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other side of the mirror
另一部鲍勃迪伦的纪录片
个人认为比 别回头 要好
我第一次看<<别回头>>时,对他一无所知,现在眼睛里的全是他的喜怒无常,神经敏感和对多诺万的敌意戒心嫉妒 心想他这粉丝太私人了 喜欢他什么呀?
直到后来看了<< 没有方向的家 >><<我不在那儿>> 我才恍然,有点儿理解他。
镜子的另一边 这部 讲的都是年轻的Bobby
让人无法相信 他曾经那么可爱过 Joan也那么年轻 她作为Bobby的支持者 保护者 和他站在一起 是多么迷人的岁月 Bobby也会害羞地感谢观众 甚至最后被观众气到掉出了一滴泪
如张爱玲所说 如果你认识过去的我 一定会原谅现在的我 果然如此
在这部镜子的另一面:纽波特民歌艺术节1963〜1965片中,1965年纽波特民俗节上的“鲍勃·迪伦上电”是摇滚历史上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刻,似乎每个人都听说过,但是似乎很少有人知道这不是我们仅凭口口相传的短暂事件-电影制片人默里·勒纳(Murray Lerner)记录了连续几年在纽波特音乐节的表演,而《镜面另一面》则收集了三年来,迪伦(Dylan)参加了著名的民间聚会,使我们能够通过民间场景亲眼目睹迪伦(Dylan)的崛起。观看Lerner的纪录片,最引人注目的是Dylan在36个月的时间里发生了多少变化。1963年在琼·贝兹(Joan Baez)旁边的下午,在“车间”里表演的年轻的民谣演员立刻变得神经质,犹豫不决,一边唱着罗的曲调,一边砍着他的原声吉他,给人群充满活力,却似乎不知道他在做什么。1964年,迪伦(Dylan)几乎拥有了纽波特(Newport),他显然知道这一点。他是电影节的话题,贝兹(Baez)和约翰尼·卡什(Johnny Cash)歌颂他的赞美(和他的歌),而他对舞台的指挥显然更强大,更自信,同时他的新作品(包括“手鼓先生”和“艾因” t Me,Babe”)看到他离开了起名的“抗议歌曲”。当迪伦的晚会结束后观众要求再来一次演出时(奥德塔和戴夫·范·朗克被安排跟随他),彼得·亚罗(Peter Yarrow)试图保持表演的进行,而迪伦则对观众的热情大放异彩,就像他迅速成为摇滚明星一样。到1965年纽波特音乐节(Newport Festival)来临之时,迪伦(Dylan)划时代的“像滚石乐队”(Like a Rolling Stone)开始扩大单打榜,而顽固的民间观众显然对他的受欢迎(和民粹主义)成功有两种看法。当手捧Fender Stratocaster的Dylan表演由Al Kooper,Mike Bloomfield和Paul Butterfield Blues乐队的节奏部分作为后盾的“ Maggie's Farm”时,喧闹却难以驾驭的数字激发了热情的欢呼和同样强调的嘘声的奇怪混合,尽管传说中紧随其后的“ Like a Rolling Stone”这个版本很混乱,但尽管鼓手Sam Lay很难找到凹槽,但歌曲仍在烹饪,尽管此后人群忠诚度的分野更加强烈。在这两个数字之后 迪伦和他的乐队离开了舞台,亚罗(再次担任MC)引用了技术问题(如果皮特·西格(Pete Seeger)确实如迪斯尼所说的那样强加了迪伦的权力,这里没有任何迹象。迪伦(Dylan)带着六弦的声音回到舞台上,演唱《手鼓先生》(Mr. Tambourine Man)和《这一切都过去了》(Baby Blue),然后消失在夜色中,没有任何评论。1965年,纽波特的很多观众都想让“老”迪伦回来,尽管他在音响方面表现出色,但任性十足,这显然使我们在电影开头看到的那位杂乱无章的半业余演员永远消失了,鼓掌表明,有更多的人想要看迪伦摇滚。勒纳的电影告诉我们我们已经知道的一些知识,但是在他职业生涯的关键时刻,这轻轻地揭穿了关于迪伦的一些神话,他的表演始终坚定而有力。不管您读过多少本关于迪伦(Dylan)在1965年的纽波特枪战的影片,看到这都是一次启示性的体验,莱纳(Lerner)都将这种档案材料集思广益。对于任何对Dylan或60年代的民间风景感兴趣的人,这都是必看的风景。
鲍勃·迪伦(Bob Dylan)从1963年至1965年间在纽波特民俗节上亮相的从民谣到摇滚乐手的变迁编年史。
年轻的Bobby。
we love you too
Dylan 和 Joan一起合唱真的太美了。Golden age
b站
有爱情滋润的迪伦唱起歌来也笑得更甜了。
很珍贵的影像资料,正在读老美国志异作为补充材料是再合适不过的。
太棒了
哭哭
bob 最牛逼的时期了吧~~65年那次插电现在听起来还不算太糟,感谢后来诸多牛逼乐队改变了人们对摇滚的看法~~~bob若是没有坚持己见被他人左右那就是对自己最大的sellout
u r the other side of my soul
这张非常好,63-64是鲍勃迪伦民谣王子的形象,从65年的《像一块滚石》开始,鲍勃迪伦成为超级明星。65年新港音乐节上的排山倒海的嘘声,可反射鲍勃迪伦打破镜像的压力和决心。美国的超级明星有自省意识,中国没有超级明星。
眼见他起高楼(63),眼见他宴宾客(64),眼见他楼拆了(65)。“宴宾客”,与Pete Seeger、Joan Baez、The Freedom Singers和Peter, Paul & Mary同台演绎Blowin'in the Wind(63)。与Joan Baez合唱With God On Our Side(63,64),It Ain't Me, Babe(64)。“拆高楼”,摇滚演绎Like a Rolling Stone(65)。
好几次都让俺内牛满面
第一遍: 没有《Don't Look Back》好。没能看到迪伦的heart and soul。第二遍: 清晰呈现迪伦在这三年中音乐上的历程,以及当时年轻人的反应。革命在革命的年代,也不一定能被认出来。迪伦坚持了自己,多厉害。
大幕拉开,cute Baez
那个年代充满了我想要的一切
不需要更多表达,影像本事就在讲故事It's all over now, baby blue
Newport也好,民谣也好,一直不是只有Dylan一人。
时代。
He's got to get an acoustic guitar.
蓝光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