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转自娱理工作室独家专访 导演肥波、二五、编剧黄绮琳
1
没想到,和导演肥波的话题,竟是从《屌丝男士》开始的。
2014年,大鹏去香港拍《屌丝男士》第三季,想找一些当地的制作单位合作,在朋友介绍下,他找到了肥波。拍摄苑琼丹那集时,大鹏想找一个工作人员帮忙客串角色,环顾四周之后,他对肥波说:“不如你帮我去演这个角色吧。”
导演肥波(左)客串《屌丝男士》
“那时候内地的网剧和短片挺火的。”肥波说,“不过香港的网剧还不时兴,我会比较专注拍电视广告和网络短片。”
肥波的搭档是二五,他们最早在唱片公司相识。2006年,肥波进入商业电台,开始接触拍摄;2008年,他开了一间自己的公司,主要做电视广告和MV。肥波有时会帮二五所在的唱片公司的歌手拍MV,接触多了之后,肥波会找二五做广告片的美术指导,自己就负责拍摄上的工作,后来,这成为他们的固定分工。
在大台TVB几乎垄断市场的香港,网络上的本地制作内容并不多,短片也大都是广告客户的订单。可就是这些广告片,为肥波和二五吸引到了拍摄电视剧的机会。
2015年,Viu TV获颁免费电视牌照,计划于次年4月开台。
开台前几个月,二五和肥波为Viu TV拍了网络版短片《玛嘉烈与大卫》,每集几分钟,由不同演员演出,反响不错。Viu TV制作部副总裁金广诚看到之后,决定请两位导演拍摄开台剧《玛嘉烈与大卫:绿豆》。
然而,两人从来没有任何电影或者电视剧的拍摄经历。
拍了广告片多年,二五并没有抱着拍影视剧的梦想,“因为始终来讲,我们属于外行人,广告人离电视圈和电影圈还是很远的。”
但有拍长片的机会,“我们想都没想就立刻答应了”。
导演二五(左一)、肥波(左二)在《叹息桥》片场
头几集出来之后,一些报刊和网络媒体都开始讨论这部剧。二五记得,“他们形容我们用了一些新的手法,也有一些评论说我们很做作,但是我和肥波都不太明白,因为我们从广告年代就是这样拍,不是特意去做一种风格,可能香港的电视比较少这样的作品,但其实很多外国作品,比我们更加夸张。”
《玛嘉烈与大卫:绿豆》为Viu TV打响了头炮。在内地,这部剧的豆瓣评分高达8.9分。
《玛嘉烈与大卫:绿豆》之后,这部剧的男主角林保怡签下了两位导演,又找到编剧黄绮琳和美术指导罗婉芝,于2017年组建了“我们的有限公司”。
2
只要看过《玛嘉烈与大卫:绿豆》,你肯定会察觉:导演绝对是王家卫的影迷。
肥波坦承王家卫对他影响至深,但许多观众认为的致敬之处,其实并不是有意模仿,而是潜移默化接收到的养分。
《叹息桥》里关于保质期的台词,让人想起《重庆森林》
对于二五来说,创作上影响他最深的可能是小说作家村上春树,他偏爱一些日本导演,因为他们讲故事的方式比较内敛,擅长刻画人性,比如黑泽明、是枝裕和。
“村上最著名的就是他描绘的景像,描绘那个人穿什么衣服、什么袜子,描写环境播放什么音乐,摆设是怎么样的,全部写得很仔细。我发现,原来这些看似没用的东西,对构建你对这个人的认识是有很大帮助的。
譬如透过这个人听的音乐,他喝什么饮品,他穿着什么衣服,你会知道这个人的性格。
《七武士》里三船敏郎饰演的是一个很粗犷的浪人,有一场戏是他杀人之后用小便来洗手,我才懂得,原来呈现一个人的野性,可以用如此简单的生活细节表现。”
负责拍摄的肥波,主要把控作品的运镜与构图:“在广告的世界里,要在短时间里讲一个故事,每一个镜头都很重要,我和二五有点强迫症,画面的新角度,新的拍摄手法,机位还有角度,对我们来说都很重要。”
肥波偏好用长镜头拍摄,他认为导演不断切换景别,会让演员不够投入,因此希望以一种类似纪录片的方法去拍剧。
很多人发现这两部剧在构图上都颇具特点,比如总是把人物放在镜头的一角,周围的景物甚至因此而变形,形成独特的视觉冲击感。肥波说,由于电视和电影比例一般是16:9,他们希望出来是很好看的,所以会把人物放在画面一角,尽量体现屏幕比例特点。
《叹息桥》有个名场面,是青年胡启源与妈妈吃饭的戏,两人面对面坐着,从窗外看,他们各自映在一扇窗里,像两个坐牢的人。肥波说,他们在选景时就确认这个场景要用在这场戏里了。
两部剧里,还总是会出现头顶俯视镜头,以及彷如偷拍的角度,这是他们有意让观众体验平常比较少看到的视角。
《叹息桥》俯视变形镜头
《叹息桥》偷拍视角
在《叹息桥》里,导演们采用了华语剧少有的“打破第四堵墙”手法,让角色对着镜头说话。这些镜头在剧本里已经写好,但到了现场拍摄,让演员尝试的时候,他们一度又怀疑是否要把它们拿走,因为担心演员这样面对镜头会很出戏。
后来,他们发现演员很有压场的能力,就放下了这个担心。
《玛嘉烈与大卫:绿豆》与《叹息桥》的画风,在华语电视剧里独树一帜,内地观众称它为“性冷淡风+强迫症福音”,而在香港,肥波和二五更多地称它为“大自然风”。
两部剧的美术指导都是罗婉芝,与两位导演是广告时代就认识的好友。《绿豆》时期,两个导演会和她定下色系,每个角色有对应的颜色。二五说 :“我们比较喜欢贴近自然的颜色。没有觉得这些颜色太冷,《绿豆》整个故事比较悲情,这次《叹息桥》又更加悲情,所以让人感觉很冷。”
不少观众发现,《叹息桥》会突然闪屏,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屏幕坏了,其实那是角色梁淑媛的内心世界,这是二五刻意加强的,他在剧本上写明这场戏音效需要加一些重低音,还把颜色调成了夜间高对比度模式。
(图片高能警告)
《叹息桥》里梁淑媛的内心活动
因为画面和配色的极度舒适,也有人说他们的风格与《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导演韦斯·安德森相似。
“很多人说我们像这个导演或者学那个导演,其实我们和他们很不一样,因为他们更极致。我们的制作经费没可能做到像别人那样极致的美术,我们做的是一种很简单很单纯的东西,没有刻意去创作一种风格。我们也希望《叹息桥》做一些跟《绿豆》很不一样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很不一样’,出来还是有那种‘气味’。”
3
《玛嘉烈与大卫:绿豆》有一集叫《罗生门》。
那集讲的是玛嘉烈彻夜未归,她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大卫问了玛嘉烈,又问了赵子龙,发现他们说法并不相同,感情生变的猜忌令大卫痛苦。
“我们都很喜欢这一集的设计,这个是小说没有的。”编剧黄绮琳回忆。
《玛嘉烈与大卫:绿豆》播出之后,大受欢迎,ViuTV又剪了一个大卫版,即从大卫的视角去讲整部剧的故事。黄绮琳想,如果从不同的人的角度出发,故事未必相同。于是,抱着这个创作理念,黄绮琳与两位导演决定创作一部“罗生门”视角的短剧。
几位主创想,不如带着这部剧去欧洲取景,说着说着,就想到了意大利威尼斯的叹息桥。
“‘叹息’对我来说是一个悲剧的故事,我一度想把这部剧取名为《叹息门》,然后我们再将这个概念发展下去,就选择了《叹息桥》这个剧名。”黄绮琳说。
他们原本的计划是将《叹息桥》做成五集短剧,但在创作时,剧本的容量开始扩大,李子勇与方小薇、何乐儿和胡启源作为重点,后来又加入了梁淑媛和家俊的线,并且把几条线的家庭伦理内容加强,比如胡启源的家庭背景,方小薇与李子勇年轻时候的故事。
“因为我们做五集短剧的时候,没打算拍年轻时的他们,但在人物小传里面会把人物背景写得很详细,写到最后,我们发现背景故事都挺丰富的,于是就把人物小传拍了出来,放在了片头。”黄绮琳说。
于是,《叹息桥》就成了现在的15集剧。
不过当时剧本其实只写出了六到八集就开始拍了,到后面黄绮琳都是跟场写。有一段时间,黄绮琳忙于自己执导的首部剧情长片《金都》,写作进度之慢让制片和演员的压力都很大。
《叹息桥》会选取一两场戏,拍出不同人物的视角下的版本。至于怎么选出那场戏,黄绮琳说,“我会思考,如果这个角色想把这个故事讲给朋友听,会包含哪场戏,那可能就是角色的重点。”
胡启源接受何乐儿父亲的酒吧管理权时,从他的视角可以看到这是一个苦差事,但对于何乐儿而言,她觉得自己是在帮胡启源。
《叹息桥》每一集开头会有视角人物的名字
这样的多角度叙事,对观众的观察力也是一项考验。不过黄绮琳说,从《绿豆》的时候,她就很惊讶于观众的分析能力,她知道观众很聪明,都能看出来。
同样出于对观众的尊重,主创把剧集的多处留白了。比如胡启源到底是谁的儿子?何乐儿的爸爸究竟怎么了?结局方小薇和李子勇在一起了吗?导演和编剧都希望,把这些思考空间留给观众。
4
在导演二五看来,人物才是一个故事好不好看的核心。
林保怡饰演的李子勇代表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功的那群香港人:他们经历了香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经济起飞,他们的价值观认为,一个人成功与否是与金钱挂钩的,经历了一个大时代之后,这个人从很穷到有钱,却发现很多东西比金钱更加重要。
周家怡饰演的方小薇是二五所期望存在的一种香港人:她充满了大爱,当香港从渔村变大都会再到经济衰退,总有一些人,无论在逆境还是在困难的时候,都充满正能量。
陈奂仁饰演的胡启源是另外一种香港人:不管香港发生什么事情,他永远想着自己,表面上像是一个大好人,但是在一些不被留意的地方,造成了对他人的伤害。
岑珈其饰演的家俊写的是新生代的年轻人,在二五看来:“很多人说,香港的经济越来越不好的时候,那些年轻人的出路好像越来越狭隘,那我们就写了家俊,他有绝症,随时会死,我们想写一个没有未来的年轻人。”
卫诗雅饰演的何乐儿是这样一种人:“生于最丰盛的年代,什么都拥有,但不知道去珍惜。那我们觉得这类人,其实是一个悲剧人物来的,因为她自己并不觉得幸福,在经济好的时候就会有这种人。”
黄绮琳与二五在人物写作中发现,一个人何以成为如今的模样,与他们自身的经历、外界的影响,尤其是原生家庭息息相关。于是,二五与黄绮琳花了不少笔墨在人物的原生家庭上。
比如李子勇和胡启源的对照,就是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的对照。
李子勇在母亲去世之后,不再理父亲,去哪里都行,他甚至可以去国外,可以做一个好人,也可以做一个偷东西的坏人,是自由自在的状态。而胡启源刚好相反,妈妈对他的控制力造成了他的心理压抑。
为了表现胡启源这一类人,黄绮琳和导演做了很多资料搜集,很多都来自他们身边,有些故事太过残忍和恐怖,他们都不敢写在剧本里。
胡启源被妈妈要求踩烂玩具的故事,就发生在剧组的制片身上,当时他才十岁左右。成年多年的制片再次说起这件事,仍然眼眶湿润。
家俊这个角色是编剧和导演设置的唯一一个比较通透、比较上帝视角的人,黄绮琳说:“无论是我想讲的一些台词,或者是说想去骂的一些东西,都会写在家俊的角色上面,比如他批评医疗制度,骂其他人‘人生苦短、浪费时间’。我觉得非常需要一个角色去支援整个剧集很压抑、很悲观的部分,或者说大家都不敢表达的东西,所以这个年轻人是一个很舒缓的位置。”
在导演二五看来,“家俊这个角色看似是一个不正常的人,但其实他是最正常的。整个现实世界也是这样子,我们自己一厢情愿地去相信一些事实,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子。”
有一些剧情因为章节不够,所以没有保留,比如梁淑媛和她老公之间的事,李子勇去了比利时之后那段空白的时光。
《叹息桥》何乐儿与胡启源的经历,把“结婚的意义”拆解粉碎。有人说,这部剧从某个角度看,是“婚姻劝退片”、“生活恐怖片”,黄绮琳颇为认同:“对于婚姻和生活,可能我是一个偏悲观的人。开心的片子已经够多了,还有一些不开心的片子可以记录另一面的生活。”
“因为很多年之后,人类找回历史,或者是外星人来到地球观察人类的时候,他们可以有不同的角度。”
一张结婚照,但很多观众看到这里时,背后凉意阵阵
除此之外,二五和黄绮琳还刻意放了很多狗血的东西在剧情里。
黄绮琳说:“因为上次《绿豆》的风格很淡,很生活化,所以这次我和二五想,不如我们学一些比较大起大落的剧情,所以我们故意列举了通常会在港剧里出现的狗血情节,比如癌症、精神病、认亲还有童年阴影那条线。我们在实验,试着把很戏剧化的剧情加上很淡的表现手法,看看会不会碰撞出一些新的形式出来。”
5
“其实在香港制作,我们最困难的一个地方,就是选角。”
二五无奈地说,“TVB签了很多演员,我们能找的人是很少的,如果我们找大家熟悉的且不在TVB的演员,他们可能会很贵,对我们这些小型制作来讲很困难,那么就要去找好的新人,肯定有,但是我们要去说服投资者用新人。”
《叹息桥》原本打算用《玛嘉烈与大卫:绿豆》原班人马,但有两个演员没能上戏。
很多人还记得在《玛嘉烈与大卫:绿豆》里饰演Candy的汤怡,《叹息桥》剧组原本有意请她出演,但找到她的时候,才发现她已经签了TVB。
何乐儿选角时,导演想到了卫诗雅,“我们看过她过往的戏,觉得她还有一些特质可以发挥,那这一次我们也为卫诗雅做了一些调整,去贴合她。”
年轻演员方面,导演也颇为满意。选择谈善言演周家怡年轻时代,是因为她们有点像,而林保怡年轻时代的演员陈建朗,初看与林保怡并不相像,但导演却觉得陈建朗表情的深邃与林保怡是很像的。
陈建朗饰演李子勇的青年时代,他还是一名青年导演
另一名颇为亮眼的年轻演员是饰演家俊的岑珈其,导演透露,最初一有这个角色,他们就第一时间找他来演,并且是特意根据他的特点来写的。
胡启源这个角色,在导演看来是戏里最难演的角色,因为这个角色小时候经历了母亲精神压迫的痛苦,这种童年受到伤害的人,平时反而会表现得很好,看起来非常正常。导演最初是把这个角色写给林保怡的,但最后他们发现,如果林保怡来演,反而有点太理所当然了。
后来,他们请到了曾出演多部影视剧的音乐人陈奂仁,与他一拍即合,并希望他能够演出一个隐藏的精神病患者,不会外露的那种。
然后林保怡去演了李子勇这个角色,一个与之前深入人心的大卫截然不同的人物。
只要看过《叹息桥》,很难不记住片中令人发毛的中年胡启源的妈妈,扮演她的是香港戏剧奖最佳女主角邵美君。导演二五透露,那几场精神压迫孩子的重场戏,看得现场人都静了,有些人看到都哭了起来。
从《绿豆》到《叹息桥》都有合作的潘灿良则是香港戏剧奖的最佳男主角。此外,这部剧还有秦沛、刘兆铭、艾威、郭锋等观众熟知的戏骨坐镇。
6
“大部分香港人的电视,一打开就是TVB,你要他转去新的电视台,是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导演二五并不认为ViuTV已经改变格局。
香港电视业是否停滞十年以上,我们难以下结论,但格局确实已经固化了数十年。
人们最熟悉的另一个香港电视台——亚视,在TVB的大台阴影下,一直被称为“二奶台”,苦苦坚持到2016年终停播。
HKTV曾经拥有很大的声势,甚至掀起了“挖角潮”,许多TVB演员出走成为HKTV艺人。就当人们认为TVB一家独大的局面会被打破、香港电视业革新的时刻即将到来之时,HKTV在2013年因为没有获得免费电视牌照而大量裁员,相当悲壮。
屹立不倒的大台TVB的确是港剧辉煌的主力军,但如今,有多少人只是因为情怀而依旧对它有所期待呢?
《叹息桥》上线之前,TVB的《法证先锋4》在内地平台播出,豆瓣评分在5分左右徘徊,品质一言难尽。
黄绮琳也是深受上世纪九十年代TVB剧集影响的人,《大时代》《九五至尊》都是她的心头好,然而,目前她看到的是,“不看TVB的年轻人非常多,现在TVB的很多观众可能是上了年纪的人、家庭观众或者是海外华人,当年轻人已经不看TVB的时候,应该有更多资源给比较年轻的创作人。”
香港影视圈过去的上升通道多以从基层做起的“红裤子”为主,因为市场变小,传统渠道也缩窄了,这反而使得香港本地的青年导演、编剧有了政府或是行业给的机会,去拍一些小制作。
肥波、二五是毫无影视剧拍摄经验的广告导演,ViuTV却选择他们拍开台剧,显示出了极大的魄力。
黄绮琳执笔《玛嘉烈与大卫:绿豆》剧本时,只有二十九岁。三十岁那一年,她撰写的剧本《金都》获得了香港首部剧情长片计划的奖项,在政府奖金和导师团的帮助下,这部长片得以拍摄制作,并在去年台湾电影金马奖以及今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赢得了提名。
“很多人说香港的电影、电视剧,已经没落甚至是死亡,在这个层面上去讲,我们的机会不多;可是有危险就有机会,大家都觉得它没落的时候,一些创作人就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黄绮琳说。
时代正在给香港的年轻人制造机会。导演二五认为,网络的低门槛让很多年轻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编剧黄绮琳曾经为HKTV写开台剧:“我在HKTV的时候,就觉得电视台是需要革新的行业,这个时候网上的平台发展得很快,可能会取代一些电视台。对于香港来说,革新的方向未必是传统电视台,是网络平台。”
除了网络给电视业带来的革新,与内地的合作,也能带来一些新的机会。
《叹息桥》很早就有内地平台介入,主创也曾经上北京开过几次会议。在北京的办公室里,黄绮琳拿出三集剧本,有人提出:“男主角年轻的时候是贼,这可以吗?”最后,大家也并没有刻意就这个疑惑做调整。
肥波和二五去过很多内地城市,黄绮琳在学生时代就参加了不少内地的短片节,研究生阶段的很多同学也都是内地人,“我之前认为内地上网是有一些权限的,可能有一些他们接触不到的资讯。但去了浸会大学之后,内地同学告诉我,有很多东西,香港是看不到的,但是网上会有资源,比如说很多艺术片,我听不到的艺术导演,所以当时对我的冲击是挺大的。”
《玛嘉烈与大卫:绿豆》在内地播出之后,主创们会去微博和豆瓣看大家的评论,二五发现:“内地观众会去发掘细节,能看到我们的动机,在这些方面是比香港观众更细致的。”
《玛嘉烈与大卫:绿豆》一度在内地走红,在习惯了经典港剧的观众里引发讨论,也吸引了一些并不执着于“港剧”标签的新观众。当时,不论是导演还是编剧,都收到了内地片方的邀请,但都没有落实合作。
对于黄绮琳来说,内地的确有很多机会,但需要在那里生活,才能写出贴地的内容。
肥波和二五自认都还是新人,没有太大的信心去拍别人的剧本,所以就推了:“我们只想专注自己的剧本,这样会自己掌握比较好一点,主要是不想让观众失望,我们想不断地练习,才去尝试其他事情。”
主题曲《困局》是剧中人的判词。
看铁闸 摇晃
笼内有 月光
回忆泛黄
会在盼望里 遇见失望
行着爬着 沿路肮脏
有浪困住我 便有彼岸
谁未原谅 缠住不放
还在生 抹前尘上路
还在挣扎的思海有雾
蒙着眼 承受一生煎熬
还是困局
谁于沟渠描绘星图
谁的衣裳藏尖刀
谁人心高 谁人登高
——主题曲《困局》
主题曲已经是这部剧最好的影评了。
歌词将整个故事都讲完了,这是一场前尘(也就是回忆、过去)种因,后尘尝苦果的故事。
父母是困他们最大的笼,也是裹挟着要让他们湮灭的巨浪。
父母是让他甘愿掉入沟渠的原因。他认定父亲是窝囊废,没有钱,没有能力,所以救不回患癌的母亲。母亲的患病,让他痛心疾首,无能为力,无法面对,他将母亲无法治疗、无法治愈的痛苦包揽在自己身上。他认为,只要有钱,只要有足够的钱,就能救回母亲。他为了要赚钱而发了疯,一而再地铤而走险。父亲无法依靠,母亲无法面对,他找不到出路,他只有拼命赚钱才能消化掉这样的无力感。这就是他的人生巨浪,被裹挟,被推着陷入更深的漩涡。
在漩涡中,Sammy成了他的新信仰,是巨浪当中唯一看得见的彼岸,是他沟渠里能看到的月光,让他咬紧牙关活下去。以至于到后来Sammy一直照顾他的家人,其实是暂代了“母亲”的角色。Sammy说感受不到Thomas爱她,那是因为这种爱,带着信仰,沾染了家人的气息,爱情的含量太低了。
照理说,Ken的人生应该是一帆风顺,风平浪静,没有任何巨浪侵袭,平平稳稳过完一生——家境宽裕,母亲是校长,自己又是大学毕业,还打政府工,完全是“人生赢家”的配置。但其实在风平浪静之下,却是巨浪滔天,“人生赢家”的内里实质千疮百孔,惨不忍睹。
他妈是他人生最大的掌舵人,哪里浪大往哪里驶,沉船之前还得意洋洋——无论去往哪里,终归还是在我手里。在Ken的家庭中,父亲缺失,母权顶天,顶起一片天,她就是Ken的整个天。在母权高压之下,Ken就是一个扯线的木偶,扯一下,动一下。母亲为这个她亲手做的木偶倾尽心血,孕育成人,添上华丽的衣裳——家境、学历、工作,样样拿得出手。
木偶穿上了衣裳,仿佛就活了。Ken觉得自己不是木偶了,有了对高压强势母权的反抗。他对Joyce唯唯诺诺,其实心里毫不在意,他知道Joyce离不开他,需要他这个人去结婚之后,他更心安理得地把Joyce当做一个功能齐全的“避风港”,Joyce只是一个躲避他妈的工具人。而与拥有几百尺住宅的前上司旧情复炽,还平添了一个半大的儿子,让他有了踢开Joyce的勇气。他有了新的避风港了,更大更宽敞。
可惜呢,一切“避风港”都是如幻泡影,不堪一击。Catherine重新拥有和美三口一家,他不过是一个寄宿的流浪汉;Joyce的父亲一句不问,轻易就将他的珍藏玩具“扫地出门”。一个个伪装的避风港,瞬间变成了巨浪漩涡的中心。他冲击了巨浪,巨浪也就理所当然地将他吞没了。
Ken的玩具是他藏在心底的尖刀,是他在巨浪中苟延残喘的诺亚方舟。他在苦海浮浮沉沉,苦海上吹不散的浓雾,他每一处渴望的彼岸,都如幻如影,皆为泡沫。
Joyce凭什么不心高气傲?虽然父母亲离异,一事无成,但是父亲有钱、父亲无限溺爱。被爱是一个人最大的有恃无恐,也是一个人最大的自信来源。Joyce就是典型的傻白甜,无忧无虑,也毫无个人主见。父亲是她最大的靠山,是她最大的避风港,她的海里面,不会有惊涛巨浪,因为她从不远航。
Joyce知道Ken千般不好为什么还要选Ken?因为她没有自己的主见。Ken是闺蜜好友介绍的,闺蜜好友讲要一忍再忍,三十多岁,在香港市场很难找到男人嫁了;Ken是她爸首肯的,他爸认为Ken老实人,又有政府工,可靠,值得托付终身。
而到试婚纱那天,Ken没有出现,Kevin告知Joyce与前度复合,甚至与前度育有一子的时候,Joyce问她父亲,她还要不要嫁。他父亲说看你自己。她的父亲是她最大的靠山,是她最大的避风港,在风浪即将到来之际,却松开了栓在码头的绳索——我给你自由,你选择你自己的人生。
这是当父母最惯用的伎俩。他们主宰了子女人生的各种大事,他们影响子女的各种决定和想法,但当真正的人生大事来临之际,他们决定放手,他们的放手就是将你拨入火坑,还显得这个火坑是你自己跳的。
相对于Ken家里面的高压母权,Joyce家放任式的无打压父权,都是殊途同归,子女通通失去了在巨浪中逃生的技能。一个是游不出母亲的手掌心,一个是下水就淹死了。
Sammy是一个童话,是一个灯塔。十几岁父母欠债潜逃,留下她一个人拼命打工还钱,在茶餐厅遇到帅气又讲义气的Thomas,非亲非故,却为了帮她卖命还债。听到她失恋以后,放弃在比利时打下的江山,马上飞回香港,陪着她安慰她为她开餐厅。她的人生才是开挂的人生。
她是剧里面唯二的理想角色。她的存在,她不必真实,她只需要可爱,保留人性的可爱,天真,不变的真心。她父母的潜逃,并没有给她带入沟渠,是因为Thomas成为了她新的父母。Thomas在自我救赎的路上,也拯救了Sammy。一种长兄为父的多元成家,一种同居分室的新型相处方式,超脱出爱情,这样的相处,Joyce羡慕,谁不羡慕呢。
Sammy需要爱情吗?Thomas需要爱情吗?他们需要的都不过是陪伴,非要用爱情、婚姻捆绑在一起,才使他们反复在兜圈。大概岁月会化解当年错过的爱情的那份不甘心吧。
Kevin是剧里另外一个理想化的角色,他还是一名典型的废青。他常讲人生苦短,所以他在他这个苦短的人生里面,嬉笑怒骂、愤世嫉俗。他可以如此洒脱,不是因为医生判了他死刑,而是因为他来自高知、中产家庭,他家不仅有钱,还有学识,这些家庭背景,虽然他不屑一顾,但实实在在是他底气的来源。
父母曾经是他的人生巨浪,裹挟着他离经叛道,后来他原谅了,不恨了,于是这些巨浪就无法再对他起任何的作用。他是幸运的。他幸运地摆脱了巨浪。
父母或强势霸道,或放任宠溺,或不管不顾,都终将影响子女的一生。在真实的人间,没有哪一个子女到死,能摆脱父母的影响,有些因循父母喜好做的决定,让他们自己后悔了一生。父母是子女人生的巨浪,巨浪滔天,至死不休。
剧里昌叔说“叹息桥”的来历,是一个公主为了心爱的情人所建,本来桥为幸福桥,后来情人出轨,公主一气之下杀了情人,而后幸福桥,改名为叹息桥。一个人是叹息,还是幸福,还是得看自己。
但Thomas说,世上没有叹息桥,不过是为了骗游人写的。只要喜欢,哪一座桥都可以称为叹息桥。
我说父母是困住子女人生的巨浪,但也会有些人乘着父母的巨浪,冲出了新的天地。
我希望我能,也希望你能。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之远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叹息桥》的人物让我想起了这首哲理小诗。
剧中有3对情侣/夫妻,在至近至远、至亲至疏的亲密关系中身不由己地浮沉徘徊,不知道来路,看不清归处,宿命的苍凉寂灭感浸透全剧。
这一对是整个剧中塑造得最为出色的cp。
李子勇和方小薇的原生家庭都在他们少年时突逢变故,这导致了他们在餐厅打工相识,也导致了他们一生对亲密关系的相似处理态度:怀着巨大渴望,想要无限靠近,却怯于表达,甚至逃离。
方小薇的父母因为逃债一走了之,抛下才13岁的她,连招呼都没有打一声。为此,她在此后亲密关系中的PTSD一直没有痊愈。
一方面极度缺乏安全感,看似大大咧咧,实则敏感脆弱,对是否守诺一事看得极重,不太能接受生活环境的变化,不到万不得已,根本不想挪地方。少年时打工的餐厅结业,到第二家餐厅打工,被老板儿子追求,两人恋爱,在这家餐厅和这段关系中待了15年,无偿贡献自己的劳力,即便男友出轨还赶她走,她还念念不忘,想要挽回。她耽于自己营造出来的稳定的家庭温暖不可自拔,至于爱不爱,被不被爱,是否有损自尊,不是她最在意的,只求少年时无家可归的惶惑无依能够被暂时得到抚慰。
另一方面,被父母抛弃的经历使得她在感情中非常卑微。曾经她满心期盼李子勇从比利时回来为她过生日甚至表白,李的失约给了她人生中第二大打击,不配得的感受甚至让她几十年来都不敢质问。从此,她对人没有期待也不敢有期待,非常被动,虽然一生中不乏人追求,但是从未主动追求过谁。除了对李子勇有着不一样的期待,对其他的追求者只要不讨厌,她就有可能接受对方。她不但对金钱事业没有什么野心和规划,甚至对男人都没有什么特别要求,不介意他们对她是否付出。人到中年之时,老同学阿南对她展开追求,称赞和她在一起很舒服,有一种亲人的安心感。被生活重锤过的阿南倾向于没有压力、能让他放松的亲密关系,自然而然的被她这种毫无棱角的性格所吸引。
从小失去退路的方小薇丝毫不敢期望她能依靠别人,她只能希望自己被人信任和依赖,以找回失去的价值感和掌控感。所以,她卑微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不由自主的在每一任亲密关系中充当佣人,从生活上事无巨细地照顾对方和对方的家人,满足于自己被需要的感觉,享受家庭的温暖和烟火气。她可能潜意识里认为如果小时候的她足够能干,就不会被父母当作累赘而抛弃。
可惜即使两人再是生意伙伴、生活伴侣,李子勇一直没有表白,没有给予她女友身份的认同,甚至和别人谈起了恋爱,她假装用朋友和家人的身份安慰自己,但是不被认可的不安定感一直折磨着她,令她愈发自卑,也愈不敢表白。自卑到她那天晚上盯着阿南的后背, 疲惫不堪又悲伤的她恍惚中涌出无限绝望,又生出一丝希望。
再说李子勇,他比方小薇要复杂一些。李子勇因为母亲病重,需要钱治病,于是早早辍学打工。父亲原本就不大会赚钱,母亲病后又凸显了他生活上的无能,令李子勇十分厌恶。与方小薇不同的是,李子勇是得到过父母的温情的,好强的他只是看不惯父亲的无能与懦弱,害怕失去母亲的恐惧和因为家贫遭受的挫折令他加剧了对父亲的愤怒。见到母亲受苦和父亲的无能总让他直面自己的渺小无力,于是,他总是逃避回家,也逃避着亲密关系。
李子勇认为,只要自己成为与父亲截然相反的人,就能变得强大。父亲不计前嫌收养叔叔的私生子说明他本质上是个善良的老好人,于是,李子勇刻意把自己变得冷硬,做起了古惑仔,见多了人性的贪婪狡诈,变得多疑。有意思的是,方小薇经历了父母和前男友的抛弃,以及李子勇的失信,对人仍是充满信任,确实可贵。
李子勇此生最害怕的事就是像父亲一样无能,于是他逼迫自己强硬起来,拼命赚钱,成为他获得安全感的模式。母亲去世后,他痛恨自己的无能,当他遇见并喜欢上同样受到家庭拖累感到无助的方小薇时,拼命想要帮助她,同时救赎自己。不走运的是,他失败了,他害怕对方小薇承认自己的失败,害怕方小薇会像他看他父亲的眼光一样看待自己,他无法忍受自己在乎的人觉得自己无能。加上后来方小薇接受了新男友,这无异于又一记象征着失败的响亮耳光,于是不惜避走海外20年。等到方小薇与男友分手,无路可走,他觉得自己又有了拯救者的价值,才回来。如果如此结局倒也不错。
可惜他在原生家庭习得了对待亲密关系的撕裂感。他不喜欢父亲,却无法完全不爱父亲。于是,他对越是在乎的人越是有种本能的孤傲扭捏,喜欢却不宣之于口,也不表露真实的自己。他确实给了方小薇一段温暖的生活,为了她开了餐厅,但是却不对她明说,更奇特的是,不知道是出于试探还是对曾经的失败耿耿于怀,居然跟何乐儿谈起了恋爱。
何乐儿评价说,他是多么浪漫绅士的男人。这正说明,何乐儿并不是他真正在乎的人。因为他从来没有在真正的亲密关系里,表达出真实的温情脉脉的一面。在情敌阿南面前,他无比温柔的细数与方小薇相处的经验。他把这样柔软细腻的一面,宁愿大方袒露在情敌面前,却不敢对方小薇流露分毫。也许多年来对原生家庭的态度已经深入骨髓,铠甲穿久了,让他早已分不清柔软与软弱的区别。
方小薇的心结是被抛弃,滋生了卑微;李子勇的心结是无能,滋生了孤勇。
方小薇,需要的是可以全心信赖和无条件接纳自己的臂膀和港湾;李子勇,需要的是可以接受自己失败的被守护者。他们名字的含义:方小薇,来自小时候的卑微;李子勇,怀着孩子般的孤勇。
两人,本来可以互为救赎,甚至可以说是天作之合。
开放式结局安排很妙。李子勇为了挽留方小薇,突破了极限,说出了多年前自己没有守诺的原因。在普通人眼里,不过是时运不济,在他眼里,是一辈子都难逃的无能之耻。那么方小薇,最后会为了李子勇做出自己最不齿的毁诺之举,与阿南分手吗?
妈宝男胡启源与被溺爱女何乐儿对待感情与人生的态度同样来自于单亲原生家庭。
胡启源因为从小母亲严酷的控制变得自私冷漠,浑浑噩噩,贪图安逸,凡事只求省事方便。他的人生附属于母亲,像是另外一个灵魂暂时借住在这个躯壳里,自然做不到为其尽心尽力的操持和规划,甚至不能全心全意安然享受,唯一灵肉合一的时刻就是他摆弄心爱的玩具的时候,那是他仅剩的自我。虽然他有几次想要冲破桎梏以赢得更多的自我和尊严,但都以失败告终,比如因为追求爱情的两次离家出走,因为想要维持一个父亲的体面而独自练习打篮球。他只能通过做一些不被母亲允许的小事,比如乱丢鞋袜,来表达自我。
何乐儿的情况与胡启源正相反,因为父亲的财力支持使她有太多自由选择的权利,却没有坚持下去的动力,父亲贴心的照顾和从不指责只有夸奖的做法使她极少有过挫折,始终得不到有效的成长。这与她父亲因为眼界和能力有限,不能给予她正确的引导有关,也与她天生的性格有关,她本身缺乏竞争意识,不爱拔尖,喜欢安逸,容易满足,到了三十多岁,没吃过什么苦,还是只想要被人宠爱的娇憨小女孩儿。父亲病重无法打理酒吧,她督促胡启源担起重任,唯独没想过自己可以学习打理。从内心深处,她需要一个男人像她父亲一样,为她撑起一片天。
他们名字的含义:胡启源,他的人生从源头被胡乱开启;何乐儿,找寻不回儿时快乐的自己。
控制和安逸让他们没有动力和能力掌控自己的人生和命运。胡启源想要另一个相对不那么苛刻的妈负担他的人生,何乐儿想要另外一个有能力的爸来继续宠爱她,同时过上世俗的圆满生活。他们都还是长不大的孩子,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心无所依,飘飘荡荡在成人世界里,不知道要走哪条路,到哪里去,只得下意识紧紧抓住以前的生活方式,妄图在对方身上打造虚幻的安乐窝来寄生下半辈子的人生。
他们不像李子勇和方小薇,可以真正互相慰藉,因为他们真正需要的,也正是对方所缺乏的,既没有能力引导对方也担不起对方的人生。
但我并不愿意苛责他们,尤其是何乐儿,因为不管看上去如何,世上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只是无意识的重复周围人的人生而已。
梁淑媛与钟怀安这一对,算是剧里最寻常的夫妻了,年轻时各自专注于事业,上进能干,因为过于忙碌和专注自己,看不见对方的需求与困境,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而互相指责,以至于越走越远。
钟怀安一门心思只在实现自己科学家的理想,压力、挫折和妻子的高薪让他心理极度不平衡,鄙夷妻子的工作。梁淑媛不能忍受丈夫的忽视和怒火,讽刺他的好高骛远。缺少丈夫的关注和理解的梁淑媛,在年轻乖巧的实习生胡启源身上稍寻慰藉,一夜春风之后,看到胡启源妈宝男的反应,苦笑着如梦初醒。
其实,换一个角度,一人高薪,另一人就能减轻赚钱的压力,安心科研,这样不是很好么。可惜,人的期望很难因为现实而改变。
他们名字的含义:梁淑媛,可堪淑媛?钟怀安,满怀抱负,心中可安?
后来钟怀安抛下妻儿去了美国,理想完成,但个人并未功成名就,于是回来安心过起了家庭生活。梁淑媛因为只身抚养生病的儿子,压力过大导致精神异常,失了工作。两人的地位如今互换,钟怀安的回来让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静。被抛下的儿子与父亲一番交谈,轻易原谅了他。妻子因为有个男人撑起了家,病情得到了缓解。在曾经被抛弃的妻儿面前,钟怀安以拯救者的面目出现,何等体面。
同样面对婚姻与理想的冲突,钟怀安可以狠心自由选择,在冲突中进退由心,梁淑媛作为女性只能被禁锢在家庭生活中,背负着出轨的污点,在家庭重担、职场压力和情感缺失的摧折中精神失常。
我不知道是因为香港因为男多女少和压力太大,导致港女举步维艰到无法想象的地步,还是由于创作者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偏见而强行贬低女性。
在剧里的3对关系中,女性总是弱势的,需要象征力量的男性守护,即便像胡启源这种看似没有任何可取之处的妈宝男,也能左右逢源,给富裕的未婚妻装点门面,给女强人型的旧情人提供精神慰藉。
总之,女人不能没有男人,方小薇20年来身边没有断过男人;何乐儿没有男人就不能像个正常人一样结婚生子,从而变为一个失败者;梁淑媛因为没有男人而精神出了问题,然后她的儿子到处找爸来照顾她;学校里唯一正常的女同学又丑又怂,需要男同学来出面曝光教导主任也是女同学的妈的黑料(感觉是一种很奇葩的设定,任谁都知道偷拍私密照的人只能是身边人)。
反观剧中的男性角色,李子勇20年来只管赚钱,即使心上人有了男友,也没有接受工作伙伴的追求;钟怀安不用说了,一心争当科学家,基本没花心思在异性身上;梁启源跟女友在一起是想找个安乐窝,并不想结婚,反而是女友长年恨嫁;何乐儿的母亲离婚后早早找了男友,父亲倒是一直单身自得其乐。也许这些男性角色多半有过异性相伴,只是没有在剧里表现出来,可是没有表现出来,正说明身边有无异性对他们并不重要,男人的事业追求远大于异性之于他们的意义。梁启源和钟怀安对于女友或妻子出轨的容忍和淡漠,更说明了他们并不十分看重两性关系。
李子勇和方小薇都因为原生家庭的经济困窘备受打击,作为应激反应,李子勇作为男性强逼自己强大,方小薇作为女性就只能卑微的给男友当佣人,对金钱毫无企图,成为李子勇援助的对象。
再看胡启源和何乐儿这一对。截然相反的家庭教育可以导致近似的人格,可能是创作者想要通过这一对恋人表达出的深意,但是不合理的地方太多。
胡启源在母亲长期的精神高压下,被限制与外界交往,禁锢在沉闷窒息的家中,而职业是和整天和数字打交道会计,按道理,他应该会变成一个非常拙于言语、不善交际的人,能否真能哄得大小姐何乐儿的喜欢呢?毕竟在母亲面前,他只会唯唯称是,并不会彩衣娱亲。
何乐儿虽然只会随波逐流,选择与经济适用男胡启源交往,但是对于向来只有八分钟热度的她,八年的毫无趣味的照顾男友的同居生活,她是如何坚持下来的,令人实在费解。她家境不错,长相不错,向来是父亲的掌上明珠,就算不骄矜,也不至于卑微忍耐至此。何况她每日接触社会,在诊所上班,去各色餐厅采访,与小姐妹各种八卦,算是见识过社会上各色男人,有一定的阅历和识人之能。即便她不知道自己想要哪种男人,但至少清楚不能忍受哪种男人。香港男多女少,港女再恨嫁,以何乐儿的条件也不用如此饥不择食吧?
梁淑媛作为剧中唯一的事业型女性,是多需要男人来拯救,甚至创作者要借儿子的口来不断强调这一点。是没有钱请人上门修马桶,还是儿子没有朋友陪着打篮球?的确,儿子需要父亲的陪伴,家里需要钱来维持开支,她的病需要亲友的关爱,但为什么一定要把缺少男人的需求栽到她的身上。因为没有男人的关注和帮衬,所以她精神失常,男人才是她的药?梁淑媛得病这一设定实在非常牵强,毕竟,对于一个自强自立的事业女性,只有强行让她得病失去工作能力,才能凸显男人对她的价值。在钟怀安回来之前,甚至安排她落魄的在曾经的下属梁启源那儿寻找希望,实在让人无语至极。
纵观全剧,李子勇和方小薇这一对基本做到了逻辑自洽,是塑造得最出色的一对。我明白其他两对角色的塑造意义和想要反映的内涵,但是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极大的影响了角色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从而大大削弱了其艺术价值。
阴郁,压抑,诡谲,荒诞,毁灭感, 海报表达的就是缺失的自我和宿命的蛛网。
所有人脸上的黑色侧脸是每个人年轻时候的样子,他们如今的相互的爱恨纠葛都起源于20年前的经历,他们每个人的现在都隐藏着过去的阴影。
方小薇和李子勇这一对是全剧的主线,站C位,也是全剧唯一有纯粹爱情且可以相互救赎的cp,而他们的爱情萌生于少时,所以他们少年时的侧脸是相互凝视充满爱意的,他们的身体各有缺失但是整体对称,可以互相补充圆满,视觉上比较舒服。
何乐儿夹在李子勇和胡启源之间,姿势不自然,空间逼仄,反映她在两男之间左右为难,并不开心。少女时的侧脸对着李子勇,微微仰望,而她确实是在18岁认识了李子勇并十分仰慕他。少时的缘分虽然在后来得以延续,但图中李子勇一点都没有对她侧身的姿势说明他并不爱她。何乐儿与胡启源的一边肩膀重叠,显得拥挤,两人似乎在争夺空间,事实上他们两人确实不能互相扶持,反而像长不大的孩子一边抱团取暖一边争斗不休。
胡启源的另一半身体,无人可以填补,少年时的侧脸低头凝视着自己缺失的身体,沉默不语,暗示着他从小一直卑微地希望能够找回自我。梁淑媛虽然也和他一样缺失了一半身体,但两人在图中的位置天各一方,显然不是对的人,剧中他们的年龄身份差异也大。而梁淑媛的头与脖子的连接已经完全断裂,暗示她精神失常,头脑已经无法控制身体。
海报中个人的表情也是饱含深意。最不幸福的反而是笑得最开心的,因为他们要掩盖自己不幸福的事实,或者说无法直视这一事实。
梁淑媛的境遇最为堪忧,反而笑得无比灿烂,但微微俯视的表情又带着阴森,仿佛下一刻就要做出不可理喻的事来。何乐儿嘴微张,但是眼睛殊无笑意,胡启源嘴角上翘,但是嘴唇紧抿,二人仿佛想笑又极为勉强,就像做给他人和自己看的婚姻一样,内中苦涩不已却非要勉强维持。方小薇和李子勇的表情基本一致,二人嘴唇紧抿,一脸严肃,似在思考难以抉择的问题,事实上多年来他们一直都在为对方牵挂,却始终无法面对对方说出真心,直到剧终还没有纠结出个结果。
如此严密精巧的布局,全剧人物关系和心理、过去与现在、期望与现实,如同思维导图一样的一览无余,让我想起一句话:“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我把网结好,还住在中央。”
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整个剧本太过恣意。
开场是比利时街头 joyce 和 thomas的邂逅 ,joyce轻飘飘花着父亲的钱在欧洲旅游,途中主观视角上浪漫的邂逅。
结束却是thomas一家+sammy的家庭出游记,sammy多年前求之而未得的比利时,打开心结之后的朴素幸福。
比利时, 叹息桥,爱情 这些元素在首尾都有出现。对,首尾呼应,导演每隔几集就要出现的比利时,闪回等种种画面,还有那三个 大大的水墨字
但是真的有呼应吗?我觉得是没有的。 在精神上和内核上都没有做到首尾呼应的点题,技术上的圆润永远不能代表一个作品的真实高度。
撼动人心的情感以及情节上的千回百转可以,可惜的是《叹息桥》也没有做到。
这部剧并非一无是处,但我觉得很可惜,相当可惜。
一句话,不尽兴
冷峻的调色,固定的镜头可以为其赋予足够特别的风格。罗生门的叙事可以在豆瓣等圈地自萌的小环境里为他赢得“有深度”的喝彩。
但是不好意思,在我这里他远没有达到好的标准。
如果说,大陆电视剧中的大龄女青年们
从一种喜剧似的“七大姑八大姨口水战术”造成的社交焦虑中滋生了赶紧嫁人的急切压力
到最近几年女性主义开始抬头,越来越多的影视剧中的女性角色开始并不把婚姻作为自己生活中的最重大目标之后。
《叹息桥》却相当奇异地为我展示了一幅香港女人的可怜模样。我没有在香港生活过,亦或是与香港人有过深入交流。
单从这部剧来看,这个女人的焦虑来由的莫名其妙,让人别扭。
住在父亲购置的大房子,家父还有一套别墅外加酒馆,不说别的存款,她也起码是小开的生活水准。
最后,在父亲快要病逝时,急切地推进婚姻进程固然可以理解;但前八年的恋爱生活中的诸多不顺遂,为什么都未决心分手,我始终不能理解。
外貌与经济上都属于上乘的女生,对于经济适用男的追求竟然是这么的迫切。我还以为经济相对更加优渥的香港社会,女性的独立精神会更加强大。没想到却如此畏缩。
男友不停地暴雷,也不懂得止损,唯一动摇过的一次,一次好话就又能哄回来。实在是哀其不争。
一句话, 不尽兴。
罗生门,公民凯恩,低俗小说这些也都是所谓的多角度叙事,剥洋葱结构,技术无可厚非,开始甚至挺让人眼前一亮
但是在10多集之后,整个故事被拖得极其地冗长。每个人确实都可以有自己的主观记忆,但是作者太刻意的分化,已经让记忆变得有些离奇。20年前的事情,能够在各人的叙事下大相径庭,这里姑且不做质疑。
请问几天之前的电影,几天之前的酒吧会面,甚至是当天刚发生的事情,在各人眼中竟然会有如此之大的区别,乃至于经常连续三集都在同一个场景中发生同一场对话,恕我直言,相当催眠。
而这样的叙事方式能带来很多小巧的机枢,但是在总体上带来的坏处显而易见,拖沓,冗长。
一句话,不尽兴
看完电视剧当天,我刚好看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
这两者完全不能对比。我也无意作这么脑残的比较。
但是我想说一点,如果一个东西要被称作艺术,特别是在这里配得上8.8分的高评分,那他要拿出的不是这点小品样的叙事手段与一些小打小闹。
需要的是真正对爱情对生命的思考。
文艺作品需要张力,内敛没有坏处,但这部剧张力实在太缺乏了,像是被温室养活的花朵,花可以开得漂漂亮亮,却永远没有被野性滋养过的肆意妄为。
一句话,不尽兴,太不尽兴
双时间维度平行叙事、逐人打破第四面墙、不断转变视角等种种冒险的呈现结构,都是主创对观众的筛选,也是他们透过镜头递出的一封邀请函。
愿意接下这份邀请,我们的身份也不再仅仅是屏幕前的观众,而是能与剧中人建立起一对一连结的故事的参与者。
15集的篇幅不长,我看完还是又用了几天时间去理解消化,现在才敢来聊聊,让我盼了许久,更远超我预期的这部 ---《绿豆》原班(Fatball/25+黄绮琳+林保怡)在四年之后奉上的第二部电视作品。
———以下内容涉*结局*剧透*———
《叹息桥》的英文剧名并非直译“bridge of sighs”,而叫“the gutter”。
gutter,是水槽、是阴沟、是最败坏不堪的地方。
以我的理解,the gutter应该才是点题的剧名,即象征着剧中主角们的人生状态:自知身在井隅、身披枷锁,却总难免心向窗外世界。
就这样,处境的压制与本性的欲望不断制造着内心冲突,影响着他们脚下的步伐、人生的选择。
而枷锁的源头,要回溯到上一代,从他们的家庭、他们的至亲、他们的父母说起。
【MASSAM】
西餐厅老板Thomas,会作画、玩吉他。
搞艺术向来属于奢侈的活动,艺术家都多少有些天然的孤傲。Thomas的艺术细胞显然与他少时的家境并不匹配。他对父亲应该是失望的。母亲重病不治更加加深了Thomas眼中父亲的失败形象,并归咎于父亲的无能,再进一步转化为怨恨。所以母亲的离世近乎等同于这个三口之家的死亡。
而此刻,这个为了自己强装会抽烟的女孩子,便成了Thomas生命里唯一幸存的慰藉。
欠下烂账的父母双双跑路,Sammy也跟Thomas一样,被迫脱离校园、提早成为独自面对现实世界的“大人”。所以不再有家的Sammy对“家”有最深的向往,对“家人”与“承诺”有着更深的执念。
说好了等自己放学却消失不见的父母不再是家人。
说好了陪自己过生日却不会出现的Thomas,也不再是家人了吧。
倒是男友Elvis确实把自己当家人。Sammy于是也甘愿为这个家做了二十年“阿四”。给他白白干活、供他海外留学。只因为,“一家人嘛,何必计较”。
从赚钱给母亲治病、到赚钱帮Sammy还债、再到尽快回港回到Sammy身边,连接起Thomas前半程的人生轨迹。当他以为Sammy并不需要自己的时候,Thomas就没了人生方向,于是将自己困于比利时二十年。
直到Sammy被出轨被分手,Thomas才又找回了年轻时那个促使他迈步向前的理由:回港,回到Sammy身边,并代替Elvis,给她一个依靠、给她一个家。直到Sammy的下一个Elvis出现。
在第14集,Thomas觉得Sammy是为了阿南才去上海,劝她别走旧路,要有自己的目标。其实Sammy一直都很清楚自己最想要什么,反而Thomas才是从没把自己摆进人生目标的那一个。或者说,排在他人生目标第一位置的始终都是 Sammy。
与Thomas/Sammy正好相反,Ken和Joyce二人都是成年以后心理也从未真正长大的“孩子”。
Ken就如一条弹簧,在母亲极端控制和强势意志不断挤压之下,一次次试图反力,又一次次变形走样。母子二人维持着一种“共生”的病态关系。
Joyce不懂为何父母会离婚。母亲有了新的家庭她便跑回父亲身边。捞偏门的茶餐厅老板昌叔有着放羊式的教育观,宝贝女儿Joyce的一切任由她心意。没地方住,爸爸出钱买房,无事业,做兼职也挺好。在Joyce的视角下,Ken愿意跟自己一起,很大程度是为了逃离他的母亲。其实Joyce才是最离不开父亲,不知道如何独立自主的人。她急急与Ken结婚,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握住一根替昌叔续命的稻草。
Kevin从存在的那一刻起,就被他的母亲作为捆住感情关系的筹码、被他的父亲定义为耽误了自己伟大前程的祸根。所以上天给了Kevin生命的期限,反倒是一个礼物。让他能活得通透自在。
【折叠伞】
第14集,小陆在准备出游的时候,想带上一把折叠伞,又怕行李太重,就说让Sammy姨帮我拿。但Thomas却告诉他,Sammy不会一起去了。
第15集开篇的长镜头里。主创又让一把折叠伞在年轻版Thomas、Sammy、Ken、Joyce手中相互传递,仿佛预示着二十年后四人将会产生的因缘际遇,是相当玩味的一幕。
折叠伞这种东西,晴天遮阳、阴天挡雨。但又由于它本身的重量,带在身上却往往变成路途中的负担。
按我的理解,在这部剧的语境之下,折叠伞象征着原生家庭对一个人不可磨灭的影响。
这把折叠伞即是父母,是本该提供遮风避雨的安室利处,但在这几人身上,却不幸沦为他们人生道路的枷锁。
所以,Ken与Joyce这段巨婴关系注定要发生一场悲剧;Thomas与Sammy皆因太过害怕再次失去对方而永远小心翼翼。
【结局】
Thomas与Sammy之间,遗憾吗。是真遗憾。唏嘘吗,是太唏嘘。
但我们又看到了二人心中长存对彼此的爱。
依我所见,《叹息桥》所要表达的,就是以“真”与“假”这个命题,讲“爱”与“爱人”的故事。
用心中的爱、去爱人,终能破除血缘的桎梏。
肯与父亲相处,意味着Thomas心中的恨开始消解。
小陆,这个也被父母先后抛弃了的孩子,见到Sammy终于出现,开心地数着「大佬、细佬、伯爷公、阿姨」,一家人。
我猜,在Sammy的行李包内,在这副与二十年前垃圾桶里一模一样的画作旁边,也一定放着一把她为小陆而准备的折叠伞。
若这份期待其实从未落空,那么「承诺」还要再去执着吗?
原来放低把伞,抬头尽是璀璨星空。
2020年,虽然影视作品上的观影选择并不多,但正是这样才不至于花多眼乱,错过真正的好作品。如优酷三月开闸、先于制作电视台ViuTV推出的港剧《叹息桥》便是其中之一。
这部新剧由久未露面的原无线小生林保怡监制并主演,开播便录得超高口碑。继优酷点播之后,香港本地ViuTV也于今日(5月11日)正式开播。
这部剧开局时确实在豆瓣掀起不小声浪,但终究没能出圈。对于早已回归香港演艺圈的林保怡而言,香港本土才是他最看重的战场。而要讨论《叹息桥》,就不得不提到《绿豆》。
显而易见,《叹息桥》沿用了三年前《玛嘉烈与大卫 绿豆》的制作班底。很多熟悉前作的剧迷最初正是基于对“绿豆”式构图和色调的肯定,才第一时间决定追看《叹息桥》的。
毕竟,当年在香港高登论坛上关于《玛嘉烈与大卫绿豆》的讨论,都带着极具高级艺术感的香港风。而能够从香港的喧哗俗艳和灰调冷淡中转化出新的香港都市美学,的确让人侧目。
比起几年前的《玛嘉烈与大卫绿豆》,新剧《叹息桥》在镜头语言与剧本的结合上又进了一大步。大量的静止镜头,几何比例的构图,给予演员们足够的空间去展现演技。这种冷静的氛围跟原来香港的大台剧完全不同。
慢镜头,窥视式镜头,左右比例水平移动镜头代替正反打,镜面与主体拍摄对象叠印,很多早期香港先锋电影才会使用的手法,非常难得地用在一部电视剧上,在设计上的确下了功夫。
剧本也毫不含糊,罗生门式的开首,让人惊艳。而头三集讲得完全就是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版本,一组三角关系,在三个当事人的眼里呈现完全不一样的状态。我们眼睛看到的“事实”,仅仅是我们自身愿意看到的“事实”。显然,《叹息桥》最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的,就是重新呈现个体陈述。
同一场吵架戏份,Joyce海马体中记住的是男朋友在情人节约会中睡着,是他一点情趣都没有,还煮一大锅咖喱当早饭,也是他冒冒失失掉出钥匙,所以才导致分居。但在Ken的记忆中完全就是另一幅画面,情人节选的电影是为了迁就Joyce的文艺趣味,那场闹分居的吵架完全是自己大振夫纲的结果。
跟着导演 FatBall 和 25 的镜头,我们会发现人生中的每一件事其实都有许多视角。人生的走向,原来与初心是离得这么远。绝大部分的决定,都在一念之间决定了生命的成像,它引发的涟漪,从来没有人能预测得到会有多远、牵连会有多深。
全剧的题眼是秦沛饰演的昌叔说的那句:叹息桥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幸福桥,幸福还是叹息其实都是自己挑的。
大部分人活成什么样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叹息桥》中有错过,有重逢,有强扭的结合,有分离,有放下。剧情完全是靠角色塑造去推动,每一个主要人物从开头到结尾,编剧都下足心机去完成角色本体的起承转合。
角色的人格都不是完美的,角色跟观众一样,带着生命的缺憾。有人看似潇洒,其实身世坎坷、内心苦涩;有人无忧无虑、家境富裕,但又怎知被圈养在温室也是一种祸害;有人从小长在严母阴影下,时时规行矩步,又有谁想到狗急真的会跳墙。每个人的生命都带着遗憾,看得开了便不再是缺憾。
何乐儿Joyce的问题在于不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对于她来说父母的离异让她一直坚定一个决心,就是尽早找到一个可靠又老实的男人结婚。她一直以为自己没有机会去选择,但其实是她不懂得选择。
她喜欢Ken吗?她不喜欢,和Ken在一起除了没情趣还是没情趣。她喜欢Thomas吗?她也不喜欢,Thomas或许是个有情趣的文艺男,但并不会照顾人。
剧里一开始就摆清楚了Joyce的问题,她是父母的小公主,要什么有什么,学过钢琴、小提琴、吉他,但无一真正爱好。如果问她会做什么,她会告诉你,“我的朋友都很厉害,画画很好,写东西更好。我就更厉害了,做什么什么不行。”
胡启源Ken呢,成长在一个父爱缺失,但母亲威权主义横行的畸形家庭。没有朋友没有社交也没有爱好,妈妈叫他喝汤绝不能吃饭,厕所灯泡是白灯就绝不能换成黄的。大学毕业二十多岁的大男孩,和同学毕业聚餐,居然可以在母亲喝令下,滚回家在餐桌边哭得像个委屈的孩子。
他委屈吗?当然委屈,但是习惯了,甚至成人后,即便脱离母亲的控制,也急需找另一个同样有主意的女人来“操控”自己。
和Catherine的那场一夜情,是一次叛逆的脱轨;十几年后与她再度重逢,甚至在即将结婚之际,逃到Catherine身边显然也是一次叛逆的脱轨。
但生活不是逃避,不是你不愿意面对A面生活,就一定会有B面等着你去过。每个人都在生活中做选择题。Ken只知道自己想逃避什么,却从来没想过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方小薇Sammi,恰恰是在Thomas的反面。一旦喜欢一个人就会无条件掏心掏肺,让对方明白自己的心意并且照顾对方,甚至还照顾对方全家,给人免费打工十年,供男友出国读书。到最后对方变心,她只能被扫地出门,没工作没爱情没房子。
而李子勇Thomas虽然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千方百计地为对方好,却终究没有勇气去让她知道。当然了,Thomas一角的成功离不开男主角林保怡的演绎,无论多老土的爱情套路,由他演出来,都是会让人相信那份感情是真的。
尤其在《叹息桥》的结尾处,Thomas对Sammi的新男友阿南说,“如果有一日你不再爱她,不用跟她说,跟我说。”这一幕简直大赚观众的眼泪。
林保怡虽然年过五十,也已经有男朋友,但拍起爱情戏来还是那么有说服力。无论是洒脱不羁的古惑仔,或是深情款款的有情人,当他那双眯眯眼直勾勾地盯着一个人看时,还是会相信被他凝视的人一定是他心中所爱。
有人说,“港剧《叹息桥》的出现吊打了TVB”。类似标题,在近两个月里已经出现无数次。刨除吸引眼球的因素外,的确有很多剧迷会认为《叹息桥》赏了TVB一记响亮的耳光。无可否认,从镜头调度、剧本复杂程度等各方面来看,《叹息桥》领先了现有港剧不止一个身位。
别的不说,就拿无线2020年开播的新剧《法证先锋4》来做比较吧。在《法证4》里充满了老掉牙的无人机拍摄、毫无质感的高清滤镜、狗血三角恋、因爱生恨等等,就算没有发生黄心颖事件,这部剧集也注定烂尾。
为什么呢?当年《法证1》那么成功,《法证4》沿用老套路怎么就烂尾了?坏就坏在14年前的桥段现在还照抄无误,不烂你的尾烂谁的尾呢?
但话又说回来,《法证4》之流的剧集能代表TVB水平吗?显然是不能的。总量上而言,《叹息桥》的制片公司是电讯盈科旗下ViuTV,从成立到现在,六年间自制剧仅37部,大多是购买内地或外国剧集。而TVB目前一般每年制作25部电视剧,在数量上有着云泥之别。
回望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经济蓬勃发展,大部份家庭的娱乐就是,每天晚上一家人排排坐着看电视剧。而且,除了古装武侠剧外,还有大量脍炙人口的时装剧,《狂潮》《家变》《变色龙》《网中人》《大地恩情》《大时代》等都是一批经典剧集。这些展示社会不同阶级的职业、饮食衣着、生活方式的剧集,除了娱乐大众外,更是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折射。
对于刚发展起来的创意产业来说,福特主义式的分工及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让创意人才拥有更多磨练的机会。当时蒸蒸日上的电视广播行业,吸引了不少当地大学毕业生投身其中。
在市场还没有固化时,年轻人有更多机会作出各种尝试,因而当年的电视剧比今天更为多元化。再者,当时流行音乐和香港电影的发展亦非常蓬勃,各行业之间互相吸纳人才,彼此相辅相成。香港多少电影巨星均出身于TVB,多少歌手脍炙人口的名曲是当时电视剧的主题曲。
然而千禧年后,香港电视作品在整体质量、产业链接及文化辐射等方面的优势都成了历史。生产上,当框架形成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投资者,只会不断复制成功的方程式,以求确保收入,结果就是规限创意,内容千篇一律,毫无新意。
豪门争产剧、三角恋剧情、非黑即白的职业剧,这样的创作在当地早就已经没有30岁以下的年轻人愿意观看。
进入2015年,香港电视业界发生了三件大事。TVB和亚视两家免费电视台进入续牌的关键时刻,一边是“零收视”的亚视(现已变为网络电视台);另一边则是故步自封的TVB。与此同时商人王维基收购的“香港电视”,则被一次又一次驳回,引发民怨。但在这一年的结尾,电讯盈科李家公子突然出手,旗下的ViuTV获得免费电视牌照。
虽然ViuTV自身出品不多,但一出手思路就和传统电视台很不同。ViuTV率先打破电视台制片制度,除了购买外阜优秀作品之外,自制剧也通过外包模式,由制作公司负责从创意、制作到包装,ViuTV仅作为投资方和播放平台参与,将创作权重新交回到创作者手中。
所以,当《玛嘉烈与大卫 绿豆》和《叹息桥》出现时,大家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好像长年被人灌饱了味精汤,突然某天端来一碗绿豆糖水,顿时觉得清爽宜人。但绿豆糖水终归是绿豆糖水,喝多了还是会腻。
单就剧情来看,《叹息桥》基本上将篇幅用于周旋在六个人的关系上,包括两性关系、家庭关系、社会人际关系等等。如果画一个严谨的剧本大纲图表,你就会发现《叹息桥》在剧本上的问题也并不小,有现代人的焦虑、时代的改变,也有个体的抉择。但总体来看还是过于散,想说的太多,但无一透彻。
那《叹息桥》为什么能在内地赢得如此高的口碑呢?
显然是胜在人物塑造和叙事风格的新鲜感。除了上文提及人物塑造的细致之外,剧集在叙事风格上以视听语言介入,减轻大量传统的由对白承担的叙事责任,转而用镜头语言及音效完成流畅叙事。但从质量上来看,剧本欠缺厚度,90%的创新性镜头都没有什么意义,与叙事并不匹配,风格也并不统一。
反观TVB,虽然大部分都是流水线电视剧,都真正用心时,出品质量依旧不俗。2019年的《白色强人》直指官商勾结,医疗体系顽疾,从剧情紧凑度到主题深度都是近年所罕见;年底推出的《金宵大厦》单集灵异故事,好像瞬间回到童年看聊斋时的激动;而再早一点的《怒火街头》《巾帼枭雄》《金枝欲孽》皆可以媲美旧时经典。
如果说《叹息桥》的创作初衷走的是文艺方向,那么过于大众化的剧集如《权力的游戏》《纸牌屋》等流行剧便对其没有什么参考意义。而艺术剧集的标杆,如大卫·林奇的《双峰》、法斯宾德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抑或基耶夫洛夫斯基的《十诫》,都在告诫《叹息桥》的创作者,有想法很好,但或许还远远不够。
当然了,以《叹息桥》去对标大卫林奇、法斯宾德、基耶夫洛夫斯基无疑过于求全责备,但笔者认为,对于真正的创作者而言,这不妨是一个高要求下的标杆。作为一家市场定位是潮文化、中产的电视台,ViuTV自然不需要去兼顾像无线电视台那样数量庞大的“师奶”观众,但在做到足够“潮”之余,是不是可以再精细一点呢?
香港大学教授李欧梵认为:香港大众媒体向来缺乏承担的责任感。香港的公共文化,其实就是一种大众文化,它的作用是将大众集体无意识深处的渴望、需要、焦虑、困惑、梦想加以投射现实,利用形式来形塑目前大众所关怀的日常生活,并以此种方式表现出集体的分享,以及对文化任务的承担。
ViuTV和TVB本身就是两个市场定位不同的媒介,虽然一个精致新潮一个平民大众,但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港剧自有属于它的吸引之处。港产作品中的做人处事通透成熟,市井又不失街头智慧,同一句“我煮碗面给你吃”,进可维系感情、退可化解尴尬。这种岭南人文化特有的谐趣,是独一无二的。
其实无论是新式竹昇虾子面,还是本地肉酱意粉,最重要的还是“畀心机”(用心)。谁规定只能二选一?如果品质好,大众就多了一份选择权利。ViuTV的出现不是所谓的吊打,而是应该打醒TVB,焉知不是时代赠予它的又一次机会。
作者| 小飞侠;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林保怡,你为什么不接电话?
记忆的主观性何其强大,而爱情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一口气看完15集。本来还在想故事里的人“如果当时……那会不会不一样”,后来想想也许自己也有被命运摆布而无从得知的时刻,就只剩下心惊了。叙事手法很吸引人,Viu比三色真的大胆很多,这部台前幕后感觉都是金像奖预备役了。P.S苏轼的诗是“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部剧每一帧都让人舒适!!!摄影爱好者简直不要太爽
已经很久没有看过港剧了,这部剧我非常欣赏导演的剪辑手法。每一集以一位作为主角视角,前几分钟为过去时间线,后面是现代时间线。我们每一集看到的都是一个局部的角度,通过多个视角串联放大,来还原起一个完整的故事。时间+串联交错的剪辑手法,从两个时间点出发,最终过去与现代相交。非常棒!也非常欣赏这位年轻导演敢这样云。
很有意思,一件事用三四个视角拍三四次,呈现出每个人在另一个人眼中的样子,或被夸张,或被美化,而开不了口的一句话终将酿成遗憾。缺点是两个男性角色年长之后除了严重缩水,性格竟比年轻时开朗一些,在我看来是有点错位的。此外,Ken的母亲真实让人胸闷火大。
结局那副画面,何止唏嘘。选择无对错,成就了经历;记忆有偏差,真相还重要吗?绝。真绝。多人视角/破第四墙/平行叙事直接把观众拉进故事砌拼图。各方面都比「绿豆」做得还极致。
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堕于首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涵之侧。人之生,就像一座桥,我们自彼处来,往那头去,一边走,一边不住叹息,因恨事太多。人之生,犹似一系谎言,骗他人,骗自己,骗一时,骗一世。难得一生幸福,但易一声叹息。
这基本可以当做教学片来看了吧,不管是转场,还是构图运镜什么的
第一集刚看十分钟,好熟悉的画风,绿豆的感觉
渐入佳境,镜头干净简洁得失真,对白无废话,整体风格颇文艺,故事却很生活化,值得追。
MASSAM=THOMAS+SAMMY.
剧本是真的好,看到最后反而觉得Ken&Joyce这条线写得最好,虽然不够讨好:人与人之间往往因为彼此误读、不愿直面自己的缺点、自我伟大化、甚至谎言而发展出某种叫做爱情的东西。而Thomas&Sammi这条线太理想化也太老套了,为让观众到最后哭一鼻子的设计做得太明显,反而不大喜欢,但林保怡演得太好,在感情里的无措、尴尬和一瞬失神,他太会演,虽然仍然是偶像剧体系的演法,但节奏太准确了。
天呐!原来每个人看事情的角度都不一样,同样的,记忆也会因为自我而出现偏差,这部剧就是要告诉你,人性就是利己,都是权衡过的结果,你所看到的利他,可能也只是对方心中退而求其次地选择......后背突然一凉!
撕开外衣,都不体面,真实到有点让人不适。
转场构图镜头故事感全都是教科书 如果只是平铺直叙肯定沦为三流故事 用角色视角的记忆偏差制造罗生门 时间线里故事穿插做得太巧妙 结局也没有落入俗套 角色形象丰富到不需要交代每个人结局 MASSAM Thomas&Sammy 风筝飞不过叹息桥
阿ken人到中年之后由高大帅变矮矬丑是我最不能忍的
摄影满分,14集最高光。但是整个剧本其实是有大问题的,不是每段故事换个角度讲两遍就是巧妙,观众能看这样的剧其实没那么蠢的,很多东西可以再精简,很多人物也没有那么必要。想让每对情侣含括多种角色,就会失去重点,最后变得不容易有记忆点。另外台词也没什么出彩的地方,给四星纯粹同行衬托。
男主和男二看着就像女主的爸,总觉得是父女恋,就不能找三个年纪看起来差不多的人来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