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电影我却很想说点什么。因为大家都认为这部电影有个小女鬼,然而我觉得这电影所讲述的故事里根本没有鬼。楼顶的水箱里没有尸体,妈妈是精神崩溃自杀的。
(多图预警)
我来带大家捋一捋。这个诡异又温情的故事到底怎么回事。先从红书包讲起。
反问:你觉得红书包一共出现了几次?
按照电影的顺序,一共是五次。然而,事实上书包很可能只出现了三次。听我道来。
第一次,郁子跟妈妈来看房子,在天台捡到一个红书包。
第二次,妈妈倒垃圾,发现书包被人丢掉了垃圾桶里。
第三次,妈妈得到了工作,带女儿上天台放烟火庆祝,先是看到一个女孩的身影,大惊失色。开门后看到红书包。
接下来是第四次。
第四次,小女孩发烧了,妈妈陪在床边打瞌睡。一睁眼,女儿不见了。妈妈找到天台上,看到水箱边有个女孩探了下头。于是爬上水箱的楼梯,一眼撇到红书包。对吧?
但是第二天,律师、租房中介和管理员老头跟着妈妈,一行四人来到楼顶,红书包却不见了。所以,这一次只有妈妈一人看到了这只书包。
而红书包的第五次登场,是在妈妈的最后一夜,妈妈跟女儿说,明天去幼儿园吧,帮女儿整理书包,一打开,看到红书包在里面。对吧?
书包出现在自己女儿的书包里,只可能是女儿放进去的。如果女儿没做,那只能是见鬼了。于是母亲质问女儿,女儿说没有!我没有拿过这个书包!于是观众落进预设的逻辑,随着母亲一起大惊失色:卧槽有鬼啊!——这种手法其实是鬼片一贯的套路。
然而看了多年国产鬼片的我们,理应想到另一种可能——这里书包根本就是妈妈的幻觉啊。
那这种假设有没有可能是事实呢?我觉得吧,这就是这部电影比其他老套的鬼片高明的地方了。
在继续讲这种假设之前,我先陈述一个观点:这部电影的导演很显然是一个对镜头的细节极其讲究的人。我们可以从影片的一些角角落落看出来。
比如影片开始后不久,母女来看房。导演给了这么个镜头。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从这个视角拍过去?你数数右边墙壁上楼层与楼层间的缝隙,可以看出,这个镜头是在4楼的走道窗口拍下去的。看完这部电影你告诉我,4楼住着谁呢?
再比如这部电影里的许多镜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意识到,导演可以安排镜头的角度和遮挡物,给人一种“有什么人在角落里窥视着这对母女”的感觉。比如下面这个镜头。母女在吃饭,然而镜头的左上角和右下角却分别给了一个暗角和一个黑色的遮挡物。你觉得导演这么安排是无意的?简直太有心了好么!
而这种镜头随处可见,不如进度条往后随便一拖,你看妈妈打电话。当时女儿跟她在一个房间,就在她背后的餐桌旁,可是镜头却放在浴室边上,你说这是什么角度?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书包的第五次出现。或许我有点过度解读了下面几个镜头,但看完我的分析你不妨回过头去看看这一段剧情,看看是否有和我一样的感觉。
妈妈质问女儿有没有拿红书包,女儿非常坚决地否认。“我不知道”,“我没有拿过”。显然女儿没有说谎。除此之外还有个细节——女儿的眼睛一直看着妈妈,一眼都没往书包里看。
那,假如有人拿个钱包,问你是不是你拿的,你至少会看看这是个怎样的钱包对吧?女儿的视线是不是有点古怪?
再看下去,妈妈去打电话给律师。没打通,心烦意乱。一回头,发现女儿神色诡异地在试图拉开红书包的拉链。妈妈大惊失色,一把夺过书包,眼前仿佛浮现出了书包掉进水里的画面。红书包滑落到地上。好,现在记住这个书包掉落的位置——妈妈的脚下,电话机所在的柜子旁边。
然后妈妈去天台检查水箱了。镜头一切,我们看到女儿不知所措地坐在房间里发呆。
刚才的书包呢?不见了!
我们把这一段女儿回答母亲提问时的坚决口气、女儿的视线、消失的书包以及女儿不知所措一个人坐在餐厅里的这一切综合起来。。。你想到了什么?至少我想到一种可能:这一次书包根本没有出现。母亲拿着女儿的书包,指着空气问女儿这是不是你拿的。女儿表示不明白母亲在说什么。母亲一转身直奔门外而去,女儿坐在那里,一脸懵逼。
假说如果不加以证明,永远只是假说。那有没有证据来支撑这一假说呢?有点,而且。。。电影里其实暗示了很多次了。
恐怖片的一种套路是:只有主角一人觉得有人要害她,说给所有人听都不信,大家还往往安慰她,你该好好休息一下了。于是把主角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更加渲染剧情的恐怖。
然而这部电影却不是这么简单的,因为母亲的精神确实有问题。
回到影片开头。母亲淑美呆呆得望着窗外,回想起小时候的一个下雨天,年幼的自己在幼儿园里。镜头一转,一个男人登场。母亲进入房间。噢,原来是离婚诉讼。短短几分钟的剧情,导演交代了了故事背景,即,淑美在和前夫争夺女儿的抚养权,现阶段女儿由母亲抚养,而母亲正在找房子。
就这些?怎么可能。一个出色的导演讲故事绝对不会像小学作文一样单线条。这里,导演除了“找房子”以外,还埋下了两个很重要的伏笔:
1. 母亲淑美小时候念幼儿园的时候,父母也离异了,当时,淑美放学没人接,给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2. 母亲在结婚前得过精神病。而原因是由于工作的要求,不得不看一本很恐怖的小说。所以,这大概属于一种诱发性的精神病。
这两点对我先前提出的论点极为重要。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下面这个镜头。影片进行到一半左右,淑美和前夫在律师处再次见面。前夫(小日向文世)起身进房间,随手拧灭了手里的烟头。但是这个动作,导演却从一个无比诡异的角度拍了下去,让我们看到画面里大量的黑色阴影、不露脸的男人、扭曲失调的比例(似乎用了鱼眼镜头拍摄的),还有,这烟头是一拧再拧,时间长的让人不觉毛骨悚然。
然后淑美就发飙了:“你为什么这样做?啊啊啊”
淑美当然是指公寓的电梯里1楼的按钮上被香烟烫坏的事情。
前夫一脸懵逼,不明白你在说什么?
那问题来了,导演为什么拍这么一段?这一段给我们观众的印象是什么?你会不会觉得,电梯里的按钮真的是前夫用香烟屁股烫坏掉的?
我觉得不是。自己的女儿住在那里,而且,从电影的其他剧情来看,这父亲是爱女儿的。断不至于特地跑去母女的住处去烫坏一个电梯按钮来恐吓母女。
所以很显然这里诡异的镜头是母亲的迫害妄想——正常人谁会拧一个香烟屁股拧这么久啊?
再来看这么个镜头,母亲带女儿入幼儿园的那天。老师和校长责问一个小孩子,这镜头也很长啊。初看你会觉得这幼儿园的老师有虐待小孩的可能,对吧?然而,电影通篇却再未提起老师虐待儿童的事情。一个厉害的导演,怎么可能安排一段镜头,却通篇没个前后呼应呢?
事实上的呼应在这里。
女儿发烧了。母亲一到幼儿园,立即质问老师是不是虐待了自己的孩子。
现在我们跳出电影来想想,念幼儿园的孩子发个烧,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母亲反应是否过于激烈了?再说了,电影里,女儿发烧是因为老师的虐待吗?显然不是。
好。我说母亲精神状况不佳,为何会如此呢?导演早就暗示了:
1. 母亲有过诱发型精神病的病史
2. 离婚诉讼案逐渐对母亲不利,母亲压力很大
在这种精神状况下,人很容易疑神疑鬼。
所以母亲在三次看到红书包以后,被植入了一种观念,即这个红书包有鬼,一直纠缠着她。即使存在着管理员所说的“附近的孩子恶作剧”的可能性,她也对自己的猜疑深信不疑。而后来在精神压力更大的情况下,会看到书包的幻觉。
而这么拍的电影,其实也远不止这一部。大家喜闻乐道的《穆赫兰道》、《禁闭岛》,著名的《搏击俱乐部》,都用到了这种正事反写、站在精神非正常的那一方的视角讲述故事的手法。
最后一夜,母亲跑到天台水箱旁,看到水箱最后一次清洗日期是“平成十一年7月14日”,立马联想起了之前得寻人启示,说河合美津子最后一次被人目击的日期也是平成十一年7月14日。于是观众和她一起得到了结论:卧槽,那女儿现在还在水箱里面啊!
先不吐槽这两年不洗的水箱,或者尸体会不会堵住水管了。
那寻人启示贴在电线杆子上,母亲只看到过一眼,而且是在找女儿心切的情况下看到的,却对失踪日期如此印象深刻。你觉得合理吗?
是的,就连美津子的死,也是母亲的幻觉。我们再按时间顺序梳理一遍:
1. 母亲看到红书包
2. 楼上漏水,却没人住。
3. 母亲面试工作,太晚了,去接女儿,没接到,看到了两年前的寻人启示
4. 母亲又第三次看到了红书包
5. 女儿郁子发烧,母亲去学校,看到以前的学生画的画,有个叫美津子的女孩也在该幼儿园就读过,自画像是一件黄色的衣服和一个红书包。
6. 母亲把女儿接回去,在女儿的床头睡着了。期间做了个梦,梦见一个女孩穿着黄色雨衣的女孩背着个红书包,放学没人接,于是自己一路走回了家。而她的家就是淑美所住的公寓。
7. 母亲到天台爬水箱,看到水箱的清洗日期——
我的妈呀,美津子的鬼魂!
这时电影很应景的“砰砰砰”从水箱里伸出一只只手掌印。
我只想说:黄雨衣和红书包是在母亲看到幼儿园利美津子的自画像以后才梦见的。所以并不存在母亲“梦见了她本不该知道的事情”这回事。
而母亲淑美的那个梦,电影里也两次交代了:淑美小时候父母离异,孤零零在幼儿园没人接。
所以母亲的这一切联想和猜测,本质上都来源于其自己的经历。而美津子的下落,除了那张寻人启示,和校长提到一句“失踪了,下落不明”以外,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她落入水箱溺亡。
一切都是母亲把千丝万缕的猜疑、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想象出来的。
说不定,美津子还活得好好的呢。
和你一起看的 泪流满面
因为看过原著了,不觉得恐怖,电影比小说的改编,就是争女儿那段,不错。不能把它当恐怖片来看。个把地方还是惊悚了一下。
我们把电影院搞的像在放喜剧片,我的收获是学会一句么西么西。
用屋内漏水隐喻现代人的精神焦虑,在这里细化到女性的中年危机,被家庭和工作拉扯导致的内心崩溃,片中有三个悲剧投射分别是女主,女儿,邻居女孩儿,无疑都是家庭分崩离析的受害者,影片最后用母爱化解怨恨也是很讨巧的做法,整体氛围营造也不错,寂静公寓与老旧升降机,天台蓄水池与红色挎包,房顶水渍与楼上脚步声,这些元素都令人印象深刻,编剧之一是中村义洋,怪不得他后来拍了残秽,原来是有恐怖片基因的。
原版和翻拍我都很喜欢,两个感觉不太一样,但是都是母爱的部分最为动人
现在感觉,很烂,恐怖的小孩什么的
20220312 哈哈果然以前也打了五星 当初因为是一部安静的惊悚片(?)所以很喜欢 重温依旧 小红书包、水渍、老旧的楼宇、单身母亲、幼女 导演用了这样几个元素讲了个好故事
比较讨厌女主角总是神经兮兮柔柔弱弱智商一直不在线上的这种恐怖片。气氛真不错,潮湿阴冷的氛围做的好极了,其他方面完成度都行,但就是不亮眼。
无论看多少遍还是会哭出来。中田秀夫就是擅长亲情教育。听见女孩大喊着妈妈、就会一起伤心。虽然是恐怖片,但是这个故事太悲伤。
日本恐怖片特点,鬼都是滥害无辜,一点不讲理!你意外死了,想要母爱,凭什么抢别人妈妈啊?!人家又没害过你。另外这死法有点像前几年蓝可儿案啊。
个人觉得那个女鬼很自私……并且很不讲道理 =_= 就这么把女主角的妈妈给抢了,不是很霸道吗?!囧 主题曲【青空】很好听 ><
反复出现的红色小书包。女神黑木瞳果然是贤妻良母的典范。看到无故上升的电梯,顶楼蓄水罐的藏尸,我不禁想到:蓝可儿的凶手是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收到的启发吗?日本恐怖片简直太反女权,这部电影难道不是在讲:女人呀,难道因为家庭不顺就离婚嘛?离婚了工作照顾孩子压力多大,还容易被恶鬼缠身呢。
【C+】前面的铺垫好闷啊,也不太吓人,感情线也可以塑造得更好。话说这剧情,电梯,水箱,失踪。不活脱脱就是蓝可儿事件的翻版吗。。。。。待有识之士将蓝可儿翻拍成电影。
勉强及格。又见“水见式”。跟《午夜凶铃》一样,是中田秀夫+铃木光司+林淳一郎的三角组合,摄影师林淳一郎存在感很强,黑泽清的《回路》也因他掌镜,和本片一样具颓败、冷硬的潮湿气息。那座公寓楼选的很好,镜头里主要角色只是一对母女但并不单调,公寓楼也承担了一个角色的功能,电梯喷涌出的浪、天花板扩张的渗水、浸泡至糜烂的楼上故居、藏着女孩尸体的水塔,这些奇观化设计是鬼女孩意志的具现化,而扔不掉的红书包是女孩萌外表的象征,它的灵魂和肉体俱在。“女孩在幼稚园等妈妈来接”的意向贯穿全片,母亲黑木瞳可能因此对鬼女孩有共情能力,也是女儿令人担忧的未来,但黑木瞳为何选择陪伴鬼女孩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案,还是不明朗。前夫争抚养权本应在真相大白前充当一个悬念,不过在电影里被放弃了。全片气氛掌控很好,有不少细腻又揪心的长镜头
和妈妈一起看的片子!!!虽然拍的不怎么样但是值得纪念... 杯具的是无论如何都想不起来一起看的是日版还是美版了
记得当时是到外面租碟看得这部电影,总体感觉很一般,但是对红书包的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尤其是俺娘后来说俺小时候就是背了个红书包之后...OTZ...还有,俺一直就不明白,当小女孩面前那门开了后,那么多的水到底之前是怎么准备的居然跟泄洪似的就下来了,真是太强了~
多年前买了DVD收藏,与当下泛滥的恐怖片相比,这部电影结局充满了一种温暖的人情味。有人说好,有人说坏,仁者见智了吧。
伟大母爱的迸发,强烈推荐各位影迷细心品味,不是恐怖片,是温情片!!
水,透着东方式心理恐怖的神秘,阴冷老旧的场景弥漫着暗流涌动的幽闭压抑。水,是孤魂的流泪哭泣,单纯的作恶渴望关怀的爱意。水,是观影时流淌的情绪,母爱守护带来的触动大过了紧绷神经的恐惧。
用了三年时间才终于看完...才发现原来不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