L'Internationale)一词译成中文,只有两个字,但这个音节有八拍,不太好唱。瞿秋白经过再三琢磨,采用了音译法“英德纳雄纳尔”,这个唱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1923年6月15日,《新青年》季刊创刊号问世,瞿秋白作为该刊的编辑,把创刊号编成了“共产国际号”专刊,并亲自题写刊名,设计了封面,在该刊中瞿秋白发表了共计六篇文章,并把《国际歌》的译词(篇末附歌曲词谱)也刊登出来了。

    翻译《国际歌》不过仅仅是瞿秋白功绩的一部分,正如某位国家领导人在瞿秋白就义50周年纪念会上指出来的那样,瞿秋白在大革命时期,“他同党的其他领导人和党外革命人士一起,努力促进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的发展,推动广东国民政府进行以北伐战争为中心的各种革命运动,开创了轰轰烈烈的1925至1927年大革命的崭新局面”。

    大革命失败后,瞿秋白主持召开八七会议,“这次会议开始把革命从惨重的失败中挽救过来,实现了我党发展过程中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转折。会后,秋白同志勇敢地担负起党的主要领导人的重任,主持中央工作”,“他同战友们一起,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坚持和振兴革命,开辟革命的新时期,这个功绩是不可埋没的”。

    瞿秋白被解徐中央领导职务之后,他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他是党内最早认识和高度评价鲁迅在中国思想文化界的杰出作用的领导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树立了不朽的丰碑。”单是凭这三大功绩,已经使瞿秋白在我国的人民革命史上永垂不朽了。

    革命的道路是光明的,然而道路是曲折的,因为叛徒出卖,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捕。

    1935年6月18日,是瞿秋白就义的日子。

    而在就义之前,瞿秋白写下了他那篇剖省自我的著名文章《多余的话》,从1935年5月17日开始写,到5月22日写完,写了整整6天。

    就义那天早晨八点,36师的特务连连长走进囚室,向瞿秋白发出了枪决命令。瞿秋白当时正在伏案挥笔写下了他的绝笔诗:“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写完诗后,并附跋语,末署“秋白绝笔”。

    瞿秋白扫视了一下这些特务军官,神态从容,缓步踏出了大门,然后坦然正其衣履,在中山公园凉亭前拍照,今天从遗照上我们还可以想见他当日的风采。走出中山公园后,瞿秋白在匪兵刀枪密布环护之下,慢步走向了刑场,他手挟香烟,顾盼自如,缓缓而行,沿途高唱国际歌,国际歌是他是用俄语唱的。在场的人清晰地听到了“英特纳雄奈尔”的歌声反复回响,瞿秋白笑着对刽子手说此地很好,而后饮弹洒血,从容就义,年仅36岁。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瞿秋白就义时仅仅36岁,在屏幕上那些闪过的字幕里,逝世的革命者常常只有二十多岁。

    1927年7月4日,陈独秀长子陈延年在上海被刽子手残忍杀害时,年仅29岁。

    1928年6月6日,陈独秀次子陈乔年在上海英勇就义时,仅仅才26岁。死前,他曾乐观地跟狱友说,“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换来的幸福吧!”

    1930年11月14日,因为不肯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杨开慧在浏阳门外识字岭被枪决,死时年仅29岁。

    27年后,毛泽东在给故人柳直荀的遗孀李淑一回信时,写就了《蝶恋花·答李淑一》,依然是“我失骄杨君失柳”地怀念不已。作为著名教育家杨昌济的女儿,书香门第出身的杨开慧本可以过上安然无忧的日子,然而她却选择了投身革命。与毛泽东结婚后,她一直都协助毛泽东收集、整理资料,编写文稿,负责联络工作,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上也凝聚着她的心血。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去领导秋收起义,开展井冈山根据地斗争;杨开慧则独自带着三个孩子,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坚持革命整整3年,而后又被叛徒出卖英勇就义,这是何等的不容易。

    杨开慧死后,在上海帮忙安置她和毛泽东的三个孩子的人正是周恩来。

    周恩来,风度翩翩,年少有为。早年赴法留学,1924年秋回国,在国共合作期间就已经担任了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彼时他才仅仅27岁。他两次参加了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在炮火连天的征战中一直英勇向前,与此同时也创建了行之有效的军队政治工作制度。

    1927年8月1日,他与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一起在江西南昌领导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历史本身是如此精彩,那些在屏幕上一闪而过的身影和名字,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著名历史场面,那艘在南湖风雨摇曳中看似不起眼的小船,那些在北伐东征炮火连天中倒下的身躯,那声打响了南昌起义的第一枪,那些让人无比激动的重大时刻都通过屏幕在眼前一一重现。这些从小背到大的历史故事,虽然不曾忘记,但似乎停留在记忆深处,直到屏幕里的身影把那些精彩的时刻在我们眼前重新一一演绎,让我们也重新焕发了对这些历史的热情。

    当然,革命总有流血,也有失败,也有让人难过的时刻,看到屏幕里那些逝去生命如此年轻总让人不禁扼腕叹息,黯然神伤,但同时也让人愈加敬佩他们的选择。看着他们的精彩人生和故事,让我们可以想到先辈们为了我们今日之和平的幸福生活,曾经洒过的鲜血和做出的伟大牺牲,想一想今日生活竟是如此的来之不易。

    非常期待后面剧集的更新。

     2 ) 从“蹒跚学步”到“坚心向前”,《百炼成钢》:百年梦圆的完美闭环如此炼成

    12日晚,湖南卫视,一个长达10分钟的闪回升华了电视剧《百炼成钢》的尾声,镜头从成功脱贫的四川大凉山回溯,100年来为了今日之中国付出所有的那些人和面孔,再次伴着《国际歌》《七律·长征》《黄河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熟悉的旋律,回到了观众面前。

    当下生活的美好,是无数心怀国家和人民的共产党人奋斗的结果,这个被网友成为“最治愈的呼应”,让许多追剧观众瞬间“破防”。

    从试图以“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的微光点亮风雨飘摇旧中国的百年前,到中华民族彻底摆脱绝对贫困、“人民真的过上了好日子”的今天,《百炼成钢》在八个篇章共45集的故事里,完成了叙事的完美闭环。

    而其“歌以咏志”的结构思路,写意与写实并行的创作手法,鲜活生动的人物塑造,都为新时代主旋律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可行性的参照。

    用最治愈的结局去告慰几代共产党人

    “前后呼应”,令人泪目的“闪回十分钟”

    “什么样的人或事才算‘百炼成钢’?等看完全剧我们会懂,一个国家跟一个人的成长历史是一样的,从蹒跚学步到坚心向前,从寂寂无名到众人敬仰……”7月12日晚,在豆瓣,网友深情为完结的《百炼成钢》写下这条评语。

    这评语异常贴切,因为,只要回顾近二十年来的主旋律作品创作,我们一定会发现,以贯穿百年的全景式创作思路,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创业史和奋斗史熔于一炉的《百炼成钢》,是“独一份”的。

    因为《百炼成钢》的“独一份”,那些曾经分散在《觉醒年代》《长征》《跨过鸭绿江》《大江大河》《山海情》里的逻辑终于在这部剧里迎来了整合——《百炼成钢》最后一个版块《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讲述的是离观众现实生活最近的“脱贫攻坚战”,但其实,共产党人“让天下劳苦大众得解放”的希冀和实践,从该剧第一个版块的《国际歌》里,就已经开始了。

    线索上“一以贯之”,用的是共产党人的承诺和决心,而不断的闪回和呼应,又强化了这承诺和决心的动人。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版块一共8集,从1984年的福建宁德写到2020年的四川大凉山,期间,更浓缩了宁夏西海固、河南兰考、江西井冈山、湖南十八洞村的脱贫之路。看似跳脱,但剧情通过“杨简之”的角色做了“串联”——他是宁德、西海固脱贫的见证者,又是兰考、井冈山、十八洞村扶贫先锋们的领头人,更将儿子杨竞培养成脱贫攻坚接班人,把他送到了四川大凉山……

    “杨简之”和一本邮票

    串起《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版块

    版块内内容形神不散,版块外的“传承”也不断为“百炼成钢”点题。

    扎根宁德扶贫的雷悯农顶住压力提出整村搬迁构想,是因为他深知“农民等不了”,而此时镜头的闪回交代了“雷悯农”名字的来源:朝鲜战场上,担任炮排长的雷父牺牲前曾请求作家魏巍给未出世的孩子取名,“悯农”,寄托着无数人对于农民真正翻身不再受穷的渴望;

    井冈山的脱贫离不开修路,好不容易等来了修路款,回乡扶贫的干部却发现,这条路要经过太爷爷守了一辈子的烈士红军墓。由此,埋葬着48000名烈士的井冈山在闪回中回到了红军征战的时期,“解放劳苦大众,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先辈承诺,与后辈的付出穿越时空交织在一起;

    还有扶贫干部李丹来到兰考徘徊在泡桐林时镜头闪过的焦裕禄种树画面,最后在四川大凉山因为肺水肿献出生命的杨竞,挂在嘴边常说的话,是85年前红军长征经过此处时承诺的誓言,“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都要过上好日子!”

    这些细节处的“闪回”,与《百炼成钢》全剧尾声处那长达十分钟的“闪回”交相辉映,由此将脱贫攻坚主战场上当代共产党人的付出与前辈们的希冀紧紧锁在一起——中国的“百年梦圆”得益于数代人的牺牲,这一论点才有了更加真实的力量。

    真实触发的是感动,“从《国际歌》看到《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感觉我们这个国家像是一个饱经风霜的旅人,在不断跋涉之后终于找到了绿洲。”这种感觉让观众“破防”了不止一次。

    在微博,有观众为十八洞村农民穷得“被子都算最值钱的东西”落泪,为“一滴甜水难倒新郎官”的响水村心酸,而这些心酸的眼泪到了结尾都化成了幸福的眼泪,网友“一家人”在豆瓣留言称,《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是八个版块里“最治愈”的版块,“吃水不忘挖井人,党和人民一条心,没什么能够难倒我中华儿女!”

    “清明上河图”式的党员图谱

    “星星之火”,人物群像衔接“燎原”故事

    叙事的完美闭环,自然得益于真实的百年历史。作为献礼建党百年的重头巨制,《百炼成钢》不同于同类剧集多聚焦于一个人、一个事件或一段历史时期的叙述,而是完整呈现出这100年来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艰辛历程。

    从“断代史”到“通史”,《百炼成钢》的讲述方法必然要迎来革新,捕娱记(ID:ibuyuji)认为,除却被运用纯熟的“呼应”手法,《百炼成钢》的成功,还在于它抓住了“星星之火”的意境。

    这意境中一部分是“意象”。打开《百炼成钢》,观众无法忽视的是贯穿全剧的“火苗”和“火种”。

    《国际歌》版块开篇出现的并非是“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的歌声,而是毛泽东1919年于上海候船大厅划着的一根火柴,从火柴的星火,到因停电、通电而重新亮起的汽灯,再到旭日东升时码头窗户折射出的光线,从“火苗”到“太阳”的意境,成为《百炼成钢》全剧的基调。

    “火苗”不一定是“火”,它可以是那首回荡在第一板块中的《国际歌》。李大钊出现的第一个镜头,是在教孩子们唱法文的《国际歌》;杨开慧与毛泽东的婚礼极其简单,但有这首《国际歌》为两人的喜事悄悄伴奏;它见证了瞿秋白、陈延年、乔年兄弟走上革命之路的过程,而最终,也成为李大钊、陈延年、瞿秋白牺牲时哼响的信仰;

    类似的意象还有许多,《万里长征》版块里,这“火苗”是小战士们最珍视的《少共国际师画报》,《黄河在咆哮》篇章中,它是曹火星时刻带在身边的小号……

    燎原的“星星之火”自然不只是这些意象,它同样是《百炼成钢》中鲜活的人物群像。

    盘点整部剧集我们发现,《百炼成钢》塑造的有名有姓、大大小小的人物不下上百名,这其中有屹立潮头的革命伟人,也有千千万万的普通人。

    人多,然鲜活。开播首周时,《百炼成钢》就引发了全网的热烈讨论,这些讨论正是由第一篇章《国际歌》中的诸多人物引发,从汪涵饰演的李大钊,刘威饰演的陈独秀,王雷饰演的毛泽东到陈晓、董力饰演的瞿秋白、陈延年,都让观众感叹“形神兼备”。

    “没有想到,这部剧开播最大的惊喜竟然是汪涵!”6月15日,《百炼成钢》开播后不久,网友“木光”就在豆瓣为这一版“李大钊”打出好评,当天,剧情中李大钊直面绞刑的画面在全网刷屏,汪涵的一句“先生先走”,引发无数观众泪崩。

    陈晓饰演的“瞿秋白”同样是剧集前期刷屏式的人物,当瞿秋白抚摸着上衣上那颗纽扣从容赴死时,网友“七姐Claudia”想到陈晓刚出场时的那一幕,“雪落满头,他可知自己将来会为这理想不见白头?”

    《觉醒年代》的剧迷,也感恩能够在《百炼成钢》中再与“延乔”相遇——这部剧中对于延年、乔年兄弟思想转变更为细致的刻画,以及陈独秀和延年、乔年关系的更深解读,让许多人给出了“更有层次感”的点评。

    人物的鲜活,不止于教科书上的伟人。剧中,《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版块里,有一句雷悯农在宁夏扶贫时的台词被网友记了很久,“帮愚公移山的是两位神仙,我们也有神仙,一位是党和政府,一位是群众。”

    鲜活的普通人在这一版块里密集登场:请不来接生婆、买不起红糖水的农民马跃进,听到“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时的落寞,不相信这一次的扶贫能改变命运的犹疑,整村搬迁时毅然拆掉茅屋贡献房梁的坚决,每一个性格的断面都极为丰满。

    他的岳父、失去女儿的赤溪村党支部书记林永贵脾气火爆又突遭丧女之痛,剧中脚蹬女婿、抱走孙女但眼神藏不住痛苦哀伤的段落,让许多观众记忆犹新。

    还有响水村把水窖钥匙拴在裤腰带上、时刻忘不了给那颗枣树苗匀一口水的水根书记,拉着水车每家每户换碗甜水、只为了让媳妇能洗个干净澡的宝泉……

    有观众说,在《百炼成钢》里没有神话,只有真实人间,而这真实人间正是由这些燎原星火版的人物组成,“凡人夫妻,相爱相杀的父子,有误解的父女,有心结的翁婿……”

    更有人点评,如同“星火”般的人物群像最终构成了《百炼成钢》“清明上河图”般的视觉体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最终也坚实落足到创造这一切的“人”身上——这些星星之火构成了《百炼成钢》的“燎原”,百年梦圆的完美闭环,就此构建。

     3 ) 《百炼成钢》剧评

    《百炼成钢》剧情历史 电视剧

    我在十几岁时对党史非常感兴趣,并记得很多历史细节和重要人物。几十年过去了,传媒很少提及党史之类的……。让我这个曾已掌握的那点历史知识也忘得差不多了,由此张冠李戴的事常发生。这部剧拍的太及时,我们又有能重温党史,特别是大多数年轻人在党史这部分是个空白,此剧可使年轻人轻松了解党的光辉历史,从而加深对党的感情,换来的将是他们用全部的身心投入到祖国建设的大业中。

    这部剧编排很新颖。剧中主演王雷扮演的毛主席,神似真人。饰演瞿秋白的陈晓,演的很不错。给五星一点不过分。

     4 ) 《百炼成钢》主旋律题材新拍法——用歌声回顾建党历史

    近年来,许多影视剧创作团队都在深耕主旋律题材,力求为党的100周年献上一份独特的礼赞。《百炼成钢》就是其中一部将音乐元素与党史故事巧妙融合的献礼剧。《国际歌》《万里长征》(七律长征)《黄河在咆哮》《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最可爱的人》《歌唱祖国》《为希望祝酒》(在希望的田野上+祝酒歌)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这些时代名曲,组成了剧中的八大板块,以不同时期的关键事件回顾建党百年的峥嵘岁月,极具新意的同时又意义非凡。

    第一章节,《百炼成钢》选择了“国际歌”这支颇具领路性质的歌曲,以其从原版到译版的诞生之路为引,串联起我党从无到有的奋斗征程。伴随雄壮激昂的旋律,我们回顾了李大钊、陈独秀、陈乔年、瞿秋白等诸多革命前辈的历史故事,其中更有如陈望道废寝忘食翻译《共产党宣言》,拿墨汁当红糖等生活化细节,让人一看入神。篇章结尾,“声入人心”男团以美声唱法高唱《国际歌》,历史人物“回归”与当代人合唱同一首歌的震撼场面,象征着薪火传递,革命精神永远不灭的深刻寓意。

    “保卫黄河!保卫家乡!保卫全中国!”剧情走到抗战时期,《黄河在咆哮》最能体现全民族团结一致,抵御侵略的决心!从“流亡三部曲”《松花江上》开始,到讲述第二十九军大刀队的《大刀进行曲》,八路军游击队的《游击队之歌》,毛主席《论持久战》后诞生的《到敌人后方去》,再到雄浑有力的,中国交响乐史上第一首具有影响力的《黄河大合唱》。八年抗日救亡路,多少民族英雄血。每一首歌的诞生都有故事,每一句歌词的背后都有深意,因为有了音乐元素的融入,让那段鲜红的历史更加波澜壮阔。

    旋律是情感的简写,歌词是历史的缩影。

    影视剧中,音乐参与叙事很常见,但用音乐史“导流”故事却非常稀有。在《百炼》里,泛音乐元素被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从前三个篇章及情境段落来看,美声、合唱、朗诵、芭蕾、民乐、交响乐等多种表达形式,配合流畅快节奏的剧情推进,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党的精神谱系都一一被生动地科普、传达。比起历史书本里抽象的文字,重视影像与音律的协同输出的《百炼成钢》,显然更震撼人心。

    歌声激荡百年传唱,英雄信仰百年不朽。在建党百年之际,这样一部敢于形式创新,又将建党精神进行了深度解读的作品,在把革命力量传递给大家的同时,又能让观众在多元化的氛围下学习、回顾历史,非常值得认可。

     5 ) 《百炼成钢》:有创意更有诚意

    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一批制作精良的影视作品相继与广大观众见面。

    《百炼成钢》之所以让我期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这部剧讲述了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到改革开放到脱贫攻坚,是一部跨越100年,涵盖了中国共产党重要历史阶段的电视剧。在过往的影视作品里,很少能有时间跨度如此长、细节如此细腻丰富且全面展现党史的作品出现。

    然而这种时间跨度过长的历史剧拍摄起来是一项颇具挑战的任务,它的难度在于:

    ⒈时间跨度大,剧情不容易连贯,节奏缓慢。

    ⒉涉及的历史事件过多,剧情结构容易松散,处理的不好也很容易引来争议。

    ⒊不够直观,难以抒情,观众无法代入历史其中。

    开播之后连着看了六集,说实话,有点惊喜。《百炼成钢》大胆地采用了一种新颖的散文式叙事手法,以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为线索,串联起了这一百年的故事。这种散文式叙事手法的好处,一来能够避免每个剧情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情况发生,在保证史实的前提下更专注地去提炼那些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二来能够加快故事节奏,以一种更丝滑的方式衔接历史故事。最后,为了让观众们更好地感受历史,选择了“以歌咏史”的抒情方式,给历史加上一些诗意,让故事更具文学性,这种独特创新的结合形式彻底打破了传统历史剧的沉闷枯燥,让观众们能以第一视角去直面历史,感受历史,歌颂历史。

    举例来说:

    1920年北平,在这个白雪皑皑的冬天里,毛泽东第一次遇见了李大钊。这时的李大钊抱着他女儿李星华和儿子李葆华,他正在温柔地教他们唱着国际歌。尽管在一旁的毛泽东没有听懂国际歌的歌词,但他却从李大钊动人的歌声听到了一种力量,是工人和农民的力量,这也是毛泽东第一次从李大钊手里接到共产主义的星星之火。

    虽然只是一次普通的相遇片段,但选取它却需要经过主创们的众多考量。

    首先是李大钊教儿女唱国际歌的剧情,让自己的儿女自小就接受无产阶级的思想指导,侧面丰富了李大钊一心为革命奉献的人物形象。其次用国际歌的话题来让毛泽东和李大钊正常进入主题,不会过于突兀。再借此李大钊向毛泽东传递星星之火,为他指明正确的革命道路,突显历史的重要剧情。最后,以听不懂国际歌的缘由埋下其他人物去翻译国际歌的剧情铺垫。

    选取这段历史剧情非常重要。毛泽东和李大钊的交流,让毛泽东更加坚定地站在农民、工人等无产阶级的立场,去发动革命力量,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革命,燃起革命的星星火种。

    因此,《百炼成钢》的每一个历史片段和细节都是经过主创们重重筛选和认真考量,足以证明了主创们的用心和诚意。

    即使找到能够解决剧情时间跨度大的问题,所有的故事也必须有骨架、有血肉,因此先让人物形象具体,让事迹清晰深刻,这样观众才能领会剧集所表达的观点。值得欣慰的是,主创们也非常用心设置每一个历史重要事件的人物与形象。

    举例来说:李大钊考虑到陈独秀的安危,担心国民党对他不利。陈独秀刚被保释出来,李大钊就决定亲自护送其出京,再次丰富了李大钊的人物形象。此刻的李大钊与陈独秀除了是志同道合的同志,两人更是重情重义的朋友。紧接着进入历史的重要剧情,李大钊和陈独秀在马车上商讨救国救民的方向与道路,此时两人对爱国和建党的追求是一致的,这也是后来传为美谈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这段剧情丰富了李大钊的人物形象和他为革命作出的真实贡献,真实还原了李大钊对共产党同志的重情重义,展现出李大钊一心只想让革命成功的决心。

    最后,值得称赞的是《百炼成钢》的主创们并没有只单一停留在历史故事的表面,而是在每个重要人物落幕前画下浓墨重彩的句号,再次升华思想进行抒情。

    李大钊深知革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即使如此,他仍然积极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这一行为严重与军阀们的思想相违背的。李大钊上刑场那天,军阀问他是否认罪,李大钊不认为自己宣扬真理有罪,他眼神坚定毫无惧色,第一个走向绞架从容就义。李大钊牺牲时年仅38岁,李大钊不惧怕死亡,他的内心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知道就算死了一个李大钊,中国还会有千千万万个李大钊,共产主义永远不会灭亡,它必定像红花的种子一样,遍撒各地开花结果。

    李大钊一生追求革命真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始终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这段历史也正如李大钊所说那句话:“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百炼成钢》在这种新颖的叙事手法上依然能够将这段真实历史拍得磅礴、热血、大气,足以见证他们的用心和诚意。

    《百炼成钢》的用心设计,让历史不再是小时候书本中和抗日剧里的生硬话语,而是让观众可以感同身受的理解和向往。看着剧集上一个个登场的英雄人物,我体内的血也逐渐沸腾起来,开始懂得革命先辈们为了信念抛头颅洒热血的决心,开始明白“革命成果来之不易”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这些革命烈士的牺牲精神,足以让每个人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6 ) 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隐秘的角落——新疆罗布泊,成功爆炸。

    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美国花了7年零3个月,英国花了4年零7个月,苏联是6年零3个月,法国是8年零6个月,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名字,如那朵响彻世界的蘑菇云一般,早已家喻户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邓稼先一生的真实写照,他把短暂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献给了这份伟大的工作。

    然而,在伟大的背后,更不容忽视的人物是邓稼先夫人——许鹿希,邓稼先的功勋有她的一半。

    1950年8月,26岁的邓稼先获得美国普渡大学核物理专业博士学位。

    美国政府为年纪轻轻就这么优秀的邓稼先开出优异的研究条件、生活条件,希望把他留在美国。

    邓稼先的老师、同校好友纷纷出言挽留,但他一一婉言谢绝。

    在获得博士学位的第9天,邓稼先毅然和二百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百废待兴的中国。

    电视剧《百炼成钢》里,年轻的作曲家王莘问邓稼先:“这次您回到祖国,带来什么好东西啊?”

    邓稼先说:“我除了带了几双中国眼下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给我的父亲,还带了我所学的知识,要献给祖国。”

    归国3年之后,邓稼先和青梅竹马的许鹿希结婚,两人度过了5年宁静的幸福生活,之后便是长达28年的两地相思。

    1958年秋,剧中的钱三强(王劲松 饰)邀请邓稼参与国家机密项目:“新中国准备放一个大炮仗,想请你来参与这个大炮仗的理论设计。”

    对于上级的意见征询,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他在践行曾经说过的话——回国,把所学的知识都献给心中热爱的这一片土地。

    但这也就意味着邓稼先要在学术界消失,要在世人眼中消失。

    他不能再参加学术会议,不能发表论文,不能与人家有接触,不能与外界联系,甚至连很大概率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都要放弃。

    工作成绩再大,功劳再大都无人知晓,从此做隐姓埋名人。

    最后,还有一处最不近人情的地方:这是一项高度保密的工作,对自己的妻子、亲人都需要保密,而且是没有期限的保密。

    所以,作为妻子的许鹿希能不能接受?

    剧中,许鹿希(丁柳元 饰)下班晚了,匆匆忙忙地赶回家,不料餐桌上摆好了三菜一汤,四副碗筷,丈夫邓稼先在房间里哄两个孩子睡觉。

    邓稼先(于洋 饰)异于往常,他殷勤地拉开座椅,请妻子入座,给许鹿希夹菜……

    现实中的那天晚上,邓稼先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思虑良久,他说:“我要调动工作。”

    许鹿希问,调哪儿去?

    他说,这不能说。

    许鹿希又问,做什么工作?

    他说,这也不能说。

    最后,许鹿希退而求次地说,你给我一个信箱的号码,我跟你通信。

    他说,不能写信,不能通信。

    这让许鹿希忍不住哭了出来,她刚30岁,两个孩子尚年幼,丈夫却突然要在生活中消失,却又不告诉她到底要去做什么事,是否会危及生命安全,为什么要下这个决心……

    许鹿希到底要适应多久没有丈夫,孩子没有爸爸的日子,她得不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剧中的邓稼先说:“我把生命献给这份工作了,干好了,干成了这件事,我这一生,都是很有意义的。”

    而现实中的许鹿希给了丈夫一个承诺,我支持你。

    1959年,苏共拒绝提供原子弹数学模型和有关技术资料,紧接着又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全部专家,连一张纸片都不留下。

    还讥讽地说:“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就守着这堆废铜烂铁吧。”。

    没有大型计算机,没有数学模型,缺少数据资料,时间短,环境恶劣……邓稼先是真正意义上的白手起家。

    唯有的工具是算盘、计算尺和几台手摇计算机,算一遍耗时一个月多,为了拿到准确的原子弹理论数据模型,他们整整花了一年多,来来回回算了九遍,而这才只是开始。

    此后的邓稼先,“人间蒸发”。

    在邓稼先埋头苦干的时候,剧中的许鹿希下班回家,看到两个孩子坐在台阶上等爸爸等睡着了。

    他们稚嫩的小手拿着爸爸最喜欢的“杨家将”海报,用铅笔在上面写着“祝爸爸生日快乐”。

    许鹿希知道孩子们想爸爸了,但她也只能是抱着两个孩子,流着泪安慰他们:“爸爸很快就回来了。”

    在邓稼先长期离家,不知去处的日子里,免不了邻居的猜忌,以为邓稼先是被抓了,还是抛下妻女另结新欢。

    面对不明真相的猜疑,许鹿希可以随便用“出差了”打发。

    但是面对孩子们一次次期待地问“爸爸呢”、“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她不忍心让孩子们失望,却又深感无能为力,心理承担了巨大的压力。

    在邓稼先离家的28年间,夫妻两少有几次的见面都是来去匆匆。

    什么时候回来,许鹿希不知道。

    什么时候走,一个电话,马上汽车就在楼下等,警卫员一上来就跟着走了,两人来不及说上几句话。

    许鹿希一个人默默养育一儿一女,送15岁的女儿参加内蒙古的建设兵团,送走了邓稼先的父亲,送走了自己的母亲。

    她还兼顾着自己的事业,作为较早的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四十六个春秋。

    1986年6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刊登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长篇报道。介绍了他为研制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与爱人许鹿希分别28年,隐姓埋名,为祖国奉献一生的光辉岁月。

    但此时的邓稼先虚弱地躺在病床上,他的生命走向了最后的阶段。

    许鹿希坐在病床边守护着,为邓稼先念着歌颂他奋斗岁月的特别报道,念着,念着,她声音哽咽了。

    邓稼先深受晚期癌症的疼痛折磨,身为医学教授的她,却束手无策……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

    从1953年到1986年,夫妻两相处最长的时间也就是婚后5年,以及邓稼先生病住院这一年,许鹿希不相信,20多年的等候,就是这样吗?

    在邓稼先逝世后,许鹿希依旧对他念念不忘,家中的陈设一如既往,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那套60平的旧房。

    她和孩子们一起编纂《邓稼先传》、《邓稼先图片传略》,在整理和修改的日子里纪念爱人。

    也许有人会问,苦等28年,值得吗?

    王国维先生曾以三句诗词囊括人生的三个不同境界:许鹿希的思想之初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她以一句“我支持你”等不知道何时何日归来的邓稼先。

    在一年、5年、10年的等待之后,或许许鹿希有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她一个人历经世事,看透许多东西。

    最后带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舍弃自己,换取一段旷世爱情。

    “两弹元勋”邓稼先与他的爱人许鹿希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跨过所有过不去的坎,28年的等候是人间绝美的爱情。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短评

    之前看网上说是“以歌咏史”的形式,感觉好奇所以跟着爸妈一起看了一下。可能因为最开始的剧情都是围绕《国际歌》展开的吧,整体结构看起来确实很像散文,和其他的主旋律电视剧不太一样,挺特别的。演员方面,不得不说汪涵太让我惊喜了!最开始还不太能想象他演李大钊会是什么样子,但从他一出场开始,举手投足之间就是李大钊本钊,选角特别合适。

    7分钟前
  • Hangain
  • 推荐
  • 叙事风格还是蛮有新意的,用一首首歌串联起一个个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就连不爱学历史的我在看完一集之后都能毫无困难地记住那些人、那些事了。更难得的是,演员都很在线,尤其是王雷啊,演的是真的很不错,第一眼看到都没认出来是他~

    11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推荐
  • 故事从革命家瞿秋白翻译《国际歌》徐徐展开,一首振奋全世界无产阶级人民展开斗争的歌曲,在他的笔下燃起了燎原之火。整部《百炼成钢》,用令人精神振奋的革命歌曲,串联起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史。时空回溯的交织体验,令观众仿佛身处于那个热血沸腾的革命时代。《百炼成钢》呈现给我们的,是帮助人民思想冲破牢笼的革命家,和为保卫祖国而一往无前的勇士。从为抗日战争而前仆后继的八路军、新四军,到抗美援朝被称为“最可爱的人”的解放军;从为新中国无私奉献的科学家,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创业者。八首经典歌曲,汇聚成了一首全新的百年赞歌,是给党和人民的一份珍贵献礼。

    13分钟前
  • 方聿南
  • 推荐
  • 看到李大钊同志走上了刑台,心中百感交集,正是通过李大钊同志等一批革命家们的不怕牺牲,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使大批先进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6分钟前
  • 明光暗影
  • 还行
  • 45集,太长了,没耐心,还不如去追《理想照耀中国》

    19分钟前
  • fw郑景仁
  • 还行
  • 表白陈晓饰演的瞿秋白先生!!!陈晓的形象和先生儒雅矜贵的气质太贴合啦!在教室里踱步、授课,慷慨激昂却又温文尔雅,从外型到演绎都很让人惊喜啊!

    20分钟前
  • 吹哥
  • 力荐
  • 我暗搓搓地期待钱部长出来参加歌唱祖国大合唱,然而并没有~

    21分钟前
  • 神豚
  • 还行
  • 能让蒋介石担忧重视,叶挺真真是个传奇人物,铁军将领名不虚传!!!另外这部剧扮演周总理的演员很适合,他的眉眼和周总理的从容儒雅的气质真是有那么几分相似;蒋介石的扮演者的选角也很不错,我之前看建国伟业中年蒋介石是张国立扮演的,这部剧的演员简直就是年轻版的蒋介石。主创团有认真选角,很用心,点赞!

    25分钟前
  • 麻木粮姜
  • 推荐
  • 只要冲破黑夜,穿过硝烟,跑过灰暗,就能看见黎明,望见曙光,触碰天亮了。那首歌里唱“要为真理而斗争”,真理啊,真是永远闪闪发光着的。而那些漫长的苦难的锤炼的血泪的淬火的过程,永远是先烈们鲜活存在过的明证。虽是主旋律戏剧,但很新颖地以八首组歌串联,用音乐来诠释咏史,听来也觉心潮澎湃、悠扬、激昂。

    30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 看到在刑场上,李大钊从容赴死这一段,我的眼睛里就像进了沙子似的,眼泪彻底止不住了。汪涵演的可真好啊

    31分钟前
  • 暴打鹅
  • 力荐
  • 天天接受革命的洗礼,认识了好多闻所未闻的人。

    34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还行
  • 看了两集,挺特别的剧

    35分钟前
  • 醒了吗
  • 还行
  • 虽然是电视剧,但导演的调度意识很强,第一集开场车站送别就是一个长镜头,熙熙攘攘的街头景象很有现场感;停电之夜,黑暗中点燃的那盏灯象征意义很强,年轻人之间的理念之争,也颇有历史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搞革命就像白手起家去创业, 理念、团队、方向、执行都很重要,这群年轻人能走到最后,实现创业成功就是一部当代史。才看了两三集还不错,希望后面越来越多惊喜。

    4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 李佳航的张伟太过于深入人心了

    44分钟前
  • 电影院的流浪狗
  • 还行
  • 人物选角表演,民国居所服装礼节等细节之处不能见精神,可以更精细些

    49分钟前
  • 程紫禁
  • 还行
  • 陈晓的瞿秋白和原型太贴了,很多人可能对国产献礼剧有些小偏见,其实真的看完会很有感悟,毕竟历史书上不一定会将那一段历史书写的那么详细。很羡慕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志向一致琴瑟和鸣。

    51分钟前
  • 娱乐圈梗姐
  • 推荐
  • “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陈晓的瞿秋白刘烨的杨之华还原度很高,革命中也能有让人为之向往的浪漫爱情。

    53分钟前
  • 贝果在唱歌
  • 推荐
  • 陈晓的瞿秋白气质儒雅气场十足,特别是出场从马车下来,站在雪花下希冀的眼神很好,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残酷革命下浪漫的革命爱情故事很戳我,但是剧剪的很零碎,剧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陈晓唱的歌应该是配的,台词是原音进步很大

    58分钟前
  • 熊猫舅舅
  • 还行
  • 陈独秀和陈延年吃面这段细节太好哭了,两父子都是针尖对麦芒,然而始终连接他们浓浓的亲情是不变的。刘威老师老戏骨啊,举手投足都是戏!好看!

    1小时前
  • 胡阿忧
  • 力荐
  • 陈延年是我最佩服的人,他早期信仰无政府主义,并且通过实际行动去证明,虽然后来失败了。后来他慢慢发现只有彻底推翻腐朽的政权中国才有救,又改读马克思理论,从不盲目跟风,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的人怎能不爱?

    1小时前
  • grace-xhu
  • 力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