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硅谷?
提起硅谷,我们马上会联想到的是谷歌苹果,facebook这几家耳熟能详的明星公司,又或者是那两所闻名全球的知名学府,斯坦福和加州伯克利大学。
硅谷虽然只占了美国国土面积的0.2%,人口总和也不过500万,但却创造工业史和科技史的众多奇迹,那到底是什么造就了如今的硅谷呢?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一谈究竟
一,从硅谷的诞生时间点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它与美国乃至世界其他工业化地区的巨大差异。硅谷崛起于工业时代的后期,具体是二战之后,所以硅谷从一开始就跳过了工业时代的很多过程,是一个完全按照信息时代的特征,建立起来的产业中心。更重要的是,二战之后,科技行业发生了两件事对硅谷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的事件。第一件事,就是1946年美国发明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这宣告了信息时代的开启。而第二件事就是1948年,控制论,信息论,的诞生。那什么是控制论?看一下如今互联网公司在开发产品中的流程,你就明白了,这其实都是运用了控制论所演变出来的方法。一款产品必须先上线,得到用户对产品的反馈,然后再不断修改才能得到完善,这种通过反馈,不断迭代的产品设计思维也恰恰是控制论的精髓。那什么又叫做信息论呢?字面上很好理解吧,就是关于通信的理论嘛。其实信息论本质上就是一种解决生活中不确定性的方法。比如说,如今人力越来越贵,而且我们都不知道人力成本上限在哪,但计算机却一定是越来越便宜,所以把更多的工作交给计算机,交给人工智能就是最好的选择。这就是叫做香农第一定律。我们再举第二个例子,原先,家里的带宽不够,所以我们只能在电视上看娱乐节目,一款节目再流行,全国同时段收视率也不可能超过5%。但随着互联网带宽的增加,节目的传播能力大大提高,这才有了Paipi酱等网红的崛起,而传播渠道容量提升才是其中关键因素。这就叫做香农第二定律。
好了,谈完时间方面的原因,我们再谈一下硅谷成功的第二个成功秘诀,文化。
首先,是对叛逆的宽容。叛逆是硅谷的常态现象,这不仅和加州人素来爱冒险,喜欢尝试新东西的传统有关,同时也和当地的法律制度有着密切的关联。比如在书中就介绍了,为了鼓励员工的叛逆行为,促进整个硅谷地区的技术进步,加州政府对于前公司员工在同行业之间跳槽现象,表现出了最大的宽容,甚至禁止公司之间私下里达成相互不挖角的君子协议。这就大大提升了硅谷人才的流动性,同时倒逼大公司去鼓励员工在公司内部创业。外界经常对硅谷有一种误解,认为伟大的公司都是从车库文化里中诞生的,其实在硅谷成功创办一个伟大的公司真正的秘诀是在原来的公司和大学里孕育新的公司。
硅谷文化第二个特点是国际化.在硅谷,不仅Facebook这种明星公司在努力全球化,同时即使不太出名的小公司也会在第一时间开拓国际市场。很多公司一开始就是要开发,给全世界的人们使用的产品,所以一口气上线20语言版本的产品在硅谷屡见不鲜,这源于硅谷人都自己多元文化的自信。举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根据2012年的人口调查,硅谷地区51%的家庭在家中使用的第一语言并非英语,而是他们移民来此地之前的母语。所以很多公司在和硅谷公司竞争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吃力,这是因为你并非是在跟哪个国家的公司竞争,而是在跟全世界竞争。
硅谷文化的地三个特点是追求卓越。在美国硅谷地区的办公和生活成本远超美国平均水平。而房价更是和纽约不相向下。这就形成了市场淘汰机制,只有那些少数利润足够高,成长足够快的公司,才能占据核心位置,得到更多的市场资源。
上述的这些,是硅谷所独有的特质,也是硅谷成功背后真正原因。
如果你对硅谷,科技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和我聊聊!
2 ) 我还是安心写代码吧
转载自个人博客:
http://cabeggar.github.io虽然第一季只有8集,第二季只有10集,相比其他美剧集数有点略少,实在太不过瘾,但是编剧依然成功地用较快的节奏在这么短的剧集里讲述了跌宕起伏的创业故事,造就一代神剧。在第二季季终之际,在此肆意妄为地评论下剧情。
无谓的竞争
不知道是故意把系领带的场景弄这么基,还是一不小心弄得这么基,总之,这两个基的斗争几乎是贯穿了整个第二季的剧情。在Peter Gregory因演员原因退出这个三角关系后,男主角Richard Hendrick开始直面大Boss Gavin Belson,而在Hooli直播拳王争霸赛成为了一个笑话,而Pied Piper直到最后才找到向大众展示自己产品的机会的情况下,两人的竞争从产品层面一下子转移到了法律诉讼层面。
如果说之前产品层面的竞争还能促进两个公司更快地做出完成度较高的产品来供用户使用,法律诉讼上的竞争则是一下子把商业竞争转变成了撕逼大战。而在这场撕逼大战中,Gavin和Richard都投入了太多注意力,以至于产品本身都被抛在了一边,也难怪到最后两人会一起被自己的董事会炒掉了。在整个第二季当中,Hooli的Nucleus毫无进展,而Pied Piper并未探索出任何可行的商业模式,可以说实际上两者其实毫无建树,把精力浪费在了无谓的竞争上。
那些装自己最diao的确实是最diao的
如果要说最后一集的最大惊喜的话,那就是Erlich Bachmen居然写代码了!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Erlich是类似于Steve Jobs擅长商业与营销但是并不负责工程不写代码的人,这一集居然在关键时刻直接上手写代码,真是不懂编剧怎么做这个人设的。不过,Erlich和Gilfoyle这两个在剧集里最喜欢装逼的,此刻看来确实是团队中最厉害的角色。
不过Erlich毕竟是有过一次成功创业经历的人,从在Raviga募资时代替Richard向Peter夸夸其谈,到在邻居面前义正言辞地提出要求,再到最后亲自上阵写缓冲模块的代码,简直强大到像是Double Steve的结合体,当然其实没强大到那种程度就是了。总是说做人要低调,可是虽然在校园里可能低调的人同时成绩可能很好,但是走向社会之后,越是自信、越是装逼、越是不受挫地去争取各种机会的人,才会变得更强,获得更多的机会与成就。可能在校园里,Richard这样的人会比Erlich更学霸,但是一旦踏上社会,故事已经告诉了我们,Erlich头上才是真正写着“成功”两个字的人。
剧情分析
首先最大的悬念是关于Gavin和Richard被辞退后,两家公司的CEO分别会变成谁。如果真的要发生变化的话,Hooli那边的CEO可能会很搞笑地变成Big Head,然而Big Head执掌的Hooli会变成什么样子,实在是令人好奇。而Pied Piper的CEO候选人则有两个,一个是Raviga直接派自己的董事会代表Monica来担任公司的CEO,另一个则是最后说出了“What about me”的那个人——Erlich,这个没有被回答的问题几乎确定了Erlich的身份将会有重大变化,相比之下,在Raviga那边,为Jing Yang募资的时候Erlich给女老板留下了良好印象,因此是有很有可能直接当上CEO的。相比之下,Richard执掌的Pied Piper专注于视频放松的原因只是因为Nucleus先从视频直播做切入,因此跟风,这种商业模式上的决策似乎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理性地说让Richard当CTO似乎才是更好的选择。
另外,有很多人说Monica会带着她的那一票反水,我觉得这种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因为Monica本身并不具有股份,她在董事会之所以会有席位是因为Richard要求Raviga派Monica到董事会来作为Raviga那一部分股份的代表而不是Raviga公司的其他人。说白了,Monica在董事会的所有决策都应当是从Raviga利益来考量,为Raviga服务的,其中并不存在她的任何个人利益。甚至Raviga从Russo那里获得两票后,董事会依然可以只有Monica、Erlich与Richard三人,只不过Monica有Raviga公司的原本一票与后来两票总计三票,并代表Raviga行使董事权力而已。
最后,有评论提到说这一季很多梗用得没第一季精彩了,我觉得这也是理所应当的。在第一季的时候,为了吸引眼球,这部喜剧用了很多梗花式嘲讽硅谷的各个人物、公司与事件,可是这部剧本身主要地还是讲述在硅谷的一家名叫Pied Piper的公司的故事而已,而不是一个硅谷笑话大杂烩,本身的故事进展,远比嘲讽了哪些公司更重要。
转载自个人博客:
http://cabeggar.github.io 3 ) 所谓的神剧?呵呵!
永远都是快成功的头一天,创业者们用他们180的智商搞砸一切,然后又在破产的头一天,各种好人好事突然砸头上,保住一切。然后,又是快成功的头一天,创业者们用他们180的智商搞砸一切,然后又在破产的头一天,各种好人好事突然砸头上,保住一切。然后……
看了三季,就这么个剧情,无限循环。
4 ) 谈傲慢与自我的社会角色差异
谈傲慢与自我的社会角色差异
这部剧里面傲慢arrogant的角色,有三个代表分别是Erlich Bachman,Russ Hanneman和Gavin Belson。这三个人都容易说傲慢的话,做目中无人的事——这种行为也在剧中被赋予了cool的精神赞扬,呼应创新敢想的硅谷精神。但是Erlich Bachman应为身价平民,所以他需要每次在无意间说完傲慢的伤害别人的话的时候,通常会接一些话找不回来以迎合他所处的平民大众圈的平等规则,但是每次都因说出的话太夸张而找补的不够恰当而引发尴尬的“喜剧”情景,这也是他在该剧中的喜剧功能定位。Russ H因为傲慢自大被业界纳入“不受欢迎的asshole”黑名单,但是他有着亿万的身价为着他的自大保驾护航,所以他可以随心所欲的在与别人对话的情境中,完成脱离主题自说自话的令别人尴尬不适的对话,这种令对话者突然懵掉的尴尬情景也成为了硅谷的笑点之一。最后Gavin B的傲慢有着因为勤奋聪明的自信和对利益的追求,而总有着不合人情却合经济利益的结果,让他的手下怒而不敢言(因为总是在站出来与他作对之前被他用手段给处理掉了:看似合法的开除),也让他的竞争对手除了使劲骂他以为没有更好的信心来搞垮他。GB的尴尬场景是一种总容易令对方觉得自己以前了解的法制体系怎么在Gavin的指令面前总要被颠覆掉的懵掉感,而还总处于一种在被炒掉和“犯法”边缘游走的职业生涯。
5 ) 一个准程序媛说一说
刚刚看完剧终集。这一集看得我是又叫又跳,又拍桌子又挠墙,舍友都忍不住投诉我了。
嗯,我是想来说说整季的。
《硅谷》算是我认真每周追的第一部喜剧了。之前看的像big bang,2 break girls都是闲着无聊时 随便那几集出来看看,稍稍看的认真一点的Modern family也从没像这样每周不落的追剧。所有,全都因为,我,一个准程序媛,在这部剧里找到了满满的认同感。他们nerdy的笑点,他们对互联网圈子狠命地黑,都是我无比熟悉的点。
然而,说实话《硅谷》第二季对我已经完全没办法当喜剧来看了。一个互联网公司的创业过程,我看到的全都是感同身受般的辛酸。
看剧太容易过于认真产生代入感,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弱点。当然当然我不是不懂,作为一个剧集绝大多数的情节都是经过夸张化的。但是他们经历的那些事对于一个创业公司都非常典型——雇员问题,财务问题,法律纠纷,业务开展,还有不靠谱的股东。记得有一集因为Jared说梦话,压力之下难以入眠的Richard只能抱着被子睡到游泳池边的躺椅上,看到那一段我真的几乎哭出来,心疼,特别心疼Richard。一个零资本仅凭优质算法起家的创业公司想要在大公司的挤压之下生存下去到底有多难,过程有多少酸楚?一个程序猿却要面对完全陌生的公司运营中的种种困境,看着自己孩子一样的公司起起落落,作为主心骨却始终要保持坚强与清醒,这到底有多困难?我看到豆瓣问答中有人在质疑Richard白莲花,他情商有点捉急这就不用说了(说实话作为一个高段位的程序猿这已经还好了),个人看法我不多做争辩,但代入感作祟,我必须要说我其实特别佩服Richard。因为在追这个剧的两个多月里,我无数无数次地问自己,如果是我,我能受得住这样的压力吗?我能带着这样一个奇葩的团队艰难地走下去吗?我不敢回答。
我只说说自己的看法。因为身处这个环境中,我知道,现在已经像魔法一样神奇的互联网最最初始由什么创造?就是一行行代码,一个个程序猿聪明的大脑和日以继夜的键盘敲击。可是,有意思的是,B大的创业气氛相比同水平学校要弱很多,为什么?先问问自己是否做好准备去迎接远比剧中更为残酷的焦头烂额吧.
太多太多的巧合,构成了剧情的百转千回。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一些啼笑皆非的意外很可能让一切努力付之东流。但是同样,一个不起眼的,甚至是不情愿的决定也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成功。在最后一集中Jared的话深深地感动到了我。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所做的选择,我曾经无数次问着和Erlich相同的问题,我从来都没能像Jared一样回答的那样坦然,洋溢着幸福。
E:Jared, I saw your entire HR file.It was in the Hooli disclosure.You had a fat salary and stock options.By now, you would be a senior VP.But instead, you walked away to wrangle extension cords for a company that will be defunct in maybe 30 hours.If you're not kicking yourself even just a little bit, you are objectively insane.
J:I can always find another job, but look at us... doing this.It's intoxicating. Don't act like it's not magical.
那个傻傻的呆呆的Jared一直在重复:It's magical!能够一直看到事物最积极的一面,我什么时候才能像他一样智慧?
既然已经写了这么多了,我也就多说几句,这一季 Gilfoyel简直帅爆了!好几次在整个团队陷入恐慌绝望之时冷静甚至冰冷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力挽狂澜于危难,太帅了。还有本季新出现填补Peter空缺的Laurie虽然也呆萌呆萌的,但显然和第一季的Peter Gregory的亮眼程度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级上。Christopher Evan Welch,走好。
对于这个剧终我倒不那么担心,总是要挖个坑的,但我首先对Monica有信心,再者就这个2B团队不可能甩了Richard的。最后,希望下一季Carla一定一定要回来!这一季她的戏份太少了。可是我好喜欢这个染着蓝色头发的程序媛啊!
6 ) 硅谷带来的启发
结束了我的第一次创业之后,一周内看完了硅谷前两季,完全停不下来,很多地方有同感。
带给我的几点启发:
1、在同一个项目上,大公司未必能战胜创业公司。
典型的硅谷梦,没有资源没有人脉,凭借着牛逼算法做出的产品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虽然团队人少,但是敏捷高效,关键时刻连房东都能上手编程。
而大公司却有很多弊病,没人对产品质量负责、为了老板给的进度赶工、沟通成本过高互相扯皮、用户体验形式化、办公室政治……这些我也在百度体会过,所以很能理解。
从这个角度来看,资源丰富的大公司,未必比得上创业公司,因为后者担心自己随时都会死去,他们没有退路。
2、商业分析框架对于创业公司未必适用,很多时候不是四平八稳,而是快速解决问题。
我自己是商科出身的,Jared 提出的想法,有些适用于创业团队,比如 scrum 激励大家加快进度,但更多的不适用,比如 SWOT 分析、精益创业的转型等等。创业公司更多时候需要快速决策。
3、如果公司没有自己的战略目标,就会像救火一样被推着走。
很少听 Richard 说我们下一步该做什么了,几乎都是被某件事推着走,比如参加 TC、和色情网站合作等等。可以说是在产品决策上失去了把控吧。
4、多想想为什么做不到、如何做到。
Gilfoyle 让我印象深刻,他似乎总是可以挑战不可能。
当无法和任何一家云服务器合作时,他说为什么不自己搭建,用租办公室的钱。
当大家认为失去了和色情网站的合作机会的时候,他说他默默访问了合同协议。
当大家认为公司不得不拱手让给 Hooli 时,他说可以把数据库全删掉这样就没什么可给的了。
总是能站在理性的一面考虑问题。
大致这样。
没看够!这剧里的一切都是矛盾综合体,在一个所有主角都在走下坡路的喜剧里,有一个有价无市的公司,里面有一帮活得没重点但是却有种莫名使命感的人物,最后用鬼扯的台词配上鬼扯的剧情,突然一切都说通了
剧很好。不过真心不喜欢理查德这个角色,可能编剧是刻意塑造一个反面例子吧,一个不适合做企业领导者的反面典型,从决断,到沟通,到各种事,这人就不适合去做企业。当纯码农就好。
Richard真的开始变讨厌了,尤其是讲话方式,希望他和伍迪艾伦能够互相咬断舌头死掉
商战,撕逼,董事会,VC,下三路损招儿,没完没了的诉讼和收购,技术偷窃山寨专利和生存搏杀,这一季把光鲜亮丽的IT行业暗黑内幕以及创业艰辛毫无保留的抛洒在你面前,好在作为轻喜剧的总体基调使得这一切始终在一种仪式般的荒诞感中无常反转,在这行当呆了十年真是代入感太强了,致我们的魔笛手们!
真是神剧,神经病剧。。。。
有时候,失败就像压住delete键的酒瓶。而成功,却可能像是去拆摄像头无意摔落的工作人员。
Snapchat的ceo也太帅了吧!
演Peter Gregory的演员Christopher Evan Welch是真的去世了...死于肺癌,吓跑河马然后自己跑步死这个梗应该是剧组按他自己的意愿来的吧,感谢他为我们第一季带来的欢乐。R.I.P
太 好 看 了 大头蛋才是人生赢家;Jared最后这段释疑真把我打动了
相比第一季越加平淡。希望不要烂尾
如果说第一季是让你爱上全员的话,那第二季就是让你恨透他们。然而谁都没料到我tm最喜欢的角色竟然是Gilfoyle...
第二季是从第一集开始惨到尾,先是投资人挂了,然后被竞争对手告了,接着融资方纷纷撤资,又冒出了个傻逼金主,算法也被人抄了,好不容易抱上了A片公司的大腿又搞砸了,最后从头来因为狗屎运可以终止诉讼,结果又对他们不利,期待最后一集大逆转啊
第一集就眼眶湿了,临时改的剧本吧
片头开始出现阿里巴巴了。还是很好笑啊,各种峰回路转,黑加拿大的时候有想到主演TJ米勒就是枫叶国来的嘛,小哥演技不错,nerd程度和sheldon方向不同但有的一拼,一季真心太短了,已经在反复看了。PS真想做大头这样的人啊,一路狗屎运
作为一部行业讽刺剧不够深刻,作为一部正统喜剧又不够好笑,这大概是硅谷最尴尬的定位吧
典型的扎克伯格IT脸,紧张兮兮又文质彬彬的天才腔,不自信到底又突破自我无极限的nerd气质,男主找得可真好,几个配角也可爱。满分!!!!!
被两个地方感动得不行:一是房东拒绝卖房子怒撸代码,二是当房东问小贾是否后悔离开hooli时小贾说,工作到处有,但你看这里发生的一切,多么exciting and magical !【最后两集超~棒!】
黑中国人黑得可以啊,没有一个正常的……
薛定谔包袱简直全剧最佳!!!It is magical!!!没想到看一个it剧竟然还有律政剧的high点!!!职务技术成果归属权止于自始无效的雇佣合同!!!这剧简直生命之光!!!
好看好看好看!万万没想到这一季深深爱上了Gilfo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