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国产《76天》主题类似,记录新冠元年3月到6月的大洋彼岸的水深火热。虽然现在和美国极端敌对,但是作为命运共同体,面对着一位位真实生命的渐远,和一位位大叔的回归而欢呼,大家的感受都是一样的。昨天普陀发生1例本土感染者,今天人数增加至了8人。#波波妞粑粑的纪录片放映室#豆瓣电影The.First.Wave.2021.1080p.WEB.h264-KOGi
沒有天崩地裂,有的只是細碎的沉重日常。
人间惨剧,却只在个别影院短暂上映(11.19-11.23)。
第一波的新冠疫情在美国应该是紧张压抑的氛围,但是在这部纪录片的叙述里只有平静与温情。导演的视角选择另外特意融入种族歧视段落故事,带有强烈的评判色彩。对于政府部分的叙述略微单薄。
在2022年底回看纽约在20年面对疫情的第一波,让我不尽思考,2022年里我们的我们发生的事件,2022年,是不是我们的第一波
医护值得所有人尊敬!
23/4/26:电影制作人马修海涅曼决定进入飓风眼,并开始记录该中心犹太医生重症监护室的第一波大流行。这就是第一波诞生的方式,这是第一部关于 covid-19 大流行的纪录片。这不是一部由虚构演员出演的好莱坞电影,而是一部真实的国家地理纪录片,讲述了大流行前四个月在纽约所经历的一切。一部非常艰苦的纪录片,反映了卫生人员的工作和奉献精神,他们的沮丧和疲惫。面对死亡,它毁灭性的踪迹,绝望。第一次浪潮证明了人类精神的力量,因为它意识到了这一流行病的情感和社会影响。
无论怎样,应该让人的尊严回归。
比例尺非常适当。医院里重症患者的康复与死亡。医护人员。患者家属。科莫的讲话与弗洛伊德事件一闪而过。没有太多社会众生,没有新冠就此结束的轻松。这不是一部新冠纪录片,而只是新冠+第一波疫情+纽约+重症患者的十分有限的一些记录。从这个角度讲,这部片子就已经足够出色,有一些差评也并不适当。即使是亲身经历了疫情的绝大多数人,也能透过这部片子,了解到ICU里不为人知的故事。选取非裔和亚裔也并不不妥,少数族裔的感染率和死亡率确实更高。医护人员的装备不足,治疗建议与防疫措施的变更,呼吸机和其他医疗资源的短缺,更贫穷更富有更孤单群体的重症病人该如何自处,费用问题如何解决,是几个纪录片没有覆盖,而我想知道的问题。
在医疗技术如此发达的美国,同样是医护人员们深处一线抗疫,身心经受严重的考验,每分每秒抢救每一个病人,在死亡面前没有退缩和放弃,在漫长的康复过程中给与希望和未来,医疗体系没有崩溃,却因为弗洛伊德的死击垮了医护人员的内心,种族歧视就像新冠一样让这个社会无法自主呼吸,当社会矛盾无法抑制彻底爆发,抗议,骚乱,暴动,游行,镇压之后也会迎来崭新的社会秩序,在我们看来现如今北美文娱各行各界zzzq的现象,看似故意妥协无奈之举,实则已经成为了衣食住行般的常态,这也是他们共同努力争取来的!
事实是,现实就是这样,没有那么多温情的,励志的,令人想歌颂的积极,只有眼泪,只有无助,绝望,疲惫,当然幸而我们还有坚持。虽然种族问题让人有点不适,but again,这就是事实。最后十分意难平的是Cuomo。无论如何,我们曾经真的感激,尊敬甚至仰望过他的。
街道上暴力执法的警察和病床上泪眼婆娑的警察回头还得一起后院趴体呢 “we don't even have a fucking phone charger”个体叙事每一个活下去的理由都是家庭...
在“i can’t breath ”找到了某种互文的意义
前期也是用心努力的 只是当时估计也没人想到 疫情会持续那么久. 另一方面 初期的勇气和牺牲 让人感怀 或还有时间感怀 到后来呢 长期冲击之后的现在呢 群体免疫阶段 死伤量陡升后 对个体的关怀已经无力了吧 这也是医者的无奈
只能说:人间惨剧,现场的一切太艰难了。医护这个职业,真的并不是一般的职业。所有职业都需要自身的信仰,但是有些信仰的程度,是需要与生命抗衡的信仰。那个警察先生在医院的太太所说的就是最常说的对于对爱人的沉甸甸的牵连:he has to be back, he has to. 而医院身后的那些长长的集装箱里一具具尸体,医护人员处于各种绝望里,护士刚打完电话给女儿情况转好,后续急救信号响起就居然是这个病人……
两例出院都是年轻人,社会面临动荡的时候,永远是老人和穷人遭受第一波打击
给生命以尊严,要像人家好好学习。
疫情来袭,无论何处都是一样慌乱无助,医护人员的付出令人钦佩,身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最感动的是献给医护人员的掌声,以及病人回家时巨大的欢迎仪式。
6.5/10
去年大名单一部《76》天,今年又来一个《第一波》,纽约与武汉互为镜像,没有抄作业的可能,只是同呼吸的命运。当然,虽然细致入微,但这一悲痛的新闻第二落点题材,在疫情永无停歇的时代,只能过时吧。或许再过20年,第200波过去后,再综合中美剪一个新的,会是杰作吧。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和国产《76天》主题类似,记录新冠元年3月到6月的大洋彼岸的水深火热。虽然现在和美国极端敌对,但是作为命运共同体,面对着一位位真实生命的渐远,和一位位大叔的回归而欢呼,大家的感受都是一样的。昨天普陀发生1例本土感染者,今天人数增加至了8人。#波波妞粑粑的纪录片放映室#豆瓣电影The.First.Wave.2021.1080p.WEB.h264-KOGi
沒有天崩地裂,有的只是細碎的沉重日常。
人间惨剧,却只在个别影院短暂上映(11.19-11.23)。
第一波的新冠疫情在美国应该是紧张压抑的氛围,但是在这部纪录片的叙述里只有平静与温情。导演的视角选择另外特意融入种族歧视段落故事,带有强烈的评判色彩。对于政府部分的叙述略微单薄。
在2022年底回看纽约在20年面对疫情的第一波,让我不尽思考,2022年里我们的我们发生的事件,2022年,是不是我们的第一波
医护值得所有人尊敬!
23/4/26:电影制作人马修海涅曼决定进入飓风眼,并开始记录该中心犹太医生重症监护室的第一波大流行。这就是第一波诞生的方式,这是第一部关于 covid-19 大流行的纪录片。这不是一部由虚构演员出演的好莱坞电影,而是一部真实的国家地理纪录片,讲述了大流行前四个月在纽约所经历的一切。一部非常艰苦的纪录片,反映了卫生人员的工作和奉献精神,他们的沮丧和疲惫。面对死亡,它毁灭性的踪迹,绝望。第一次浪潮证明了人类精神的力量,因为它意识到了这一流行病的情感和社会影响。
无论怎样,应该让人的尊严回归。
比例尺非常适当。医院里重症患者的康复与死亡。医护人员。患者家属。科莫的讲话与弗洛伊德事件一闪而过。没有太多社会众生,没有新冠就此结束的轻松。这不是一部新冠纪录片,而只是新冠+第一波疫情+纽约+重症患者的十分有限的一些记录。从这个角度讲,这部片子就已经足够出色,有一些差评也并不适当。即使是亲身经历了疫情的绝大多数人,也能透过这部片子,了解到ICU里不为人知的故事。选取非裔和亚裔也并不不妥,少数族裔的感染率和死亡率确实更高。医护人员的装备不足,治疗建议与防疫措施的变更,呼吸机和其他医疗资源的短缺,更贫穷更富有更孤单群体的重症病人该如何自处,费用问题如何解决,是几个纪录片没有覆盖,而我想知道的问题。
在医疗技术如此发达的美国,同样是医护人员们深处一线抗疫,身心经受严重的考验,每分每秒抢救每一个病人,在死亡面前没有退缩和放弃,在漫长的康复过程中给与希望和未来,医疗体系没有崩溃,却因为弗洛伊德的死击垮了医护人员的内心,种族歧视就像新冠一样让这个社会无法自主呼吸,当社会矛盾无法抑制彻底爆发,抗议,骚乱,暴动,游行,镇压之后也会迎来崭新的社会秩序,在我们看来现如今北美文娱各行各界zzzq的现象,看似故意妥协无奈之举,实则已经成为了衣食住行般的常态,这也是他们共同努力争取来的!
事实是,现实就是这样,没有那么多温情的,励志的,令人想歌颂的积极,只有眼泪,只有无助,绝望,疲惫,当然幸而我们还有坚持。虽然种族问题让人有点不适,but again,这就是事实。最后十分意难平的是Cuomo。无论如何,我们曾经真的感激,尊敬甚至仰望过他的。
街道上暴力执法的警察和病床上泪眼婆娑的警察回头还得一起后院趴体呢 “we don't even have a fucking phone charger”个体叙事每一个活下去的理由都是家庭...
在“i can’t breath ”找到了某种互文的意义
前期也是用心努力的 只是当时估计也没人想到 疫情会持续那么久. 另一方面 初期的勇气和牺牲 让人感怀 或还有时间感怀 到后来呢 长期冲击之后的现在呢 群体免疫阶段 死伤量陡升后 对个体的关怀已经无力了吧 这也是医者的无奈
只能说:人间惨剧,现场的一切太艰难了。医护这个职业,真的并不是一般的职业。所有职业都需要自身的信仰,但是有些信仰的程度,是需要与生命抗衡的信仰。那个警察先生在医院的太太所说的就是最常说的对于对爱人的沉甸甸的牵连:he has to be back, he has to. 而医院身后的那些长长的集装箱里一具具尸体,医护人员处于各种绝望里,护士刚打完电话给女儿情况转好,后续急救信号响起就居然是这个病人……
两例出院都是年轻人,社会面临动荡的时候,永远是老人和穷人遭受第一波打击
给生命以尊严,要像人家好好学习。
疫情来袭,无论何处都是一样慌乱无助,医护人员的付出令人钦佩,身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最感动的是献给医护人员的掌声,以及病人回家时巨大的欢迎仪式。
6.5/10
去年大名单一部《76》天,今年又来一个《第一波》,纽约与武汉互为镜像,没有抄作业的可能,只是同呼吸的命运。当然,虽然细致入微,但这一悲痛的新闻第二落点题材,在疫情永无停歇的时代,只能过时吧。或许再过20年,第200波过去后,再综合中美剪一个新的,会是杰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