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其实只有一个问题,我们是否还有童心,在我们逐渐世故的日子里,内心是否还会相信有着大声喊出“看哪”的那个孩子
――――卡夫卡·陆(KavkaLu)
[img]
http://img.6mov.com/photos/4015.jpg[/img]
好莱坞电影看得很少,因为,主流的好莱坞电影和哈哈的主旋律是同母异父的兄弟。
看《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是为了和《无极》进行对照,作为商业电影在中国的不同命运。
从特效而言《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虽然比《无极》高明可是依旧没有逃出电脑技术的短处。
出生在贫苦大家庭的孩子查理完全是美国教化机器的典型:贫寒的奇迹、大家庭的守护以及纪律的重要。只是好莱坞一向比我们高明,他们是真正不露声色的“洗脑”工程。毛泽东的名言艺术政治服务的北美范本。
家庭是清教社会的基础,是美国信仰的基础,查理最后的获胜赢得是什么?是在爷爷带领下的“服从”,这种潜台词不言自明。
911之后,美国自大的形象变得虚弱,对伊拉克的侵略更是物极必反的结果,这种外部暴虐和内部羸弱的局面下讲求家庭的重要和凝聚的重要是美国的教育手段,为了让人服从的教化。
美国是个实用主义的国家,所以他往往忽视过程的龌龊和各种人性问题,就像查理的最后一块巧克力是一张拣到的钱,他结果的获得掩盖了这个过程的道德缺失(当然,这样的解读是中国式的)。成功是美国人认知你的唯一方式。
同样,我们注意到在巧克力店那个黑人说的话:带上它,回家去!为什么是一个黑人给白人孩子带来了真正的善意,这种设置不是偶然的,它是美国当下政治策略的一部分,对于少数民族形象的塑造从而讨好。黑人的仗义是美国民主政治风向标,查理对于黑人的感谢充满了泛政治的读解可能,美国,从来就是主旋律国家。
这样的电影有着必然的结局,在美国的套路里“最后一分钟”的营救犹如中国成语“好事多磨”,所以爷爷和孩子的设计就成为了戏剧张力的方法,特别是查理分食巧克力的场面有着对孩子的教育,作为平民电影而言在快乐和希望的同时得到一些爱的教育,这种类型的电影无疑是成功的。
5个孩子的设置也耐人寻味,德国的孩子无疑是饕餮之徒的代表,嚼口香糖的狂妄小女孩、英国富商女儿的自私、专横,打电玩美国小孩子的自负,我们可以注意到他们结果对于人类的讽刺,英国富商和他女儿臭气熏天的结果是迎合了贫民的期望,这种对于富人的戏谑产生的快感让贫民做了一次思想的“暴民”和她相关的章节里那些电脑制作的三维动画松鼠栩栩如生,高科技是需要高昂的成本的,所以《无极》不尽如人意的特效我们应当宽容,而这样的电影在中国不会成为主流,不然资金的限制我们的电影会沦落为资金的“样板戏”对于低成本电影是有害的。
打电玩的孩子是信息爆炸年代的产物,资讯和传播媒质的改变让孩子和上一辈人之间产生了资讯的不对等,然而冰凉的技术是没有人间温暖的,也是产生单向度社会的原因,那个孩子最终成了扁平人可谓是对于高科技的一种忧患。
在威利·旺卡和爱吃可可豆的巴伦比人部族首领会面的时候有个握手的镜头,这是蒂姆·伯顿对于《ET》经典镜头的致敬,这部19哈哈年英国人罗尔德·达尔写的童话被美国人先后两次搬上银幕的电影,并且带上了时代的特色,倘若讲漏洞这部电影也有不少,为什么我们铺天盖地的口水泼向《无极》,这里的心态耐人寻味。
不过蒂姆·伯顿还算是有童心的,在巴伦比人演播电视的场景里我们看到了几个有趣镜头,对披头士、The Who 以及希区柯克的致敬,确实电视在它发明之后就成为了人们精神的巧克力,而关于传输的设想估计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总会有一天实现的。
当查理成了胜者,一个孩子牵着爷爷手的细节讲述着清教的伦理,这种寓教于乐代表着次序,他的背后除了人情更是服从,我们也可以反思一下爷爷的遭遇,他对于被解雇的逆来顺受有着当下美国国家主义的告白,有着等待恩赐的消极,这和伊拉克战争后美国政策的形象再生,这种灌输就是政治在电影里的潜移默化的反映。
本片充满了美国梦和平民主义的讨好,特别是查理不要工厂要家以及带着旺卡找父亲的细节你可以看到好莱坞编剧的一贯性,那翻动相册的手在美国电影里无数次出现过,而过于喜剧的结尾变成了小人物的梦幻,特别是查理的父亲回到了牙膏厂得到了修理工的职位这简直是存在世界的误导,这样的观点下权利成为了恩赐。
当然,你可以只是把它当成魔幻片来看,但是,它依旧有着它的指涉。童话是对于下一代思想最好的灌输方式,美国人做到了,贫困的人们就等吧,等待着旺卡的糖纸,等待着莫须有的奇迹,所以《查理》赢了,所以《无极》输了。
我查了IMDB上的观众投票为7.5/10 (29,652 票),而《无极》是5.0/10 (221票)(截止到2005.12.30北京时间18时)。电影不是专家研究的《红楼梦》,电影是市井流传的言情小说,有人看才是王道,而有人看的前提其实简单:刺激和梦幻。
好莱坞似乎庸俗透顶的编剧观其实体现了人民的意志,这就是王道。
【附录:影片资料】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2005美国
导演:蒂姆·伯顿 Tim Burton
原著:罗尔德·达尔 Roald Dah
主演:约翰尼·德普 Johnny Depp、 弗雷迪·海默 Freddie Highmore 级别:PG
片长:115分钟
个人评价:艺术性4,欣赏性7.5(给梦一个机会)
2005年12月30日 星期五 19时01分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约稿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Tim Burton擅长的改编童话,老搭档戏精Johnny Deep,本来应该是很让人满足的一部作品。因此自从在加拿大有缘无分没能看到后,也不忍心下枪版或者SRC来看,一直到捱到出了DVD才买了双D9(我已经很久没有买D9了),当晚就放进电脑观赏,可是展现在我面前的,却不是自己想象中的Tim Burton电影。
自诩自己也算是Tim的半个影迷,自从观赏了Big Fish以来,它就是我最爱的电影,更不要说还有《剪刀手爱德华》的纯真、《艾德·伍德》的真诚、《火星人玩转地球》的颠覆和《断头谷》的诗意(笑,我确实觉得断头谷很诗意的)。鬼才,这个词和才华不一样,不是拍出杰作就能担当得起,Tim若不是骨子里有一份古灵精怪加而不是怪异,有个性又不至于卖弄,有童心却不忘嘲弄,也不会被人冠上好莱坞鬼才的称号吧?从Big Fish开始,他原来浓郁的哥特风格便有所改变,转往色彩斑斓的童话路发展(虽然Corpse Bride又转回来了),本来看《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海报,还以为他这次把童话的色彩玩到了极至,不过看过之后,却发现这个电影并不是原来哥特里面透着温馨的感觉,绚烂的色彩下,人物却极其单薄而平面,让人不由得迷惑起来,童话,故事或许是简单,但不等于人物也要简单啊,现在世界是七彩起来了,为什么却没有满满的满满的幸福呢?既然是童话啊。
Tim确实给了我们一个漂亮的巧克力工厂,里面有小矮人,有最纯的巧克力,有用糖果做成的房间,有可以把物体传送到电视里面的装置,可是那种让人一亮的丰富的想象力却没有出现。“原来故事可以这样写的”,这样的感觉,没有了。而整部电影直到最后,最可爱的人物却不是Charlie,不是Willy Wonka,更不是另外四个得到Golden Ticket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而是查理家的那一群老人。Charlie作为故事的主角,只是传统的早当家的好孩子,懂事善良还懂得养家,有着和年龄不相称的一脸深沉;Willy Wonka则是又自私又神经质得紧;四个小孩是四个极端,贪吃的被宠坏的超自负的后现代的(汗,再加几个就可以拍七宗罪了),从他们出场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可以猜到他们的下场;而里面的大人,从陪伴的父母到商店里企图买下Charlie的Golden Ticket的大人,甚至是卖糖果的大叔,都显得苍白、无作为而脸谱化。最后,能够让我会心一笑的,就只有那些“加起来有381岁”的老人们了。也是因为他们,才让这电影留着一份温馨的感觉吧。虽然仍然是熟悉的桥段,可家庭的温暖永不褪色,可是除了这一头一尾的半个多小时,中间的那些俗套而公式的情节,能让观众满意吗?至少我没有。
这不像是Tim的电影啊,虽然里面很多地方都有他的烙印,可是那种调皮的坏笑看不到了,那些被烧焦的玩偶,矮人讥讽的舞蹈,都给我一种恶意的感觉,很讨厌。虽然故事里面有谅解,有信任,有爷爷闪亮的私房钱,可是并不能让我相信这是一部美好的电影。在看过Big Fish的原作以后,我曾惊讶于Tim怎么能把这么一本平淡无奇的小说拍得这么有声有色和温情脉脉。我没有机会看到《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小说,不过,作为童话,我并不以为它是成功的改编,北美的连续几周票房第一,究竟是怎么来的?我已经不可惜自己没能在IMAX影院看这部电影,不过看在《圣诞夜惊魂》的份上,我还是能继续好好期待已经上映的Corpse Bride,并且安心的等我的碟版的:)
(不喜勿入!!!)
偶然从维基百科上看到的资料,以表格的形式列明了罗尔德•达尔(Roald Dahl)的小说查理与巧克力工厂原著及两个电影版本(1971年电影版本《欢乐糖果屋》、2005年电影版本《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相异。
感兴趣故摘录了大部分,同样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瞅两眼。
不喜者勿入,现在赶紧闪人还来得及!(把资料重新归纳梳理了一下,更方便挑选着了解。)
●人物及关系
【查理的所在地】
原著:没有清楚说明,但因作者之故被猜测为英国,故事的不同版本亦称查理拾到五十便士。但北美版本的故事则说查理拾到一元纸币,指出查理的所在地于美国或加拿大。
1971年电影版本:不明。查理、毕奇太太、祖父阿祖及旺卡有美国口音,查理的老师、糖果店持有人却有英国口音。电影拍摄于慕尼黑,借此制造一个梦幻的地方。
2005年电影版本:没有清楚说明,但被猜测为英国,大部分角色都拥英国口音(虽然威利•旺卡有美国口音),查理以十英磅纸币购买巧克力;但两名分别拥英国口音及美国口音的人出价50及500元及向查理换取幸运金卡。电影制作商说地点含糊不清是因为原著没有说明。
【查理的父亲】
原著:于帽螺钉工厂关闭后失业。
1971年电影版本:已殁。
2005年电影版本:因为工厂机器化失业,其后找到一份维修机器的新工作。
【查理的祖父母】
原著:祖与约瑟芬是查理的祖父母,而乔治与乔治娜是外祖父母。他们二十年来没有离开床上。乔治与约瑟芬比较悲观,乔冶娜则很乐观。除祖外,其他三人于结局也不愿意离开睡床。
1971年电影版本:祖与约瑟芬是查理的外祖父母,而乔治与乔治娜是祖父母。他们二十年来没有离开床上,但祖父阿祖说当他重拾力气后会协助他人离开。
2005年电影版本:因毕奇先生称乔治为“Pop”,故推论祖与约瑟芬是查理的外祖父母,而乔治与乔治娜是祖父母。祖与约瑟芬逾15年没有离开床上,乔治较爱抱怨,而乔治娜有失智症。四人于结局已离开了睡床。
【祖父母的年龄】
原著:四人均超过90岁,而祖是96岁半。然而于续集,其余三人的年龄均少于90岁:约瑟芬是80岁零3个月、乔治是81岁、乔治娜是78岁。
1971年电影版本:没有提及。
2005年电影版本:祖说他们合计共381岁。
【查理祖父与旺卡的关系】
原著:略略知道旺卡的故事。
1971年电影版本:略略知道旺卡的故事。
2005年电影版本:曾于几年前工厂未关闭时为旺卡工作。
【查理祖父的故事】
原著:他告诉查理有关旺卡制造糖果的故事及为印度王子兴建城堡的事迹,翌晚告诉他有关工厂间谍的事情。
1971年电影版本:只告诉查理旺卡失败的过去。
2005年电影版本:在晚饭时告诉查理有关旺卡制造糖果的故事、为印度王子兴建城堡的事迹、结束工厂及重开后工人之谜。
【威利•旺卡的竞争对手Arthur Slugworth】
原著:在初段被提及。
1971年电影版本:被祖父阿祖形容为最坏的间谍。虽然他没有出现,但他的糖果在糖果店有售。其中一名威利•旺卡的职员曾假扮Arthur Slugworth以10000元要求获得幸运金卡的小孩偷取“吃不完的大块硬糖”秘方。Arthur Slugworth是片中最主要的反派角色。
2005年电影版本:在街上售买糖果气球,后来没有再被提及。
【随行参观的家长】
查理由祖父阿祖陪伴,其余四人由父母二人陪伴。
1971年电影版本:查理:祖父阿祖/奥古斯塔斯:母亲/麦克:母亲/维鲁卡:父亲/维奥莉特:父亲。
2005年电影版本:查理:祖父阿祖/奥古斯塔斯:母亲/麦克:父亲/维鲁卡:父亲/维奥莉特:母亲。
【四个坏孩子与查理的关系】
原著:有提及。
1971年电影版本:奥古斯塔斯友善地把签合约的笔给了查理。查理曾尝试以巨大的棒棒糖拯救巧克力河中的奥古斯塔斯。当只剩下他时,他很关心其他小孩的安全。维鲁卡与查理一起评论旺卡的怪异个性。当维奥莉特在吃实验中的口香糖时,查理曾与她说话。
2005年电影版本:维奥莉特说查理是失败者。奥古斯塔斯以拿走巧克力来嘲弄查理。麦克与维鲁卡是四个孩子中对查理较好的。
————————————————————————————————————————
●奇物
【吃不完的“大糖球”】
原著:像绿色的弹珠,曾被提及。
1971年电影版本:以不同颜色的星造成,Slugworth愿意付出高额金钱得到一个样本。旺卡给了每位小孩一颗大块硬糖,并要求他们遵守约定 — 不能把它交给别人。查理偷取饮料被取消资格后,他把糖果交还给旺卡,并拒绝Slugworth的交易。这被旺卡认为是诚实的举动,愿意让查理继承工厂。
2005年电影版本:像红、黄、绿、蓝色的滚珠,被提及。
【奶油糖果】
原著:当他们通过走廊时被提及,旺卡说奶油糖果配上碳酸水是隆巴小矮人的最爱。
1971年电影版本:索尔特先生在发明室要求旺卡介绍,旺卡说“糖果是上等的,但烈酒是迅速的。”
2005年电影版本:没有提及。
【巧克力鸟】
原著:祖父阿祖形容旺卡制造的小鸟蛋会在食用人口中变小,然后一只含糖的小鸟将破蛋而出。
1971年电影版本:有巨型的鹅下金色的巧克力蛋。
2005年电影版本:在祖父阿祖的回忆中,旺卡给了他一颗巧克力蛋,后来在口中变为一只小鸟。
【爆炸糖果】
原著:在大玻璃升降机的其中一个按钮上被提及。
1971年电影版本:麦克在发明室尝了一片,然后被爆破力击到数个锅跟壶中。旺卡说糖果的效力仍然太微弱。
2005年电影版本:没有提及,但在大玻璃升降机中看到一间糖果战争游戏室,内里有大炮发射的爆炸糖果。
【起泡沫的上升饮料】
原著:提及,更有隆巴小矮人浮在半空中。
1971年电影版本:查理与祖父偷取了这种饮料,旺卡说他们因此失去一辈子份量的巧克力。
2005年电影版本:没有提及,但大玻璃升降机中有关于这饮品房间的按钮。
【参观工厂时乘坐的船只】
原著:是一艘粉红色中空的维京船只。船速很快,沿路看见很多道门。旺卡兴奋得吟了一首以“There's no earthly way of knowing which direction they are going!”为开端的诗。他更拿了一些杯装的巧克力给查理与祖父阿祖。
1971年电影版本:是一艘蓝白色用外轮航行的船,名为“Wonkatania”。航程中经过一些掠过怪异图案的迷幻色墙壁。每个人也十分害怕,直到他们到达了发明室。旺卡拿了一颗糖果给有晕船症的提文太太。
2005年电影版本:与原著大致相同,但旺卡对航程只说了“There's no knowing where they're going”。旺卡以杓舀取一些巧克力浆给查理与他的祖父。
【火炉焚化炉】
原著:焚化炉是隔天点燃,而维鲁卡与父母掉进去那一天刚好是不点燃的日子。
1971年版本:焚化炉是隔天点燃,旺卡像不知道那天会否点燃。
2005年版本:焚化炉是只在星期二点燃,虽然当天正是星期二,但火炉却坏了。
【大玻璃升降机】
原著:外型像平常的升降机,却全以玻璃制成。它把观赏团送到电视室,后来把他们带到查理的家。
1971年电影版本:外型像未来化多功能的泡泡,不是全以玻璃制成。它只能容纳三至四人,名为“Wonkavator”。
2005年电影版本:外型像平常的升降机,却全以玻璃制成。它把观赏团送到电视室,后来把他们带到查理的家。旺卡曾因忘记开门而两度撞上大玻璃升降机。
————————————————————————————————————————
●细节及场景
【开端】
原著:介绍了毕奇一家。
1971年电影版本:介绍了巧克力的制法。
2005年电影版本:威利•旺卡在制造巧克力,及放了五张幸运金卡到其中五块会被送到世界各地的旺卡巧克力中。
【公布比赛的方法】
原著:旺卡把信件寄到报纸上刊登。
1971年电影版本:小孩从收音机和电视中得知。
2005年电影版本:旺卡派了邮差把告示张贴于街灯柱上。
【参观巧克力工厂的日期】
原著:1964年2月1日,星期六。
1971年电影版本:1970年10月1日,星期六。
2005年电影版本:2005年2月1日,星期二。
【查理的生日礼物】
原著:他希望与家人分享,但他们拒绝。
1971年电影版本:与原著相同。
2005年电影版本:他希望与家人分享,他们拒绝,但后来接受。查理亦在生日前一夜拆开他的礼物。
【假幸运金奖券】
原著:一名俄国女人Charlotte Russe声称她拥有第二张幸运金卡,后来证实那是伪造的。
1971年电影版本:巴拉圭的Alberto Minoleta(马丁•鲍曼的化名)声称她拥有第五张幸运金卡,后来证实那是伪造的。
2005年电影版本:查理听到别人谈论第五张幸运金卡在俄国被发现,后来报纸报告该金卡是伪造的。
【查理祖父的巧克力】
原著:祖父阿祖给予查理他的私房钱去买旺卡巧克力,他们在争论该由谁和从那一角拆开包装纸。当发现没有幸运金卡后,他们纷纷笑了出来。
1971年电影版本:祖父阿祖给予查理他的烟草钱去买旺卡巧克力,他们在争论该由谁和从那一角拆开包装纸。当发现没有幸运金卡后,查理说“I bet the gold makes the chocolate taste terrible.”
2005年电影版本:祖父阿祖给予查理他的私房钱去买旺卡巧克力,祖父问该从那一端拆开包装纸,查理建议像撕开邦迪般拆开。当发现没有幸运金卡后,他们互相看着对方。
【查理的幸运金奖券】
原著:查理得到一片旺卡巧克力作生日礼物,当中没有幸运金卡。祖父阿祖给了10美分查理去买另外一片,也没有幸运金卡。查理在街上捡到钱,买了一条巧克力棒,没有幸运金卡;他再买了另一条,终发现了幸运金卡。
1971年电影版本:查理得到巧克力蛋糕作生日礼物,当中没有幸运金卡。祖父阿祖给了查理他的烟草钱去买巧克力棒,也没有幸运金卡。查理在街上捡到钱,于标的商店买了一条巧克力棒,没有幸运金卡;他再为祖父阿祖买了一条,终发现了幸运金卡。
2005年电影版本:查理在生日前夕得到巧克力作礼物,当中没有幸运金卡。祖父阿祖给了查理他的私房钱去买另外一片巧克力,也没有幸运金卡。查理在街上捡到钱,买了一片巧克力,发现了幸运金卡。旁边的人希望向查理买下金卡,查理欲出售,但被店主(和乔治祖父)阻止。
【查理祖父离开床上】
原著:当看见幸运金卡时,祖父阿祖从床上跳起,并大喊“Yipee!”
1971年电影版本:当查理说他希望与祖父阿祖同行,他缓慢地离开睡床,蹒跚了数步,然后开始唱“(I've Got a) Golden Ticket”一曲。
2005年电影版本:当看见幸运金卡时,祖父阿祖从床上跳起,大喊“Yipee!”并开始跳舞。
【奥古斯塔斯的命运】
原著:被困在输送管中而阻止巧克力被送到房间。他的父亲纳闷为何输送管能容下奥古塔斯,后来奥古塔斯像火箭般被升起。被挤出输送管后奥古塔斯变得瘦削。
1971年电影版本:被困在输送管中而阻止巧克力被送到房间。威利•旺卡告诉各人奥古塔斯将因压力而被升起。奥古塔斯的最终命运不明。
2005年电影版本:被困在输送管中而令输送管渗漏出巧克力。奥古塔斯被升起,但再次塞在输送管的顶部。隆巴小矮人的歌曲响起,在歌曲末段,他再度被升起。奥古塔斯被挤出输送管后稍稍变得瘦削,并全身布满巧克力。
【四个坏孩子离开工厂的情形】
原著:所有人都活着离开。除维鲁卡外,其他的家人也没有在该插图中出现,但被描述说与孩子一起。
1971年电影版本:没有提及,但旺卡向查理保证他们会像以前一样。
2005年电影版本:所有人都活着离开。
【结局】
原著:旺卡接了毕奇一家到大玻璃升降机,并上升到太空中,为续集布下引子。
1971年电影版本:旺卡为查理与祖父阿祖偷取饮料感到愤怒,查理把吃不完的大块硬糖交还给旺卡,证明他还是一个纯真的小孩。旺卡在升降机内说查理会得到他的工厂。
2005年电影版本:旺卡说查理必须离开家人,查理拒绝了旺卡,但最后亦协助他与父亲重聚。
————————————————————————————————————————
◎废话:
从豆瓣的05版电影页面上看到有很多不喜欢这部电影的同志们,说烂片、假之类或是很讨厌Freddie(私心链接: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7692939/)表演甚至查理这个角色的大有人在。
我很想问你们有过童年吗?我这话问的就是废话,谁没有过童年?所以没有必要每个人长大之后都要跳出来对儿时读过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这样的童话故事圈圈叉叉一番,才显得您有知识有文化、不幼稚吧!童年之于你们已太过遥远?那有人拍这样一部儿童电影您就当净化一下心灵,或者您本来就不屑但是再没人拿枪指着您的情况下您都看了就干脆图一个乐儿不好吗?抑或你们的童年是不是有什么阴影啊?如果真的有请释怀吧,别人欺负你你不能记一辈子。
开篇已经说过不喜勿入了,所以就算您真反对我的看法应该也没有发言权了。
◎附:
《欢乐糖果屋》在维基百科(1971):
http://en.wikipedia.org/wiki/Willy_Wonka_%26_the_Chocolate_Factory在豆瓣(1973):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293209/【下载RF放评论里,建议说新版不好的同学自己看看旧版对比一下吧。】
原著在豆瓣: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46883/无论事先吹嘘得怎样,无论工厂内部的场景被制作得如何色彩鲜艳,美轮美奂。从巧克力糖做成的娃娃被烟花造成的火焰烧得肢离破碎开始,《查理与巧克力工厂》就已经不能算是一部老少皆宜的电影了。更加令人奇怪的是整部影片中始终存在着一些诡异的不和谐因素。比如从来不见天日的巧克力镇;从头到尾惨白的工厂主威利·王卡的脸;鞭打奶牛以取得生奶油的制作方法;以及对几个变态孩子的变态处理方法等等。这一切不知道是因为蒂姆·波顿与生俱来的残酷美感还是因为这部影片本身就不得蒂姆·波顿喜爱。看完《查理与巧克力工厂》后觉得什么想象力啊、温馨的家庭片啊、励志之类的评语统统应该与这部影片无关。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在低层次上将巧克力与其他糖果区分开,中层次上极力嘲弄了那些他们不喜欢的人,包括被宠坏了的孩子:骄纵蛮横的富家女、自以为是的小女孩、沉溺于电视游戏的暴力男孩,还有贪吃的小胖墩等等。但不等于说有这些缺点的孩子就应该收到威利·王卡的戏弄。仔细想想查理能够坚持到最后一个人赢得比赛的胜利是因为他做过什么吗?恰恰相反,整个参观过程中里他什么都没有做。没有什么表现才造成最后他的最佳(假)表现。更何况在经历了两次购买巧克力没有获得金卡的情况下,查理从路上拣到10块钱,才重新有了第三次购买巧克力的机会。当时他可丝毫没有为家人考虑过:10块钱也是钱。
不是因为身处社会主义国家才觉得《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的主题思想有问题。美国一直也崇尚个人奋斗。可看看查理一家,穷困潦倒却不思进取。只是想着把汤冲得再薄一点、再薄一点。当威利·王卡的金卡计划出现后,全家更是暖意融融,都躺倒在能得到巧克力金卡的梦想上。也不去想想全镇自己的房子最破是因为什么。那么说影片认为靠一张巧克力金卡来改变命运的想法是对的咯。同样影片认为对的是巧克力工厂冷酷地解雇所有的工人而无条件使用欧伦比人和松鼠进行工作。而查理的爷爷,被解雇的工人在谈起威利·王卡时还要保持一种敬仰的眼光和心情。
威利·王卡,被影片诠释成因为童年的阴影才变得如此古怪,如此不近人情。可是从整个参观工厂的表现来说,他决不是仅仅“古怪”两个字就能够形容的。为了一些秘方的泄漏,巧克力工厂解雇了所有的工人,当查理的爷爷在参观开始说明自己以前曾经是工厂的员工时,威利·王卡立刻表现出一种歇斯底里的狂怒。整个参观过程中有许多镜头都在非常奇怪的时间段非常奇怪地展现了威利·王卡一种非常奇怪的表情。并不是指他茫然地回忆小时候第一次吃糖果等时候,而是指当每一个小孩自觉不自觉地跌入他设置的陷阱中后威利·王卡脸上浮现出的一种暧昧的表情。更让人感到费解的是那句“你要哪一半”的笑话。约翰尼·德普饰演的威利·王卡不见可爱。只见残酷而让人毛骨悚然。影片中只有在部落里与欧伦比人打手势一段才让人觉得好笑,但那是周星驰的,不是约翰尼·德普的。同样是在城堡里与世隔绝,剪刀手与巧克力王子的意境一天一地,相差十万八千里。
儿童文学都被认为应该体现世界美好、光明、纯真的一面,儿童电影也一样。但如果蒂姆·波顿想颠覆传统儿童电影的表象,再加上一点黑色幽默。那就请做得彻底一点。放弃影片最后什么事业与家庭之间到底谁最重要这样一个已经熟悉得想吐的好莱坞传统矛盾。放弃父子隔阂后令人恶心的满墙报纸报道。将想象进行得更干脆一点。矛盾制造得更匪夷一点。即使是巧克力人和牙刷人牙膏人大战我们也无所谓,只是别让忽左忽右的做法将影片的风格分离得不得统一。最后使人无所适从!
讲道理,我真的没看出来威利是约翰尼德普演的。总觉得威利旺卡是一个很奇怪又很变态的人,但是内心脆弱又很缺爱。没什么伏笔,在这个奇怪的甚至有一点点吓人的巧克力世界里,知道查理会获得金奖券,知道讨厌的小孩会一个个受到惩罚,知道最后查理会因为家人放弃大奖。不过影片的意义就是让家长明白不能骄纵小孩,让小孩明白要谦逊友爱,希望这个世界充满爱,家人才是最重要的。就教育意义来说,够了。
充满想像力的视觉旅行
布景精致华美,完美构建了一个童话巧克力王国。小演员演技很棒。在童话故事里潜移默化地讲道理,蛮适合家长带孩子一起看的。
很简单的儿童教育片。
挺喜欢的,适合当教育片给孩子看,德普的演技一如既往的优秀大爱,算是一场视听圣宴吧
很棒的电影,可惜还是要靠对小矮人的“自愿被剥削”来建立完美平衡。
第一次看的时候被拐叔叔吓到了,但长大了后来在看,很有意思,影片很出彩,孩子们都被那香甜可口的巧克力吸引,并不知道会有多可怕,教育意义很多,比较适合家长和小朋友一起看。
相当受不了跳舞那大叔
梦幻,工厂太奇特了,工作的都是这动物什么的。而且有点音乐剧的感觉,每个有缺点孩子也因自己的缺点也得到了惩罚,也有教育意义。值得一看。
硬是没看出来是德普嘛
工厂很有想象力。可故事说教味道太浓了。
我的高中同学们全部看睡着了
电影频道播了1000次都没兴趣看的电影。其实挺他妈好看的
好像不太适合小孩看
还是神经质的德普最萌。
恩,这个男人,演啥像啥~
在这部的确很简单的电影里,唯一曲折的便是查理得到邀请券的过程,并且,事实上我们知道他肯定能得到。Tim Burton没有再在别的什么地方故弄玄虚,他把整个工厂布置得童话一样,在每个孩子出局之后插入一段热闹浅白的歌舞,他就是要告诉你,间谍在卖 Willy Wonka的秘方了(交易的时候,信封上赫然写着“秘方”两个字,哈哈);就是要告诉你,贪婪、虚荣、自负都是坏的品质;就是要告诉你,现在该轮到惩罚谁了;就是要告诉你,查理肯定会得到巧克力工厂;他就是要告诉你,家庭比什么都重要。
这可是我原来为数不多的看过好几遍的电影,很喜欢这个充满童趣的电影,感觉这个电影满足了好多儿时的梦想,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是那些小人欢迎查理他们进入巧克力世界跳的舞吧,很盛大的场面,虽说那个族人长得有些奇怪
松鼠剥榛子那段真可爱
现在才看,可能影片中的几个孩子的点对点教育,太典型了反而没那么触动。但童话般的工厂,歪歪斜斜的查理房屋以及风雪中独立存在的牙医诊所,都是甜蜜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