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集指南,麻涌真好吃!
在广东,海鲜当然少不了!肉质跟果冻一般的麻虾!只要白灼!就能绽放风味!
香蕉居然也能做菜!!!蕉蕾!口感像春笋一样脆嫩!又有秋葵一样的黏滑!有意思!
蕉蕾煎蛋应该是最家常的蕉蕾做法,感觉鸡蛋真百搭阿,豆角煎蛋、葱花煎蛋、火腿煎蛋都好吃!这个蕉蕾煎蛋应该也好吃!
用肥猪肉钓螃蜞!看起来挺有意思的!螃蜞直接研碎做酱,挺有意思!炒素菜的时候加一勺螃蜞酱,就可以赋予它海鲜的味道!
《欢宴流转》
1、稳叔:五味鹅、凤凰蛋、牛腩焖萝卜、肉丸蚬粥、蚬肉饭
2、龙背岭:客家香芋扣肉、盐焗鸡、客家酿三宝、酿豆腐、客家焖猪肉
3、洗沙鱼丸、蛋黄卷、麻葛、卤肉饭、大肠面线、碗粿、台湾肉粽、龙须菜炒丁香鱼、藕带炒肉、水牛芝士、火车头汤粉、大漠羊排
4、莞城街道 凌丽华(飞刀华):烧鹅濑粉。斋粉、牛杂濑粉、叉烧濑粉、叉鸡濑粉
5、伦浩宇:白兰洛神花慕斯蛋糕、芥末蛋糕、金箔奶酪蛋糕、火山菠萝、冰火奇缘
6、海带绿豆糖水、陈皮红豆沙
7、油糍、糯米糍、蛋角、牛耳朵、钵仔糕、芋角、芋饼、糖不甩、火麻仁茶
8、鸡油娘酒蒸红蟹、七彩龙须东星斑
9、阿南、棠哥(肥婆菜馆):炒花蛤、炒牛河、湿炒面、盐焗猪腰、焗花蛤。
麻涌镇,材叔,深夜食堂:排骨饭
《山水相逢》
1、柠香黄皮头、清蒸九节虾、火焰醉麻虾、白灼麻虾。任耀波
2、大岭山镇:酸梅鹅、白斩鹅、脆皮烧鹅、白灼鹅肠、爆炒鹅血、大岭山烧鹅
3、麻涌镇:蕉蕾煎蛋、蟛蜞酱、蟛蜞酱炒豆角、蟛蜞粥、香蕉焖鹅、香蕉扣肉、香蕉鲫鱼汤、香蕉紫菜糖水、麻涌香蕉
蕉农钟立枝
4、生滚鱼片粥、水浸鲩鱼、中堂鱼包(黎见平)
5、猪肝肠粉。石龙镇:咸姜水、南乳焖鹅、陈皮蚝豉鸡汤
6、谢岗镇:蕉芋老鸭汤、蕉芋糕、蕉芋鸡蛋水。
7、疍家人:杂烩海鱼、豉油皇香爆鱿鱼管、陈皮丝蒸玫瑰毒鲉、黄面酱石烧龙趸皮、疍家清蒸三鲜、腊味虾干煲仔饭、虎门蟹饼
《得天独厚》
1、鼠曲草~艾粄、艾角、艾草煎蛋、艾草鲫鱼汤
2、桂味荔枝(外壳凹凸明显、核小肉厚、天然糖分高、绵长的桂花香气)~荔枝片皮鸡、荔枝琥珀核桃芦笋丁、荔枝果冻
3、东莞万江街道 黄柏森:腐皮腐竹~凉拌腐竹、腐竹糖水、腐竹烧鱼、腐皮豆浆、腐竹炖羊肉
4、东莞虎门镇 露兜树(林旁)~林旁粽
东莞麻涌镇:蕉叶粽
莞草,裹蒸粽
东莞道滘镇
5、冬春的清蒸奄仔蟹、油焗奄仔蟹
夏秋的清蒸膏蟹
夏至(6-8月)黄油蟹
6、冬瓜干蒸翡翠鱼、冬瓜干蒸鸡、阴菜蒸排骨、阴菜蒸肉饼、阴菜牛展汤
7、厚街镇 孙国和:腊猪头皮。金银润
8、虎门镇 白沙油鸭、鸭喉萝卜煲
9、冬团、萝卜粄
10、红薯糖水
11、谢艳珍:咸丸
可口可乐了看看健健康康健健康康可口可乐了看看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作者|@陈锦庄(知名电影博主)
东莞,中国广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外贸口岸,中国最具活力的国际化城市之一。过去的二十年来,东莞以高速发展的制造业闻名,拥有“世界工厂”这个身份,但其实这座城市还隐藏着一个庞大多样的美食世界。
常言道,“吃在广东”。广东自秦朝开始就有中原移民不断迁入,逐渐形成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并形成独特的岭南文化和地域融合。粤菜讲究丰富精细的选材和丰富的滋味,身为其中一份子的东莞美食当然也毫不逊色,绵滑爽口的濑粉、外酥里嫩的烧鹅、香味扑鼻的煲仔饭,这些常见的广东菜肴在东莞人独有的烹饪方式之下释放不一样的魅力。
作为土生土长的东莞人,得知我们的城市美食纪录片《寻味东莞》播出,迫不及待就去观看。据悉,《寻味东莞》共分为《得天独厚》《山水相逢》《欢宴流转》三集,分别从顺应天时、依山傍海和迁徙交融三个角度来展现在地美食风貌。
从第一集《得天独厚》来看,《寻味东莞》在美食纪录片拍摄里是相对高水准的,整片都非常平实纯粹,较为关注食材烹饪,拍得开胃,也注重原材料和时令,从当地美食入手,讲出了东莞人品味的不同,从而折射文化的差异。
按照时令拍摄这点十分赞赏。适时而食是从古至今人们顺季应时的体现,这是人们在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找寻一种平衡的生活方式。刚好第一集播到摘荔枝,端午粽子,刚刚好对应现在的时节,让正在观看的观众更有共鸣。
而同一种食材,同一个节气,同一座城市不同区域却有不同做法,好像糯米粉这种食材,《寻味东莞》里纪录了不同片区在冬至时节不同的做法:东莞水乡万江,人们用糯米包裹上甜咸两种豆沙馅料,用颜色区分口味,做成冬团;同样用糯米做皮,生活在东莞山区(东坑)的客家人,在馅料上独辟蹊径,用鲜肉、腊肉、虾干与萝卜丝同炒制成馅料,这是萝卜粄;当然还少不了我们东莞冬至必须要吃的咸丸,糯米粉做成小汤圆,配上丰盛的汤底配菜,我曾经以为这是大家过冬都会吃的食物,后来才知道是我们地方习俗。
很多人用食物为介质讲述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赋予了食物以人文的内涵,但我觉得事实上应该是相反的。《舌尖上的中国》陈晓卿导演曾说:“不是我们赋予食物文化,而是食物本身就自带着文化,人们的许多生活印记都可以从食物中得到答案。比如小麦,往西传,遇到了火,变成了披萨面包,往东传,遇到了水,变成了馒头面条。东西方文化如此水火不容,可能就是和小麦的那次‘分手’有很大关系。所以食物是所有人类文化的起点。”
东莞有着山地、丘陵、水乡、海洋等多样的地貌,这为东莞美食带来了更丰富的味道,加上从历史上的中原人南迁到近几十年世界工厂带来的人流交会,使得东莞的美食更加多样化。
谈起冬团、咸丸,老实说播到这一段的时候勾起了许多儿时回忆。记得小时候“做冬”(过冬至)是东莞人很重要的一个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聚在一起吃饭,非常热闹。我是家里的大孙子,爷爷奶奶刚退休我就出生了,所以拥有很多和爷爷奶奶生活相处的温馨回忆。老实说,估计很多90后00后的东莞年轻人不太知道冬团是什么,我完全是得益于奶奶,小时候和奶奶一起住,帮过她做过冬团,具体做法很模糊了,记得有糯米粉、豆沙、白糖,几个人围坐,弄好了就放竹筛上,我喜欢甜味的,很多年没吃过了,但这份甜味伴随回忆闪闪发光。
著名美食家蔡澜先生说过:“什么叫作好?很主观化。你小时候吃过什么,什么就是最好。”最好吃的那道菜不在风尘仆仆的路上,也不在高朋满座的饭肆酒楼,它藏在最质朴的食材、最家常的滋味。很多次北方的朋友过来东莞,我都会热情带他们去小时候常去的早餐店吃“烫粉”(肠粉),介绍这有多好吃,不过后来很多朋友告诉我,他们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他们说这是你记忆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拍摄城市美食纪录片,最重要也是这点,必须要勾起当地人的记忆,才能说过关。因为世界上所有的美食,都是关于家乡、年少的回忆,食物是载体,美食是分享,通过味蕾,把我们载回那一段美好的记忆中。就像每次出差回家都要去吃一碗烧鹅濑粉一样,我们这一生最记挂的还是家的味道。
另外,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节奏和人口迁徙带来的风味融合,很多地方传统食物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例如《寻味东莞》里面腊鸭喉萝卜煲、香蕉扣肉,作为90后东莞人的我就完全没吃过,传统食物如冬团近年也不再流行。所以,用年轻人喜欢的视频节目模式去拍摄传统食物也能帮助他们更认识自己身处的城市,让更多好的传统食物得以保留下来。
“美食是最好的媒介”,一个地方的食物带着一个地方的文化,拍摄地方美食纪录片是记录这个城市很好的机会。而且相比于连篇累牍的城市文化介绍文字,视频拍摄也显得更为直观,直达人心。
《寻味东莞》在广东卫视首播、腾讯视频和新浪微博联合独播。这样多样化传播平台的搭建,扩大了口碑宣传及内容传播的空间,打破了以往的局限。影响力也可从荧屏蔓延至电脑、手机等信息化产品,搭建起适合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传播平台,广泛吸纳观众群体,积极宣传东莞地方文化特色。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寻味东莞》的拍摄不是商业行为而是政府行为,近年来为了提升普罗大众对东莞这座城市的观感,政府做了不少工作,逐渐有了成果。
这次《寻味东莞》东莞政府携手稻来纪录片实验室拍摄制作。稻来纪录片实验室是由具有20多年经验的国内顶级纪录片团队创立,拥有精良的制作水准,以及深度与广度兼具的题材选择;团队成员主要作品包括《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森林之歌》、《百年中国》、《一个时代的侧影》、《舌尖上的新年》、《寻味顺德》等。
而用影视来展现文化是近年热衷的表达方式,如去年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以时间为轴线串接起中国人的奋斗历程,今年5月开拍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则是偏重于地域空间的全覆盖,展现中国全面小康的成果,由张艺谋担任总监制、宁浩担任总导演,并计划2020年国庆档上映。
希望《寻味东莞》打出了东莞美食这张名片,让大家看见不一样的东莞。不说了,大家赶紧打开收看《寻味东莞》,“食饭准备”!
与顺德比起来,东莞的美食看起来好像少了好多(以至于第三期台湾美食混入),还有一些是借鉴广府、客家和潮汕的创新之举,但街边小巷和深夜排挡的美食依然勾起了食欲(手中的玉米一下子不香了)。
第一期:《得天独厚》
🥗艾草粑粑(鼠曲草又名艾草)、艾草蒸鲫鱼、艾角、艾粄、荔枝片皮鸡、荔枝琥珀核桃芦笋丁、荔枝果冻
🥓凉拌腐竹、腐竹糖水(与鸡蛋红枣同煮)、腐竹鳙鱼(东莞万江街道)、腐皮豆浆、炸腐竹炖羊肉、蕉叶棕(麻涌)、裹蒸粽(道滘)、林旁棕(林旁学名露兜树)
🦀清蒸奄仔蟹、油焖奄仔蟹、清蒸膏蟹、清蒸黄油蟹、冬瓜干蒸翡翠鱼、冬瓜干蒸鸡、阴菜蒸排骨(阴菜即经过晒干和阴干的耙齿萝卜)、阴菜蒸肉饼、阴菜牛展汤、莞式腊肠、腊猪头皮、金银润(猪臀尖肥肉冰冻后用盐、糖、酒腌制嵌入猪肝内部)、白沙油鸭、鸭喉萝卜煲、冬团、萝卜粄、红薯糖水、咸丸 第二期:《山水相逢》
🦐清蒸九节虾、柠香黄皮头(黄皮头学名梅童鱼)、火焰醉麻虾(刀额新对虾)、白灼麻虾
🐦大岭山:酸梅鹅、白斩鹅、脆皮烧鹅、白灼鹅肠、爆炒鹅血、大岭山烧鹅
🍌麻涌:蕉蕾煎蛋(香蕉的雄蕊和花蕾)、蟛蜞酱炒豆角(生活在蕉林水渠中的一种蟹类)、蟛蜞粥、香蕉闷鹅、香蕉扣肉、香蕉鲫鱼汤、香蕉紫菜糖水、麻涌香蕉
🍲生滚鱼片粥、水浸皖鱼、鱼包、猪肝肠粉、石龙镇咸姜水、南乳焖鹅、陈皮蚝豉鸡汤、蕉芋老鸭汤、蕉芋鸡蛋水
🦐杂烩海鱼、豉油皇香爆鱿鱼管、陈皮丝蒸玫瑰毒鮋、黄面酱石烧龙趸鱼皮、疍家清蒸三千、腊味虾干煲仔饭、虎门蟹饼 第三期:《欢宴流转》
🥗五味鹅、凤凰蛋、牛腩焖萝卜、肉丸蚬粥、蚬肉饭、客家香芋扣肉、盐焗鸡、客家酿三宝、酿豆腐、客家焖猪肉、冼沙鱼丸、蛋黄卷、麻葛
🥓台湾及其他风味:卤肉饭、大肠面线、碗粿、台湾肉粽、龙须菜炒丁香鱼、藕带炒肉、水牛芝士、火车头汤粉、大漠羊排
🦀斋粉、牛杂/叉烧/烧鹅濑粉
🥮传统甜品:海带绿豆糖水、陈皮红豆沙、油糍、蛋角、牛耳朵、钵仔糕、芋角、芋饼、糖不甩
🥧西式甜点:白兰洛神花慕斯蛋糕、芥末蛋糕、金箔奶酪蛋糕、火山菠萝、冰火奇缘、火麻仁茶
🥂高端料理:七彩龙须东星斑、鸡油娘酒蒸红蟹
🥡街头排挡:炒牛河、湿炒面、炒花蛤、盐焗猪腰、焗花蛤(片中出境:肥婆菜馆)
🥠麻涌深夜食堂:排骨饭(莫梓材)
前不久,每一集都在撩拨着观众的味蕾的《风味人间2》完结。
但是没关系,原班人马立马又带来了一部新的美食纪录片——《寻味东莞》。
还是原来的配方和熟悉的味道,还是那个让人垂涎欲滴的解说文案。
废话不多说,直接深夜放毒——
0 1
两年前的《寻味顺德》,让很多吃货朋友们重新认识了这个岭南美食之都。
但如果你以为会吃的只有顺德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相比顺德这样人文特色浓厚的美食名城,东莞在岭南美食地图上的位置并不显赫。
很多人提到东莞,第一反应还是会想到它「世界工厂」的称号。
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在制造业之外,东莞还隐藏着一个庞大、神奇的美食世界。
这里因为有着丰富独特的地理环境,融汇造就了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
被誉为:岭南风味交汇地。
第一集的标题叫做《得天独厚》,就按照四季时令,讲述东莞人的美食文化。
众所周知,广东人不仅敢吃,而且好吃,更会吃。在东莞,当地人将“不时不食”的口味发挥到极致。
春天,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山谷里生长着一种名叫鼠曲草的野生植物,当地人叫做艾草。
在长江以南的地区,人们习惯把它当做春季尝鲜的野菜,而东莞人更是独有心得。
新鲜的艾草剁碎,混合鸡蛋液下锅,用高温热油煎炸。
简单的烹饪就会令艾草散发着浓烈的芳香,一道简单的艾草煎蛋就此上桌。
艾草鲫鱼汤
当然也可以将艾草与鲫鱼一起煮,可以去腥提鲜,为汤汁增加别样的风味。
而更传统的做法则要和花生碎、白糖、芝麻、椰蓉等融合,加入糯米粉揉捻成团。
用树菠萝叶垫底上屉蒸熟,就成了东莞人最爱的一种小吃,艾角。
艾草本身微苦,更衬托出馅料的香甜。两种看似对立的味道彼此呼应,又相互交融。
夏季的东莞雨水丰沛,正是荔枝收获的季节。
在东莞海拔最高的银瓶山,有当地历史最悠久的一片荔枝林。
诗人苏轼笔下的一句“不辞长做岭南人”,让广东的荔枝成为美味的代表。而其中东莞的荔枝,更是因带有兰花香味和蜜的清甜而远近闻名,被称为:
莞荔。
荔枝一旦离开树枝,就会迅速失去本身的风味。
诗人白居易曾说:
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也因此,最好的荔枝应该在果树下享用,这是最新鲜的吃法。
荔枝片皮鸡
而向来食不厌精的广东人,更是将荔枝的风味发挥到了极致。
当香甜可口的荔枝果肉,搭配各种精美食材,就瞬间碰撞交融出一道道美味佳肴。
将鸡肉与荔枝结合,就成了鲜甜两相宜的荔枝片皮鸡。
荔枝琥珀核桃芦笋丁
和芦笋、核桃仁同炒,就成就口感复合的荔枝琥珀核桃芦笋丁。
荔枝果冻
还有凉爽可口、晶莹Q弹的荔枝果冻。
到了端午节前后,正是吃粽子的时节。
虽然吃粽子的习俗在全国各地都有,但在东莞,粽子的制作形式却多种多样。由于制作方法和馅料的差别,风格迥异的粽子超过二十种。
在盛产香蕉的麻涌,人们喜欢吃蕉叶包成的蕉叶粽。
用枣红糯米包制的枧水粽,色泽通透,口感细嫩。
相传东莞因生长在咸淡水区域的一种水草,莞草而得名。
所以东莞人因地制宜,拿它来包裹粽子,也由此形成了东莞的裹蒸粽。
裹蒸粽馅料甜咸兼备,粽叶内包裹着馅料,以细细密密的东莞水草捆扎。
脱皮的绿豆,口感沙软绵密;而咸蛋黄,带来持久厚重的咸鲜;五花腩肉裹满五香粉,贡献充沛的油脂。
粽子必须裹得密不透风,才能成就风味。
不管你是“咸粽派”,还是“甜粽派”,在东莞都能满足你。
而要说起东莞最具有特色的粽子,要数几乎已经失传的林旁粽了。
编制林旁粽,要将林旁叶子上的刺去掉,再分削细条,洗净,然后编织成不同的形状。
而且每一种形状都有着不同的寓意,鱼篓形状的表示风调雨顺;枕头形状的寓意高枕无忧;菜篮形状的寓意丰衣足食;笔架形状的寓意小孩读书聪明上进。
造型多样的林旁粽,不仅是美食,更是一件件艺术品。
0 2
吃罢粽子,东莞随着荔枝季节的到来,进入漫长的酷夏。
既然来到了广东,不能不吃海鲜。
位于珠江入海口的东莞虎门,开阔的珠江⼊海⼝带来咸水淡水交融。让这里孕育了一种东莞独有的美味珍馐——
青蟹。
虎门的青膏蟹,不仅个大肥硕,而且以膏肥黄满而闻名,在明清时期便享有盛名。
成熟的青蟹,在密封的砂锅里焗烤,高温把蟹的油迸发出来,肉嫩鲜美。
在东莞当地,青蟹还有另外一种吃法,把膏蟹和米饭搭配在一起。
大米的加入,吸饱了菜里每一滴鲜味精华。
当鲜美的蟹肉和每一粒饭的糅和后,就成为了一道让人口水直流的存在:
膏蟹蒸饭。
东莞人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青蟹,但其肉质和风味,在不同季节却各有千秋:
冬春奄仔蟹尚未成年,口味淡雅鲜嫩。
加入简单配料,在密封瓦煲中焗烤,就成了幼嫩鲜美的油焗奄仔蟹。
夏秋季节,雌性青蟹已成年,最适宜做清蒸膏蟹。
这是一年中青蟹最具风味的时节,橙黄色蟹膏更加致密紧实,鲜味也更加浓郁内敛。
不过,真正的吃蟹行家们,都在翘首等待的是夏至时节,才能孕育出的一种极致美味。
此时的珠江口水温达到峰值,青蟹由于生长在高温季节里,一些雌性青蟹体内开始发生奇妙的变化,通体逐渐呈现油润的金黄色。
于是就形成了极为鲜美通体油润金黄的黄油蟹。
作为青蟹中的极品,烹饪时必须小心翼翼。
先过冰水,再放蒸笼,避免肢体破裂。
蒸好的蟹,一刀切开,黄油溢出,悠长的余味中带有松子般的油脂香。
黄油与蟹肉浑然一体,颗粒绵密,口感也是鲜得如梦似幻。
在最热的六到八月里,平均1000只青蟹,才有1只能够蜕变为黄油蟹。
而且至今无法人为控制,让这种美味极为难得。
这是一年中不可多得的美食,也是当地人因循时节所获得的最佳犒赏。
东莞常年湿热,四季没有明显变化。
但东莞人却能敏锐判断季节的流转,并因循时序地制作各种时令风味。
深秋的十月的东莞天气晴朗,是最适合晾晒阴菜的时节。
阴菜是东坑镇一种远近闻名的特产。
这里盛产萝卜,其中以耙齿萝卜为代表。
虽然味道辛辣口感粗糙,但其富含的营养成份相对一般品种高。
于是聪明的东莞人们将耙齿萝卜晾晒之后,就变成了口感更为温和的阴菜。
东莞人习惯用阴菜,搭配油脂厚重的红肉,可做成阴菜蒸排骨、阴菜蒸肉饼等美食。
阴菜本身自带的清香,是化解油腻的最佳辅佐。
而最能体现阴菜灵魂的,莫过于煲汤。
选取牛后腿肉和整条阴菜,再加入黄豆同煮,起到进一步增鲜的作用。
熬煮2小时后,阴菜的香甜和牛肉的醇厚实现充分交融。
两种食材精华汇聚、彼此平衡,就成就了一道柔和干香的阴菜牛展汤。
而到了冬季,最能体现莞式风味的美食,莫过于各式腊味。
新鲜的瘦肉切碎,肥肉切丁,以1::1的比例搅拌,加入白糖和汾酒。
将肉馅灌入肠衣,晾晒风干之后,就成就了东莞腊味的代表——
矮仔肠。
这种莞式腊肠外形结实短小,味甜美味,用它煲饭,咸香可口。
此外,还有一种工艺繁复的腊味,是东莞的冬日限定。
取猪肝简单晾晒,让其变得坚韧可弹,再用猪臀尖肥肉,冰冻后用盐、糖、酒腌制,嵌入猪肝内部。
晾晒风干之后,外层富有韧劲,内里油润微甜。
这种神奇的腊味,有一个吉庆的名字:
金银润。
不过要说到东莞的地道腊味,当属东莞白沙油鸭。
普通的白鸭育肥一个月,待皮下脂肪变得丰厚,再腌制两天,自然晾晒,直到油脂渗出,甘香无比。
油鸭配各种菜都好,更稀奇的吃法,是吃鸭喉。
用素淡的萝卜,搭配鸭喉,汤汁清澈浓郁。
此时油脂已经完全融化,用力咬开,刹那齿间爆浆,这是品味鸭喉最美妙的一刻。
是不早已经看饿了!!!
作为一部美食纪录片,《寻味东莞》延续了《舌尖》和《风味》系列的成功经验:美食为主,人文为辅。
在馋人走胃的同时,也做到了感人走心。
摄制组不仅是在纪录美食,更是意图折射出饮食背后的温暖力量和文化差异。
享受烟火一餐,是平凡的幸福,也具象了一个个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
人生一世,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很多都还没吃过,或者吃过不记得名字,单一个煲仔饭就是绝的,11年出差住过一段南城,地陪每天带着吃美食,第一餐就是煲仔饭,红砂陶巨碗,腊肠腊鸭腊肉各种料又足又香,米的口感也好,真是刷新了对煲仔饭的认知,舌头都香掉了。后来小姑娘征求意见,经常都说去吃煲仔饭好不好,姑娘觉得无语又好笑,于是换一家继续吃继续吃,吃到临走都没觉得腻。 可能就是对美食的印象,成了我在东莞买房的理由之一。去年秋天小住的时候,特地去运河边找到一家排名靠前的小店吃煲仔饭,嚯!一溜二三十种配料自选然后现蒸,每种配料三四块钱。吃完意犹未尽,又跑到旗峰腊味厂里买腊肠,门市的小姑娘特别实诚,说不提供邮寄服务,但某宝旗舰店是一样的货品一样的价格,你不如网上买了还包邮。后来在网上买了肠和肉直接寄给朋友,反馈说很不错。
除了老莞味,东莞美食也是多元的,大抵跟长江以南各省都有大量打工人群曾经栖居有关。江南和两湖云贵川的食物在本土改良的同时也得到了互相融合,这跟京沪的追求地道似乎又不太一样。在两条运河之间的夹心地带,可以找到很多美食扎堆的地方,比如旧工厂改的工农8号艺术区,好多店可以选择,价格也不高。
所以东莞可能是一座宜居性被严重低估的城市,因为镇区确实比较乱,珠三角以外的人们,都以为东莞是乱的,工厂多,有飞车党,呃,有颜色?
颜色是真有,绿化率高到无法想象,像水濂山,松山湖,同沙,黄旗山都刷新认知地美丽,即便在珠三角也是出类拔萃的吧。
发几张城区照片(鸟瞰图来自网络,图上有作者和截屏来源),实景是去年12月拍的。
去对地方,这座城市挺有味道的。
北方什么时候才能拥有姓名
“人们对亲情的寄托、团聚的喜悦与对祖先的感恩、自然的敬畏,都凝聚在食物之中”。”无数人在这里启程、落脚,生生不息。东莞——这场广阔的盛宴,星月流转、风味长存。“
u1s1舌尖原班人马打造的风味人间真的很解馋,风味2刚结束立马就有寻味东莞接棒了,看完第一集真的让人思乡之情泛滥啊,希望继续寻味广东系列,特别是大湛江美食。
拍得中规中矩,典型央视风,好在食物诱人,没有更多的情怀,解说词也没有那么酸文假醋,还比较平实。细说起来,前两集较好,但第三集太杂乱,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其中食物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舌尖上的中国》直系亲属,秒一众仿制版美食纪录片没啥问题。
过去新闻摄影的原则同样适合美食纪录片——近(大)一点。同时,再慢一点。最喜欢第三集。
很多挺小众的,策划必须要吐槽,太乱了,看到第三集还是不知道每一集到底是按照什么主线展开的。白瞎了李立宏老师撑起的三星
“什么叫作好?很主观化。你小时候吃过什么,什么就是最好。”
美食的意义不止于果腹,更在于情感的连接、习俗的传承,以及城市变化发展的记录。《寻味东莞》找寻的是东莞的美味,而找到的是东莞人的生活智慧和传承。
祖传的氨基酸 有顺德那味了
好想吃
深夜的排骨饭,是普通人的一餐一饭,是所有人的国泰民安,也是平凡日子的高光之时。看完三集,印象最深的是这碗饭,明明只有寸排几块、米饭半碗佐以猪油豉油,却像是映照了世间碌碌、万千了了。想到最近看的浪姐,这些不缺少高光时刻的姐姐在一档综艺里,时而bling闪光,时而人设翻车,时而放弃,时而努力,像不像你?剧本归剧本,资本归资本,生活归生活,各自走过的阳关大道,行过的独木小桥,风光不一,大家却总归都是需要一碗排骨饭的。
城市里连锁吃吐了,开始流行农家乐,顺德,东莞,粤式口味清淡为主,物产丰富对食材加工程度低,主要是新鲜,其实看着一般。
美食纪录片进了广东沿海的几个市就走不出来了。
东南沿海城市的饮食大抵都与海相关,东莞亦如此。怀念东莞天南地北的杂糅碰撞,谙熟天时的人们勤勉生活,宵夜排档里迷人的市井味道,厚街台商小吃街勾起了几乎要淡忘的,和爸妈一起过秋的回忆,好几处取景都在我家门口观影过程异常兴奋想家。秋天,桂味软糯香甜的口感重回味蕾,又到了凭窗啖荔枝的季节记录想吃和想再吃的:椰汁钵仔糕、盐焗鸡、卤肉饭、麻涌焦蕾煎蛋排骨饭、客家焖猪肉、酿三宝、莞城糖不甩糯米糍
我的天!我大东莞终于有姓名了吗!激动!下次大家可以根据这部纪录片来寻找东莞美食了。
走马观花,越来越套路。
广东真的是美食天堂啊,没想到连东莞都有这么多好吃的。鱼肉什么的看起来都鲜嫩无比呢。在这儿知道了麻涌的香蕉很有名还有疍家人、糖不甩等概念。想去东莞品尝美食,尤其馋那个镜头并不多的酸梅鹅~
寻味系列摄制组走进广东,三年多都没能走出来
某人说东莞是饮食沙漠,我白眼了。