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一直不明白戏中的导演雷奈为何要拍一部默片,看到记者采访Maggie说的那段才明白,法国导演,电影工业之外的那些导演,他们为自己拍电影,才不管大众接受什么。也是很酷啊。Maggie在丈夫的电影里真的都非常迷人。有一个段落很有趣,新接手的导演不明白为什么要用中国女演员,奥利维耶好像也是在用这部电影给出答案,那段时间他拍了好几部张曼玉做主角的电影。
有趣味的电影,挺自由的创作,它的内容和形式都非常的电影化,将Maggie一个外来演员的身份在戏中很好的融合在这样一部夹杂真实感和电影感的作品里头,戏是电影的第一层,戏中戏是电影的第二层,第一层更个体化,无论是Maggie还是更核心的阿萨亚斯,生活观念/电影观点/演员个性被充分彰显,而第二层是电影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内核,一种默片和受默片影响的影像片段的设计,我觉得后者是真正重要的,并且有很令我着迷的部分,而Maggie有一场电影里偷窃珠宝然后扔掉的夜间雨中场景我最爱,我当然不确定这是Maggie的梦,还是在电影里头以戏中戏的形式发生,因为醒来还穿着戏服,给予了这个片段一种模糊的艺术感,挺有趣! 自由创作有时候意味着焦点的分散,但这种分散并不离散,反而在一定空间内扩宽了电影的表达,有很多电影痕迹,但终归成为阿萨亚斯自己的创作! 影像75分 剧本80分 导演80分 表演75分 创新80分 作品分78分 内容系数0.8(接近大师之作) 影史分61分 这电影有品味的空间,而且电影感强烈,我觉得对默片和黑白电影有某种艺术形式和电影感眷念的影迷会很喜欢。
要不是好奇张曼玉在她前夫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Olivier Assayas的电影里是什么样子;
要不是好奇张曼玉在法国电影里是什么样子;
要不是好奇张曼玉说英语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我估计就不会打开这部电影了。
故事是这样的,法国导演维达尔想拍重拍默片时代的电影《吸血鬼》(Les Vampires 1915),估计是香港电影看多了,在看过《东方三侠》(1993)、《现代豪侠传》(1993)后,决定把香港的张曼玉请到法国来担任女主。曼玉到法国后,只能用英语跟周围人交流,给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剧组从上至下都没有按部就班地进行,从头至尾都是一团糟。这期间服装师被人议论和曼玉有非正常关系,导演呢,也是任性,对自己的片子十万个不满意,而且喜怒无常。曼玉虽然也是用心在演,但是被批没有血没有肉、只是一个虚构的未触及灵魂深处的表象,但是呢,导演把曼玉本人看得比角色本身更重要,看来心思压根儿没在作品上。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电影拍到一半导演精神崩溃了,然后制片怀疑他的动机和能力,索性给换掉。新接手的导演一心想扶持女二,他十万个不解为什么要请中国演员来。虽然我知道这是法国电影,而且是作者电影,但是拍到一半导演不见的还是头一次,哈哈。
故事呢有点无厘头,没头没尾,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就突然戛然而止了。曼玉只身来到巴黎,工作结束后,还被剧组的人给丢到大街上,要不是服装组的姐姐,她估计连酒店都回不去了。不过这里也挺有意思的,服装组的姐姐用摩的载着她骑行在塞纳河左岸,Maggie在这里的镜头很美,后面映衬着虚焦的灯光,配乐很好听,但是没识别出来,结尾的字幕也是很模糊,看不清。她俩有一段含而未发的情愫,但是这电影里才不会告诉你接下来怎样。
中间安插了几段默片的影像,估计是Assayas在向前辈致敬,跟姜文在《一步之遥》里的迷影情节如出一辙。有一段Maggie做女飞贼的戏份,偷走了宾馆里女儿的项链,跑到大雨倾盆的天台上,站立良久,手中的珠宝滑落到万千尘世的灯火中。这段跟影中影的虚实结合,虽然剧情上无任何意义和作用,但是在表现现实和梦幻扑朔迷离的主题上,却是神来之笔。
法国导演是电影工业之外的不按套路出牌的导演,他们才不顾及大众的取向,只为自己拍电影,这在记者采访Maggie时有说到,但是记者却认为Maggie在故意恭维那些过气的导演。正如戏中戏里的那个电影字幕所说:电影不是魔法,这是一项技术,是科学的产物,这项技术诞生于科技,而它也听从一切意愿,比如工人们想要解放他们自身的意愿。
表面来看,这部电影有些乱七八糟,但是在电影拍摄过程本身与寻找一部电影生成自身情节的过程相得益彰,这样剧情的凌乱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就好像因各种偶然事件把日程打乱一样,发展和离合在内和外都有所体现。此外,因为剧情实在是经不起推敲,但是法国电影的即兴和随意,冷柔幽寂和独特的先锋主义实验精神,以及对当代电影和其自身创作环境的看法和审视也在本片中凸显出来。
黑白默片和彩色现代的戏中戏结构,淡化了现实与虚构之间的距离。出色的场面调度(比如同事聚餐那段)和法式喜剧元素的运用,也给影片带来了一丝实验的气息。新浪潮元老让-皮埃尔·利奥德 Jean-Pierre Léaud对导演刚愎自用、反复无常的脾性也展露无疑。
总之如果这部电影是影迷来看,那一定很有趣,但是如果普通观众来看,一定会骂街了。不过张曼玉在电影里的确很有气质,尤其和男演员搭档排练那一段,放在默片里也能经得起考验的。
Maggie去法国拍戏,谁知道剧组一团糟。雷奈纠结于前人的作品,对什么都不满意。服装师对Maggie动心,但美黛却在背后说她的坏话。Maggie在戏中演伊玛,一个女盗贼,蝙蝠党的核心,雷奈口中的妓女,Maggie认为没有道德感的人。但是无所谓,戏中的Maggie,涂着黑色眼影,黑色的紧身衣发亮,一举一动都妥帖,眼神尤是。而在戏外,Maggie独身一人在巴黎,说不出来一个法语字,和周遭人客气地谈笑。她穿得随意,头发放下来刚过肩,随手点一根烟,就让人亲近起来。她同导演谈电影时很潇洒,旋即夜里突然穿上紧身衣去偷一件首饰,爬上楼顶,下着雨,雨珠打湿她的头发,首饰从她手中滑落。面对记者对雷奈知识分子电影的奚落,她坦陈自己的观点,不同的观众爱不同的电影,只有一种电影也会无趣。服装师带她出去玩,车到目的地,Maggie礼貌坚定地拒绝了她,斩断纠葛,乘车离去。最后这部电影半途而废,换了导演和女主,留下一段几分钟长的影像,怪异粗糙不知所云。但无妨,Maggie虽已走了,她已经扮过真正的伊玛。
Maggie——张曼玉,美而不自知。眼睛,笑容,姿态,说的话,做的事,真诚而动人,接纳又自我,无话可说,只是看着就好。
最后一段屌炸了。景别极窄,加强了动荡感和张曼玉的美。既黑了美国电影,也揶揄了法国作者。
90年代版的日以作夜,拍戏过程中的撕逼和焦虑。阿萨亚斯当年还是蛮可爱的,直接找了个电影记者狂吐槽法国艺术电影,把张曼玉问到面色发青,哈哈。最讽刺的是大家磕磕绊绊花了很多力气拍出来的东西最后一放,令人崩溃,一定要看到最后几分钟啊!😂
断断续续花了快两个月才看完 直到最后都是一头雾水。但最近我也时刻反思对“故事逻辑通顺”的追求是否局限了进入艺术的体验。事实上作为观众我应该尝试去参与而非审视。虽然说不清到底主要情节但就是很有魅力无论是电影本身还是张曼玉,都会让人脑子里一遍一遍过画面,当时看完快三十年后的Sils Maria也一样。(看阿萨耶斯的两部作品真的是一头一尾)。剧组人员之间的貌合神离剑拔弩张都被东方女性以不变应万变面对了,即使她也不舒服,可她从底层拒绝被当作玩偶。导演的脆弱让他退出拍摄丢城弃兵,可他的执念让他完成自己的剪辑。一看就是男人的镜头下被深爱的女人,用爱的镜头浇灌出来的一定是动人的。 but依然 自嗨的成分过于多的代价是真的很难让人共情。不过创作者也未必需要让绝大多数人共情。大家各取所需。
7.7 讲几句美国片,香港片,法国片。法斯宾德的那片叫《当心圣妓》不是没有理由的,这片里演员穿乳胶衣就是性用品店买的,电影里人也说像是妓女。那几个摇来串去的长镜头真好看,但可恶啊,还是不喜欢阿萨亚斯啊,加一星给曼玉,在一群外国人里看到她的脸,看她说话啊笑啊就很舒服,电影不是magie,但是Maggie。
4.5 是特吕弗《日以作夜》,也是伯格曼《假面》。人物关系自然真实,抓马但不狗血。两场群戏有极高超的场面调度和声音设计,不输偶像侯孝贤。东方侵入西方,有声入侵无声,彩色入侵黑白,电视入侵电影,电影入侵生活,动作打破肚脐,录像入侵银幕,特写入侵深焦,导演入侵导演,组员入侵组员,几何入侵面孔,人工入侵胶片。一次对既有影像规则的失败改写,一部头脑风暴式的90年代电影史,一场迷人的混乱。
其实剧本相当有意思,也有相当迷人段落,不过最后全片结果有点太平淡,感觉浮在了面上。不过阿萨亚斯真坏啊,一定是迷恋张曼玉很多年,量身为心目中的女神写了剧本,也确实收获了三年的婚姻。
拍摄拍摄一部电影的过程这种特定类型,一般属于“作者电影”;场面调度,摄影机的运动其实不复杂,主要是用近景跟产生动辐较大的感觉;电影的拍摄过程本身也是寻找一部电影生成自身情节的过程,因此里面有这种驱动,事实上电影整个过程就是一部人物关系不断生成发展-包括偶然性-离合的关系史。
能很清晰地看见张曼玉从虎牙傻姑娘向真正的明星的转变的状态 手法是纪录片 但故事却有意思 我喜欢一切描写电影痴的电影 突然想起真正学电影的那两年 全班一起拍片子 整个卡司中担任任何一个角色都是那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非常私人,非常法国,应该是要先看过《日以作夜》才可以更好理解影片。个人理解这个电影讲的是拍电影时整个团队相处的边界问题,从导演和老婆吵架后的那段戏可知,这种边界显然是很模糊的,以至于导演在现实里把张曼玉拍成自己老婆。当张曼玉与导演在现实里完成了边界模糊,这部电影才真正完成。
阿萨亚斯在拍《迷离劫》的时候大概也在和张曼玉谈恋爱,所以整部作品在节奏上显得十分明快。轻松而即兴的剧情也给人营造出一种幸福感,对于阿萨亚斯来说,这种幸福感能让一个拍不出电影的导演再一次爱上拍电影。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一位香港女演员的到来为古老而又沉闷的欧洲电影注入了新的动力,不同的视角也让这场嫁接和改造电影的实验重新变得具有意义。是呀,没有爱情的起承转合,电影只是关于影像的影像。有了她,电影就像一场轻盈、随性和曼妙的舞蹈。尽管成片效果最终仍是一塌糊涂,但有趣的是,阿萨亚斯这部展示他迷影情结的作品与贾樟柯的第一部短片全都有向默片时代致敬的表达。然而区别在于,前者能够在爱情本尊和替身之间自由切换,后者则从古至今一直沿用着固定呆板的字幕卡。
纪录片一刚。Maggie真是嗲呀真是嗲,同嗲的还有OST。
莫名其妙非常喜欢。默片片段拍张曼玉的眼睛,实在使人信服Irma Vep的魅力。宾馆偷珠宝,我以为是梦境,而无论如何,她着戏服入睡,探视完导演,她从窗子跳出去,镜头破天荒第一次拍她的屁股,她也终于成为女飞贼了,而导演也就放心了,不用再与片子纠缠下去。后新浪潮时代的思考至今不休,出路还没找到
阿萨亚斯本人的“私电影”,《迷离劫》更像是一种评论的拼贴:以法国电影工业为主体观望香港娱乐神话,在不稳定的镜头中找寻着一种形式感。《迷》没有牺牲其自反性质,它还原了一种随时随地可被替代的Tension。但是这里,自反却将我们置于导演Rene(阿萨亚斯的化身)之外一段距离,反而更为接近张曼玉疏离而东方主义的凝视之下,她是一个神话,第三人称的第三人称。最后10分钟,生成—影像的狂欢,关于Rene的焦虑最终生成为某种意义上的超现实,由不安的雪花与噪点喷涌而出。
几个女演员都很灵动,就这样张曼玉在她们当中还是可爱得有点儿明显,从别人口中得知女服装师对自己有意思的那场反应戏太丝滑了,忍俊不禁。
6/10。场面调度脱离了叙事性,摄影机甚至不给演员画行动线,让他们自由走位和即性对话,使影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文本和复调文本,阿萨亚斯实际要处理的是新浪潮后法国电影的症结:对于导演而言,默片中的性诱惑和暴力带着别样的诗意和神秘,陪着曼玉看碟时甚至关掉后期配的钢琴乐,对曼玉的选择,是对东方式神秘的选择,更是对明星商业魅力的选择,令导演困扰的是新浪潮那股以电影为工人阶级谋求解放的战斗激情,如今已沦为剧组聚会上的怀旧话题,剧组人员视默片为需要快进看完的垃圾。最终导演心力衰竭,结尾放映厅内黑白画面印上简笔画的实验电影,引起了观众鸦雀无声的反应,暗示作者电影不适合强调观影快感的现代电影工业。戏中戏段落还行,譬如曼玉穿上猫女同款的黑皮衣,在冰冷幽蓝的雨幕中走上楼顶丢掉珠宝道具,将情欲和神秘气息完美传达。
Olivier Assayas在“电影笔记”工作时就喜欢张曼玉,于是找来张曼玉出演张曼玉接拍一出重新拍摄的旧默戏,形式是特吕弗的《日以作夜》,因此戏内戏不需要完成,它是一种关于影像的影像,是影像的现实和现实的影像,扑朔迷离又点到即止,魅力独特,使人沉入,就在这一秒。
一个中年法国电影导演(让-皮埃尔·里奥饰)尝试翻拍路易·费雅德的经典无声电影《吸血鬼》,通过外国人(张曼玉)的眼光来审视法国当时电影业的状态。张在很多方面都被其他角色看作是穿着乳胶紧身连衣裤的异国情趣物品。导演和服装设计师(女)的迷恋加强了这一点。引用了法国电影史上的标志性人物,费雅德、特吕弗、德龙、雷乃。这不是怀着浪漫的怀旧之情来哀悼电影,而更像是墨西哥的亡灵节:纪念是一种庆祝活动。
结尾很有意思,真正意义上的双重结尾,这种新浪潮式的电影气质我一直不太吃得消,但张曼玉的魅力实在太大了,举重若轻,戏中这样夸张又有指向性的服化在她身上毫不艳俗,下班后又完全是她本身潇洒自然的状态,非常舒服。混乱的剧组,坚定不屈从的女主角,真诚,直接,酷。世界上如果只有一种电影观众一定会烦,即使再闷再让人一头雾水的电影,也都会有拥趸的。三星半
张曼玉妩媚动人,说不出的潇洒,很抓人的眼球,可又像个邻家姐姐,虽然很客气,又让人忍不住亲近,而且还会抽烟。好像她做什么都是对的一样。这就是魅力吧
一万年前看的 VCD,现在才明白,这是一部Latex fetish大片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