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哲学家电影《卡夫卡》
卡夫卡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存在主义大师,本片以他为男主角,但并非一部严肃的传记片,只是以他年轻时的一段离奇遭遇,带出了一部相当别致政治惊险片。当时,卡夫卡是保险公司的一名小职员,虽已因出版《蜕变》一书而获得好评,却仍孤僻内向不跟同事来往。一天,唯一跟他来往密切的同事离奇落水死亡,其未婚妻无法接受警方是自杀的说法,乃找卡夫卡帮忙追查真相。
由于他们两人都是无政府主义革命分子,该组织乃要求卡夫卡也加入组织,并帮忙撰写传单,卡夫卡拒绝所求,被卷入漩涡的中心,令他发现了可怕的真相。以《性、谎言、录影带》崛起的导演史蒂文.索达伯格将气氛拍得相当紧凑迷离,男主角杰瑞米.艾恩斯亦表演出色,将一个妄想狂的内心世界巧妙地呈现。
2 ) 小说之下,传记之上
从学校借来碟片连介绍都没有看半个字迫不及待直接打开来看,本以为是卡夫卡传记片,结果是小说之下,传记之上。
看开头惊悚悬疑恐怖全都有了,一度以为拿错碟了。直到办公室里那个严肃的男人出现,我安了心,是他了,孤立沉默敏感陷于自己世界的卡夫卡,虽然,此卡夫卡非彼卡夫卡。
黑白片,主线是卡夫卡的身边的朋友和同事的离奇失踪和死亡,随着情节卡夫卡被牵扯进去,差点也被以同样的方式遇害(满身脓疮的杀人狂,吓shi我了),躲过了一劫之后接近了事情真相,警察的和城堡之间似乎存在某种联系。。。。
整个片子显然是融和并演绎了卡夫卡的传记与他未完成的小说《城堡》。与卡夫卡有关的符号不断出现:办公室小职员却厌倦自己的工作,业余时间写作并已经发表了作品,提到正在写的小说是关于一觉醒来变形了的男人(《变形记》),两次订婚又取消,嘱托朋友如果他死了要销毁他所有的书稿,父亲的控制,肺病,等等。
传记之上,又巧妙地点缀了《城堡》里的一些符号:那座近在眼前却达不到的城堡,堆砌成山的文件,只能被召唤才能进入城堡,那两个不靠谱的助手,等等。
小说《城堡》里,K 徘徊到最后也没能进入城堡。片子里,卡夫卡进去了,一个无人墓便是入口。卡夫卡进入城堡的那一刻,黑白画面有了色彩,像从梦境回到了现实,可又像是从现实进入了梦境。亦或是死亡?
城堡里的先生们要研究人的大脑,失踪的那些人便是被带进了城堡作为观察对象,被整死之后便会被扔出城堡,宣判为自杀死亡。
作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城堡里的先生说,他们不怕公众,因为“公众比个体更容易控制,公众是无意识的。而个体的人会永远处于怀疑状态。“ 他们参不透。所以,他们将人脑打开一个四方的口,用显微镜,把人脑放大无数倍投影到城堡的穹顶上来观察。
卡夫卡说那是因为你们透过显微镜,不能触及到人的灵魂。
最后卡夫卡逃出了城堡,那一刻,画面——世界又变成了黑白色。
到底哪一个世界才是卡夫卡真正呼吸的世界?
”I write by myself... for myself.“
3 ) 卡夫卡 (03.4.18)
一开始和贯穿其中的背景钢琴音乐不错,在城堡外影片颜色是黑白的,进入城堡后就成彩色的了,不知导演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在这里卡夫卡身上携带了二个人物的影子:福尔摩斯和詹姆斯·邦德,另外加些神经质的小心谨慎…他既能潇洒地进入城堡后在多方向的楼梯做下回去的记号—一点墨水….又能多次从头顶被开过天窗的几乎成力大无比的怪物一样的人的追杀中胜利逃脱…
虽然在那个机械化的保险公司他干了差不多八年,仍旧在大通间做着小职员,但是看过他写的小说的人几乎上到他的老板和城堡里的人(专门想改造别人成一样的变态医生..)下到酒馆里的大街上的社会众生..他在他自己的世界里描绘着出各种人,这也使他有种灵敏的身手和直觉躲开危险的袭击…
除了主角,还有二个人物值得玩味,一个是卡夫卡的朋友死后让他顶替朋友位置时给配上的二个孪生子助手,其实是给派来监视卡夫卡的城堡里的走狗,不过他们的表演十分有趣,二者之间总是相互较劲,一个说对一个总是说错,两个极端的神经质宝贝人物,作为影片里的黑色幽默因子而存在的吧..
另一个则是令人着实讨厌的卡夫卡报在保险公司的小总管式的人物,专门管人是否迟到是否偷懒,实施些你将被解雇之类的恐吓,不过没人吊他,一个小丑式人物,却也活灵活现的让人可憎..
顺便提一下,因为剧中没有女主角,只有一个女配角,卡夫卡朋友的情人,被抓去在那个城堡里受尽折磨时,她的脸上浮现出江姐式的不屈和蔑视…还有一开始她迟到时被那个小总管要胁时的反击真是漂亮啊..
卡夫卡在尽情描绘当时受环境压抑后可能出现的各类人物的百态,而变态医生却妄想统治世界似的想改造出同一种没有人性没有特性的走狗工具,把人弄成非人…最后他是被他所改造的工具给挂上拖带在上升的过程中被挤烂脑袋,那个镜头时我闭上了眼…
卡夫卡在最后给他父亲写信时的内容比较好,表达出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疑问和悲哀(悲剧性的是他一边咯着血,难道他最后是病死的了???)..这段自白似的信我没有记下来…
其实我也没看过卡夫卡的小说,在这里只能粗略地对这部电影作一下描绘罢了.J一些观后感,见笑J
4 ) 导演拿名著装逼
就像是蹩脚的翻译,你很难喜欢得起来。
但最大的失策是:
find somebody to play a nobody.
这种荷马式的错误,毁灭了一个希腊神话。
索德伯格的卡夫卡,
是奎氏兄弟式的。
他的官僚主义,
更像是斯大林。
他把一种哲学思考变成了心理疾病。
用无政府主义革命、谋杀,科学怪人,千方百计地离题万里。
伪传记。
5 ) 后疫情时代,我们都被卡夫卡卡住了
如今的世道越来越卡夫卡了,现实逼迫我们重新去思考这个世界究竟怎么了。直到我打开索德伯格的《卡夫卡》,我依然没有找到答案,海报是个奔跑中的卡夫卡,那个飘逸的,游魂一般的身影,飞舞的风衣,疾驰的步伐,以及被巨大现实扭曲的影子,此刻的卡夫卡仿佛御风而行,如同一位仙人,办公室,城堡,街巷,地下隧道,一路穿梭在黑白之间。这一切仿佛是寓言,暗示了影片的诸多细节。
影片节奏无疑是引人入胜的,我几乎是一口气看完了本片,跟随着导演的快节奏,诡异奇绝的氛围,一面是吸引,另一面是压迫的叙事风格,让人欲罢不能,大呼过瘾。影片完全就是卡夫卡精神世界的再现,打开如今的互联网,各种荒诞的新闻纷至沓来,乃至于,上次聚会,我的好朋友大呼,这个世界会好吗?我也严肃的思考过这个问题,我的结论是,用别人的话说,等通知吧。风雨过后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不是天晴就会有彩虹,所以你一脸无辜,不代表你懵懂。
如何讲述卡夫卡的故事,如果是纯粹的事实列举,严肃的人物传记,显然是乏善可陈,索然无味的。索德伯格找到了一条终南捷径,通过一起悬念迭出的政治凶杀案,模糊了现实和作品,真实和虚构,事实和虚构,让我们跟随落荒而逃的卡夫卡,游走在一个个现实的城堡和迷宫。于是乎,我突然脑洞大开,如果要让我拍一部中国某个人物的传记片,我一定要拍李白,我要在月下拉着李白的手,一起逛完慈恩寺,再去逛烟花之地。一路游走,看尽长安花。
6 ) 我们都是小蚂蚁
清脆有如小河流水一样钢琴声带领我们进入了黑白画面的1919年。Jeremy Irons 扮演的保险公司小职员卡夫卡敏感孤僻忧郁内向,故事从卡夫卡极少的亲密朋友拉班的失踪死亡开始……导演的手法非常的怪诞,本以为是部传记纪实电影,其实不然,地地道道的一部恐怖感十足、扑朔迷离、荒谬怪异的探索电影。喜欢这个导演的探索想法,其实每个人对于卡夫卡其人其思想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倒是很赞同这个导演眼中的卡夫卡。什么是存在,什么是虚无;什么是可知,什么是未知;什么是抗争,什么是顺从……这些在卡夫卡拉开城堡的木门的一瞬间,似乎一下子给了我们一个清晰的解释。镜头也由黑白世界切换进入了彩色世界中去。原来所谓的存在是这个样子的。
仿佛经历了一场梦幻,回归现实世界,卡夫卡写到:最亲爱的父亲,我一直相信,知道真相要好过懵懂地活着。现在我要弄清楚,我过去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我不能否认我是周围世界的一部分,也不能否认不管我们有多么不同,我永远都是你的儿子。因此我希望这些最近发生的或许是无关紧要的事情,能让我们都平和些,也让我们的生活和死亡--变得更简单。
“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卡夫卡。
无论你以为你的内心多么强大,在外界狂风暴雨的力量控制中,我们都是小蚂蚁;叛逆抗争直面都是徒劳的,体制机构权利会把所有的努力都消磨掉,在现实面前能做的就是低头、逃避。卡夫卡发现了他终身无法脱身的迷宫,永远也无法摆脱的命运。
我们今天要感谢的是布洛德,让我们在今天还可以看到荒诞怪异敏感孤僻的卡夫卡的文字。
所以我们不要用一个精神病人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和观察自我,怀疑自己就等于残杀自己,要对自己好点。
而且我们不要有内心的战争,这种灵魂的厮杀其实比现实的战争更可怕,它会一点点的彻底改变否定扼杀一个人。让你从强大到败若到放弃到最后的死亡。
算了,还是少读卡夫卡,否则会被定义为:孤独绝望+虚无主义+荒谬怪诞+病人!看看电影还是蛮不错的。
导演似乎并无意模糊影片故事的真实与虚构,否则结尾应该会在色彩等方面做些改变。然而影片将卡夫卡的生平故事与他所写的几本小说内容融合,真实与文学的交汇,并让卡夫卡不同的小说同时置于同一个反乌托邦的世界里,可以说是非常有趣了。
當一九八四和妙想天開的權力隱喻及個體存在思考混雜進這部關於卡夫卡的電影中的時候,卡夫卡的存在便有些尷尬了。整部電影都在遊走于卡夫卡本身之外,雖然將卡氏經典嵌入故事之中,但是主題的不明確和混雜使得表達淩亂不堪,像是一次失敗的填鴨儀式。或許這不是卡夫卡,而是索德伯格對其的闡釋與理悟。
一部打着 卡夫卡 名号的政治预言剧。放在现在的中国看甚至满够隐晦的。不过一些色彩切换,剧情的安排上可以算得上一部较好的b级片,不过肯定的一点导演并不了解卡夫卡,也曲解了一些卡夫卡的思想。说来可惜,我最爱的两位作家卡夫卡和介川都没有纪录片啊。
导演索德伯格模糊了真实与梦境、文学与电影。从《变形记》跳进《审判》的反乌托邦世界,以存在主义思辨为基础,以卡夫卡的经历(梦魇)为蓝本,索德伯格展现了完全卡夫卡式的黑白影像与惊悚文本,荒诞诡谲又充满现实的压迫与紧张感,完美再现了卡夫卡奇异而梦幻的内心世界,看完之后如经历噩梦般虚脱。
人的一生噩梦如影随形,只有装作不知道得以维持日常。“我一直相信知道事实会更好,与生活在无知中相比,现在我应该发现我是否正确。我不再否认我是在我周围的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尽管我们不同我也不能否认。”
索德伯格的片子在摄影、灯光、剪辑等技术方面从来没让我失望过;黑白的部分拍得非常漂亮。对卡夫卡极其作品了解不多,剧情不好评价。如果单做为一部剧情片看,拍摄水平、表演和故事都很好,值得推荐。
真正的心理恐惧的电影,虚实有度,层层叠叠浑然天成。尤其尾部的戏能导与编得如此出色相当不易,索德伯格精准的确定和执行了它的风格,轻盈而漂亮。杰瑞米艾恩斯的表演堪称一绝,如果说《小城之春》里的李纬展现跨越了数十年的先进表演,真挚动人使得整部电影冲破了时空,那么这部电影则是他呈现了仿佛积淀数十年的回溯,我喜欢他,他令这部电影变成一部纯粹的向内而走的电影。
演员有点老,骨骼不像照片上来得清奇倒是几分抑郁气质较贴合,超现实主义手段来描摹集权模式下可怕的消灭个性的控制力,(公众比个体更容易控制,公众是无意识的,而作为个体的人永远处于怀疑状态),但卡夫卡用挖掘灵魂的写作来回击荒诞的现实(但你永远不能触及到人的灵魂,通过一个透视镜)
黑白片真就耐看。画面的质感很棒。然而真就没太看明白。小时候看变形记估计就没看明白。。。。。真的看过,还是妄想看过。。。。呃,难说了。。。好在,电影毕竟展示了这个妄想狂生活的布拉格。那座漂亮的桥,和那时候的工薪阶层
气氛倒是做的蛮好的,艾恩斯的表演也很适合。很多点和设置暗合着卡夫卡的作品走,整个片子透着一股子混杂着迷离气氛的语调,但是咬的太紧。进入城堡之后转成彩色尤其显得作了。
卡夫卡的隐喻、暗示、荒谬和小说中的情节都出现了,但却因为表现过多显得有些杂乱。不过,黑白与彩色的处理深得我心。而且,卡夫卡的布拉格正是如此的晦暗阴沉。
黑白摄影和Jeremy叔都爆帅,精彩的悬疑惊悚片,编剧YY功力一流,以卡夫卡的方式还原现实也就变得有点超现实 — 用残酷的现代化机械抹杀人性的高层看似荒诞,何不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真相。
看每一本小说,看每一页每一行的时候,再光怪陆离的情节都会在我脑中投射出五光十色的画面。只有读卡夫卡的时候,永远是黑白,永远是默片,即使再冗长的对白再抽离的片段,也仿佛白驹过隙,后知后觉。我不知道自己看没看懂卡夫卡,但我隐约觉得索德伯格看懂了。什么时候我也能看到彩色的卡夫卡?
既不是展现人生履历的传记,也不是根据卡夫卡小说改编的作品,而是假借一起政治凶杀窥测存在主义大师卡夫卡之精魂的虚构文本。现实里黑白的小职员和大作家,梦魇中彩色的政治灭绝机器,卡夫卡在街头路灯下发足奔跑,荒诞惊悚深藏于表面的沉稳冷峻中。
离开荒谬的世界,离开荒谬的我们。Kafka
应该让柯南伯格拍...
看之前以为是一部传记片,看了才知道是一部惊悚片,而风格又完全是黑色电影的那一套。总觉得索德伯格在致敬奥森·威尔斯的《审判》。这是一部不走寻常路的传记片,貌似偏离了传主的生平,但更接近了传主所创造的那个黑暗、晦涩的文学世界。
亲爱的父亲,我现在不能否认,我是我周围世界的一部分,尽管我们不同。
一部气氛诡异的惊悚悬疑片,表面上很像黑色电影,而骨子里面非常的柯南伯格,其实总觉得索德伯格拍出这片子是为了致敬柯南伯格的《裸体午餐》。
天才之作,一反传记片由外及里的常规拍法,采用了与卡夫卡的作品气韵相融的叙述姿态,从而模糊掉了电影自身作为第三方材料的单纯属性,达到了对主角本人艺术风格和理念的补充,完成了由内而发的大胆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