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nton Bitel (Little White Lies)
译者:csh
译文首发于《虹膜》
1913年,身为演员兼联合导演的保罗·威格纳,创作了他的处女长片《布拉格的大学生》。在片场制作这部影片期间,他第一次听说了犹太民间传说中的「泥人」故事,一位16世纪末的布拉格拉比犹大·勒夫·本·巴泽莱,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了这种泥土仆人的其中一种形象。这激起了他的兴趣,他也将下一部故事片《泥人哥连》献给了这一主题。他与亨利克·加仑共同编剧、导演了这部影片,后者后来为F·W·茂瑙的《诺斯费拉图》和里奥·比林斯基的《蜡人馆》创作了剧本。换言之,「泥人」的原材料会不断地自我重组,以构成、发展此后大多数德国默片时代的恐怖影像。
尽管如此,最初的《泥人哥连》已经散佚了——它的喜剧续集《哥连与舞女》也是如此,威格纳撰写了剧本,并与罗切斯·格利泽共同导演了这部影片,它也是恐怖恶搞与后现代恐怖的一个早期案例,在这部影片中,威格纳扮演了一位恐怖片的演员(他确实有这么一个身份),他利用自己的泥人戏服(他也确实穿过)向一名女子求爱。在他制作那部1915年的《泥人哥连》时,一些制作上的妥协让他感到不满,于是他于1920年与联合导演卡尔·伯泽联手,并(再次)与编剧亨利克·加仑合作,重拍了这个犹太民间故事,这部影片部分是翻拍,部分算是前传。
这部影片的全名是《泥人哥连出世记》,但它常常被赋予和前传一样的名字,被简称为《泥人哥连》,这组重名总是让人感到困惑。在柏林的一个摄影棚里,剧组用描画而成、棱角分明、高度风格化的布景,重现了中世纪的布拉格。这部现存的《泥人哥连》,与同年上映的、罗伯特·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一起,用噩梦般的、神经质的恐怖电影模式,呈现了德国表现主义的案例。
这部后来的《泥人哥连》中,满溢着不详的预感和末日般的厄运,以及即将到来的、「可怕的灾难」:「星星向受人尊敬的拉比勒夫揭示,犹太社群即将受到严重的威胁」,开场字幕如是写道。我们看到勒夫(阿尔伯特·施泰因鲁克饰)端坐在塔顶,手持望远镜与占星学的书籍。果然,纨绔子弟般的特使弗洛里安(洛萨·穆塞尔饰)即将探访犹太人区,他会颁布一道皇家法令,要求在新月之间将所有犹太人逐出这座城市。
法令背后的原因是典型的「血诬」(blood libel)——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针对当地犹太人的指控中,有一项罪名是他们「能够使用黑魔法」。然而,正是法令本身的存在,才会促使勒夫求助于古代的卡巴拉,并使用这样的黑魔法来激活一具泥人。
虽然这具笨重的、确实如同雕像的泥人(再次由威格纳饰演),经由阿斯塔罗斯的召唤仪式部分地恢复了生命,并拥有了强大的力量,但是勒夫最终只是计划将它用于家务,或是用作向皇帝(奥托·格布赫饰)情愿时的道具。当皇宫开始倒塌的时候,泥人的干预将会拯救所有人的生命,这为犹太人赢得了皇帝的感激和喘息的机会。
但是,泥人很快就从波希米亚人的救世主,转变成了给犹太人带来灾难的使魔。它那恶魔性的起源以及破坏性的冲动,让他狂暴地碾压、焚烧了自己所在的城市。这起灾难的催化剂,是勒夫的女儿米里亚姆(丽达·萨莫诺娃饰)与基督徒(非犹太人)弗洛里安之间的恋情——这种「外嫁」一向被看作是对于犹太社群完整性的威胁。
虽然《泥人哥连》中满溢着厄运的焦虑,显然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在这部充斥着预言家、占星家和先知的影片中,人们也很容易读到关乎某种未来的早期迹象。这种迹象表明,(始终存在的)反犹主义将会再次爆发,它们将迫使犹太人流亡,或是让他们被大火吞没。《泥人哥连》站在魏玛时代的位置上,展望了某种类似于第三帝国崛起的东西,它也更为直截了当、但却不那么直击靶心地预测了未来出现的许多主题,这些后来之作包括詹姆斯·惠尔那部1931年的《科学怪人》。
《泥人哥连》也展望了电影发展的另一种路径。当皇帝要求勒夫表演另一种幻术时,勒夫说道:「让我带你看看我们的犹太祖先吧,伟大的皇帝,这样你就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人民。」在此后变幻莫测的展示中,这位拉比将移动的影像(描绘了出埃及记和流浪的犹太人)魔术般地投射到了宫殿的内墙上,这不仅预示了某种未来的电影,也呈现了我们正在观看的这部影片中的套层结构。这部影片以自己的方式,向欧洲观众们展示了犹太人的习俗、传说和历史。皇家观众们的那种嘲讽性的回应,回响在整座皇宫之中。这也展现了某种警告,它让我们意识到不尊重其他文化将会催生的后果。
最终,泥人摧毁了那扇将犹太人聚居区与布拉格的其他区域隔开的大门。这是一种模棱两可的行为:它是一种逃亡的企图,是在传播此前展示过的破坏,也是从字面意义上「打破」了种族与文化的隔阂。这部影片在展现欧洲犹太人的时候,显得过于模棱两可,它用同情的眼光将犹太人塑造成受到专职压迫的受害者,但它也将他们描绘成戴着巫师帽的神秘主义者,让他们操使着死灵术和其他撒旦般的伎俩。
这是对于犹太教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其中一种看法将悲剧性地在欧洲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这是一幅复杂的图景——正如泥人本身也同时背负着家务性的苦工、超级英雄的事迹和不分青红皂白的大屠杀。威格纳扮演了一个留着听差发型的石人,他通过某种方式,同时传达了愤怒的困惑和险恶的威胁——在最终的那场戏里,他遇到了一个无所畏惧的小女孩,他也在那时变得既温柔又可怖(这场戏启发了惠尔的那部《科学怪人》中最著名的一个镜头)。
《泥人哥连》搭配着三种独立的配乐,它们亲切地重现了这部影片曾经的辉煌。伍德克的第四版新配乐有着杰出的效果,虽然它可能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毕竟,这部影片设定和制作的时代,都远在电子乐器被发明出来之前),但它为原始的影像素材呈现了一种黑暗而恐怖的氛围,也在过去与今日的反犹主义之间,建构了某种潜在的连续性。
「恐怖片博物馆」是吴平平的电影笔记
精选电影史经典恐怖片进行解读
帮大家了解其故事和背后的文化
16世纪,基督教统治着欧洲。
犹太人因为信仰异教,被社会排斥,只能生活在犹太社区。
在布拉格,一天夜里,犹太智者勒夫观测星象,得知族人将要大难临头。
果然,第二天国王下令:驱逐城里所有犹太人。
为了保护族人,勒夫用泥土造人,并用魔法赋予其生命。
他将咒语写在纸条上,放进一个装置,再把装置嵌入泥人胸口,突然,泥人睁开了双眼。
就这样,影史经典恐怖片《泥人哥连出世记》开始了。
(下文有剧透)
这天,国王派使者到犹太社区,传达驱逐令。
勒夫趁机向使者请求,说自己预见了国王的运势,想当面告知国王。
使者答应了勒夫的请求,在这个过程中,他还跟勒夫的女儿一见钟情。
很快,国王同意勒夫觐见。
于是勒夫带着泥人进宫,见到了国王,并向大家介绍:他叫哥连,是我创造的。
泥人的出现,震慑了皇宫。
但人们很快发现,哥连对他们并无恶意。
当宫女递给哥连一朵花,哥连僵硬的脸顿时变得欣慰,仿佛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这时好奇的国王要求勒夫:再表演一个魔法。
勒夫想到一个点子:展示犹太祖先的苦难,取得国王的同情和赦免。
但他强调:大家观看时绝不能说笑。
勒夫用魔法投射出影像,展示犹太祖先流亡的历史。
一开始,人们还能安静地看,但很快,有人憋不住了,开始嘲笑犹太人的狼狈。
也许是嘲笑声触怒了神灵,灾难降临,宫殿开始崩塌,很多人被掉落的房梁砸死了。
这时,哥连派上了用场。
它举起双臂,撑起倒塌的房梁,拯救了大家。
为了感谢哥连,国王赦免了犹太人,犹太社区一片欢腾。
这时勒夫心想,哥连的使命已经完成,是时候送它回去了。
可他正要拔下哥连胸口的装置,哥连突然目露凶光,举起大手要攻击他。
幸亏勒夫手快,迅速拔下装置,才制服了哥连。
勒夫正要彻底摧毁哥连,他的助手突然跑来。
说犹太人在办庆祝仪式,邀请勒夫也去参加,勒夫只好先去了。
助手正要跟随,突然想到勒夫女儿,想把好消息也带给她。
可当助手冲到勒夫女儿门口,正要敲门,却听见房内有动静。
原来,国王的使者上次前来,见到勒夫女儿,两人就一见钟情,经常幽会。
勒夫带哥连去皇宫期间,两人更是睡到了一张床上。
助手暗恋勒夫女儿多年,得知她和使者在一起了,妒火中烧。
他把装置装回哥连胸口,命令哥连惩罚使者,理由是:
“基督徒睡了犹太教徒,这是我们的耻辱!”
哥连果然听命,他冲进勒夫女儿的房间,攻击使者。
把他逼上房顶,从房顶扔了下去。
助手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想拔下哥连胸口的装置,却被哥连打得满屋乱蹿。
混乱中,大火点着了房子,冒出滚滚浓烟,惊动了正在庆祝的犹太人。
惊慌的犹太人四处逃窜、祈祷、灭火。
另一边,哥连拽着勒夫女儿的头发,不知要将她带往何处……
《泥人哥连出世记》上映于1920年,是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代表作,也是早期恐怖电影的经典。
片中的泥人形象,源自犹太民间传说,《圣经》中也有提到,后来衍生出不同版本。
比如游戏里的石巨人,有的也叫哥连(Golem)
《蝙蝠侠》中也经常出现泥人。
很多电影里也有泥人。
所有版本中,最经典的当属这部《泥人哥连出世记》。
此外,它还是电影史第一个恐怖片系列。
除了这部《泥人哥连出世记》(1920),还有《泥人哥连》(1915)、《泥人哥连与舞女》(1917)。
该系列的诞生,离不开本片导演,同时也是泥人的扮演者——保罗·威格纳。
1913年,保罗·威格纳在布拉格拍电影,听说了当地的泥人传说,很喜欢这个题材,于是1915年拍了电影《泥人哥连》。
《泥人哥连》的故事发生在现代,讲一个古董商意外发现泥人哥连,并将其复活,引发了一系列杀人事件。
但是保罗·威格纳对这部电影很不满意,拍摄过程也处处受限。
于是1917年拍了续集,叫《泥人哥连与舞女》。
《泥人哥连与舞女》是电影史上第一部续集电影,也是电影史上第一部恐怖喜剧,可惜上映后反响不大。
1920年,保罗·威格纳再接再厉,拍了这部前传——《泥人哥连出世记》。
不搞魔改,老老实实改编泥人传说。
结果这次直接火了,在柏林连映两个月,流传到美国后,连映16周,取得美国影评界一致好评。
美剧《广告狂人》有一集,爷爷带孙子去看恐怖片,被女儿批评,于是爷爷解释:
“(那算什么)我在他这么大时看了《泥人》,那才是真正的恐怖。”
这段情节,印证了本片当时的影响力。
保罗·威格纳,因此被认为是电影史第一个恐怖明星。
可惜,系列前两部后来都失传了,只有《泥人哥连出世记》保存下来。
在我看来,《泥人哥连出世记》的画面非常好看。
虽然没有《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那么抽象前卫,但也让人大开眼界。
比如开场的观星台。
黑暗诡异的魔法阵。
犹太社区的巨型门。
迷宫般的犹太房子。
除了画面,它的情节也精彩而有深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反映了犹太人的历史。
比如,犹太人因为信仰问题被社会排斥。
以及,历史上犹太人的流亡,这个可参照《埃及王子》《十诫》等片。
第二,它表达了一个观念:创造,可能产生可怕后果。
什么意思呢?
西方文学常常反思科技的弊端,很多科幻故事,比如《科学怪人》《侏罗纪公园》《黑客帝国》,都是讲滥用科技的可怕后果。
这种观念的根源,是基督教思想。
在基督教教义中,世界和人都是上帝创造的,人只能服从上帝,不能思考和创造。
可后来,人类掌握了科学,学会了创造,就不把上帝当回事了。
所以,基督教视科学为黑魔法,会带来可怕后果。
而基督教和犹太教同源,核心思想有共通之处。
泥人哥连作为犹太传说,无疑是“反思科学弊端”的原始版本。
事实上,科幻小说鼻祖《科学怪人》,和泥人哥连传说有很多相似之处。
它讲的是,科学家把不同尸体拼成一个人,再用闪电赋予其生命。
谁知科学家管不住这个怪人,让怪人四处逃窜。
怪人想融入人群,但人们不接受他,最终激发他心中的恶,酿成悲剧。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评论界相信,作者玛丽·雪莱写《科学怪人》小说时,一定受了泥人传说的影响。
在电影界,首版《科学怪人》电影(1931)也受了《泥人哥连出世记》影响。
片中,科学怪人在湖边遇见一个小女孩,本性向善的他想和小女孩玩,却害得小女孩落水淹死。
而在《泥人哥连出世记》中,哥连把勒夫女儿带到安全区后,误入一个儿童乐园。
一个小女孩发现了他,和他玩,却无意中拔下了他胸口的装置。
哥连因此死去,犹太社区终于恢复了平静。
两个怪物身上,集合了美好与邪恶两种特质,像一把双刃剑。
被善良驱使时,就行善,被邪恶驱使时,就作恶。
这,也是科学的特质。
当我写完这篇文章时,看到两个新闻。
一是,全球首例基因编辑儿童的创造者,贺建奎,表示孩子们正和家人幸福地生活。
二是,人工智能ChatGPT正被炒得火热。
科学到底是魔鬼,还是天使?
创造是美好的,还是邪恶的?
我们拭目以待。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公众号:吴平平电影笔记)
德国表现主义代表作品,在恐怖片史也同样举足轻重,弗兰肯斯坦的原型。台词言简意赅只为推动情节,光影效果和烟雾技术信手拈来,扭曲建筑和夸张表演诠释哥特美感。因为涉及了宗教文化所以故事稍显晦涩,且主角是从泥人复活远远比不上尸体拼凑的伦理争议和科学争议,这也是为什么哥连不如弗兰肯斯坦卖座的原因之一吧。
念咒语在地上画圈召唤“闪”(诺亚之子),这魔法高大上的让人觉得丝毫没有违和感
复活咒语都自带字幕~~~
用泥土捏出人的形状,然后施魔法使之复活听话,感觉完全就是女娲造人的德国版。女娲为了保护人类牺牲了自己,人类却不能为了保护泥人而牺牲自己,何尝不是自大自私的表现。同样没有血缘关系,同样是运用智慧创造出来的结晶,受到的待遇却是天壤之别,归根结底是因为人类的出现性更为随机,如果女娲按照自己的下半身来造的话全世界“人类”的审美早就改头换面了,而复活泥人的行动却与制造机器人、制造弗兰肯斯坦的目的相同:以创造满足人类自我及社会上的认同感并从结果中获得利益最大化。
这让《天堂电影院》里的神父情何以堪
这便是人类代代永流传的“神性”与“人性”的不同,在人性的基础上更为的“博爱、无私、奉献、强大“便是神性。所以即便是虔诚的教徒们按照祖先(甚至是上帝)流传下来的方法复活泥人后依然不能将之视为是一个生命上的奇迹、地球上的新物种来平等对待。而相同的是上帝因为创造人类失控而留给他们诸多的痛苦,这点上人类倒是继承个彻底。
我会说上半部分白色的那些是魔法“投影仪”吗?这是犹太族长展现给国王如果他们被驱逐后悲惨的未来
哥连救众贵族换来了犹太人的和平,那个三角部分是压下来的房顶......质量真好
泥人的创造包括了脸型、身材、发型、服饰等等显著特点,而这几样无一不是人类文明用了千百年积累发展出来的结果,它的出现就如任何一个国家的婴儿一样接受人类文化的洗礼,人类用自己的私欲和利益驱使它却要求它没有思想,原因:心理上来说源于对强大生物无法控制的恐惧感、技术上来说大脑尚未彻底研究完毕尚不可能成功复制人类复杂的感情于机器上、伦理上它不符合现有的生物繁殖规律、宗教上它直接否定了上帝存在的意义。所以人造人尽管被寄予厚望,但结果却对它们来说不尽乐观。
神马?我想要的马子被别的猪拱了?
片中的主角包括魔法师、女儿、助手、情夫、小孩,这五个人彻底改变了哥连的命运,他们在哥连的命运中代表着原罪、贪婪、妒忌、色欲、宿命。魔法师违反自然规律使用黑魔法复活泥人(就像夏娃偷吃禁果)导致大火屠城、女孩性感多情直接刺激哥连想要模仿情夫的行为、助手的狂妒使哥连犯下杀人罪、而小孩让卸下防备之心的哥连死去,这种浪漫的死法也算配得上哥连轰轰烈烈的短暂一生。
纯洁的罪恶
带着黑色的印记来,留下白色的印记去。
看到这个召唤物我也很震惊,让我们高喊一声:世界属于三体!
原来就连各种科幻恐惧的源头“科学怪人”也有源头--“泥人哥连”。我把这部片子视作科幻片,因为它有着哲学的启示意味,如同《科学怪人》1931年 /《大都会》1927年...等等,它们都有着“火把”的隐喻,社会动荡,宗教,政治控制,生命定义,人性,人类的未来通通可以归纳到解释范围里。泥人哥连被犹太拉比捏造而成,拉比眼中他是一个在预言中拯救人类的工具,然而生命的定义并非由造物者决定,能动性在被造者(我们人类也等于哥连,不是吗?)身上,泥人把自己当成一个人,这是他的悲剧所在。他完成任务便失去生命,被小人所救/利用后开始复仇,原来预言才正要开始,拯救之物实际上是厄运的源头(反思宗教)。也是进化论:人类将会被自己制造的进化者/科技所杀。结尾:泥人显露善良天性,温柔抱起小孩,却被小孩摘走生命开关再次死亡。
用光很嗲,建筑造型哥特,人心黑暗扭曲的毁灭倾向甚于自然力量。
结尾无力了点,最后哥连遇到小孩的那一幕和1931年《科学怪人》最后处异曲同工。
令人着迷的镜头一个连着一个。
和前一部一样嘛!浪费时间啊。
观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太好看了——!就是结尾略显拉胯(主要是对爱情副线的处理。。。好心疼被扔下去的使者惹)
结局有趣。那时候有没有隐形眼镜,golem眼睛的效果是怎么做出来的???
原来金正日执导的《平壤怪兽》剧情结构和这部1920年的片子一样,两部片子都告诉了广大群众,不能相信救世主...
德国表现主义下关于科学和宗教的连结。最后小孩儿被撂下来那一幕全班都笑了= =
编导演于一体!~
但凡“人造生物”类的影片在最后都想表达“悲”和“毁灭”,反伦理的荒诞总是为了引起人的思考。
景别丰富程度和Vignette用法的多样好过默片平均水准(想看Golem的视角
表现主义的另一座高峰。
表现主义电影。宗教意味。救赎与毁灭。
architecture(like caves), set, cinematography(Karl Freund,contrast,已有少量逆光摄影)
佛兰肯的来源 德国那些表现主义默片阴森系的一个重要作品
无法确切把握到表现主义的概念,唯独泥人放火后才有一种视觉上的冲击。
补三月系列
宗教。科技文明。猶太拉比(反閃族主義?)很娘的騎士、拉比助手,反襯出Golem的陽剛,人們一開始畏懼,但久了便愛上的獨特性。電影的隱喻?表現主義的場景、線條。《科學怪人》的前身,"creature"主題。純真。三角戀的定位,與最終隱瞞真相的假快樂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