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格勒恩·马奎德于2008年拍摄的《I sell the dead 》似不是那么讨喜。电影之情节随遭囚禁之盗墓者的陈述而展开,全片情节略有些恐怖和荒诞的意味,但故事明显用喜剧的风格来加以演绎,遂又将前者冲淡些许,使该剧虽怖却弗足以惊人;诙谐然不够有趣。剧中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最具有探讨价值的弗农-昆特医生,则仅仅是一配角而已,显然格勒恩·马奎德并不想将其拍成一部严肃而又尊重史实的关切临床医学的电影。 十八世纪以来人们对于西方医学的发展,始终有着一个相同的解释:医学只有缓慢而谨慎地绕开一个主要障碍,才能达到为其奠定科学基础的东西。这个主要障碍就是在尸体解剖的问题上出自宗教和道德的根深蒂固的偏见。病理解剖只能是处于禁令边缘的鬼影式活动,是面对着秘密知识探寻者的诅咒,靠着勇气维持下来的;偱着这样的观念,Rostan以为,解剖活动只是在昏暗的光线下怀着对死人的极大恐惧进行的:“在破晓之际或在夜幕降临之时”,Valsala偷偷溜进墓地,从容不迫地研究生命和毁灭的进程;后来Morgagni掘开死人的坟墓,把他的手术刀插进从棺材里偷出来的尸体(Rostan,Traité élémentaire de diagnotsic,de pronostic,d'indications thérapeutiques巴黎1826年版,第一卷,P8)。J.-L.Alibert则在更之前对这一问题作出过散发着“理性”的阐述,随着启蒙运动的到来,死亡也有资格接受光芒,变成哲学精神的一个对象和知识来源。其道:当哲学把他的火炬传送给有教养的人们,它就最终允许人们把搜索的目光投射到人体的僵死残存物上,而这些曾经是蛆虫食品的狼籍残存物就变成了最有用的真理的丰富来源(J.-L.Alibert Nosologie naturelle 巴黎1817年版,前言,第一卷,P:LVI)。在这200年的时光中,世俗认知和知识界的普遍观念奇妙地交织在了一起,人体解剖之初始被敷予了一种看似为人类社会发展常期需要的精神力量——即对真理的坚定信念和追寻,此亦成为冲破宗教和道德禁锢的基础动因。倘真如此,《I sell the dead 》中弗农·昆特医生对两位盗墓者以告发为要挟,来达到控制和利用二者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尸体,则成为一种无据的扯谈,彼此都是处于“禁令”边缘见不得光的活动,把柄互握,焉能有告发之勇气?但有一个事实则显而易见,人体解剖的兴起,使尸体发生了巨大的嬗变:对幽暗的敬畏,把它判给了腐烂过程和阴暗的毁灭;在只有冒犯才能揭示它和将它置于光天化日下的斗胆行动中,尸体成为真理形象中最明亮的因素。在原先钻出蛆虫的地方吐出了真理之丝(Foucault,M.《Naissance de la clinique》巴黎 1963年版 第八章 解剖一些尸体)。对于上述问题,Foucault,M.在其出版于1963年的《Naissance de la clinique》一书第八章中做了细致的整理与解答,其道:十八世纪中期,莫尔加尼在进行尸体解剖时毫无障碍可言;若干年后,亨特更是如此;他的传记作者所描述的一些冲突只不是过一些细枝末节,根本没有显示有甚么重大的阻力(D.Ottley,Vie de john Hunter 见《亨特全集》法译本,巴黎,1839年版,P126)。自1754年起,维也纳的临床诊所就有了一间尸体解剖间。蒂索在帕维亚组建的临床诊所也有解剖间;在巴黎的主宫医院,德佐可以任意地“用已丧失生命的人体展示使治疗无效的各种病变(珀蒂《德佐赞》见于《心脏医学》)。而薄绢敕令第二十五条云:应敦促行政长官和医院院长向医生提供尸体,使他们可以进行解剖演示和讲授外科手术。”因此,在十八世纪没有尸体短缺问题,不需要盗墓或偷偷进行解剖活动;解剖已是光天化日的活动。由于十九世纪广泛流传的一种错觉,再加上Michelet(法国史家,1798——1874)所添加的神话因素,历史学用中世纪末期的颜料来展现旧制度末期,把文艺复兴时期的问题和争论混淆在一起。从福柯的这一旁证出发,可以确信,十八世纪的欧洲并无有像电影《I sell the dead 》一般完全依赖盗尸来维持生计的盗墓者。而作为配角的弗农·昆特医生更不需要去裹胁这样的人物,来达到对于尸体的需要。 对于Foucault,M.所描述的世俗社会与学者的错觉问题,恰可以回溯一下文艺复兴时期人体艺用解剖学来作为参照,Leonardo da Vinci之师安德烈·德尔·委罗基奥即是一位注重人体解剖学的艺术家,不仅自身如此,更要求其所有门生皆学习人体解剖学,故在学习初期,其或有如传言所说的盗尸问题。但在Leonardo da Vinci声名鹊起之后,便得到了Hospital of Santa Maria Nuova解剖人体的许可;之后他在hospital Maggiore以及hospital Santo Spirito作业。至十六世纪(其生命后期),则与托尔医生共同作业并着手准备一部解剖学理作品。30年间,Leonardo da Vinci共解剖了30具不同性别年龄的人体,亦凭此绘制了200余幅画作。与Leonardo da Vinci差不多同时代的另一位艺术家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同样有在殓尸房或墓地盗取尸体的现象,其曾亲自解剖数十具尸体,对人体的肌肉与骨骼作过详细入微的研究。同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家,确可相信,两者初期和成名后的尸源当有着一致或相似性。中世纪,欧洲各国对于盗尸现象都有极为严苛的法令限制,然至末期,尤其是作为文艺复兴前哨的意大利,已然出现了松动和变化。对于两位艺术家先期获得尸体的一种可能性,可在史家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商务印书馆,1979年7月第一版,第四章古代和近代迷信的混和物 第六篇 道德与宗教,P568)一书中看到以下两个关于虐尸的内容:1478年,当皮亚察琴遭遇到常期的暴雨时,人们说:在某一个曾于最近埋葬在圣弗兰切斯科教堂里的高利贷者的尸首没有从圣地挪出去以前,是不会有晴天的。因为主教不大愿意把这个尸首掘出来,这个城市的青年人便强行把他挖出来拖来拖去,纷纷扰扰,使他受到以前的债务人的凌辱,最后把他投掷到波河里去(木拉托里《帕尔马日记》,第二十二卷,第280栏云:令人惊异的是,雨立时就不下了)。……波利齐亚诺在谈到1478年在佛罗伦萨的一个叛变领袖,吉亚科莫-帕齐时,也接受了这一个观点。当他被处死的时候,他心吓人的话把他的灵魂交由撒旦来摆布。这里也是接着下起雨来并且眼看着要毁坏庄稼;这里也有一群人,大多数是牧民,挖掘出了他在教堂中的尸体,立刻云散天晴,出现了太阳。那个伟大的学者接着说:“幸运给了人民的判断以如此仁慈的报答。”(《巴克齐亚同盟记录》,见罗斯科《洛伦佐传》附录:波利齐亚诺一般是反对占星术的)由此可见,高利贷者、叛变者,或生前有过不虔诚行为的人,他们死后的身躯并不能受到信徒的敬畏。当普遍的灾难被人们与这些死者相联系起来的时候,更严重的事态由此而发生了,在此种情况下,宗教与法令看似也无能为力,并不能对这些虐尸事件做出有效地管控和约束。而当他们在死后仍被生者有赎罪需求时,这些尸体便在光天化日之下为人们在坟墓中拖出,被抛弃亦或被作为人体艺用解剖皆有其可能。在雅各布-布克哈特的同一本著作中,尚有一则关于十五世纪罗马的传闻: 说在1485年4月15日发现了一具古典时代的罗马少女的尸体——艳丽惊人并且保存得十分完好(南极波托 《意大利史料集成》第三卷 第二章 第1094栏)。据说:几个伦巴第石匠在塞西利亚-美泰拉墓那边的阿庇安公路旁边,圣马利亚诺维拉修道院的旁边掘开一个古墓,发现了一个大理石的棺材,上边刻着“朱丽亚,克劳底乌斯的女儿”字样。在这个基础上就编造了下边的故事。那几个伦巴第人把石棺里和尸体上一起找到的珠宝和贵重物品拿走了。尸体曾经涂过防腐的油质,像一个刚死不久的十五岁的少女那样绵软如生。据说她仍然保持着活人的面色,半张着嘴和眼睛。她被移置到加比多尔山上“陈列馆”的宫殿里,然后人们就开始对她参拜。在成群的人们当中有许多人是来画像的:“因为语言文字都不足以形容她的美丽,即使能形容出来,那些没看见过她的人也不会相信。”由于教皇英诺森八世的命令,在一个夜间,她被秘密地埋葬在平西门外;那个空的石棺却被留在陈列馆的院子里。大概以这个尸体的面部为模型按照古典风格用蜡制或某种其他材料做成了一个彩色的面具,我们所辨认出的金发一定会和它美妙地调和起来(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79年7月第一版,第三篇 古典文化的复兴,P198)。 布克哈特引用这一传闻实际为了表述:十五世纪的罗马人对保罗二世、西克塔斯四世和亚历山大六世时代的崇古之情。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待这个故事,则极易发现当时之罗马已出现了类似于博物馆功能的“陈列馆”,而此一次所陈列的并非一般事物,乃是一具保存完好艳丽惊人的古代少女尸体。此同时亦可一窥当时罗马的开放态度。而之后来至道德层面的压力则完全是来于宗教的,民众并未有受到任何惩戒。相反,无论是出于敬畏还是纯粹的道德需要,在秘密埋尸之后,按尸体面部原型制作的彩色面具,继续加以展示,以满足怀有好奇心的后续参观者,恰可以视作一种妥协和平衡。 对于意大利文艺时期艺用人体解剖的追述,以及Leonardo da Vinci与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所处时代世俗观念的微妙嬗变:那些来自于下层社会、夹杂着善恶报应的生死观,无疑冲击了上层社会常期恒定的思维逻辑,遂在政策与律令的施行和颁布中,皆或多或少的显现出了这种作用力的影响。此种改变,无疑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于整个欧洲扩散开来,至十八世纪,临床医学的发展对于尸体的迫切需要,使得执政者愿意来为此颁布新令,确保医生能够获得足够的标本,来做解剖实验以及教学使用。此恰恰是临床医学发生革命性变革的重要一步。而Foucault,M.所举的材料,则有力的反驳了Rostan和J.-L.Alibert对历史还原的曲解,从而拨开了学者与世俗社会共同交织形成的——十八世纪西方临床医学人体解剖学尸源问题之历史迷雾。
首先澄清,电影名称翻译错了
I Sell The Dead
我英语不太好,但也知道应该是 “我贩卖死人” 或是差不多的名字
Dead的名词词性“n.”是死人,死尸的意思;而“adj.”也就是形容词性才该翻译成“丧失生命的”或者是“嗝屁了的”
同理,著名游戏DOA 也翻译错了,
因为在名词词性,dead是死尸,而Alive,根本没有名词词性,Alive只是个形容词。
换句话说“Dead or Alive”正确翻译应该是“死尸亦或是生机勃勃的XXX【XXX是我加上去的,因为语法不成立,XXX代表某个名词;形容词没法做宾语。这游戏名字语法就有问题,确切地说这就不是人话】”
我澄清这一点,是为影评做铺垫,不要被名字晃点了,
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总给人家改名,还要胡B改,包括影视、游戏、音乐、小说等等的,
龙枪编年史的“龙骑将” 这怎么翻译的?自己看英文,那是龙骑士
龙之信条黑暗XXX亦或是更奇葩的,直接看日文 “龍の契約-暗の覺醒者” 这特么能翻译错了?
不是,真的,好好学习,文化有没有用姑且不谈 没这东西太可怕了。我是学校吊车尾的,想到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我不禁有一点点害怕;但这帮专家比恐怖片还恐怖!!
好了回到正题,
这电影不算是主流价值观的电影,因为它塑造的世界价值观本身三观不正。
亦或是说,社会价值观没有问题,因为太宏观了,那么那个社会的残酷,其实是通过特殊视点展现出来的。这种设计很巧妙,就好比电影《Focus》我说的是2011的,那不是就是用独特视点(一个记者亦或是狗仔队的视点)去看教会的糜烂吗?
而且这片子还拿了个金奖,不过国内评价真不高;但毕竟也是那年的No.1
这电影《我贩卖死者》也是用这种独特视点;用两个社会瘪三的视点去看几百年前的那个世界;当然这电影的视点并不像Focus要揭露,而是要更加有效的完成环境烘托,而且很成功;
换句话说,制片团队想表现那个社会的残酷,他们成功了;并没有刻意的去浓妆艳抹,而是用角色的安排就成功一半了,因为,对于瘪三亦或是其他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社会就是残酷的。
这里说明一下,如果你翻译成《盗墓人》那你一定被误导了,主角根本就不是职业盗墓犯!!根本不是,他只是一个无没有五险一金,没有固定工作的孤儿,他去盗墓也是因为偷了个尸体,卖掉了,并吃了一顿饱饭。
作为盗墓者,他并不热爱盗墓,对这个岗位没有职业荣辱观,没有职业尊严,换句话说,他盗墓是因为能吃口饱饭,除了盗墓,他似乎坑蒙拐骗什么都干。
但这部电影是以盗墓为焦点,那就是因为主角被判刑“名义上”是因为盗墓。但实质上根本不是,其被判刑的根本原因影片最后会告诉你的。【就算我现在不剧透,估计之后也会吧】
对于剧情制作的高手,他阐述剧情绝不是单纯的一层,这部电影也是,很多剧情都是多层的,
就好像主角塑造,就是多维度的,影片成功塑造了一个社会底层瘪三,表面上坑蒙拐骗什么都干,有奶便是娘,但那仅仅是他的生活法则,而他是什么人?
其实他是个普通人,
他想要什么?一日三餐能吃饱,娶个老婆过日子,无非如此,
但仅仅是这么低端的需求,那个社会给不了他,他盗墓,为的是上面说的“吃饱饭”而他铤而走险去动黑帮的奶酪,无非是因为“娶个老婆”
就好比,我们可以冠冕堂皇的给别人介绍,张老板的夫人是XX书记的秘书,他另一个妻子是XX银行财务总监,还有一个是XX大学研究生.....等等云云。而毫无压力。
但我们电影中这个主角,他女友原先是个海盗,【那个时代 抢劫商船的严重程度,要大于拿菜刀去公安机关XXX】可以说,他女朋友:
1没钱【有钱也挥霍】
2惹事【仇家无数,可以说随便一个酒馆里都有人想弄死她】
3抽烟
4喝酒
5烫头
....等等
但是我们主角对他是不是真爱先不讨论,但他想和她结婚,而且是冲着过日子去的,想通过盗墓维持生计,为家庭争取一个昏暗的未来,但总比现在游手好闲要亮那么一点点。
你想想,你敢娶这样的女人吗?我打赌,你会绕着她走!
但在那个社会里,主角也没有选择的余地,说实在的,娶这个三八早晚把命给搭上!【而且剧情也是如此,这不是判刑了吗?死刑!】
你想想,咱们受过九年义务教育以及高中大学牢狱,还有大侠们可能蹲过研究生【比如张老板女朋友3号】,甚至还有更大的大侠蹲博士后。【抱歉,读,不是蹲】咱们一看就知道主角浪催的早晚扑街,但作为那个完全没文化的主角,他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多危险,这也印证了我最早说的,没文化非常恐怖。
好吧,事实也如此,帮女友发财踩了黑帮的脚,最后被弄个死刑;
然后这影片就以行刑前的忏悔的方式,倒叙来阐述剧情,而且听他忏悔的也不是神父,是山寨的。那家伙是个黑社会大哥,你没看他读那几个字都磕巴吗?
以上是我认为最大的影片亮点,角色定位,视点,剧情结构安排和设计,叙述方法,阐述,讲故事,都很优秀。
但也由于这种视点的设计,高帅富,假高帅富,白富美,假白富美,装逼哥等高调群体看这个会有严重不适感。
而且排斥底层社会群体的人,和智商匮乏,文化水平不达标,脑子被灌水的,请绕路。看这种影片后果很严重,不管是愤怒的排斥感导致内心崩塌,亦或是智商不够被洗脑都很可怕。
然后值得说的就是,这影片的美漫风格我很喜欢,环境塑造的颓废美感也没的说,音乐也不错,
女主的角色定位很操蛋,但演员很美,演得也不错。
影片最终其实表达了正能量,
换句话说,影片没有直接表达正能量,而是留下的问题,那些傻子都会回答的问题,答案都是正能量的。
而且都是文社会的,
你给他半个汉堡,他就不去盗墓了,为什么你不给? 因为那个社会要不然缺钱亦或是缺了同情心? 也许,那个社会缺了一条给好人走的路吧?
如果你想制止社会的某一恶行,最好是从需求着手, 为什么不阻止需求呢?就比如有人抽烟才会有人卖烟,有人嫖娼才有人卖淫。不管是被城管打死的烟摊的寡妇,亦或是被歧视和虐待的妓女,那些都是牺牲品,起不了作用。就好比,你吊死一个盗墓贼的意义何在呢?是吧?意义呢?仅仅是复仇罢了!那是比盗墓贼还坏的坏人暴走式的逆袭,流氓说“我用法律杀死你!”亦或是“我用法律强奸你”OR“我用法律歧视和虐待你”...这也够恐怖的,太恐怖了!
那个社会不管是什么原因,没给那些人一条活路,然后就会有这么一部笑的我肠子都要碎了的电影。
奇葩社会价值观的才是制造奇葩的温床,
所以,之前被我恶言攻击过的那些脑子进水啊,智商和文化不达标什么的啊,你们别往心里去,不一定是你的错,更多的是......我不敢说,我怕被扣个盗墓贼的帽子,给随便安排个死刑罪,再找个假牧师听我忏悔,我靠。是不是我被电影吓到了?我女朋友不是海盗!!
看看电影里那个社会,黑帮连司法机关都能绑架,......我也没法多说了。
总之,这电影让我哭了,也笑了,体验丰富,视点独特,
作为一个电影的视点,电影值得推荐,
作为一个观众的视点,我喜欢,电影说了我不敢说的话,问了我不敢问的问题。
推荐指数5
总评5
我想再看一遍蓝风筝了。
哎呀~乐死我了~
看样子还有2~
提着头的僵尸
三星半,结尾加半星
我靠还有外星人
好笑的英式幽默
WTF?!!!!!!!!这部片子的魔力就是让你无法再多看他一秒!!
英式幽默,很惹喜
有想象力但粗制滥造的作品。
标准英式幽默。。。挖出外星人太搞。。。
我覺得中間講的那個孩子的故事挺高笑的,孩子每每喜歡一件東西都會被他爸爸踩壞,結果得到了小兔子的時候他自己把兔子的內臟吃爲了不讓父親禍害
一开始看以为是鬼吹灯,后来越看越洗具。。再恐怖一点就能再给一星。其实这种背景蛮喜欢的,拍成米剧吧~
别开生面的盗墓故事,最搞笑的是,居然一段去盗外星人的墓。
连外星人的尸体都出来了,真搞笑。
ET。。。 你赢了~
开头还成,越演越无味。
笑点低吧我觉得挺好看的=-=
好基友 好朋友!!!!
盗墓都盗出外星人来了,什么玩意。
有笑點,其實可以再拍的好看一點的,有點偏離主題和名字,編劇的功力不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