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寻找薇薇安·迈尔

    记录片美国2013

    主演:约翰·马卢夫  玛丽·艾伦·马克  菲尔·多纳休  薇薇安·迈尔  蒂姆·罗斯  

    导演:约翰·马卢夫  查理·西斯科尔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1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2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3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4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5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6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13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14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15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16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17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18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19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19

    详细剧情

      纪录片《Finding Vivian Maier》定于9月份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期间首映。影片揭示她的双面人生:生前才华横溢,却默默无闻做了40年保姆,去世后留下10万多张芝加哥街景和街头人像底片,2007年在一场拍卖会上被电影制片人John Maloof拍得后重见天日,她遂被摄影界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

     长篇影评

     1 ) 《寻找薇薇安.迈尔》成功的广告纪录片

    薇薇安.迈尔,母亲是法国人,她生于1926年的美国纽约,2009年4月21日病逝于芝加哥。街头摄影艺术家,四十多年的保姆终身职业。

    约翰.马卢夫在拍卖行获得第一批照片的时间是2007年,随后束之高阁,约翰对这些摄影作品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一无所知,缘起这批有关芝加哥生活、街头的影像与他本人研究的课题的关系。2008年7月,约翰发现了照片的魅力与艺术价值,开始在个人博客分享。约翰这样描述迈尔,“她是一个孤独的人,死时没有孩子或家庭或爱情,她用相机持续创作,但从不把照片分享给任何人。”

    “艺术远没有生活重要,但没有艺术,生活又是十分乏味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马瑟韦尔的话似乎伤害到了热爱“艺术”的情感,但静心思索,是能够有所启悟的。他是跳脱出了艺术成就生活的“功利心”,有意使得艺术与生活泾渭分明,让两者回归纯粹,由此看到艺术与生活相互映照的精神关系,而非利益瓜葛。

     或许,所有的“伟大”与“杰作”都是在此基础上走进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舞台,开始Show Time的。用收益的艺术提升生活的品质,不知是哪一个俘虏了哪一个,艺术家走进了需要牛拉犁的怪圈,走进了需要认可的饥渴地带,艺术生活要继续,便要听命于指手画脚者,不能纵容艺术的自由与随性了,艺术必然是重要的,比生活重要,比生命重要,只有舞台与市场能取悦它。

    这种困境是艺术亮相于世界舞台上被称斤掂两后的副作用,是名利双收的代价。大器晚成者,年轻有为之辈,生前接受了掌声与鲜花,得到名利场的邀请函,便是要承受艺术与生活交织后呈现的混乱、潇败、发狂、发光、喜悦、痛苦等各种不可预见的状况与压力的,创造艺术的过程是痛并快乐的。

    不能说百分百,但绝大多数人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生命之旅附赠的“免费试用装”礼物,并不排斥用世俗的认可来印证自我价值的方式,接受挑战似乎也是王者之范。即便一生太短,一辈子只能活在别人的口令里;即便现实严酷无情,必定有人欢喜有人忧愁,而自己并不一定快乐;即便如曹雪芹生时落魄草草殡葬只得身后之名,那与别人或许也不过是妄想,仍有一面坚守功成名就之梦一面寄望于时运的努力者。

    薇薇安.迈尔的隐世,低调地有意为之也好,抑或是制造出的美丽的误解,留存下的十几万卷纯净的胶卷,这与迈尔生前未被商业化的人生,于艺术而言,都是幸免于污染灾难的万幸之事。当然,对她的清贫之苦是抱歉难过的。进一步而言,她的隐世若是自发的决定,是有了一种禅意的境界的,“古怪”不足以定义艺术家,精神洁癖其实是一种高贵的信仰,总之,这令我特别敬重薇薇安.迈尔,也是我所理解的“仰望”。

    无法否认的是,薇薇安.迈尔即使在生前成功逃离了利益链条内的纷争,但若想在当世巩固她的魅力与艺术家地位,是需要无时无刻不立足于提升薇薇安.迈尔艺术价值的实际运作的,必须与利益打交道。所以,以“Finding”为主题思路,让“炒作”的意境真假难辨,纪录片《寻找薇薇安.迈尔》看起来便更像一部电影,也是制作纪录片的一种方式。

    从现在的现实走进过去的现实,故事性十分强,脉络清晰,戏剧的揭秘效果尤为突出。整个采编制作的过程似捉迷藏游戏,由一暗一明构成,隐藏者与找寻者组成虚实两个主要角色。从各个方面开辟出正副两条叙事路线,由此展开迈尔的生活、迈尔的摄影作品,讲述发现者约翰.马卢夫与“遗珠”迈尔的故事,讲述约翰与他突然拥有的“财富”间的关系。

    这部纪录片一开始就让人感受到了“矛盾”“对立”营造出的戏剧冲突。艺术家与babysitter(专门照顾孩子的保姆),形成强烈的对比,存在于同一人身上,双面身份的真相,不仅使人好奇更能永久地吊起猎奇者的胃口。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决定性“特色”。如果说,迈尔是个财阀家族的继承人,但始终做着隐世的艺术家。像坊间对香港作家“岑凯伦”的想象,管他是富二代还是“罗孚”,总之人家是个不理会“名利”的世外高人,神秘隐身着,那么引起轰动也是必然的。

    似乎惟有缺陷与不和谐,才会多得一份关注与善意。似乎把人造的“神秘”当成糖果,扬到舞台下,才能调动起观者的热情。当年的戴安娜王妃也如此,太过优雅美丽就要被攻击成虚伪,于是要符合大众“审美”,要挖出王妃也曾做过babysitter的过往旧事,原来是灰姑娘,也不是什么完美之人,于是她被放过,反而收益了一份集体的宽容与赞誉。整件事现在想来真是轻飘飘的毫无分量可言。

    这个世界其实一直如此,自我为中心的小星球不会公转,它一直在自传,还要看心情。“女神也是抠脚女汉”,看客便觉得接地气够“率性”了,只有“自黑”才不会“被人黑”。若一直高贵优雅,撕烂衣服也要让他露出凡胎的肉体来以示庸俗,并不在乎精神世界的截然不同。其实问题不在“完美”“女神”身上,世界总想在黑与白、美与丑之间找到娱乐的平衡点。 若彻底了悟了大醇小疵的事实,明白公道自在人心,当事者的痛苦与推助者的法力可能也是毫无意义的,甚至不会存在。

    以上所言,我是想把话题转入纪录片把薇薇安.迈尔的面纱揭去后所呈现的真实的人性。关于她本人的一切,我最直观的感受便是瑕不掩瑜,她私密的行为举止权当趣味来解读,有血有肉的人像是最正常的,反而有意规避是欲盖弥彰。迈尔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纪录片处理得相当不错。

    各种各样的人露脸,他们都曾参与过薇薇安.迈尔的生活。可是,他们也不过是如摄像机一样的单个镜头,整合这些人的观点,也不见得能看到薇薇安.迈尔的全貌。只能猜测,然后看到低调的迈尔,看到屋子凌乱自理能力较差的迈尔,看到有收集癖的迈尔,看到对孩子失去耐心的迈尔,看到极力保护个人隐私的迈尔,看到有些古怪又有些粗矿还操着法兰西英语口音的迈尔,主要看到的仍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保姆,那些人都有个共识,从没怀疑迈尔的保姆身份,只知道她热爱摄影,随时随地在脖子上挂着她的宝贝“禄来福来双反相机”。

    有趣的是,约翰在纪录片里解释这高大上的摄影器材时,他有所影射。天生拥有的亲和力让迈尔轻而易举地靠近她的被摄对象,除此,她拥有的宝贝还能帮助她完成各种各样的“偷拍”作业。这或许与她自身的个性有所联系。现实生活里她介意别人闯入她的房间,注册登记也要更名改姓,她极端的自我保护意识,与她肆无忌惮地偷拍,用图片记录别人并不一定乐意公开示人的形象,又形成极大的对立与反差。这实在是有趣的关联。

    另外,我并不认为约翰.马卢夫让薇薇安.迈尔走入观众的视野,他便要承担类似挖人祖坟的“不道德”的罪名。这的确是两回事儿。有不妥,是做法的问题,但能让如此瑰丽的艺术品重燃生命,是对文明的贡献,重点是约翰发现了这份珍宝。虽然约翰追逐商业利益的做法与薇薇安迈尔自身思想境界两者显得格格不入的,但对两个迥然不同的人,他们应该只为自身负责,即便是被同样的艺术作品捆绑在了一起。

    人为的推动力或许显得不太自然了,但偶然与必然的联系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遵循的某种解释不清的自然规律,人只在其中起到了无足轻重的“打捞者”的作用。或许,我们会说这些照片不同,如果没人像约翰那样慧眼识珠,被永久地销毁也不是不可能。如果是这样的,那么打捞者所付出的辛劳与他寻求的回报就更能被理解被接受了。总之,客观上,金子袒露在外有光芒,埋在沙子里依然有光芒,只待时光发现。张爱玲想要销毁的《小团圆》被发表了,我作为小说的阅读者,我是十分感激宋以朗与他的父母的。

    若有人找到文物默默交公,不留名不留姓,那文物以耀眼的价值存在于博物馆内,这是一种做事方式。但若有人拿着无人认领的金子发了大财,也可以认作是一种做事方式,只是有一个得到了回报,便有了被谈资的复杂语境。但站在约翰.马卢夫的立场上看,他会认为这一切都是他努力的回报,无可厚非,因为之前博物馆的“退稿信”与他个人为整理这些照片投入的财力等等,他定然是渴望回报的,这不是错。

    总之,《寻找薇薇安.迈尔》并没有无节操无节制地过度消费薇薇安.迈尔的私人生活,这也是这部纪录片看完后印象平平,感觉没那么深刻的所在,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的。迈尔留下的照片更有冲击力,电影似乎也只想做到继续推广薇薇安.迈尔的良性作用,算是有节操地做到了完满。当然,对约翰是各种好处。

     2 ) 他人的生活

    有段时间,一位生前默默无闻的摄影师薇薇安·迈尔突然非常红,网络上到处都是她的作品。很多人看了她的照片后,都说她的镜头很有感染力,触动内心深处。然而薇薇安·迈尔是谁?

    她曾经的主业是保姆,业余是街头摄影师。在她生前,薇薇安几乎没有公开过自己的作品,以至于很多人都以为她只是一个性格古怪的保姆。2007年,约翰·马鲁夫(John Maloof)在一场旧物拍卖上以380美元买下了一个没有标记的箱子,里面装满了3万多张底片。当约翰把那些照片上传到互联网上后,引起了广泛的好评。于是约翰又买了薇薇安约10万张底片,着手于再现出她的生活和作品。2013年,约翰和查理·西斯科尔(Charlie Siskel)共同执导了一部关于薇薇安的纪录片:《寻找薇薇安·迈尔》(Finding Vivian Maier)。也正是通过这部电影,很多人对薇薇安本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薇薇安的房间里有堆到天花板的报纸,她有剪报习惯,多数收集的是凶杀案等社会新闻。她极其憎恨男性。有个男人因为担心薇薇安会从树上掉下来而伸出双手,她以为这个男人想要侵犯她,于是将他打得脑震荡入院。薇薇安当保姆的时候,从来不允许别人擅自进入自己的房间,因此她都会给自己的房间上两道锁。薇薇安的家族成员都很神秘,她一生未婚,没有子嗣,她自称是间谍。
     
    薇薇安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一个性格古怪,但是极具才能的人。因为薇薇安已经去世,所以无法得知她究竟是怎么样一个人,为什么她一生甘做保姆,而不是一个著名的摄影师。薇薇安曾经说,正是因为做了保姆,所以除了做饭和照顾孩子外,能够去室外和孩子们玩,顺便拍照。也许这就是她想要的生活吧。很奇怪的是,薇薇安的底片于2007年被发现,但是实际上她到了2009年才去世。由于电影都非常具有主观性,这里把薇薇安的形象,塑造成怪异,神秘,却又才华横溢。事实上,不被人理解,不代表就是艺术家。约翰在很多方面,都很难不让人怀疑,他在消费薇薇安。只不过,他发掘了薇薇安,并为此做了很多努力,最后的好结果也是努力的回报。
     
    如果没有执着且有探索精神的约翰,也许薇薇安永远不会被人知晓。薇薇安被发掘的经历让人想起一起至今未破的悬案“南京大学碎尸案”。1996年,一名打扫卫生的妇女在南京新街口附近捡到一个手提包,包中装有500多片煮熟的肉片。她拿回家准备享用,在清洗肉片时惊讶地发现有3根手指混在其中,随即报案。于是南京大学碎尸案震惊全国。机缘巧合会使一切曝光,不管是黑暗的,还是美好的。感谢约翰,让大家能够欣赏到薇薇安的作品。
     
    一个人的作品可以说明很多事情,从薇薇安的作品中也能看出,薇薇安是个非常具有观察力,又有品位,而又极具幽默感的人。薇薇安拍的照片,很多都非常好。但是,总觉得很多都是前人做过的,缺少一点个性。也许她从来没有刻意去模仿其他摄影师的作品,但是她的照片里总有他人的影子。如果把她的照片单独拿出来,估计它们很难脱颖而出,立即被人认出是薇薇安的作品。
     
    关于电影《寻找薇薇安·迈尔》,请大家一定要看31分50秒,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Foggy

     3 ) 寻找薇薇安·迈尔——她的才华是个秘密

        如果没有约翰·马鲁夫的好奇心,薇薇安·迈尔这个神秘的女人不会被发现。她是一个保姆,又是一个隐藏于俗务的才华横溢的摄影师。

       这个孤僻、神经质、冷静、警惕、敏感的女人,她对生活的纯粹的好奇和热情,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她不同寻常的执着,更难以被普通人理解。我说的普通人,是你我他,是可以和这个世界妥协退让讲和的你我他。

        薇薇安·迈尔,她保留了自己对摄影的热爱,对猎奇事件的过度关注,对各种小物件的喜爱和收集,对陌生人的靠近和对熟人的疏离,也保留了自己观看这个惶惶、冷漠、又繁荣的人世间的独特角度,这个有趣的她拥有很多很多的棱角。会照看孩子,又会扎到别人。会充满冒险精神,又会出乎意料的发疯。

         她的才华和她的性格都如此独特,在那一张张照片里,有威严而充满压迫感的普通人,有成熟而深刻的孩童,有工人沾满水泥的圆滚滚的屁股,也有因为被打扰而充满怒气的面孔,有安静漂亮的建筑,也有倒在地上的死马尸体,有她的永远呈现出冷而静气质的自拍,也有少女的美丽笑容。这么多底片,多到她自己也看不完。每一帧每一个画面,定格在寂寞而隐秘的底片里。

         她的艺术品,尘封在用胶带缠住的箱子里。
         她的人生,藏在保姆的社会身份里。
         她的才华,是一个秘密 。
        
        她会说至少两种语言,一个人走了很多国家和很多角落,她拍了数以万计的照片。她活出了她自己,而不是把自己囿于保姆的这份职业里。
        她在物质上是贫乏的,有自嘲的:“穷人可死不起。”但是她的人生态度是深刻的:“没有什么能一直永垂不朽,我们要给别人留出空间,就像一个轮子,你上去了,就要走到尽头,然后别人占上他的位置。”她的精神是深刻而执着的,她带着她收藏的所有东西和她的底片,向雇主说:“我带着我的人生。”

         有人说过:我觉得她看不起这些低薪雇人的雇主。也有人说过:她有黑暗的一面。比如故意溜掉,把孩子们留在小巷子里;突然关上地下室的门把一个孩子单独锁在里面;或者逼迫一个孩子吃饭。她有光明,也有黑暗。她就像孩子的母亲,也会突然展露阴暗面。那个直言她有心理问题的、当年和她一起玩的孩子在经历过回忆的喜悦、微微的愤怒、和激动之后,终于试着总结她:这一切因为她被压制。她太孤独,也不被理解。

         她和她家族的人都是孤独的。他们之间互相不联系。亲人甚至比不上朋友。
         这趟寻找之旅,甚至发现她的妈妈也是摄影爱好者。在她妈妈的底片里,有幼年的薇薇安。比成年后喜欢穿着宽松而缺乏性别认知衣服的、更柔软的薇薇安。

         那个收藏了她所有底片的美术馆的馆长说道:有些人的个性使得他们,在成功的最后一刻却总是使不上劲,你知道她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位艺术家,她只是在做这项工作。总是有一种标准悬在我们头上,所以当某人出现时,总感觉她们是二流人物,但我不认为她是二流的,在我看她的照片时,我总觉得有一流的东西在里面。

                                                                                                               ——此文致薇薇安·迈尔
        
     
         

     4 ) 你

    大概是今年最后一次观影,作为一个矫情的讨厌形式却渴望某种仪式感的人,我要看今年最后一部电影,读今年最后一本书,听今年最后一首歌。 眼泪只往下掉。明明是纪录片,情感却来的猝不及防和汹涌澎湃,也许真实就是比虚构来的更要动人,或者再伟大的虚构也逃不过现实的影子。 但是,谁敢说这就是真实呢?就像《黄金时代》的箫红,不过是众人口中和回忆中的箫红,难道他们眼里的箫红竟是真的箫红?所以他们口中的薇薇安迈尔竟真的是真实的薇薇安迈尔?
    一开始的眼泪是因为感动。有点类似于那年让众人唏嘘的《寻找小糖人》,原本众人眼中的他或她,不过是普普通通的,后来他或她某种杰出的才华被揭露,然后众人纷纷回想起他或她的不同凡响来。 薇薇安迈尔,用一个保姆的身份生存生活,暗地里却是一个了不得的摄影家,某一天有人发现这种了不得,边骂脏话边惊呼amazing,这多像英国达人或美国偶像的桥段:小人物的大梦想,一想到有人默默无闻的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自己不被承认的偷着乐,就觉得这世界真好。
    然后因为难过而流眼泪。她并非是刻意隐瞒并不想被人发现的,她曾经试图与所谓志同道合者交流,试图冲印自己的作品,想象自己完成了很不错的作品,然而,"她为什么终身只有保姆的身份,而没能以一个摄影师的身份而存在呢?在她的生命里一定存在某种错误和谜团"。想想看,怎么会甘心呢,比如我看赵已然曾经写的日记:"我本来只是随便写的,但一想到我爱的男人或女人也许会看到,于是写着写着就当真了",比如卡夫卡 ,临终前把作品交给好友焚毁,可如果真的像焚毁不被任何人看到,为什么不自己焚毁?那种想被人了解和观看的欲望是本能的,无法泯灭的,但真的,你未必有懂你的观看者。
    再然后是因为她的阴暗面而流泪。曾经被薇薇安迈尔照顾过的孩子们如今的成年人们会想起她的阴暗面,几乎可以认为薇薇安的行为方式甚至可能给他们带来童年的阴影。看薇薇安拍的那些关于儿童的照片,你不会怀疑她对儿童的爱和理解,可同时她就是会对自己照顾的儿童们有严苛和残酷的一面,"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绝望我就没有对生活的爱",也许这也是她对儿童的爱的方式。
    然而这也只是她的方式,不能要求谁去理解或接受她。她的疯狂开始无法让她的雇主忍受时,她的雇主开始试图摆脱她。这时观影弹幕上出现了"天呢"之类的感叹,是感叹雇主的残忍吗?但我想也许我理解,青山七惠的《紫罗兰》里写过一个叫雷米的姑娘,少时才华横溢,获过重量级的文学奖,然而后来沉溺于性格迷宫,才华成为生活的负累和障碍,资助她的一家人终于弃她而去,所以有什么好sigh呢?那么爱和相信梵高的提奥不也曾经埋怨过沮丧过怀疑过吗?
    只是我忍不住有一种阴暗和滑稽的想法:要是你们穿越了呢?因此知道了她身后的荣誉和伟大了呢?你们还会抛弃她吗?还是会在某一天她功成名就后洋洋得意说道我是早知她的才华的,不过你们没有机会了,我们都没有。
    最难过的眼泪则是因为一位评论家说道:"她的悲剧在于她没有实现自己艺术家的身份,而只是完成自己的作品",是呀,你为什么不愿放弃保姆身份的掩盖而光明正大的去追求自己的艺术呢?许久许久之前在图书馆翻到过张浅潜早期的《迷人的谜》,其中她写道:"明明是文艺的女子,偏偏要选择世俗的生活打发光阴",张浅潜是没有这样选择的,于是她能够以一种艺术家的身份和方式发疯,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痛苦。可是谁又知道呢?忍不住又要说卡夫卡,卡夫卡也是名义上坐办公室的呀,或者说博尔赫斯,名义上的图书馆管理员,是不是没有这种分裂,他们的创作也不会如此惊人呢?
    于是就又流眼泪了,就不想往下写了。因为关于你,也许我,我们,真的什么也不知道呀,"不可说,一说都是错",你真的只是你,而非我,我们感慨的那个你。

     5 ) 我是间谍

    那种对人的理解 温暖还有嬉闹的品质

    她有幽默感 还有悲剧感

    这块拼图肯定有哪块不见了
     
    她痴迷于保存记忆 还有当下那一刻的碎片

    她不喜欢谈自己 她很神秘

    她总能给人带来喜悦

    “女人应该有自己的见解 我觉得”

    “穷人太穷了不能死”

    她意识到有一天她想做点事情 她可以出去到外面的世界 能看见太阳 所以她做了保姆

    她觉得这能给她一定的自由 有人给她提供住所 她不用太卖力的工作 只是收支相抵 所以她有自由时间用来摄影

    她是多么孤独啊 非常孤独 并且无法理解

    你必须从你已知的事情入手 去了解一个人 她的照片透露出一种温和 一种迫切的警戒心 一种对人类的悲哀之情 以及慷慨和甜蜜的瞬间 她是一个非常有戒心同时又善于观察和照顾人的人

    有些人的性格 使得你必须花费一点力气 才能让你的作品诞生并被发现 她并没有把自己当作是一名艺术家 她只是拍照片

    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她做到了

    她能看到的是能距离人们多近然后按下快门 她拥有走进陌生人空间的能力并且在按下快门的时刻让被拍照者感到能做自己 这两个因素同时出现 并且产生共鸣

    我认为没有什么事情能持续永远 我们必须为别人让座 就像一个车轮 你上去 你必须要走到尽头 然后会有别人来取代你的位置

     6 )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选择育儿嫂的职业,精神上可以让孩子们治愈心灵受过伤的自己,经济上可以保证食宿,不用居无定所,甚至自己没有家庭的负担和家人的羁绊,每日借着溜娃的时间潜心从事自己喜爱的街拍创作,作品从不发表,就不受任何人指点,不需要做命题作文,只拍摄自己认为好的快门瞬间。不为功名,不被打扰的进行创作,愉悦自己,感觉上是生活在人群中,但又与他人保持距离,这难道不是人像/街拍摄影师的最佳状态吗?看似离你很近,就一瞬间,所有的感情凝聚在快门的一瞬间,然后你我还是如同来时的陌路。

    命运有时候就是那么有意思,这位艺术家生前是多么想保持低调,隐藏自己,一箱箱胶卷把阁楼的地板都压倾斜了也不拿出来与任何人看,甚至自己都不冲洗出来看(大概因为没有支付冲印的钱)结果在死后被一个好奇心非常强又非常执着又有点强迫症的制作人发现了自己的作品,不但要办摄影展展示给全世界的人看,还要拍摄纪录片冲奥斯卡,最后使得我一个普通的中国观众也看到了这样自然不做作的、构图和表情俱佳的人像摄影。

    薇薇安的妈妈也是摄影爱好者,爸爸英年早逝,她也没有亲兄弟姐妹,母女二人相依为命。薇薇安继承了妈妈的爱好,拿起相机的瞬间是不是也寄托了对妈妈绵延的思念?但是她又不是一个与人托付真情的人,她把自己的志向都留给了不离不弃的相机,记录着周围的人,或者自己的生活。每天阅读时政社会新闻,大概也被融入了拍摄的素材中。晚年有一点凄凉,不再拍摄了以后,也没听说还有读报的习惯,只是每日在公园的长椅上长时间的坐着。在自己能拍的动的时候大量的拍摄,不管什么内容,只要喜欢,随时随地都记录下来,然后一卷一卷的收藏好。那是她自己私人物品的一部分,非常私人化的东西,也许也变成了她从不对人袒露的内心的一部分,所以从不与别人看,无论身在何处都不离身,“那是她的宝贝,不允许别人动”。也许只有在死后,也只能在死后才能获得世人的赞美。即使这样,晚年独自坐在长椅上的她度过了自己想过的一生。如果只是人生落幕前的时刻有一种烟花散尽感,但这一生都追随着内心从未浑浑噩噩,是不是其实也不枉此生?

     短评

    佩服。给我启发。一个人环游世界那一段真是太酷了。里面有句话是“男人就想毁了你”联系到当时的时代,她为了独立不惜砍去所有枝蔓,清醒。

    5分钟前
  • 春树
  • 力荐
  • 没错,这不是寻找Vivian的过程,而是她被形塑为天才艺术家的过程。一个拒绝透露、拒绝窥探与诠释的人,却无法拒绝死后被这个世界的好奇多事翻得里子朝天。这也不是怀才不遇,怀才不遇者至少寻求知遇,但V是全然的无所谓。无所谓任何加诸于身的形容词:孤独自由落魄天才疯子隐士理解误解,皆全无意义。

    6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 在飛機上看的,看得我淚流滿面,心理上很大的衝擊,那麼美好,那麼棒的照片。那麼低調,擁有自己小世界的一個人,她只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女傭,卻有如此大成就,任何職業不會抹殺妳的其他熱情。

    7分钟前
  • 力荐
  • Vivian Maier本身内心另有异彩斑斓的世界,她不依赖社交生活,甚至这个世界之外的任何人踏足对她来说都可能会是一种干涉。但它有别于封闭。她的作品都是真实生活,孤僻让她具备了非凡的观察能力。我想到一个人在热闹的场合,喧嚣与她无关,一切早已在其内心预演,作品不过是一个印证。

    9分钟前
  • 重尔.张望
  • 力荐
  • 上万张黑白胶片就像薇薇安孤独人格的延伸。反社会者往往能成为一流的艺术家——因为离人群足够远,所以创作是自由的。

    1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 想要的人生。

    13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 我是孤独的,我远离人群,远离社会,所以我的作品是自由的

    18分钟前
  • Jabbahy
  • 力荐
  • 我记得前几天我还跟女票讲,出门玩不要懒得拍照片,能多拍就多拍,照片都是边拍边玩的时候越来越懒得拍,但是以后你一定会觉得以前拍的那些当时很嫌弃的照片是多么珍贵多么动人。

    22分钟前
  • 少数豪
  • 力荐
  • 最后20分钟最触动,导演没把这故事讲成一个完美的鸡汤:Vivian 有性格的阴暗面,雇主们对她友善,但关怀又总是有限度的。她一直在在不同家庭的缝隙里,在中产和贫民的缝隙里生活。大家始终对她有解释不清的困惑。

    23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 阴暗孤僻社恐收藏癖,旁观者拼凑出来的她,但那个锁在房间里,躲在报纸胶卷后面的她,我们永远无从得知。或许Vivian会对人们的追捧而无所适从。被每张相片那种为纯粹抓住的瞬间感动得不行。正方形的黑白的,趴在镜头后面的世界的观察者。感谢发现她照片价值的人们[http://www.vivianmaier.com

    25分钟前
  • 力荐
  • 孤独是一种迷人的选择,她只不过是率性而活。

    29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 很美丽,一个有才华的文艺女青年死后被人发现的故事很鸡汤;现实生活一点不鸡汤,女文青甘当保姆,默默拍照孤身到老,凄凉。心想跟奶奶年龄相近的怪咖是水瓶座,真是。某些段落比《寻找小糖人》好,满溢一种神秘与哀感,但是更喜小糖人主人公。四星半推荐,预祝拿奥斯卡最佳纪录。

    3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 只为自己而活。如果在今天她会是flickr红人或者依然毫无分享欲望?这才是真正的考验。照片发现人太有商业头脑,感觉他早早搞定纪录片同步跟拍一半原因是为抬高作品身价,跟传主相比十分讽刺

    34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 薇薇安·迈尔本人过于传奇和神秘的经历成为影片主要看点。由于她已去世,纪录片只能通过她当年拍摄的那些照片、录像、录音带、信件,以及很多人的讲述去拼凑这个人。当然,这更多只是一个很主观的,以及假想的迈尔小姐。她对摄影的热爱与专注,以及非常不合群的性格,注定她的孤独,也注定成为传奇。

    3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 强烈推荐!自从2011年看到Vivian Maier的胶片摄影就深深震惊了。上次看到那么震惊的摄影集是Cartier-Bresson.今天看了关于她的纪录片,上次看到那么震惊的纪录片是searching for sugar man. 推荐给所有喜欢胶片摄影的同学。

    40分钟前
  • 玑衡
  • 力荐
  • 总觉美国纪录片多少带着个人情绪,看完了这部片才意识到很多时候并不是拍摄的人的情绪,而是那些讲述的人的情绪。这部纪录片甚至还刻意对比了大家所说有出入的地方,真是无比的讽刺和有意思,但事实是已经无从知晓了,似乎我还感到了Miss Maier似乎在嘲笑这些讲述她事情的人,她的小秘密最终成了大秘密

    43分钟前
  • 碧落亦然
  • 力荐
  • 若论影片的水准,四星而已,但这是一次伟大的发现,不亚于“小糖人”,必须力荐之。生前,薇薇安·迈尔只是一个有点奇怪的保姆,数十年一直做着薪水微薄的“下人”工作,却利用“工作之余“,留下了数十万个瞬间,其中有许多令人惊异之处。影片并不回避摄影师本人的阴暗面,她是艺术家,也是普通人。

    48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 生前默默无闻,死后享誉摄影界。这辈子,也许不是那么的好,也不是那么的坏。如果不是那次可有可无的拍卖,也许这些照片也就这样永远压箱底。也许她仅仅是想永恒地保存她的些许人生记忆,也许她压根就不想引人注目。也许,孤独才是永恒的自由。8.6

    49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 IFC 她想看看能靠得多近,更重要的是,她在乎。躲在自己小世界里的Vivian却在乎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哭泣的小孩,残弱的老者,相依的夫妇,动物的死亡。她囤积报纸,收藏票据,还有那浩如烟海的10多万张底片,好像要拼命把这个世界收入她的小阁楼里。她无法走出去,便统统留下来。

    53分钟前
  • Sico
  • 推荐
  • Rodriguez在底特律成为了拆迁工,Vivian在芝加哥当上了保姆,李安从伊利诺伊来到了纽约煮饭带孩子,他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56分钟前
  • 门特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