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连看了好几部比利怀尔德的经典喜剧电影,实在是感谢他给我平淡乏味的假期生活带来了这么多的欢声笑语。这部玉女风流,撇开烂俗的译名不说,其内容实在是现象级和教科书级的。 在我的理解中,BW的幽默更多的是对语言的把玩,对呼应情节的利用,以及最重要的——对现实的讽刺。在BW看来,似乎一切都是可以讽刺的。在One,Two,Three里,他在嘲笑下面这些群体的时候,用的都是一视同仁的戏谑夸张语气。 1. 主角和配角:每一个配角都充满笑点,当然主角不仅不会有丝毫伟光正的光环,反而还比所有配角加起来更值得嘲笑:一心往上爬的中老年肥胖男人,自以为聪明绝顶,其实总是兜一大圈还把现实搞得一塌糊涂——大搞办公室恋情还以为妻子不知情,极尽所能改造社会主义青年Otto最后却让人家抢了工作,死都不想回Atlanta最后还是得灰溜溜接受现实。电影定格在最后一个镜头的时候,BW完成了他对男主角的最无情嘲笑:Pepsi cola?连你的铁饭碗都遭事实戏弄了! 2.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既然这部片子就是一部以冷战时期的柏林为背景的十足的政治讽刺剧,不铺满意识形态的正面交锋怎么够意思?BW并没有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嘲笑和妖魔化对立意识形态上,而是从这场山姆大叔vs.英特纳雄耐尔的巷斗中从人群里挤了出来,跑到外面来观察并描述双方的丑态。这应该跟他从小不是老美、后来才加入美国资本主义大家庭的人生经历有关——作为一个outsider,似乎理所当然地有了肆意嘲讽而不用在乎荣誉和归属感的权利。 虽然怀尔德的立场和认知让他最后还是选择了“资本主义战胜了社会主义”这一cliché(最后选择“Go west”的胖俄国人、接受“资本主义改造”后对岳父岳母满脸堆笑的Otto),但全片那些火花四溅的双向嘲讽还是让人忍俊不禁。对社会主义刻板印象式的嘲讽简直数不尽:穷(看看Otto被改造前bum一般的造型),制造水平差(“无所谓,反正我们送给古巴的也是垃圾火箭”),正义禁欲外表下内心小九九无限(三个俄国人对金发秘书的渴求、东德边境警察砸开可口可乐痛饮),政治勾心斗角且全是口号、“人民”(酒馆里赫鲁晓夫头像被震掉后露出斯大林头像、Otto给Scarlett描述他们的孩子以后会如何parade、“Send him to the People's Emergency Hospital!”) 等等。但其实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还是三个俄国人去救Otto的时候,那位胖大哥说的:“他们会射杀我的岳母、妻子、小姨子、小叔子……同志们,我们上吧!”虽然现在听起来像个老掉牙的笑话,不过也是十分经典了。 BW对资本主义的嘲讽其实是通过两种方法表现出来的:一种直接从社会主义根正苗红好青年Otto嘴里说出:“帝国主义傀儡”、“资产阶级寄生虫”、“苏联导弹:突突突——到达金星;美国火箭:扑哧扑哧——掉到迈阿密海岸”。不过,如果说这些十分biased的言论只会让人感到社会主义恶意的话,那么BW的另一种嘲讽方法就可信多了:让代表“资本主义”的角色自己表现出来他们的absurdity。 而资本主义角色也分两拨:美国人和西德人。男主角麦克纳马拉无疑是虚荣功利、花花肠子的美国老白男的代表,这一点在前面主角部分也已经说过。而西德人刚刚转入民主的资本主义,黑暗的战争历史还隔得不远,那些战争留下的陋习还没有摆脱干净——麦克纳马拉走过大办公室时全员都要直直站起来,就像给元首行礼;男主角的助理(貌似是?忘了名字)每跟他说两句话就要并脚跟弄出响声,像在跟元首汇报。看到后半部分我才明白原来片名的one two three是一种下达命令的表达,而BW也终于借助理之口更加光明正大地嘲讽了西德人的“死性不改”——当男主角像元首般下达命令并说出这句十分有紧迫感的123时,助理喜笑颜开:“Just like the good old days!”连并脚跟的声音都更响了。把战争描述成“The good old days”这样几乎冒大不韪的话,也只有身为犹太人的怀尔德写出来才不会有人声讨了(和只有黑人能说the N word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说实话,我对这个结尾实在不是很能接受:麦克纳马拉花了那么多的精力和钱,谁成想最后把Otto这个Communist bum送上了自己一直期待的高位,这种转变自然是难以接受的,甚至可以理解成是毁灭性的。可是麦克纳马拉在短暂的不知所措之后似乎就找到了救星:一直被自己cheat on的妻子和被自己疏于照顾的孩子。于是他奔向妻子孩子,买几瓶可乐就赢回和和美美一家人,好像在说:“男人在外面玩久了总会回家的”……就麦克纳马拉前面闹出那么多事的尿性,大概也可以预测到他们回到Atlanta以后他会是怎样的故技重施。可惜了一开始看起来那么机灵的麦克纳马拉夫人,最后还是和金发无脑甘愿被当诱饵的秘书、漂亮可爱却傻透顶的Scarlett一样,成为被物化的女性点缀。Phew. But it's Hollywood in the 1960s, what do you expect from them? 只是觉得即使从剧情完成度这个方面来说,强行合家欢的结尾还是仓促了点。 还有一个出戏的地方大概就是Otto先生的演技了……每一句台词都青筋暴起,鼻孔撑大,怒目圆睁,拳头紧握,每一个动作都中气十足,就像是电影里被套在他摩托车排气口上那个“Ruski go home”的气球——永远撑得像是下一秒就要爆炸的样子,但却自始至终保持了无比“平稳”的发挥。虽然我们大可以把他理解为给闹剧添火的丑角,要越夸张越好;又或者东德的狂热社会主义分子就是这么激进到可怕,但我的确是因为他而有了一点点不愉快的观影体验。 最后,电影的主题曲配乐改编自马刀舞曲(Sabre Dance),我记得看这个电影之前听这首曲子就觉得非常紧张,在影片一开头听到熟悉的旋律时好像一下子就了解了电影的基调:紧凑的闹剧。刚刚仔细查了查,马刀舞曲是前苏联作曲家恰恰图良在1939年创作的,描述的是库尔德族的出征,旨在表现本民族和本国人民的英勇剽悍(让我理解的话可能跟红色娘子军差不多)。这简直是全片最大的彩蛋(所以他们从东柏林回来的那场戏里,Otto在迷糊中唱着资本主义歌曲Itsy bitsy tennie wennie yellow polka-dot bikini,秘书却好像被苏联的马刀舞曲洗了脑,而他们最终一个给资产阶级岳父岳母陪笑,另一个跟着俄国胖子走了,这转变实在耐人寻味。)怀尔德连配乐都不忘讽刺,用两首曲子代表两个意识形态,又通过曲子暗示人物走向,实在是太妙啦。
不要被香艳的译名所迷惑,其实,这是一部政治讽刺喜剧。 导演,是大名鼎鼎的比利.怀尔德。背景,被放在了冷战时期的柏林。 这是一座神奇的城市,一城两制,相安无事。当时,柏林墙尚未建立,东德人民和西德人民可通过勃兰登堡门互相拜访,一如街坊邻居间的串门子。 男主角麦克纳马拉,可口可乐公司西德分部的总经理。长久以来,他默默地为公司辛勤工作,业绩屡创新高,很受领导赏识。 但,这位成功人士却遇到了职场生涯的最大危机:老板的千金斯嘉丽来了柏林,他受托成了她的监护人。 小姑娘只有十七岁,性格却极其奔放,已经订过四次婚;她的前任男友,是个篮球运动员,前前任男友,是个摇滚歌星;坐趟飞机,都能勾搭上几个机组成员。 父母被她搞的焦头烂额,只得安排她到欧洲散心,来个眼不见心不烦。 这个烫手的山芋,落在了麦克纳马拉的手里,让他如临大敌,战战兢兢地严防死守,唯恐出什么乱子,辜负了老板的信任。 没想到防不胜防,最终他还是被斯嘉丽摆了一道。她白天老老实实地扮淑女,晚上却跑出去私会情郎,等到麦克纳马拉发觉不对,她已经和一个东德的穷小子结婚了。
穷小子叫做奥托,是个长在红旗下的热血青年。在他的眼中,所有的资本家(包括他岳父在内)都是吸血鬼与寄生虫,是腐朽堕落生活结出的邪恶果实,必将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两种制度,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奥托出现后,影片就沿着政治讽刺喜剧的方向一路狂奔。 东德、西德、苏联、美国、资本家、傻白甜、中二病、特务和纳粹都成了导演的调侃对象,当然,更多的火力点还是落在了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方阵营。 比如:“为什么我们不叛逃去西德?”“你疯了吗,我的家人都在莫斯科,我跑了她们会被排成一排处决掉,我的老婆,岳母,小舅子,小姨子……等等,我们走吧。” 再比如:“也许我们选错总统了。”“这在俄国就不会发生。”“他们就不会选错吗?”“他们根本不能选。” 具体到奥托身上,就是:“亲爱的,他们给我分配了一间很棒的公寓,我们可以在床上吃早餐。”“太棒了!”“还可以在床上吃中餐晚餐。”“为啥?”“他们没分配桌椅板凳。” “孩子半岁送到集体的幼儿园,隔周就可以探望一次,另外,我们还可以在游行的队伍中见到他。”“次数是不是少了点?”“不要紧,他们几乎天天都游行。” 这样的毛脚女婿显然不能让老板满意,麦克纳马拉被雷的外焦里嫩,只得想尽方法来棒打鸳鸯。
作为邪恶资本家的一员,他首先想到的是用钱来解决问题,结局可想而知,穷小子很有骨气地拒绝了他的提议。 于是,邪恶资本家又使出了第二招:栽赃陷害。在他的设计下,奥托被视作“美国间谍”,关进了东德的监狱。 大功告成之际,他却发现斯嘉丽怀孕了,眼见这没爹的孩子就要出世,两害相权取其轻,麦克纳马拉只得大费周折地把奥托又救了出来。 忙了半天又回到原点,而老板就要来了,危急关头,麦克纳马拉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生欲,他想出一个大胆的计划:包装上市,把愣头愣脑的傻小子改造成符合主流审美的高富帅。 奥托当然极不配合,但,“美国间谍”的身份让他没了后路,最终也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扮演一个德国贵族。 从外套到内衣,从皮鞋到领带,从出身到工作,再从言谈举止到餐桌礼仪,所有人都被动员起来,忙得团团转。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誓要将社会主义的好青年改造成资本主义的富二代。 这一段拍的妙趣横生,欢闹异常。插科打诨,嬉笑怒骂,连珠炮式嘲讽都信手拈来。金句层出不穷,包袱一个接着一个,几乎不给观众喘息的时间,让人一路狂飙地从开头笑到了最后。
结局更是峰回路转出人意料,改造计划大获成功!太成功了以至于起到了相反的效果:老板对奥托超级满意,麦克纳马拉念念不忘的那个职位,被老板给了自家的女婿。 最后,导演还留了一个伏笔:奥托不改无产阶级的本色,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动属下罢工,来对抗邪恶贪婪的资本家,老丈人头疼的日子,估计还在后面。这种题材,若是能拍个续集,想必是极好的。
比利怀德是编剧型导演,把给刘别谦写的妮诺契卡改编到冷战时期,成为讽刺所有人的政治喜剧。东西柏林分治前期,柏林可口可乐经理答应上司照顾来游玩的上司女儿,不料无脑富妞偷嫁给东德愤青,经理用计让摩托排气管上的“俄国滚蛋”气球和美国礼物害青年被逼供成美国间谍,富妞晕倒,意外得知怀孕,经理不得不解救青年,带秘书和助理找苏联三代表帮忙,秘书热舞,苏联代表兴奋地脱鞋拍桌,答应救青年,发现青年是间谍后想反悔,“他们会射杀我的岳母、妻子、小姨子、小叔子……同志们,我们上吧!”美色当前光头亮明卧底身份,但反水同流合污,救出青年后经理离开,三人发现留下的是和秘书换装的助理,追经理的车,结果车毁人伤。经理硬是调动所有资源迅速把共产主义穷青年改造成贵族,间谍的身份让青年不得不服从。富妞傻兮兮地告知记者真相,助理冲进来对记者一个敬礼,记者前党卫军的身份暴露,只好放弃爆料。上司很感谢经理,但把经理觊觎的位子给了女婿,调经理回总部,经理气的感慨明升暗降,准备和要回美国的家人一起走,买可乐却滚出百事。
“你们上当了,这古巴雪茄是劣质品。”苏联代表:“不要紧,给他们的导弹也是劣质品。”火箭失败两个按钮,一个炸火箭一个炸专家。讨论的开会形式很搞笑。七点钟去莫斯科的火车会在八点十五分准时开车。赫鲁晓夫的画像掉落露出斯大林。经理大搞办公室恋情还以为妻子不知情。柏林边境警察砸开可口可乐痛饮。西德雇员看见经理就全体起立,当经理像元首般下达命令并说出这句十分有紧迫感的123时,助理喜笑颜开:“Just like the good old days!”并脚跟的声音也更响了。胖子出卖了另外两人跑到西柏林,挖走了性感秘书。
非常出色的电影,整体都是完成度极高,切入点更是非常有趣,一个夹杂在东西德之间的可口可乐公司的故事,突然一个和美国毫无关系的故事 就这么顺理成章的由他来讲,来输出价值观了。
美中不足是个人一贯不喜欢基于意识形态的玩笑,总给我一种颐指气使居高临下的感觉,可是实际上意识形态只是意识形态,不应该有高低贵贱。
影片非常有意思无疑是对东德党员的改造之旅,慢慢他接受了这一切,甚至成为了更彻底的资本家,一种很深刻的暗讽。
今天看来桥段见怪不怪,但是真的是当年的标杆之作。
可能是比利·怀尔德最好的喜剧片,反正我认为该片比《热情如火》要出色。一部轻松、愉快的喜剧片,却承载了如此之多的内涵,冷战、阶级、金权本色、资本主义、共产思维……经典桥段俯拾皆是,玉言金句遍及全片,绝对是讽刺、幽默喜剧的巅峰之作。
那叫一个酣畅!向比利致敬,顺便还有刘别谦
看完好快乐呀噜
剧本确实神,就是闹,不是我的菜。两方阵营因意识形态的对立而引起的种种情境。卡格尼周旋在不同意识形态间,对白又多又快,密不透风。
对白密集有如乱枪扫射,但居然枪枪命中目标。男主有如旋风般游走在东西柏林的各大势力之间,用阶级化的思维模式把两大阵营轮流pia到脸肿。能写出这样的剧本真是太有才了,好几个地方笑成植物人~!!!
台词稠密,鱼贯而出,笑点俯拾皆是,近两个小时接连不断的揶揄轰炸,恐怕周星驰的九品芝麻官也达不到这样的肺活量。只不过,电影的意识形态过于露骨,共产者难道都是人猿泰山?不过回归家庭的结尾还是让这场荒唐的闹剧,流露出一丝难得的温暖。
9/10。老经理费九牛二虎之力,摩托排气管背后“俄国滚蛋”气球和美国礼物把一个二逼热血青年变成间谍,东德警察审讯用发条橙式音乐折磨,又施美人计换回青年,苏联代表精虫上脑学赫鲁晓夫脱鞋拍桌,洗脑、打点门面、领结婚证和抵消绯闻忙里忙外,提拔回乡之际买可乐滚出百事。脑洞极大,吐槽火力甚猛。
一直认为,比利怀尔德的最高成就不是喜剧,而是黑片(双倍赔偿、日落大道、倒扣的王牌)和带有喜剧色彩的剧情剧(公寓春光、控方证人)。因为黑色性格与愤世嫉俗正好是一对孪生兄弟;而剧情剧则能够充分施展其封闭叙事圣手的所有功力。但在纯喜剧范畴内:一、怀尔德的愤世嫉俗,在成为一种风格的同时,却破坏了构成幽默的一个必要条件(虽然不是唯一的):让观众觉得他们比剧中人更高明。愤世者常以居高临下或冷眼旁观的姿态去看待世间万物,他们往往过于冷漠而不够可爱。反观刘别谦电影中的角色,普遍具有一种自嘲特质。即使剧情要求非抖机灵不可,也必须要放低身段才行。所以莫里斯·谢瓦利艾才以……https://www.douban.com/note/101134830/
节奏利朗快捷的一部喜剧电影,从开始就像是打开而止不住的机关枪一样,闪光而逗人的台词,接连而出的幽默,让观众从一开始就让人跟着电影节奏开始嗨,当然还有美国和俄国在冷战时期的对立,也被狠狠恶搞了一次,这都是后话
勿被垃圾港译名误导,此乃政治喜剧片的神作,观众如果没有对政治及1961年的历史背景有足够了解的话,是无法品味其中幽默元素的。编写剧本的作者必定是一位重视家庭价值、笃信上帝、坚信自由与正义、与邪恶拒绝妥协的福音派共和党人。
比利怀尔德的功力太强了,同时讽刺资本/共产两大政治体制,剧本太强劲了,一曲Sabre Dance爆发一切疯狂力量,荒诞到难以直视,机关枪般的语速和时不时出现的笑点使本片的节奏一直保持高速运转,完美到不给五星都不好意思!
笑惨了... BW拍的这些黑色真太牛逼了
“资本主义就是月光下的死鲱鱼”;小蜜热舞赫鲁晓夫的画像掉落斯大林画像出现,开俄国改装车最后车毁人伤;还有对纳粹、冷战的吐槽;近乎完美的台词功底,给人一镜到底的畅快感,感觉机关枪朝自己开了100多分钟;主角们在意识形态的碰撞下周旋掩盖,讽刺意味极高;最后一幕,竟有一丝丝小伤感。
像可口可乐汽水般咕噜咕噜往外冒泡的电影
前有怀德,后有谁敢说自己会写剧本!!!
只能说,巅峰期比利的台词和剧作水准强大到可怕。神啊,再赐给人间一个比利怀尔德吧,这个到处是笑不出来喜剧的世界需要他。
勉强四分。怀尔德是黄金时代的尊严,剧本啊导演掌控啊各环节的细节配合啊好的让人害怕。你看他什么都讽刺但最后还是落在解甲归田的人性温存上,这就是美国行业上的王道。以可口可乐在东西柏林分治前期的拓展为背景,塞进了商场悍将、苏俄莽官、东德愤青、西德纳粹、无脑千金等各路角色的政治癫笑话集合
社会主义好青年被活生生改造成了资本主义富二代。。。这么个讽刺法也是没人能超过比利怀尔德的了…讽刺了这么多最后还黑了百事。。。一定是可口可乐赞助拍的【雾
叽叽喳喳闹得不行,看你们吹这片吹得挺过的,我就不多说了。
看上一百遍都不厌倦!剧本安排得巧妙到极点,善用“时间”这一元素制造张力,简直是超教科书的级别(比《生死时速》巧妙得多了,因为代表时间的钟,也是重要的道具)。几无闲笔,比利·怀尔德的功力真是已入化境!可惜拿开苏维埃和东西德玩笑开得太过火,国内估计应该是不会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