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去年2019年9月份写下了《外婆》的故事,而后与后浪出版社敲定打算将其做成绘本。在之后,有了参与《向着明亮那方》动画电影的机会,几番周折,最终决定吧《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在绘本的同时,也将其制作成动画,搬上大荧幕。
在这之前我其实很羞于讲出这个故事,直到有一次与我朋友偶然聊起此事,发现他也有偷家里钱的经历,心境也和我极为相似。和朋友的聊天虽算不上直接催生我去创作这个绘本,但在内心上却有了很大的认同感。
在《外婆》的故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就是“铁皮柜轮椅”,关于这个物件我还有另外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有我想要传达的最核心的情绪,它直接关联在我的绘本故事里,亦然也会贯穿到改编的动画里。
事情是这样的,我外婆的腿脚不好,我妈妈便一直想给她买个轮椅。在我的脑海中对轮椅的概念是从电视上得来的,就是那种人坐上去双手能推两边的大轮子,有靠背,别人也能推靠背上的扶手。后来有一天我妈妈真的就把轮椅买回来了,是在镇上电焊场买的。电焊厂会做一些廉价的轮椅,就是用铁盒子焊接上四个小轮子和钢管做的把手。其实这样的轮椅对老人是蛮实用的,因为整体比较重,老人扶在上面不会滑倒,这个轮椅也是绘本故事里“蓝色铁皮柜轮椅”的原型。那时候的我看到妈妈买回来的这个轮椅后,心里莫名的产生了巨大的落差感,觉得这没有电视上的轮椅高级,这种落差感迅速的转换成了强烈的愧疚心理,由此也让我自己觉得自己似乎很少关心外婆。
我偷拿外婆钱的地方,现实中是在她的枕头下面,故事里我把偷钱的发生地和角落里那个轮椅结合在了一起。之所以这么做,首先我觉得那个焊接轮椅是有故事承载性的,它是具有现实奇观感的物件,很普通,但又很独特。它有现实依据和我内心情感依据,这个点无论是放在绘本故事中,还是电影故事中都是非常好的。
《外婆》这个故事是我对愧疚感的最初理解,想来也是成长认知中的重要节点。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个核心情节,就是男孩偷外婆的钱去买东西,当然“偷”是一个很具体的事件,这个绘本作品也并不是要去简单的说偷东西的故事,其核心的表达还是在于“因为对亲人的爱,才会产生愧疚感,也是因为爱,才会化解内心的愧疚”。故事里妈妈让小男孩给外婆端饭,就是让他偶尔照顾老人,但是小男孩不用心,因为偷钱的这个事件让他开始观察外婆,进而产生了内疚。这个一方面是因为钱,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他对外婆的“爱”,这个爱使他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外婆。他自己内心内疚的化解,也是外婆去世后从新打开那个轮椅柜,发现钱还在原来的地方,表明外婆早已经知道钱的事情,而因为对小男孩的“爱”没有戳破,故事到这里其实早也已经脱离偷的本身,更多是彼此爱的光芒。
具体的、合理的道具会让故事更加有质感,这也是我非常迷恋和擅长的地方。我喜欢严丝合缝的细节呼应,更喜欢对生活中朴素事物具有想象力的勾连,这些在动画作品中也极为重要。道具作用在《外婆》中最具有升华意义的是最后一个画面,妈妈从新打开外婆的轮椅柜后,发现里面竟能容纳她如此多的东西,就在这个蓝色铁皮柜轮椅中仿佛装满了她整个人生。
我相信每一个物件都有属于它的故事,而这个动画就是讲述的关于这个铁皮柜轮椅的故事,反观这也是道具服务于角色的最大意义。如今我看童年的自己,大多时候都是把它当作另外单独的个体看待,看他的快乐、忧愁和创伤。我时常想这个孩子如果没有经历过伤痛会不会成长的更好,那样还是不是现在的我?
荣格说过:“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我想我是幸运的,我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疗愈自己,同时它的诞生也会疗愈更多的读着和观众。这个作品如此,我未来的作品也会如此。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希望自己的作品无论是绘本还是动画都能像金子美玲的诗一样永远向着明亮的方向,照亮每一个人。
让我想起了一个在缝纫机旁一直和妈妈说话的小人儿;想起了一个一到周末无聊就会坐在地上收拾旧木柜里《意林》的小人儿;想起了一个下雨天那个坐在摩托车后边淋着雨却很快乐的小人儿;想起了一放学就趴在塑料凳子上写作业然后赶紧跑出去玩的小人儿;想起了一个把被铺在柜子里给自己做秘密基地的小人儿…
让我想起了一个黑夜有三口人同时发着高烧医院打针;想起了一个拖着有她一半高的行李箱走向远方的女孩;想起了那个生了病一个人去医院怕家里担心的女孩;想起了那个渐渐在快乐幸福也夹杂着委屈心酸却顽强长大的女孩;想起了那个高烧39度还直直站立的坚强女孩…
小人慢慢变成了小孩、女孩、女人…
她们都是我。
终于到了小时候羡慕的二十几岁,但好像差一点忘了自己是如何艰难的长大。
这些回忆在看片子的过程中冲进我的脑海,又从眼睛里流出来。
我听到回忆里的那些时光伴着夕阳和蝉鸣;伴着风扇摇头和遥远的说话声;伴着吵架声和清脆的笑声…
我听不清。
如果可以的话,我好想让那个小人骄傲不自卑的不用一下子长大。
向着明亮那方,金子美玲的诗句,被太多人喜爱和引用,以至于成了这部动画片的题目。
七位导演的童年回忆,给观众带来七个风格不同的动画短片,相同的是,都有关“爱”这个主题。 印象最深的是这三个故事:《蒯老伯的糖水铺》,《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翼娃子的星期天》。小朋友未必看得懂,大人看了难免有些酸楚。
女儿一个月才回一次家,还经常被这样那样的事耽误了回不了家,独自一人的蒯老伯便把这城市里来来往往的人都当成孩子般关爱——建议咳嗽不停的孩子喝一碗木瓜银耳汤,给清洁工送一碗糖水,像当年自己的母亲那样,教一个小孩慢慢吃芝麻糊……从晚上忙碌到天明,孤单的老人给身边的人送上甜蜜,身边的人也给他带来陪伴和关爱。
来自河南郏县的外婆老了,在三个子女家轮流居住。女儿忙于农活和家务,并不能给年迈的妈妈什么陪伴,外孙也只是每天帮外婆端碗饭、倒尿桶。妈妈请人给外婆用铁皮柜打了一个轮椅,轮椅下是个小柜子,外婆在柜子里放了许多自己珍视的东西,包括用一块手绢包着的一点钱。小外孙发现了,偷拿了几次钱,也不知外婆发现了没有,他却愧疚地在外婆面前泪流满面……外婆去世以后,外孙和妈妈一起打开那个蓝色的铁皮柜子,那里面的东西,似乎包含了外婆的一生。有多少农村老人如外婆那样度过了卑微的一生,但这位外婆有幸,有外孙替她讲出她黯淡孤独的老年,替我们许多人道出心中的愧疚与怀念。
九岁男孩翼娃子上三年级,跟着爸爸妈妈在城里生活。一个普通的星期天,他早晨五点半起床,和妈妈一起到小吃店度过平凡的一天。吃早饭,写作业,和顾客聊天,自己和自己玩耍,帮妈妈做点小事……我常和先生到家门口一家烤鱼店吃饭,店里的老板娘带着两个孩子,一边要收银、端菜、收拾桌子,一边要看着孩子,大孩子已经上学了,小的那个还不会走路。我常常觉得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是不公平的,却从未想过店主人谋生的艰辛,如果可以,她也希望给孩子更好的环境吧。但是没有办法,孩子只能在充满油烟味的小店里学习或是生活,而孩子也许就和片中的翼娃子一样,觉得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
我喜欢这三个故事,是因为它们让我想起自己的人生,想起身边的人。我们许许多多人就是这样生活着,有的在慢慢老去,有的在渐渐长大,我们彼此之间很少说爱,爱却在烟火气里弥漫氤氲,让这平凡人生多出一些温暖与美好。
我是从外媒那里获知有这样一部国产动画电影上映的。与那些话题效应极强的CG动画大片、或是品牌作品每年例行推出的电影新作不同的是,这部画面优美、情感真挚的动画电影似乎天生就那样羞涩而低调,抑或者说弱势而无声。但是当你坐下来,仔细去聆听这种低调和无声的时候,你却仿佛听到最振聋发聩的呐喊。
这无疑是相当相当另类的一部动画电影。不是那样有着浓郁的神话色彩,不是那样有着激烈的动作对抗,不是那样有着厚重的技术包裹,却有着绘本式的画面风格,巧妙的故事结构,朴实无华的情感流露。7个故事,7位导演,7种风格,共讲一个故事,那就是家庭与亲情的弥足珍贵。
曾几何时,由共同主题的短片集结成为一部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上一种流行的创作方法论。我和我的祖国,就用这种差异化的剧情、视角、拍摄手法,表达了共同的爱国主题,这种创作的美感概括而言就是四个字“群像共情”。但是动画中,却还几乎没有这样的电影诞生,《向着明亮那方》是开先河的第一部。
除了结构性的差异外,题材的差异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另类。它关注现实。影片中有中国的市井,有中国的乡村,有中国的家庭,人们操持着各色口音,让你觉得所有的故事就发生在身边。它关注普通人。影片的镜头不再对准神话中拯救世界的大英雄,而是卖饮料的老伯,开饭馆的中年男女,受灾儿童,每个二孩家庭中都可能会有的打闹的兄弟姐妹等等,你我他虽在画面之外,却仿若在剧情之中。与其说这是一种动画片中难得一见的接地气的另类,倒不如说这是一种动画创作本就该关注的生活回归。
影片描写了很多个童年,但那并不是一个个童话,反倒是引人深思的成人故事。或许孩子观看影片,可能更多看到的是漂亮的画面,以及孩子们各种生活的情态。但是成人们一定会体会到更多的味道,那些生活的艰辛,那些对家庭的责任,那些对孩子的无私关爱与期盼,那些对逝去老人的无可挽回的遗憾。
小兔子的疑问,小男孩的作文,姥姥留下的蓝色轮椅,甜美又暖人的黑芝麻糊,能自己前行的小火车头……影片犹如写给每个平凡人的家书,中立却并不冷漠,辛苦却也幸福。最终,千头万绪都归根到一个个家庭中,一组组亲情画面上,虽并不富有,却因为家的温暖、亲情的存系,而都有着明亮的那方可以向往和追寻。
动画影评俱乐部 inside
我用哔哩哔哩先看了第六章里面的《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51:31-01:05:07这个水彩画好像语文课本的封面。配音很出戏,像没修饰的男音。 然后用真不卡影院看了完整的电影。 第一章《小兔的问题》9分11秒,童声配音好听。简单的黑白手绘做成视频的那种。也有红色-兔子的眼睛和其他简单的颜色。 第二章《萤火虫女孩》9分12秒-17:48,公交车🚌司机。他是死了吗?突然看到这些发光的东西。噢~原来没死。 第三章《小火车》18:05-28:30,玩具火车还能上路啊?原来小男孩腿瘸了。 第四章《蒯老伯的糖水铺》28:31-40:09,那个爸好像港音,处处有伏笔。猫咪伏笔。“明天会更好”牌匾。 第五章《哼将军和哈将军》40:10-画风是《葫芦娃》那种。是缺点也是优点。原来是俩小孩做梦了😂。 第七章《翼娃子的星期天》01:05:16-,黄焖鸡米饭店铺,看着小孩吃面🍜,感觉好香。
每章前言的简介,都有童音介绍。声音很调皮。
(以下想法仅代表个人,如果能让您感到有建设性的话是我的荣幸,觉得没有建设性无视就好,毕竟只是我个人观点!)
看完整部片出来,最大的感觉是遗憾和 “不能满足”。整个电影主要由七个短片组成,每个短片的美术制作都个人风格很突出,让人印象深刻。但很遗憾的是,叙事本身并不像美术这样让人印象深刻……以至于90分钟结束,感觉更像是看完了一场毕业设计放映或者公益广告联播,而不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动画电影……
这话说得有点重了,却是我的真实感受。大多数短片都在用很常规的手法去呈现很常规的故事,每一小节出来几分钟后续走向就已一目了然,实在有点让我如坐针毡。这里并不是说好片子就必须强剧情多反转,而是在任何观影行为发生时,都难免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我(观众)为什么要坐在这里看这个?
“我为什么要坐在这里看这个?”——这是90分钟结束后,我内心最大的疑惑。我坐在这里90分钟,就是为了看这些我已经知道的、平常故事的平常叙述吗?
讲“平常故事”当然没有任何问题,多的是片子讲平常故事。让我比较困扰的,是“平常的叙述”。妈妈说小兔你会长大,小兔说我不想,然后呢?我家有一个老人,我偷了钱,老人走了,然后呢?老伯卖糖水,来来往往不同人,子女不回家,然后呢?双胞胎为了不被叫“一模一样”彼此争吵,共患难后又重归于好,然后呢?……
这里的“然后呢?”不是指情节层面的“后来发生了什么”,而是指在事情的表象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隐喻、对世界的深入思考与重现?当我看到“他们感情很好”,是只看到“互相关爱”,还是也能有更深层的精神交流与对话,有更生动的性格碰撞和羁绊,而不是一句“血浓于水”就成了所有相亲相爱的理由?
看的时候,我一直很希望能看到更多理性的思辨与沉淀,更多关于“我们的生活其实是什么”“我们的生活还可以怎么看”的审视与反思。子供向作品在这个问题上其实是有先天优势的,因为可以脱离世俗标准,以孩子的眼睛重新审视世界。美术制作在这个方面做得非常好,不管是哼哈二将、萤火虫还是开火车,都做到了这点。可是剧本……在这里还是差了非常多。
以双胞胎的故事为例,两人争论的核心其实是想证明自己特别,想要自己的人格可以独立于对方而存在,哪怕外表一样。换言之,这里其实是“我”希望被别人当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被看见和尊重,而不是永远和对方捆绑,更不是忽略一切抗议粗暴论断“你们都一样”。我想要的“脱离”和外界的“捆绑”,我的感受和他人的评价,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也是非常有生命力、可以深入思考挖掘很多的矛盾。但是在短片中,这一点完全没有被提及……两兄弟共患难接着就重归于好,甚至直到最后回到生活场景,都还是得到了一样的生日礼物。这不禁让我非常困惑,这是想表达什么呢?短片一边让两兄弟大喊“我不想和他一样”,一边处处展现“他们就是一模一样”,所有关于自我独立的抗议仿佛都只是小孩子瞎闹,是兄弟间不值一提的别扭,是童年趣事,最后手足情深,皆大欢喜。而他们个人(事实上必然不可能相同)的秉性从未得到真正的认可,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他们自己不知道自己实际在吵什么,给他们如此大压力的外部力量(妈妈、七仙女ETC)更是直接隐形。玉帝王母(爸妈)的对话很有戏,但也没触及问题的本质,而是以“你们再一起去守门吧”做结。一切终归于血浓于水,手足情深。说真的,我没法就这样接受,然后感受到“治愈”。如果问题从来没被真正提出过,一直都是幸福的表象,何来“治愈”,何来“感动”,何来“暖心”?
习惯性从感情出发,从感情结束,却没有太多跳出来想想“这是什么”的洞察,人物形象也流于符号,是我个人对这部片最大的遗憾。最终的结果就是接地气了,但没完全接地气。方言配音和地方风物我很喜欢,但弥补不了模板的叙事内核。观影途中一度和同伴吐槽,这有点像近年的春晚小品,幸福生活百家事,酸甜苦辣都有趣,五湖四海南北调,事事皆可化真情。好了,现在该放春节序曲副歌抒情段了!
抖机灵结束。在我看来,子供向可以是故事之所以这样呈现的一个原因,却并不是一个充分的理由。挖掘深入的东西同样可以用幽默有童趣的方式,子供向并不影响这一点,甚至可以成为优势。更个人一点而言,我会觉得子供向的本质不是“给小孩看的动画”,而是“给未来的主人翁的一封信”。对着这个世界未来的主人翁,我想说什么?我想说的真的只是这些事吗?真的没有别的了吗?子供向不是糊弄向,不是“为了照顾小孩的理解力让黑暗都隐形”,而是知世故而不世故,看到受众是小孩的同时也对自己诚实,说自己最想说的话,而不是“我认为你适合听这个”的话。
(这一段只是我对于子供向的个人观点,不涉及本片,也不是什么子供向真理)
如果就是要做公益广告向真情故事,也不是不可以。如果切入点和梗找得新颖,视听语言风格强烈,一样可以特别而动人。然而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在这两个大块上的表现都不太能让我满意。
切入点的部分,萤火虫、开火车和哼哈二将的视角很有意思:
萤火虫部分稍微有点怨念动物都人味儿浓郁,少了一点野性……别在意这个只是我个人口味哈哈哈!
开火车的反转很惊喜,但对于这样“爸爸妈妈一直支持你”“身残志坚”“重建家园”的习惯性光明叙事比较emmm(仍然是个人口味问题,不用在意)
小兔子的视角很常规,说的话也很常规,可以从任何一个亲子向公众号里找到这段话……但是动画真的很可爱!
老伯糖水视角很平常,拍法很平常,主题也很平常……来来往往的路人虽然多,但是都没有和老伯有深层意义的交集,他们本人也没有太多性格,更多是作为符号“这是年轻女性”“这是打工年轻人”“这是中年环卫”“这是小孩”“这是警察”而存在。
餐厅一家三口视角很常规,拍法也很常规。有点在意市场桌下写作业的那个画面,不知是否征求过新闻原图被摄对象的同意,如果没有的话……emm这样直接把别人的艰难放进自己的作品里增彩,其实很冒犯人。
偷外婆钱的故事本身我很喜欢,自制轮椅是很有意思的关键道具,不过视角很常规,旁白有的地方略生硬,绘本痕迹很重。
至于新颖的梗……七个故事在这里是重灾区。最简单的一个问题:
在这短短的90分钟里,妈妈究竟做了多少顿饭?
是不是除了妈妈喊你来吃饭、爸爸强壮去赚钱这样的典型模板,再找不到关于“家”的独特的温情表达呢?这里真的,还有非常多的努力要做。
视听语言这块,美术都非常有意思,再夸一遍~ 配乐则实在比较平淡,中规中矩,没有让我印象很深的点,也未能有“画龙点睛”把整个片子的气都提起来的感觉。
最后是一点关于结构的怨念。作为一部电影,虽然配乐风格一致,但七个故事本质上没有互相连接的地方,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互文。这导致我整个片子看下来观感非常割裂,很难把这当做是一部“完整的电影”,甚至很难记住电影的名字。于是这时我便又会开始思考那个问题:为什么我要来看这部“电影”呢?为什么我不直接去毕业设计展或是动画周呢?
以上。非常感谢所有主创为这部片子做出的精诚努力,我在看的时候完全感受到这份用力和真诚。但也正因为这份用力和真诚,让我更加觉得遗憾,仿佛大力气花了,却未能收到同等的效果。以上所有看法个人色彩都非常浓烈,是我主观的一家之言,也有很多个人偏好的成分。话有苛刻的地方,都是对事不对人,请多包涵。如能带来一点建设性,是我荣幸。
动画片非常棒,可是我们已经没有输出优秀动画片的媒介了
中国首部原创绘本动画片,好几个故事并不是简单的讲童话,它的反转和寓意更眼前一亮,方言动画也新鲜。非常适合父母带小孩看,寓教于乐,充满《麦兜故事》《海洋之歌》式极致的爱与美。最喜欢的3个:《小火车》一句不会垮的新家道出故事真实背景,“一旦出了事,牵连一大片”,落脚点又在幸存小孩的独立成长,“你们放手嘛,让我自己走”看到泪目;《蒯老伯的糖水铺》高架桥两边,一边是冰冷的高楼大厦,一边是温暖的平房街里,破晓前的城市两极面貌,衬托出邻里街坊更像亲人,而亲人更像陌生人,“她们太忙太忙了”;《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台词略散文,但当外婆的铁皮柜东西散落一地时,眼眶又湿了,想起那年老妈收拾外婆的遗物,藏在棉衣里的零钱、褶皱破旧从没用过的笔记本…“就在这个铁皮柜,仿佛装下了她整个一生” #11th BJIFF
完全子供向绘本作品改编动画,尤其开头几个作品真的幼儿绘本感非常强,很幼…总体感觉音乐存在感过强,有些甚至产生了MV感,如果不这么依赖音乐抒情也许可以更丰富更生动。最喜欢《蒯老伯的糖水铺》,很美很温暖都市夜景,我也想做一份这样的工作,做到老也不错。
大家的努力和汗水
做动画的人都是在“用生命换时长”。有的人三十多岁放弃博士学位从零开始学动画,有的人收集了一屋子的杂物来汲取灵感,有的人纯手绘一个几秒的镜头就要画两百多幅,有的做耗时耗力的纸定格,有的人一天能吃掉几包白兔奶糖,有的人为了一杯糖水去沿街寻觅......他们都是成年人,却是内心住着童话的孩子,是一群纯粹的人。【哔哩哔哩·和之梦】
渐入佳境,画风舒适,情感真挚,
#Feinaki2022#看了P6、P7,毫无疑问的成人动画,对于童年的回溯带着极强的个人色彩,这也就决定了不能广泛的获取来自各年龄段的认同,但形式是可取的。眼下越是悲惨,昨日的世界越具备诱惑力。《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最佳。
出乎意料的惊艳和感人,剪纸水墨水彩等多种风格的动画集,不乏创意巧思,兼具细腻和浓重的丰富,不止平面的童话,也有深重的生活现实。糖水转出一个个人和城市,剪纸表现压城的黑云和深邃的洞穴,光芒万丈的弹珠和破开的红西瓜,铁皮柜里装着外婆的一生,哼!哈!原来是戏中戏,芝麻糊沿着边一层一层吃才好的嘛…短片相互独立,统筹制作的音乐起到了贯连效果,下午正好要去听B6,太巧了
兔妈妈照顾小兔,萤火虫小女孩找妈妈,糖水老伯的女儿带儿子,哼哈男宝只有妈妈带,河北郏县里的妈妈除了忙农活照顾外婆还要给家人做饭,翼娃子也几乎都跟着妈妈,电影院里也是妈妈带儿子看电影。“母职惩罚纪录片”加上现实里的照应,我笑得想死。
画风各异,质量良莠不齐。①兔子,为了偷懒完全不画嘴,水墨画风好看。②萤火虫女孩,童话故事。森林的小动物。③小火车,嘴型都对不上,衣服和肉一直在做一种晃动。故事最后虽然感人,但是父母一直站在身后,到底是在还是不在?表意不明。④糖水,广式温情,转场好看。生活气十足。⑤剪纸动画,剪纸动画做嘴部变化不比手绘还麻烦,可人家做到了。⑥碾压级别的画风,跟“吸铁石朋友”一个缺点,旁白太太太满了。⑦怀疑是先拍了视频,再在上面绘制的水彩和人物。
《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绵绵流淌的回忆” > 《哼将军和哈将军》★★★★“绝代双骄的逗趣” > 《萤火虫女孩》★★★“奇境梦幻的浪漫” > 《蒯老伯的糖水铺》★★★“暇意生活的甜蜜” > 《小火车》★★★“哀伤励志的隐喻” = 《翼娃子的星期天》★★★“民工家庭的温馨” > 《小兔的问题》★★“童真可爱的畅想”
向法国绘本动画精神靠拢。更喜后三个,《哼将军和哈将军》最有创意,《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和《翼娃子的星期天》关照了农村和城市外来人口的底层亲情群像。
《萤火虫女孩》被改编得面目全非。至少有两个故事是成人的怀旧视角。相对来说,比较喜欢《哼将军和哈将军》。
很可爱温暖治愈的短片集,在国产动画里非常少有的题材,非常棒,值得鼓励。
小兔的身影在墙上照片的游走;镜头从蒯老伯的芝麻糊到城市运转、前者对后者的提喻;背景动画呈现了城市空间跟随行进的人在一张张原画下的飘逸,以及城市中到处充满着和翼娃子那样做作业的孩子……这些现实为基底的动画所呈现的一种共性是,动画做到了不只是将镜头聚焦于生活于此处现实的人,而且还呈现了现实中难以注意的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这种无形的作用力在动画中被赋予形体,动画形式的突变让这些隐藏于现实世界的奇幻能被观众直观看见,最终这份默默的奇幻也被揭开了面纱,我们恍然大悟其名为“时间”。
青年主创很用心。喜欢糖水铺的故事。
#bjiff21 支持独立动画人。不过感觉有几位导演被改编束缚住了,没有达到自己本身的创作水平。
在市面上完全没有掀起任何波澜,但可以说是院线近来最出色的短片合集。是为孩子准备的故事,却也为成年人提供一个回望的机会,绘本的形式天然地容纳了不同风格的短篇创作,但它们又完全关乎于成长与家庭的主题,每个篇章都在水准之上,让这批新锐的作者能在被光照到的地方施展才华。最喜欢《小火车》,用一个浪漫想象指代少年的残缺,如同麦兜说他的妈妈成了宇航员,揭晓真相的一幕也充分释放动画的特性。依然相信中国动画有着神话题材以外的多样可能。
现实与幻想之间的恐怖夹心……有好几支动画都有类似的恐怖片感觉的不可靠叙事
《小兔的問題》:★★★;《螢火蟲女孩》:★☆;《小火車》:★★★★;《蒯老伯的糖水鋪》:★★★;《哼將軍和哈將軍》:★★★☆;《外婆的藍色鐵皮櫃輪椅》:★★★☆;《翼娃子的星期天》:★★★。影像比故事更出色,《螢火蟲女孩》在其中爛成了一顆老鼠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