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 Hanks演谁像谁,给我很大的代入感。完全可以理解Otto的痛苦和绝望。曾经有多么幸福,现在就有多么痛苦。每天都忍不住自我折磨。这是没办法的。大脑情感不是理智可以控制的。而他看似不近情理的为人处事何尝不是一种对于现状无能为力的发泄?他仍然固执按照过去的方式生活,按照过去的方式来看待周围所有人,因为只有过去是他熟悉而眷恋的。至于未来,在失去Sonya后只剩下灰色,毫无意义了。所有的人都是无意义的背景。他们找他只是无意义的“噪音”。但是Otto内心深处还是当年那个好人。所以他在遇到新邻居后仍然看不过眼的一帮再帮。幸运的是,通过给予,他也找到了一些继续活下去的动力。本片让我泪目许多次。有时候只是otto的一个表情和一句话而已。但是就在这样平淡如水的情节里感受到了爱、温暖、痛苦和无奈!
整部影片的观感都好像置身在自己小区里,身边有一个脾气古怪,行为刻板,内心热情的大叔。非常喜欢这位大叔——奥托。奥托的全部就是他老婆,他老婆就是他的唯一,给了他全部生的希望。奥托本身不太乐观但是太太很乐观,也能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奥托的执着,人格的坚守,社会道德感都是现在这个浮躁社会缺少的。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特别生活化。汤姆汉克斯演技一如既往的绝佳。
就静静的看,看完没有看电影的感觉。好像就是一种融入其中的生活。平常的身边的生活一般。就这样过平平常常的日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活着,总还是会有念想的。
otto的电影发生在匹兹堡郊区,汤姆汉克斯tom hanks居住的社区,他是一个刚失去心爱老婆索尼亚的鳏夫,镇上脾气暴躁的怪人,经常插手管理小区里和他无关的小事,比如外来车乱泊车,不分类的倒垃圾。他被丧妻的悲痛压垮了所以尝试了好几次自杀,但都被新邻居(1位墨西哥裔孕妇&蠢父亲&2个年幼女孩)有趣地打断了:屋顶的绳索断了,尽管汤姆汉克斯粗暴的拒绝他人进入自己一人的生活,但孕妇玛丽安娜特维诺善于交际乐于助人,很关心他人,她对生活有一种积极的态度,最终消除了脾气暴躁“不通情达理”的汤姆汉克斯,他有了变化,开始照顾流浪猫,重新在小区里巡逻,帮助亡妻之前的跨性别学生。好像是又一部“死去的女人”的电影。/翻拍外语电影,大多数是比原作更平庸, 比如改编日本黑泽明的《ikiru》的《living》,《A Man Called Otto》简单翻拍了2015编剧Hannes Holm瑞典原版《A Man Called Ove》,原版是根据Fredrik Backman的2012 年小说改编。otto编剧大卫麦基保留很多原作的东西,这是明智的选择,因为Ove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还是第3大观看次数最多的瑞典电影。/电影和《living》一样都是一个人晚年觉醒,在最后的日子里想有所作为,通过自己的方式展示生命的价值。otto通过几次自杀时hanks倒叙回忆亡妻的苦乐参半的片段,避免变得过于好莱坞的糖精的甜蜜。和《living》一样都有一个次要情节,不然剧本太简单了,ikiru和living都是讽刺政治体制,就像terry吉猎姆的《brazil》,otto有一家贪婪不可信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关于汤姆克鲁斯版本中添加“社交媒体调查”并不好,ikiru>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living>otto,好看的排列顺序。/原作《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音乐节奏很棒,开场。瑞典演员rolf lassgard罗夫.拉斯加德选的更好,rolf lassgard一看就很难缠,甚至有点像俄罗斯puting,汤姆汉克斯太正气太阿甘,就像让美国队长去演灭霸,估计都会有很多人追捧,hanks就算装出脾气暴躁也很讨人喜欢,甚至在电影里呈现出迟钝懦弱的气息。瑞典原作里他是看透俗事一针见血但刀子嘴不饶人的糟老头子;他是怪到连抢劫犯都不想下手的硬骨头怪人;他嘴上看谁都像白痴很厌恶人类实际是邻里守护者,他关心街坊邻居但故意冷血无情,他关心国家命运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尖酸刻薄;他一点小事都会一点就着暴躁地据理力争;Hanks谈到otto的性格时说“和很多脾气暴躁的人不同,他不会维持现状,otto希望共享这条街道的每个人都能获得平衡&公平,而共享这条街道的最佳方式就是爱护它,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它的好处” 他通过自己的一套崇高标准来看待生活,如果人们做正确的事,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只是hanks希望一切都按照他的方式进行,并且是他自己强加的,他会批评那些违反他规则的人,因为他认为其他人都是白痴。看到他就像看到老年的自己,其实这样的人是最热血不麻木的活生生的人,现在推崇的高情商会说话&控制自己的情绪,到底是he she 还是it。/hanks从不允许奥托陷入自怜or刻板印象中的“脾气暴躁的老人”。年轻的otto奥托由汉克斯的儿子杜鲁门扮演,父子同框;特雷维尼奥 Treviño女演员在她的祖国墨西哥以喜剧角色闻名,这解释了为什么她能够为角色带来如此轻松的感觉
看哭了,看哭了,为数不多的看哭的电影,不是很催泪电影,也不知道在哭什么,但是眼角一直有泪,心里隐隐作痛,是Otto孤独的触动?是Marisol曙光般的善意?还是对未来孤独的老年生活的幻想?我不得而知,总之,很想哭,几个点啊, 1.Marisol被拒之门外坚持敲门的时候; 2.Otto借电话Marisol哭诉的时候; 3.Marisol练车Otto鼓励他的时候; 4.Otto说要了结自己瘫痪好友紧拽的手; 5.Otto突然住院的时候; 6.Otto去世的时候; 7.Otto每次看sonya的时候
每个点都很触动,Otto天赐良缘的爱情,让他恨每一个不守规矩的人,建商,客车公司,司机,他想随妻子离开,但他又是善良的,这也让他有了好邻居,好朋友,Marisol一家的出现,可以说是Otto灰暗世界的一道曙光,Marisol的微笑,关心,孩子们对阿公的喜爱。这是让他走出黑暗最重要的东西(小猫也算一个点吧),妻子学生Malcolm的出现是让Otto的感情达到顶峰,好友一家的遭遇,彻底冲破Otto,帮助好友,与好友和解,让他积极起来,最后临死之前给Marisol的小纸条真的很感人“别担心,我可没有寻死,医生说过我会因为心脏而死。”
很强的代入感,我老了以后会不会这样呢,孤独的面对自己的生活,会有好友会在隔壁吗?会有善良的Marisol来和我这个糟老头子聊天吗?我不得而知。
我们面临着怎样的心理困境以及该如何走出
与好友聊天,谈到我们该如何有效地安慰别人,进而又想到,我们到底面临怎样的心理困境,又该如何走出来。因为这个话题,想到了三部电影,《心灵捕手》、《海边的曼彻斯特》与《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剧中的主角的经历各不相同,但在我看来,他们都有着相似的困境,他们把自己的心灵牢牢地锁了起来。最近简单重温了下,又看了新的美版《生无可恋的奥托》,也应好友的“作业”,我想我应该写点什么东西。
这并不是一篇影评,只算是把一些思绪整理记录,同时这也是我走出心理困境的一个办法。
一、我们的沉默与失语
他又孤身一人,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约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那种苦恼是广大无垠的。如果约纳的胸膛裂开,那种苦恼滚滚地涌出来,那它仿佛就会淹没全世界,可是话虽如此,它却是人们看不见的。这种苦恼竟包藏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就连白天打着火把也看不见……——契诃夫《苦恼》
《心灵捕手》、《海边的曼彻斯特》与《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这三部电影的主人公是沉默的。他们所经历的一切、内心的痛苦以及外在表现方式也各不相同,但在我看来,他们都“失语”了。《心灵捕手》中的威尔,潜在的自卑与自傲这一矛盾,让他变得玩世不恭,四处炫耀,但是他的内心是隐藏在铠甲之中的,他把自己的心里话都牢牢的封闭起来;《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的李,深深的自责与愧疚,让他不仅在语言上沉默,更在行动上避世;《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中的欧维,因为妻子的去世变得暴躁与不近人情,他心中温柔的一面被深深地掩埋,他用更大地嗓音与更暴地脾气发泄自己地情绪,也掩饰自己的孤独。
现实中的我们虽然与三位主角经历不尽相同,但也一样地沉默。现在的社会给了我们喘不过气的精神压力。虽然有些四体不勤小资的无病呻吟,但也确实是我们这类城市漂泊青年的内心真实苦楚。我们就像一匹负轭的老马,家庭、情感、工作、经济、生活,每一样东西都是一条鞭子,抽在我们身上,我们茫然地被逼促着前行,不知到底该身往何方。在路途中,也许会有某一段令人惊喜的美景,但还总有各样的意外情况,又立马低着头奋力走出泥潭。久而久之,肩上的重担彷佛也不那么重要了,背后的鞭子的抽打也没那么痛苦了,嘶吼只会在心中回响,口出却没有一点声音,于是乎,我们“失语”了。
经常会打开微信,反复点开曾经的朋友头像,盯着对话框想说话但不由知道该说什么,想诉苦又怕别人不想听抱怨,想分享快乐又怕被当作炫耀,最后还是忍住了,算了吧,自己咽下去把,能自我消化就自我消化,还是别去自讨没趣惹人厌烦了。
这样,我们又陷入了一个死循环,现实的生活让我们痛苦,没有朋友让我们痛苦,不敢找朋友更是让我们痛苦。这一层又一层的自我折磨让人开始怀疑自己,我是不是就这样了,是不是只有我这样。偶尔又朋友递来橄榄枝,但“胆小鬼连幸福都害怕”。越是逃避,幸福与快乐离我们越远,万千思绪更是只藏在心里,只有用反复的自责与思考来麻痹自己。脑海中想得越多,越是沉默,越是不相信有人可以理解自己了。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因发生的事情而苦闷,而是因自己对事情的想法感到苦闷。别人给的麻烦是一时的,只有自己想的烦恼是持续的。慢慢地,我们会像威尔那样玩世不恭,会像李那样拒绝沟通,会像欧维那样暴躁易怒,内心越来越僵化与麻木,脸上也失去了阳光与笑容,每个人都成了孤岛。
二、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拾起地球上的一朵花,你就拉动了最遥远的星星。——物理学家 保罗·狄拉克
我们该如何走出这样心理困境呢。我想很简单的第一步,就是该找个人聊聊。这样简单的一个举动,就可以产生无穷的力量。也许有人会说,我要是有人聊或者愿意聊,也就不会痛苦了,甚至说我去聊了,但我依然很痛苦。我想说,不管有没有效,请坚持下去,努力多与别人沟通,不要被一时的孤独所蒙蔽,抑郁的对立面并不是快乐,而是活力。现在没有快乐,很正常,但请不要丧失活力,不要丧失与别人交流的勇气与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困境。
如果和别人聊天感到不开心了,请不要破罐子破摔,你可以置之不理,但请不要主动去破坏,更不要轻易地去自责。不要自己破坏友谊、破坏亲密关系,以此来惩罚自己的幸福,借机退回到熟悉的、让自己觉得安全的孤独中去。把自毁前程当作取得生活控制权的方式,“如果我把自己的生活搞砸了,如果我亲手葬送了自己的未来,那我就能让自己虽死犹生,因为至少这一切,都是我主动选择的”。这种心态就是陷入困境的自我驱动力。
如果你想得到有效地安慰,请明确的表示出来。即使你有时不能或不愿意直接讲出来,或者当时当刻并没有很明显的感受,但是只要有机会,请多多讲出你的真实想法,不会有“一切尽在不言中”,没有人可以互相猜到对方想什么。并且当你觉得好多了的时候,也请主动的用言语或行动去表示感谢,这种表达是一种正反馈,会激励你的朋友更多的来关心你。我们的传统情感太内涵了。
如果你想去有效地安慰别人,请不要去要求TA,而是去理解TA,去陪伴TA。不要自信的以为你能懂别人的痛苦,不要有那么多的说教,更不要去指责。有时候我们并不是需要解决办法,而只是需要情绪出口,你想安慰TA,那就请有耐心一些,多去倾听。如果你不想丧失了耐心,那也请安静的离去,不要去伤害一个曾经想你剖开内心的人。
其实我自己也没有做好这一步,自己也没能好好地走出心理困境,但是有了一个朋友的帮助,我感觉好了很多。很难说到底怎样才算真正走出心理困境,但现在确实是主动地迈出了第一步,何况还有更多的第二步、第三步,写点文字,做个小节目,逐步把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这些都有赖与朋友的鼓励与帮助,这样才能形成正向循环,在眼前的杂乱与心理的痛苦之外,辟出一片绿洲。
三、欧维与奥托
”一个真正想死的人,不会再计较人们说什么。一个拿死说来说去的人,以我的经验来看,并不是,真的想死,而是.......” “而是什么?” “而是还在....还在渴望爱。”一一史铁生《务虚笔记》
最后回归一下影评,来主观与刻板地比较一下欧版与美版。欧版珠玉在前,以此为标准来衡量美版,是有些不公平。但没办法,谁让它是翻拍呢。
这两版最大的不同,我想就是阐释主角的性格极其来源。
欧版的北欧魁梧老头,形象上就胜了一筹。性格上虽然脾气大,但是还有有很多可爱的地方,例如他锁完记者后与索尼娅在路上笑着打闹,也有独自内心情绪外露的一面,例如他会躲在屋子里哭泣。他在一本正经的寻死后的暴怒是有种反差感,甚至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此外关于他与妻子过去的经历,很明显的体现的了他真实的性格与其来源。也许是因为童年一直是父系权威及缺少母爱,他真实的性格应该是略显迟钝的机械理工思维模式,容易一根筋。在他们的感情中,索尼娅也是主动的一方。影片中也着重表现了他为索尼娅带来了什么,索尼娅为他带来了什么。他在目前对妻子的碎碎念彷佛她依然活着就坐在对面。他因妻子而变得更好,所以妻子去世之后才有这么大的变化,当他逐渐与世界和解的时候,那个善良的欧维又重新出现了。我们更喜欢欧维,也更感动于他们的经历了。
美版汤姆汉克斯虽然老戏骨,但确实形象上没有让人潜意识害怕的一面。最近看了滨口龙介《那些欢乐时光》,有句话可以用在这里“从那个人的脸与身体是不可能说出这种话的”。另外就是表现了奥托现在性格的易怒,却没有在回忆中给予对比与诠释。对他和父亲的家庭成长表现很少。他对妻子的追求是完全的一见钟情,隔着铁路看见掉了一本书就不顾一切的追了上去,有点难以让人信服。婚后的生活也没有欧版表现的那么详细,彷佛两个人就这样平淡的过完了一生。他在墓前的交流也是单向且平静的,好像已经很好的接受了妻子的离去。这些就完全显得现在的奥托是纯粹的怪老头,没有对他性格来源的展现,对他的同情与理解之感弱很多。
还有几点不成体系的记录下:
1.欧版的邻居是一个正常的开朗的人,她最后平静地开导,让人想起了欧维的妻子。但美版就令人有些讨厌了,也许是墨西哥西语语速过快以及夸张的标签与手势,实在不讨喜。并且北欧与伊朗那么大的文化差距不会让人觉得疏离,美版发生在一向号称包容的美国,而且还是美墨这两邻居,居然硬生生地展现出这么大的差异感,有些刻意了。
2.欧版的建筑商强拆、同性等议题让我比较能接受与理解,但美版想往里塞的更多了,社交媒体、transgender(笑着做早餐的样子。。。。)。
3.欧版的色调与配乐刚好,美版的柔光与煽情太多余了。种种细节,美版就是太美版了,既做到了本地化,但也把原版的一些特色抹去了。
总的来说,看过欧版还是不要去看美版了,或者不要抱着太大的期望,但光看了美版的人,一定要去看下欧版。
奥托vs欧维,宾州匹兹堡vs瑞典小镇,墨西哥移民vs伊朗移民,跨性别小哥vs同性恋小伙,社媒网红vs报社记者,房地产商vs医保公司……基本上就是把原作的诸多元素美国化和与时俱进了。此外,精简了回忆部分,尤其是有关父亲的片段,只留下了与妻子的往事(但结尾没有夫妻幻境团聚是个遗憾)。硬币的设计是亮点,片尾字幕还贴心的穿插了自杀求助热线(988)。但总的来说新旧两版的相似度还是蛮高的(毕竟又找了瑞典导演?),基本相当于二刷了(我的原版影评://movie.douban.com/review/15095468/)。老版的诸多精髓新版也都抓住了,比如男主的刀子嘴豆腐心,比如男主与妻子感人至深的爱情,比如晚年丧偶失业的男主重拾生活的勇气和意义。汉克斯的演绎当然也是加分项。这回他还提携素人儿子出演年轻时的自己——这大概是很多父亲都脑补过的场景吧。
emm 有点平平无奇,并且我讨厌没有边界感的邻居。
西语译名是《全世界最糟的邻居》,全场根本没几个观众,故事虽然老套但是汤姆汉克斯的演技真的很精彩,女邻居的表现也非常讨喜。有三个地方让我动情落泪,第一个是Otto死里逃生可是妻子却出事,第二个是Otto抱到小宝宝的时候,最后一个是Otto虽然离世但却对一切释怀,人总是会被真挚的感情所感动。
就挺费解,这种翻拍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就因为美国观众不愿意看字幕?搞了部英译版?观感与coda特别像,都是一次兑了好莱坞糖精的卖萌产品。
这个片子好不好的关键就是这个老逼头子形象得让人信服,越让人恶心讨厌越好,这样他各种各样感人或甜蜜的回忆杀才有反衬效果,瑞典原版的老头子不用演,往那一站就像一只凶猛的斗牛犬,避之不及,汤姆汉克斯更像拉布拉多(抱歉为了比喻形象),气场弱了不止三分,后来直接不装了,阿甘附体吧。
没有看过原版,但是感觉好莱坞改编这种类型的作品还是挺擅长的。肯定在情绪这方面把观众拿捏的死死的,应该更容易让普罗大众喜欢。在如今物欲横流、病态百出的社会,能有电影里这样的社区和如故事结尾般的事情发生,我是说什么也不会相信的。
又笑又哭地看完了这部剧。Otto教Marisol开车的那段很感人,当Marisol在红绿灯路口因为紧张无法起步被后面的司机按喇叭时,Otto冲出去跟对方对峙,回头对紧张不已的Marisol说她很了不起,离开祖国和在另外一个国家谋生,还支撑起一个家庭,开车也没有问题的。对这样一个内敛和不善于表达的人来说,这差不多是他的极限了。Marisol不借给Otto电话的那段也很好哭啊,Otto的遗言也让人很想哭。Transgender的部分是原著里没有的,但是也没有很唐突。爱和被爱都很好,希望好人都平安健康。
将瑞典背景强硬的「移植」到美国,多少有些水土不服。原版的故事精髓在于:极具北欧风格「冰冷淡漠」的社交距离与外来移民「过度热切」的邻里关系之间的反差,放在美国等移民国家难以成立。且社区的「独立性」不够极端,对「入侵者」的抵抗不够尖锐,奥托与鲁本、与邻居、与安养公司、甚至与猫咪等几条线的激烈矛盾全都被淡化处理,个性与棱角几乎被磨平殆尽。说通俗点:奥托,远远不及欧维的性格固执、思维刻板、举止暴戾、行事古怪;奥托只是个被美国化「包容」思想浸泡过的假欧维罢了。当美国人没有了瑞典人身上的那种偏执那种怪,呈现效果势必大打折扣,魂自然也丢了。。
美版靠汤姆汉克斯一人扛着
翻拍的世界让人生无可恋……
美版比瑞典版更能打动我,可能因为汤姆·汉克斯是好莱坞最后一个好人吧,饰演这种外表暴躁内心温柔的角色特别有说服力,就像看到了“飞屋环游记”男主本尊。嗯,电影加入的跨性别情节也很温暖...
虽然俗套但经不住他好看啊。邻居没一两年能拿到所有遗产,所以还是要有big heart是不是。结尾字幕很用心了,附上了自救的公益网站和热线电话。take action for yourself and be there for others. 要努力做一个好人。
你永远可以相信汤姆汉克斯
跟原版相比没有什么更出色的地方
帅 OTTO!
Otto为什么会变成一个坏脾气的老头,角色的成长经历,包括与父亲的关系全都省略了。人物塑造很差,Sonya和女邻居毫无个性。不及瑞典那部。
《一个名叫阿甘的老男人决定去死》人生确实像巧克力啊,当年那个激励了几代人的阿甘都生无可恋了。。。
不是啊,生无可恋的人,根本不会这么有行动力。我要是碰上如此热粘皮的邻居,恐怕会想死得更快点。当成成人童话还不错看,有汤姆汉克斯撑场,就不太容易觉得时间被辜负。
得力於優秀的原著小說,本片仍然拍得溫馨感人,但對比2015年的瑞典版,大量換湯不換藥的移植,實在難逃懶惰之責,更不可思議的是將原版最能表現電影造夢本質的一幕刪走,就好比借來學霸的作業,卻為避嫌(或不懂甄別),只抄了個合格的成績一樣。
汤姆汉克斯把一个欧式小品演活了。一生挚爱和自我价值同时消失的时候,愤怒和悲伤换不来一场有尊严的死亡。让温暖热情的破壁,继续一次次救赎,着眼现在,重新赋予自我生命的意义。
今天早上,家门口喂了一年半的流浪黑猫被车撞死了,上次喂他是昨天晚上。他一开始看到人就跑,后来慢慢放下警惕让我摸,再然后每天晚上过来吃猫粮的时候会一直跟着我。他有一次耳朵被擦掉了很大一块皮,全是组织液。我给他上了药,喂了一点抗生素,给了很多猫粮。本以为他会伤口感染而死,但是九天以后又回来了。冬天极冷的时候会一个星期不来,我以为他冻死了,但最后还是会在某个晚上突然蹦出来。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想,Otto慢慢放下戒备接纳他人的过程,有点像这只小黑猫渐渐给予我信任的过程。我上班的路上为他哭了哭,然后一整天没去想,但是写这条评论的时候我的心好痛,忍不住一直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