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笑之大学

    喜剧片日本2004

    主演:役所广司  稻垣吾郎  高桥昌也  小松政夫  木村多江  加藤爱  八岛智人  

    导演:星护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笑之大学 剧照 NO.1笑之大学 剧照 NO.2笑之大学 剧照 NO.3笑之大学 剧照 NO.4笑之大学 剧照 NO.5笑之大学 剧照 NO.6笑之大学 剧照 NO.13笑之大学 剧照 NO.14笑之大学 剧照 NO.15笑之大学 剧照 NO.16笑之大学 剧照 NO.17笑之大学 剧照 NO.18笑之大学 剧照 NO.19笑之大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2:18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1940年秋的日本。政府在战时为了加强文化监管,在警察局设立了演剧检查科。刚从中国东北伪满洲国调来的审查官向坂(役所广司 饰)是个不苟言笑、不通情理的铁面判官,他掌握着演剧剧本的生杀大权。笑之大学剧团的喜剧作家椿一(稻垣吾郎 饰)带着他的剧本来到了向坂的调查室,一场喜剧剧本的搞笑升级拉锯战由此拉开了帷幕。故事发生在七天的时间里,每天向坂的恶意刁难都层层升级,一个个无理的要求向编剧椿一逐个抛出,椿一见招拆招努力应对的同时却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精彩喜剧剧本。连一向厌恶喜剧、希望喜剧从地球上消失的向坂都迷失了初衷,渐渐陶醉在椿一搞笑故事中。甚至帮助椿一修改剧本,使剧本的搞笑程度达到了又一个高峰。然而俩人的政治立场决定二人最终走向了对立,向坂向椿一使出了杀手锏,椿一是否能完成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呢......  本片在2005年的日本电影学院奖上获得了最佳编剧和最佳男演员的提名。

     长篇影评

     1 ) 戴着镣铐跳舞

    “不要为了祖国而死,要为了肉而死。”本来是带有搞笑意味,但在结尾在编剧瘦弱背影的衬托下充满了悲壮的味道。

    电影布景简洁,演员少而精,对光线的运用更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短短120分钟所表达的含义极深极广,无论是对军国主义的嘲讽,还是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对人性的探讨,都在一间小小的审查室通过喜剧编剧和审查官的一来一往中一层层地展现出来。电影语言的巧妙设计使得深奥的内涵具像化,让观众一点点看清军国主义和官僚体制给艺术是如何一步步套上不可理喻的枷锁,而艺术又是如何戴着镣铐跳舞。

    一个坚持自己的喜剧之道,天真又执着的编剧,一个体制内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官僚,立场上天然对立,最后却因为笑的艺术而在某个时间段产生了情感的共鸣。然而,也仅限于某个时间段,就像灰姑娘的南瓜车到了午夜12点就会变回原形,体制内的官僚再怎么喜爱编剧的才华,当编剧当面质疑体制的合理性,想用艺术来战胜体制时,官僚的愉快面孔瞬间消失了,换了一幅比之前严肃时更让让人恐惧的神情,“我就是这体制内的一部分,你攻击这体制,那作为这体制最底层的官吏的我该怎么办呢?”这一段电影的镜头和光线语言运用得出神入化,阳光逐渐从役所广司演绎的审查官上消失,审查官完全陷于黑暗之中,所有的光芒都在编剧身上。编剧那清澈闪亮的双眼充满了迷惑,他不明白这世界上有艺术和情感跨越不过去的鸿沟,那就是立场和利益。他知道怎么让人们笑,却不懂得人心的复杂和矛盾。

    这是一个孤独的编剧,他一个人在喜剧的道路上踽踽独行,对审查官提出各种无理要求都用笑的技巧和艺术去化解,既不放弃也不完全妥协,他选择了另外一条路-戴着镣铐跳舞,镣铐越多,跳得反而越来越好。他感动了他的敌人-审查官,却招致了旁边人的唾骂和殴打。对艺术的孜孜以求却换来了叛徒的称号,但最终只有审查官明白他的苦心,认可他的才华。难为知己难为敌,最后最理解你的人是你的敌人。真是天大的讽刺。

    站着死是不是比跪着生伟大,我无法评断,但是放弃总是比忍辱负重要容易得多,也看起来更有气节。即使没有审查官,编剧也一直在承受各方的压力,在可以的范围内尽力妥协,比如团长的下流段子和无聊的转垫子,为了剧团的氛围也不得不强行加入。(怀疑这段是三谷的心声啊)看似胆小的编剧却有着一颗对艺术无比坚定和赤诚的心。这种坚定的信念让他在小小的审查室里艺术和体制的无声的较量差点胜利,只差一点点。

    其实最终也是编剧胜利了,他成功唤醒了审查官笑的细胞,唤醒了他作为人的温情的一面,当结局阳光洒在役所广司的脸上时,他就已经不再是那个体制内一板一眼的官僚,见过那个会笑的世界,就再也回不去之前那个冷冰冰的以体制为名的牢笼。

    电影名字起得真好,笑的大学,笑真的是所大学,在开怀大笑间也学会了如何和人相处,如何生活。

    三谷真是个鬼才。

     2 ) 《笑之大学》8.5

    上帝用七天时间创世纪,所以椿一与向坂也要用七天时间创作一个绝世好剧本。

    用笔也好,用镜头也好,创作者们本就该有身为「上帝」的自矜自觉。哪怕这群意气风发的上帝们,一转身就要对着高高在上的审查部门百般跪舔。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笑之大学》起初很可能只是三谷幸喜这位日本顶级编剧的怨念集结,毕竟再如何技艺精湛的手艺人,面对甲方爸爸的百般刁难,再反复经历那种从「上帝」到「舔狗」一键换装的刺激体验,光是要够保持假笑,可能就已经用尽全力了。

    而三谷幸喜身为一个「大编剧」的专业素养正体现在,他并没有放任这种怨念的宣泄,没有把身为一个创作者的椿一置于一场孤立无援的尖锐对立,更没有投机取巧地使劲渲染那种「如果不是真的喜欢,谁又愿意当舔狗」的悲愤,恰恰相反,役所广司塑造的审查官向坂、大魔王、帝国走狗反而成了故事真正的关键人物,椿一的喜剧天赋以及创作热诚逐步融化了他心中的寒冰,他身上残存的人性从眼底一闪而逝的笑意逐渐蔓延到嘴角,并在他全情投入协助椿一创作剧本的过程中进一步扩大到每一个肢体动作。

    起初他谈起在伪满洲国担任审查官的经历,说这么多年不苟言笑难道有什么损失么?他不停地向椿一提出各自匪夷所思的要求,把一个西方爱情故事改成日本的民间传说,必须在小情小爱的喜剧里加入「一切为了祖国」宣誓,恋人们甚至不能接吻。

    可是每一次椿一无可奈何地接受以后,第二天竟总能拿出更好笑的剧本,在如此反复的七天里,椿一与向坂逐渐建立了微妙的友谊,从来厌恶喜剧,被认为没有任何笑的天赋的向坂甚至热情主动地参与到了剧本创作中,提出一个又一个连椿一都惊叹的奇思妙想。

    最终,当椿一完成剧本,并坦白自己已经被征召入伍,即将走上战场时,从来无条件拥护政府支持战争的向坂忍不住追出了象征威权专制的审查室,他来到那条阳光充盈的长廊,唇齿翕动的犹豫里,也许曾经他暴怒着认定为大逆不道的那句「为国捐躯还不如为肉捐躯(国与肉在日语是谐音)」的俏皮话又涌上心头,他郑重地向椿一提出了最后的要求:「请你一定要活着回来!请不要为国捐躯!」

    在这句话里,他终于回归了人性。

    所以唯有喜剧是万能的。

    美好的、丑恶的它都能描绘,逗你发笑不在话下,它甚至能让你笑中带泪乃至嚎啕大哭,它可以是颂歌,自然也能戏谑、调侃、批判,他甚至可以化作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嬉笑怒骂之间,就让统治者们寝食难安。

    那么希特勒和丘吉尔,到底谁做的寿司更好吃呢?

    20181109

     3 ) 喜剧的忧伤阅读笔记。

    啊对,因为没有合适的条目,这里标记的是改编的话剧剧本《喜剧的忧伤》。

    一、剧本梗概

    喜剧编剧为了通过剧本的审查来到审查官的办公室,审查官不断向他提出无理的修改要求,而在连日来不断的剧本修改之中,审查官的态度逐渐软化,两个合理创作出了一部引人发笑的剧本。

    二、幕场分析

    总体结构大纲

    第一幕主要讲:审查官对编剧的剧本感到不满,提出将人物和背景改为中国的要求。

    第二幕主要讲:编剧完成了修改工作,还加入了审查官的话语。审查官再次提出要求,让编剧删去接吻的情节,同时加上局长这一正面人物形象。

    第三幕主要讲:编剧又一次完成了修改工作,审查官仍想挑刺,但为了剧本的完整又决定保持原状。审查官在配合编剧演戏的过程中逐渐被感染,甚至说出“戏比天大”,决定将局长这一形象删去。

    第四幕主要讲:两人合力完整了剧本,编剧这时告知审查官,自己被征兵入伍了,而这部戏也不会再有机会上演了。审查官不再执着于家国大义,而是要求编剧活着回来。

    总体结构分析

    第一幕是故事的开端:交代了这出戏的核心设定,即改剧本。审查官和编剧之间初次建立对立关系,编剧要想办法通过审核,审查官要提出无理的修改要求。

    第二幕、第三幕是故事的发展:在剧本的不断修改中,由于这些意见的提出和编剧想方设法的弥缝,剧本真的越来越好笑了。除了这条故事线的发展,人物状态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审查官的态度逐渐软化,甚至愿意去配合编剧演戏,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也感受到了喜剧的魅力,开始不对剧本做无理的干预,认为“戏比天大!”

    第四幕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到了剧本完成的一天,审查官已经在内心里欣赏起编剧和他的工作来。编剧这时告知审查官,自己被征兵入伍了,而这部戏也不会再有机会上演了,而审查官抛开了自己作为国家机器的立场,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要求编剧好好活着,活到剧本能够上演的时候。

    第一幕

    您好,审查官先生,自我介绍一下,鄙人……

    审查官 不必了,编剧的名字我已经划掉了,为了避免公事私办。所以,今后,我们就以职务相称吧。

    明白了,我叫编剧。

    审查官 我呢?

    对不起,审查官先生。

    审查官 不对。

    长官?

    审查官 再想想?

    那……

    审查官 你是想叫我瞎子还是独眼龙啊?

    没有,我没这么想过。

    审查官 说实话。

    可您不是瞎子啊。

    审查官 那就是独眼龙了?

    没有,我真没这么想过。

    审查官 没关系,我之所以这么问你,就是想看看,你能否对我说实话。坐下。

    开场即建立起两人的形象,审查官此时的态度还是公事公办,甚至有些不客气的,而编剧则有些畏缩,两人之间有一定的对立。

    审查官 我可把丑话说在前头,我本来对当这个文化审查官就没很不满意,我凭什么要和你们这些人打交道啊?文化审查,文化需要审查吗?在我看来,应该禁止一切的娱乐活动!现在是什么时候?啊?前方的战士,在那儿抛头颅洒热血,你们带着大家在后方笑?我还可以告诉你,我刚从前线回来,知道我这个眼睛是怎么瞎的吗?

    再一次突出审查官的人物形象,对于喜剧本身是厌恶的,也为下文的百般刁难做了铺垫。

    审查官 你现在心里是不是在想,碰到一个不通情达理的审查官?

    没有,我没这么想过。

    审查官 这就好。你刚才说,这个点心是在哪家店买的?

    广场南边第二家。

    审查官 哦,你还挺会买。

    对不起,我带回去。

    审查官 实话跟你说,我是从来不吃豆沙这种东西的。可也怪,我家老太太吃起来确实没完没了。

    审查官先生,其实要叫我说,就是点点心,您就给老人家带回去呗?

    审查官 嗯?嗯。

    明白,明白。(递上点心)

    审查官 你现在心里是不是在想,他还是收了?

    没有,我没这么想过。

    审查官 脸上写着呢。

    您冤枉我了。

    审查官 说实话。

    就想了一点。我……我还是带回去吧我。

    审查官 放下。

    您看我还不如不买了我。

    审查官 放下。

    我带回……(送回点心)

    审查官 真倒霉,碰到一个不讲理的了。

    我真没这么想过。

    审查官 你要是这么想就对了,我就是个不讲理的人。

    依然是两人之间的矛盾,且局面完全由审查官主导。

    审查官 那个时候我还不是审查官。再说了,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故事被你们写完了吗,你现在弄个洋娘们在这儿谈情说爱,你什么意思?我问你,文运会的六不五要你们剧团传达了吗?

    传达了。

    审查官 第四条。

    不表现浪漫情调。

    审查官 第五条。

    要以本民族的立场创作。

    审查官 这还不明白吗?

    此时的审查官还是恪守纲领规则的形象。

    审查官 对不起,编剧先生,这个剧本不符合文运会的精神,这样的剧本,我不能通过。从你家阳台下来吧。

    您说哪儿有问题,我改啊。

    审查官 问题很简单,就两点。第一,把外国主人公变成中国人,把外国的故事背景变成中国的,只要你达到这两项要求,这个剧本,还有可能通过。

    前面是对这个剧本的大致呈现,可以看出其实没有多么好笑,而其真正的作用在于与后文不断修改完善的剧本形成对比,在逐渐的失控和由此产生的莫名的喜感中变得成熟;而审查官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修改意见,算是确定了之后几幕戏两人对手戏的一个模式,即剧本内容、提出意见、修改要求,而两人关系的变化,尤其是审查官的态度变化,也就在这几幕中这种模式的细微差别下呈现出来。

    第二幕

    审查官 熬夜了吧?

    凌晨打了个盹。

    审查官 辛苦啊。

    我习惯了。

    感同身受,叹息扼腕。

    审查官 有!我就是那个导演哪!你指桑骂槐,含沙射影,你以为我听不出来啊?你看,第三页,“德国,吃的着炸酱面吗?希特勒能做炸酱面吗?谁敢给希特勒做炸酱面哪?”你不过是把窝头换成了炸酱面,其他的话还不都是我的原话?!

    反正我是从这里开始笑的,也开始进入这个戏剧情境之中。后面的情节也类似于此,在审查官的意见之下这个剧本逐渐有了生命力和笑点,这也是打动审查官的一个原因所在,即亲自让一出好戏成形。

    我就是对您那句话我印象太深刻了,对不起审查官先生,我删了它!

    审查官 别删。

    不不一定要删。

    审查官 不能删。

    必须得删。

    审查官 不要,不要删,就这样!你想啊,这个炸酱面,噎得死他吗?改回窝头,改回窝头!

    明白,明白。

    审查官 这样才能体现导演意图啊。

    改好了。

    审查官 哎呀,你干活怎么这么糙啊,这儿还是炸酱面呢!

    其实我也觉着呀,这个窝头它一定比炸酱面噎人呀,我要是一个字不改照抄您原话不是怕您不高兴吗。改好了。

    审查官 嗯,不错。

    审查官开始注重戏剧本身了。

    第三幕

    审查官 唉,这么短的时间里,让你憋出这么个邪玩意儿,也不容易。你念念怎么改的?

    许山伯的词,“我为国而战,为国视死如归,为国战死沙场。”

    审查官 这样不很生硬吗?

    我知道,可我实在想不出别的来了我。

    审查官 这个戏如果这么改的话可就没意思了,这么生硬地加为国,我看还不如为锅呢。

    您喜欢为锅?

    审查官 我没说喜欢为锅,我是说两者比较起来,似乎为锅更合情合理。

    明白,马上改回来!

    审查官 哎,我没说我喜欢为锅。

    我知道我知道,马上改着呢!(趴回改剧本)您看,都改成为锅了。

    审查官 嗯,合情合理嘛!

    可我们就是没有为国呀。

    审查官 你怎么就不明白呢?这个……民以食为天吧,这老百姓也做饭哪,要拿锅做,国以民为本哪,这民就是国,国就是民哪,那么为锅就是为国,为国就是为锅啊!

    审查官开始为了喜剧本身,甚至忽略掉自己先前提出的,基于“正能量”的修改意见。

    审查官 哎?我倒是有个小想法,不行不行,我是外行。

    您说出来呀,也许会有帮助的。

    审查官 那我说了,你别在意。如果这个局长他是抓犯人上来的呢?比如说他抓小偷,然后路过这里,造成他们两个的分开?

    可以呀!

    审查官 我这可是随便说说。

    对喜剧的热情逐渐高涨。

    审查官 不好不好,这时候局长再自我介绍啦!删了删了。

    不能删,删了局长该不高兴了!

    审查官 什么他妈局长,戏比天大!!删!

    漂亮。

    前面的铺陈最终过渡到了这里一句“戏比天大”,审查官在创作热情的驱使之下无视无理的修改要求。

    审查官 对!换个好看点的男演员演,只要你这个剧本按照我的思路来改,我可以睁一眼闭一眼。

    审查官先生,我必须由衷地说,您是个天生的喜剧作家。

    审查官 嗯,是吗?

    是,我这就回去改,对您的帮助,万分感谢!

    审查官 还有呢!

    还有?

    审查官 明天,把你们的服装道具都给我拿来。万一,你们在里面走手脚呢?

    明白,明白。审查官先生,明天见!

    心态已然发生转变。

    第四幕

    审查官 等等,等等,等等!你得回来,你得活着回来,你不是会演戏嘛?我教你,到了战场上,敌方的枪一响,你趴在地上装死,或者干脆当逃兵,无论如何你得活着回来,这个剧本我给你留着,等你回来上演。

    您说这话合适吗?

    审查官 这是秘密!但是我必须要谢谢你,这几天,你让我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让我知道了笑还是件有意义的事情,你的剧本我看了很多遍,在家里,办公室,甚至在路上,我笑了笑得我腹肌都发达了,我对于你的热情对于你的才华对于你的顽强我打心里边佩服,我要看着戏上,我要看你写的书,我要看你编的戏,让我更愉快吧!所以,你必须活着回来。

    审查官与编剧的关系也发生了转变。

    明白了,您现在是以审查官的身份在跟我说话吗?

    审查官 这还重要吗?

    告诉我您叫什么吧。

    审查官 就叫我独眼龙吧。

    再次给出这种转变,与开头形成呼应。

    三、主要人物分析

    我觉得这部剧最打动我最让我感觉牛逼的地方就在于,它明着只是在讲一个剧本的修改过程,但真正的细腻的暗线,就是一个原本身为国家机器的人,如何被一个美的事物,被创作本身所打动,最终回归到一个人。

    审查官开场时是不报自己的名字的,只拿“编剧”称呼对方,让对方拿“审查官”称呼自己,姓名的缺失意味着身份的抽象化,个体被更大的事物代表,也即,国家的文艺审查机器审视国民的文艺创作。到了最后一幕,我们看到,审查官让编剧称自己为“独眼龙”。值得注意的是,他原先提到独眼的事情时,是有一个悲惨的前史的,也即被日本兵弄成了这副模样,他开场便对“独眼龙”这种绰号有着抵触情绪,甚至主动警告对方不许取这种绰号,而到了最后,他主动又把这个绰号搬了出来。这里有两点可以挖,一个是,“独眼龙”而非“审查官”,说明审查官不再将自己当作一个身份认同的象征,不再是官僚体系中的一部分,而是一个个体,他和编剧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再是开场时的冰冷隔阂,而是心意相通的朋友,或者说道友;二个是,审查官不再觉得这是什么心魔了,这是可以开玩笑的事情了,这种事情可以被自己当成好笑的事情了。

    所以除了回归个体这一主题,还有一个主题,就是戏比天大。整部剧到最后,就是为了说明一件事,即,什么是真正好笑的事情,审查官走到最后的一个人物弧光,除了从国家机器变成个体,就是,从不好笑变得好笑了。我们看到那个编剧和审查官合力攒出来的剧本,许多的笑点都来源于审查官的意见,或是为应对无理的要求而生改给改出来的别样的包袱,或是他主动提出的,应该如此的好笑的地方。在改剧本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审查官的一次能力的训练,剧本写完了,他也有了笑的能力,他对于喜剧的创作,有了自己“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不可撼动的准则。所以在改到兴头,情绪顶上来,他才会高呼,“什么他妈局长,戏比天大!

    局长,又是一个国家机器的象征。于是到了这里,我们提出的两个主题就能够串联起来,也即,一个国家机器的象征是如何为了喜剧对抗国家机器,重归个体的。就像结尾那句,“就算要死的话,也是为了锅,为了妈妈的锅,为了,妈妈锅里的肉!

    为锅,不是为国,其实就是,为小我,不是为大我。看到这里其实就在想会不会三谷幸喜老师的原作会更好,这里批判那种军国主义的意味会更浓,编剧入伍的那种酸涩感会更深。现在这样也还可以啦,但是毕竟是削弱了这层意味,显得就有点违和。我还蛮喜欢这种似乎有些不正确的内核的,就像我虽然不太喜欢赖声川老师的相声剧,但《千禧夜,我们说相声》里有一句我印象很深:大清国没有大我,只有很多很多个小我。

    最后还要说一句,三谷幸喜老师真是厉害啊,这应该是我第二部看完会有嫉妒感的剧本,第一个是《枕头人》。这么说起来,两者之间还是有不少共同之处的,也确实都是我想写出来的那类剧本。继续努力吧。

     4 ) 让处女座十分舒服的电影

    笑之大学 导演把画面、剧情、音乐完美结合,导演在两人对话的场景,根据剧情的需要把,光线明亮进行调节,在配上音乐节奏的恰当的融化,随剧情慢慢推向高潮,细节处理很到位让处女座会觉得很舒服, 开片就介绍了时代背景昭和15秋,然后就细节的刻画,镜头给到手颤抖的翻阅纸张 然后切换到观众的大笑,一静一动,让观众印象深刻,在加上对许可,不许可的刻章单独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机械式的动作加上检察官刻板的脸,以及背景音乐的融入,立刻让观众带入了情景,了解人物。 之后有个细节让我多有感触就是关于提到之前向坂睦男说自己在满洲里做思想工作,椿一说那肯定不容易,而向坂睦男说我觉得反倒这里不容易,为什么战场上还要比没有战争的国内容易呢,无奈的让我想起1940年东北沦陷中国麻木不仁,日本人残暴横行,只要你听我的就杀死,大部分人都已经没有思想说什么听什么,这个小的情节然后我很是心酸,虽然可能导演并未想那么多,但作为中国人不得不多想,椿一在听见他在满洲里回来的时候明显吃了一惊,第一他觉得战场回来的那种人肯定不好搞定这回麻烦了,第二觉得在战场上做思想工作的人,思想本身已经很麻木让人觉得很有些同情,也是因为在战场的洗礼产生了向坂睦男极端的性格。 还有大爷最后哪一敬礼那个产面让人影响深刻,为什么要敬礼呢,有人觉得当兵了,致意一下,一路走好之类的,可并不然因为大爷没在他说自己去当兵之后去敬礼而是在一个特别的时间点,椿一和向坂睦男对话之后深深的敬上一礼,因为他们的对话打破了当军人的固有思想,拿为锅捐躯调侃国家,老大爷很惊讶,当作为一个老兵 他知道活着最重要,但真有人敢说出来,他可能对这份勇气的肯定。 整个电影有两条非常精彩的主线一条是话剧剧本上的,剧本最开始粗制滥造的模仿,然后到生硬的讽刺,后来硬加的情节和台词来搞笑,到后来合乎情理的安排自然而的台词,在到最后加上地方的特色,和语音的修饰,成为没有搞笑台词的喜剧,而另外一条线就是向坂睦男的内心改变,从最开始的刻板严肃思想单一,到后来的思想解放敢于去笑,被禁锢的思想彻底被解放。 很精彩的电影细节处理完美,画面音乐配合十分到位很棒的电影

     5 ) 生在一个好时代

    “如果你不走出去,你会以为这就是全世界。”
    我最近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我去年给一个电影微博账号打工的时候。我在微博拿着微薄的工资,周围是好几十斤重的电影资料,双眼盯着发白的电脑屏幕,那满是打开的搜索窗口,就像在大海里面捞针一样,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所谓的电影经典的台词,虚构的、张冠李戴的、偏激的、莫名其妙的、郭敬明式的、烂大街的……我觉得我几乎看完了所有的台词,从一开始的游刃有余到后期的词尽人亡,我像经历了一场浓缩的江郎的人生。我每天找完固定工作量的电影资料之后,入睡时带着的是明天何去何从的不安。
    而我的顶头上司,经常打电话质疑,问我为何状态差到这般地步,找出来的电影台词、榜单如此乏味单调,一整个word文件里面找不到任何一句台词可用。我默默地点开那个微博,里面转发最多的,都是故作忧伤的郭氏台词,冠着一部跟这台词毫不相干的电影名字,比如《廊桥遗梦》。我看到我被采用的微博在周围像小人物一样卑微地反射着它们的光芒,悲伤顺流逆流都成河。
    在我确定我已经挤不出一滴有用的水之后,我辞职了。

    是谁说的“乱世出英雄”?在这么一个混乱的时代,在一个被称为第八艺术的电影界,有太多东西不能讲。我曾问老板说,广什么电的能讲吗?他说不能。擦边球能打吗?他说不能。在西科塞斯生日那天,我介绍了一下他的生平,介绍了一下他被中国列入“不受中国欢迎的十位人物”之中,顺带表达了一句我们还是很爱他,结果遭到万人唾弃。

    我看到《笑的大学》里向板对椿一的百般刁难之后,不禁产生一种同病相怜的失落感。昭和十五年,从前线回来的不苟言笑的向板,意外地得到了他所不喜欢的工作——审查喜剧剧本,而处处受限的编剧椿一,因递交了一本从头到尾充满了问题的剧本,开始了两人之间的拉锯战。
    影片开头的长镜慢镜搭配得妙趣横生,慢镜中一堆在剧场里面大笑的观众,与之相交接的是警视厅里面,一脸严肃的向板在一本又一本的剧本中,无情地盖下鲜红的“不许可”,在略带荒诞意义的音乐贯穿下,两个场景多次交换,速度逐渐加快,被毙的剧本被不停换下,背后是一把朝廷的夺命剪刀手。这是我今年看过最好的一个开头。

    影片所经历的时间一共是七天,那正好是上帝制造世界所用的时间。在七天里,向板不停地向椿一提出匪夷所思的要求,比如把整个西方的背景改在日本;在一个爱情故事里加入“为了我的祖国”三次,并且去掉所有的接吻场景。这些要求在向板眼里再自然不过,这是一个战争的时代,爱国是被鼓励的,人们是要随时准备为祖国献身的,真正的欢笑是不被允许的,一切都要审核,唱歌只能唱红歌……是的,这么熟悉的年代,那是一个战争的年代。
    在七天的压迫当中,向板和椿一逐渐建立了一种微妙的友谊。椿一自是不愿放弃机会,而向板也始终没有对椿一的剧本判下死刑,“你明天再来吧。”向板一直这么说。

    就是因为遇到了这么一个人,椿一让我好生羡慕,向板是椿一所要抗争那个权力的最底层官吏,像横扫街头小贩的XX们,但与之不同,向板具备做人的基本条件,良心。他能够理解上层的指示,也在不断地想要贴近编剧们的困境,他虽给了一个又一个刻薄的条件,而在这种限制之下,却也帮组椿一将剧本越改越好。这就是编剧界的乱世和两个英雄。

    我们需要的是什么?一个能够慧眼识才、能够放宽界限、能够知道一个真正贪官比一个揭露贪官的电影更能危害政权的英雄,而不是一堆掩耳盗铃坐在空调房里,面无表情地剪去无权无势的导演的精美桥段,只因它觉得里面一句台词有影射的可能性的审查官。

    我们还需要一个敢于斗争、能够在七天里面,在艺术和压迫之中,将剧本在各种可能性之下改得精致得体、不犯上也不欺下的英雄,而不是一个无视观众智商、对批评声音置若罔闻、对上头百依百顺、对艺术置之不顾的创作者。

    这是一个好时代,可惜我们并没有遇到一个好人。
    围城外面的人不一定想进来,但是围城里面的人真心地想要出去。
    我没有去过围城外面的世界,我很想念它。

     6 ) 看戏也是一种志愿服务?

    上海志愿者说:“你快速体验了很多别人的人生,你自己人生的格局就会变得更大一些”

    新闻晨报 2021-08-24

    每次跟初识的朋友谈起自己身为一名上海志愿者的工作内容时,王轶婷总能收获到大大的惊奇与羡慕:什么?你的工作,居然是看戏?这也能算是一种志愿服务吗?

    没错。

    作为黄浦区文化市场内容巡查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员,从2020年9月起,王轶婷以每月两三部剧的工作频率,已经“志愿”看了30余场演出,并为每部剧写下了详实、生动的“演出市场巡查记录表”。

    在这些表格当中,她记下了某部大型话剧报审剧本上没有的方言粗口,记下了某部外籍导演执导的话剧大屏幕上闪现的可能存疑的“吃人的照片”,记下了走出剧场之后演职人员通道被粉丝拥堵可能存在的风险……

    这些记录,都为黄浦区文旅局进行演出市场监管、规范营业性演出秩序、确保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助力。

    而对王轶婷来说,观剧是一举两得的幸事:既做了志愿服务工作,又是个人的兴趣爱好。

    “做了志愿者之后,因为要‘交作业’,我觉得自己对观剧的想法丰富和深入了很多。

    在剧场坐两三个小时,这个事情的后劲很足,就是你快速地体验了很多别人的人生,然后,你自己人生的格局会变得更大一些,甚至会突破之前你自己给自己设定的边界。”

    根据上海志愿者网的公开数据,截至2020年12月底,在该网站实名注册的志愿者已经超过512万,占上海常住人口比例的21%强。全市志愿者组织2.6万多个,累计发布的志愿者服务项目36万多个。

    上海城市管理的“绣花针”精神,同样也体现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服务项目当中。除了广大市民常见的疫情防控、文明交通、地铁志愿者等之外,还有维权、便民、敬老、助残等等相关志愿者队伍。

    黄浦区文化市场内容巡查志愿者服务队,就是其中之一。

    黄浦区是上海剧场最为密集的区县。尤其是2018年11月演艺大世界获命名以来,更成为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核心示范区。目前,仅在演艺大世界范围内运营的剧场就有25个,演艺新空间40个,构成全国规模最大、密度最高的剧场群。在疫情来临之前,黄浦区内全年的商业演出数量多达27000余场。

    如此多场次的演出,在给市民和观众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也考验着黄浦区文旅局的监管水平。据介绍,区内剧场曾先后出现过音乐剧上演未经报批内容、脱口秀演出现场95%的内容未经报批等严重违反我国《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的现象。这些,显然都与净化、繁荣演出市场背道而驰。

    为了对演出内容和秩序进行有效监管,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从2017年起,黄浦区文旅局通过上海志愿者网,招募、建立了一支协助文化市场内容巡查的志愿者队伍。迄今为止,这个巡查队已有28名志愿者,32岁的中学思政教师王轶婷是其中之一。

    因为工作性质比较特殊,巡查队的每个志愿者都要经过政治觉悟、文化水准、责任意识、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的严格考核和培训,并且签署保密协议。2020年疫情之后,志愿者们还要负责观察和记录剧场在防疫安全工作方面的做法,尤其是各种不足之处。

    王轶婷说,志愿者巡查队的出现本身,就是很“上海特色”的,因为前提是得要有这么多的演出,以及这么多对演出感兴趣的观众。

    “可能只有在上海这种演出市场做得特别大的城市,才会有我们这类志愿者。所以往小里说,这份工作丰富了我们每个志愿者的生活;往大里说,我们也是为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尽了一点点力量。”

    提前预习、查找资料,每次志愿工作都像一场“考试”

    经过四年多的实践,志愿者巡查队已经形成非常清晰、高效的工作流程:

    每周一二,工作专员会将本周需要监管的剧目和演出时间与志愿者点对点确认,然后快递门票,并将演出报批剧本、视频以及其他相关内容打包发给志愿者;

    志愿者观剧当晚,必须完成“演出市场巡查记录表”中的“现场剧照”(不少于三张)、“剧情内容”“现场与剧本吻合情况”“现场安全情况”的填写;

    如果演出现场发生内容、消防、防疫方面的严重偏差,则需第一时间直接电话反馈给工作专员,志愿者反映的问题,由工作专员做出最终判断,并实行“当晚处理机制”,确保第二天正常演出;

    此外,还需在48小时内,上交被称为“小作文”的观后感。

    王轶婷7月份的剧目之一,是话剧《白鹿原》。7月16日接到任务,7月20日的演出,留给她熟悉剧本的时间不足四天。因为之前没看过小说,她只能先通过同名电视剧剪辑,迅速了解剧中角色关系和他们各自的性格、说话的语气。随后在看剧本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是否存在《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中“不得出现的情形”,并在觉得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地方做好标记。

    像《白鹿原》这样台词密集的话剧,志愿者们显然不可能记下所有重要台词。王轶婷笑言自己观看演出时的状态是“偷偷摸摸”的:将手机亮度调到最低,再用帽子或围巾遮挡光线以免打扰周围的观众;演出进行到之前标记的存疑部分,或者现场出现存疑的台词、举动时,要迅速划到剧本的相关页,查看是否与剧本表述一致。“整个看戏的过程就像考试一样,我没有办法轻松,生怕漏记哪些内容。”

    做志愿者将近一年,王轶婷最难的一场“考试”,是克里斯蒂安·陆帕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狂人日记》。在看剧本时,王轶婷就发现,这部剧不只是解读鲁迅的一部作品,其中还能发现《孔乙己》《阿Q正传》《药》《故乡》等其他作品的元素,甚至涵盖了鲁迅现实的母子、兄弟、夫妻关系,等等。“当时我就急了,因为我的知识储备根本无法去匹配这部剧。”

    为了做到自己心目中的“匹配”,王轶婷在短短几天内读了不同学者解读鲁迅的文章,并参加了《狂人日记》的主创见面会。虽然疫情原因导演陆帕无法到场,但主演们提到,导演试图在剧中构建一个“鲁迅宇宙”,即通过“狂人”身上所糅合的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等鲁迅笔下角色的复杂性,探讨超越时空的人类困境。“鲁迅宇宙”的说法,成为王轶婷理解这部剧的切入口。

    有备注、有图表,“观后感”被写成“小论文”

    在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时,“原创性”是黄浦区文旅局工作专员特别强调的一点。哪怕是“剧情内容”,也希望志愿者们不要到网上搜资料,而是以自己主观的视角写出来。

    工作专员表示:“因为这些剧目本身就是给普通观众而不是专业人士看的,志愿者作为普通观众的观感和思考,对我们工作的开展也很重要。”

    有意思的是,在摒弃了想象中必须得“中规中矩”的文风之后,志愿者们的才华和主动性也被激发了出来。黄浦区文旅局工作专员特别提到,自己对王轶婷的观后感印象深刻,“她是真的把每篇观后感都当成小论文来写,而且写的不只是剧情本身,还包含相关的历史背景、学术流派、社会现象、个人思考。”

    比如在话剧《白鹿原》的观后感中,她提到“集体的稳定与共生”“个体的破坏与新生”之间的冲突。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礼治’‘封建宗法制’看作是贬义词,如果用客观、历史的眼光来看,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农村的基层结构。

    但是,这种‘集体的稳定与共生’是以牺牲个体利益甚至生命为代价的,白鹿原的新生代对原有的稳定共生关系发起了破坏。”

    在话剧《戏台》的观后感中,王轶婷从剧里谈到剧外,分析了资本市场对文艺创作的影响。这篇观后感有多处“备注”,引文来自新闻报道、豆瓣网友、《乱世靡音》(秋原)《贾行家·文化参考》《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回忆录》等等。

    而在《狂人日记》的观后感中,王轶婷归纳了该剧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鲁迅宇宙”“幻灯事件”“铁屋子理论”“屋外人理论”等,甚至给出了清晰的图示。“屋外的视角”来自历史学者朱维铮,而陆帕导演正是这样一个屋外人,“一位世界级导演基于西方文化背景、寻求中外共通之处、并重新解构了《狂人日记》,这给了我们从屋外看中国的新角度”。

    这些厚重的观后感,已经远远超过了黄浦区文旅局对志愿者的工作要求,而变成了她的自我要求。

    “如果不做志愿者,我可能不会有动力‘强迫’自己做持续的内容输出。现在每看一部好剧,就想要找一个好角度去谈谈它,把自己一段时间的思考进行梳理。”

    黄浦区文旅局的专业反馈,也是王轶婷的动力之一。好几次刚刚走出剧场,她就收到工作专员的电话,询问剧中某些段落是如何处理的。在看完《狂人日记》后,王轶婷提到剧中大屏幕用了一张“吃人”的图,听完她的描述,这位工作专员告诉她:那是西班牙画家弗朗西斯科·戈雅《农神吞噬其子》。

    “苦并快乐着”,观剧让你快速体验到了别人的人生

    通读剧本、观剧、写观后感,整个过程对王轶婷来说,是“苦并快乐着”。很多人都问过王轶婷:都提前看到剧本了,再看戏的时候,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吗?王轶婷回答:有的,那是不一样的快乐。“通过反复阅读剧本,你能够在观演前厘清主创的创作思路和立意。这有点像拿着标准答案返回去做题,你对题目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更重要的是,因为想要做好志愿工作,王轶婷进行了大量的戏剧专业学习。

    “观剧的过程,一方面是你去接收剧目的内容;另一方面,你也要拿出自己的知识储备、人生阅历、思想观念等等,来跟它相互对应。”

    这种“可对应”、“可打通”的快乐,是外人很难体会到的,但对当事人来说,绝对是一种隐秘而自在的美好体验。在自费去看话剧《浪潮》时,王轶婷发现剧中有这样一幕,鲁迅先生作为左联的朋友和支持者,在跟柔石聊天时,身边出现了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多个角色的声音。

    “那个瞬间,我忽然就想到了陆帕导演的《狂人日记》,这不就是另外一种‘鲁迅宇宙’的呈现吗?!这种‘打通’的感觉,真的是太快乐了!如果我没有为了看懂《狂人日记》去做大量的功课,这种快乐我可能就体会不到。”

    这种“打通”,还被王轶婷直接用到了日常教学之中。今年3月份,王轶婷以志愿者身份看了音乐剧《近乎正常》。这是一个家庭故事,在儿子因病去世之后,母亲因为内疚患上双向情感障碍,连两年后出生的女儿都无法亲近,夫妻之间的裂痕也越来越大。剧中值得讨论的点也很多——

    “正常”和“不正常”是截然对立的吗?

    医生手册说持续超过四个月的悲伤情绪是病理性的需要药物治疗,那丧子的持续悲伤就是“不正常”的吗?

    “正常”或者“近乎正常”,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标准吗?

    当时王轶婷正在上关于情感和情绪管理的课,她向学生们介绍了这部剧,并在课堂上做了讨论。

    “借由这部剧,我了解世界上有这样一种病症的存在,提醒自己要对‘正常’‘标准’保持某种警醒,然后又把这些思考很自然地融入到了我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戏剧带给我的‘后劲’是非常强大的。”

    观剧、旅游,这些都拓宽了一个女孩生活的边界

    事实上,做志愿者、乐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正是观剧给王轶婷带来的“后劲”之一。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女孩,王轶婷一直强调自己“普通”的一面。“从小就普普通通地长大,也没有接受过艺术方面的培养,也没有什么主见,就很正常地读书、工作。”

    但一位大学同学的经历,无意中开启了王轶婷的另一面。这个女生一个人背着包,跑到西班牙待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就想她到一个语言不通的环境里面,能够生活很长时间,为什么我就不能出去走一走?我要一辈子待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吗?我能不能跳出习以为常的生活,去试试其他的生活?”

    就在这时,王轶婷在公众号上看到苏州一个香道班的招生信息,于是就跑了过去。那趟说走就走的旅程,给王轶婷“普通”的人生按下某个“不同”的按钮。此后,她的每个暑假,基本都在一个人的旅行中度过。

    “走得多了就会发现,我之前那么在意的父母对我的评论,亲朋好友的看法,在那么大的大山之下,在那么宏伟的建筑之下,在上千年的雕像的注视之下,这些都不再是问题了。有些我以前认为很重要的东西,都被我给扔掉了。”

    而观剧的起点,则源于一次失败的相亲。那位相亲对象毫不客气地对王轶婷说“你这个人有点无趣”,然后请她看了孟京辉的《两只狗的生活意见》,无意中为她打开了另一扇天窗。几年之后的王轶婷依然庆幸于对方虽然不够委婉但眼光不错,“两只狗”确实是一个戏剧小白的最佳入门剧目。“如果他推荐了一部很烂的剧,可能我也不是现在爱看戏的我了。所以现在有人请我推荐剧目,我都会很认真对待。”

    疫情之后,因为无法外出旅游,王轶婷今年上半年自费看的剧目也已经超过了六十部。7月份放暑假,她还跟着音乐剧《赵氏孤儿》巡演展开上海周边游,两个月里把这部剧刷了十六遍,“ 我觉得这是近年来最好、最有诚意的中文原创音乐剧”。

    在王轶婷的观剧体验中,“后劲”最大的一部,当属2016年在上海大剧院看的《北京法源寺》。王轶婷说,这部剧改变了她对于传统历史书写的简单认知,打破了她个人认知的某种边界、局限。

    “就是你原来可以这样看待历史、看待人生和命运的;你可以这么狂妄,这么不受约束的——其实原本可能就没有谁要约束你,都是你自己约束了自己。

    我觉得这就是看剧的好处:你快速地体验了很多别人的人生,然后,你自己人生的格局会变得更大一些,你的眼光会更广阔一些。这种后劲非常感性,但是它真的很有力量。”

    晨报记者 孙立梅

     短评

    人物大部分时间并不成为视线的来源,取而代之的是审查室中桌椅微仰的POV,一直占据视觉中心的,对称的桌椅成为威权体制的象征,和数次出现的警署大楼相同。每次审查官离开座位,都是从职位身份的角色中挣脱的时刻,最为明显的是“警察抓小偷”一段,以桌面为中心的旋转镜头。实际上在第六日,作家的胜利就已经达成,临时形成的戏剧空间将桌椅挤压至边缘,第一个真正的“视线”也在之后出现,直视镜头成为战斗的宣言。还挺讽刺的是,日本战时严苛的审查制度好歹还会提供一个“原因”,这种迂回的战斗方式对我们的黑箱可是没有用的。

    9分钟前
  • 鲸鱼马戏团
  • 力荐
  • 是高度话剧的,也是高度电影的。片名就取得很精彩,笑也是一门学问。军国主义不能剥夺笑的权利,喜剧作家的战斗方式是让作品更有趣。尽管是封闭空间、小格局,但节奏的拿捏、镜头的剪接都近乎完美,唯一的不足是情绪过于饱满。役所广司真是个亦庄亦谐的好演员,真正出色的作品能融化审查官心底的坚冰。

    13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 三谷幸喜对“改剧本”这件事的怨念或说体会是有多深啊?我还以为在《广播时间》里已经把这个梗玩到极致了呢!说实在单单“笑”这件事,也是有头脑门槛的。一个对官僚话语的迂回隐晦生而钝感的编剧,一个对笑点和搞笑套路get艰难的审查官,能从对立走向融合…这种事好像永远不会发生在天朝。

    17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 为了让你笑,我可以粉身碎骨!(椿一太了不起了!!!!)

    20分钟前
  • miootree
  • 力荐
  • 拿去广电同仁共勉

    2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 剧情生硬夸张无聊 中国的审查制度和这部电影的好坏有个毛关系

    24分钟前
  • 无知的小青蛙
  • 较差
  • 1.用喜剧方式来控诉军国主义,这一次是高级的;2.笑点基本get不到,我偶尔几次在役所广司的脸上发现笑点,仅此而已。

    2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 什么为了国家啊!为了肉才是正途!

    31分钟前
  • 燃え寸前*
  • 力荐
  • 谁借几颗星给我用啊喂!5颗根本就不够啊喂!混蛋!

    36分钟前
  • 星崎 妙
  • 力荐
  • 这部基本从头到尾都在密室里拍的电影险些能把人看哭 无论是剧本 拍摄 演员的表演 任何一个角度看都很完美 要死也是为了肉才不是国家!这句极具讽刺意味的台词所包含的思想太深刻了 人民在国家机器的运作之下永远显得卑微 战争扼杀的岂止是人民的笑容

    39分钟前
  • 阿泽
  • 力荐
  • 不想当演员的编剧不是好审查员。丘吉尔和希特勒包的寿司哪个好吃?哈哈。为“国”捐躯变成为“肉”捐躯改得真好。 能坐下来谈是好的开始,喜剧也是破冰的好方式,《让子弹飞》即是明证。

    41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 三谷幸喜上次把我看困了, 這次把我看哭了. 雖然是改編電影, 但僅利用了電影優於舞台劇的固有條件, 並未有過多華麗的手法和多餘的寓意來剝奪劇本本身的絕妙. 不得不相信, 最優秀的戲劇往往來自最平凡, 瑣碎, 無聊, 讓人不耐煩的生活中, 生活本身即是藝術, 戲劇. --- 要死也是爲了鍋而死!!!

    43分钟前
  • 阿Q
  • 力荐
  • 什么叫小成本?这才叫小成本!什么叫牛逼片?这才叫牛逼片!

    44分钟前
  • 库索
  • 力荐
  • 看完这部电影我算明白了,国产电影编剧一栏应该填上 广电总局。

    49分钟前
  • Nobervem
  • 力荐
  • 太牛逼这个电影,剧本和表演都是一流的。

    52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 这么棒的剧本做底子,怎么拍都不会坏掉。役所广司贡献了神级别的演出。作为一个编剧专业的学生,结尾几乎让我落下泪来。

    54分钟前
  • 小猪大侠
  • 力荐
  • 北影节第二十场。单场景设置的喜剧电影还真是大胆…虽然不像魔幻时刻那样全场大爆笑,但前面漫才一样的日式笑料也很轻松有趣。缺点是最后冗长的二十分钟,给一个简洁又意味深长的镜头结束电影不好吗?并不想看这么富有教育意义的大篇幅煽情…

    56分钟前
  • 一文
  • 还行
  • 之前以为是一个大学群戏喜剧片,结果只是二人转。夹杂太多社会、历史、政治话题,即便讨论的是喜剧的忧伤,都还是变得更说教无趣了。

    60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 一间清净的审查室,两个男人日复一日地深化特殊时代背景下的黑色幽默。性格与观念就在智力的隐性较量中悄悄地改变了。。。。坚持自己特有的战斗方式,让人生成为一所“笑的大学”吧!!再在最后的最后,流着泪完美地谢幕。配乐和片尾很赞。

    1小时前
  • jun.
  • 推荐
  • 败了的输了的总会反思,给出一些关于人性的东西。赢了的胜了的,却总是遮遮掩掩,腾云驾雾。结果前者会揭示荒谬,后者则欲盖弥彰。

    1小时前
  • 枯川满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