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莲重庆市场
「家族企业」式的猪肉摊。
送货的「小蜜蜂」:承担重负的外来者的努力生存之道。
野生蜗牛。雨天的傍晚去野外采蜗牛,在采之前,会在路上撒上米酒。
本地野菜摊。「野菜百科全书」,挖野菜时敬天惜神。
市场上午十点半左右人较少时,不止是喝酒,还是一种社群分享。
市场里的服装摊,不止卖衣服,还是一种人际联系带来的疗愈。
市场外的露天歌吧,几台机器装在货车上,这本身已经很稀奇了对我来说。阿姨们结伴来唱歌。
特色小吃店,依旧是苦中作甜的人生哲学。
如果要给第一家框定一个主题,那就叫「母系社会」好了,女性负责主要的工作,女性的力量在此一展无遗。
二、竹东中央市场
炸菜/婆菜,以地瓜作成。旧时家贫,以地瓜为抱负之食,并以地瓜祭神,为了好看,将地瓜裹上面糊油炸,显出金黄的颜色,也是种美好的寓意。祖传店。门口上的对联,组合字,横批「钱来我家」。留下来的唯一一张奶奶(创始人)的照片,工作不拍照,否则下辈子继续做。
米苔目,起源于农事。劳作时,一般早上四五点起床,中午九十店当作点心,下午三点也是点心。
福菜,即腌菜。
印尼杂货店,是印尼人的娘家。日久他乡像故乡。
还有家复古照相馆,椅子,手绘布景。一对老夫妻来拍纪念照。
三、南方澳南宁渔市
因为黑潮,浮游生物比较多,所以形成了渔场。
鱼货拍卖,一个具有表演感的文化仪式。拍卖员又叫粜手,嗯嗯啊啊的。光是影视资料就很有代入感了:满是鱼腥味的场地里,摆满了各类鱼货,拍卖员站在中间,拍者举手示意加价,很有气氛感。
解鱼师傅。采样棒,插进鱼的尾部或鱼鳍的下方,看质量。
另一处拍卖场地,则十分安静。拍者用小动作示意拍卖员,比如眨眼、动手指头,这都要求拍卖员有很敏锐的观察力和反应能力。当然,也有夸张加价的老板在,嘿嗨嘿嗨的。
鬼头刀打浆鱼丸汤。
渔市的传统:不能预订鱼货,最早也在当天回航的时候才可以问今天有什么。因为全靠老天爷赏饭吃,每天逛市场像是拆礼物,是一种「谦逊的期待」。怀着一颗平常心去讨海。
修理厂的师傅很忙,尤其是在每月农历十三到十八,这几天月亮很大,月光打在海面上,不易聚鱼,所以船长们趁闲便来修理。手机全年无休、半夜被叫起修船的修理厂老板,儿子也跟着学。
南天宫敬拜妈祖,船长太太(鬼头刀店老板娘)有空便来送行。
船:吸鱼机将捕捞上的鱼吸到冷库。
四、台北滨江市场
巨大市场角落的餐厅,讲求极致的新鲜。
理货员,承销商抄货
分级包装,农民自评等级。
又是拍卖员,拍卖员起价行情表,农民在二十四小时内便知道卖出价。
拍卖场景:快、准、狠,「秒杀」
机器提货,还会塞车。
地下冰库:调节价格的库存。
市场内的餐厅:喘息的空间。
莴苣=火把菜、手指柠檬
制面店,精细的配方,以及从前是建筑工的老公经常将面粉叫成水泥。
百货店,女人掌管门市,男人负责送货,还有母女间的日常可爱的互动。
「杂货采购人类学」,做生意的越南女人。
五、金门东门市场
老人家卖菜,卖自己种多的。
利用潮涨潮落,石头条/木条,「养」蚵仔
因为驻军减少,「十万大军」撤走,市场便衰落萧条。商贩们的回忆:阿兵哥。日日见财,将收到的钱放在里面。
阿卿姐趁闲下来后,学了水电,并在大学里学了运动休闲系。
红粿 祭拜糕点。
润饼皮、擦饼
金纸行。「拜拜」:其中有「拜门口」,拜的就是曾经的军亡魂,绘有甲马。
还有本命金,用以化解厄运。
嫁到金门的台湾本岛人,文化冲击和适应。拜神笔记。做擦饼、吃擦饼也是家族凝聚的一种方式。
百年中药店、木作师傅、拉链王收集。
六、台中第二市场
独特的市场结构,由六角楼中间的柱子向四周延展。
虹吸式咖啡,「都更计划」
润饼第一代创始人,偷看学艺。孙辈结合泰拳手法减轻做久的不适感。
各家鲁肉饭,错开营业时间。
去武德宫拜拜是顺便的,神圣和世俗的界限是模糊的,将信仰融入日常。
高丽菜饼,是作为一种点心送到田里,给雇来从事劳作的人吃。
老赖红茶(加豆浆会很好喝)
客制化,即定制化。
各国杂货店(不久就歇业了),印象中我遇见的卖进口货的店都很贵……
七、台南水仙宫市场
虱目鱼的来源:郑成功用泉州腔问「啥物鱼」,被当地人听岔。
牛肉汤配白米饭当早饭。
扁鱼作鱼册。
三月十九拜拜太阳公公,用猪羊绿豆糕点。(想到赵世瑜老师《太阳生日》一文)
月内饼,鼓鼓的,合着红糖等物一起作,女性坐月子期间吃的。
市场里的媒婆。男想成家,女不想。李老师的遐想:撮合同志婚姻。
西瓜绵(小西瓜)鱼肉汤。
做神轿。唯一的女生,自称吃不惯台北的食物所以回台南。
八、高雄盐埕大沟顶
乌鱼子
SKB 笔芯试写机:原子笔 笔芯画圆测断不断水(强迫症狂喜)。
冲绳文化合本地习俗相融合的小酒馆,每月十八号「市场日」,来自日语。
肉摊前摆椅子,顾客买肉或等待时可以坐着,聊天,也是一种人际沟通。老顾客要想买面也会直接打电话到猪肉摊请阿姨代买。
三郎面包。「三郎」的由来:和日本人结拜,排行第三。孙子不卖面包,卖蛋糕,是对家族事业的改良而不是背叛,体现了对家族事业的认同。孙子还从事关于庙的公共事业。「绊」是一种牵引,一种吸引力,促使人作出不后悔的选择,是信仰的力量。
市场里的美容院,其实就是理发店啦。豁达的阿姨,面对市场变迁带来的衰落,依旧乐观。
市场的结构:颓圮的华丽。空间和时间感。
西装店:女装到男装,随缘的老板。有意思的透明模板。给老板拍照。「繁荣时期那么忙哪有时间拍照」。
九、台北南门市场
湖州粽子,三代「女子军」,因为男性都是公务员(性别分工)。坚持不改良。
上海松糕 寿桃 传承三代
江浙辣肠?大陆带来的月斧。四十多年的竹棍测火腿香味(竟然不会入味)
金华火腿高档送礼。两个换一个手写招牌。某年一国大代表收了两百多条,自留两天,最后反手卖回店里(笑……) 兄弟分工。
印度咖喱,在台湾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印度人。
世界各地订衣服,去一个国家学一门语言。
家庭变动(儿子玩火烧房和倒钱),先前不愿接手的儿子开始接手的熟菜摊。
一些总结
1.女性力量 男性缺席
2.庙 拜拜
3.敬天惜神
4.家族式 「匠人」
纪录片观罢,不同于之前几次任何一次的观影体验,《我在市场呆了一整天》带给我一份复杂的,浓郁的感动。这份感动是如此的说不清,道不明,以至于我没有办法在第一遍观罢就落笔完成我的影评。
(一)观影初体验
第一遍看完,我简单总结了这部纪录片带给我的直观感受和启发。首先是对于阿美族这一高山族在台北的分支,我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我能感觉到他们的家庭分工和大陆传统家庭完全不一样,女性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经过搜索,果然,阿美族是母系社会,母亲在家庭事业中占据比男人更为重要的地位。所有男人需要入赘,而且只负责村落对外关系这唯一任务,其他家庭大事小事,几乎都由女性决定。这一特殊的家庭结构让女性天然地获得了在家庭事业中大展身手的条件。本片中例如洪妈妈(林爱珠),阿英(李金英)等几乎每一位女性都在家中充当最主要收入来源,事实是母系社会下的家庭也能运营的很好,女性的坚韧不拔等精神并不输男性。鉴于我有关女性主义的系统知识知之甚少,在这里就不展开论述,只觉得女性身上展现出来的精神和勇气令我敬佩,只觉得对于女性主义和平权主义者而言,台湾阿美族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典型案例。
其次是关于纪录片的嗓音,这部纪录片的嗓音是目前为止最容易察觉的,也是对事实表达干预最为明显的。李明璁作为导演直接参与进采访的过程,类似记者的身份介入花莲重庆市场的角角落落。李明璁的个人情感在片中通过类似内心独白的后期配音中展现,往往在采访完之后配上,向观众传递自己的价值取向。这部影片如果用一种文体来比喻,我想应该是强调表达个人情感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影片看似是像维尔托夫行走在苏联街头一般的电影眼睛般的拍摄,实际上,无论是镜头拍摄还是连接处理都非常考究,营造一种“精心雕琢的写意感”。毫无疑问,这部影片的拍摄周期不止一天,李明璁也在拍摄之前设计了清晰的拍摄计划,对重庆市场里里外外,肉当铺,野菜铺,甚至是服装店都进行了观察和拍摄。
为了进一步探究萦绕在心头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动,我将影片的每一个节点写了下来,并将所有被访者的基本情况罗列,试图找寻那份感动的缘由。
(二)个人风格和嗓音融为一体
这部影片完全按照时间顺序展现,从市场4:00洪妈妈的猪肉摊第一个开业,到9:09时李美娘老公和菜摊老板们吃酒聊天,再到下午导演跟随阿英和李美娘采野菜,抓蜗牛,跟随啦外来到他的饭店品尝野菜为止,还原了多个重庆市场里小摊贩们的一天。
其中,导演李明璁的作用不可忽视。他首先是充当记者,他的采访由浅入深,往往从询问菜品,或是从小摊贩们的商品出发,随即深入了解每一位被访者的家庭情况,感情状况,以及更深层次的人生观的问题。他的采访自然而然,落落大方,很好地消解了被访对象抵触,不信任的情绪,因此值得深入研究。
·“你这句话的意思是,男生可以一直做(切猪肉),但是要卖出去,女生很重要的。”
在对洪妈妈的采访过程中,李明璁作为人类学家,敏锐把握到肉当铺中家庭分工地位的区别,并主动将话题引入阿美族母系社会的独特之处中,引发观众对于现象进行的深入思考。
·“要用心挖,对,跟你的爱情一样的意思啊。”
作为人类学家,李明璁并没有像BBC专家那样将自己进行视听权威化处理,发表评论时候打一个字幕在旁边说明自己言论具有权威性。并且,他并没有不识趣地进行专业相关的科普,显示自己的博学,相反,他关注的更多的是相对浅显,模糊(dubious)的问题,例如亲情,生活习惯,生活态度和爱与被爱。他采访的重点往往是被访者的家庭状况,被访者是如何克服困难并笑对人生的,他倾向于展现并维护被访者的尊严,善于发掘被访对象人性的光辉。除此以外,在和阿英的对话中,李明璁也很会把握被访者语气的变化,能用幽默的,开玩笑的态度让被访者更加放松,真正放下心里戒备,将真实心境真实情况吐露。
·“被雨水浇灌的田野绿地有一种清爽的味道。”
这句解说词来自于导演跟随阿英的脚步拍摄她捡拾蜗牛的过程中,李明璁的解说词中不乏诗意优美的文字,配合纪录片唯美的蒙太奇共同创造出令人舒畅的整体氛围。
实际上,这部纪录片有点类似于表述行为模式,将李明璁的情感体验放大表现。电影眼睛仿佛是透过李明璁的眼镜来观察这个世界,这就让纪录片嗓音和个人风格,个人的情感取向,价值判断息息相关。这就好比是在客观真实的电影眼睛前加上了一块风格化滤镜,让每一束光影都带上了导演的风格。李明璁作为人类学家敏锐的观察力以及他个人独特的亲和力都让这部影片的嗓音也变得可爱,这也是我如此着迷于这部短短的纪录片的最大原因。
(三)玉汝于成后的自洽
作为一名人生观,价值观都在形成阶段的大学生,我目睹了太多周围的同学因为各种压力精神崩溃,思维过激的故事,更有甚者因为生活的不顺境遇罹患抑郁。看到这样一部温润如玉,温暖如春的纪录片,我深受阿美族女性的坚韧和勇气的感动,每一位被访者都是生活的勇士,即在认清生活真相以后仍然能勇敢,幽默地活着。纪录片轻松写意的氛围中,经历过生活磨砺后继续微笑并灿烂着的她们都是真正达成内在和谐的完整的人。曾经听过一位大学老师讲过,大学的目的不在于学会技术,而是成为内在和谐的人。当时觉得很有道理,但始终没能想明白何为内在和谐的人,如今终于在这部纪录片中找到了答案。
纪录片中,除了啦外和洪妈妈家庭比较幸福美满之外,被采访的不少女性家庭生活并不如意,甚至有巨大的压力。例如小钦需要辛苦送货赚钱为罹患癌症的母亲治病;啦外的丈夫和儿子都有残疾,她经营野菜馆之前都要给他们做好饭;经营服装店的赖姵均刚刚失去丈夫,和主顾们的沟通成了她的治病良药。面对不幸,她们迸发出了高度一致的乐观精神,在镜头前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勇敢面对生活的惨淡。
同为儒家文化圈的台湾人民在镜头下给我一种比内地更加明显的中庸气质。很显然在生活中她们面临着不输于内地的巨大压力,但是她们的生活态度却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在忙碌之余,小摊贩们不会忘记一起喝点小酒;买菜之余,花莲人们不会忘记打扮自己,不会忘记尽可能让自己美丽;结束早市之后,会有财哥支起来露天卡拉OK,会有主顾每天都来唱一首,会有许多听众鼓掌叫好。这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珍贵美好,都在国内的菜市场未曾目睹。
幸福是一种人格自洽之后,由内而外并散发芳香的状态。忙碌并不代表着要从早忙到晚,一脸苦哈哈地团团转。忙碌和压力也并不一定和幸福矛盾。在阿美族女性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内在和谐的力量,她们独立,有很高的情绪价值,懂得如何生活。这些特质都是生活的产物,都是在经历了一次次挫折之后玉汝于成的结果,想要不经历磨难,不经历生活的磨砺就获得这样的心境是不可能的。
而这些特质,其实都是在大学四年乃至今后的人生,我们需要从一件件小事,一次次和人的相处之中需要思考的,需要努力获得的东西。但愿有一天我也能历尽千帆,玉汝于成,终于成为内部自洽的人。
好温暖的人情 好多开了很久的老店 好有秩序 一家店因为青草汁卖的好也可以活很久很久 被很多人记住 成为老店和人气店 真正的人气店应该是这样的 虽然很多市井气 但是很文明 很民主 让人觉得很温暖 市长先生也爱来买的咸蛋黄粽子 成为外地媳妇一起抱团取暖喝茶聊天的东南亚食品店 给来买菜的妈妈奶奶们歇脚聊天的市场咖啡店 每个人的故事都又温暖又动人 会对这种充满人情味的地方有很多很多好感 这样的生活会给人很多安全感 每次看都会想起大家都来分享自己最爱的美食的那一期康熙来了 一起传着吃一碗鸡肉饭 一人挖一小口的花生冰淇淋 最喜欢的新鲜出炉的长长的芝士大面包 这才是生活 这才是活生生的人 不要再对台湾有什么刻板印象了 多看看他们自己讲述的故事 会有很多改观 真的会喜欢上这里 居然还意外地了解了一些杀鱼以及海鲜产品的知识
强烈推荐纪录片《我在市场待了一整天》 乍一看听上去是什么逛吃逛吃的人文综艺类纪录片,哦不不不,看完你就会发现这是人文纪实和社会百态的缩影。 主持人是一个顶着一头爆炸卷发的中年社会学男人,他看上去其貌不扬,但是他的标志性爆炸头却为他增色不少,尤其是去市场上碰到很多阿嫲阿公他们都好生羡慕爆炸头哥的发量,以至于片尾这位哥还在开玩笑说他的头发是真的了啦。那以下赏析点评就全都管他叫爆炸头哥好了。我就不按视频中的原顺序了,而是按照我心中最想分享的优先级来点评。 第一集是在花莲的重庆市场,很有趣的是香港有一个人尽皆知,谈其色变的重庆大厦。可能因为鱼龙混杂、三教九流、五湖四海的人们汇聚在这里,故事轶事自然少不了。而我更愿意相信花莲的重庆大厦是重新加庆祝的意思。 按幕来说吧: 其中一幕是一位移动卡拉ok的大叔财哥,爆炸头哥问他你为什么要做这个移动卡拉OK哇,他说了一句话:“我本来是做铁工的,现在只要爬高一点就会害怕。。。主要我有妻小。。。”后来我也悟了,为什么年纪大了的人就会很恐惧,很畏惧一些风险,因为他们有家室,有了牵挂,他们不是贪生,只是怕死罢了。 第二幕印象深刻的是啦外姐,她是开小吃摊的,她家店的招牌就是苦菜,什么情人的眼泪啦,什么综合野菜啦,我一看这不正中我下怀?!更加坚定了我要去台南长旅或者久居的心愿。她说她做的野菜不苦,爆炸头哥说想起了日本有个说法管苦菜辣菜叫大人的菜。确实,孩子的味觉系统要更敏感,他们虽然生活中吃的苦不多,但是吃到真的苦的东西反而要比成年人在感觉上更觉得苦,所以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孩子不爱吃胡萝卜和西兰花的原因。我是一直爱吃苦的,无论是生理上还是生活上。生理上吃苦是因为可以祛火,可以让自己冷静,更能以清醒的认识去行事行动。况且吃过苦后,再吃什么其他味道都更有味道。而不是老人总说的菜太淡了,因为他们一辈子吃过太多,舌头上的味蕾见怪不怪了,都麻了,咂摸不出什么味道了。生活上的苦,我爱吃是因为先苦后甜,因为由俭入奢易,也正是因为体验过了艰难的日子,才能有后来的美好生活,也更加珍惜眼前,活在当下。 第三幕是一位超级社牛的卖蜗牛阿英姐,在她谈笑风生间,手起夹挑无数个蜗牛,手速好像不到一秒就能钳出一颗完整的蜗牛肉。这或许就是久经市场的匠人功技(功夫+技能,我创造的词)。阿姨很乐观,就说这样重复机械性操作她也很烦躁,但是有奔头,阿姨有三个孩子,两女靓女一俊男,全家颜值都颇高,让人极其羡慕。正说着阿姨说口渴了,打个电话叫小蜜蜂,这过渡自然到让人不敢相信小蜜蜂就是接下一趴的故事主人公。 引出咱们的第四幕:一位祖籍福建来台南打拼的小蜜蜂小钦姐。小蜜蜂其实就是咱们大陆的闪送或者快递员。而重庆市场里的小蜜蜂主要服务于摊主,他们因为忙着生意看摊儿而没有时间去喝水,市场上也没有饮水机这样的设备,小钦姐也因此发现了商机,而且她在市场上干了十五年之久。某种程度上讲,她的小蜜蜂业务可比闪送问世的时间还要早。而且没人帮她,就是靠着自己摸索,从嫁到台湾来开始,由一百元开始,由发动小电车开始,也由接到第一单需求电话开始。一忙就是嗡嗡送货了15年。阿钦姐还有个不为人知的重担,每每提起她就会眼眶湿润,如鲠在喉。她的母亲癌症,在拍摄时也接到了电话说紧急住院。她的父亲也是癌症走的。所以照顾母亲的重担落在了她的肩上。 以上只是印象深刻的四位人物,这期间还有猪肉屠户一家,从日本四国来的厨师,卖衣服广结爱美朋友的阿婆,自己上山采野菜腌制成榨菜的阿嫲等等,他们无不表达着对市场的热爱,对花莲的喜爱,和对自营蔬果粮油副食的敬畏。他们都或多或少提到了恐惧,担忧,不解,迷茫,焦虑,但又都微笑着自洽。透过屏幕,我深切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热爱生活,什么又叫做劳动最光荣。从他们洋溢着幸福的脸上可以感受一种强烈的对生活的渴望,不仅仅是活着,还要活的高兴,活的漂亮。那一个个真切的、炽热的、美好的、充满希望的生命,无一不浸润了触动了我。 今天是小雪,因为有幸看到你们而倍感温暖。
1⃣花莲重庆市场:猪肉摊,蜗牛野菜摊,小蜜蜂,亚欣服饰,阿美族野菜摊,路边卡拉OK,啦外小吃 2⃣竹东中央市场:魏家婆菜炸菜店,客家米食:炒米苔目,红桃粿,假柿饼。鸡肉店,带路人,农场老板,福菜汤。青草茶。印尼食品,华光照相馆(一把青) 3⃣南方澳渔市:大鱼买家,大型鱼拍卖员,解鱼师傅。鲭鱼买家,秀慈鱼丸店,在地人,铁板烧大厨,铁工厂,南天宫,船长 4⃣️台北滨江市场:承销人抄货,市场食店,柠檬蜜柑,菇王,冰花,金针筍(忘忧草),山当归,青花筍,树番茄,指橙(手指柠檬),制面厂,杂货店 5⃣️金门东门市场:卖蚵仔的阿笑姨,广东粥,闽南式烧饼,炮哥油条,阿卿姐,红龟粿,擦饼皮,金纸行,甲马,本命金,中药行,胡椒粉,木作,后浦泡茶间,民宿,手写春联,拉链王 6⃣️台中第二市场(水果市仔/香蕉市仔):卤肉饭摊,庆周青果行(标准商人),台中果菜市场,三久一,三宝青果行,六角楼,麝香葡萄,文忠春卷行,润饼大王,山河鲁肉饭,李海鲁肉饭,武德宫,无味,老赖红茶,兴隆食品行
7⃣️台南水仙宫市场:虱目鱼,水仙宫,牛肉汤,鱼册,扁鱼,火锅料老板娘,鲜鱼摊老板宾哥,宝来香饼铺老板娘,绿豆糕,凤梨酥,月内饼,蒜蓉枝,米粿(红龟粿,芝麻),媒人婆胡太太,国华街,水仙宫三兄弟鱼汤店,西瓜绵鱼肉汤,黑鲷,青草茶,海安路,神农街,永川大轿
8⃣️高雄鹽埕大溝頂:乌鱼子,七贤三路,五福四路,SKB,钢笔(台湾第一支钢笔:文明),日式小酒场清志郎(忌野清直郎),苦瓜杂炒,市场日,海风乐团曾健裕Kenyu,新乐街(金仔街),第一公有市场,帮客人到隔壁买细面的猪肉摊老板娘,三郎面包厂,糕饼店老板,沙多宫,鱼丸汤,卤肉饭,虾仁肉圆,王记旗鱼丸,嫦娥美容院,泰昌呢绒行
9⃣️台北南门市场:南园粽子摊:湖州粽子,草绳纯肉粽,麻绳蛋黄肉粽,盧记水产店:老鼠斑、青衣、黄鱼,合興糕糰店:上海鬆糕、母子桃、桂花糖糕,水果店:红心芭乐,亿长御坊熟食摊:海参、咕咾肉、左宗棠鸡,東東蔬菜,万有全火腿专卖店(台北哥哥):腊肠、辣肠、金华火腿、月斧、火腿鸡汤,金华火腿工厂(台南弟弟),Wa CURRY 印度咖喱:干烧咖喱牛肉饭,服饰店:奥地利小白花
这部片子整体还是蛮短小精悍,适合配饭无压力观看,每一集都能带给你不经意间的温暖和新知识。除了市场周遭居住的族群和整体的时代大背景变迁,还有过往提起台湾最常挂在嘴边的人情味。
Ep1:花莲阿美族爱吃的野菜,很多都带有苦味。聊起市场摊贩主的背景后,感慨苦都是有层次的。再苦的菜,也会想办法把里面的甜味提取出来。
Ep2:印尼杂货店很温馨,日久他乡成故乡。华光照相馆感觉太棒了,几十年的老照片因为从岳父开始那一代就严格要求,都还不会褪色。尽快手机拍照很方便,成像很迅速,可已然开始怀念’人生至此一刻’的永恒感受。
Ep3:这集最常听到的就是,鱼获是老天爷给的礼物。不可以提前一天订鱼。不善言辞的人在谈起自己13年的船伴也会骄傲地滔滔不绝。天公一定会疼憨人的。
Ep5:金门自带复古怀旧色彩,整个小岛老龄化明显,却又老神在在,生活简单,怡然自得。
卖蚵的老太小时候下田挂上手脚大哭,现在慢慢拉扯大了四个儿女,和老伴相互扶持。钱也不需要多,够用就好。炸油条的大叔专注一丝不苟,一年四季气温湿度不同,做不好的油条只有扔掉,唯有专心,对做油条感兴趣,做到老了做不动就停。一百五十年的中药柜,这里的木柜传承五代,用古老的折纸法装中药,卖无添加的清香胡椒粉。做轿子的老人家已经没有传人。卖缝纫器具的拉链王,一门手艺在夹缝中求生存。
这一集仿佛走神一秒,都是对这些认真生活的人的一种亵渎。幸存的这些小铺老铺充满了故事。每个人生活虽不富裕,但脸上挂着笑容,有自己认定的喜好。很多生活里要扔掉没办法的东西,或许可以在这里延续生命。
Ep6:台中的市场留下了很多日据时代的痕迹,暸望塔上登高望远,塔下的市场纵横交错,仿佛探索迷宫。润饼摊的掌浆人,四个师傅教的都不一样,又有了自己的武学基础,一起一落运筹下,每张润饼皮整整齐齐形状统一感觉还真的有点玄力。好想吃润饼包香菜花生碎雪糕。
虹吸咖啡/水果行/卤肉档...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卤肉饭几家经营时间不同,分流竞争,而且卤肉是整整齐齐一块为单位,签子扎一块,还可以挑选三层偏瘦,价廉物美!想起我特意去吃的嘉义鸡肉饭,相比之下平时的午餐外卖点的都是什么破烂玩意儿。
云逛菜市场
跟随《我在市场待了一整天》的镜头,去了台湾的九个市场,在物资匮乏的上海,馋了好多天。
盛名难却……剑桥的人类学博士的角度泛善可陈,我以为我在看观光美食节目……虽然每个市场都很可爱,印象很深刻的是金门,历史感附着力很足。以及真的好独,完全不用台湾习惯的称呼大陆,直接中国,且改不掉的日本殖民习惯:)
没想到我在菜市场里,看见了文脉的传承,集人文浓厚,人情浓烈,人心浓重于一体。有故事的市场,就是一个城市灵魂的核心。
太想了
真好!/ep3南方澳我好喜欢!ep4超有庶民趣味的感觉,好喜欢看拍卖 ep5金门,想念金门。
我也喜欢逛市场,很熟悉的感觉,挺有意思的。平常司空见惯的市场,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地方。
虽说是一集一个市场,从清晨出摊到日落傍晚,很多时候是几代职人的勤勤恳恳,汇聚了人的情感和熙熙攘攘的文化,是与生活的烟火气,是人与人之间的你来我往,也是快节奏生活不再拥有的娴静,从小到大,由浅入深。
最爱第9集
汇集台湾东西南北各大市场,以市场为中心向历史轨迹和生活周边铺陈开来,好多百年老店和手作艺人,他们专注严谨,不慌不忙,发自内心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水果店、面包坊、理发店、干杂店,就连一个做润饼的,动不动也是三代传承。印象最深是金门那个纽扣店的老板,日常以修理缝纫机和拉链维生,店里收藏诸多古董缝纫机,他提及缝纫机时那发光的眼神和滔滔不绝的话语让人分外动容,那一刻,他就是那个王国里富可敌国的君王。
湾湾真的好爱日本,堪比葫芦娃六娃成天喊蛇精好妈妈亲妈妈。
菜场伦理与菜摊主人(职人)尊严。
手艺的世代承袭,传统的自成脉络,职人的专注精修,人情的聚守体贴,市场不仅仅只是财物的交换场所,更是根至于此的居民接触交互而联结羁绊的心之所往。循环生态,得失自在,恩赐感怀。相较于高效,焕新,更迭,我们在流转的日常里却更怀念甚至追随着如何慢下来。
我很不习惯隐约透出对日本的崇拜和内地的不屑。但是这些市场,都很喜欢。
恰好今日穿越了岛的市场,严肃语录和寻常烟火,我可太爱听李教授说话了。
有趣的民族志
我不喜欢做饭,但是却非常喜欢逛菜市场,甚至旅游到一个城市都会专门去菜市场看看,就是单纯的喜欢那种接地气的感觉。
题材太好,其实两岸这种在地文化人情味都很浓的,在美食类节目已经逐渐疲软的当下也可以尝试朝这个方向试试看。这档节目还是很突出台湾当地的人情味,特别是最后两集
有点高开低走的失落感。请了李明聪来做主持,本来期待会将社会学的视角很好地引入进去,结果看起来做得好的只有第一集聊“母系社会”的,其他时候连好好问问题好像都做不到,有的只是反复地感慨“市井生活的惬意”。由于将“市场”的概念扩大化,加上拍摄手法和剪辑,总是会怀疑自己在看什么旅游节目。除了台北那集,由于选题选的大多是“没落的”市场,导致探讨的永远是“经济下行中(不得不)重新关注起的熟人社会”。能够有逃离新自由主义的机会当然好,只可惜并没能够真正阐释出来,留下的只是最后一集说的“等待复兴”,这不免回应了为什么内地人越来越觉得对岸的人那么不“努力”了,这也似乎说明了好像有些事情注定了“学术界知道,但大家就是不知道”的事实。(写那么多还不是因为我期待太多)
很好看,也拍出了每个城市每个市场的特色:台北滨江市场蔬果拍卖的节奏,南方澳渔市的讨海人与敬天惜物,竹东的客家人味道,台中第二市场的历史起落,台南水仙宫市场的人情味,花莲重庆市场的原住民风物。不过李明聪的访问似乎没有太多发挥社会学家的角色,聊天也有点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