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拉奇异点是一部原圆城塔个人特色极为强烈的片子,如果你看过圆城塔的小说的话,会很容易感觉到本片几乎是以圆城塔写小说的思路在展开,只不过加入了针对动画表现形式的改良罢了。 也因此,评价哥斯拉奇异点的时候,就绕不开圆城塔。虽然针对作者展开对作品的评价是一种非常卑劣的技法,但很不幸,我和大家一样,没怎么看懂这部片子,所以只能通过对作者本人的分析来旁敲侧击。 圆城塔是日本985的物理系本科和研究生、东大综合文化研究科的博士,当时好像研究题目是科学哲学相关。博士毕业后他去日本985继续当科研民工,后来又当了阵子程序员,最后终于成为职业作家。漫长的科研经历下,圆城塔对物理学的认识远比很多同行深刻。这种物理思维也深深刻进了他的作品里,使其作品往往具有这样的共同特征:贯穿整部作品,似乎最终什么也没有发生,读者只不过是跟随着角色的视点,经历了一场时空坐标系或者观察者视角的转换。比如从正向演进的时间到反向演进的时间,从欧几里德时空到螺旋状时空的转换。 虽然圆城塔的作品中也有大量的信息学、编程和数学要素,但至少在我所涉及的作品中,这些要素很少上升到物理要素一般,直接决定整篇作品结构与发展的地位。 而哥斯拉特异点也不例外,本作品中主角团队虽然付诸大量努力试图解决预言中的末日,但直到参透过去之人从未来发送而来的答案的真正含义为止,似乎绝大多数努力都成了试错和无用功。危机的最终解决虽然离不开主角团队的奋力挣扎,但却是建立在那个宿命论一般的答案的基础之上的。整部作品,我们只是跟随着主角团队的视点,完成了对高次元空间结构和时空构造的认知,并在这种认知的基础之上猜出了最终的答案。 圆城塔这种创作风格有很大的风险,因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教科书并不有趣。如果读者试图理解圆城塔布下的复杂构造,绝大多数人收获的只能是挫败和放弃。也因此,圆城塔非常激进地,从一开始就拒绝绝大多数读者能够(全面地)理解自己的作品,只留下微量的线索给少数走火入魔的读者参考。所以,在面对哥斯拉奇异点等圆城塔的作品的时候,没有必要苛求自己全面理解,不理解基础之上的阅读本就是圆城塔的目的。 然而在拒绝的同时,圆城塔又具有极为扎实的数理基础,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不会出现类似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这种蹩脚把戏。看似纷繁复杂的名词与操作其实内部自洽,基于逻辑和作品中的信息层层推演,没有破绽。这也是圆城塔作品不明觉厉的来源,也正是这种不明觉厉,使得读者能在不理解作品细节的情况下无意识中理解到作品的构造和全局。 当然如果只是停留在这种思维游戏的层面上,圆城塔也不会突破科幻小圈子的鉴赏。经历过日本90/00年代失业地狱的圆城塔其实也是极具人文关怀的,只不过这种人文关怀的表露极为克制,比较零散,埋藏在重重装饰之下。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圆城塔的故事里主角往往只是观测者,故事的起点和终点通常不以主角的行为和主观意志为转移。也因此,主角们的努力往往是徒劳的。但恰恰是在圆城塔所独有的巨大时空尺度上的结构变幻之下,这种徒劳的努力带上了一种西西弗斯或者是普罗米修斯一般的悲剧色彩,给读者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动。 同时,作为观察者的主角在故事行进之中所观察到的事物,也是圆城塔式人文关怀的一环。本作中全球被红尘袭击后,两只支主角团队的接力式长跑及其中的牺牲就是一个典型。我个人对于圆城塔故事中的这种支线反而更加喜欢。 圆城塔以及哥斯拉特异点这种奇异的表现方式可能并不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但在今日的日本科幻/二次元圈子却日正中天。我个人把这类作品总结为“废土公路片”。其特征是主角团队在末日后或者末日即将到来的废土上旅行,旅行的起点和终点都不在主角的决定范围之内,主角也基本什么都改变不了,只是拖带着读者在废土上审美。典型的作品除了哥斯拉特异点,还有少女终末旅行和还没有被翻译到国内的异世界野餐等。 这类作品虽然自00年代便已经诞生,但质量和数量大幅上升是3.11大地震之后数年才开始的。3.11大地震在中文互联网已被遗忘,在日语互联网也已经只会在有政治需要的时候和纪念日前后被提及,但其实对日本文艺界和日本民众的心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这种烙印并不是简单的大灾难后的PTSD,而是集体性地陷入了一种抽离自身的他者视角和超然心态。这种心态也并不完全等同于后现代新自由主义社会下流行的个人责任论的冷漠态度,或者是日本要完的普遍认知。这两种态度下,民众依然会认为自己是社会的主观能动的参与者,并含有悲喜嗔笑等情感表露,但后3.11时代的日本民众心态却要更加抽离,更加麻木地多,从主观上就不再认为自己是社会构成的有机一员。不过作为年龄相对较大的创作者,圆城塔和创作新哥斯拉的庵野秀明受这种心态的影响相对较小,还尚会在作品中流露出多少的主观能动性和人文关怀。 最后,哥斯拉特异点作为一部由动画圈外人主导的作品,展现出了难得的进步性。片中的中国人角色李博士除了视觉要素上多少还留有些刻板印象,其他表现都令我极为满意。中国人终于可以在拳王以外的职业上做个正常人了。李博士和女主两个主要角色以一种主动而自主的态度参与到故事之中,并且到最后一刻也没有和男主毫无道理地搞浪漫,总算是突破了日本动画的厌女式套路情节,令我极度舒适。虽然圆城塔的这种进步只能算是些小动作,还是希望他能再接再厉,继续狂暴轰入日本动画圈子,让小圈子里的风气一新。
Update #1: 更新6,7集中动画特有的概念
6=9与正交对角转换器
苇原论文中提到的正交对角转换器,以及“恐怖的对称”:6=9。女主经过一番研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一个折叠成三段的纸条,纸条的两端分别写着“6”和“9”,折叠后“6”和“9”刚好重合,这就是所谓“恐怖的对称“,代表了空间的折叠。
这张图黑线部分其实是一个正方体,并且以正方体中心建立了坐标系。可以看到,红线和蓝线围起来的图形与女主给出的解释是一致的。红线与蓝线的如何进行相互转换,再推及到红尘形态转换,个人理解正是需要苇原论文提到的“正交对角转换器”,在印度的BB也是在女主的启发下开始尝试制造“正交对角转换器”,从而制造出了副产物毒药“哈拉哈拉”。虽然BB说自己失败了,但确实让红尘发生了形变,所以这里的失败应该是指形变后的红尘无法维持住形态。线性代数里一个向量乘以正交矩阵,在空间上可以表现为旋转和镜像对称,或者说是改变了坐标系(红线和蓝线也可以通过旋转和镜像翻转相互转换)。正交对角化则是利用正交将原有矩阵分解成由一系列的特征向量和相对应的特征值。如果可以对红尘进行正交对角化,求得它的特征向量和特征值,那么对它进行变换的方法过程就基本明了了,是不是也了解了红尘的构成,可以做到红尘从第一阶段到第十三阶段的转换。
苇原串联与预知未来
苇原串联说白了就是在时间维度上做加法。
第七话里男主和女主的谈话里提到,如果可以预知未来,那么就可以完成任何运算,因为在运算开始之前就可以提前知道运算结果,写程序之前就可以知道答案。为此男主还举了一个计算N的因数的例子:
代码里的"initial_time"可视为一个时间节点。这段代码的大致流程是:如果条件“N不能被divisor整除”成立,那么divisor加一,并返回到"initial_time"重复执行刚才的代码;如果条件不成立,我们将会获得此次计算的divisor值,也就是N的因数。我们可以把"if"到“goto”看成一个代码块(chunk),顺便画了张图。
正常情况下代码是按照黑线,也就是一个一个代码块按顺序执行。如果有一个人站在蓝线上,那么对他来说所有的代码块都是同时发生的,只需要执行一个代码块的时间就可以知晓所有代码块的计算结果(这也是量子计算中shor算法的基本原理)。而男主在这基础上更近了一步,追求的不是同时执行,而是在知晓第一次代码块计算结果的时候回溯时间,带着未来获得的知识(N是否可以被当前值的divisor整除)再次执行程序,而站在观测者的角度(也就是站在图里的绿线上),代码块还没有开始执行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divisor的值。这个想法本质上和冈部伦太郎为了救真由理无数次回溯时间差不多,即使伦太郎试了上万次,对于助手这个观测者来说拯救真由理(运行程序)这件事也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只知道真由理活了下来。
最后不负责任地写一点目前对苇原串联的看法。沙特的研讨会上,李博士展示了如何把未来的光聚集到现在,不久之后材料爆炸,光线消失。既然在未来光不存在,那未来的光是怎么收集到的呢?可能的解释大概就是多重宇宙了,未来的光是从材料没有爆炸的世界线上收集来的(怎么越写越像石头门)。
------------我是分割线---------------
目前看了五集,发现这部动画的主创团队对专业领域是有一定涉猎的。很久没有看过相对来说有干货的科幻番剧了,兴奋之余打算写下一些相关知识和个人理解。个人有局限性,欢迎指出错误。
MD5散列算法
剧中给出的解释是,”任何事物都能归纳为128个bit“,这个说法基本上是没问题的。MD5是一种生成消息摘要 (message digest) 的算法,它可以接受任意长度的消息作为算法输入,并且生成固定长度和大小的摘要。经过算法生成的摘要可以被视为原消息的验证码,来验证消息是否被篡改。假设A需要把一个非常重要的消息传递给B,并且保证B收到的消息是正确的,那么A可以把消息连同摘要一起发给B,这样B可以通过验算接受消息的摘要,然后和A发过来的摘要进行对比,如果完全一致就说明消息未被篡改。
关于如何破解MD5,剧中提到“唯一的办法是改变输入词汇,一直试到出现相同结果”,这则是因为MD5本质上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无法通过摘要推知消息本身。那么攻击者真的需要穷举所有可能的输入才能破解MD5吗?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MD5因为自身的安全隐患已经被弃用了,攻击者可以通过特定的算法例如彩虹表或者哈希链表来暴力破解,也有由王小云教授提出的用差分攻击来碰撞消息(王小云教授真的太强了,破解了两大散列算法MD5和SHA-1)。在我们所在的时间节点,女主只需数秒就可以在普通计算机上破解出原文[1], [2]。
EPR佯谬
第五集中,女主提出了一个假说,即能量可以跨越时间传播,来解释研讨会上看似违背能量守恒定律的爆炸。在和男主的聊天中,男主质疑女主的假说也可以被解释为预知未来,女主回应也许信息无法通过同种方式被传递,像是前进波或者EPR相关。这里的EPR指的是量子领域的EPR佯谬。从动画里也可以看到,女主发给男主的报告截图,里面可能的解释第一条就是量子效应。
量子效应是否能解释光可以逆时间传播暂且不议。由狭义相对论我们可知,一个事物对另一事物产生作用,是不可能在一瞬间完成的,也就是说这个过程必定需要消耗时间。而在量子世界中,两个处于纠缠态的量子,在我们完成了对其中一个量子状态的测量的同时,另一个量子的状态也会受到影响从而确定下来,哪怕这两个量子处于宇宙的两端,这个过程也不需要消耗时间。这个现象被称为“超距作用”,也是EPR佯谬中非常关键的争论点。后续研究表明了超距作用无法用于传递信息(其实能量传递也是不可以的),这也是女主在这里提到EPR的原因。
遗传算法
相比于EPR,遗传算法就好理解很多了。遗传算法是一种用于寻找全局最优解的算法,它本身模拟了生物进化的过程,也分为遗传、突变、自然选择、杂交四个阶段。在经典的计算机组合优化问题例如旅行商问题,单纯通过求解数学公式来求得最优解是很困难的,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算力。所以就有了这种模拟生物进化的算法,能以一种较小的代价来获得相对来说接近最优解的解。现如今的机器学习领域中,比较流行的神经网络也是参考了生物进化的思路。男主使用遗传算法来求得对喷射杰格的姿势控制最优解也是可行的。
REFERENCES:
[1] Yu Sasaki; Kazumaro Aoki (16 April 2009). "Finding Preimages in Full MD5 Faster Than Exhaustive Search". Advances in Cryptology - EUROCRYPT 2009.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5479.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pp. 134–152. doi:10.1007/978-3-642-01001-9_8. ISBN 978-3-642-01000-2.
[2] Ming Mao and Shaohui Chen and Jin Xu (2009). "Construction of the Initial Structure for Preimage Attack of MD5".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1. IEEE Computer Society. pp. 442–445. doi:10.1109/CIS.2009.214. ISBN 978-0-7695-3931-7. S2CID 16512325.
不能把一个故事完整的说完是日本导演的通病,这部番并没有脱离其中,全片糅合了大量不明觉厉的宗教故事、科技理论,尽管全片末尾用了大量篇幅去解释所谓“奇点”到底是什么,我每一个字都能看懂,但是连在一起依然不理解是什么意思。
整个电影掰开了来看也就是很简单的故事线:怪咖、死宅、中二,不被主流接受的边缘人,用他们的突发奇想拯救了世界,剧情铺垫没有紧迫感,就三分吧。
说实话,本作让我很失望。 本作的开头真的很让我这个既不是特摄厨也不是科幻迷的普通观众惊喜:巨大的怪兽,世界末日的前奏,人物运用科学知识探寻拯救世界的方法......还有bones与orange极为优秀的制作,让我有了过高的期待,希望本作后面可以为我一一讲解怪兽的来历、拯救世界的方法以及那些新奇的概念。 但是这些开头的疑惑在我看完本作后也丝毫没有解答。本作的人物不停地重复着那些晦涩难懂的词汇,却丝毫不给我理解消化的时间,就连一个故事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人物的来历、目的也都匆匆略过(我至今都不知道李博士那批人是属于什么势力,目的是干什么),可以说我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看了个与我毫不相干的热闹,什么也没搞懂,热闹中的那些人也不想要我搞懂发生了什么。 本作的那些“专业解释”挤占了大部分时间,使得本作的剧情显得十分贫瘠没有起伏。我本来是渴望看到一个有关世界、科学、未知的宏大故事,但是最后却只是普通的打怪兽的故事,并且故事中的人物始终在讲解,如同老师上课一样枯燥无味,这让我完全没有带入感,更不用说与之共鸣。
总的来说,本作的制作极其优秀,但是作为一部面向大众的作品,我觉得它的剧情节奏都“不明觉厉”,平淡如水,只能说是一部还行的原创作品。
目前看到第九集,这部新番,无论是制作、气氛、剧情,都可以说是高水准,虽然我对于作者认为核能已经不够硬核了,得靠高次元科技来给哥总开挂这一点不太喜欢,但勉强是可以接受的。
当然,一部仅仅是高水准的作品是不会刺激我来发表评论的,我评论一部作品一般只有两种情况:
1、爱到不行
2、强烈不适
很抱歉,奇点是后者
之前看过一个对于《新哥斯拉》电影的影评,其中有一段我非常认同的话,大致是:“电影中出现的人物其实都是动漫角色,各种怪咖、死宅、中二,这些不被主流接受的边缘人用他们的突发奇想拯救了世界”。
《奇点》这部番可以说就是脱胎于这个概念拍出来的,女主抄的是谁就不用说了,红尘的设定(对照电影删减片段),尾巴扬出水面的场景都毫不掩盖它作为一部衍生品的身份。
但同样的一个概念放到二次元里来,或者叫“放回”到二次元里来就能成功吗?我觉得是可以的,我们完全可以想象电影里的那批人物如何在动漫世界里继续她们的故事,无口的可以继续阴沉,中二的可以继续热血,总有无尽的故事可以等待他们去谱写。
但是,《奇点》所做的是,把自己完全“剥离”以后,再放回到二次元去创作。从男女主角的人设上,你就可以明显感觉到作者对于“边缘人”所遭受的待遇的不满。
主角从一个满怀正义感和单纯热情的年轻政客,变成了……说实话我都不知道《奇点》的主角是个什么东西?某种万能工具人?他的个性是什么?他的动机是什么?他那么开挂的技能和智商是怎么来的?他为什么那么厉害还在这种地方屈就?
所有问题到了第九集还没有端倪,我只能当作剧组没打算写了。他们就算后面补回忆杀我也不会信的,拼装人格在角色描写里是最无聊的机械降神。除非……真相是主角是个机器人,那么这种展开还算有意思,我可以收回前言。
但是目前为止,《奇点》的男主就是个极其无聊、会走路的实体化主角光环。我不知道有任何人能对男主产生共情,即便你是个喜欢科幻、编程、机械、逻辑推理的宅,但是主角行为上的不可理喻你能赞同吗?即便你也会出于好奇对着怪兽发呆走过去,但是异常强大的行动力又和这种性格匹配吗?
主角的存在就是作者——在自己擅长的范围以外不想认真对待这个世界但是又不能接受在自己不擅长的范围里自己是个弱鸡的现实。所以才会产生这种“低血压完人”,无敌的外行,民科英雄。让我描述多少次我对这种角色的鄙夷都不为过。
而男主的这种风格,直接带偏了整个片子的人设。尤其表现在女主上,相较于女主在电影里的原型,《奇点》女主的玛丽苏化简直令人无法忍受。对于女主来说,威胁到世界的巨大危机,只好似放在她眼前的一个谜题。说着事态重大,但行动却散漫戏谑,沉迷于吐槽和效率低下的研究方式,全靠拍脑瓜接受作者植入的灵光乍现,对于没有偶然遇到这个人工智能的话,自己在整个事件中将会如何一事无成毫无认识。别人问什么就答什么,根本没有责任心。
这种态度,你放在《企鹅公路》的小孩子身上还说得过去。一届研究生还有这种性格和行为模式。让我用剧中的事情来批评的话就是——想要超越相片中那位眼眶深陷的苇原道幸,你不配。作者,你笔下的这种人不配。
不管你怎么包装她们,怎么给他们树碑立传。这些不认真对待任何事的人,都不配被任何人认真对待,包括不会让我记住她们的名字。
亚文化是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亚文化是美好的,但如果一定要描写成这种毫无人性的“完人”,描写成这种谦虚的开挂者,才能让代表亚文化的角色显得有价值,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侮辱。
我爱哥斯拉,我喜欢这部番,我喜欢里面的概念,但我憎恨这两个角色,所以,三分。
前提性阐述
所有物种在几百万年的进化才适应了 地球的环境
像片中远古时期的拉宝宝 也是为了适应现在的环境而改变了自己的细胞结构
那么假设性问题来了
细胞这种东西 能够在基因不断适应的基础上不断的进化来适应生存环境
有的物种适应的慢,拉顿适应的非常快
但是拉顿这种低智商生物本身是没有脑细胞的,那么负责适应环境的基因分子可以看成是有意识的
也有特例比如 海蜥蜴能够在陆地海洋 生存 是自己选择在不断进化的结果
当脑力细胞发达到一定基础上
是不是可以控制自己的进化呐【亦或是遗传基因本身就是一个未解锁的第二意识形态】
比如我觉得自己手不够长,就对自己的进化细胞下达命令
在短时间达到延长手臂的目的
这么看来,再简单的 控制自己 感官放大或者敏感倍数的基础上
未来是不是理论上 会达到一类人类的诞生
一种是超能力人 一种是依靠科技来放大自己的行为意识 从而变成一种 意识形态为主 物质形态为辅的样子
类似于芯片传输记忆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比如国外还处于初级阶段会产生 现在把自己给冰封掉,未来的人是不是可以有一定技术的在未来唤醒自己的记忆这种实验【假想技术层面上可行的话】
以上纯属鬼扯
以下纯属扯淡
动画中第四集出现的水晶物质
一切事物所做的事情都会被太阳光类似光线折射或者反射
如果有了无限大的可以发射或折射出光线的 宇宙无穷大泡沫
理论上是不是可以 根据某种算法 推论出以前发生的 事情呢
越无穷大越可以回溯过去的时间
前提是有这种 物质 以及这种算法 以及忽略【黑洞等外在元素的干扰【未来可能有技术排出的话】】
动画中 可以储存光的物质 好像嗯有说法
毕竟不是专业学物理的【话说这个动画的设定真的有点差强人意】
一方面哥斯拉的怪物出现的设定就是魔幻,还要在现在科学的基础性上【这设定没学点物理能看懂我都怀疑】来阐述自己观点,虽然引用了一些 类似于 理论的知识 但是又是十分的低级
第四集就出现了 分叉口
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比如我】还能看下去,讲道理 一般小学生 哪来那么多耐心 来学习什么 高端猜想什么的
而且 片中怪兽 都别神话了 和 偏离了怪兽和妖怪的设定 差不多。。。。
简单的来说 编剧相把格局放大一点,但是饼画的太大了 到最后能不能 圆的回来 这个很难说。。。
毕竟又不是什么真的硕士博士来研究这一类东西都是虚拟的,但是偏要玩真的
而且这画风太变扭了太变扭了太变扭了,所有大人都是宫崎骏那种二次元画法,人物本身性格塑造的平平无奇,清一色的工具人,比如女主的出现就是给你解释复原定理好重生那个地下怪兽【我觉得】,男一还好一点,起码是个高冷男神,男二存在的意义就是不让男主看起来那么孤独症患者的样子吗?
总之就是一种游戏的感觉【我觉得这个动画本来应该是想做成游戏的。。。或者说这个动画是游戏公司制作的】
总之,故事本身设定的花里胡哨的但是故事细节跟你不上 甚至是两边互相矛盾
才第四集就开始有那么一点一点无聊了,过目即忘的那种 没别到最后我都不知道自己看了个啥
那就胯大了
有那么一点点 传销组织洗脑的意思 Both us
关于在近未来的世界如何唤醒来自远古的神秘,如何在充满信息的现代社会回归怀旧的神秘之中。那么问题是,纵观近年来日本的“哥斯拉”系列,哥斯拉再也不是中心位置也是事实,这样的仪式需要哥斯拉吗?我认为是需要的。正如哥斯拉曾经一度被打入落后时代的产物一样,现代社会中“巨大”无处不在,《奇点》追求的神秘实际上是对“故事”这种形态进行复魅,以解谜的方式去与哥斯拉相遇,最后和以前的系列作一样、注定去打倒它,便已经完成了对世界、对故事的敬畏的重建任务了。
男女主终于在完结前见上了一面,感天动地……叙事和展开都是电影的手法,观感很像好莱坞电影,非常不日漫风,最后的收尾中规中矩,但好在没垮得太严重,即便看不懂也能吊着你追下去,所以这个故事还是好看的……橘子社的部分依旧很稳,CG3渲2真心业界顶尖……
嘛,至少比老虚和静野孔文那部哥斯拉强。用近未来科技来对抗怪兽这个想法很有魅力,以数学为载体所以搞得氛围比较“硬”,这两点比较加分。但圆城塔还是和《尸者帝国》时一样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漫不经心的态度,眼睛看起来没什么精神,而且好像还喜欢吃甜点,你难道不是坂田银时吗?
完美还原了1954版的悬念营造,整体设定新颖,哥斯拉的崭SHIN起点!
怎么办,坂田银时太让我出戏了…
这种推进故事的风格真的有点像浦泽直树啊。
有些差评完全不讲道理啊,从来没说过这片子主要情节是怪兽大战,合着名叫“哥斯拉”就只能拍成奥特曼模式?前几年的哥斯拉电影就不玩这套了,自己先入为主、还要骂货不对板?另外哥斯拉第3集就出现了,第7集上岸,某评论直到第10集原子吐息才知道那是哥斯拉,这智商也告别奥特曼以外的剧集了。前面这么多集都是正经情节,你不能因为你只看得下去怪兽毁天灭地就把编剧用心最多的部分叫做“走过场”……
为什么会接近9分?不懂,这是我看过的最扯最无聊的一部哥斯拉了。成天念着一堆装逼扯淡的理论,面对怪兽都好像玩似的,半点紧张感没有的。而且都2030年了,这武器装备没有半点进步的?
画风喜欢,第一集搞笑加悬疑慢慢推进,到片尾字幕前随着拉顿的出现,地底怪兽也随之出现。目前来看,男主设计的AI跟老头子的机器人应该在后续剧集会有表现。还有无线电监测站的种种,让人有接着追的欲望。等巨人再有个几集结束了又有可以追的番了。
正向上的特摄要素和迷友彩蛋自不必多说,这得益于高桥敦史等主创作为东宝特摄死忠同本作受众间的惺惺相惜,但更大的价值在于从未见得的以如此解构又原创的“研究论文”式文本反向锻造了怪兽冒险电影的新面貌,能够这样独辟蹊径的仅此圆城塔一位,他从内部以反流行高傲而孤勇的凭借科学与神学多重严肃化了流行,达成动画演绎下的高级幻想“文学”。诺兰该感到庆幸,圆城塔暂未有更多的机遇进驻电影圈,实在之前的《自指引擎》等小说,早已构成对诺兰的究极威胁和降维打击。
啃了第三话生肉,我才明白自己为什么觉得庵野秀明的新哥斯拉会更好看,原因很简单,观众已经不买账单纯的大怪兽干架了,我们需要有人的故事,光是拆大楼,拆坦克没有任何意义,人类作为主角才能让我们有代入感,用三话的长度来烘托拉顿的出场恰到好处而又让人期待,作为哥斯拉的全新系列,起码这刚刚开始的第一步已经让人非常满意了!
这妥妥的四月霸权,无论制作内容剧情设置,找不出毛病来。两集了哥斯拉还没出现,但不断的悬疑设置真的把人整个勾了进去。网飞这次的日漫有一股爱死机的味了,希望这也是一部神作吧
看第一集就决定给满分
事实证明大型IP也是能把故事讲好的,可惜这么硬核的科幻作品可能只有在几年后才能被人们发现和赞叹吧,四月番依旧是异世界和泡面番的天下唉
搅屎棍netflix这次投资的品味似乎难得不错,圆城塔在尸者帝国里的华丽炫技表演虽然和伊藤计划不搭,但是类似的手法却和哥斯拉的神秘感起了美妙的反应。本作流畅度直逼电影,圆城塔完全放飞自我的疯狂假想实验,在13话篇幅内用紧凑的无可挑剔的剧情重启了一次哥斯拉的剧情,不看炫学表演也是极其优秀的悬疑作品。而炫学的部分抛开对ai的妄想等不需计较的毛刺,本身又是一次对时间的正攻,拟似科学体系也托圆城塔的风格做得极其像样,至于里面有没有理反正我还没想清楚,这文本量想要推敲还是颇费功夫的。果然哥斯拉还是要让庵野和圆城塔这些日本人来做,非常能满足已经脱离了怪兽杀戮或者怪兽英雄的直白粗暴血腥审美阶段的观众。美国人懂个屁的哥斯拉
【A-】难得的,以全精英视角来引导故事的哥斯拉作品。民众的逃亡与避难已经无关紧要,他们只是各种新闻画面的信息浓缩。于是借由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通过处变不惊的对谈来摆出设定推动剧情。当然不止于此,大段大段的聊天记录更是文字信息的泛滥(也是我最无法忍受的部分),反复的不明觉厉中构建起解谜的形式感。或许是“哥斯拉”这个IP最恰当的动画化改编,让「设定」凌驾于「场面」之上,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核恐惧的框架,而是利用本格SF的高概念来重构民俗神话。大结局里「过去」与「未来」成功形成了双向回溯,又是另一种语境下的《信条》,还告诉了观众究竟如何设计“AI唱歌拯救世界”的桥段。
剧情bug太多,有几个地方强行推进,比如安吉拉斯反弹一颗子弹,男主竟然就直接知道它是主动反弹的,更离谱的是直接知道它会预知未来。而且强行插入一些理论,一些术语胡乱堆砌,并且明明很常见的一些理论非要弄得很高端难懂的样子,再加上高智商之类的人设,就非常违和感。另外卖了这么多集的关子,哥斯拉的出场竟然这么随随便便,甚至没人说都不知道哥斯拉已经出场了
兄弟们,不装了,女主是我喜欢的类型。哥斯拉什么的,随他去吧。
学术狗在动漫里看到论文了,好难得的严谨,男主开发的软件似乎有点超时代,是从Vivy穿越过来的AI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