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谱,最开始看的是这个,看完居然就忘了还标错了电影,今天准备挨个看整个系列的时候才发现这他妈之前看过了。
无语,也太他妈假了吧?
他妈的那个血,直接倒番茄酱都没这么假,真的,实在买不起我可以赞助两块钱,你妈的。还有掐死人那里,我就迷惑了,我甚至一度没理解他们在干什么,那个女的好像是挂了我才意识到啊这是在杀人啊,笑死我了。
虽然但是角色真的很经典,他妈的谁不喜欢人高马大戴面具不说话上去就是杀的变态杀人犯呢。。
要不是为了这戳xp的角色谁看这傻逼电影,他妈的拍了十多部一部一个导演,你们搁这击鼓传花呢?谁家揭不开锅了就拿这个炒点冷饭糊口是吧。我只能说那行,本着尊重艺术的想法还是看了。
BTW很想说我看影片最恐怖的地方就是开头雨夜精神病院门口开车那块。“他们可以在外面游荡吗?”,医生忽然满头冷汗支支吾吾,没有回答问题只是让快点开车,自己也意识到他们似乎不该在那里,但又不知道该做什么,这一切就在怪异中前进,不知这样不确定感的恐惧何时是个头。
卧槽,虽然拍的很离谱但是这设计真的挺吓人的,床上的墓碑,塞在衣柜里。。藏在房子最深处的坟场。。窒息了,我喜欢!!!
我干你妈,女主你别哭了,我求你了,快跑啊!!??
操,大哥你真的想杀她吗,这命中率实在是感人。。
佛了,旁边就有个凳子,赶紧拿起来砸破门跑啊这是在他妈的干什么??为什么要往家跑???我超你妈别喊了大黑天的反正对方也看不到你我干你妈我气死了救命🤯。
为什么不补刀?为什么?????(气昏)
这家伙又直挺挺躺下了,笑死我了。
拍的像大便,但是杀人犯的概念设计真的好,nice!
我才知道这里面的杀人狂叫Michael Myers 🤣
我的观影体验基本如下:
一个得了老年痴呆症的变态杀人狂的万圣节轻松捡人头的福利路人局,和一个逃命像躲猫猫并带着矜持的大龄处女之连续三次反杀变态杀人狂的故事。
谁能告诉我,女主反杀的基本盘在哪?相比起便当领得麻溜的配角,女主优势基本就顶着主角光环,以致于反派每次暗中动手都是冲着衣服和沙发去的。几个路人配角死得可真是太冤枉了。
反派没超能力?其他细节我就不说了,光是被女主捅了这么多次,尤其脖子这种致命部位,最后身中数枪从二楼摔下、还能瞬间悄咪咪逃走的玩意儿,你跟我说没超能力?
手段新颖开创性?对不起,本片可能,,,,也就是占了拍得早的先机罢了。就像房价疯涨之前入手的嘲笑后面买不起房的不够努力一样。这些花招就算没在1978年被拍出来,迟早也会被后来者踏足并发扬光大。
至于那两个小孩,我看着基本就是烘托氛围的工具孩,对剧情推进可以说是几乎毫无影响(说得好像本片有什么剧情一样)。在这恐怖片里算败笔,换其他亲戚一样可以,交代好性格就可以。孩子在万圣节能发挥的恐怖氛围渲染作用,本片却一点都没把握住。。。。。
PS:
已知:反派七八岁被抓进精神病院,15年后靠着工具路人送的轿车逃跑了。
问题:反派去哪学的车?????
本系列一集弃,2018新版暂时也不会看了。
最近心情焦虑,看不进书也看不进电影,甚至到了看见电影就头疼的程度。此种状态下,我随意打开了《月光光心慌慌》。这是我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涉及的恐怖类型片。但在看到它的一瞬间,我被一阵豁然袭来,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当初不可控制地爱上电影这个东西时,就是受到了恐怖片的影响,是恐怖片将我引进了电影世界。
可以简单粗暴的说,恐怖片是以一种极简主义的粗糙美学阐释了观影者对于影像的本质需求和心理构筑。我对于它能够提供这样的窥视机制,为偷窥者(我)创造一个不受理性控制的灰色地带,发泄自身变态的心理欲望的特点表现出了极大兴趣。 回到《月光光》这部作品上,影片利用大量主观镜头展现一个视域受限的世界,客观环境被抹除的同时是主观视角的全然代入,我们看不到杀手面具下的实体,却能够感受到他的呼吸,进而意识到他的无处不在。而这个与自我想象形象匹配的潜在认知,正是我们作为观者在银幕上的能指。我们就是杀死角色的凶手——这样一个被构建的“游戏世界”的虚拟获胜者(也就能解释在影片最后,杀手被射杀后的无故消失)。人性之恶在“窥视”的原始视觉快感中得到释放,而此种暴力的根源正是来自观者强烈的愤世嫉俗感以及对现实的逃避。甚至可以基此认为,《月光光》创造了一种新型叙事,此类恐怖片一定程度上是以“前互动式电影”的形式作为数字语境下交互模式的早期溯源。
其次,“暴力”常与“色情”同构,杀手恐怖片抓住观者对于凌辱施虐的癖好将色情元素编码进叙事,将“窥视”转化为“窥淫”(窥视的极端化),在猎奇叙事景观之中将受害者(尤其是女性受害者)与淫欲捆绑在一起,例如本片中一位女性以穿着敞开衬衫,袒胸露乳的情况下以吊诡且极具父性隐喻意味的方式被吊死,希区柯克的《电话谋杀案》以及迈克尔鲍威尔的《偷窥狂》中也使用了同样的,以迎合男性视线的手段“处死”女性。在赛博空间肆意延展的当下,此种对于展现在影像上的特定行为会逐步强化性别的异质性。
最后,卡朋特在电影叙事中大量、泛滥的运用惊悚音乐为整体影像塑造“时间的景深感”,先于画面出现的音乐参与心理叙事,将关键信息前置,成为影片恐惧情绪升级的“标记点”,由此在观者观影时反射性地触发心理预期机制。在声效系统日趋完善的电影制作之中,此片的尝试不失为具有前瞻性的寓言。
言而总之,在大批量的任务型观影中偶尔涉及恐怖惊悚类电影,还是能召回我对于电影最初的,本真的热爱——一种对官能刺激的纯粹享受,以及对于电影本质的浅尝。
真的是好无聊啊这部电影,不管他的手法啥的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同时期也有更好看的恐怖片啊,这个片儿就一直“反派晃出来,主角看不见,音乐一响起,反派不见了”这种桥段贯穿全片,反派背景也没怎么丰富,真的好无聊啊,说什么气氛营造,绝望恐怖,我是一点没感觉到,我只觉得好像把观众当小孩,真的觉得好没内容好无趣啊。
感觉女主就是在扮猪吃老虎,从几次出手的精准度来看碾压杀人狂啊,那位看上去很凶残,战斗力其实跟女主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甚至觉得他弱鸡得好可怜,每次莫名其妙就被反杀了~)。
简直是愚蠢到家的恐怖套路设计居然还拍了那么多续集。。臭长的前戏没完没了的假动作蠢哭的迫害人-受害人,要知道狼来了故事的重点是讲三遍而不是讲一百遍,配乐倒是被后来的港产影视剧抄到烂。。。精神病患者和闪灵之间隔了的这二十年,好莱坞的恐怖片发展简直是停滞的。。。
是不是萬聖節都沒差的情節,對「恐怖即反秩序」類型邏輯的輕度反骨?不意外後世研究更多傾向女性主義與厭女心理,尤其背後是傳奇女製片Debra Hill。主題曲魔性。
卡朋特的片子,摄影和配乐都不会差,他一定在这个线之上,而且我觉得蓝乃才的打光是跟卡朋特学来的吧。这片子还可以,但是“房间的门板都破破烂烂但是玻璃门上的玻璃却无比坚硬”的恐怖片愚蠢设定放在这里也太掉价了吧
豆瓣青年看电影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导演聪明
当你被一个没有知觉、无法沟通、对生命和死亡没有概念、不分善恶的杀人狂不停跟踪与“凝视”(导演的镜头设置和配乐非常厉害),后背真是一阵阵发凉,除了恐惧,还有绝望。
【B-】气氛渲染绝佳的同时故事又实在是蠢到哭,反派从小精神病院长大一出来就驾驶技能满点还力大无穷就算了,看到女主角逆袭后第二次把手里的刀扔掉我终于再也无法接受这个弱鸡的剧情
卡朋特趣味完完全全撑起了这部电影,尤其是配!乐!真心迷恋这类七八十年代美国小镇的恐怖喜剧,小成本之下经典元素又能一应俱全,在一惊一乍和烟雾弹中享受带有强烈娱乐性的恐怖感。
这部片中有多少桥段被后来的片子借鉴呢?没有超自然力,能给人更深的恐怖感觉。
这么婆婆妈妈拖拖拉拉的杀人犯也是少见,拖延症?这女人……衣服湿一点就把全身上下脱光光,而且还是在开着灯的窗户里面,然后就不穿裤子到处跑了哈哈哈哈哈哈。
手法我喜欢,音乐很符合恐怖片的感觉。
很明显能看出约翰·卡朋特在摄影和配乐上对后世恐怖片的影响,还有主观镜头后世的电影也经常使用。槽点是对杀人狂的背景深入不够且他的战斗力也太差了。PS:年轻时候的杰米·李·柯蒂斯有点角度像小K,毕竟马脸。
很棒的主观镜头、喘气声,外加更棒的配乐(还是卡朋特自己配的!),想想之后几十年的恐怖片,大多数也没有玩得更宽了。而且在主角行为特别蠢这方面也是一样。。。卡朋特全集第一部,美国人跟疯了似的啦,全程又叫又笑的*_*
看得出来,场景设置、桥段设计上都有希区柯克的影子,在匠艺上已经无可指摘,唯一的问题就是隔着年岁,当年算恐怖片,现在只能算一般惊悚片了,而且铺垫稍长,节奏稍慢。
主观镜头与沉重的呼吸
32万美金成本,全球票房收入6000万美元!
说一个正儿八经的恐怖片“不恐怖”一定不是褒奖吧。逻辑性实在太差了,知道是营造氛围,但拖沓冗长,而且被津津乐道的配乐实在太满了,没有气口,从头到尾。摄影是真不错的,主观镜头很喜欢,但也觉得有些逻辑问题,比如孩子的视角高度。央⑩《走进科学》啥的用人家音乐给钱了么?看的时候总害怕正儿八经的男声画外音解说出来。
一直被模仿,不幸被超越
想用不打光的方式一举两得既营造恐怖气氛又省钱是没错,但蠢到这种程度确实是在侮辱观众智商了。就算是鼻祖也得用点心吧,就算不用心也得有良心吧,还有耐心拍出十部,真是给跪了。
至今已经不新鲜,然而天才就是天才,卡朋特大包大揽用区区三十万美元创造出杰作:稳定中略带不安的斯坦尼康深焦镜头下所有人无处遁形,由此带来的紧张感比烂大街的Jump Scare和撒血浆强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