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纪录片令我蛮惊讶的。印象中这幅神秘出现的画被阿联酋买走了。当时心想,4亿美金建阿布扎比卢浮宫,4.5亿美金买镇馆之宝,对于富得流油又天马行空的中东土豪也说的过去,甚至打算等有机会去看看阿布扎比卢浮宫。
后来疫情让旅行的想法都搁置了,渐渐忘记了这幅画。直到看这个纪录片之前,我都以为它已经在阿布扎比展出了。但事实是现在大家不知道这幅画在哪里。片中基于一位调查记者的报告,猜测这幅画实际的买者是现任沙特实际领导人王储萨勒曼,正藏于王储的游艇里。
17年《救世主》拍出天价的时候,我正好在纽约中城。离佳士得也就一两条街的距离,经常路过,看见外面张贴的宣传,现代艺术众星拱月般地簇拥着一幅大师画(Old Master)。内部是黑漆漆的空间,没有感觉到画的深邃,甚至有些不太舒服。
不知怎么的整个事件给我种不真实感。当时没有多想,归因于纽约金钱气息过于浓烈,艺术品在新神面前丧失了魅力。现在想来,这些技巧都是为拍卖造的噱头:很聪明地不与其他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画放在一起比较,而是用现代艺术来衬托,再制造名人从黑暗中出场的震惊效果。
纪录片从三个部分讲述了这幅《救世主》的故事,其来历却仍旧模糊。
第一部分是文化与艺术圈层。05年两名艺术商人以1175美元的价格,从新奥尔良的一次拍卖会上买到了这幅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带给纽约修复师黛安娜·莫德斯蒂尼(Dianne Dwyer Modestini)进行修复。修复的过程中,逐渐认可这幅画是达芬奇《救世主》原作。
11年,伦敦国家美术院策展人卢克·赛森(Luke Syson)在邀请了5名欧洲达芬奇专家来鉴赏这幅画,但是大家并未给到一致的答案。然而随后赛森将这幅当时莫德斯蒂尼修的《救世主》纳入了国家美术院的展览,并且标注作者为“达芬奇”。
这在艺术界引发了不小的质疑。一是国家美术院并未确认画作真实性,二是画作因保存状态差,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现代修复的。部分艺术界人士质疑,这幅画与其说是达芬奇画的,不如说是莫德斯蒂尼画的。
大众并不知道这背后的故事,也大概率不知道达芬奇的画作有多么稀少。目前全球网上伟德入口的达芬奇画作成品也就十五幅左右。艺术商人随即开始售卖这幅《救世主》,希望能够卖给世界知名的博物馆和美术馆,预期估价2亿美金左右。但是各大美术馆并没有那么多钱,也对画作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到这个时候,《救世主》这幅画的争议总体还在艺术圈。按照正常发展规律,这几位艺术商人恐怕要联系更多的达芬奇专家为这幅画站台,将画作给到卢浮宫这种达芬奇权威第三方鉴定,说不定再努力个十年二十年,业界会逐渐趋向一个共识。显然商人并没有这种耐心。
于是故事发展到了第二个圈层,顶级富人和寡头圈。这幅画也从文化和艺术问题,转向经济和金融物品。
布维尔(Yves Bouvier),瑞士的自由港商人和艺术掮客,正在为俄罗斯寡头德米特里·雷波诺列夫(Dmitry Rybolovlev)搜寻买入欧洲名家画作,且要求是顶尖精品。在苏富比的协助下,布维尔以7500万美元左右的价格购入了《救世主》,虽然价格不及之前艺术商人的预期,但毕竟绕过了向大博物馆美术馆鉴定的漫长流程。
布维尔隔天又用1.25亿美金的价格卖将这幅画卖给了雷博诺列夫,两天净赚4550万美元差价。看到这里我笑了,一面是觉得寡头为何如此人傻钱多,一面是觉得这人胆子太大了居然去讹俄罗斯寡头。当时雷博诺列夫已经从布维尔处买了不少画作,建立了一个颇有规模的收藏。布维尔也从中连骗带诈赚了10亿美金左右,并且投资成为了世界最大的自由港港主。
自由港在诺兰的新片《信条》中出现过,就是那个炸飞机的桥段,也是时间逆转的场所之一。自由港指的是机场等转运中心的仓库,储藏其内的货物原则上还在流通中,可以不交关税、无需海关人员检查。布维尔利用这个优势,改建自由港并储藏大量艺术品。此时艺术品便是携移动易于藏匿的金融资产。
雷波诺列夫得知布维尔中饱私囊的行为后,对后者进行了包括诉讼在内的长期报复行为。具体按下不表。雷波诺列夫将其艺术藏品打包给佳士得拍卖。除了《救世主》这幅画颇富争议,其余藏品均为珍品。佳士得自然不敢怠慢这个能带来巨大中介费的客户,精心策划了一场市场营销活动。在拍卖前,将《救世主》送到世界各地展览,并言之凿凿地表示这是达芬奇的真迹。回到纽约拍卖时,这幅画已经成为了流行文化符号。
以4亿美金价格,5000万美金佣金拍卖成交后,《救世主》成为世界第一拍卖高价的名画。比第二名毕加索的《阿尔及尔的女人》(1.79亿)高出一倍仍多。单凭这个价格,《救世主》就已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真假讨论范畴。
接下来则进入了国际政治的圈层。其实纪录片到这里已经没有了采访对象,接下来的情况以猜测为主,稍不小心容易落入阴谋论。纪录片也很克制,相关西方政治家仅仅指名道姓了马克龙(笑)。
拍卖后一段时间,人们对买主十分好奇。很快揭晓买主是沙特文化部拜德王子(Badr bin Abdullah)。不过沙特王子有五千人,拜德王子哪里来的4.5亿美金买一幅画?据说佳士得在拍卖前要求买家汇款最高意向价格的10%作为保证金,拜德王子通过中间人直接汇款了1亿美金。所以不断有猜测这位王子是沙特现任实际领导人萨勒曼的中间人。
之前我以为是阿联酋买了这幅画,要放在阿布扎比卢浮宫,借用佳士得的宣传语,“男版蒙娜丽莎”镇馆,也圆的过去,阿联酋算是非常世俗化的中东国家。但是沙特王储买这幅画,就有点诡异了。因为沙特是很严格的宗教国家,伊斯兰教严禁偶像崇拜,买一幅基督教的耶稣画像,与其教义格格不入。作为实际领导人的萨勒曼不可能承认这一行为。
纪录片援引了一位巴黎政治学院的国际政治教授,说萨勒曼可能在《救世主》中看到了自己的形象。颇有点喜感,怀疑导演是在黑巴政。即便带着个人情感因素(我认为不太可能),沙特王储购买这幅画,也是一种政治行为。
阿布扎比卢浮宫开馆后,《救世主》并未出现。19年卢浮宫举办达芬奇500周年纪念展,最为隆重的达芬奇展,传言会展出《救世主》。如果被卢浮宫鉴定检查过并展出,那这幅画的真实性也就毋庸置疑了。结果是,到了展出当天,卢浮宫集结了11幅达芬奇的真迹,却只有一幅《救世主》的仿作。
据说《救世主》的主人要求将其和《蒙娜丽莎》并列位置展览。只要卢浮宫这么做,相当于板上钉钉地承认这幅画的真实性、艺术地位和无价之宝的价值。当时沙特和法国签订了数十亿美金的文化合作合同,更别提其他方面(石油)和法国的合作。
关于未展出的理由,卢浮宫表示是画作主人不肯借出。不过当时参观者曾在该展览的商店里买到卢浮宫出版的相关画册,里面有对《救世主》的详细科学扫描、鉴定和分析,说卢浮宫认为这一幅画是达芬奇的真迹。记者打电话问卢浮宫发言人时,发言人却言语模糊地表示因为没有展出《救世主》,这本书的内容也不能外泄。当记者继续追问时,发言人说,这你要去问总统了。
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确切的消息这幅《救世主》在哪里。似乎它又陷入了一团黑色的迷雾之中。
整个故事中,大家似乎对这幅画的艺术价值并不感兴趣。它已经成了一个金钱和权力的符号。实际上,《救世主》这幅画从艺术水准上来说,和达芬奇的画相差比较大。
作为一个重度完美主义加拖延症患者,达芬奇几乎不可能找这样一块开裂的木头做底。画作人物缺乏达芬奇特有的柔和光晕,右手食指略微翻转不符合人体,下巴极不自然,很难令我相信这是达芬奇的手笔。当然很多人也诟病这些是莫德斯蒂尼修复的问题。
然而如今,《救世主》画作的真假已经不是它最大的意义了。这无比真实地提醒我,我们处于怎样一个可悲的后真相时代。所有相关的人都希望在这幅世界最贵的画中分到一杯羹,无论是金钱、权力还是名气。因此所有人都是这个故事的同谋。
正如纪录片所说,权力从不中立。(Power is never neutral)
Fin.
纪录片讲述了“救世主”的发现和出售背后的非凡故事。
纪录片《失踪的莱昂纳多》如此引人入胜,你可以想象同名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这部电视剧。或者你可以这么做,但事实上他已经在演自己了——在一部主角包括沙特王室、俄罗斯寡头、牛津大学、埃马纽埃尔·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国际金融家、调查记者、一群疯狂的艺术史学家、骑着独轮车的日内瓦商人、联邦调查局(FBI)、中央情报局(CIA)、列奥纳多·达·芬奇(可能)和耶稣基督的电影中,他只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小配角。
后者是“救世主”(Salvator Mundi)的主题,这是一份宗教研究报告,据称由达·芬奇(Leonardo)制作,并于2005年被偶然发现,被认为是一份未经证实的残骸。12年后,迪卡普里奥出现在佳士得的一个营销现场——简直就是艺术品本身——全神贯注地凝视着这幅很快成为历史上最昂贵的画作(4.503亿美元,包括费用)。
这幅画本身的弧线不仅体现在它的价格标签上,还体现在它的传播方式上。2005年,一件价值1100美元的古玩在距离新奥尔良旧货店一步之遥的拍卖会上被发现,被装在垃圾箱里穿过曼哈顿。当然是新奥尔良,这个地点似乎是从机场惊悚片的页面上拉出来的。速度飞快,不可能的事很快就说了出来——大师宣布他已经完成了这幅画的大部分。
从一开始就有反对者。在伦敦,国家美术馆称之为达·芬奇。艺术界的信徒和怀疑论者都在争论。职业摔跤爱好者,请欣赏。
这一切只是第一幕。这材料是一份礼物。它仍然需要背景和节奏。一项特殊的技能还在于重新呈现已经成为新闻的故事。在这两方面,我们在这里看到的这部由丹麦电影制作人安德烈亚斯·科福德执导的电影都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选角是其中的一个秘密——这是一项让有话可说的人获得新生的老规矩。冷静的观察者发出尖锐的希腊合唱。而且,考虑到利害关系,镜头中出现的主要参与者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多。把面试的机会拿出来就是妙招了。
但这部电影也是结构的胜利。巧合的是,我是在重看《唐人街》(Chinatown)后的几天晚上看到这部电影的,《唐人街》被誉为编剧的黄金标准。两者的相似之处是惊人的。在这两部电影中,一开始都是一种侦探故事,随着每一次揭露,故事的情节都变得阴暗起来,并发生了变化。我们从艺术领域进入了极端财富的隔壁领域。俄罗斯亿万富翁收藏家德米特里·雷博洛夫列夫(Dmitry Rybolovlev)与瑞士中间商伊夫·布维耶(Yves Bouvier)之间的纠葛不仅是一个成熟的次要情节;这也凸显了全球金融的黑暗。
你开始看《失踪的莱昂纳多》,希望了解达芬奇是否真的画了《救世主》。最终,其他问题占据了上风——自由港的灰色地带之谜;艺术如何、为什么以及对谁产生价值的永恒问题。未知变成了不可知。在这个故事中,所有的利益都是既得利益,而最受尊敬的权威至多只能是临场发挥。
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权力,即使金钱也只是权力的代表。戏剧又一次来自于记录——一场轰动一时的拍卖,最奇怪的转折。如果《失踪的莱昂纳多》是虚构的,那么在提到它现在的主人——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之前,就会有一个剧透警告(至少人们是这么认为的)。在画前对迪卡普里奥的敬畏只是一种表演。现在,如果没有沙特王室的私人邀请,没有人能衡量他们对此的真实反应。
算了吧,杰克,这是唐人街。
如今我们来到卢浮宫在蒙娜丽莎前驻足,看到很多不同种族的人的后脑勺,成为了一种文化事件,成为了和别人交谈的社交资本。
《救世主(Salvator Mundi)》最初从一家无人问津的拍卖行寻得,开始纷纷猜测这幅画是达芬奇遗失的真迹,随后价值也跟着水涨船高。从2005年到2017这12年间,这幅画$1,100 变成 $ 4.5亿天价。目前,这幅画依旧是所有艺术品拍卖中最贵的一幅,第二名高更的画也就才3亿美元,可想而知其贵的程度。
这部记录片保留了真实的特性之外,由于故事本身非常有争议性,所以也为故事蒙上了悬疑色彩,就像在看悬疑推理烧脑片,看起来比普通的纪录片更有趣、精彩。“艺术行业是除了毒品、卖淫之外监管最空白的行业”,所以揭示艺术圈的内幕足以满足大家的猎奇心。可怕的是,当你进入了这个体系,就意味着你开始接受这些游戏规则。
故事采访了很多人,包括National Gallery馆长,媒体人Jerry Saltz, The Art Newspaper、The Artforum的艺术记者,艺术经纪人/中介,藏家/富翁,等等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正反方即认为是真迹的或赝品的都有,印证了纪录片的客观性。
当艺术完完全全地沦为商品之后,艺术行业如何炒作一幅画?艺术与商业这两者的关系一直为艺术圈津津乐道,相互合作又相互勾连。炒作一幅画需要哪些人呢?代表名誉的美术馆馆长,拍卖行的助力,打出被称为男版《Mona Lisa》的噱头,修复专家为这幅画做背书.....这些人团结一致,促成了这场21世纪、史无前例的艺术大事件,背后牵扯金字塔顶层与全球最具权势的艺术机构的“阴暗面”。
三段论中每一段都层层递进,节奏感掌握的很好。第一段关注这幅画《救世主》本身的起源,以及大家如何鉴定、修复这幅画;第二段讲述伴随艺术的权力金钱斗争,俄罗斯寡头和艺术中介之间斗志斗勇,中间商如何左右摇摆,凭借差价就赚了4500w,土豪买画不是放在日内瓦的港口 -- 一个专门保存高价艺术品的保险库,想到了电影《信条》中的情节;第三段是各国之间政治的权力角逐。在俄罗斯寡头1.1亿美元购得之后,经过了拍卖行佳士得一番操作(全世界巡展,最常见的炒作手段之一)之后,最终上拍就拍了4.5亿,传说是中东沙特王子购入,就像是年轻人一个美好的幻象,截至如今再也没有展出过。
尽管至今仍有不少人质疑它出自达芬奇之手的真实性,但毋庸置疑,这是现存拍卖中最贵的画作。所有人的讨论/质疑,意味着它已经取得了成功。艺术行业交易的不透明程度让艺术变成洗钱的工具,黑钱合法化这样的一个套路,我们在面前看到的只是4.5亿这个数字,而数字会让我们麻木,背后是贪婪的人性和欲望。人的本质是贪婪。这样,艺术炒作现象永不停止。
整部纪录片围绕达芬奇的画作《救世主》真伪鉴别以及最终失踪在世人的视线的故事而展开。当这幅画在美国奥尔良的艺术圈被发现时,引起了艺术圈的轰动,除这幅《救世主》外达芬奇现存的画作仅15幅(纪录片中描述),如果你说时隔百年你又找到一幅达芬奇的作品,在艺术圈里面不亚于“我昨晚看到宇宙飞船在我家草坪上降落”的天方夜谭。
这幅画被发现后由于破损严重,修复师戴安娜*莫德蒂(音译)尼首先擦除覆盖上面的油墨然后进行一丝不苟的修复之路。纪录片中修复师自述中发现这幅画有达芬奇“悔改”的痕迹,并发现该幅画唇部上方的画法与《蒙拉丽莎》极为相似,修复师越来越坚信这是达芬奇的真迹。经过达芬奇画作顶尖学者的研究,大家心照不宣的认为这就是真迹,并且在2008年作品被送往美国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览,这一举动也引发了艺术圈的质疑,有人认为这幅画并非真迹,理由是这幅画的手势以及唇部有修改,这幅画的头发部分过于整齐等等。质疑者将其与达芬奇众多绘画手法及习惯进行对比。当这幅画面真假还未得到绝对的辨认时这幅画很快流入金融圈,如果说艺术圈里面讨论的是艺术品自身价值的问题,那么金融圈讨论的是这幅画与金钱的对等关系。达芬奇的追随者一直都在临摹他的作品,更有以达芬奇的手法临摹他的作品,其中追随者中不乏自己的学生。如果这幅画是达芬奇追随者的追随者,它只值1100美元,如果是他的学生那么价值就会有指数倍增长,如果画作出自大师本人之手,那就不是指数倍而是指数的指数倍增长。这部纪录片我认为最高潮的地方是这幅画几经辗转在克里斯蒂拍卖行以4亿5千万美元的金额被拍卖时,纪录片导演将当时的拍卖画面放给被采访者看的表情。这些采访者都是当时发现这幅画的博物馆人,艺术历史家,收藏家等,我特别注意到第一次给予这幅画生命的修复师戴安纳*莫德蒂尼看到画被拍卖时的表情,她全程皱眉,拍卖时间很短仅仅20分钟,却打破了艺术品拍卖的最高金额纪录。因为整幅画的85%时修复师的手笔,这一修复也引起众多知情乃至不知情人士的质疑,如果修复师看到自己拼尽全力修复的作品最后的结局是成为金钱角逐的工具,她会不会后悔修复这幅画,纪录片最后她曾说:“我最后悔的是就是没有把这幅画交给博物馆。”对这幅画的买家大家纷纷猜测,最终传言是沙特阿拉伯即将上任的萨尔曼王子将其买下,这幅画被买下的那一刻这幅画的真假已经不再重要,即使经过多年后买主发现这幅画不是达芬奇的真迹,这四亿五千万美元也足以让这幅画成为永恒的艺术品,他买这幅画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树立自己的艺术形象,卢浮宫曾为达芬奇艺术展向买主借这幅画时,买主的态度就可以说明一切,这也是导致这幅画最终没能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原因。
即便纪录片的最后,修复师通过卢浮宫曾印发的关于这幅画介绍的册子,发现卢浮宫曾经用最先进的技术鉴定过这幅画,并判断这幅画为真迹,但很快这些册子被销毁,卢浮宫方面也表示自己没有成功借到过这幅画。
为什么鉴定后却不公布,因为所谓的权威和机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纯粹和干净,如果说艺术是有中立的,那么权力是没有中立的。这幅画被买下那一刻就不仅仅是艺术问题了,更是国家政治问题。失踪的不仅仅是这幅画,还是这幅画创作和修复的初衷。
很少在电影院看纪录片,但这个题材真的很感兴趣所以就去看了。(果然冷门,周六晚上这一场也才坐了8个人)
非常神奇的是,这幅画我居然有幸看过真迹。那是2008年的冬天,伦敦国家美术馆的达芬奇大展,这幅画压轴。那时候挺傻的我完全没有意识到那也是这幅画第一次公开以达芬奇之名出现在公众面前。我只记得手画得极美,配上那个水晶球,有一种特别悲天悯人的气氛。
之后就是从新闻里知道这幅画天价卖给了中东王子。以及前年预计会租给卢浮宫参加达芬奇500年纪念展但最终没有成行。
这个纪录片从三个角度来谈论它:艺术世界、商业世界和权力世界。
艺术世界其实很单纯。它被买下,被修复、被发现、被讨论、被展出、被质疑。
商业世界,它的价格从1500美元到4.5亿美元,怎样层层转手,逐步加价。脱离艺术价值成为金融产品。
而谈到权力世界(或是全球层面),则是关于司法层面对于利用艺术品拍卖洗钱、通过艺术品建立文化体系,利用艺术品施加政治影响。
一幅油画,戏剧性地被定义为达芬奇不为人知的作品,其商业价值如同脱轨的宇宙飞船一样飞奔,但它本来作为艺术品的公众价值则因为被私藏而无法实现。这大概是作为艺术品本身的最大悲哀。
整部纪录片围绕达芬奇的画作《救世主》真伪鉴别以及最终失踪在世人的视线的故事而展开。当这幅画在美国奥尔良的艺术圈被发现时,引起了艺术圈的轰动,除这幅《救世主》外达芬奇现存的画作仅15幅(纪录片中描述),如果你说时隔百年你又找到一幅达芬奇的作品,在艺术圈里面不亚于“我昨晚看到宇宙飞船在我家草坪上降落”的天方夜谭。
这幅画被发现后由于破损严重,修复师戴安娜*莫德蒂(音译)尼首先擦除覆盖上面的油墨然后进行一丝不苟的修复之路。纪录片中修复师自述中发现这幅画有达芬奇“悔改”的痕迹,并发现该幅画唇部上方的画法与《蒙拉丽莎》极为相似,修复师越来越坚信这是达芬奇的真迹。经过达芬奇画作顶尖学者的研究,大家心照不宣的认为这就是真迹,并且在2008年作品被送往美国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览,这一举动也引发了艺术圈的质疑,有人认为这幅画并非真迹,理由是这幅画的手势以及唇部有修改,这幅画的头发部分过于整齐等等。质疑者将其与达芬奇众多绘画手法及习惯进行对比。当这幅画面真假还未得到绝对的辨认时这幅画很快流入金融圈,如果说艺术圈里面讨论的是艺术品自身价值的问题,那么金融圈讨论的是这幅画与金钱的对等关系。达芬奇的追随者一直都在临摹他的作品,更有以达芬奇的手法临摹他的作品,其中追随者中不乏自己的学生。如果这幅画是达芬奇追随者的追随者,它只值1100美元,如果是他的学生那么价值就会有指数倍增长,如果画作出自大师本人之手,那就不是指数倍而是指数的指数倍增长。这部纪录片我认为最高潮的地方是这幅画几经辗转在克里斯蒂拍卖行以4亿5千万美元的金额被拍卖时,纪录片导演将当时的拍卖画面放给被采访者看的表情。这些采访者都是当时发现这幅画的博物馆人,艺术历史家,收藏家等,我特别注意到第一次给予这幅画生命的修复师戴安纳*莫德蒂尼看到画被拍卖时的表情,她全程皱眉,拍卖时间很短仅仅20分钟,却打破了艺术品拍卖的最高金额纪录。因为整幅画的85%时修复师的手笔,这一修复也引起众多知情乃至不知情人士的质疑,如果修复师看到自己拼尽全力修复的作品最后的结局是成为金钱角逐的工具,她会不会后悔修复这幅画,纪录片最后她曾说:“我最后悔的是就是没有把这幅画交给博物馆。”对这幅画的买家大家纷纷猜测,最终传言是沙特阿拉伯即将上任的萨尔曼王子将其买下,这幅画被买下的那一刻这幅画的真假已经不再重要,即使经过多年后买主发现这幅画不是达芬奇的真迹,这四亿五千万美元也足以让这幅画成为永恒的艺术品,他买这幅画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树立自己的艺术形象,卢浮宫曾为达芬奇艺术展向买主借这幅画时,买主的态度就可以说明一切,这也是导致这幅画最终没能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原因。
即便纪录片的最后,修复师通过卢浮宫曾印发的关于这幅画介绍的册子,发现卢浮宫曾经用最先进的技术鉴定过这幅画,并判断这幅画为真迹,但很快这些册子被销毁,卢浮宫方面也表示自己没有成功借到过这幅画。
为什么鉴定后却不公布,因为所谓的权威和机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纯粹和干净,如果说艺术是有中立的,那么权力是没有中立的。这幅画被买下那一刻就不仅仅是艺术问题了,更是国家政治问题。失踪的不仅仅是这幅画,还是这幅画创作和修复的初衷。
结构很清晰的纪录片,从艺术到金钱再到国际格局,不仅是一场盛大狂欢,更是一场规则被严格制定的游戏,确实有一定的传奇性,到最后,画作的真伪已然变得不再重要,而艺术终于还是成为了政治和权力的棋子。不管是不是达芬奇的真迹,如果他在天之灵看到这幕的话,恐怕自己都会无奈地笑出声吧。
执着的艺术家和富可敌国的寡头王子权谋家,都在攀爬,有些人爬的是艺术的雪岭,有些人爬的是天国的绳梯。
哎 所以到底是真是假 有人愿打就有人愿挨
对于我这种门外汉来说,每看一部好的纪录片都像参与了一堂优质的课程,一件物品,一个人,一件事,能听到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不同立场的分析。虽说也只呈现了冰山一角可是非常引人入胜。有时我觉得科幻片看完后似乎往往都能回到很相似的普世价值上面去,而很多纪录片却能因为事态留白而让人产生更加无限的遐想。这部影片的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画作和艺术,金钱和交易,政治和操控。不得不赞叹各行各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实在是太紧密了!也惊叹于生财之道的多样性和传奇性。记得老高讲世界上最贵的东西时也提到了这幅救世主,本片又进一步唤起了人们对“价值”的定义和思考。由于看问题角度和每个人动机不同,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理,而各方利益的碰撞、法律的约束、画作的价值都互相牵制。本片色调光线配乐和小故事之间的衔接都非常舒服恰当,也不乏小幽默
在对于完全没有背景知识的观众(我)来说。这片完全是悬疑片的节奏,非常entertaining。
整个故事都非常曲折离奇,反正真真假假的
只能说Dianne Dwyer Modestini把这幅画修复得太成功了
三段式结构很好,追溯真伪的艺术史实为创造今日神话,神话的当代艺术就是金融资本-跨国权力(艺术市场远比毒品军火sex更不受控制更隐秘),从自由港(洗钱渡口/《信条》)-国际金融链中炒作出来的可能的真迹/赝品,经由裱糊匠(修复师)到拍卖行,再钩沉出博物馆(卢浮宫)背后的东西地缘博弈,作为意识形态装置(《偷龙转凤》)的达芬奇,也是一部当代君主论。(明代苏州片的赝品市场之匠心远胜纽约,裱糊匠的手艺和手腕上下串联的雅贿、生产机制与权力博弈...想不起来关于严嵩收清明上河图的研究,好像是南京艺术学院的)
Eye-opening! 起承转合特别好。This is what we call a good documentary. 8/21二刷,Dinanne老太太也来了,解释了几个疑点:1.画板质量是因为当时战乱 2.五年是因为只在日落时分修复 3.手指弯曲她表示不知道什么意思。最后线下老太太说,这是一桩悲剧。可叹可叹
三段式,第一段还在讨论画作真伪问题。第二段上升到俄罗斯富豪洗钱,艺术品中介的贪婪。第三段就变成了政治权力之间的缠斗。所谓的「艺术」都是要被世人认可的,而一旦认可就与知识、金钱、权力密不可分。「艺术」这个词的背后其实是权力。
好看,切入点好,从一幅画里看到很多东西。艺术家只会专注于画的本色,商家就会专注于画的价值(可以因利润而随便判断真伪,也可以为了税收而购入一幅画),而政治家就单纯的以画(艺术)来使国家发展进步。而我们可以不断听到采访者的提问,使得我们注意到相机存在,让我产生了一种这是“这是电影,不是真实声心”的感觉,从而对影片(不单指本片,还包含所以关于《救世主》的报道)产生质疑。
艺术,钱,权,政治,这个格局越开越大,最终收在感情上也是没有想到。
五星纪录片
Jerry Saltz过于真实aswl
很有意思的纪录片,第一段还在关注艺术本身,第二段就是金钱的斗争,俄罗斯土豪还蛮有意思的,买来的画不是用来欣赏,而是藏在保险库里万一出事带上飞机逃难的,让我知道原来日内瓦的港口还有这种专门保存高价艺术品的保险库,第三段就是各国之间政治权力的角逐,沙特王子真的有钱,4.5亿买来的画依然藏起来,最后Dianne老太太也说,可惜了这么一幅画,艺术品应该放在博物馆里让大家来检视,而不是成为金钱权力下的牺牲品。
4亿美元+5000万佣金。9.5分。
真的是很优秀的investigative documentary,由艺术作品讲起,然后揭露了现在由富人们占领的疯狂到不可理喻的艺术品市场。这个假的达芬奇作品本来就很匪夷所思,修复的阿姨也许有点理想主义但是也想卖个好价钱抽成,艺术馆馆长撒谎是想为展览博关注,俄罗斯寡头买画只是为了虚荣心集邮,沙特王子是为了包装腐朽统治和与西方谈判增加价码罢了,而不明真相的普罗大众凑了热闹。这最后其实是个悲剧,艺术品不在博物馆里滋润大众,而变成了资本逐利的筹码。
不纯粹让整件事异常的无聊
我本以为这个纪录片会非常枯燥,毕竟这些艺术画作我是一点也不感兴趣。没想到这片出奇的好看。把这些艺术圈底裤都扒光了,现在世界上这些所谓的什么画家大师,什么珍贵名画。都是资本家炒作出来的,几年前王健林上《鲁豫大咖一日游》时毫不避讳的说接下来要包装炒作几个画家。影片结构非常清晰,分为三段叙事,第一段讲艺术,讲《救世主》这幅画的前世今生,怎么来的,怎么炒作的,到底是真是假。第二段话锋一转,讲金钱。讲述这幅画的第一任俄罗斯买家和这幅画的作用。说白了,这幅画的真正价值,那些富豪根本不在乎,艺术?老子只认钱。第三段又转向讲起了政治,也是这幅画的最后拥有者,沙特的王储想利用这幅画来提升沙特的存在感。到最后,这幅画到底是不是真的,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没人在意这幅画的本质了,都在利用它,榨取它的价值。9分。
2022-06-27哈哈哈,除了那个浮夸艺术评论家,大家都心照不宣,看纪录片最有趣的就是看每个人的说话状态,总之给你个表情你猜我到底啥意思。一切骗局都是人们对奇迹的期待,一切过度宣传的思想背后都一定有鬼。艺术市场就是纯粹的投资,买不起的人才会有所谓“震撼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