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乐士浮生录

    记录片其它1999

    主演:孔拜·塞贡多  埃利亚季斯·奥乔亚  莱·库德  

    导演:维姆·文德斯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乐士浮生录 剧照 NO.1乐士浮生录 剧照 NO.2乐士浮生录 剧照 NO.3乐士浮生录 剧照 NO.4乐士浮生录 剧照 NO.5乐士浮生录 剧照 NO.6乐士浮生录 剧照 NO.13乐士浮生录 剧照 NO.14乐士浮生录 剧照 NO.15乐士浮生录 剧照 NO.16乐士浮生录 剧照 NO.17乐士浮生录 剧照 NO.18乐士浮生录 剧照 NO.19乐士浮生录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19

    详细剧情

      这部记录片是《德州巴黎》,《柏林苍穹下》的著名导演文德斯拍摄的,源于他的音乐伙伴莱德库的一次古巴旅行。莱德库在旅行中发现了当地一支乐队背后感人的故事,在他的力劝下,文温德斯在1988年率领摄影组来到古巴,开始了这次著名的拍摄。    他用记实的手法拍下了这部电影,于是,早被人遗忘及冷落的这群古巴艺人,随着电影的热卖及专辑CD的出版,重新被人提起。世人彷佛自睡眠中苏醒,再次看见、听见古巴,了解了古巴音乐动人的魅力。    这群古巴老乐士用音乐跨越了政治的藩篱,破例获邀进入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演奏。演奏完毕,与会者一致起立鼓掌,让这些老乐士们感动流泪。事后当他们在美国想打电话回古巴报喜,却怎样都打不通,原来两国无邦交……    他们的纯真、可爱,都被文德斯生动捕捉。影片一经问世,受到绝大多数人的肯定,尤其在国际大小影展上共获得13座最佳记录片奖,包括欧洲影展、金球奖、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纽约、洛杉矶影评人协会、西雅图、入围奥斯卡最佳记录片等,是近年来国际知名度很高的一部音乐片。

     长篇影评

     1 ) 《乐满夏湾拿》:发现蜜糖般流淌的古巴音乐

    《乐满夏湾拿》是Wim Wenders 1998年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赢了无数国际大奖,更重要的是让无数的人们,美国人、欧洲人和所有有幸看了这部片子的人们“发现”了奇妙迷人的古巴音乐。

    也有把这部片子翻译成《乐士浮生录》的,但听起来很老旧,有一种灰扑扑的感觉,就好像《萍踪侠影录》、《冰河洗剑录》那种调子。所以我还是喜欢台湾人翻译的《乐满夏湾拿》,听起来就让人很开心,联想到夏天的,跟着收音机的音乐跳舞,流着汗喝啤酒的快乐,南美式的懒洋洋,刮着暖风的蓝色的天,闪着亮光的蓝色的海。只不过你需要知道“夏湾拿”就是指的哈瓦那,古巴首都,那个令美国人也只能遥想慨叹的美丽地方。

    Wim Wenders对音乐的热情和无可挑剔的品味从他的电影音乐可见一斑,这部片子里,他来到哈瓦那,走访了一班有着古铜色皮肤和苍苍白发的古巴民间音乐元宿。自从美国将古巴于世孤立以来,这些乐手和他们迷人的古巴音乐一起,再也没出现在世人面前,只是在不变的海风和热带骄阳中,像哈瓦那街道上那些曾经高贵堂皇,如今色彩剥落的老建筑一样年年独自美丽,岁岁年华老去。

    影片的开头就十足令人惊艳:乱云卷起千堆雪,大西洋的波涛拍击着哈瓦那海滨大道的堤防,一辆老式黑色轿车穿过飞溅的浪沫。一辆老式的拖斗三轮车穿梭在电影布景般的街道中,两旁是褪色的美丽大楼,而那骑摩托的戴眼镜中年男子正是多次为Wim Wenders电影音乐操刀的音乐人Ry Cooder,《德州巴黎》里那首孤心泣血的吉他曲就是他弹的。

    由于这部电影和与其同名的音乐专辑,不仅让世人重新认识和爱让了奇妙的古巴音乐,也让这些年逾花甲,甚至已近古稀的古巴音乐人有机会于同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和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内进行他们第一次,也是最后的一次“国际演出”。

    “Buena Vista Social Club”是40年代这些音乐人全盛时期常常聚集在一起的一个会员俱乐部,而这部电影的拍摄,是在这个俱乐部关闭的整整50年后。看到第三段视频中俱乐部里挂满积着尘土的吉他吗?50年后再拿到手上,竟然还是宝刀未老,琴瑟相知。音乐固然自有其独立的魅力,更令人感动的是这些让音乐活起来的老艺人,他们已经如此苍老,但他们的音乐却还如此年轻,虽然我没听懂一句歌词,但我听到那里流淌着的、满溢着的对生活的热爱。在录像中的舞台上,他们如孩童般天真顽皮,又像年轻小伙儿一样骄傲自信。奔放的表演,自由生命的尽情表现,你能看到他们生命中的光彩,即使这已是最后的光彩。在这部电影和同名音乐专辑大获成功后的几年中,其中主要的几位老艺人以80到90多岁的高龄陆续辞世。

    http://echoineurope.com/blog/?p=83

     2 ) 比音乐更美的,是人生

    我开始以为全篇最棒的情节在于Guest singer Omara Portuondo在哈瓦那的街头唱起她成名的歌曲,结果旁边闲着待着的大妈大伯,全都围拢来,有个胖乎乎的女人甚至在街边跟着她走,陪她唱完了整首歌。后来我觉得最棒的情节在于Omara Portuondo在一个空旷的大体操房里弹琴,旁边是一群练体操的小孩子。华丽而残破的建筑,Omara Portuondo 满是皱纹的手和红黄相间的彩条衣,嘻嘻哈哈围绕在他身边,随着音乐起舞的小孩子,以及那些绝世的音乐-----
    最后我发现最精彩的部分在于他们全体来到纽约,准备在卡耐基音乐厅表演,他们对“美国”这个地方陌生而惊奇,两个加起来超过150岁的老头对着橱窗里的玛丽莲梦露等的人偶指指点点,“这个是谁啊”。
    引用滚石杂志的评语“Behind every magnificent song is a beautiful story”,让这部片子屡获殊荣的并不仅仅是那些几乎被人遗忘的音乐,而是一些人的人生,以及整个古巴过去几十年历史变迁的缩影。
    我老爹对古巴情有独钟,卡斯特罗简直是他的偶像。老爹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我想因为美国对古巴的持续制裁,美国人对古巴的好奇心也从未停息过,而老爹也深受影响。他常常津津乐道古巴的阳光沙滩,尤其是那里的保健医疗,“全世界最棒的”,老爹说,“你看看卡斯特罗”。的确是,全世界人民对卡斯特罗的棒身体都报以极大的好奇,在卫斯理的小说,卡斯特罗就是那个老跟外星人做交易买克隆身体的独裁者。
    但是你看看这个片子,你便知道为什么在古巴那么多人长寿。不仅仅是音乐,他们其中有人抽了85年的雪茄(从5岁给奶奶烧雪茄顺便抽开始),有人虽然是最伟大的钢琴师,但仍会去买彩票做小贩,有人说,女人鲜花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有人大叫“我还没有活够”。他们热爱生活,并且享受生活,无论生活给与他们的事什么。
    所以片尾才会特别出色,在古巴的岁月里,他们并没有被作为伟大的音乐家被尊重,被供奉,但是他们仍然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获得了疯狂的掌声。也许他们一生困苦,但当他们漫步在繁华的纽约街头,仍然试着每一个电话亭,想要“打个电话回古巴”。而且他们在耄耋之年仍然保持无比的童心。
    文德斯无愧于他的盛名,镜头运用极其出色。我最爱他安排的场景,每一个老头都被安排在一个特别空旷的地方,空旷的体操排练厅,空旷的公园中央的长凳,空旷的无人的酒吧,空旷的街道,让人不得不将视线完全集中在主角身上,这种空旷导致的距离感,正像他所想表达的“向音乐前辈致敬”。
    其实纪录片是很看功利的,第一没有情节的曲折,二没有演员的帮助,三没有假布景的宏大。每一个纪录片的故事当然都很棒,但是如何真的把这些棒的地方讲清楚,就要看导演肚子里的货色了。当然,这是文德斯,所以哈瓦拿的街景那么艳丽,镜头跟随和DV的运用如此娴熟,以及那些音乐厅与日常镜头的切换那么严丝密缝。
    我预备去下这张碟的原声大碟,走在路上听上去,简直忍不住摆动腰肢跳莎莎呢。

    http://blog.sina.com.cn/u/5419f9a3010007ii

     3 ) 维姆·文德斯带你寻找打开古巴音乐的正确方式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博格漫电影趴(ID:bogemandyp)

    要发出怎样的声音,才能成为自己?

    要发出怎样的旋律,才能成为传奇?

    在古巴,有这样一群几乎被遗忘的国宝级音乐人,他们见证了古巴音乐的黄金时代,机缘巧合下,凭着对音乐的挚爱以及挚爱的音乐,再次重返舞台。

    在古巴,音乐像河水一样流淌

    作为一部影响巨大的音乐纪录片,《乐士浮生录》中这些快乐的老乐手向世界展示了古巴音乐美妙的根源,掀起了一股古巴音乐的全球热潮。

    影片讲述的“好景俱乐部”(Buena Vista Social Club),曾见证了近代古巴音乐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该片由执导了《德州巴黎》、《柏林苍穹下》等经典作品的德国著名导演维姆·文德斯创作,而拍摄契机则源于他的音乐伙伴莱德库的一次古巴旅行。

    维姆·文德斯

    莱德库在一次旅行中发现了古巴当地一支乐队背后感人的故事。在他的力劝下,文温德斯在1988年带着摄影组来到古巴,开始了这次著名的拍摄。导演结合纪实与电影的手法拍摄记录了这群早已被人遗忘的古巴艺人。随着电影的热卖及专辑CD的出版,这群艺人重新被人提起。世人再次看见古巴,听见古巴,了解古巴音乐的动人魅力,并被这群国宝级艺人的动人演绎和音乐精神所感动。

    莱德库曾说:“在古巴,音乐就像河水一样流淌。”他还说,“音乐就像掘宝,你要不停地挖啊挖,才能找到宝藏。因为隔世良久,他们挖掘到的古巴音乐中,有一种很土的东西,类似于更接近原声态的民歌,有时候很伤感,但不是爵士乐孤独的伤感,而是有点情节剧式的,旋律简单又辗转反侧。音乐在古巴,像化石一样被保留下来。”

    古巴,这个人口只有一千多万的国度,却产生了举世闻名的拉丁舞蹈音乐:颂、恰恰、曼波、伦巴和萨尔萨。古巴音乐是西班牙民族音乐和黑人歌舞文化的混合产物,其多种形式的表达归因于欧洲殖民者及拉美地区本就十分活跃的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20世纪30年代,美国文化席卷世界。以舞曲形式为主的古巴传统音乐,自然也受到了来自北美邻居最强文化输出的影响,也就是爵士乐。那个年代的古巴音乐家们热情淳朴,晃曳起拉美爵士的摇篮,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曾在好景俱乐部点燃古巴爵士前百年的燎原星火。

    音乐,是影片过渡的一种无形元素。相同的旋律将人物在不同空间中的状态自然妥贴的连接在一起,实现了一种无缝衔接的自然过渡。

    影片将卡内基音乐厅的演出,不同人物在古巴街道中穿行,与排练场景等多线叙事交叉剪辑在一起。不同时空的同一人物,他的故事、他的情绪、他的梦想,乐队中的不同角色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

    带有文德斯摄影风格的自如旋转流动的画面镜头跟随着人物,走过街道,交代人物的同时也将时代背景娓娓道来,向观众展现了美苏冷战及古巴导弹危机时期,古巴小城哈瓦那人民生活状态的画卷,街边打牌的中年男人们,在卡车上卖香蕉的商人,叼着雪茄扫地的中年妇女,做活的人们,这些镜头使影片不仅是对音乐人们的记录,更增添了它社会性的表达。

    最后,这群古巴老乐士用音乐跨越了政治的藩篱,破例获邀进入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演奏。演奏完毕,座无虚席的观众全体起立鼓掌,让这些老乐士们感动流泪,不禁感慨自己一路以来信念坚守的意义。

    影片在国际大小影展上共获得13座最佳记录片奖,包括欧洲影展、金球奖、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入围奥斯卡最佳记录片等,是近年来国际知名度很高的一部音乐记录片。大家合力创作的《好景俱乐部》( Buena Vista Social Club)的音乐专辑也一举夺得当年格莱美奖最佳拉丁音乐奖,让古巴音乐重新走向了世界,并由此改写了整个拉丁音乐史。

    德国公路电影之王,用影像记录音乐无国界

    《乐士浮生录》是维姆·文德斯最具代表性、也最受好评的音乐纪录片,作为“德国新电影四杰”之一,文德斯的创作生涯在电影与纪录片间交叉并行。

    1945年出生的文德斯,与法斯宾达、雪朗多夫、荷索等导演先后拍出许多气象一新的电影,成为德国新电影运动的代表性人物。文德斯喜爱旅行、摄影,作品跨剧情片和纪录片,于各大国际影展中获奖无数。美国音乐、文化和电影对文德斯影响深远,在他的电影中,图像及音乐常是灵犀相通、相辅相成的。他擅长运用光与影纪录故事,他的电影运镜优美,充满流浪与疏离的图像氛围。

    自默片时代完结以来,电影就与声音以及声音的艺术建立了互相成就的关系。而文德斯对于音乐的执迷其实由来已久,在慕尼黑电影电视学院求学期间,文德斯就已经开始撰写电影和音乐评论,个人喜爱或许在潜移默化间已经铺就了日后创作道路的方向。

    作为对于纪录电影创作痴迷的电影公路诗人,文德斯从影至今共创作了7部纪录片。

    1980年,文德斯应著名美国导演尼古拉斯·雷之邀,参与执导了纪录片《水上回光》,记录了尼古拉斯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琐碎苍白的岁月残影中,镜头以真实乃至沉闷的方式,述说死亡和被死亡中断的艺术理想;这是文德斯第一次尝试纪录长片的拍摄,虽然记录对象兼好友未及影片上映便遗憾去世,但这段经历似乎在文德斯心里埋下了一粒种苗。

    《东京之行——寻找小津》

    1984年,文德斯远赴日本,寻访其偶像及精神宗师,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生前踪迹,完成了纪录片《东京之行——寻找小津》的拍摄。1989年,文德斯再次前往日本,这次的记录对象,是著名时装设计师山本耀司,文德斯作为主演出现在影片当中,两人通过对话,谈及有关艺术城市、身份焦虑、数字化时代的电影等诸多现代性命题。

    21世纪后,文德斯继续探知音乐与电影两种异质媒介的关系,如音乐元素对电影表达的作用,电影在音乐、歌舞等内容的呈现上充分发挥其视听语言的优势。

    2002年的《科隆颂歌》延续了90年代末音乐纪录片的路线,可视作文德斯献给摇滚乐的情诗。同年,文德斯受邀参与“十分钟年华老去”的短片拍摄,在10分钟片长内将电影与摇滚乐完美融合。

    《布鲁斯之魂》

    2003年,美国导演马丁·西科塞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等人启动“布鲁斯寻根”迷你影集计划,搜集讲述音乐故事的影像作品,文德斯怀抱着巨大的热情,邀请自己最喜爱的三位布鲁斯艺术家,以及27位世界级音乐人参与拍摄了《布鲁斯之魂》,乐迷心迹表露无遗。

    《皮娜》

    2009年,文德斯又与德国舞者皮娜·鲍什一拍即合,决定用3D技术记录极富渲染力的现代舞艺术;虽然皮娜的突然离世让尚未启动的拍摄计划搁置,然而在文德斯的坚持下,令皮娜为之燃烧一生的舞蹈艺术,终于以最震撼人心的真实样态呈现在银幕之上。

    《地球之盐》

    直到今天,文德斯仍孜孜不倦地活跃在纪录片创作的第一线。2014年,纪录片《地球之盐》入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

    音乐是最靠近灵魂的艺术之一,它在影像中的作用也亦如灵魂般存在。

    文德斯将自己对于音乐与影像的挚爱进行了无数种可能的融合,《乐士浮生路》记录了这些老艺人借由音乐跨越政治国别乃至自我身体年龄局限的樊篱,去拥抱属于音乐精神的自由国度。

     4 ) 没有物质我们还有什么

    在豆瓣电台随机播放的音乐里不经意地听,长长短短几年来,就在不经意中加了红心数最多的,是他们的歌。今天终于想起来去看看这到底是什么,于是找到这部纪录片。哦,原来不是雷鬼,原来是古巴是诗琴是革命的爆发力里暗暗埋藏的绵延不熄的生命力。

    来到这个富足的国家近三年。以前单纯又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日复一日的繁琐现实里,马不停蹄地追逐物质的竞赛中慢慢模糊。有好多书不是因为兴趣才去看,好多事不是因为热爱才去做,好多行走也不是因为向往才出发,都是因为,它有利。渐渐地,已经分不清真心喜欢的和必须喜欢的。就像青春岁月里电光石火的爱情和成年人平稳合适的婚姻的区别。日子过得看似忙碌丰富,其实对比曾经自己拥有过的那些滋味,才知道有多干巴巴。但在这个阳光斑驳落在书桌上,窗前桦树在微风中哗哗作响的夏日午后,又撞上这样的音乐,浑身上下打了个寒颤,啊,多久没气定神闲地享受自己真心喜爱的东西了。

    那古巴那群social club的老头子呢,或者古巴大街上连手机都没有的人民呢?

    上次去捷克,看到人们正在欢庆复活节,明亮的笑颜和身上旧旧的衣服、走进走出破破的房子形成的对比,让从富得流油的巴伐利亚过去的我们不得不注意。狗子说,我觉得在这种物质匮乏的地方,人们才会去毫无浮夸之气地建造精神世界。我嗤了一声说,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你连明天的面包都不知道在哪里你还会有心去追求精神?

    然而,今天看了在这个我从不曾了解的国度-古巴发生的故事们,我忽然想,或许他是对的。这样的音乐,歌唱,弹奏,是发自灵魂深处而没有浮躁之物烦扰过分心过的一生追求。-因为也没有物质去给他们分心啊。找了古巴游记来看,是个对“国家什么都没有,人民脾气还很臭”抱怨不停的姑娘写的。吃不好,睡不好,公交不便,走哪都被人宰被人骚扰。底下有人回帖力顶说如果去古巴都不瘦,那真是没救的胖子啊!呵呵,我喜欢看到这些真实的抱怨贴。因为那不但不会打消我去古巴的念头,反而让我更想去了解。了解什么?当然是人,和人们的生活。那些哼唱着忧伤到极致的白色栀子花的人们,那些打着欢快街节拍笑谈谁家着火了的人们,那些说我们古巴人最厉害是会反抗,反抗好的也反抗坏的的人们。

    我也想把智能手机,电脑,五彩缤纷的食物都丢远,在有爵士钢琴和小号的小酒馆酣畅淋漓地跳一下午的salsa。

     5 ) 要什么客观,大家一起跳舞得了

    文德斯拍纪录片还是有一套的,有才情到底不一样啦。用了大量的令传统纪录片发指的摇镜头,又推又拉又失焦的。伊在用镜头画画呢还是写诗呢。嗲色特了。光看镜头就好像一条条四散的弧线,那个抒情啊。整个片子结构是散文化的,镜头是诗意的,那些牛逼的老头子们一个个好像海底生物一样被一扑又一扑的镜头流水似地带出来。再加上音乐,实在是。。。太顺畅了。

    我是从来不觉得纪录片应该保持什么绝对客观冷静的,当然观察是需要的,但是你身心投入也是必需的,拍摄者不能永远从一个旁观的角度隔岸观火,首先要知道,即使那样也无法保持一个客观的态度,什么是真实呀,这个本来就是一个很虚妄很赖介皮的命题不是么,更何况,客观条件决定了,一旦你拿起摄像机就意味着是有选择地记录,再加上后期剪辑,还原事实全部面目是绝对不可能的,主观性是必然的。而且那种冷眼旁观的姿态注定你永远无法介入到事件中心去,你不和他们统一战线,你也无法体会那些人是怎么想。文德斯就不一样,片子里运用了可观数量的主观镜头(相比较传统纪录片而言),你可以理解为我们看到的就是那些老头子们看到的也是导演看到的,于是我们大家就三位一体了,因为我们群众也被煽到了,有了一定的参与感。

    我最喜欢那个穿菱形条纹衬衫的弹钢琴的老头子,尤其是伊在体操馆里弹琴,周围练体操的小朋友们随着音乐摇摆身体,还有伊在那些长满粗壮的妖怪树的公园里回忆过去的段落,镜头特写在他湿润的眼睛,那一刻我眼泪也差点要出来了。。。还有几个人在海边(还是湖边?)演奏的段落,镜头摇啊摇,摇到水里,平静的水面,淡淡的波纹。哎,骨头都要摇酥掉。。。

    对了。我还喜欢那个女vocal的花衣裳,以后有机会去南美洲一定要搞一套来穿穿。。。

    总之很嗲,也只有文德斯这样的文艺中年可以搞出这样的片子,碰巧他还是个狮子座,整个基调还是很愉快的,不仔细看不出那淡到几乎可以忽略的忧伤。。。。

     6 ) 樂士浮生錄

    Slide Guitar就像是Ry Cooder的別名一樣,講到他就想到 Slide,"Paris,Texas" 要是少了他的 slide 好像會少了靈魂似的。

    Ry Cooder 和 Wim Wenders 都是旅行家,Wenders 當然是用影像紀錄旅程,Cooder 則不斷在尋找不同的音樂風格。就這樣,他來到古巴,認識了 Orlando 'Cachaíto' López,他的音樂打動了 Cooder,然後 Cooder 發現 Orlando 像是一扇即將關閉的門,門內是古巴音樂的瑰寶,可是即將凋零。這麼驚奇的發現當然不能不通知也熱愛音樂的 Wenders,就這樣... Wenders 來到古巴,Orlando 找來這些老早離開舞台的古巴樂手們,Ry Cooder 把他們的歌曲編輯、錄製,發行後的專輯和紀錄片大受好評,在西方世界掀起一股熱潮。

    2003 年 Rubén González 和 Compay Segundo 相繼過世,Ibrahim Ferrer 也在去年過世,沒記錯的話,應該是 78 歲(75?)。聽他們的音樂真難想像他們都已經七十多歲,甚至九十多歲;他們應該也沒料到在他們最後的時間裡,竟然能夠紅遍國際,出專輯、到紐約卡內基廳演出、到歐洲和各地巡迴,當年他們在夜總會裡的那一套音樂,現在搬上國際大舞台。

    沒辦法解釋的巧合,就叫做緣分吧。一個樂師,飄洋過海到古巴,改變了這些已經在平民中消失的樂士的生命,也讓我們來得及聽到這麼豐富的音樂和這群熱愛生命的人們。

    我很喜歡 Compay Segundo,他總是叼著一根大雪茄,他說音樂、雪茄和女人的柔情是人生中最美的部分,這一點我非常贊同;我也很喜歡 Rubén González ,他看起來不太多話,彈琴的樣子就像個靜靜的小王子,在眾聲喧擾的世界裡,只有他和他的鋼琴存在著;還有 Ibrahim Ferrer,像個調皮的大孩子,童心十足的樣子,嗓音卻又這麼溫柔多情。

    洗盡鉛華的樂手們,相信只能把曾經的風華放在相簿裡,他們過著和一般人一樣的生活,甚至撿拾一些廢棄物去變賣;當他們再度站上舞台,而且是國際性大舞台的時候,他們的心情大概很難體會。

    Ibrahim Ferrer 和 Omara 在演唱 Silencio 的時候,Omara 不能自己地掉下淚來,這變成這部紀錄片裡面最動人的鏡頭。Silencio -- 我最愛的一首歌,唱著失去戀人的夜,他在花園裡漫步,不斷提醒自己安靜不要哭,因為如果花兒聽到他的哭聲,花兒也會枯。很美的歌詞,也很典型的 Bolero 情歌,總是帶著那麼點輕輕的憂傷,就像古人講寫詞那樣,不帶一個愁字的詞卻能表達那深刻的感傷,不膩、不彰,卻很動人。

     短评

    “到哈瓦那就像进入了时光隧道,路旁的小咖啡馆里人们抽着雪茄,只要有人弹奏起音乐,路边就会有人加入,或跳舞或唱歌……”太动人了,热爱音乐的人永远年轻、幸福。

    8分钟前
  • 起床,吃饭
  • 力荐
  • 原声值十星了,高超技艺炫目,随性、灵动、曼妙、轻盈,令人沉醉不知归路;南美丰沛的物候滋养了乐观幽默风趣的民间艺术家,音符与节奏仿佛契入血液与基因,音乐是他们精神的支柱,是生活的图腾,是融入日常的相随;摇滚青年文德斯终于圆一回大梦,以镜头记录了珍贵的历史瞬间。

    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 看到鲁宾弹钢琴,就好像祖父出着神发着呆,抚摸、梳理着陪伴了他一生的猫的毛发,他用手指把她弄得很舒服,所以她也温顺不胡闹,躺在祖父怀里发出好听的声音来。音乐没什么特别,只是生活很普通的部分而已,他们就像生活一样玩音乐,所以里面充满了生活的全部力量和整个人生。Pure, quiet, powerful.

    10分钟前
  • cookie.z
  • 力荐
  • 看不见的伟大藏匿于日常的平凡,动人质地常常具有手工艺品般的年份。

    11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 载歌载舞的民族,幸福指数总是那样的高。雪茄抽起来,朗姆喝起来,chanchan哼起来,姑娘吻起来,贫穷又算什么呢?跟我去古巴吧,初中地理课本里说它是世界糖罐,那不就是这颗星球上最甜蜜的地方么?

    16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 夏湾音乐太美,醉人心脾,难拒酣然入眠。浮生若梦,或许伴着这包裹了历史沧桑的歌声浅醉沉睡过去也是一种正确的“观看”方式,在不知觉中脸上一定也会浮出满足的笑。“好景俱乐部”的名字仿佛已经暗示了好景不长。它一定程度上让我想到《寻找小糖人》,虽然它无关传奇般的寻找过程,但也有被遗忘之被找回的动人。当然他们有没有被世界和历史重新记起还两说(或许根本不存在被记起这个动作),但那个找回自己的瞬间已经具备了如同开场照片中大卫面对哥力亚般的冲击力量。卡耐基的表演谢幕时眼中的热泪与剪入的哈瓦那街景的交织,仿佛让人在高高的帝国大厦上看到了遥远又渺小的自由女神火炬上又有火光跳动。

    21分钟前
  • 神仙鱼
  • 力荐
  • #资料馆留影##文德斯影展#胶片版,画面感人。看过《我是古巴》再看本片,意外地被那些平民歌者感动。古巴这片非同寻常的热土上,曾经徘徊着格瓦拉和卡斯特罗这样的革命者身影,也经历过深重的苦难,但那里的人都有着宽厚的胸怀与文艺的热忱,听他们“咿咿呀呀”地纵情高歌,你会以为这是一群来自天堂的音乐天使,但其实他们也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ps 如果能更多聚焦那些古巴音乐家所经历的苦难,并且将其和古巴的历史结合起来,相信将更能震撼人心,也更符合《乐士浮生录》这个名字吧?

    25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 抽了八十五年烟的九十岁老爷子有五个孩子并且正在努力要第六个,他说出这段话的时候简直性感爆了…好想来跟雪茄…为什么不能打十颗星!

    30分钟前
  • 吉吉
  • 力荐
  • 这些古巴的老不死的,差不多已经被古巴人遗忘了,更别提被世界的其他部分知道。他们站在繁华的、高楼大厦的、什么都能买到的、人们行色匆匆的纽约街头,是那么不合时宜与渺小。然而一旦他们接触到各自的乐器,音乐响起,他们一个个成了音乐世界的国王,那么自由、快活、美妙。

    31分钟前
  • 容安
  • 力荐
  • 终于看了这部。片中提到,他们甚至觉得去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演出是件不可能的事,“很多人促成了这件事”,艺术弥合政治裂痕的意义是非凡的。古巴有如此富有魅力的音乐值得思考,尽管他们实施文化管制,统治者仍算有较高艺术品味。

    33分钟前
  • 南悠一
  • 力荐
  • 写给古巴的情书 前有我是古巴 后有乐士浮生录 太美啦~ 我是古巴,我是哈瓦那,我是退潮后礁石上千万干涸的泡沫。我是古巴,我是雪茄,我热爱生活,热爱每天亲吻我的人,我不停地燃烧。

    35分钟前
  • Joey的第34任女友
  • 力荐
  • 在贫瘠大地生长出平凡而充满奇迹的音乐。神剪辑和回环结构巧妙,不过最后来到纽约部分太发力了...270p标清放巨幕厅简直宛如👀进沙子...

    36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 聆听生命的热情。“只要我活着,就会继续爱。”

    41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 在另一个社会主义国度。没有被摧毁的民族。

    46分钟前
  • cowsumy
  • 力荐
  • 难以忘记Ibrahim Ferrer的话:我们古巴人真幸运,我们很渺小,也很强大。我们学会了反抗,反抗好的,也反抗坏的。片中那条海浪拍打的堤坝好像在《夜幕降临前》里也有出镜?

    47分钟前
  • isolde
  • 力荐
  • 资料馆2013.8.8.7pm 最后的段落将两场音乐会交叉剪辑,亮的欢快和暗的沉稳,重获名声和寂寂十余年,纽约街景和哈瓦那浪花,那歌声和镜头足以让人沉醉、摇摆到酥脆,却又终归有点悲意。对老音乐人们的逐一呈现看似随意,实则很有层次。Social Club、开头相册里的卡斯特罗与切,被淡化又被突出的革命。

    52分钟前
  • xīn
  • 推荐
  • 南美热土破败街景来来往往旧车辆,深色皮肤的人民鲜衣怒马奏乐歌唱声声不息~看歌词翻译最欢乐了,原来他们唱得那么嗨的是那些东东啊……有个老头都90岁了啊还想要一个娃……当乐手的娃不管好坏,过的日子肯定很不一样。如果如果没有音乐,他们也就路人老头老太而已,一样会白发皱纹秃头发福啤酒肚啦

    54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 很少见的,资料馆放映大叔没有一出字幕就亮灯,直至最后字幕全部滚完

    55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 文德斯真不错,纪录片都拍得像散文诗,感人之处不在刻意制造而是流露在每个音符里和歌词的字里行间。原来古巴人也是在街边摆桌子打牌的!

    59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 "革命是永恒的",这个国家街头的标语上写着,摄影机运动被音乐赋予了Tango特质,所有人的经历就这样被直白地自我叙述而出,Buena Vista之于文德斯似乎是一个理想化的"社会主义"模型,无人提起时间、历史与恐惧,它就在这里,在古巴与(第三世界视角下的)第一世界之中。

    1小时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