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小贾回家

    记录片法国2007

    主演:贾樟柯

    导演:丹米阳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小贾回家 剧照 NO.1小贾回家 剧照 NO.2小贾回家 剧照 NO.3小贾回家 剧照 NO.4小贾回家 剧照 NO.5小贾回家 剧照 NO.6小贾回家 剧照 NO.13小贾回家 剧照 NO.14小贾回家 剧照 NO.15小贾回家 剧照 NO.16小贾回家 剧照 NO.17小贾回家 剧照 NO.18小贾回家 剧照 NO.19小贾回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2:21

    详细剧情

      自《世界》浮出水面后,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终于走过混沌、镇痛的时期,开始迎来新的创作阶段。2006年,贾樟柯凭借《三峡好人》在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勇夺金狮奖,全世界开始关注这个来自中国山西汾阳小县城的男人。法国青年导演戴米安·欧诺为其作品所感动,于是带领团队来华拍摄一部关于贾樟柯的纪录片。  适值此时,贾正忙于《三峡好人》和《东》的发行工作,镜头前,他仿佛更像一个操控全局的制片人,终日马不停蹄。在此之后,小贾及其团队、法国摄制组返回家乡汾阳,闲聊儿时的趣闻乐事、恳谈创作轨迹与初衷,并以这小小的县城为原点,共同感受中国这十年来的巨大变迁……

     长篇影评

     1 ) 看不懂

    "a:片子就是在这拍的,我也参与了,这地方就是我给联系的,

    看他的电影, 第一是亲切,

    第二点就是陌生, 看不懂这个片子反映的是什么"

    这第一点不正好回答了第二点?

     2 ) 小贾回家

    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突然想起了一句话,“半生漂泊,每一次都雨打归舟”。

    这几年,我有两次感到很疲惫的时候,会回老家。

    一次是2016年12月。

    还有一次,是今年四月。

    上一次回去新买的手机被偷了。

    今年四月回去,躺在床上,足足听了半个月的雨。

    湖南岳阳,洞庭水乡,河流与雨水构成了我对故乡的认知,所以,一直以来,对贾科长的家乡汾阳的土地没有多少共情的地方,那怕是我也经常会沿着岳阳楼周边的城墙走,却也对他电影中的城墙没有任何感觉。

    他的影像中的黄土地,被拆的楼房,破烂的街道,在环境变化中生活着的人,人的面孔,人做出的动作下隐藏着情感。

    渐渐在我躺在家乡床上的半个月的雨中,所明白。

    阴雨连绵,乌云密布,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有的时候,雨停,我会出门,看着洞庭湖的水,君山岛是我出生的地方。

    回家,走一走那些路,见一见那些还没被拆掉的地方,在老房子中停留片刻,初中还在那个地方,打开阳台的窗户就能看见学校,能听见上课下课的铃声,隐隐约约看见学生在走廊上奔跑。

    所以,每每看完贾樟柯导演的电影或者纪录片,在那些陈旧的街道里,会看见熟悉的人。

     3 ) 贾爷回家

    1、看着已不年轻的小贾回到自己电影的场景中去,还是忍不住鸡冻的一身鸡皮疙瘩!这就是贾爷的魅力啊。张献民说的对,凡是喜欢小武站台这样电影的人多多少少都是想拍电影的人,贾爷的身上确实有一股江湖豪杰的洒脱劲头,他已经把对电影的憧憬和向往转化为为电影挥鞭、执缰绳的人。他不再自我设限,而是以自己的能量场为圆心,全力拓展其能量的边界,努力开掘自我以推动电影艺术形式、手法的演进,他的电影已不仅仅局限于“持不同政见者”的异己之音,他有为大众布道的宏愿与野心!

          2、很是巧合,与贾樟柯风格相似的侯孝贤也是法国导演为其拍了个纪录片,同样是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为自己的东方偶像立传,殊不知,这些中国知名艺术片导演的恩师中有很多都是法国的著名导演,也许这可以称作一种文化上的反哺,出口转内销的典范吧。但是,值得提出的是,林旭东的一个观点很重要:你从贾的影片中能发现很多与德西卡、布列松等导演的传承关系,但是贾的片子和他们的感觉就是不一样,这也许是发法论交到贾樟柯的手中后,其结合中国这一素材进行了重新改装,于是方才炮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大片。

     4 ) 浅谈贾樟柯

    贾樟柯出生在1970年,和我的父母同龄。这样简单的事实,使得他的作品对我产生了新的意义。

    他的电影使我开始意识到与我自己的身份不可分割的特殊存在:县城。我生于斯长于斯,却始终没有意识到他的存在。当90年代的大荧幕上充斥着各种繁华、光彩靓丽的生活时,贾樟柯打破了这种类型片的禁锢,他指出了一个简单却是文艺工作者禁区的事实:这不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在我的经验中生活在县城的青少年要躲过太多的坑。在我们成长的环境中,掺杂了太多原始暴力的因素。但更可悲的是很多父母没有能力帮你有效识别出来。厂区大院是其中的特例,简单的社会关系、纯洁的环境,塑造了不同的氛围。

    在他的影像记录下的汾阳县城,是破败、荒芜的,充斥其中的无所事事的辍学青年,流连在昏暗的录像厅和歌厅。但我无论我们怎么去唾弃那个物质匮乏、精神空虚的时代,他也承载了无数人的青春和记忆,更巧合的是父母们在其中生活成长,这个时代给他们的烙印会天然的流到你的血液中去,即使是最无心的举手投足间。

    我们总是把时代挂在嘴边,又有多少人真的属于这个时代。我们被禁锢在各种围墙的后面,只能靠远去的汽笛声来想象外面的世界,那里充满了可能性,无垠的可能。正如贾樟柯所言:这种禁锢让我有了一种孤独感。

    我有着相近的感觉,即使他生活在我父辈的年代,但是这种情绪的相似让我觉得找到了知音,找到了那个能够把我想说的话通过影像来有效表达的最好的朋友。我很高兴能分享一个和我父母同龄人对世界的看法,这让我更了解我最亲近、依赖的尊长他们曾经鲜活的时光。

    人们不会以你的能力去推测你能成就了什么,会根据你的成就分析你的能力是什么。贾樟柯与我的父辈有着相似的经验是:他们都经历过高考失利的困苦。是继续读下去还是放弃,他们没有很多选择的机会。因为在那个户籍决定一切的时候,农业户口的高考失败者只有回家务农的唯一出路。我想这也是为何很多长辈都曾经和我提到过,即使自己到了40多岁的年龄,还会因为梦见高考而惊醒。

    贾樟柯选择了通过影像来表达自己对那个时代的想法。影像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超越所属的时间、地点,最大可能的记录下一种氛围。灯光、表情所能承载的情绪,是超越了语言本身的存在。即使在此刻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范围,但终究会有留待下一代人重新咀嚼的可能。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是文字捕捉不到的。维特根斯坦说:凡可说得皆无意义。如果我们要尽全力的去扩展认识的边境,把所观察到的世界内化成自己的一种经验。

    我们有确定的东西,科学、技术都要用精确的数字、符号一丝不差的表达出来。但同时也有没那么确定的东西,比如说情绪。他的深浅,表现的形式。我们熟知的文字语言和口语形式是苍白的,这时反而要用一些模糊的语言进行探索、通过自己的理解试着去表达。而影像恰恰是最好的语言,捕捉到一些转瞬即逝的痕迹,够到彗星的尾巴。早慧的人甚至轻轻吟唱,把快到嘴边的文字轻轻拽了出来,在悠扬的旋律下挥洒、记录。

    从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再到《三峡好人》,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贾樟柯在不断的探讨着被边缘化的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这个主题贯穿他作品的始终。真正伟大的艺术家,比一部巅峰之作传世还要重要的,则是其所思考、关注主题的逻辑一致。小津安二郎的作品中,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不断的被重复,但你会在不同的作品中更进一步的思索骨肉之情在个人成长、社会进步中的矛盾和冲突;关于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是否能够称之为经典,争议相当大,但这部作品也贯穿了其一直试图探讨的主题,即美国南方那种失落的天真和传统世家的没落。

    这引申出来了另一个问题:什么叫主题的连贯。他一定要有内在可以自洽的逻辑将这些表面看似无关的内容串联起来,可以是规律上的近似,也可以是价值观上的趋同。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推演,能够得出一个可持续的变速增长,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相对应的方向。

    这样我们就能更加了解贾樟柯电影真正的高度:与其去反应一个时代的氛围,不如去捕捉被发展所带来的强大离心力甩掉、牺牲的边缘人的情绪。这是贾樟柯的选择,是你我在剥离浮华表面后的生活。

    它也许真的不美,但它是存在,是真实。

     5 ) 围观与被围观

    这种关于个人的纪录片真的很有趣,认真想想,这样类型的纪录片就是围观与被围观的的立场,而这种立场往往又是可以转换的,这样暧昧的立场往往是观者用既有的观念去审视一个被围观者的状态,可是这样的既有观念也是能通过更大的视角去做一个审视。

    贾樟柯在影片中回忆起自己拍《小武》的结局时候,并没有过多的想象力去把这部电影做一个结尾。他设想只是小武随着警察一路走远,而正当他真正拍的时候发现围观拍电影的人越来越多,他索性就把这样的围观者作为电影的结尾,不得不说,这样的结尾更加耐人寻味。贾樟柯还说到大众音乐的变化,就是七八十年代的所谓流行音乐都是一些红歌,里面的政治立场坚定,而且大多数是体现出一种集体主义精神的歌曲,如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到八十年代末流行歌曲开始转向一些月亮代表我的心,我是一片云的等表达个人感觉的歌曲。这样的变化就代表着一种个人权利的回归,但是个人生活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背后都有社会环境导致的意识形态,他说他拍不出一个独立的中国人,因为没有一个独立的中国人,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社会环境里面,自然所做所为都是背后意识形态所驱动的。这番话让我有小小觉悟,难怪自己一直都很喜欢香港电影里面的一些小资小调,如彭浩翔的一些电影,这些情调强调的就是个人意识的重要性,对自由的一种向往,用批判主义的精神来说,就是对大环境对个人思想的影响(更多是一种控制)的控诉。这样的自觉性让自己更了解自己。我,作为一部电影的围观者在围观的过程中有了一种觉悟,而这种觉悟就是被围观者所带给我的。为什么两者会有这样暧昧的立场转换,我想是因为他们两者是有共同点的,就是围观者和被围观者都是这个社会,大环境下的生存者。

     6 ) 看完《小贾回家》后的个人感想,算不上影评

    看完《小贾回家》,让我越发地想念家乡了。
    距离上次回家已经有接近两年了,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直到我17岁。那里有我的青春和成长,可是我正在慢慢地遗忘这些东西。童年无忧无虑的生活,初中懵懂而又有激情的生活,高中那段苦中作乐的日子,随着《小贾回家》中贾樟柯回到家乡,这些画面也慢慢地在我脑海里浮现,让我越来越强烈地有了思乡之情。彭泽和汾阳是多么相像的县城啊,是的,诚如贾樟柯所说,汾阳具有普遍性,她代表了中国绝大多数的县城,她也是中国变化的一个缩影。
    我出生在农村,高中在县城读书。近几年家乡的变化也是非常之大,农村里大搞新农村建设。很想回去看看现在的家乡是什么样子。上次看到一个朋友在老家拍的视频,内容是村里的土干部在一个类似村里广场的建成仪式上的讲话,也是为了庆祝国庆60周年。他用的是我非常亲切的家乡方言,但是却说的也是一套一套关于和谐社会的官话。中国政治的任何变化都已深深地影响了最基层人民的生活了。在外面发了点小财的人回到家里,已是非常阔绰。造的房子也是比起其他人的简直算是奢华,大富大贵,羡煞旁人。我不是说新农村建设不好,我只是不希望自己的家乡畸形发展,不想她失去原有的不同于城市的味道。当然这也只是我的猜测和臆想,家乡的具体变化我也没有亲眼见识,所以很想回去看看。
    大学四年专业是广播电视编导,也学了独立短片创作。起初对此十分感兴趣,但是一是由于自己的懒惰,一是由于没有资金,所以独立拍摄的东西并不多。唯一我觉得真正有激情的时候是大二暑假的时候,那时候我就是不管有什么压力,我一定要拍一部短片。我拍的短片叫《同一个梦想》。由于自己编剧能力的薄弱,所以故事性并不丰富,但是我认为那都是我心中最真实的想法,也反映了一些从内陆城镇或乡村来大城市打工的人的缩影。因为我本身也是从小城镇一下到了大城市读书,甚至都没有在小城市生活过。还记得我独自一人来到上海时的迷茫,又因为被人骗了钱的缘故,那段时间真的是我人生中最迷茫、最无助的阶段。
    一直都希望能回到老家,拍一个关于彭泽的片子。那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想用影像记录下这些东西。曾今这种想法在我脑海里很强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还是没能实现。看完《小贾回家》这部关于贾樟柯的纪录片后,让我再次有了这种冲动和激情。我一定要实现这个愿望。
    贾樟柯在电影中说:像我们这样一个县城里,有我们自己的生活,有我们的喜怒哀乐,有我们自己的压力,有我们的经验,包括说它会有我的初恋,很多东西都在这。但是当我拍电影的时候,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就是说这样一个场景,这样一个空间,在中国电影是没有的。就是说我们的生活在中国电影里出现不了,那么我自己就觉得很不公平,我觉得应该拍一部电影,是在这样的一个街道上,拍这样的面孔,这样的人的脸,然后拍我们自己的生活,我觉得这是支持我拍电影很大的一个动力。
    是啊,在我的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几乎没有看到这样的学生短片,反映像汾阳一样那里人们的生活,那里人们的喜怒哀乐。我觉得电影应该反映多元的文化,在中国那么多县城里,有着他们自己的文化。但是由于我们学校大多数是上海或者江浙的学生,他们没有那样的经验,他们不会想到要去拍那样的生活,即使想到了也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去拍摄一部发生在那里的短片,而并没有真正反映那里的生活。我从小生活在那里,为什么我不去拍摄呢?纪录片?短片?长片?这些都是可以尝试的。
    我知道自己正在慢慢堕落,已经没有了拍摄片子的激情。的确,拍短片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呢?能帮助我找到个好工作?难道找到一个好工作就是一个人完全的理想和追求了吗?
    贾樟柯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看他的电影总让我感觉他说的就是我的生活或者是我从小生活过的地方的人们的生活,让我非常有亲切感。我佩服他的勇气以及对自己理念的执着。他敢于也只拍自己想说的东西。我也同样欣赏他的电影美学。他的电影风格与他所要讲述的故事简直是结合得天衣无缝。
    《小贾回家》真的对我的触动很大。通过贾樟柯的言行,我不但更了解了他,我发现他是一个特别热爱观察生活细节的人,并且喜欢思考自己的生活。他总能把自己观察到的和思考到的东西放进他的电影里。
    贾樟柯说:我曾经尝试过画画,也尝试过写小说,但是我觉得这些都不能把我的感情完整地表达出来,那么后来找到了电影。年轻的时候,就是青春期的时候,有很多想表达的愿望,可以通过电影来表达,我觉得他是我精神表达的一个出路,一个出口,一个门。通过它,我来走出我自己内心的压力。我到今天发现,电影变成了我一个寻找自由的方法。
    我也一定会拍关于自己家乡的片子呢,为了给自己大学四年的一个交代,也为了释放自己心中的压力。

     短评

    基本可以打五星的片子。访谈和电影的匹配剪辑做的极好,贾樟柯愈发地有文化有思想了,赫然发现他的关注和思考还是跟中国当代史尤其是全球化进程密切相关的。对《小武》和《站台》讨论很多,后面就有些一带而过了,这是唯一的不足。作为导演创作访谈,此片是一个极好的范本。

    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 采访的有点仓促,被采访的人大都是即兴发挥。不过还好,科长和他的电影一样,时时刻刻都在保持independent thinking.

    11分钟前
  • 天外仙
  • 力荐
  • 1.我的家乡并不特殊而最具普遍性,所以我要拍它;2.我小时候喜欢坐在街边,观察来往的行人;3.我的灵感大多来自老家的生活和身边的朋友;4.社会和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隔阂;5.与之对抗的最佳方式即是一直拍;6.“展现人的苦难的不只是给外国人看,世界上所有伟大的作品都在讲人的苦难。”

    13分钟前
  • Bejdlxl
  • 还行
  • “有些人以为我拍汾阳是因为这里特殊,其实不是。这里最能代表普遍的中国。而上海,只是一朵花,一朵养在盆里的花。”【张献民出现突然说法语确实有点穿越嘿嘿】

    17分钟前
  • 47
  • 力荐
  • 哎老贾,容我说一句:幸好还有你!

    19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 贾樟柯的中心依旧是“人”,只是这个“人”被加上了各种限制:地域、身份、差异、文化等,而贾樟柯正是展现了在种种限制之下人的僭越尝试。从地下进入地上,从边缘试探走进主流视野,贾樟柯独立的姿态得到印证。但能否继续保持独立下去,从《江湖儿女》来看,依旧存疑!

    23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 Lussas的拍的

    25分钟前
  • eloise暖
  • 推荐
  • 电影就是我的工作和生活,是我所能表达自己的方式。丑化中国人?我觉得是他们没有良心,不愿意去承认大多数中国人生活的事实。我们去努力做一些事情,去探寻自由的边界,让他能打得更开一些。

    29分钟前
  • Jon
  • 力荐
  • 很用心。听小贾讲了这么多,很受益。

    34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推荐
  • 开头的那段氛围乐很好听,内容对于每一个中国影迷来说都是老生常谈了,对于国外影迷来说可能比较有趣

    39分钟前
  • 兮称
  • 还行
  • 周坤说,2003年以来,觉得审查越来越宽松,以后的创造空间预计会更大,很有信心。贾导说,同性恋话题以前完全不能提,现在是全民可以讨论的话题,还有女性主义的作品和话题越来越多,很有信心,会坚持扩宽人的表达自由度。在今天看来,这些话真是令人唏嘘。。。

    43分钟前
  • niku
  • 推荐
  • 去汾阳看看贾樟柯生活过的地方。

    4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 “我从来不听他们讲的东西,我觉得他们缺少一个最起码的良心,他们不承认还有人生活在这儿,还有人会为物质感到忧虑,还有人生活面临那么多的困难。我觉得如果拍摄人的苦难只是为了给外国人看得话,那我觉得,世界上所有伟大的作品都在讲人的困难......他们肯定不想让人看到这样的街道出现在荧幕上......这是一个比喻、一种说法,中国电影并不习惯讲述真实的生活,最起码我的电影会让他们不习惯......”

    49分钟前
  •  
  • 推荐
  • 扎根于土地的贾樟柯

    53分钟前
  • 惧色
  • 还行
  • 小賈很愛演哎

    57分钟前
  • 大书桌
  • 还行
  • 片尾贾樟柯与录制者道别,说要换部快点的车。

    1小时前
  • 蝉鸣知了
  • 还行
  • 这部片子里贾樟柯自己童年的有些东西和《侯孝贤画像》里侯孝贤的惊人地相似,两片真可以对比着来看,我怀疑导演是故意的??

    1小时前
  • Zeno!#Schizo
  • 推荐
  • 神话般的中国

    1小时前
  • 小老鼠
  • 力荐
  • 贾樟柯一再强调自己对乡土热爱,可是我们在他所有的影像上只看到一片崩毁和残破。三明给他表妹上学那五块钱,是用自己的命换来的,他要她别再回来。我们更可以看到,当信仰自由的火花出现在这北方的小镇,小贾脸上的欣喜,依稀可辨的,那童年的影子……

    1小时前
  • 推荐
  • 坚持。

    1小时前
  • 尧耳
  • 力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