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篮子》动画旧版是我成长路上绕不过去的一部作品,虽说拟后宫的表象不失为一个吸引点,但破除原生家庭的消极影响、抗拒命运、反抗情感控制从而完成自我救赎的主题,在更深一层吸引着我。那时候还不知道“原生家庭”“情感控制”这些概念,但经验告诉我这部作品异军突起,在当时众多美少女变身救世、卖萌搞怪、热血冲冲冲的电视台动画中是个另类。和《不可思议游戏》《犬夜叉》这些多少也有些拟后宫的故事相比,显得朴素得多,却更发人深省,是让我无法忽略的存在。所以当初中得知原来漫画已经结束两年,我毅然决然许下中考后必须实现的三个愿望:一、拥有一台拍立得;二、看完《水果篮子》漫画版;三、去印度。
时隔十一年,前两个“愿望”(好卑微啊天呐)陆续实现,终于只剩去印度一事了。然而漫画版的结局却狗尾续貂,让我大失所望。
我知道高屋奈月患有手疾,所以人物线条逐渐生硬,场景逐渐简化(不过实话实说,我最喜欢的是中期大概第七、八卷时的画风,和动画版契合度挺高的),我也明白漫画连载八年,其热度大不如前,作者的心态也有所变化。但是,我还是猜不出最后几卷能画得这么不走心,用草率的简图、堆砌零散的抒情文字,糊弄读者;我也想不到作者最终所崇尚的这么不“现代”,不像是给青春少女看的漫画。相比于上世纪末,这个故事横空出世时的闪亮感,结局的开放度和层次感显得太过堕落。
画到最后,故事沦为胡扯八道的配对游戏,仿佛角色们非得有个伴侣才算好归宿,看得我一阵难受:由希和真知性格合,我同意,但能不能留点空间,进展别这么快;其余,红野和小鱼、绫女和店员、小花和师傅……是不是非这么不可呢?他们之间一定得存在“爱情”这种情感吗?对彼此的感受,不能用更丰富一些的情感来形容吗?或许是配角不值得过分书写吧,但那就索性不把结局写这么满、这么实啊。故事的终点,角色们几乎集体跳入异性恋团圆美满的坑里,就算没有另一半,红叶(我可怜的红叶)、乐罗也因失恋而郁郁寡欢的样子。
于是,故事最终逃离了对守护原生家庭不变的执着,落入另一种执着的窠臼:对血缘关系之外的感情,尤其是异性恋子孙满堂幸福生活的执着。是一种幸福,但这种幸福,并不是唯一啊。而且,放在现在,也太保守。
漫画版的荒唐处,更在于对十二生肖附身诅咒消失的解释上。诅咒的起源,是合理而梦幻、有深意的:过分执着于原生家庭、原初关系的不变,本身寓意美好的羁绊反而成了诅咒和累赘。诅咒消除的原因,作者将之解释为草摩家族成员因年代变迁、血统逐渐不纯、血缘的淡薄而造成的羁绊的断裂,好像很科学的样子,但放在这个故事里就很滑稽呀: 本来读者们把着重点放在以小透为代表的外族人的影响,猜测诅咒的破裂是家族“入侵者”的功劳,也就是说,故事成立的点在于A,是个情感节目。结果,作者说成立点在于B,诅咒到了这一代,自然而然就会消解,大家无须努力,努力只是让自己心情好点罢了——故事于是反转成了个科普节目?请问,小透作为主角搞半天在搞什么,她发挥了什么作用!这个“科学”的解释我很难接受,多么无稽和牵强。
退一步说,即便诅咒会自动消除,但小透仍然是催化剂,是她使慊人最终打开心扉、回头是岸。但是,慊人的改变速度是不是太快了点?一个从小就如同笼中小鸟被洗脑、被灌输无稽之谈的“神”,即便在这几年陆续受到不同程度的思想冲击,但最后以神速理解外面的世界,是不是太不可思议了。尤其是,后期的小透实在没什么作为,虽说决定要想办法解除诅咒但其实没找到答案,只是整天如洋娃娃般傻笑。她的付出,就是不断被伤害,然后让伤人者感到愧疚从而醒悟吗?真是不敢相信。
这两年动画新版开播,看了四五集我就放弃了。最大的问题出在小透身上:动画旧版的小透脾气好、够温柔,但她自主性极高,只是比较傻大姐。而新版给我感觉是“辱透”了,小透成了个傻白甜小媳妇,被动而白目,手脚动作也十分不灵光。同一个原作,动画制作方对主角的理解竟然这么不同,起初我还挺震惊,直到看完漫画版,才恍然大悟,找到问题的源头:别说动画新版辱透,漫画版走到最后,也一样辱透了。
回看漫画前几卷,其实相当不错。动画旧版的情节基本上只是复刻了漫画,甚至分镜、过场的Q版小场景,也延续或参考了漫画。可见漫画版之生动,使动画做起来应该不费劲(不是说不用心)。动画旧版的情节冲突感、角色之间的拉扯感恰到好处,然后戛然而止,实在是妙。加之画风优秀,配乐无敌,而且充分理解角色后新增了不少使人物形象进一步强化的幽默桥段(由希后援会的LOVE YUKI舞,温泉之旅红叶的《红叶之歌》,阿夹鲁莽又幼稚的种种动作),看后回味悠长。日后故事的走向,在这里就可以猜出个大概来。所以动画旧版才是最遗世独立的古老版本,取漫画版之精华,又幸好没赶上漫画版的糟粕,这是时机凑巧,更是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