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青岛比爱情好看
去青岛的时候,是春夏之交。很得瑟地穿着裙子去,结果被海风一吹,彻底风中凌乱了。于是那个时候我的脑海里一直回荡着一首王菲的被我改了歌词的歌:大风吹,大风吹,青岛真的很美。
那个时候的青岛还不太适合下海。所以我们就一直沿着长长的海滨路走。海水拍打岩石,发出好听的声音。阳光照在海面,荡漾着银色的波浪。远处的远处,看不到尽头。海风吹过,头发飞舞。这便是我与海的初见。
没有那么浓烈的爱,却有种拉紧了距离的喜爱。
后来,我们去了八大关。应该也是《恋之风景》里拍摄的场景。那高低起伏的道路、路的两侧好看的别墅、探出围墙的开得努力又随意的花,是一种彻底远离熟悉的感觉。尤其是在一棵落着花瓣雨的树下,我跟小冰说,你看你看,这多么像日本动画的场景啊。
这样的场景,如果没有了爱情,多么浪费啊。
所以爱情来了。
刮着大风的海边,只有小烈和孩子们穿着棉袄在玩耍,曼儿边用手压着被风吹乱的头发边问小烈路,远处,是不被打扰但兀自荡漾的大海。这场景真美好。
曼儿来找死去的男友画里的一个场景。那么温柔和轻声细语的她,做这件事时,却显得有些偏执。
可是,找着找着,她把过去的爱情丢了。却对小烈产生了无法言说的好感。小烈兴高采烈地告诉曼儿找到了。曼儿说,你就那么想找到吗?
其实,寻找的过程远比结果重要多了,不是吗?因为找到的结果是不属于自己的。无论这结果是一件事还是一个人。可是寻找的过程却是一件极度私人的事情,完全属于自己。还有那些属于过去的记忆,连时间都拿不走。这太激动人心了。
就像小烈在夜晚学各种动物的叫声给曼儿听,和曼儿一个人戴一只手套。在冬天的暖阳里和曼儿比赛,自行车从高处俯冲而下,车上盛着两个人的笑脸。
从曼儿感觉到对小烈的好感开始,过去的感情应该就是休止符了吧。
这就是恋爱里的风景吧。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往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记得有一次,我看一个电影哭了。跟小璐说,我被感动了,但是我还有更高层次的感动,我被自己还能被一部电影感动这样的事实感动了。小璐说,这就是米兰·昆德拉笔下的媚俗。我说,俗就俗,怎么了?我就爱自己还能感动的状态。但是我显然没有被《恋之风景》感动。为了从哪个方面来说都不吃亏,我就在心里安慰自己,嗯,我脱离低级趣味了,远离了作家笔下的俗气。
爱情这回事,太私人,也太独特。
每一份爱情的出生、成长、扭曲、死亡基本上都不太可能跟别人一样。不过,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最初,你的、我的、他的、她的爱情看起来都是那么好看,也那么千姿百态百花齐放,最后却汇集到了同一个出口:分开。这也叫他妈的殊途同归吧。
但有时候会觉得,如果我们按照结局来生活,也就基本上不需要生活了。比如,我们知道爱情最后总要离场,那我们就永远不要触碰了吗?我们知道终点都是死亡,我们就不要努力活得丰盛了吗?我们知道最后生活总会侵蚀了好感,我们就不要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心动了吗?
都不是的。这太功利了。功利可是比媚俗可怕许多的事。
记得有人说,爱情是支撑女人的理想,这里说的是爱情,而不是某个具体的对象。女人可以不相信她的对象,却不能不相信爱情本身。如果一个女人丧失了这个理想,那么她基本上可以算是死亡了。
大概就是这样的吧。理想这回事可是跟生活截然不同的,那么我们就算是拥有生活之外的东西了,这多酷啊。
好吧,我相信细水长流不是永恒的唯一方式。
应该是这样:海岸上总有一种旅途比终点浪漫,白云下总有一些美丽比岁月长。
2 ) la saison de vent
陈可辛曾经说过,他不会再导爱情电影了。因为到了一定的年纪,开始对浪漫的爱情乏力,这些事情还是交由年轻的导演来做比较好。
恋之风景,青岛。
若是更早以前,也许我会很想一个人,追寻着电影的轨迹,去青岛,最好是在秋冬季,当然最好是要找到那块登瀛梨雪。
而事实上,无数次的经验证明:一个人旅行,都只是被迫与内心的自己相互叩问而已。
永远是两个人比一个人好,一群人比一个人好。
然而终究,并非世事都能得尝所愿,那些美好的东西,幸福的东西,不再寂寞的东西,也终有一天会失去。
女孩子失去了自己的爱人,似乎可以做出一切自虐和自我封闭的事情,譬如说情绪性地要自杀,譬如说非功能性的嗅觉失调,譬如说每天抄写爱人的日记,譬如说来到他生活过的地方,譬如说会突然陷入不可抑制的悲伤,譬如说执意要找到那个画中的地方...
我好像也曾经到某个城市的时候专门去某人就读的大学,最终也只觉那大学好大像迷宫一样走不出来,口渴疲乏想要赶紧逃出来。
也许是因为不够爱吧。
只是再爱又能如何呢?无论怎样,已经失去的就是失去了,眼下的幸福,一个对你好的男人,即便他不是你的最爱,他是活生生的你可以触摸到的依靠和温暖;即便他不是你的一见钟情,他可以给你学布谷鸟学夜莺;即便他不如你的逝去有才华,他也可以帮你画满一整墙的东瀛梨雪;即便你们没有这么多的过去,你们好好地活着,好好地在一起,不是可以创造更多的故事吗?
我喜欢曼儿干净甜美的脸孔,我更喜欢表姐的人生态度。
那个最喜欢的洋娃娃,找不到了就找不到了,即便是忘记了它又如何?即便是又爱上买的新娃娃又如何?
再多的日记,终有一天也会抄完。
再多的思念,终有一天也会耗尽。
再想找到的登瀛梨雪,终有一天会不想去找。
而那时,就该是嗅觉恢复正常了。
这片子,有我喜欢的日影的调调,看了一下,果然有nkk的参与,连那个片尾的法语歌曲《la saison de vent》,都是日本人做出来的。
《la saison de vent》,(风之季节),尽管用了这个名字做题目,也最终觉得还是《the floating landscape》这个名字更妙:幸福与不幸,开心与伤心,就若同移动的风景,只是人生某个阶段,终究会过去,只是或长或短而已。
3 ) 白色阳光
白色的阳光忽略过一个人苍白的脸,停留在一只指甲永远都不再生长的手上。这只手正被另一个人的手静静抚摸,被企图用口红装点上本应该有的血色,然而有泪滴下,洇开陌生的红。
白色的阳光在冬日里用缓慢的语调形容着青岛。城市似乎处处是山,山上布满有红色屋顶和半圆形拱门的石头建筑。从环山水泥公路上下,可以看见掉光了叶子的树,和树后面的海。冬天里它们都是那么空旷辽远,伤心人见了,不由想,这座城市真的就是载着他的过去和她的记忆,那样一种浮浮沉沉的风景啊……
白色的阳光点燃了一个邮差眼中深藏的忧郁,松开一个老人垂死的手,抹平白纸上一笔一划的《金刚经》,描绘一条窄巷一些孤独的背影,让一个女人包扎起刚刚割开的手腕。它们见证一场突如其来的崩溃,铺陈一段阴阳相隔的往事,照亮一个人心灵深处不忍又不能不弃的忘却。
希望死去的记忆,就像白色的阳光。
那寻寻觅觅的登瀛梨雪,却似乎是重重叠叠的白色阳光所化。
4 ) 给青岛的情书
恋之风景-2003
这个名字,在当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礼,听到了若干次,可惜只拿了个最佳摄影。
因此,一直想要看看,林嘉欣在里面演得怎样,这部电影说的是什么。
男朋友死了,留下一本日记,一幅画画着他最后的日子里脑海里念念不忘却不知是哪里的景象。
林嘉欣带着一份思念,一本日记,来到青岛寻找这幅画的现场。
这样的简单主题,就像日本电影一样,就是抱着获奖的希望拍的——你总不能期望这电影票房大卖吧?
在青岛这样一个美丽又简单的地方,不期然遭遇了一份新的雾水情缘,于是心情越发矛盾。
是继续沉溺在痛苦的记忆之中,还是忘掉悲伤重新生活。
有几个点,林嘉欣演得特别差,那些脸部的特写充分展现了她不足够的演技,例如吃面的一场戏,几次欲哭欲泣,那场戏应该是NG太多次情绪多次反复,都不知道怎样演了。
然而又有那么几个镜头,特别的让人感动——坐在床边割脉,看着血流到手心、滴到地上,突然醒悟过来,赶紧用布扎着手腕,然后跪在地上,把血迹全部抹掉;最后在树底,把男友的骨灰埋了。
看得出,导演黎妙雪想要表达很多事情。
老青岛的浑然天成的美,老婆婆和老伯伯的感情,片中的每一个配角都出演得有理有据,把导演的意图清楚传达了。
不过,整部电影纠结我的地方,依然在于遗忘。
越是寻找,林嘉欣越是害怕,因为她发现自己的寻找其实是一种遗忘;她更怕的是,当自己找到这个地方,便是“一切该结束了”。
你明白吗?当你心爱的人离开了,循着他的足迹,你竟发现了一个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人,原来自己不够了解他。然而,这些了解都已经太迟,于是你又碰上了另外一个人。
“恋之风景”在登瀛,那梨花树到了春天漫山遍野地盛放,既是结束,又是开始。
最后,或许导演最恋的,其实就是登瀛这个地方吧。
小时候看过的地方,到死的时候即便忘记了地点,景象还是萦绕。
而在这个地方,每天又可以有那么多美丽的事情开始和发生。
说到底,这是导演拍给青岛的一封情书。
5 ) 最后是几米的动画?
画面挺美的,开头差点以为是在韩国拍的,青岛可以去一下。故事说白了,就是男人死了,女人去他故乡找回忆,然后又跟另外一个男人好上了……文艺片的范儿,螺旋形的楼梯很有调调,只是这剧情这台词,真是无病呻吟啊。除了风景,结尾的动画算是另一亮点。
120103晚1306
6 ) 爱上一个人只需要一个转身的时间
曾经被林嘉欣那楚楚动人的脸所吸引,跟着她在电影里痛失男友的悲伤而泪流。青岛,一个静静的城市,不高的房屋,遍地的梨花。恰与这个故事相得益彰。
为了寻找旧爱的记忆来到青岛,眼里慢慢浮现另一个人的影子,当知道自己的痴情已经转换到了另一个人身上时,她慌了,她不明白一直深受男友的自己为何这么快就有另外一个人走入心里。
爱上一个人只需要一个转身的时间
爱上一个人只需要一瞬间
再深的爱恋留在记忆里,封闭起来,每每想起仍会怜惜。
新的爱人,谢谢你容许我的心里还有别人的影子。
爱上新的人不等于忘记旧人。
我这三星仅仅是因为我对刘烨的喜欢。还有片尾几米的漫画。
很温柔的调调。刘烨垂下来的额发多么青涩美好,那时候还没有戾气。挚爱的是,我的青岛。
好不容易 走你走过的楼梯 玩你玩过的游戏 做你没做完的事
我来到你的城市,走你走过的路,呼你呼过的空气,玩你玩过的游戏,最后却渐渐忘了你.
淡淡的影片,什么都是淡淡的。对刘烨却是另眼相看,他那老实木讷但又无限真诚的样子,打动了我。几米的漫画,美到心坎里,动人心魄。气人的是那个苏瑾,没有演技也罢了,装什么大舌头香港腔!青岛人哪里有那么讲话的?
我曾去过青岛只为找寻那片美丽的--恋之风景.
寻找失去爱人的过往和后来林嘉欣的《百日告别》形成互文。重新遇见你,重新了解你,但这一次我不能再爱上你。教我如何放得低,曾经沧雪缘是梨。
忘不了林嘉欣
画面不错,就是有点说不出来的不对劲。。音乐很好听,记得那个时候林嘉欣刚刚离婚复出,好看
曼儿远赴青岛寻找死去的男友笔下挥之不去的风景,那风景困扰着他,也慢慢转移到曼儿的脑海,随着这个谜底的揭开,追寻的过程变得毫无意义,德森眷恋的,兴许只是梦幻的童年,于是影片的重心,转移到了曼儿与邮递员小烈触发的新的恋情。
最最熟悉的青岛老城。结尾的出租车太硬伤了,还能再假一点吗。
如果不是林嘉欣,如果不是几米,如果不是林夕,如果不是青岛……
没有不死的爱情,只有不死的心。
记不清楚是哪年在cctv6看到了一树樱花的场景就停下来看完了整个片子
28/10/2003 5:50pm UA Shatin
说不上来, 合拍片总是给我这种没味道的感觉,电影名字取得不错
不太容易看下去,孤零零的主角在青岛的背景板执著着绝症、自杀、暖男的文艺的戏码。爱情片的概念有了,但是角色蜻蜓点水地漂浮在情节上。两位演员在消耗他们以往作品建铸的可爱和美丽。看到刘烨苏瑾默认蓝宇班底,导致把黄觉认成胡军。回头想想发现合拍起初是文艺片,谋求一种主流之外的变化,以及异地故乡的情怀作祟,完全不是后来商业利益可见之后的蜂拥而至。今天标记的两部合拍都和青岛有关,也不知道是不是当地早就有影都的野心。差不多十年前也是因为在一部电影看到中山路殖民建筑风格的麦当劳,所以专门去了一趟青岛,拿着地图在蜿蜒起伏的街道找不到老舍故居,拦下一个邮递员问,他也不知道,后来找到发现,老舍故居像是废弃一样,想来也没人给那里写信。同行的朋友说,这地方也太适合巷战了,就埋伏在老舍故居,敌军抓邮递员都问不出来。
居然没标记过。我还是在电影院看的,天哪,03年我哪有钱去电影院的,印象里最早的文艺启蒙啊尼玛。怎么就一点不记得和谁怎么去的哪家电影院呢?
2003.12.6-7/2009.10.4
影片一般般,但这篇影评真是好:http://www.allmov.com/movie/11194/review,11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