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父女前世是仇人。怎如棉袄来暖身?
1
这个片子请出佐分利信这样的老总专业户,还有山本富士子这样的绝代大美女。形成了男女双杀,对观众造成了不可抵抗的魅力。
透过一切精美的画面,他想说的事情就是一个——亲子之间是无法理解的,父亲和女儿之间简直是鸡同鸭讲。时代也变化了。
佐分利信的女婿如此决绝,在公司调动之前直接找上门来求婚。引起佐分利信的恶感和对婚事的反对。如果不是山本富士子说情,那么最后连结局都尴尬了。佐分利信的言行,一举手一投足,都像极了某位领导。呵呵了我。
从城外看世界和从城内读世界是完全两个不同的世界。从城外来看,佐分利信的家庭是一个梦寐以求的理想之家,按照山本富士子的话说,父母都是明白人,绝对不会阻挡儿女的幸福之路。
而从城内来解读,不仅父女之间无法理解,他们也不太乐意相互沟通。而且老一辈的夫妻之间也很难沟通,大男子主义像幽灵一样到处作祟。
使小津乐此不疲的表现完美的伦理关系,也出现了一丝阴霾。所以这个老总专业户出入东京的酒吧场所,这个片子就是通过Luna来反映年轻人的生活环境。而老一辈只会唱唱:樱井已是春烂漫,暮色苍茫返故园。树荫之下系战马,丈夫图穷天不怜。
2
下半部朗诵的楠木正成绝命诗,就是南北朝时期流传七生报国典故的著名将领,在日本相当于关云长啊。
《太平记》记载1336年(建武3年)凑川之战前, 楠木正成似乎已经觉察到了自己的命运。他率军行 至樱井驿,将11岁的儿子正行遣返回乡,嘱咐后事 ,决心拼死一战,即“樱井驿诀别”。父子两人诀 别的悲痛情景令人心酸,西乡隆盛曾作诗云:殷勤遗训泪盈颜,千裁芳名在此间。花谢花开樱井驿, 幽香犹逗旧南山。 楠木正行之父楠木正成为后醍醐天皇部下,后醍醐天皇 倒幕失败南逃后建立南朝,与镰仓幕府扶持的北朝光严天皇对峙。楠木正成凑川之战败于足利尊氏自杀,正行继承亡父遗志,当他接到父亲首级的 时候十分悲伤,要想自杀,被母亲劝阻,进行庭训誓为父报仇。成为南朝的栋梁,备受期待。
从此可以看到日本在战后的老一辈,他们的审美停留在古典。和当时的年轻男女动不动就同居,显然属于两个世界。
复习一下佐分利信最后在火车里唱的:樱井已是春烂漫,暮色苍茫返故园。树荫之下系战马,丈夫图穷天不怜。
2 ) 《彼岸花》——无处不在的Agfa红
《彼岸花》作为小津第一步彩色片,里面无处不在地坠饰着Agfa红。往后Agfa红像只肆意移动的小妖精一样出现在他最后的五部片子里各个角落。据说在小津母亲去世后,作为给亲戚朋友的回礼,赠出的就是一批Agfa红的玻璃水杯。
说来觉得有趣,一个一直致力于拍摄日式传统家庭、在镜头的运用,空间上的构图、色彩搭配都做到极简的导演,竟然那样钟爱如此潮式的Agfa红。
但说回电影本身,看似随意而又无处不在的Agfa红倒可以解读为一种现代化进程下新式恋爱、婚娶关系对传统家庭的一种点状式渗入。尽管仍然作为社会主流的父辈坚持着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子女的自我主张就像Agfa红,一小点一小点、明艳又强烈地打在传统大门上。
3 ) 母亲节看了一部父亲节该看的电影
今天是母亲节。
前一天八岁女儿就跟我商量,要我做她的闹钟,反复叮嘱我,一定要早上5:30叫她起床,因为她要将母亲节礼物放在她觉得重要的位置,给妈妈个惊喜。
礼物一个是用橡皮泥做得印章作品,一个是英语课外班老师带领做得发卡,好像还有别的小制作,我没敢多问,怕一不留神当了剧透狗。
说实话,我是顶羡慕妈妈的,女儿对我可没这么热心。
早上5:30,我准时叫她起床,叫了半天,她翻个身勉强答应一句,算是醒了。
5:50,看看仍没有动静,又去叫了一次。这次她极不耐烦,激激恼恼的说“知道了知道了,该起的时候我就起来了,别吵了......”
我说:“不是你要早起的吗?都快6:00了!”
她极不耐烦,就像我强迫她早起,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她,搞得我也极不愉快,还扬言以后再也不叫她起床了。
回到客厅,我打开了这部《彼岸花》,没想到竟然是表现父女的。
影片一打开色彩和构图就令人惊喜,很明显,每一个镜头的位置和取景的角度都经过以致考虑、精心处理,以至于随便一个暂停都是一张暖色调屏保。
日本人拍片子极为精细,每一个镜头都没有浪费的地方,都有价值,服务于剧情服务于故事服务于心理。不会搞出来一堆漫无目的的长镜头冒充艺术氛围。
影片镜头舒服,电影看起来就有好感。
东方人父女之间的冲突是个永恒的话题,各种角度的演绎够拍摄几千部电影不重样的。
作为一个女孩的父亲,我不得不承认,我对孩子的担心和焦虑的确比男孩子的父亲们要多。
我会担心她不够独立,无法照顾好自己的生活;我怕她遇到坏人不会保护自己;我怕她遇人不淑却没有勇气说不;我怕她不够洒脱深陷情海,不舍沉船...我怕得太多了。
我总算觉得自己还挺开明,不打算去干涉孩子未来的情感,引导孩子随心而动,敢爱敢恨。
但看了彼岸花,我如芒在背,说一套做一套不是我想要,但恐怕实在是情非得已。我忽然很理解这个爸爸,理解他的不爽,理解他的妥协。
我开始觉得,我怕是也不会做得好到哪去,而女儿呢?片中她们追求幸福的热情当真就不冲动盲目,不欠考虑吗?
一个篮球打得好,自作主张做事不考虑女朋友意见的男人过了热恋期之后真的就能是好丈夫吗?父亲被忽略意见的感受的确是很糟糕的,我们不打算做发号施令的权威,但我们又不希望被无视,这就很矛盾了。生活中我们怎么权衡干预和放手的尺度?
早上我是该叫一次见好就收呢?还是该觍着脸去叫第二次吃这一鼻子灰?
我是该还原本我,瞧不起说了不做,起床都费劲的囊货?还是该妥协,由着她自己决定自己计划的坚持或变卦的放弃?
这些该死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父亲这个职称没有考级,我特么没有从业资格证,艹蛋了!
4 ) 温情下的妥协
坑爹,看得版本无字幕,再加上部分关西话,很多细节没听太懂,但这样或许会更注重小津的影像风格与电影语言……电影的叙事是小津该类影片的连续剧,这次依然是嫁女,但展现的是新与旧的冲突,传统的父权遭到了瓦解,父亲最终认可了现实,这是小津一以贯之的家庭伦理剧,电影的风格也是小津特有的,饱满的色彩,在淡淡的喜剧中流露出浓浓的温馨,戏中的设置很有意味的是,冲突的双发都是父亲与女儿,这里面显然融入的是一种意识形态,不仅是父权制遭到挑战,在开化的美国思想波及下,日本的男性对女性的束缚也陷入困境,作为男权意识的拥趸,小津将这种没落又转化成老人与青年的对峙,小津看来,他是老之将至的人,一切都在变革,只好默默接受……
5 ) 小津安二郎-彼岸花 vs 我两岁了
看了彼岸花发现作为“嫁女”体裁的忠实书写者的小津无论在这个体裁的深度还是
广度上都已经达到了近乎完美的表达效果,基本上和秋刀鱼之味的味道完全相同,
但加入了很多对逝去年华的感伤(如同学会上的古歌),小津甚至在作同体裁的影
片时连演员都用的是同样的一班人马,仍然是在歌颂婚姻的自由/父母的谅解/亲情、
友情的伟大,在同样的平淡如水中将秋日全家最后的出游那如随想曲般暗淡的底色在片尾
铁轨的注视下投射到无穷处的希望...........
而作为默片的我两岁了却是通过孩子的纯真,影像的直观,想象力在空间中自由
的弥漫来达到一种让人窒息的美,以前大概只看得进卓别林默片的我现在有点明白
了为什么费里尼会称默片时代才是电影历史的黄金时代,在还没有声响(更别提色彩)
的影像年代,人们会更专注于影像的细致与可理解性,这部影片有大概50%的对白
连字幕提示都没有,但你不会觉得难懂,它表达的是太常见也太容易让我们忘却
的童年习惯,儿童对父亲的推崇与因之关联着的失望,“有钱就是伟人吗?”“有些
伟人也没有钱”“那你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样类似的对白充分说明了这远非仅
是一部由天才童星饰演的儿童喜剧,小津在道义上的观察渗透力其实一直到达了我们
那还很懵懂的童年时代,可能这些事情不一定会经常被我们觉察到,但当专注于
小津的这部默片时你不仅会被影像的机智所吸引我想更大程度上你会引起相当的共鸣,
于回忆中。
6 ) 安定
年纪还轻,常常玩的过份,回家后特容易疲惫,看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大多在尽兴后的晚上,断断续续的看,迷迷糊糊的想,往往是电影在放映,我却睡了个大半,醒来一看,电影中的人物还是规规矩矩的坐在自己的榻榻米上,不知在谈论着什么。
这就是我看小津电影的状态,在大一,那时候总说要闯荡一番天地,遨游四川大地,有很多梦想要去实现,很多目标要去追逐。当然,到现在什么都没做到,自己还在原地踏步,不知不觉就荒废了许多日子,好似什么都改变了,又好似什么都没改变。
不知从何开始,我慢慢觉得小津的电影不再感到无聊,电影中人物的一蹙一笑是那么的真实,生活中日常琐事,经由小津的笔调后,总让人在看完的瞬间收获到了许多,不仅仅是感动,里面包含着许多无法言说的东西。也许是我表达不好,也许我3年后,回头再读小津,我能用好每一个词,来进行精确的表述,但现在不行。另外,我所理解的小津,电影里所维持的情绪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大抵如此。
小津最擅长的,莫过于在进行叙述的过程中,给予人物极大的空间,叙述和人物的展示是相辅相成的,并不会因为事件的突发而对于人物的表达进行任意的压缩,换句话说,在小津的电影里,人物总是大于叙事的,并不屈服于情节的。
在《彼岸花》里,一贯的小津风格,近似静态的构图,静中取动的物体,以及永远拍不腻的父女关系,不出所料的成为了主线,而在这一关系中,却充满了对抗,矛盾。小津将父亲的工作关系置于一个非常高的位置,展现的不仅是一个传统的父权制度下的家庭,在刻画的同时,不断描写的是父母微妙的关系:看似强权的父亲,并不算得上是房屋里的主人,真正的主人是母亲,她才是整个家庭的精神顶梁柱。在镜头下,母亲整理家务一丝不苟的举动被摄入了低位的摄影机内,仅仅在于这几个寥寥无几的强调镜头,可看出小津对此的重视,同时小津总在母亲的出场后景布置了他最为在意的红色。在故事叙述的过程中,父女的吵架多次都是由母亲在其中斡旋,说是这又是小津如往常般“鳏夫嫁女”的故事,不如换做另外一个视角,来看待母女关系,而电影的第二条线索“佐佐木母女”的展示来进行对主体的补充可看出,这部电影或多或少能看出小津对母女关系的态度的。在更深一层的关系上,母亲才是整个家庭的维稳剂。
说到红色的展示,我们仔细可看出,不管是红色水壶,还是原木的桌子,总是为电影的女性所服务的,唯有电影结束前,男人聚会的酒吧,也就是在众人吟唱长诗的酒席上,红色的碗筷基本被放置于桌子中间的地位,大丈夫们好似对父母的关系发表自己的看法。那首长诗基本上描述的是将士出征战死沙场(对应的是一个长达10秒的酒吧外景空镜,对应死寂,永恒)那种就义的不舍和沧桑的感情和大丈夫嫁女的情绪极其相似,而后,男人们唱起的那首樱花的儿歌,恰似在战争结束后,将士头顶上被鲜血染红的樱花开始绽放,飘落。
“ 是青叶茂盛的樱井吗,偶然度过那里的黄昏,停留在树荫下的一个片段,深思人世的最后瞬间”。
“只要我曾经的村庄将来能过得幸福就好”将士这样想。
“只要曾经的孩子将来能过的幸福就好”父亲们这样想。
说起来,父亲的愤怒是在于女儿的背叛,这很好理解,背叛在于刻意隐藏自己的情感状况。但女儿反驳所言极是,自己已然长大,不用再向家里交代的明明白白。可在父亲平山眼里,自己的女孩还是那个懵懵懂懂的宝贝,自己手里的掌上明珠。父亲惩罚女儿的方式也是如此的幼稚,真以为女儿犯错误把她关上几天,女儿就会低声下气的诚恳认错。可惜,女儿已经是要到嫁人的年龄了啊。他在生活中极力劝阻其他家庭要对现在的恋爱观看的开一些的时候,却忘记了自己的女儿已经长大了,平山不会承认,女儿大了,自己也老了。所以,平山在和女儿的对抗过程中,不再仅仅是对女儿的背叛感到烦恼,更多的是对时间流逝的否定。所以,这样的情绪才会导致平山回答佐佐木和妻子的问题时,态度摇摆不定,非常暧昧。最后在剧终,当他在火车吟诵有关樱花的儿歌时,他终于理解,黄昏留给的是自己,樱花留给的是别人,即使这样的樱花是用自己的鲜血所滋润的,但是,黄昏和樱花的缘分,拥有的也就那么一刻。父亲的妥协和理解是电影的终结点,也就是平山这么一份复杂的情绪,造就了影片“哀而不伤”的基调。
到头来,我们还是没看到小津电影里的嫁女镜头,电影开头,平山参加他人婚礼的情节,是小津给我们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实际上,也就有了那次不愉快的婚礼,平山才对嫁女有所抵触,他误以为嫁女等于父女关系的完结。但就如同他最后所理解的,嫁女并不是关系的完结家,而是关系的重新开始,重新定义,但具体是什么,大抵可以参考《东京物语》,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但是,人还在,榻榻米还在,那个从酒吧归来稍有醉意的父亲,定是小津所钟爱描述的父亲,无误了。
现在,我在这里,却再也未见到如同小津电影里那么平稳而美好的家庭,善解人意的父亲,还有那蓝得纯粹的天,丧失了对一贯和永恒的理解,我在信息世界快感的冲刷下,什么都没有得到。不得已,回到电影所塑造的世界里,找到了小津,找了安定和静。
SIFF@影城;美妙无比的重看,观影初期的大师,后悔当初囫囵吞枣,今番大银幕细细揣度,发现很多意外的有趣,比如一直在留心红色的显现,比如那个红色水壶和无线电;空镜好美,色彩不错,因年代略跳帧失声,观影秩序井然;小津是很入世的,观众们阵阵笑声,不就是他所希望的么。
结婚好啊,还是结婚好啊
小津首部彩色片,更显与黑白时代的对比反差;一人嫁女到一群人嫁女,新的浪潮滚滚而来难以抵挡,同时将父权皇权难舍却不得不让位的老人们在对过去的迷恋中那不情愿、半推半就、反复不定的状态凸显到极致。八音盒在父亲到家时中止,“吵闹”的收音机被强行关闭。很多话只说一半,包括同学聚会那段戛然而止的朗诵,失去话语权无法言明且知言明无用但仍要表明身为父皇对被忤逆违抗的不满。导演技法没得说,色彩、韵律尤佳。但暧昧的态度令观感撕裂。结束在通往广岛的火车上喃喃呓语着对逝去美好的追忆怀恋,实在搞不清楚。“他是好人,你为什么不喜欢?”“也没什么特别不喜欢的。”所以说“广岛”只是巧合吗?彼岸花又是什么,唤起已死的记忆?|https://mp.weixin.qq.com/s/F0xwpU5EVYiIAf15ShmXqg
1、彩色的小津,好违和……于是小津的形式主义成了无处不在的爱克发红,他的第一部彩色片。2、这是一部喜剧,剧作极赞。3、这部片子里有不少双人中景,而且与晚期作品一致的是,摄影机略有升高,因为日本人已经开始使用椅子了。4、小津的简洁和小津的絮叨一样迷人。
几个老同学聚在一起,不禁感慨还是古诗好啊。小津的一贯母题,不过这里有很多小角色很有趣,故事也多了点讽刺的味道。对别人很开明,来到自己则变得谨慎而保守,说来说去还是在不在其中
姑娘们都是真可爱,以日本现代女性的方式温和隐忍地抗争着;老头子们都在装可爱,以日本战后老男人的方式一边无赖地攻击,一边无奈地退缩。原本可以是非常好看的电影,但男主和旅馆老板娘家女儿的两次暧昧互动实在是个大败笔,虽然挺真实,但在这样风格的故事看到还是有点恶心,减掉一颗星。不过田中绢代演的男主太太这个形象实在太好了,真实有筋骨,为她把减掉的一颗星再补回来。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小津第一部彩色电影。“红色”的布景、物品几乎贯穿始终,很多场景中角色衣着的黑白灰朴素色调与桌上酒水、水果的鲜艳色彩形成鲜明反差。开场是火车与婚礼,结尾是婚礼与火车。除个别几场戏外,叙事视角始终围绕父亲平山这一角色,构成一个圆环。电影以父亲平山对三个年轻女性情感状态大相径庭,甚至持双重标准态度的故事,表达了日本战后男女自由恋爱、女性独立自主思潮的兴起,以及父权制(或天皇制?)衰落的现象。父亲讨厌战争,对外人开明温和,而对自己女儿的婚事却严厉专制。母亲怀念战时一家四口的相濡以沫,看似软弱但善解人意而坚持开放的观念。角色塑造十分精妙,情节细腻真实。又通过饭馆老板娘、佐佐木夫人、下属小职员近藤等角色制造很多幽默的桥段,又恰到好处,不喧宾夺主。
这是一部以温和优美的手法体现现代家庭冲突、反映亲情羁绊的杰作。影片在1958年电影旬报评出的年度十佳作品榜上占据了季军的位置。—— 貌似小津导演很擅长用犹如坐在榻榻米上的低角度摄影去诉说日本家庭里的琐碎生活,而且多以心地善良的老年人为视点人物,而家庭矛盾冲突多在内敛节奏里渐化为平静。
我算是彻底看出来了,小津战后拍嫁女儿题材,实质上反复思量、表达的就一个意思:认不认输。结尾一群老炮儿听着笠智众吟诵尊王楷模楠木正行的悲壮诗句,意思已经非常明确。认输不仅仅是针对那场战争的失败,而是旧价值、旧秩序、旧理想的彻底告退。《彼岸花》作为小津第一部彩色片,其形式层面的心愿是要证明传统日本生活,起止、仪态、空间、韵律,用彩色同样可以拍得美轮美奂,不失其价值。
三个老友把酒一烫,调侃一下居酒屋的阿姨,诶这不是以前哪部里面的嘛。哎呀不管了,反正就是看着很喜欢。4K修复简直美到惊叹,第一个第二个镜头简直是霍珀的油画呀。为了里面那个很可爱的姑娘和她那骗到我的小trick也要加到五星呀。
这一部出现了三个女儿和好多父亲,把其他嫁女故事里没有说出口的那些犹豫、矛盾和情绪和盘托出。让小津的主题(唯一的那部电影)显影。“丈夫穷途天不怜”,老校友喝酒唱歌一段太迷人了,可惜他非把故事说满(情节剧),不然停在那里也很好。剧作的确丰满细致,处处有铺陈,偏偏不拍女儿的婚后生活。
小津的电影拍的像油画一样
每次剪辑片子遇到困难,我就找几部小津的片子看。他的片子永远充满自信,我看了也会充满自信。“麻袋上面浮现字幕+火车、高建筑物+对话对话对话对话对话对话对话对话+短暂配乐空镜头+对话对话对话对话+短暂配乐空镜头+对话对话对话对话对话对话对话对话对话对话对话对话+火车+麻袋上面浮现片尾字幕”
应该是小津的第一部彩色片吧,风格化的静态语言,开心的节子妈上楼的那一段,门扉、走廊、楼梯口、卧房内,极简镜头的最优化组合,非常舒服。节子爸校友聚会的那段出彩异常,歌往事,歌未来,心系子女血脉,幸福才是首选。
凡佐分利信领衔小津电影,其角色定位总明显区隔于笠智众:非正统标杆,更性格复杂。所谓复杂,即可指正能量方向上的大胆突破规矩颠覆传统。比如户田家他身为弟弟却以小犯大家庭聚会现场当面训斥哥姐冷落寡母未尽孝道。或者性格特点行为跨度超越了小津电影习惯性节奏框架,比如茶泡饭中妻管严闷葫芦形象突然爆发甩了木暮一个大巴掌!也可以,如本片这样被置于偏贬义讽境:夸人家女儿勇于追求幸福却对自己女儿严格管控以至被妻嘲讽虚伪(所以才要田中绢代强母形象)……此种性格裂变你让沉稳内敛的笠智众来演实难想象。当然本片他也客串了一个小角色,功能却是为男主提供为父嫁女价值模板!相当于小津用俩人主配异位间接佐证上述分析。……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876833015/
华丽的色调,舒适的构图,优雅的举止,美呆了。
每个女人都太可爱了,叫人看了,心头就繁花似锦。雪子说她妈妈佐佐木太太的主意,桃花运来了,要去给狐仙带炸豆腐,就怪有意思的。节子和久子两姐妹像是加了日式滤镜的周家怡和胡杏儿,格外有好感。但其实小津还是得用许多温柔,才好把这些夫与父的威权给弄得慈眉善目,走向一种理想化的平衡。因此平山太太就特别有故事,开篇被丈夫当众贬损包办婚姻的乏味,社死之后良久,一个人听着收音机小曲迷醉地打拍子,惬意得不由鼻酸,这样的自由,当真是从日常生活的齿轮里好不容易给卡回来的。家长制的男人,再“孩子气”或再嘴硬心软,似乎都给妻女不少艰难日辰。听平山先生在去广岛的车上唱起了歌,欣慰之余不免觉得,大家长终于松动了些,多少有点自觉天官赐福了。#资料馆#,修复版。
小津的电影,主角的名字、住宅、办公室、居酒屋真的是差不多哎,不过本身的风格就是很小清新很舒服很温暖啊,潜台词都是需要真正的“理解”和“沟通”,尽管sabixi寂寞无法消除。女主角都很美啊,有木有!PS,看了他的电影对未来家居装修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很好地诠释了别人家的孩子怎么都好说到自己亲生的就过不去了的普遍事实。漂亮的女儿们,威严传统的父亲,聪慧的母亲,还有各式的配角。当你喜欢小津的电影了,也说明你老了。(UCCA胶片)
86/100 #第6400# 令人惊讶的温柔,及令人惊讶的与前作的重复与变奏。小津总是在讲相似的嫁女故事,当画面转为彩色华丽的调色板之后,观众会看到突然五彩缤纷更加年轻的日本,古板保守且仍在怀念旧时代的父亲处在进入自由主义的现代和传统权威之间的矛盾过渡时期,电影用大篇幅来展现他的愁眉苦脸和困惑心理,随着电影进展这个人物越来越无能为力。这是那种只有小津才能解决的特定时期的悖论,不仅是一个男性权威失效的故事(一个男人不再能命令他的家人服从),也是一个男性气质与现代性、一些浪漫主义与真正的女权主义相协调的故事,父权的地位以新时代的方式受到威胁,反映了日本文化中的代际紧张关系,彼岸花则是他从固执到接受转变的美丽象征。喜欢那个接近结尾时母亲的镜头,她坐着看着远方微笑,和父亲最后的决定一样,他重拾了一些对未来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