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拍电影是制片厂给定指标,一般很少跟私人资本合作,但张艺谋在《红高粱》大获成功之后,有许多人有意愿投资他的下一部电影,其中就有顾长卫的朋友。
当时张艺谋想拍一部跟《红高粱》完全不同的片子,于是跟王朔合作,改编他的小说《我是你爸爸》,但剧本做得不是很成功,张艺谋打算放弃掉这个项目。
可是,钱已经花了30多万了,这在那会是笔很大的支出,顾长卫说张艺谋不能这样做,得再拍一个片子。
正巧他们的朋友递过来一个剧本,是讲劫机的,一个商业片的类型,张艺谋他们随即开始拍这部片子,前后花了100多万。
但上映后票房仅有18万,口碑一塌糊涂,以至于张艺谋很多年都不敢提该片,把它当做自己的黑历史,这部片子的名字就叫做《代号美洲豹》。
《代号美洲豹》的故事平铺直叙,平淡如水,没有该有的紧张刺激感,电影节奏近乎于零,全靠急促的配乐硬撑氛围。
角色极其扁平化,每个人都在贡献行活儿,看似有主角,其实都是工具人,为了剧情发展而服务,动机单薄到难以让人信服。
片中的几次营救等同于儿戏,手段幼稚,方式简单,而营救过程中产生的戏剧矛盾太刻意,叫人看了尴尬到在脚底板抠出一个三室一厅。
结尾6分钟,张艺谋竟然放了一个6分钟的MV,这种做法可见张艺谋拍摄此片的仓促和应付。
剧本没有认真打磨,电影没有用心去做,就好像为了对得起朋友和投资人的钱,随便敷衍了事交出一部成片就完,至于电影质量如何,张艺谋并不在乎。
相较于张艺谋另外两部分更低的《长城》《三枪拍案惊奇》,《代号美洲豹》才是张艺谋最大的黑点。
《长城》和《三枪拍案惊奇》好歹能看出张艺谋在色彩和摄影构图上下了功夫,而《代号美洲豹》完全没有一点艺术性和电影美学可言。
作为商业片,这部电影唯二值得说道的就是片中有日后的大明星葛优、巩俐,以及新闻播报与照片结合的声画蒙太奇,既省钱又新潮。
另一个则是电影的故事,剧情很简单,但很大胆,大胆到根本不敢多说,否则就会审核不过,这种题材放到现在,别说拍出来了,在电影立项阶段就给否了。
难怪张艺谋很少在公众面前谈论这部电影,甚至都不承认这是自己的作品,毕竟《代号美洲豹》太烂了,烂到像在看小孩玩过家家。
----------------------------------------------------------------------------------------------------------------------------------
----------------------------------------------------------------------------------------------------------------------------------
在线的都是被删了十五分钟之后的版本。不过其实还挺逗得。黑色幽默?不好说。幻灯片的出现简直笑出腹肌。哈哈哈哈····【我们是台湾亚洲黑色特别行动小组】于荣光那个时候帅爆了····
竟然评分那么低,本来想打四星的,再来提提分!满满的宣传口吻记录片,但拍得很有趣,里面不少台词现在估计是决过不了审滴。葛优、巩俐之外,还有王学圻跟于荣光呢…
《代号美洲豹》表面上是一部恐怖劫持的灾难片,在反恐时代还没有来临的时候,这种影片就透出一种硬编、假造的痕迹。在当时强烈的批评之下,连张艺谋都不敢承认这是自己的真正作品。
张艺谋的初次商业尝试,选取了动作性极强的警匪片。敏感而有趣的两岸关系,背景的交代和改变由一系列静态照片和旁白来贯穿,属于那个年代特有的政治表述方式。受制于当时不成熟的商业片制作模式,影片整体泛善可陈,情节不够紧凑,戏剧张力不足,动作场面没能突出。虽是一次失败但也算有意义的尝试。
两岸的硬照不错。结尾太纱布了,而且一共就76分钟,还凑了6分钟的蔡国庆MV...大概很多素材都被剪掉了?毕竟是高敏感题材,也有可能国师当时太忙,没投入太多心力。
“我们是台湾亚洲黑色特别行动小组……”。政治上相当敏感的囧片,现在已经根本没有拍摄、上映的可能了。过场旁白的图片剪辑简直太亮了!
80年代末,中国电影人一心或者是无心想拍一些比肩欧美港台动作片的影片吧,结果搞出一堆雷人的东西。与众不同的是,这部云集了如今的一干明星,葛优,巩俐,张艺谋,好像还有王学圻~现在我们骂无极,骂三枪,其实和当年比,中国影片的进步还是灰常明显的。
张艺谋和小伙伴们的黑历史,但是相比三枪和山楂树,此片已算诚意之作,日式黑帮片的质感隐隐作祟。
此片对于大陆和台湾在意外情况下默契联手的设想很大胆;这次人质营救行动代价很大,解放军方面牺牲了正、副队长,台湾方面也牺牲了多名士兵,人质死亡两名;于荣光用的弹跳箱让我想起《国产凌凌漆》中周星驰用过的类似道具;巩俐完全是花瓶式的角色;滚动的演职员表竟然放在影片开头,挺新鲜
“亚洲黑色特别行动小组”倾力奉献的黑色幽默片,于荣光、巩俐负责打酱油,葛优负责搞笑:“算了吧,共产党就爱耍花招”、“不要打脸”、“去提高一下你们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
整部电影就像那屡屡犯错的营救行动一样,漏洞百出。典型八十年代国产片,又想模仿好莱坞类型片,又不敢脱离大陆主旋律背景,技术上的粗糙更是使得影片山寨味十足,绝对是张艺谋的黑历史。影片进行了一些反类型化的尝试,不过追求真实性的代价就是让影片更难看。那个片尾曲,导演你真的不是来搞笑的吗?
国师试水娱乐片,结果拍了个四不像,既没拍出劫机的惊险,政治元素又如此生硬,中间用图片剪辑来推进剧情的点子还不错,其余不管人物塑造还是剧情编排都乏善可陈。
原来菲利普船长里面最后玩的那套在这里边早就玩过了,最后组长的那场戏实在搞笑了。里面的一些台词实在敏感,现在哪部片敢放这样的台词,这绝对是这片的一个牛逼之处,还有那些搭配介绍独白乱入的照片亦是怀旧风格之作,别有一番风味。
手滑转到中央六,听到新闻联播一样的旁白外加各种战机高射炮画面,以为是历史大片,结果下一帧出现了葛优的脸。。。也许这片子在那年代确实是个不错的黑色幽默,不懂历史背景还真看不了
旧影回眸,三点感受。一,并不是敢于让大牌明星或核心角色死于非命就能让一部商业类型电影取得成功。二,冻帧画面配新闻旁白,与其说手法别具一格,倒不如说只为弥补资源有限的无奈之举:剧情说惊动最高层,可你又不可能动拍最高层。三,当年很努力地把恐怖分子塑造为意外促成两岸破冰合作的共同敌人,可三十一年过去了,人们尴尬地发现真实生活中的共同敌人并不存在,敌意仍然产生于面面相觑……所以这部电影的时代功用就有点像是王学圻角色所主导的反劫机行动中的障眼法缓兵计,只是为了不让最后的彻底摊牌来的太快。
80年代末反恐题材商业片。居然张艺谋导演,顾长卫摄影。葛优巩俐王学圻主演。黑历史啊!对台海两岸的政治交往描写当时很主旋律,放现在绝对政治不正确!好像用真军方直升机民航机来拍,算是大手笔。剧情和军事方面太幼稚。葛优演劫机犯怎么看都搞笑。幻灯片新闻式的过场省钱又真实,还植入广告!碉堡!
张艺谋的商业尝试,但当时制片厂的工业水平不足以支撑。灾难化地旁白叙述。剧本的荒诞感,每一次解救人质都是失败。当时两岸处于蜜月期,紧扣时代脉搏搞了个海峡两岸一家亲。葛优一头秀发,饰演悍匪。
不看不知道啊,“别打脸!”和“做完这个任务,我就回老家结婚”是从这里出来的,片末的几个镜头让我感觉到这的确是张艺谋的作品,这里没有褒贬的意思。冲这两点,加两星。
[想看2009-10-04] 其实也算不上是国师的黑历史了,娱乐片大潮谁没掺和一脚是咋地……现在看意外地有喜感,有头发且没红的葛大爷说了N遍“亚洲黑色特别行动小组”(这么丧的名字肯定没有好下场啊)。不仅能把指挥权交给国军,而且我军正副队长都牺牲了(!!!),足见这片子的尺度与喊话的本意,但是姿势还算好看,拍得清晰准确,有些地方还颇为剥削,其实有成为Cult片的潜质。手法上过场戏和各种信息用“新闻联播”式的解说加照片蒙太奇来实现,确实在中国电影中很少见,可能也是电影史上能留一笔的手法。
严肃的一本正经,拼贴的天南海北。产于特殊时期,理应特殊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