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头的话:为了避免让富大龙老师难堪,本帖不对比富老师的《大秦帝国之纵横》,只用2009年版的第一部,也是大秦帝国系列的开山之作《大秦帝国之裂变》,来对比一下2020年大秦帝国的收山之作《大秦赋》。 《大秦帝国之裂变》讲述的是秦孝公嬴渠梁在秦国最羸弱贫瘠之际登基,面对秦国旧世族的强横内斗与强大魏国的欺凌,嬴渠梁担负所有压力大胆启用卫鞅变法,二十年来孝公与卫鞅肝胆相照生死相依,最终让秦国由弱变强的故事。 十年前大秦帝国第一部,秦孝公的人生既没有秦始皇的爽感,“商鞅变法”的故事也远没“始皇帝一统六国”来得脍炙人口,可不论是剧情的宽度还是借古说今的深度,不论君臣之情还是家国情怀,全方位的秒杀大秦赋。 先说最基础的,大秦帝国影视版成功的基本要素是什么?是画面上历史的沧桑厚重,是剧情上一个帝国之崛起的爽感,是演员完全契合的代入感,对演员的吐槽我就不多赘言了,直接视频截图来对比吧。 同样是抱着剑,这是秦始皇意气风发的的登基,秦始皇的人设大家都知道,霸气的祖龙嘛,祖龙问剑天下了,不知道大家觉得可符合人设?
这是秦孝公在内忧外患之下,心事重重的继位,孝公的人设是生于忧患的穷国之君。
少年意气的秦始皇意气风发的策马奔腾,感受到铲平六国的霸气人设有木有?
秦孝公率领残部,在绝境之地与魏国铁骑拼死一战。
秦始皇霸气侧漏地阐述着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敲重点,感受到寡人吞吐宇宙的霸气了吗?
秦孝公在秦国变法略有所成之际,终于放下心头大石,酒席间对未来的畅想。
不知道秦孝公与秦始皇各自的人设,大家有没有从截图中感受到? 可能有人会说,这都不是一个剧情,不能这么比。可同样是历史剧,在短短几秒钟看不出剧情孰高孰低的情况下,演员的演技与角色契合度,就是标尺,哪位秦公让人一眼就能被带入厚重的剧情,无需我多说。 再说剧情,因为用文字无法分别表达两部剧复杂的历史故事,那么就从人物故事线说起,一部剧真正打人的,永远是人。秦始皇一统六国的故事人物众多,丰富精彩,随便拎出“荆轲刺秦王”,“秦异人质赵”,“乱世英雄吕不韦”,等等,都足以拍成电视剧了,面对堆积了整个厨房的原材料,剧方什么都想要,却不知大杂烩该怎么做,于是本应该激情四射的人物关系,在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之下,变成了路人甲和路人乙遇见了的一样,没有一点化学反应。但大秦赋的剧方简直是人间的迷惑行为,偏偏还卖上了君臣cp的腐,我尽量截了演技不拉夸的君臣cp的图了,请各位欣赏总攻赢政与他的小受cp们。 首先,是秦始皇和李斯的君臣cp,李斯永远面无表情,也许被迫在秦国996,伤到了面部神经吧。
秦始皇与吕不韦的君臣cp,真的,演员尽力了,但这不是颜值与演技的问题。。。
秦始皇与燕太子丹,敢相信黑衣服的那个才是霸气总攻秦始皇吗?
大秦赋我一直在追,不是不想写秦始皇与他的臣子朋友们间的cp故事,是。。。真的没得写,十三岁的老赢政问吕不韦是不是亲爹已经是最激荡的君臣感情戏了。都说好的表演与剧情,能让人一秒钟入戏,不知道各位入戏了吗。。。感受到激情四射了吗? 大秦帝国之裂变里面只有一道君臣cp的菜,孝公与卫鞅。新继位的秦孝公面对朝中盘根错节的世族势力,无人可信,遇见了游学魏国郁郁不得志的卫鞅,卫鞅的法家思想让孝公决定担起所有压力,支持卫鞅变法。为什么要变法,因为此时的秦国全是陋风烂俗,如还在施行奴隶制,一家男女同床而睡,村村私斗血战,贵族霸占百分之九十九的民间财富等等。变法触及到了贵族们的势力,其难度这相当于在在印度立法取缔他们的种姓制一样艰难,贵族们拼死阻挠孝公,于是二人年轻时于困境中互相托付彼此。 秦公:“信君如信我,终我一生,绝不负君!”
商鞅:“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
在那个人治的时代,卫鞅依法治国的思想太超前,二十年来君臣之间磕磕绊绊,但眼神告诉彼此,他们心中永远藏着彼此。
是秦公让卫鞅从寒门学子,一跃成为名动天下的商君,他感激秦公。也是卫鞅让秦国从列国皆可欺辱的贫贱小国,逐渐强大起来,秦公感激卫鞅。二人在臣子们的眼中已然化为一体,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秦公只和卫鞅一人说,而卫鞅永远是孝公的顶梁柱。
孝公有收复河西的心愿,卫鞅亲自挂帅,二人临别前的一拜。什么叫cp感?不是年轻漂亮的脸蛋,不是卯足了劲的去彰显自己,而是将对角色刻骨铭心的理解,化入到和对手演员的默契中去。
天不假年,孝公死于壮年,最放心不下的不是太子,而是卫鞅,因为没了自己做保护伞,得罪贵族势力的卫鞅,将下场凄凉。
青山不在,松柏何依,故人故剑情深,卫鞅将孝公赐给自己的穆公剑还给故人,这把剑是可以保卫鞅性命的尚方宝剑,但卫鞅的心已经随着孝公一起死了。余生,他要拼尽最后一腔血,捍卫与秦孝公变法的成果。
太子继位,老贵族势力全面复辟,大秦江山风雨飘摇。卫鞅故意以身犯法,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引出藏在湍流河底的暗礁,助太子扫清障碍。在慷慨赴死之前,卫鞅回到曾经与孝公相识的地方,告诉他卫鞅来找他了。
商君毅然来到廷尉府大狱门前。
太子不忍杀卫鞅,可大势所趋太子也无能为力。二人交心,卫鞅什么都知道,他知道自己的死将成为太子制衡老世族的一支利箭,更知道自己以大良造之身死于自己的法规之下,太子会将让秦国“贵族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法治彻底传承下去,他和孝公的青山松柏之约将永在。这是囹圄中,卫鞅与太子的对话。
商君被诛九族,五马分尸。他知道太子杀自己而传承新法,刑场上商鞅含笑九泉,此生终不负故人的青山松柏之约。
一部剧的精良是体现在事无巨细的方方面面的,剧里很多细节都做得很好,就连一草一木都在阻止商君赴死。
百姓一片缟素,商君改变了他们世代为奴的苦难,商君就是他们的天神。
此时商君在想什么?是感慨此生不枉一展抱负,是高兴要与孝公黄泉团聚,还是感慨以身赴法变法终成?
动图更戳人,商君与心爱的女子一起赴死,好的演员一秒钟就能带观众入戏。
也许会有人说历史也许不是这样的,但自《三国演义》起,所有历史文艺作品又有哪部不是各有优化?只要和正史没有原则上的出入,给大家一个心向往之的梦也是无可厚非。 纵观很多历史正剧,君臣之情多以互相权衡与斡旋为主,在战国中期那样一个艰苦又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这种比水还纯粹的“君以国士待我,我定以国士报君”的君臣之情确属罕见,就是因为这种感情太纯粹,让人既向往,又感慨,更是一种悲壮的浪漫主义,为整部《大秦帝国之裂变》赋予了最终的灵魂,这种纯粹的君臣之情也许才是观众真正爱看的cp,才是留住观众的好故事。大秦帝国之裂变与大秦赋的故事究竟孰高孰低,豆瓣评分也清晰的给出了观众的答案。
说完剧情,再说说两部剧对家国大义的塑造与深度,大秦帝国的军歌一直是一种灵魂一样的东西,一头连着血写长歌,一头是王权霸业,还是用动图做对比吧。这是秦始皇终于除去了母后的祸国情人嫪毐,于是携民众在街头一起唱军歌,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人民需要寡人寡人便与人民同在,各位别笑,尔等的县长区长也未必如寡人这般深入人民。
孝公在败兵之际,含泪与伤兵们一起唱军歌,细节做的很好,那时的秦国太小了,根本组不全壮丁兵,老弱病残皆为兵;那时的秦国太穷了,兵士上战场也没有甲衣,大多是布衣赴战,战争的硝烟与残酷扑面而来。
秦始皇心怀六国万千苦难的百姓,霸气又悲悯的宣誓要一统六国的原因。
孝公想东出六国只是为了继承祖先遗愿,临死前流露出对霸业垂成的不甘心。
卫鞅自知必死,但绝不以避世逃避。
大秦帝国让人魂牵梦绕的看点,从来是在波澜壮阔七雄争霸的历史背景下,秦人的精神与士气,家国之情与热血大义。比起秦始皇一统六国是为了让天下百姓都吃饱饭(手动狗头),我更怜惜孝公与天争寿的不甘,更钦佩商鞅国家为棋舍身为子的精神。两部剧的格局孰高孰低,无需我赘言。
再说一下对女性角色的塑造,虽然大秦帝国系列是男人戏,历史上的风流人物也绝大多数不是女人,但是因小可以见大,一个编剧,一部影视作品对女性角色的塑造,最能体现整部剧最内里的价值观是包容宏大的,还是哗众取宠的。大秦赋对女性角色的塑造我不想多言了,华阳太后以一己之私乱政,娼女和赵王苟合,截图是赵姬与嫪毐私通生娃,被秦始皇捉奸在床。不得不佩服秦始皇不愧是千古一帝 只是默默的将一把剑挂在二人的床头,然后幽怨的走了。
我们秦始皇也是个水做的大小伙子,明知道芈华是华阳太后派来以美色诱惑自己的奸细,但还是爱美人不爱江山。
纵观大秦赋全剧,女性角色不是反面形象,就是没有自我思想的恋爱工具人。也许会有人说,秦始皇年代的华阳太后与赵姬就是坏人,剧本没错。确实是这样,但又为什么给赵姬那么多祸乱宫闱的戏?为什么就不能有哪怕是点缀式出现的大义、勇敢的女性角色?这里不得不再说说《大秦帝国之裂变》里的女性角色,虽然戏份也不多,虽然我很反感编剧让商鞅和高圆圆感情戏,但是在商鞅变法渐成之际被赐婚,遂想和高圆圆一起离开秦国时,高圆圆拒绝了他,一段台词让我理解了编剧写高圆圆这个角色也许是为了迎合市场,但绝没有怀着贬低与哗众取宠之心在写。
十年之后,商鞅功成名就,起了退隐之心,于是去崤山去找爱人,却在此时收到了秦公病危的急信,高圆圆明知商鞅这一走便回不来了,但还是将他推给了家国大义。
另一个女性角色,老太后,赢氏族人里唯一一个以女子之身掌执法权的人,在面对世族逼要封地,国家存亡之际站起来,捍卫风雨飘摇的大秦。
通过台词可观裂变里,女性角色都有自己的思想与人物魅力,编剧写这些女性角色也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亦或是撕逼逗乐。事实也是这样,千年历史的奔流中,家国飘摇的风浪里,女性从来与国家共存亡,我不能狭隘的说不尊重女性角色的剧是差剧,但是在思想与高度上,它的确平庸。 最后,说一下两部剧的高度。历史剧从来不只是讲历史,更多的是以史为镜,借古说今,大秦赋我就不截图了,因为没看见有借古说今的地方,只上《大秦帝国之裂变》的截图。历史上商鞅变法的意义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在剧里,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这也许才是这部剧真正想告诉观众的东西。
《大秦帝国之裂变》的颜色,更像秦人所崇尚的黑色,与飘扬旗帜上的红色,是黑与红的融合体。黑,是基调,因为那个年代那个环境太压抑苦难;红,是内里奔涌的血液,用秦公的热血书写的变法,用商君的鲜血付出的代价。看这部剧的第一集时,就已经知道最后的结局了,商君必死。但厚重的黑与惨烈但红融合在一起的,是一种戳人泪下的浪漫,哪怕前路再黑血河再深,孝公与商君始终彼此扶持,青山铮铮,松柏常青。 综上所述,一部资金富裕,于2020年上映的大秦帝国最终章,方方面面被2009年的大秦帝国第一部秒杀,是我们的编剧不行吗?是我们的演员不好吗?是我们的拍摄条件不行吗?都不是,是没了对历史,对观众的敬畏之心,没了对艺术,对情怀的赤城初心,所以我们的电视剧越拍越烂,所以我们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瑰宝,反成了各种烂剧中不知所云的东西。多么希望能多一些像裂变这样精彩又正能量的古装剧,这样我们的文化何愁被韩国人偷?何愁中华文化的输出与强国?
(风险提示:以下纯吐槽,一切建立在剧情不行啥都白瞎的立场上,不喜别看。)
开着二倍速看到16集,同事问为什么觉得不行还在看,无言以对,实在是有苦难言。从大学开始,大秦前三部每部都刷过至少两遍,从这个系列开始喜欢秦,开始去认真了解这段历史,大秦系列实在是情怀所在,但凡有一些好剧的迹象,我都愿意把这部大秦赋看完。
可惜,实在是不太行。服化道美则美矣,女性角色的妆真的不是现代影楼穿越过来的吗,高曝光下每个演员脸上硬画的“兵马俑”阴影,总在提醒着观众“你看我们这妆化的,够老秦吧!”弹幕不断有人在说某某人简直像是刚从秦俑坑挖出来一样,可一群画得灰头土脸的人穿着精致崭新的衣服,站在干净宽阔的大殿上和没啥尘土的马路上,再配上古不古今不今的台词,太违和了。
我一直认为,只有当剧情和人物立得住的时候,细节的精致才是值得夸赞的,而这部剧明显本末倒置。且不说这部号称正剧的大作,剧情和人物有多少与正史背道而驰的地方,疯狂暗示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把自己人华阳太后写成宫斗大反派,嬴政对老爹赢异人心怀芥蒂(但是竟然对剧情里出主意哄骗赢异人抛妻弃子的吕不韦心悦诚服?),我是可以接受正剧与历史有不符之处的,然而就算是在现有剧情线下,人物智商时而上线时而下线,前一个镜头还在深明大义,下一镜秒变稚子,上一集还在运筹帷幄老谋深算,下一集直接就无兵权也敢搞宫变了,剧情逻辑混乱,人物人设也实在凌乱,最大的观感是,原来所有角色都只是服务于剧情发展的工具人,而剧情,大概没啥剧情和逻辑可言,全靠不知从什么“观众最爱的古装剧套路”中得来的意淫。
确实,整个剧都在透露着低智和对观众的轻蔑。
跟前几部比,这部的台词真没眼看,都不是文言还是白话的问题,对白信息量极低,思维简单直接,仿佛小学生作文。稷下学宫里的荀子,引导学生论政,只会引背些中学语文课本上有道理而在剧中无意义的话,一群士子分析起时局,什么也说不出。无法不怀念裂变时候的论道,不怀念纵横里面对时局深入浅出的解析。
再则,六国处理上,国君昏聩无能懒政到底,能人不用,全无优点。知道要塑造秦的顺天承命,但这么脸谱化其他国家,真的合适吗?昨晚实在难受,回去看了纵横,一集不到的篇幅就把秦庭矛盾和几个主要国家的优劣形势交代得清楚,看完感觉更难受了。
开局的长篇宫斗(政斗?)大概是宫斗剧看多了,真觉得立个王,都不用顾及朝堂上各个派系的盘根错节和争斗的,后宫施个压干干政就能搞定,一个剧情设定里既无军权又无相权跟宗室关系也没多密切、背后只有废物阳泉君的华阳太后,说两句话下几个令,竟然也能闹出甘龙乱政的效果,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哦,说到历史上真正的反派夏太后,或许可以给一直在问“夏太后出宫之后就没影了吗”的朋友们提一句,百官和嬴政准备出发去救赢异人的时候,旁边似乎站了一个看着像夏太后的人,后边就再也没看到过了。大概剪辑觉着,像其他许多前言不搭后语的镜头一样,随便交代一下,观众自己就能脑补夏太后出了宫通知了吕不韦完成使命之后就坐观政儿逃出救王的情节了吧!
更别说一出场就让人出戏的赵姬。一开始我还只觉得是演员演得拉垮,念台词一股现代京腔,后来宫变一段,镜头硬要暗示赵姬和嬴傒,突然就明白可能并不只是演员的锅,大概还有导演不知道在想啥乌七八糟的原因在了。同样是淫荡专权的太后,看看人家芈八子咋演咋拍的啊摔。
说来说去,嬴政演员40多演13也无妨,只要人物和剧情逻辑立得住,看着不出戏。可惜正如许多评论都在嘲的“我可以与你浪迹天涯”和“不要做个连自己生父都不知道的畜生”,后来即位之初被吕不韦一句为王者抓大放小即可就给架空了的迷惑情节,还有毫无气质的仪态、瞪眼绞嘴大吼大叫的演技,秦王被演成了一个懦弱痴傻之辈,能被纠结脸和年龄这种无关紧要的小事就偷着乐吧,不然难道真要被人揪着打人物理解和演技塑造吗?
最近看了微博上po的李梦编剧的《大秦帝国之始皇帝(上)》的片段,还是我个人偏爱的纵横的味道。不由长叹一声,期待了这么多年的秦4,竟然被魔改成了这副乌七八糟的样子,无话可说,只有可惜。
半夜两点了,我还是为了新出的几集大秦赋气得睡不着。剧情已经过半,秦王政还没有亲政,灭六国,收百越,击匈奴,统一度量衡等等伟大的历史事件看起来竟然要在不到三十集的剧情中完成。而这部总共76集的电视剧,把那么多戏份都给了华阳宫变这样一个在历史上不存在的事件。我作为一个大秦帝国小说和电视剧的双重粉丝,我只觉得内心十分憋屈,又有种奇怪的感觉。 披着历史剧外皮的宫斗剧: 大秦帝国的书是我在高二下册暑假期间看完的,大秦帝国的电视剧是我在高三毕业后开始追的。平心而论,就目前来讲,第四部大秦赋已经可以排到垫底位置了,和前几部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但是无论是宏达的战争场面,演员精致的表演,考究的服化道,似乎又都在说这不是一部那么差的作品。 为了找到这个感觉的来源,我在脑海里顺了一遍前几部的剧情。 第一部电视剧主要还是根据小说来的,主要讲了商鞅变法始末。包括秦国河西战败,六国谋划分秦,秦孝公立国耻石,秦孝公发招贤令,商鞅白雪相认,白雪协助商鞅入秦,商鞅三见秦王,开始变法,徙木立信,渭水七百人大刑,赢驷违法,商鞅练新军,秦魏河西再战,收复函谷关,秦孝公身亡,商鞅被车裂。剧总长40集左右。中间还穿插了庞涓与孙膑的恩怨,申不害变法等等。 第二部主要讲了张仪和赢驷,主线以张仪连横展开,与公孙衍的合纵对应。中间经过了数次大战,并且包括了秦灭义渠国,收巴蜀,张仪骗楚王等情节。整个电视剧就是在不停地打仗,大战不下四场,并且也是很重要的剧情。 第三部主要讲了昭襄王时期。包括武王举鼎,昭襄王继位,楚怀王被骗死,白起数次击败楚国,长平大战等。其中还包含了苏秦死间齐国等六国的部分。 而第四部呢? 剧情到现在,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争权夺利,先是子楚和嬴傒争权夺利,再是华阳太后和嬴政争权夺利,现在又到了嬴政和赵太后吕不韦争权夺利。76集的电视剧,花了一半时间来讲秦始皇怎么亲政的。而那段时间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似乎都成了不重要的东西。邯郸大战占了半场时间,信陵君窃符救赵和毛遂自荐都没了。如果说赢稷不是主角,那么五国最后一次合纵也只占到了一集的时间。如果你说最后一次合纵也不重要,那么郑国修渠占的时间也不多啊。 秦王政公元前247年继位,吕不韦在公元前235年自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秦始皇在位的37年里发生了多少大事?但是到现在,剧情过半,赵太后的雍城之乱这破事还没结束。据说要等46集秦始皇才杀嫪毐,那么等正式开始统一六国要到48集左右了。48集的长度,都够秦武王举的鼎被昭襄王搬回咸阳了,而你还没拍完嫪毐的闺房秘事?那剩下的几十集要怎么拍完灭六国,统一度量衡,打百越匈奴?更不要说这其间有多少故事。荆轲刺秦王你不拍吗?李牧被冤死你不拍吗?廉颇老矣你不拍吗?进了课本的唐雎不辱使命你不拍吗?这么精彩的历史,为什么却着眼于吕不韦赵太后和秦王政的三角戏? 此外剧中还有大量的各方为了秦王政亲政而进行的明争暗斗,似乎统一天下事小,争权夺利事大。 讲到这里我已经找到我内心别扭地方的来源了。尽管前几部也有各自的缺点,比如第三部过于摸黑了范雎。但是他们的主线至少还着眼于历史和天下。而这一部,主线却似乎在一个权柄上。换言之,这一部《大秦赋》并不是什么历史剧,连《三国演义》那样的戏说历史都算不上。这只是一部宫斗剧。只是宫斗剧中的姐妹们为了争得皇帝而斗,而大秦赋中的男人女人为了争夺权力而斗。从核心上讲,二者并无差别。 我所理解的政治: 我所希望的大秦帝国,是记录历史的大大秦帝国。对于电视剧而言,记录历史就意味着记录当时的政治,很显然,编剧理解的政治和我理解的政治不是同一个东西。 政治,是统治集团治理国家的行为,是经济的集中提现。一切政治行为都是在为经济基础服务。我所理解的政治,是通过治理改变千万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促进生产力发展,适应生产关系变化,使得上层建筑过更加稳固。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部到第三部无疑都是符合我心中政治的定义的。第一部主线是改革,第二部主线是外交,第三部主线是外交与战争。每一部的主题都是切合了当时时代的大背景,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运行状态。 而第四部编剧对政治的理解似乎和我不太一样。在编剧看来,秦王亲政是政治,吕不韦不放权是政治,华阳太后搞宫变是政治。也许这也是政治,但是这是庸俗化的政治。这种想法把一家一姓的命运看做了世界运行的主线,却忽视了历史的滚滚潮流究竟由谁,由什么来带动。 恕我直言,权力斗争斗来斗去,如果只为了权欲,那算个屁的政治。李世民和朱棣上台都不光彩,但是天可汗,贞观之治,七下西洋,永乐盛世才是让人们记住他们的原因。如果这二位争到了皇位而没有这些功绩,那么他俩绝不会得到这么多的称颂。同样,秦始皇被人记住是因为他赐死了吕不韦吗?秦始皇被人记住是因为他灭六国,一统天下!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党争,中唐牛李党争那算政治吗?那只是闹剧。王安石和司马光为了变法争得你死我活才是政治。也因为这样,牛李党争注定只是历史的一个小插曲,而王安石变法和元祐更化却被人争论至今。 写到现在已经三点了,心中怒气消了大半。大秦赋的编剧以他庸俗的历史观给了这个系列电视剧一个不算完美甚至有些恶心的结局。而现实中,庸俗化政治的事情依旧存在。 阴谋比不过阳谋,个人的命运取决于自身的努力,更取决于历史的趋势。只希望,大秦赋在之后的集数里,不要再披着历史剧的皮,干着宫斗剧的事。毕竟从第一部播出到现在十年多了,没想到编剧给出如此狗尾续貂的作品,可惜啊!可惜!
从裂变到崛起,一曲秦风,一首无衣。让人荡气回肠。到了大秦赋,他就像腐桔,外表光鲜,内里破絮。演员无一选对。资本腐朽人心。这不就像一统天下的秦国吗。从裂变,崛起,统一,直至了灭亡。为什么,因为早已忘却初心,忘却了纠纠老秦,共赴国难。忘却了五百年前,秦人从河西,以血为战,创立的巍巍大秦,忘却了创作者的初心。前三部是艺术品,它古朴,厚重,引人入胜。终章却是商品,它新鲜,轻灵,却如过眼云烟,资本将腐桔刷上新漆,观众将霉味留在心中,但真的合适们,大秦赋代表了资本对影视的危害,他腐朽了创作着的初心,像上海堡垒,小时代,同时也提醒了创作者,只要华丽,只要演员俊美,就算念一二三四,作左右东西。就能赚钱,谁还管观众能不能看,好不好看。这是劣币驱赶良币,人们总是喜欢华美的东西,燕云台,孤芳不自赏,那么多人看,而最初看大明,大秦,只有几千人才看,几百人才知。观众说没好剧,可最初又有多少人看呢,大明王朝,大秦帝国,最初无人问津,收视率甚至不如青春脑残剧,大明王朝的监制欧阳长林,最终去拍偶像剧了,而在偶像剧之后,谁又想起大明王朝了呢,他们忙着对艺术的敬畏,精益求精,从未放弃追求,立求为观众带来一部好剧一部好片,但观众给了主创者最后一击,既然你不看,我为什么还要拍呢?观众总是吐槽烂片,但你不看,烂片怎能卖的出去,怎能赚钱。怎么会有上亿的烂片,数千万的片酬。最终观众在被烂片伤透了寒心了,才想起好片的好,浮华随时可以抛弃你,只有品德伴你一生。不要让那此拍好剧,追求艺术的创作人,再次伤心。多看好剧,所以,请多给那些有良心的主创者,一些支持。
当今国内影视剧内容已经崩坏到了极点。
无论是正剧、战争、古代、现代、都市、职场,无论什么类型,无不充斥着海量的低龄爱情片段,恶心!!
单说大秦,这编剧有本事把始皇帝拍成后宫苏玛丽狗屎剧,也是难为他了。
一天下,灭六国,光是六国间的权谋,水淹大梁,李信伐楚死七都尉,秦军大败,各国亡人流窜齐国欲举事复国,结果齐降,一堆堆数之不尽精彩绝伦的事件,结果编剧和导演就打算一笔带过???
然后拿40多集来拍苏玛丽?
恶心谁呢?
咋地,在你们心里中国上下五千年,除了谈狗血恋爱就没别的事了是吧??
刚刚看完了《大秦赋之天下》的最后两集,可以给这部烂剧定性了:这是一部打着历史正剧的幌子,实际上行的是宫斗剧之实的年度超级烂剧,没有之一。
剧中不仅歪曲糟改已知的史实,还大量借用野史的素材杜撰毫无历史依据、或捕风捉影的情节,并强行加入了乱伦、通奸、强奸、多角恋等骇人听闻的环节和色情暴力的元素,以达到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捧红特定艺人的商业目的。
这部剧严重地损害了《大秦帝国》系列的口碑,伤害了广大观众对于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文化历史观的信任度,毒害了广大不知情的青少年观众,毁坏了中国人的国际形象,刷低了国产剧的道德底线,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然挑衅了中央关于停播禁放宫斗剧的精神。这部剧的国内播放和海外出口进一步体现了央视、乃至宣传部门对国产大剧的审核环节存在着巨大漏洞。望有关部门提起重视,尽早下架《大秦赋》并召回其海外播放权。并对此次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予以严肃处理。以避免类似恶性事件的再度发生,为国产良心剧的制作提供健康的环境,也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有利条件。这对于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文化自豪感和凝聚力、早日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有重大意义。
跟前面几部,尤其是第一二部比起来,审美、剧情、服化道和节奏统统都不是一个档次的,变成了“戏说”大秦了。审美上就一股塑料味儿,毫无战国时期那种古朴带点野性纯粹的风格,假精致的影楼风。剧情和人设也奇葩,好多莫名其妙的事,轮子都掉了,驾车的还一个劲地鞭打马匹,智障么?赢异人是个顾家小男人,三句话不离老婆孩子。台词太直白,一嘴的现代大白话,白开水一样。节奏诡异,战争场面是砸钱了,可砸钱了你也别使劲堆砌啊,于剧情推动无关的大场面看多了很疲劳,影响主剧情,得不偿失。槽多无口,三星给演员们的演技吧,毕竟老戏骨还挺不容易的。
道服化好用心,演员除开赵姬都很给力,就不明白一点,张鲁一长相气质完全没有嬴政的feel,目前没上线不评价演的好不好,但形象上不符合我心中秦始皇的样子
剧组合适吗 当我傻 不知道嬴政多少岁登基吗 窒息 张鲁一演少年嬴政是穷的请不起小演员吗
我觉得张鲁一的长相和气质不适合演秦始皇,太出戏了,让他去演刘邦吧(不是说张鲁一不好,他演吴老狗就挺好,但演员都有局限性,毕竟长相和气质在那,不是什么角色都适合)还让张鲁一演13岁的嬴政啊,说怕小演员没演技,剧组的人没看过翁斐然的小嬴政吗?张版政实在没有始皇帝的感觉~失望~再就是朱珠的演技,我每次看见她都觉得好尴尬~再说说剧情,千古一帝秦始皇被写成了又傻白甜又怂包,要去跟吕不韦浪迹天涯,什么鬼编剧,看琼瑶看多了?编剧你确定这剧不是黑秦始皇的吗?还有大量宫斗剧情,我是想看千古一帝统一六国,谁想看宫斗啊我怀疑编剧写跑偏了,秦始皇是配角,把赵姬写成了大女主,然后一堆男的都爱她,拖拖拉拉快五十集嫪毐才死,改名吧,改成大秦后宫赋或大情妇得了更新于12.17。
我对改编的历史正剧很严格要做做好全方位特别是这样的历史庄严正剧。历史剧应该加入新颖和创新的元素风格在配合以往庄严的气势这样好才能完美打造出一部小说改编的历史古装正剧,我看了 两集之后太沉闷了,我们中国的古装历史正剧必须要做出改变,要加入现在新时代的一些创新的,新颖的一些元素在里面,那个画质画面感一定要有那种诗意感,有那种素描感有那种水墨画的感觉,古装历史正剧如果老是这样拍的话,那不如还去看纪录片好,不仅要遵循历史事实,而且在拍摄上面也要加入新鲜新颖的东西元素才行,这样拍出来,现在的年轻观众才喜欢看受众的话,不仅是中年观众,年轻的观众也是一样,爱看才行,我给一星。
比大秦帝国,差点儿意思。
因一星被很多第四部粉丝豆邮恶意攻击。别人要接受你们的分数,否则就是异教徒。磨皮发白的滤镜和军师联盟相似的制景服装。作曲能和第一部比?嬴政的刻画,难道你们找不到一个和翁斐然差不多有点阴郁气质的小演员?还是根本不屑找?更别说张鲁一喊朱珠母亲了,简直无语。雷人的台词,诸如祖龙要跟吕不韦私奔。古语基本上就是个“甚”!战争场面是有钱了,但是和第一部比起来特别是上来的少梁之战。你们的士兵个个白白净净就算了,马站运镜都和第一部写实感有很大的差距。第一部也不严谨,诸如景监历史上是孝公宠信的太监,但那才是瑕不掩瑜!最后,最讨厌大秦妇一点就是都40集了还充斥着小家巴气的宫斗和阴谋。历史上没有发生的你们也硬要整出点什么!始皇帝,秦庙堂如果不是阳谋为体,尽最大努力团结怎么可能横扫六合,一统中国。这是格局。
我也不知道以下哪个更雷:80年的张鲁一叫84年的朱珠妈还演的是13岁的嬴政;张鲁一演的13岁嬴政叫吕不韦带他走,他们一起去浪迹天涯;嬴政管华阳叫嫡祖母太后。
从《裂变》一集不落的追到现在,也是数年的老粉了,在此期间,思想几多变化,对于大秦帝国系列要传达的价值观也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单就《天下》来说,在演员演技、剧本剧情以及服化道方面,比前三部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谓国产剧中的佼佼者,尤其对于兵马俑造型的还原,颇具历史感。剧粉和书粉的争论,从《纵横》开始延续至今,其实二种表现方式各有优劣。原作不乏历史厚重感,只是孙老先生私货太多,秦制和法家几乎完美无缺,老秦子弟都成了圣人。《纵横》的人物就立体化许多,明显的看出七国君臣都不是傻子,这样的对手戏才有看头。秦统的好坏,也是利弊兼有。帝制时代法家能帮帝王统治天下,现在再推崇这种披着“法治”外衣的人治无疑是违背世界潮流的。统一之后还百姓太平,也不过是窃国者的托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张鲁一演的是秦始皇?我还以为是阿斗😐
张鲁一对着朱珠喊“母亲”,我后背发凉。
11月初那会盗梦组织提前看了前三集,真的很绝,大秦给我冲!
失望!这是在拍什么古偶剧吗?要跟吕不韦浪迹天涯???张鲁一真的不适合演嬴政,毫无帝王之气。
惊了,张鲁一居然演13岁的嬴政,之前那个长了一张灭六国脸的小演员翁裴然哪里去了
看了一集,我先把五分放这
不说别的,千古一帝不是张鲁一这样的……他撑不起来,他也不配这个角色
一星送给男主,没能力没态度,就不要糟蹋好戏了,这年头好戏不多了……
这才第一集,嫪毐的一个肾就没了,可还行?赵姬表示很亏[裂开]
做家务看了一集,吹成这样,一塌糊涂
失望!应该让丁黑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