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的妈妈是水中仙
看完《海洋之歌》后,海豹仙女的传说使我回想起同样以这则民间童话为伏线的2010年爱尔兰电影《Ondine》,Ondine意为"她从水中来",电影中译为水中仙。这才醍醐灌顶原来西欧北欧诸国,人和海洋生物发生爱情的民间故事是如此经久不衰,生生不息地被重新演绎。在传说中通常是这样的套路:可以幻化成人的海豹仙女在人间嬉戏时被岸边的渔夫爱上,他迷上了她的美丽,想把她永远留在岸上,就把她的海豹皮偷了藏起来,这下子海豹仙女只地唯唯诺诺做起他的妻子,虽然也享受到了人间的天伦之乐,但命运注定在某一个与神约定的深夜,她将再次穿上海豹衣重返无牵无挂,自由无拘的大海深处。
海豹仙女传说仿佛就是七仙女下凡被偷走羽衣的另一个异国版本,人仙两边各有缺点,一个是轻慢思凡,一个是自私卑琐,结局都是缘分散尽天人两别,站在哪方角度看这个神话都显得有些不近人情,显得过于悲伤了。然而豆瓣短评里也看到有豆友说这则故事也变成对于失去母亲的儿童一个善意的谎言,因为母亲是桀骜不驯的仙子嘛。这则悲情故事似乎有了现实作用。
《海洋之歌》要讨论的内容显然与爱情无关,即使有也是一笔带过。在动画开场时,海豹仙女布罗娜已经是个金发男童的母亲,正身怀六甲准备和朴素憨厚的丈夫康纳迎接下一个孩子的到来。我们不知道她的爱情缘起,只知道在神秘的夜里她遵循了上苍的暗示选择了消失,唯一能留下的讯息是作为一位母亲的恬淡气质。这部散漫可爱的影片并没有《辉夜姬》中关于少女罪与罚的辩证讨论,更多的是带出了一份关于亲子关系中放手与释然的治愈。
影片的主体情节是海豹后裔兄妹本和西尔莎的冒险故事,没有妈妈的小姑娘西尔莎在爸爸温柔的宠溺和奶奶霸道的爱中逐渐成长。父亲康纳是个粗壮的老实人,虽然爱着小女儿西尔莎,却仍然在女儿生日这天情不自禁感怀,这一天也是妻子的”忌日“啊,不善表达的他尽力在灯塔上守护一对儿女,所以面对奶奶针对居住条件的苛责也无话可说,只得把一双女儿无奈地托付给城里的母亲,以求他们远离这片充满魔性的海岸;开着小汽车风卷残云哼哧哼哧从城里来的奶奶就更矫枉过正了,为了避免伤感的事在孙辈身上重蹈覆辙,铁面教育显然是不可避免。
选择回家的奇妙征途上,兄妹两人遇到了各种各样神奇的人:被吸走灵魂变成石头的精灵,邪恶的猫头鹰女巫。小海豹仙子西尔莎能力有限,尚未学会说话,天赋也尚未全部开启,但依旧靠着一份仙气儿吸引了视她为救世主女神的精灵。围绕在兄妹身边的每一位客官都被笼罩在一层隐秘的束缚之中,精灵失去灵魂的自由,猫头鹰女巫在丧子之痛下决定告别喜怒哀乐,把它们全部锁进被施了魔法的瓶子,西尔莎在漫漫路途中也日渐衰弱。这简直就是悬崖上的金鱼姬长大后的后传。半人半仙的孩子拥有如此奇妙的能量却又如此柔弱,真的适合留在这个人人都习惯了懦弱逃避,痛苦难以消化的人间吗?
抑制真实情绪的邪恶猫头鹰母亲与化泪为海的大力士儿子,和奶奶与主人公爸爸的关系是一对微妙的参照。影片中作为人类的西尔莎一家,有着东方式的饱含着悲凉哀悯的细腻感情,对家庭圆满的委曲求全。从奶奶危机感下的控制欲,到爸爸为了保全女儿的不相离,将象征回归家园的海豹衣怒沉海底,直到最后一刻在悬崖边与海豹妈妈布罗娜的最后永别,西尔莎一家都是选择成为不放手的那一方,成全都还要作为仙子的妻子来给。在一部西方动画电影里出现这种对家庭温暖有着卑微诉求的人物形象真是稀有。作为影片中亲子关系隐喻的另一边,海豹妈妈只说了一句如果我把海豹衣带走,她就不会和我们的世界再有半点联系,然后白色的海豹衣就轻飘飘在她手里化作烟云溜走。作为母亲,真的有可能割舍掉母子亲情么?当然不可能,所以她是用来成全人类的仙嘛,但仙也有自己的欲望,活得比人更超脱,自然承担了放手的角色。
以儿童视角开启的儿童故事,自然也是用儿童的歌与笑颜作为治愈心灵的主料。也许西尔莎自己是不懂何谓离别,何谓心碎,何谓追逐自由的,是幕后那些渴望被治愈的大人借着儿童的力量让她将万物复苏,将生灵解放,让悲伤逆流。承载着希望的少女西尔莎是这则童话里的小小救世主,成年人难以做出的选择,难以挑战的命运交到她手上做个终极了断,因为儿童尚未有太多私心杂念与利益取舍的矛盾,她们只想着和谁在一起更开心。保佑她做出的选择是正确的,风浪之后,只愿她走下仙坛,做个普通女孩。
==========================
《海洋之歌》比较亲切的一点在于导演的榜样是宫崎骏,所以文本信息都是含情脉脉的东方式神韵。梦幻的色彩和优质的作画无需多余的褒奖,精致的手绘背景足以媲美艺术品,让我想起《机械迷城》的美感。
人物造型则有点想中国的80年代美术片,圆头圆脑,眼睛灵动的西尔莎倒是有几分像《雪孩子》里的小兔子。
这部电影到噶闹猛的美国电影学院奖参加比赛显然是不公平,也没必要去纠结结果的一件事啊。
因为评委们只喜欢”打打打打,热血热血热血“。以及他们的孩子能不能沉下心看这部电影。
他们一定不是电影里这样的家庭吧,呵呵。
2 ) 只有我一个人想说一说哥哥ben么?
很喜欢哥哥,真的,在哥哥身上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许多同辈人,总有一颗征服星辰大海的心,没那么无私,没那么勇敢,也没那么成熟。
哥哥一点也不完美,有筒子说哥哥冷漠懦弱,我觉得这么说真的好残忍,无论是对哥哥还是妹妹。
哥哥一开始是想当这个世界最好的哥哥,但妈妈消失了,这件事对哥哥的影响一定比妹妹大多了,不洗白,一开始哥哥的行为是自私的,但谁能那么无私呢?我也有哥哥,但他小时候只是把我当做小尾巴了,会烦我,和我抢吃的,没有人生来就是一个好哥哥或者好姐姐,需要相处,需要时间,何况这样对他们是不是也是不公平呢,凭什么因为只大了几岁,就要承担起这么多的责任?而且妹妹不会说话,缺少交流,哥哥不讨厌妹妹,但也不会很喜欢,妹妹的出现使妈妈消失,爸爸消沉,爸爸的关爱也被分走一半,会把妹妹真正当成小公主捧着才是真正的圣父病吧。
很多时候不是不爱,从很多地方可以看到哥哥的别扭,不好意思去关心,况且血脉的联系,才是真正奇妙的魔法,哥哥无法致妹妹于不顾。妹妹跳进井里是遵从她作为海豚人的本性,哥哥是真正的人类。在他看来水是很危险的东西【这一定和爸爸之前的教育有关——妈妈的消失】,他并不敢去冒险,但他又担心妹妹,他是矛盾的,幸好有Q,在那之后,我们看见的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哥哥,因为妹妹出事了,所以他不惜生命的去寻找去拯救,克服自己的弱点恐惧,这在我看来,是相当了不起的,相当值得称赞的。
再说哥哥和妈妈的部分,这一段我感动哭了,之前我就说过,哥哥很爱妈妈,很怀念妈妈,他会清楚的记得妈妈曾经给他讲的故事,唱的歌,还有那只海螺,珍惜到妹妹碰一下都要很生气很生气,妈妈之于他是那么的重要,总之很感动。
当然,最后的最后,哥哥在日常中我想会是一个不够完美但足够好又有些别扭的哥哥。
我看见的,是一个别扭的男孩子真正成长为哥哥的故事,他不那么完美,但足够真实,我很喜欢他,我也很喜欢很喜欢我自己,不完美,有很多缺憾,重要的是接受你自己。
3 ) 凯尔特传说的冠上明珠——海洋之歌
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动画电影-《海洋之歌》,精致的传统手绘辅以柔和的色彩,简化的人物形象与浓郁的故事背景相得益彰。传统手绘方式通过导演汤姆·摩尔生花妙笔般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当代动画艺术的新高度。种种的隐喻,又让影片更加耐人寻味。观影过程完全陶醉其中,就像是儿时聆听妈妈讲的睡前故事一样。
众所周知,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人口数量,爱尔兰都是一个小国。然而,它们却是世人皆知的文学大国,孕育出许多伟大作家,以及脍炙人口的爱尔兰童话。这与它们的民间传说、习俗和歌谣息息相关。《海洋之歌》的创作灵感也是基于此——汤姆·摩尔与孩子在西海岸度假时,在海边见到了海豹尸骸,渔民因渔获减少而捕获海豹,加上他正读着的一本书《海中人:寻找海豹传奇之旅》,也使他想起海豹象征逝者的灵魂,想到人们失去了对于大自然和传统的尊重,就此构思了这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爱尔兰小岛,四岁的小男孩本和怀有身孕的母亲渡过了最后一个难忘的夜晚。母亲刚怀下妹妹西尔莎,便撒手人寰。六年后,两个孩子的父亲康纳因为多年的悲伤已经满目疮痍,而西尔莎从生下来就不说话。奶奶让孩子们到都柏林同她一起生活。兄妹俩无法适应城市生活,在街道游走时,意外遭遇了三个奇怪的小精灵…
不同于导演前作《凯尔经的秘密》,本片更能捕获观众对于凯尔特传说的认知,有力的情感为故事提供了支撑。以兄妹的冒险精神来拉近他们原本疏远的关系,哥哥从一开始就视妹妹为怪胎,处处刁难,不过他最终被路上的险恶和妹妹的真善美唤醒,担当了兄长的责任,这也是母亲的临终教诲。这些对于儿童观众来说,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心灵的成长。这些故事听上去并不像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那样美好,但足以激起孩子们的想象。
全片随处可见凯尔特传说的踪迹,“海豹女”是贯穿始终的灵魂,西尔莎就是最后一个海豹女。片中并未展开解释海豹女的背景,但熟悉传说的人都知道它们。相传,海豹女居住在爱尔兰岛最北部的多尼戈尔郡,以及苏格兰的奥克尼郡和舍尔特兰岛附近海域,外形与常人并无二致,但体外裹着一层光滑的海豹皮,使它们能够在水中自在遨游。上岸便会褪皮藏之,变为美人。豹皮丢失,它们就回不去海洋,一旦找到,就会毫不留情地重回大海。这就很好的解释了片中为什么康纳要将海豹皮藏在箱中,他是不想重蹈覆辙,想要把女儿留在身边。这是影片对于父女情的刻画,西尔莎不仅是海豹女的延伸,对于父亲,更是血脉的延伸,和失去妻子的一种救赎。
导演将背景放在1987年的爱尔兰,绝对是有童年烙印在里面的。故事应该发生在多尼戈尔郡,前文提到过,很多海豹女的传说大都发生于此。并且,本的房间中有一个“Dúnnan Gall”的音标,我们可以假设地点发生在多尼戈尔西北海岸的某处灯塔。片中交代过,奶奶家是在都柏林,包括出现了地标茉莉·马龙的雕像。途中,本写过“Benbulben”这个单词,这正是从多尼戈尔到都柏林的必经路线。至于电影发生的年份是1981年和1987年,这也与汤姆·摩尔的童年时代相吻合。
除此之外,片中的巨人麦克·李尔也是爱尔兰传说中的海神之一,可他为什么会哭呢?片中也没有给出明确解释。传说中的说法不一,最常见的一种是说他妻子芳德离开了他,与救命恩人库丘林私奔。导致麦克·李尔哭成泪仙儿,眼泪填补了海洋。在电影中,他的母亲“猫头鹰巫婆”玛查只好将他变成石头,形成了一个岛屿。玛查是凯尔特神话中象征战争与死亡的女神,时常化作猫头鹰。不过在传说中,玛査与麦克·李尔并不是母子关系。只是导演在编撰剧本时,将两者虚构在了一起。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奶奶/渔夫康纳与玛查/麦克·李尔互成镜像。仔细想想,不仅外形,他们的心理特征也如出一辙。麦克·李尔和康纳两个人都因失去爱人而消沉,最后在母亲的“干涉”下,变得一蹶不振。奶奶和玛查的人物塑造最为相似,就连海岛上的老轮渡管理员也曾在背后骂她“老巫婆”。这些细微之处,可见编导的用心良苦。无论是古老传说还是当代现实,人与人的关系何尝不是 “惊人的相似”呢?
当然,最有意思的是片中那些小精灵,它们都被描绘成了小老头,而不是挥翅膀的女孩,这也是凯尔特童话的特色 - 苏格兰和爱尔兰都有小精灵。我曾经看过一部迪士尼在爱尔兰拍摄的早期童话片《梦游小人国》(1959),里面就有小精灵们在林中跳着猎狐舞的优美场景,它们几乎都是老头装扮的小人。这样看来,电影中的男女老少都有体现,汤姆·摩尔也是通过这样的处理,让各年龄段的观众都能够从中产生情感共鸣,每个观众或许都能从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身份认同。成年观众能从中看到对于家庭和保护家人的使命感,同样也是积极向上的。
《海洋之歌》之所以适用于所有人。是因为它既没有好莱坞动画那样俗套的情节,这与爱尔兰人坚守自己的传统不无关系。更因其能唤起大家关注传统文化的初心。这样看来,国产动画确实还存在很多硬件和软件上的不足,任重而道远。希望将来国产动画能在“外表俏”“心里美”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4 ) 相比金鱼姬我更爱海豹姬
近年来对好莱坞动画已经开始产生严重的审美疲劳,对任何一部风格片的诞生都表现得尤为饥渴。一直在期待一种不一样的东西,就像多年以前的那部疯狂约会美丽都一样,那里面有种很纯粹的灵魂,不是为了搞笑而搞笑,也不是为了煽情而煽情。如此纯粹的灵魂,我在这部动画里找到了。
有人说海洋之歌抄袭了吉卜力的悬崖上的金鱼姬 。这么说来确实,无论是故事本身,还是场景,还是可以变身的这种人设,两者非常神似。既然悬崖上的金鱼姬在前,决不能否认导演有借鉴宫崎骏想法的嫌疑。但即便如此,我还是更爱这部海豹姬。
为什么?因为它太美了。
不管是爱尔兰风格的音乐,还是随性的线条与色彩。跳到水里就变成一只海豹,吹起海螺就有德芙的丝带绕着你转。完全的天马行空。看的时候完全不必去考虑什么故事的逻辑性,看完过后只觉得自己就是个孩子。
对一部动画来说,这样就足够了。
真正天马行空的幻想是这个时代的动画作品所缺失的。
就比方说这次奥斯卡获奖的超能陆战队。并不是我不喜欢它,而是这种跟着萌物打团升级干 Boss 格局的东西已经太死板了。这已经不是幻想,而是一种已经盖棺定论,定了型的套路。只是我们一直在被套路,而且被套路得很满足罢了。当超能陆战队在院线上映得如火如荼之余,全世界也仅有为数不多的人欣赏到了像海洋之歌这样的作品。
但好像也不能说这是份遗憾了。毕竟正是因为有了那些平庸的陪衬,才能凸显出一部好作品的独特,也才会产生出乐于去欣赏这份独特的人群。
好像有点扯远了。( ´∀`)
最后还有一点小小的发现要补充的,是关于这部动画在角色概念上的细节处理。不知道细心的观众朋友有没有发现?人设故意把现实中的人物与神话里的人物做成了一一对应的造型,譬如:
① 现实中的奶奶与猫头鹰巫婆 Macha 的对应;
(这个明眼人应该都看得出来,渡轮管理员也在背后咒骂过她 old witch )
② 还有现实中的爸爸与巨人 Mac Lir 的对应;
(同样与前者的母子关系,同样拥有一颗被悲伤所浸染而石化了的心)
③ 当然还有现实中做渡轮管理的老头儿与 The Great Seanachai 的对应。
(他们同样作为一个故事的局外人,担当着传递和推进故事的作用,wiki 了一下发现 Seanachai 在爱尔兰传统里确实是作为一个 storyteller 的形象)
从这种细节上的设计,就可以看出这部动画的用心。
P.S. 说金鱼姬不如海豹姬,其实也只是基于个人喜好原因。
(其实还有标题党嫌疑) ψ(*`ω´*)ψ
因为比较迷恋宫崎骏的早期作品,从千与千寻以后就觉得近年来的新作不如过去,也可能是怀旧心理在作祟吧。如果单独从技术层面比较这两部作品哪部更好,也是没有什么结果的。
5 ) 揭秘影片疑问必须从爱尔兰神话说起(轻微剧透)
《海洋之歌》故事中给我们留下了好多疑问,比如麦克利尔是谁,他怎么就哭得这么伤心?海豹女妈妈为啥不能唱歌而必须西尔莎唱何解?玛查又是怎么回事儿?等等诸如此类问题,要说清楚这些恐怕不是一篇文章能解决的,但至少我们通过了解电影里的神话来源可以解释一些。
2 地理及历史:
先要介绍下地理及文化,我觉得这是有必要的有助于了解,先说爱尔兰神话是啥,他是凯尔特神话的一部分,那为啥不直接说凯尔特神话,其实是这样的凯尔特实际上是指(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法国一小部分地区),因此凯尔特神话的故事内容也很庞大。
1:神话来源:
凯尔特神话(Celtic mythology)是广泛流传于欧洲的古典神话,在欧洲与希腊神话和北欧神话并列。早期的凯尔特人保持了多神和自己的宗教结构,后来很多神话故事受到了古罗马和基督教影响 。在很长一段时间凯尔特神话只能通过口头流传,所以一个故事有许多版本,同时很多凯尔特著作因罗马帝国销毁而流失了不少精彩的内容。本电影中主要来自凯尔特神话中爱尔兰神话故事多一些。
3:爱尔兰神话故事
前面说了爱尔兰神话故事是凯尔特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那爱尔兰神话故事有哪些内容呢,爱尔兰神话主要是盖尔人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三部故事分别是:
1、达努神族的往事和深海巨人族的斗争(Tuatha Dé Danann against Fomorii),
2、库丘林等英雄为主的阿尔斯特传说(Cuchulainn and other Ulster heroes),
3、芬恩与费奥纳英雄们的传奇故事(Fionn mac Cumhaill and Fianna)
4:影片中神话人物
Mac lir(麦克利尔):他是爱尔兰神话故事中的海洋之神,上任海神里尔之子,他除了海神的身份外还是一名优秀的魔法师。他的妻子是芬德(Fand),儿子是玛那威丹(Manawydan)
Macha(玛查):命运与战争的三女神之一,人们经常将她与摩莉甘和尼曼相提并论。她的名字象征着“战斗”与“愤怒”,并有着“红发的玛查”的别名。
Selkie(海豹女):据说,他们在水中游泳时才穿着海豹的皮,到了陆上以后便会变成非常漂亮的美人。他们脱下的海豹皮如果被人偷偷拿走并藏起来的话,那么他们便无法回到海里了。可是即使在水的妖精中都算是难得温厚的他们是绝对不会对将其豹皮藏起来的人们使用暴力或进行咒杀的,他们会和那个人一起生活并结婚。Selkie似乎也太过于温驯了。可是之后一旦他们找到海豹皮,便会决不留情地马上回到海里。真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温厚还是冷血!
5:影片中的故事解析
麦克利尔为啥哭?
上面介绍了那么多其实都是铺垫,接下来才是真的解析电影
麦克利尔(海神)为什么会哭呢:这其实是因为他美丽的妻子芬德,麦克利尔深爱芬德但俩人将常为琐事儿吵架,导致其中一次芬德出走,更不幸的是芬德出走途中遇到了巨人,还记得前面介绍的爱尔兰神话故事内容么,是的就是达努神族的往事和深海巨人族的斗争(Tuatha Dé Danann against Fomorii),因此芬德遇到巨人袭击也就不足为奇了,好在这时候以英雄库丘林上演了英雄救美,于是美人爱英雄也就顺理成章了。这无异于麦克利尔被带了绿帽子不说自己媳妇跟别人私奔了,我想这理由足以让麦克利尔好好哭一场了。
兄妹俩为啥一个精灵一个人?
影片中我们知道她有两个孩子一个是男孩哥哥ben(本恩)一个是女孩妹妹saoirse(西尔莎),影片中我们还要注意的是本在妈妈消失的时候已经好几岁,这也说明妈妈不可能必须去海里生下西尔莎,而真正原因是西尔莎不是普通孩子而是和她自己一样是海豹女,海豹女只能是女性所以这就不难理解为啥哥哥ben是普通男孩,妹妹却是精灵族了,这里还需要说明一下关于凯尔特神话中神的概念,神和巨人经常是有混血的,所以爱尔兰神话中好多神都是和巨人的混血,因此海豹妈妈两和孩子不都是精灵或都是人类也就不难理解了。
妈妈为什么还要抛弃家庭?
实际上影片过于含糊,这不得不提及前作《凯尔经的秘密》导演在凯尔经秘密的叙事更加匪夷所思交代不清。到了《海洋之歌》实际上叙事已经比上一部圆润多了,好言归正传
首先:通过我们对海豹人的传说不难解读,海豹女妈妈有理由随时随地莫名的离开这个家庭,但作为2个孩子的母亲也不难看出她对丈夫还是有一些感情的(否则不至于2孩子)
其次:妈妈临走前回头对丈夫说她为了挽救孩子不得不这样做!我们该怎么去理解这句话呢。我们要从影片结尾西尔莎唱歌说起,西尔莎的歌曲实际上并非我们理解的精灵复活,相反是精灵们都消失,这个消失是指在人类世界里消失,回到神话国度里。这也解释了妈妈为啥流着泪告别,她别无选择,必须从此消失。那么这就引出了下面一个问题。
为什么妈妈不能唱歌必须西尔莎唱?
其实妈妈唱歌是可以的,前面一个问题说了妈妈为了生下西尔莎把她留在人间,如果妈妈唱歌可以说就没有故事了,开头就可以结束了,一唱歌所有精灵都消失包括妈妈自己,所以她还是眷恋人间生活的,因此她没有唱歌,换句话说她想逃避自己承担的责任留在人间和丈夫孩子一起生活。但是西尔莎的诞生她知道这种生活要结束了,不唱歌会死掉的,这一点在影片结尾有交代,当ben找到白色外衣的时候,西尔莎还是没有好转,直到西尔莎唱歌才恢复健康,可以由此判定,不仅仅需要外衣,还要唱歌,唱歌是海豹女的使命,唱完歌所有精灵消失在人间......
为什么白色外衣被锁在箱子里被爸爸扔掉?
因为父亲是知道自己妻子是海豹女真相的,也就是说他也清楚只有藏起来外衣她才不能回到海里,影片中妈妈一上来就穿着白色外套的,这里表达了这样的含义,丈夫已经相信他们足够相爱,既然相爱就相互信任而不是强行扣住妻子,后面父亲扔掉箱子证明了他知道西尔莎是海豹女早晚要向她妻子那样回归大海,所以影片中他扔箱子的时候对已经失去的妻子说“我不能再失去她,布罗娜”
关于影片结尾的理解
实际上这是一个黑暗的童话故事,以往童话故事都是大团圆结局,因为童话主要是给孩子的,因此影片比较含蓄,用另一种方式“终结”精灵和神话时代,希望我的解读对大家有帮助,如有不足之处和错误之处欢迎跟帖指正。
6 ) 手绘天堂里的文化认同与后殖民时代的乡愁
五年前,汤姆·摩尔的长片处女作《凯尔经的秘密》提名奥斯卡最佳动画片,最终败在可能是本世纪至今最好的动画片《飞屋环游记》手中。五年后,他的第二部长片作品《海洋之歌》在审美、价值、叙事和材料来源方面都是前作的继续:手绘、凯尔特神话、爱尔兰民间传统,还有就是都拿到了奥斯卡提名。而以今年较弱的阵容,小selkie很有可能拿到小金人。
优质的动画片永远都不可能倒退到前电脑时代的手绘中去,比如片中的一些人物动态为了节省成本,毫无疑问是电脑技术制作的。而美轮美奂的手绘风格是在动画片描摹真实世界的技术登峰造极之后的另一种探索:Pixar的栩栩如生穷尽了动画技术向逼真努力的道路,于是艺术家们不得不在非真实的方向上寻找推陈出新的进路。就好像自然主义之后的超现实主义,印象派之后的毕加索。
手绘之“形”无疑是切合该片之“实”的。“成人—孩童”的二分法贯穿全片,裹挟着“理性—情感”、“现实—想象”、“人造—自然”、“城市—海洋”一系列的二元配对;孩童的胜利,成人的妥协,无疑是一种价值的隐喻。从更广的视角来看,其实还有一组对立,即作为殖民主义遗产的现代工业社会和后殖民主义意欲挖掘的、属于“当地”的爱尔兰/苏格兰传统文化。主角一家对于城市生活的拒绝和对大海的依恋除了作为一种情感取向外,还是一个政治立场;再加上温情脉脉的家庭观,便是片中无所不在的乡愁。
这种乡愁源于被压抑的民族文化认同,在后殖民和全球化的双重背景下觉醒,于是也有着双重任务:不但要挖掘身份认同的文化根基,还要让世人知晓。人人都知道凯尔特神话的存在,但是要让它进入流行文化的正典,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类口号下,让它参与到现代消费文化和文化消费中来。
影片讲述的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无聊的故事,问题就在于把传说与现实融合时,其说教意图过于明显。女性人物的形象更是不堪入目,要么就是被丑化的老太婆,要么就是无辜的、纯洁的、完美的、自然的精灵,男性幻想中一切美好事物的投影。然而她们强大却又脆弱,需要缺点很多但坚强忠实的男性来充当护花使者。与《沉睡魔咒》正好处于两极。不过这也很容易理解,艺术戏仿的颠覆性意义全部来自于被颠覆对象的权力地位,所以对于一个人尽皆知的迪斯尼童话可以尽情解构,而不为人知的弱势文化中的故事则还需要以正向的方式述说。《海洋之歌》的全部颠覆性都来自于故事之外的社会性,在于毫无保留地拥抱本地文化并大胆地把它带上国际银幕。大多数神话都有一些晦涩难懂的地方,而他们都在等着一代代新的艺术家们一遍遍将他们重写,谁的文化没有这样的重写,谁就输了。
这样做的代价就是反复循环地使用既有的社会道德成见,把神话多维的、模棱两可的价值嫁接在我们想要的当代价值上。好莱坞的所有家庭、亲情等桥段,爱尔兰导演一个都没落下。这样对原住民文化肤浅、粗暴的再表达,是不是真的没有问题?当我们“寻根”的时候,实际上是有一个自己预先定义好的“根”,那些现代人自己构建出来的对于前现代的美好想象。半人半兽的生物和具有魔力的歌声对于每个时代都有截然不同的象征意义,我们只作出浪漫的解读,努力忘记粗砺的另一面。
我们想“回去”的,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地方;我们的乡愁没有一个确切的“乡”作为依托。我们手中只有一张孩童手绘的地图,没有魔法的帮助,无论如何不能找到回“家”的路,城市地下埋葬的精灵是我们唯一的救赎。后殖民时代复苏的乡愁带来一种憋闷的痛苦,唯有以想象力聊以慰籍,或者还有以想象力建构起来的身份和文化认同。
昨天看预告的时候想到自己遭迪斯尼洗脑二十来年,几乎接受不了其他画风,实在可悲。今天是真真切切地被海洋之歌美到了!!大概开场30秒之后就掉了次眼泪因为实在太美了...半途也感受到了对女性角色的着重塑造,但是看完已经不想评论其他方面了,就是真的太美了,太美了,太美了!
TTTATTT,线条和音符编制的凯尔特之梦,精灵的国度,美得鸡皮疙瘩满身起,萌萌哒爱尔兰口音,妈妈要离开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她讲标准英语的关系吧。。。
相较于凯尔经,本作无疑更上一层楼,故事更加完整,情节更具吸引力,情感的刻画也更细腻深入!导演的风格简直是让人爱不够!画面美得让人窒息,每一帧都能当桌面!他片子里的配乐也不得不提,听的我灵魂都要出窍了!从看完凯尔经开始算,这部片子足足等了5年,万幸从各个方面都没有让人失望,值了!
爱尔兰音乐真好听。剧情专供二胎家庭教育哥哥用。
一曲精灵挽歌为万物有灵时代画上句点,多么悲伤多么治愈的童话啊!精灵西去的sequence美成幻梦!伤成离歌!现在的童话就这么伤害小朋友的感情吗!我天我得出去哭一会!结尾竟还与「辉夜姬物语」异曲同工!必须说,我的深海恐惧症要在这种动画里才能好!
神作啊!画面美到极致,想象力无与伦比,配乐好到难以置信。居然把《凯尔经》这样一个黑暗的爱尔兰民间故事以这种自然的亲情和炫目的色彩方式展现出来。而且非常隐喻地透过孩子的视角述说了悲伤的情绪对人之为人(或者神之为神)的意义 #想起了第一次看《千与千寻》的感受#
是我童心泯灭了么,竟觉得如此幼稚。
这是我今生目前为止看过的最美的动画,历时十年的项目,逐帧手绘,视觉风格上完美的融入了浮世绘、工笔、水墨的元素,空灵优美的配乐,一场如梦如幻的童话仙境之旅,唤起人心中所有的美好。不仅故事完成的好,而且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完美,真是极致般的视听享受。明年奥斯卡动画长片最有力争夺者。
线条动画,哥哥和妹妹还有大狗的线,老精灵的千万万发丝,连接古老现代的传说童话。
画片好美... 有一个问题, 为什么非要那个小selkie唱歌呢... 她妈唱歌不行吗?
其实还是更喜欢皮克斯式故事,饱满而有情怀,《海洋之歌》好几处可以更好的情绪表达都嘎然而止,故事整体略平淡了些。还有贯穿始终的那首歌,居然真的就只有那么一首,哈哈哈。结尾10分钟的重逢与告别,把整个故事的档次提升到了神话境界,加分!
海洋文明之歌,生命起源于水往陆地上去,最后仍然回归于海。继《凯尔经》的信仰演进后转而探讨亲情和感情,虽然没有前作的宏大感,最后的回归时刻一片极光和诸神黄昏一样的合奏(凯尔特神话在海洋部分与斯堪迪纳维亚相似点真多)还是戳到泪点。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太美了!比较黑暗的《凯尔经》之后,这部新作基调明亮不少,不变的是仍然是对传统故事的重新演绎,用最可爱的色彩和人物塑造,讲述哪怕来自最黑的深海的故事,还把最普通的亲情关系写在了一起,真是太美好了。爱尔兰真是个令人向往的国度:数不尽的民间故事,动听的音乐。Lisa的歌<3
十年磨一剑,精雕细琢的手绘作品完全不是那些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东西能比的,每一帧都能截下来当壁纸。犹如天籁的爱尔兰民谣串起了全片的节奏,现实与传说的两条线一路分分合合又完美对应,表达了“面对痛苦,不要逃避”的主题。神话、亲情、宗教等等完美融合,天衣无缝,简直太棒了!
如果把悲伤偷走,快乐也将不复存在。但是又该如何背负着回忆活下去呢?这个故事关于隐藏的感情,被遗忘的音符,让怨恨与嫉妒遮蔽的纯洁心。孩子之间的感情细致的被描绘在美丽的画布上。为了对母亲的爱而差点失去的兄妹情,最终会因为爱而战胜恐惧。
画面美到屁股都炸了!音乐也是悠悠然悦耳!剧情则太幼稚了,看不进去…或许,画面也是它的剧情吧?!
安利看完的人都去看凯尔经吧!!萝莉的声音听着听着就泪目了,圆碌碌的海豹萌成狗,神奇的爱尔兰风情真是分分秒让人醉在里面,每一帧都想截图,一口气看了两次!太可惜了没有最佳动画啊啊啊!!凯尔经asiling的客串好亮。哥哥还是moorn boy的配音,萌!
画风独特精简柔亮,华丽中见简约。故事天马行空温暖而有趣,很值得推荐!
爱尔兰民谣真是世界上最神奇的音乐,感觉用在哪里都没完美到天衣无缝,最后彻底被小精灵的歌声秒杀了。画风上依旧很像导演的前作凯尔经,这次基调更加的明亮,故事也更加的忧伤,有着浓浓的欧洲文艺气息,不那么商业,却也很合家欢很流畅动人,片子精致到几近完美,它的每一帧都是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